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

2024-05-23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共9篇)

篇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

一、判断题(10 道)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正确 错误

2.建国以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正确 错误

3.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基础资源。正确 错误

4.从一个政党来说,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这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正确 错误

5.要开发资源,首先是珍爱资源。正确 错误

6.文化发展要立足创意,瞄准市场,拒绝盲目克隆。正确 错误

7.重点发展观的发展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正确 错误

8.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正确 错误 9.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正确 错误

10.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没有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A.机制健全 B.团结奋进 C.和谐繁荣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大量事实证明,文化是以()为王。

A.形式 B.内容 C.效益 D.产量

3.2006年10月11日,党的()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六中全会 C.十七届三中全会 D.十七届六中全会

4.下列选项中,对“和谐社会”理解不正确的是()。A.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B.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C.我国目前仍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D.只有发达国家才有可能没有矛盾

5.()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A.普及文化知识 B.宣传文化价值 C.提高群众文化素养 D.丰富群众生活

6.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是()。

A.新闻服务

B.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C.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D.网络文化服务

7.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为()亿元。

A.5000 B.10000 C.15000 D.20000 8.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

A.虚拟产品 B.精神产品 C.文化产品

D.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9.对于文化产业,各国的叫法有所不同,例如英国将其称为()。

A.文化产业 B.创意产业 C.信息产业 D.版权产业

1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A.文化 B.科技 C.经济 D.教育

11.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达到32.8万种,美国为()万种。

A.31.6 B.33.9 C.35.7 D.38.1 12.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我国实施了五大惠民文化工程,其中不包括()。

A.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B.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C.城郊电影放映工程 D.农家书屋工程

13.“宁要社会主义的贫穷,不要资本主义的富有。”——这种思想属于()。

A.浪漫发展观 B.荒唐发展观 C.重点发展观 D.片面发展观

1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对文化事业的正确表述的是()。

A.公益性 B.政府为主导 C.财政为支撑 D.企业运作

15.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以来,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6.浪漫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任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而随意安排摆弄的东西,集中表现在()。

A.解放初期 B.改革开放初期 C.“大跃进”年代 D.“文化大革命”年代

17.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应当是()。

A.政府 B.企业 C.市场 D.群众

18.我国文化建设新成就十分显著,下列选项中对此描述不正确的是()。A.国内日报的发行量现已稳居世界首位

B.在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日报100强中,中国占了25席 C.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D.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居世界首位

19.()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A.1999 B.2001 C.2004 D.2007 20.《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9个大类、()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

A.50 B.60 C.80 D.90

三、多选题(10 道)

1.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之一是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如()等。

A.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B.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 C.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 D.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时期。

A.大垄断 B.大发展 C.大变革 D.大调整

3.文化能使人们(),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A.提高素质 B.更新观念 C.开阔视野 D.振奋精神

4.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未来10年文化改革发展六大奋斗目标的是()。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B.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C.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D.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5.“大跃进”年代的典型口号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 B.“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6.()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A.民俗 B.品牌 C.形象 D.信誉

7.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不重视文化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A.对文化的价值不认识

B.对文化工作不研究 C.对文化的落后不在乎 D.对文化理念不接受

8.文化工作者应当加强(),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A.商业观念 B.自身修养 C.职业道德建设 D.作风建设

9.长久以来,文化一直是被作为事业对待的,主要表现是()。

A.单位是事业单位 B.职工是国家职工 C.资金是政府投入 D.效益是不急投入产出

10.文化产业比起其他产业来,具有()特性。

A.消耗能源少 B.使用自然资源少 C.环境污染少 D.不存在声、光污染

篇2: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

文化强国

大纲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2.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3.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4.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

2.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

3.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文化产业分类

3.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1.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3.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5.文艺院团的改革

五、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1.主导和引导

2.规划和规范

3.推动和推广

正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从现在到2020年,六大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是社会主义

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方向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二是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三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四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五是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六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1.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它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如果把它放到我国解放以来的发展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将会理解得更加明朗,更加清晰。

