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2024-04-29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通用6篇)

篇1: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第六单元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2.进行联想和想象写作训练。【重点难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实践。【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发挥联想和想象。

二、知识准备。

1.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联想有哪些方法?

(纵向: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反向联想;横向:过去、现在、未来)3.由“伞”你联想到什么?

相似联想——蘑菇、亲人的爱、老师的爱。

相关联想——雨伞的来历(鲁班发明);与雨伞相关的人、物、事(买卖伞的人、歌曲、故事白蛇传)因果联想——有伞不被雨淋

反向联想——伞阻碍了人与雨水的亲近,父母的溺爱

三、经典回放。

在我们的文学领域中,许多经典的作品就运用了多种联想的方式,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不妨来回顾学过的课文,感悟联想的运用。1.下面的例子,分别用了哪些联想的方法?(1)冰心《荷叶•母亲》由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想到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相似联想)(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果联想)(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向联想)(4)看到他,使我联想起许多往事。(相关联想)2.教师小结:联想和想象被人们称为写作的翅膀。现在,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放飞思维,抒写华丽的篇章。

四、放飞思维。

1.听一段描绘泉水的乐曲《泉水叮咚》,把你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示例: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xià xì),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竹林间的草地上。忽然从 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yè)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

2.镜子不仅能照出人外表的美丑,还能照出人的灵魂。李世民就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你还可以将右图(圆圈)想象成什么?试着说一段话,100字左右。

示例:圆,使我想起了长河落日圆,满是光彩的云朵流过太阳,慢慢地,向上飘去。大圆球似的夕阳,涨红着脸,俯视着万物,迟迟不愿离去,把自己最后一抹光辉洒向人间,带着羞涩的笑,隐在五彩云朵中。一轮更圆、更红的太阳,将在明朝升起。

3.老师小结:写作中对联想和想象的要求:①要符合事物特征;②要符合生活逻辑;③要写有意义的内容;④所写的内容在切合要求的前提下力求新颖独特。

五、例文赏析。

1.出示例文。下面分别是叶圣陶和鲁兵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续篇有什么新的含意?

(1)那个裸体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

第一课时 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新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

(2)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治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皇上实在没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令追查,因为所有的 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令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 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呢?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 2.学生互评。3.教师诊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写作实践。

(一)写作内容。

1.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 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提示:

(1)可以大胆想象,但要符合你性格发展的逻辑。不仅要想象你自己的生活,还要想象十年后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是十年后的你所生活的场景。

(2)不要只是概括地叙述,要注意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有细节,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具体地展现你的性格、心态;要在某些具体情境中展开叙述,以增加真实感。

2.发挥联想和想象,为本单元课文《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二)技法点拨。

1.想象要合情合理。

所想象的情节要符合生活的情理、科学的规律,要避免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不要去瞎编一个热闹离奇的故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但他的创造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比如他身上有猴子的特点:长毛,有尾巴,性格顽皮,淘气。2.联想和想象要富有新意。

借助丰富的联想、想象,突破惯常思维,甚至突破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创造性地编写新故事,描写新环境,塑造新人物,表达新思维。看到太阳我们一般会想到热,想到光明,甚至想到生命之源,但《太阳船》的作者却把太阳想象成一条船,它的东升西落就像“一条神秘的航线”。这个想象十分新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突出细节,准确描述。

要写好想象作文,既要具有富于情感和思想内容的细节描写,还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否则就只停留在表面的直观水平,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范文引路。

骗子的下场

当游行大典“完美”地结束后,皇帝马上又跑进了更衣室,立刻把那身轻薄得像空气似的衣服换了下来。一边换衣服,皇帝还一边说:“哎呦,小心别弄坏了我的衣服,你们拿命也赔不起。”换好衣服后,皇帝心里一直在想:“难道我的百姓们都是些无可救药的人吗?不行,我一定不可以与他们一样,我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能与百姓们相比呢?”于是,皇帝开始学习,并且很多人都不知道。

一天,皇帝遇到了一个智者,这位智者早已看穿了骗子的把戏,还摸透了皇帝的心思,他给皇帝留了一句话:“人性多变,有善恶之分,事物多变,有真假之分。”皇帝顿时疑惑不解。