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科学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确立文化发展极高的地位。换个角度说,文化发展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就是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它承担着很重要的使命,没有它的发展就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高水平的小康就是指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是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讲公平、公正,文化应当是一个重要体现,讲幸福指数,文化应当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3.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现在世界上普遍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综合力。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等。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在文化生产和传播影响上,仍然是西强我弱。我们要奋起直追努力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4.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目前我们社会整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体制机

制也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继今年“七一”讲话以后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刘云山对文化自信阐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长期以来不少同志缺少文化自觉,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文化觉醒就是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精采的论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把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凝结为五句话:第一句,文化是政治,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态度问题。第二句,文化是形象,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的十分重要的指标。第三句,文化是环境,文化是工作生活的环境,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投资环境,是旅游环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建设文化就是塑造环境,营造环境。第四句,文化是生活,这个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一部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和不断增加,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历史。没有文化的生活是原始人的生活,是野蛮人的生活。在马克思的眼里,文化生活被当做共产主义高水平生活一个必然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第五句,文化是经济,一方面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文化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2.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就是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直接地承担起文化改革发展的重任。全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发展改革,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自觉地、主动地担当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3.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第一,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第二,文化发展要有自己的创意,经济上的重复建设,文化上的盲目跟风的这些教训我们要牢牢吸取;第三,文化发展要珍爱资源,文化遗产是我们发展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要学会好好开发这些资源,首先是要珍爱资源,要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拒绝破坏文化和自然资源。第四,抓文化发展,要重视内容健康。我们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应当有益于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和作风建设,尤其是坚持二为方针,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发扬严谨博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

我们一定要充满文化自信心,我们有宝贵的文化传统,我们有越来越高的文化生产能力,我们对未来文化强国的建成充满胜利的信心。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的文化指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介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之间,也就是指宣传部门,现在管的这些领域。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把文化分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部分,是我国近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文化事业我们现在认识到它是公益性的,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事业单位为骨干,基层为重点。现在我们把文化事业划分为两大块,该政府管的是文化事业,靠企业经营性运作的是文化产业。

2.文化产业分类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把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次,九个大类,八十个小类。这个分类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分类比较接近。各国的叫法也不一样,欧洲大陆叫文化产业,英国叫创意产业,美国叫信息产业或者叫版权产业。

3.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丰富群众生活,是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第一个落脚点。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所以,要以基层为重点,涉及群众利益的文化设施要优先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比如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是农家书屋工程。

(2)第二个落脚点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文化是经济,国际经验证明,发展文化有利于调整产品的结构。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较低,至2010年底只占2.75%。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家文化还比较落后,另外一方面说明文化发展的空间很大,而世界的经验就是说经济越发达,文化的贡献就越大,相反经济越落后,文化的比重就越低。所以我们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专门发布一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看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举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这次决定更看重文化的经济意义,提出再过九年,也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3)文化发展的第三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文明水平。文化本身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文化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因为,文化能够教育人,引导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所以全社会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质量,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1.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

在文化事业当中分出文化产业部门之后,剩下的文化事业部门还要继续改革,主要是打破铁饭碗,实行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把个人的收入跟岗位和贡献挂钩,让事业单位充满活力。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正在进行的单位转企改制情况:一是新华书店系统已经完成转企改制,二是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出版社,基本完成改制。三是报刊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时政类的党政报刊,49家集团现在组建了报业集团,下一步主要深化发行体制改革,非时政类的报刊全部转变为企业。第四个是影视改革,国有经营事业单位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

3.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即新闻、出版、发行、会展行业,第二要大力发展新兴的文化业态,新兴的文化业态主要是借助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发明发展移动服务等等。第三就是组建大型的文化集团,要搞大企业、大集团,目前中央已经组建了一批文化集团。

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消费业决定生产,文化生产最终要消费。我国的文化市场不够通达,生产的东西找不到买家,想买东西的人找不到卖家,就连图书这种传统的产业都存在这种情况。所以,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我们要扩大文化消费,建设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总量,这是发展文化的内升动力。

5.文艺院团的改革

这个改革的难度最大,现在推进的速度也很快,到2010年底,461家文艺院团已经改制,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其中中央确定的也就新疆、西藏等等的除外,当然,改制不是甩包袱,财政的支持还要增加。