皇帝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智者的意思。皇帝心里想出了一个妙计:“看来我的衣服又可以派上用场了”。他又把那两个骗子找来,“赶紧给我再做一件漂亮的衣服,我要一件比上次还要华丽的衣服。”皇帝说道,骗子心里想了想,说:“这次我们需要更多的金子和最细的生丝。”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骗子们又在空空的织布机上忙碌着,时间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新衣服终于完工了。两个骗子把这件漂亮的“衣服”呈到了皇帝面前,两个骗子在皇帝面前美言“衣服”一番,皇帝等他们说完之后,冒出了一句:“衣服如此神奇,请问这件衣服是如何制作的呢?”两个骗子顿时愣住了,皇帝马上又说:“既然你们不知道是如何制作的,那这件衣服是如何完成的呢?”骗子们马上求饶道:“陛下饶命啊,小的一时起了坏心眼,其实我也不想的,是他,是他逼我这样做的。”

一个骗子又说道:“什么,明明是你说,皇帝这么笨,一定不会知道的。我才愿意和你一起干的……”“闭嘴,来人啊,给我打一百大板再收监。”皇帝怒火冲天地说,这是他第一次被人侮辱。

三天后,两个骗子被拉上了刑场,在众人面前被砍头了,城里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这篇文章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童话故事进行续写,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自然恰当、顺理成章地写出结局,写出骗子的悲惨结局,表达文章深层寓意,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当堂作文。

三、当堂讲评。

1.同桌互评。2.教师讲评。

3.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4.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教学后记】

此次的写作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开始注重发挥联想与想象,在上课的课程中,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举了联想的例子,拓宽同学们的思路,让他们大胆想象联想,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在让学生想象十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时,我让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这种交流式的学习对学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2: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目标

.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含义及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2.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3.进行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实践。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诗文导入

同学们,先哲庄子以“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大物”“有所待”的道理;诗仙李白借“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慨叹;伟人毛泽东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赞颂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无论是言理还是抒情,也无论是抒壮怀还是写悲情,我们都会感受到他们的诗文给了我们最美的享受。是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到了最美的地方。

那么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呢?

二、速读课文,了解知识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联想有哪些方法?

3.由“伞”你联想到什么?

相似联想——蘑菇、亲人的爱、老师的爱。

相关联想——雨伞的来历;与雨伞相关的人、物、事

因果联想——有伞不被雨淋

反向联想——伞阻碍了人与雨水的亲近,父母的溺爱

过去——现在——未来„„

三、经典回放

在我们的文学领域中,许多经典的作品就运用了多种联想的方式,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不妨来回顾学过的课文,感悟联想的运用。

.下面的例子,分别用了哪些联想的方法?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冰心《荷叶•母亲》由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想到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到他,使我联想起许多往事。

中考作文《低头是一种智慧》写了不懂低头的项羽:

纵然你的决定是于过往的回顾,于尊严的维护,于耻辱的对抗,但是如果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会被改写。

家里养的一盆仙人掌,一年四季都是那模样,我常常想象它的过去会是什么样子呢?或许是漫天黄沙中独一无二的那一抹绿,静静等待一颗露珠的滑落。或许是植物园间紧靠墙角默默生长的一隅。每日的凝望是如此寂静,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现在我每天给它浇浇水,它亦默然不语,只是静静陪伴我,我想它终有一天会开出灿烂的花,和我一同共同成长吧。

2.教师小结:联想和想象被人们称为写作的翅膀。现在,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放飞思维,抒写华丽的篇章。

四、放飞思维,谱写华章

.看下面的图形,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要求:各小组组员写好后,大声地朗读给本组组员听,由本组组员评议修改。最后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展示时各组在组内选一名朗读比较好、声音洪亮的同学来朗读。然后让指定的互评小组来点评,其他小组可以做补充。

互评小组分工如下:

第一组——第二组

第三组——第四组

第五组——第六组

第七组——第八组

„„

2.听一段描绘泉水的乐曲《泉水叮咚》,把你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xkb1.com

示例: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竹林间的草地上。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

3.镜子不仅能照出人外表的美丑,还能照出人的灵魂。李世民就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你还可以将右图想象成什么?试着说一段话,100字左右。