以上就是文化体制改革要抓的五项重要工作。

五、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对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1.主导和引导

主导,首先是指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责任主体,政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主导,其次是指政府要始终走在文化产业的前头,牢牢掌握和用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权。当然,政府主导不是包打天下,需要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即使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要动员全社会,文化产业更要靠社会进行市场运作。

2.规划和规范

政府一项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也要规划,否则容易一哄而起,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规范包括三个内容:一个是规范政府行为,第二个是规范文化产品的质量,第三个是规范文化市场。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二是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三是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向面向全社会。

3.推动和推广

政府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的创新,采取多种手段如项目推动、市场推动、资源推动、政策推动等等。推广就是从试点到全面的展开,从个别的经验到普遍开花,推广也是宣传推介,招商引资,这都是政府的职责。

篇3:试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途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今时代,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换言之, 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2]。

那我们要自觉自信的文化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 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就是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并充满信心。

二、提出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因

(一) 这些年来, 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造成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自觉、不自信。

自汉唐盛世至康乾盛世的两千多年, 中国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成为许多亚洲国家学习的楷模。但到了清末, 随着中国经济衰退,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影响力随之减弱。“文革”时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造成当时国人缺少传统文化熏陶, 同时为了阻止西方文化的渗透, 中国再一次关上了国门, 封闭自己。这些年来, 西方文化蜂拥而入, 有些人开始推崇西方文化,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自觉、不自信, 甚至出现文化自卑。一方面出现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了中国文字是落后的, 文字的未来是拼音, 要有前途必须向西方靠拢的做法:把小学课本上所有汉字全部用拼音代替, 理由是与国际接轨;对长城进行否定, 认为它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障碍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另一方面崇洋媚外, 形成西方月亮比中国圆的观念。如八十年代初年轻人穿牛仔喇叭裤、烫卷发、戴墨镜;T恤印上英文;歌曲也夹带几个英文单词;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外国影片在中国受到追捧……西方国家对此推波助澜, 加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渗透不像军事进攻和政治挑衅那么容易形成直接对抗,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近的、长期的渗透, 会逐渐使人接受它倡导的价值观念。西方国企图家通过文化渗透否定中国文化。可见如果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 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足以摧毁该民族的凝聚力, 被其他民族湮没。反之,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有高度自觉自信, 既是该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 又能使该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中国的文化发展水平与自身国际地位不相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 特别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但中国的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文化结晶, 数不胜数, 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 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 但中国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没有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向世界输出, 不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资源的国家, 中国必须重塑国家文化形象,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 对内多渠道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唤醒国人的文化觉悟。

文化自觉不是抽象的理论观念, 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探索活动, 需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观念的形成。国人并不是完全没有文化自觉, 而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 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最终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要培养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 必须多渠道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1. 中小学普遍开设国学课。

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 是为国人, 不可不察。在现实生活中, 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文言文者屡见不鲜。青少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学习国学成为迫切任务, 必须推进国学进中小学课堂。教育部门要通过试点的形式, 编制统一的国学教材, 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 力求用“国学”吸引学生, 用“国学”感动学生, 用“国学”滋养学生, 让国学陪伴孩子成长。《三字经》、《千家文》、《论语》等国学名篇应进入学校, 不能只是诵读,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利用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各国元首和媒体云集于此, 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推广和宣传的最好机会, 中国必须借助这些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的魅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归纳和展示。它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 展开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让看过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觉自信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苏绣、茶艺、捏泥人、制瓷等民俗一一呈现, 游客“饱餐”东道主奉献的中华文化盛宴, 这场“中华文化秀”不但令海外游客着迷, 同样吸引许多国人驻足。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提升国民素质。近两年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这些节目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收视率极高, 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起到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近几年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宣传和普及, 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国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 对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1.开设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西方掀起了“汉学热”, 他们认识到要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打交通, 必须了解它的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最好机会。为此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世界各地设立了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 一些国内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开办了孔子课堂。截至2013年年底, 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 分布在120个国家 (地区)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2.举办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和赛事。当前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断增多, 他们说汉语、写汉字、练功夫、说相声、唱京剧……可以开办各种活动和赛事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如“汉语桥”中文比赛是中国国家汉办主办的一系列大型国际汉语赛事, 目前已经开展的比赛有“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三项赛事。“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汉语学习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3.中文“渗透”进英语的情况出现。随着中文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提升, 西方国家接纳和使用的中文词汇越来越多, 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大约包含120个含有中文渊源的词汇, 如guanxi, gongfu等。甚至在口语方面也有, 如可以用“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问候一位外国老朋友而不用担心听不懂。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 在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为此, 中国通过种种途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是对内唤起和激发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和热爱, 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对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其影响力, 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88.