示例:圆,使我想起了长河落日圆,满是光彩的云朵流过太阳,慢慢地,向上飘去。大圆球似的夕阳,涨红着脸,俯视着万物,迟迟不愿离去,把自己最后一抹光辉洒向人间,带着羞涩的笑,隐在五彩云朵中。一轮更圆、更红的太阳,将在明朝升起。

4.老师小结:写作中对联想和想象的要求:①要符合事物特征;②要符合生活逻辑;③要写有意义的内容;④所写的内容在切合要求的前提下力求新颖独特。

五、例文评赏

.出示例文。下面分别是叶圣陶和鲁兵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续篇有什么新的含意?

那个裸体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新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

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治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皇上实在没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令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令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呢?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

2.学生互评。

3.教师诊断。

六、当堂作文

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可以大胆想象,但要符合你性格发展的逻辑。不仅要想象你自己的生活,还要想象十年后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是十年后的你所生活的场景。

篇3: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一个篮球引发的故事

◎语文学习小组|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七(5)班

有一天,篮球训练场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个篮球,无论球员投得多偏,它都能自己改变角度、高度、速度,不偏不倚地砸进球筐,像被赋予了某种神力。

球员们又疑惑又兴奋,第二天就带着它上了赛场。结果,球队顺利拿下了第一节的比赛。接下来的几节比赛,对方一直处于零进球的状态,拥有它的球队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全场沸腾了,人们欢呼着,拥抱着。

“为什么球到了他们手里就百投百中,而轮到我们投篮时,球总会着了魔似的自己跳出篮筐?难道这球有生命?”对方球队中有人在质疑,可是马上就被淹没在了人们激动无比的欢呼声中。

人群渐渐散去,获胜的球员们把篮球带回宿舍,小心地放好后便去开庆祝会了。依然沉浸在人们的赞美声中的篮球不觉得意地唱起了歌:“我是一个有生命的篮球呀,我有超能力,谁拥有我呀谁就能胜利,咿呀咿呀嘿……”歌声惊动了一个不知什么时候被扔在角落里的足球:“不就是一个篮球吗?别在这里瞎吹牛了。”

“我才不是普通的篮球呢,我是一个有生命的篮球,我……”篮球开始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在球场上的出色表现。

“难道你一出生就拥有了超能力?”足球又好奇又向往。

“才不是呢,原来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篮球,当然我本来就很不错,我肚子里的气特别充足,特别有弹跳力,拍起来手感特别好,所以球员们都很喜欢我。但我担心自己会泄气,会老去,还是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所以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魔法师,恳请他给我生命和超能力……”兴奋中的篮球一股脑儿地抖搂了自己的秘密。

“那你,你可不可以帮我个忙,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到那个魔法师?我也想成为一个有生命的足球,可以吗?”

篮球心里“咯噔”了一下,又一想:反正它是足球,和自己没什么利害关系,就答应了……

不久之后,足球场上也传来了奇闻:一支名不见经传的球队突然百战百胜,独霸球坛。接着,类似的事情在其他球类比赛中相继上演。一时间球坛大乱,那些被赋予了生命的球引发了一次次的狂热与追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所有的比赛都失去了意义。

慢慢地,各种球类赛场上的欢呼声渐渐沉寂,观众席上的人越来越少,球员也相继退队。

那个有生命的篮球再也听不到观众的欢呼,再也得不到球员的赞美。它上场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它被丢在了一个昏暗的角落里,再也无人问津。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再喜欢我了?”篮球缩在角落里,捧着脑袋,拼命地想啊想。突然,他蹦了起来,飞奔着去找魔法师。“魔法师啊,请您把我变回一个普通的篮球吧!”“为什么?你不是那么想拥有生命吗?”篮球不好意思地用手挠挠头,说:“我已经想明白了,我的诞生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欢乐、健康、热血与激情,而不是毫无意义的胜利。”“你不担心有一天你泄气了而被抛弃吗?”篮球微微仰起头,捏紧拳头坚定地说:“不怕!被人们使用而泄气我感到光荣!”“我满足你。”魔法师说完,便挥舞起长长的魔棒,一切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篮球变回了那个最普通的自己。每天都被球员们的汗水浸润,但它的内心一直充满着强烈的自豪感。