篇4: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试图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问题入手,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深层剖析,对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进行分析论证,对文化自觉的可行途径进行有益探索,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24-0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发展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局面。此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成果。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提出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4],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天地。历史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光荣使命。

二、文化自觉及其内涵

“文化自觉”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深入分析文化自觉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点内涵。第一,文化自觉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作为哲学范畴,自觉通常意义上是与自发、盲目相对而言的,即内在的自我发现、外在的自我解放意识,作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基本特质,是人对实践过程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文化自觉作为一种自知的行为,是在理性的支配下通过意志的推动产生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6]第二,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现有文化进行文化认知、文化判断、文化选择、文化整合、文化创造的扬弃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7]第三,文化自觉是一份崇高的追求。我们倡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立足于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着眼于增强文化的改革发展驱动力,也着眼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致力于实现本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也致力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不仅服务于推进本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也服务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坚持这种理性的行为,历经这个艰巨的过程,实现这份崇高的追求,一言以蔽之,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在坚持“二为”、“双百”方针的前提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最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多元的文化当中又不能没有主流,否则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混乱、失去方向。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主流文化,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关键在于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着追求,以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凝聚改革发展力量;关键在于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做到爱国而不狭隘,改革而不忘本;关键在于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诠释,积极引领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不能以全盘否定本国的文化传统、彻底放弃本国的文化优势为代价,而是要以更好地发展本土文化、突出本民族文化特色为前提,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要坚持为我所用,更要坚持以我为主,保持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样才能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充分展现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形象。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文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成。历史上所谓现代化,是指当时的‘现代,也可以叫作时代化。”[8]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水平归根结底要由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这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又要充分认识某些文化现象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先接受后改造,先继承后创新,永葆中华文化的创造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在丰富繁荣多元文化中不失主流文化,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中不丢本土文化,在接纳创新现代文化中不忘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以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思想状态推动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高度的文化自觉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以网络科技为代表的信息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传播方式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网络环境的出现,与其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文化选择方式的一场变革。”[9]资讯的快速分享,信息的瞬时传递,极大丰富了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引发了一系列无法回避的新问题。第一,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娱乐八卦、新闻炒作比比皆是,垃圾文件、虚假广告铺天盖地,色情网站、暴力影视泛滥盛行,粗俗、低俗、媚俗文化充斥其中,增强了文化判断的复杂性。第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信息传递方式由有限的轨道式、辐射式的单向平面传递,发展为无界的网格式的多向立体传递,东、西方文化完全突破了国界限制,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较量的网络文化世界,增强了文化选择的随意性。第三,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实现了网络环境下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人群的互动沟通,人人掌握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人人都能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削弱了文化权威的垄断性。第四,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行为道德失范,侮辱、谩骂、人身攻击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传播病毒、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严重脱节、分离,消减了文化实践的自律性。回应信息时代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4]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07-70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8.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474.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

[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8]季羡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12.

篇5: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在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文化实践是历史的、阶段性的。当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会要求文化自觉与之相适应。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要求,必须更新文化主体意识,培养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是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形势变化对文化实践提出的新要求的一种文化应对。因此,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实践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非常重要。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断培养,不断发展的。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面对首都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实提高文化自觉。一是在深刻认识文化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作用上要有高度自觉。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定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生生不息,就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的作用,把文化建设作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强首都软实力建设、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加自觉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在准确把握首都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要有高度自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化的发展必须紧贴时代的发展,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喜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通过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推动,通过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文化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推动首都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在积极承担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上要有高度自觉。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集聚了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中央对北京的重要要求,也是北京人民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我们必须以首善的标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的重任。

篇6: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陈 慧

(中共晋城市委党校,山西晋城048000)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间,文化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转型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要求,我们要通过具体的途径去实现这一目标,进而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发展奠定首要基础。

篇7: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3、二者关系:(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2)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

(3)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解

篇8: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

一、必须以端正思想态度为前提

首先, 要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态度。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 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 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罗素推崇的中国伦理品质是什么?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现在国内涌现的国学热、国际涌现的孔子热, 都是以探讨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为基调的。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首要任务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延续下去。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构成全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家园;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理所当然要主动学习吸纳。读大学时, 我们班插入一名来自台湾的同学。他用的都是繁体字, 说话很考究, 每逢论及国语我们都讲不过他, 感到很难堪。这件事表明:台湾学生的国学功底比大陆学生深厚扎实得多;因为台湾开设的国语课不仅门类宽泛, 而且从未间断过。

其次, 要端正对外来文化的思想态度。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有长处, 我们要发展创新, 就必须汲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融多元为一体的文化,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始终构成它的主流。汉代与唐代、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被吸纳。宋代和明代, 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又大量传入。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因而我们应当进一步端正对外部文化的思想态度。怎样做才算是正确的呢?一是摒弃排外意识, 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使之为我所用;二是摒弃照搬意识, 既要剔除其反面因素, 又要改造其适用成分。这两点, 也是我们自觉自信的重要标志。

再者, 要端正对现行文化的思想态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成今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根本标志, 它的四大部分都属于继承与创新的科学结晶, 非但不能等闲视之, 尤其不能漠然置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都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因子, 都是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的鲜花。朵朵鲜花无不渗透着一脉相承的精髓, 由此充分显示了民族的特色;朵朵鲜花无不吸取着多边转化的营养, 由此充分激发了时代的气息。

二、必须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基

胡锦涛的“七一”讲话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谈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时, 都把提高民族素质放在基础的位置, 文化建设中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任务迫在眉睫。人民群众固然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在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时代, 群众创造历史的能量也有大小之分。民族素质高创造力就强, 民族素质低创造力就弱。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必须围绕民族素质的提升狠下功夫;如若不然, 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就现实情况而言, 民族素质的提升应从诚信道德抓起。近几年频频发生的问题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引起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几十年前没人讨论“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问题, 现在居然成了疑惑。凡此种种绝不能听之任之。诚信道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抓诚信道德建设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搞好“人无信不立”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加强道德监督, 还必须借助舆论力量鞭策人格修养。

就长远需求而言, 民族素质的提升应从学校教育抓起。目前学校教育中那种重才轻德、重分轻能、重西轻古偏向构成提升民族素质的严重障碍, 只有切实更新教育思路才行。教学内容中需剔除应付考试的东西, 加大传统文化课的分量。比如小学课纳入《三字经》, 中学增添古文和古诗词篇幅等。教学方法上需倡导孔子的“学思相应”观, 废除填鸭手段, 启迪学生思考运用。传统文化坚持以德为先,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也有助于克服重才轻德之误。

就要害节点而言, 民族素质的提升应从家长形象抓起。幼儿启蒙由家庭始, 《三字经》中“养不教, 父之过”的那句话, 就是强调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现代家庭孩子极少, 长辈的珍爱心理不足为奇, 可对由此造成的伦理危机则不能熟视无睹。将孩子捧为小皇帝, 长者甘做他的奴仆, 实属颠倒天伦的蠢事。孩子上学后, 有些家长身教太差, 有意无意地领歪道, 等到“宝贝疙瘩”犯罪了他们才傻眼了。要改善家庭教育, 必须给家长补传统文化课。

三、必须以实现文化自强目的

一是要发动自强之机——改革文化体制。体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 只有深入改革文化体制, 才能解放文化生产力, 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GDP现已超过4200美元, 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据此测算, 国内每年的文化消费水平应在4万亿元左右, 可是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消费潜力广阔而深厚。这潜力注定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随着巨大文化产业市场的开拓, 文化自强目标的实现就顺理成章。