赛场上,球员们又一个个拼尽全力,传球、接球、投篮。看台上,又响起了人们热烈的欢呼声。

(语文学习小组:吴俊森、李崟嘉、张紫婕、高上、钟铖)

吴俊森同学简述:

接到故事接龙这一写作任务后,我们小组开始讨论可以写什么。我是篮球队的主力队员,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只篮球,它又蹦又跳,好像有生命一样,我就想可不可以写一个有生命的篮球的奇遇记。我的创意得到了组内同学的热烈响应。我们就先各自构想故事,然后由我起头,其他同学依次接下去,有的同学写得多,有的同学写得少,在写作的过程中,故事的主题渐渐清晰。几个轮回后,故事大致成形。后来在听李崟嘉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些情节之间衔接不合理,细节上存在漏洞,语言比较粗糙,叙述顺序缺少波澜,故事性还不够强等。于是小组成员就各扬其长轮流对初稿进行修改,最后由我负责整合、润色、打印。

【陈永英老师评】

故事的创作者们以一个篮球想拥有生命创造奇迹为基点大胆想象。他们从篮球场上的怪事切入,以制造悬念,引发好奇;然后创设情境,让篮球和足球相遇,通过对话揭晓谜底;再由此及彼合理推想出球坛大乱的情节;最后让篮球在由狂热到冷寂、由追捧到遗忘的巨大落差中猛醒。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看似离奇却又合乎情理。一个篮球的故事,让我们明了的不只是运动的真谛、比赛的意义。

二 从“小溪、烈日、椅子、数字‘1’、三角形”中选择一个事物自由发挥联想与想象,自拟题目

数字“1”变形记

◎朱欣逸|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七(6)班

数学王国里住着数字“1”,她身材修长挺拔,一直引以为豪。直到有一天,她在街上遇到了数字“3”。

“瞧,她身材多好!”她自言自语,“稍有点挺,又凹凸有致,多美!”她忍不住向数字“3”请教:“您的身材真不错,可以介绍点经验吗?”数字“3”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我的身材那可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我倒是知道些秘笈——在很远的一座陡峭的山上,有一个专门练瑜伽的人,你去拜她为师,练上几个年头,说不定啊,你就有和我一样的好身材了!”“真的啊!”数字“1”原本无光的双眼一下子闪闪发亮,“我这就回家收拾行李!”话音未落,数字“1”已经消失在了数字“3”的视野中。

数字“1”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立志要拥有”魔鬼身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踏破了第101双鞋时,她望见了云雾环绕的山腰上隐隐约约有一间古朴素雅的小房子!她不由得加快脚步,走啊走,爬呀爬,心中有希望,那看似遥不可及的10101级台阶竟只花了3个小时就走完了。接着,她开始了漫长的“变形”。

nlc202309030156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

六年后,数字“1”重新回到了家中。啊!现在的她变成了什么样啊:挺拔修长的身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微丰满、丰韵十足的新的身材。“现在的我一定非常完美了吧?”她不禁沾沾自喜,不时欣赏镜子前的自己,“对了,我得去和数字3比比。”这么想着,她换上最美的服装,精心打扮了一番,上街了。走在街上,她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回头率百分之百!

巧极了,数字“3”正摇曳多姿地迎面走来。“嗨,你好!”“呦,你是?”数字“3”惊奇地打量着她。数字“1”挺自豪:“我是数字‘1’啊,不认识我了吧?这可是我苦心修炼的结果啊!怎么样,好看吧?”数字“3”憋不住笑了:“这年头还有谁这么low!瞧瞧我,这才叫够范儿。”数字“1”望望四周:真的,大街上除了几位大妈没有一个像她这样的。

几天之后,数字“1”又走了·····

到最后,数字“1”因为过度练习,变得日渐消瘦憔悴,还微微驼起了背。有一天,面对着镜中的自己,她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这样的醒悟来得太迟,太迟……