二是要擎起自强之翼——发展文化科技。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 都会给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古代中国,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创造, 使人类思想文化的表现和传播摆脱了时空间局限, 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在当代世界, 全球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不仅为思想文化的表现和传播提供了全新载体, 而且催生了全新的文化业态。足见, 文化自强离不开科技支助。

三是要扎深自强之根——培养文化人才。文化自强离不开专门人才的拼搏与奉献。无论是文化元素的提炼升华, 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 还是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展, 都与人才息息相关。人才强则文化强, 人才辈出的时代必定是文化兴隆的时代, 我国春秋战国树起的文化高峰, 正是诸子百家交织争鸣的结果。我们要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夙愿, 便不能不造就一批世界拔尖、声望深远的统军人物, 便不能不培养一支承前启后、勇于并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求是论坛, 2010-9-8.

篇9: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

一、提高文化自觉强化责任担当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民族、国家、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文化自觉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程度的高低。

纵观中国的历史,由于近代国人饱尝屈辱,国人对这段2000多年的“文明史”进行了反省和批判,对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革命”。应该承认,这是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一次觉醒。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文化社会价值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对先进文化的选择还处于朦胧探索阶段,缺乏本质的认识,也就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文化自觉才真正得以显现。从1921年7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首次把一个政党的本质同先进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深刻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崛起的价值所在。这标志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了一种文化自觉。

放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最大的特性品质就是靠文化自觉来引领前进方向,并且使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紧紧依靠这种文化自觉,党才能始终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也正是紧紧依靠这种文化自觉,党才能始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文化决定着经济的目标,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凝聚着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全过程进一步证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如果离开这种文化自觉,就不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无法调控发展状态,就很难凝聚民族精神,就不能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行。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否,既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掌握和巩固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二、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包容并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要有文化自觉,还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性品质和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进而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建成文化强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了解,其实国人的文化自信曾经历了从自满到失落再到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不说四大发明,也不说贞观之治,单说康乾盛世,足以令国人为之骄傲了,自满情绪便油然而生;然而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国门,于是,国人在惊讶国外文明之余倍感失落,“弱势文化心理”随之产生。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表现出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国人才在这群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前无古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口碑,完全彻底地颠覆了中华民族在外国人眼中和心里的印象。于是,中国人又重拾了文化自信。

当今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的文化系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各种族、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我们党建文化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这充分说明,中华文化拥有把不同制度凝合在一起,相容共处的伟大力量。

当今的中华文化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伦理和情感,像太阳一样,具有相对恒久的旺盛生命力。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全球化的涤荡下,全世界的各种观念不断涌入,现代元素不断进入,但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其他文化所消解,依然保持着千年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尽管新兴技术如通讯、交通等技术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但人们依旧会在中秋佳节举家团圆赏月寄情,依旧会在大年三十前千里迢迢赶回家里过大年。在这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文化基因,永远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

每当人们走进电影院享受饕餮视听盛宴时,能否想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每当人们手捧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能否想到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当人们走在海外大街上惊诧于当年“叽哩呱啦”的“洋鬼子”竟纷纷用汉语与自己交流时,能否想到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仅孔子学院就已在100多个国家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想到这一切,人们还能有“弱势文化心理”吗?

三、实现文化自强推动民族复兴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所谓文化自强,就是指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自己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创造力竞争力。

走向文化自强就是要加快建设与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

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其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缺乏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中华民族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使文化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全党全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其二,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如今的人类社会,文化影响力业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这个国家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等等。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第三,激发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资源富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需要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要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同时,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创作生产。要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强调把文化强国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可见。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

通过巴彦县文化的改革、发展,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文化对一个县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可造人才,不断壮大文化创作队伍和不间断地开展文化活动,是近年来我县文化界最大的变化。从2012年初开始,我县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层面,增加投入,加大了“中国书法之乡”的创建力度。先后接受了中国书法协会的检查验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授牌仪式。“中国书法之乡”的成功创建,让全县人民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结晶,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了巴彦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文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如此,我县“中国书法之乡”的创建行动,也带动了周边兄弟县市纷纷组织各种文化创建活动,这无疑对整个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向着理想的文化自强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上一篇:中考冲刺励志标语下一篇:我的徒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