【陈永英老师评】

作者由数字“1”的形状自然地联想到人修长挺拔的身材,由此展开想象。因为羡慕“3”凹凸有致的身材,数字“1”走上了“变形”之路,可历经千辛万苦后却一再事与愿违。几经折腾后,数字“1”终于幡然醒悟。在作者的想象中我们不难看到生活的影子: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那个数字“1”,在盲目的羡慕与效仿中迷失了自己。作者借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重点表现数字“1”的心理变化,在跌宕起伏中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同时给人以启迪。

三 以“假如我_____________”为题作文

假如我是一滴水

◎金欣楠|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七(5)班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这样开始我的生命历程:

“叮咚——”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珠从岩壁中钻了出来,拖着弱小的身躯沿着岩壁往下流。在接触大地的一刹那,它抖抖又变小了的身体,“咕噜咕噜——”打了几个滚,终于在大地上停了下来。这时,一缕阳光照了过来,小水珠看了一眼自己的身体,呀,金灿灿的真漂亮!而且还暖洋洋的,真惬意。

可水珠终究是水珠,渐渐地,随着温度上升,水一点一点地蒸发,小水珠一点一点变得虚弱起来。小水珠发出痛苦的哀吟,它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短暂。突然,“叮咚——”有一滴水落在了它的身上!小水珠感到一阵清凉,它轻轻眯起眼,小嘴微微扬起,漾出一圈一圈的涟漪。“啊,真舒服呀。”小水珠感叹道。

过了一会儿,又落下了第三滴、第四滴……小水珠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周围全是朋友,它们手拉着手融合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强壮。时间慢慢地过去,阳光越来越耀眼,小水珠紧张地瞥了一眼自己的身体,好害怕自己再次变小。

“呀!我长大啦!我变成小水潭啦!”当小水珠看清自己的身体时,不由得欢呼雀跃起来。突然,它萌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想法——我要变成大海!周围的花草树木纷纷鼓励它,小鱼儿游来了,水草儿长起来了,小鸟在一边歌唱,小水滴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的水潭。

小水滴等待着更多水滴的到来。不知过了多久,它慢慢地移动它的身躯,努力想突破水潭的包围。它一次一次地冲撞着潭壁,一遍又一遍地冲刷周围的土壤,它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细,终于变成了一条小溪!

小溪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它的旅程,因为它要变成一望无际的大海!

它来到枯黄的田野,将自己滋润给泥土,虽然小溪少了一分活力,可它依旧微笑着向远方奔去。它来到风沙漫天的沙漠,将自己奉献给绿洲,虽然小溪的步伐变得沉重了,可它为这片沉寂的荒漠带来了生机。它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春秋。虽然累,但小溪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溪再也走不动了,它停了下来,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天空中飘下一片落叶,金黄的身体、清晰的脉络,和曾经的小溪长得很像。落叶告诉小溪世界的精彩,鼓励它不要消失,要努力地生长,无论是变成水蒸气,还是雨滴,都应该坚持下去,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小溪的内心被触动了,它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无论以何种形式它都要生活下去。

小溪又开始了“旅行”,它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着。它途径之处的石子、小草努力缩起身体减少对小溪的摩擦……虽然谁也不知道小溪去了哪里,但朋友们都知道它会一直走下去,因为它们相信总有一片海就是小溪,因为生命永无止境!它升腾变成云朵,给万物带来阴翳;它下落形成雨水,给生命带来滋润;它汇入大海,给大地披上蓝衣。

而从岩壁中,又滴出了一滴小水珠,那是又一个我啊……

【陈永英老师评】

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各自的梦想。故事中的小水珠因为接纳他者而不断壮大,因为勇敢追求而不断突破旧我,更因为乐于奉献而获得了生命的永恒。作者寄情于物,借一滴小水珠的成长历程诠释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笔触细腻,句式灵活,立意层层推进,尤其是各种动词的运用更是紧扣了小水滴在不同的生命成长阶段的不同特征,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篇4: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第六单元 发挥联想和想象

白沙中学

嬴亮

教学目标:

1、学会多角度思维,掌握想象与联想的基本方法。

2、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激发想象与联想思维,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训练激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作文时,有些同学拿起笔束手无策,无话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其实在同学们大脑里并不是空无一物的,只是有时不能浮想联翩,材料不能联想到相关人、事、物,所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们只有通过联想,才能写出珠玉佳作。(板书课题)

二、理解联想与想象。

1、什么叫联想?

以《咏雪》引入,所谓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2、什么叫想象?

以(程士庆《二十岁的坦白》)的一段话引入,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三、展联想,阔文思。

1、相关联想

用例引导:“由这条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作点评。可由具象到抽象。)

2、相似联想

(1)由萧萧落下的粉笔你想到什么?(无私奉献的精神)(2)写话练习。

可参看的事物:荷花

蚂蚁

溪流

3、相对联想

(1)哪个图形不一样?(出示图形)从不同角度联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相同的事物,不同的视角。写话练习。可参看的事物: 昙花

数字“1”

四、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

从“燕山雪花大如席” “千树万树梨花开”分析得出: ①要符合生活逻辑;②要符合事物特征;③所写的内容力求新颖独特。

五、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要求学生想象写一段话,然后展示。

六、写作训练

篇5: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二)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三)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难点:品味精妙的语言描写。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

小学时,我们学过安徒生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

(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像的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2、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3、指导学生圈画重要词语、句子或段落,以掌握文章线索,推进思考。

(三)讨论交流

1、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的线索和发展。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2、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与交流 基本程序: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b.四人小组交流。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1)第一位受命去看布的老大臣,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第二次说他“眼睛越睁越大”,第三次说他“仔细地看”。阅读各段,说说他三次不同“眼看”背后的心理活动。明确: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一是因为大过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感到恐慌,二是内心不相信这是事实,睁大眼睛想把它赶快看清楚。第二次骗子叫他走近一点看,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反映出老大臣仍心存希望,希望看仔细一点能发现什么。第三次写他仔细地看,主要是装模作样,心理的活动就是决不能让人看出他看不见布料,而要表现出他在认真欣赏布料,当然,并不排除他还残存“看见”的希望。

应当注意的是,这三次“眼看”的文字表述不一样,各自也不能互换的。第一次要突出“特别大”,这是突如其来的,又希望赶快有所发现。第二次承接前面,仍心存希望,又表明仍什么都没看见,所以用“越睁越大”。第三次是在掩饰,是有意识的表演,不像头两次是自然的下意识的反应,所以用“仔细地看”。从这里,要注意品味语言的恰当使用。

(2)为什么第一个说出真相的是孩子?孩子一旦说出了真相,大家就都相信了,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问的回答是:孩子心灵纯洁,天真无邪,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私心和顾虑,于是毫无顾忌地说出了真话。当然,这个孩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童话塑造的对象往往是事物普遍性的代表),也不是非孩子不可,大人也可以说真话,比如西班牙童话中就由那个没什么好顾虑的黑人说出了真相(见参考资料)。但是用孩子与成人世界作对比,更有揭示世俗虚伪的重要意义(参见参考资料);这就是鲁迅说的:“不过须是孩子,才会照实的大声说出来。”

第二问的回答是:首先说明这个诺言本不堪一击,不难识破,只要有普通人的正常感觉就能辨识真相,其实本来就在人们的心底,一旦有人说破,人们自然就呼应了。其次说明人们原先之所以不敢怀疑,是原本心里有“鬼”。文中有一处细节,就是两位“诚实的官员”陪同皇帝去看布料时,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说:“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文中随后有一句:“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言下之意以为只有自己看不见布料,却又不敢说出来,因为私心制约了自己,蒙蔽了自己。再次也说明,这个谎言的制造者抓住了人们的普遍的弱点,就是都有愚蠢或不称职以及私心导致的自欺欺人的一面,所以连老百姓在内都不敢相信、不敢说破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相。当然,《皇帝的新装》揭示的是一类社会现象,不是说所有谎言骗住大家都因为大家有私心,有的是谎言的制造者掩盖了真相,众人不了解真相导致的。但一旦真相捅破,任何谎言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2、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3、多侧面评议“骗子”。(1)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2)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4、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1)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

(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2)拓展性阅读训练。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b.书写规范、工整。c.字数300字左右。

比较·探究 黑信

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说的讽刺性。

(二)认识统治阶级的凶残与弱智。

(三)与《皇帝的新装》比较阅读,探究两者写法上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的讽刺性。

难点:认识统治阶级的凶残与弱智。课时分配: 一课时。预习要求:

通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他同母亲和弟妹靠乞讨过活。高中毕业后,遍游全国,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被奥匈帝国编入捷克兵团赴俄国作战。十月革命爆发时,在俄国参加了革命。1918年2月,加入苏联红军,不久参加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捷克。

哈谢克于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发表的短篇,大多反映下层劳动者的悲惨境遇,抨击封建统治者。他的短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语言朴实、简练,富于幽默感。后来他写过不少小品文和政论。哈谢克创作的最大成就是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一译《好兵帅克》),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作品,作者以他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时所获得的素材写成。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3、找出本文讽刺性突出的内容。(1)“傻瓜中的傻瓜”是关键。

①德国统治者的愚昧,愚昧到居然把骂他是“傻瓜中的傻瓜”的信,念了五十来遍,才发现是匿名的,他并不能凭借他的独裁特权惩治这个人物。为了这样一件小事,他居然要召开国务会议。这个会议具有秘密的性质,只有四位枢密参赞参与。

②谩骂国王的这封信的内容本来是绝对保密的,可是国王自己却一再反复地把它讲了出来。

③滑稽感还不是文章的高潮,接着召开的议会会议使滑稽感提升了:一方面是议会主席宣读了国王亲笔书写的呼吁臣民忠诚的诏书;可是另一方面,事出何因,议员们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场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气氛”。而自作聪明的警察局长主动求见,而且踌躇满志,宣称自己一定会“一鸣惊人”,至于如何办案却秘而不宣。其结果却是在悬赏捉拿的布告中,把谩骂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的话广为传播,弄得举国皆知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

(2)警察局长因此下台。这样的结局显示了三重矛盾:

第一重,在权力的极端专制和机构本身的效率低下之间;

第二重,在权力机构的凶残和官僚的弱智之间;

第三重,国王居然事后才感到后果严重,把警察局长轰下了台,说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操作上的迟钝,确实是“傻瓜中的傻瓜”。

(三)问题探究

1、《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与《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这个警察局长是聪明人还是蠢人?

《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不仅让国王丢了丑,直接损害了国王的利益,而且他的做法并不是国王所希望的。《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虽然实际上也使皇帝丢丑,但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一致的,他们和皇帝都没有怀疑布料,都如童话中说的,以为别人一定看得见这块新布料。所以,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是他们遭受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警察局长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自作聪明的蠢人。另一种解读成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国人皆知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一般而言是第一种解读,但第二种解读也未尝不可,也有它的合理性。

2、《皇帝的新装》没有指出具体的国家、时代,孩子也没有姓名,《黑信》则国家和国王都有名字,两篇不同的写法,各有什么好处?

安徒生写的是童话,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而哈谢克写的是小说,这样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作者作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目的之一是直指民族的敌人。

因为在哈谢克生活的当年,捷克是受到奥匈帝国,同时也是受到德国统治的。作为一个民族解放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他当然要把矛头指向统治他们的民族敌人。这在他是天经地义的,就像我们30年代的作家几乎一致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一样。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阅读练习·探究”

一、二。

3、预习《我若为王》。

比较·探究 *我若为王

教学目标:

(一)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全文思路。

(二)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和健全人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关键语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难点:理解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示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

聂绀弩,现代作家,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具体研读课文

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

【明确】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1)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

(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4)呼唤民主制度(板书: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板书:假设

幻想为王)

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 【明确】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一: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捧王后

趋炎附势 捧太子、王子 阿谀奉承 捧公主、皇亲国戚

俯首帖耳

捧王

惟命是从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因此,王感到单独、寂寞、孤独,并恍然大悟: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讨论二:王权和奴才的关系。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讨论三:《我若为王》说,“我”如果当了王,将变成一个暴君,要把臣民连同尊长和师友一齐杀死。请联系全文,联系本单元有关任一篇的内容,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理解。

①、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反而是明君”? ②、这里表达的是对什么的痛恨?

③、这样极端的用语,给你的感觉是残酷还是痛快? 【明确】第1小题:把臣下、子民杀绝是“暴君”,但所做者是“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自然“反而正是明君”。

第2小题是对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即自然不是作者真要杀人,而是表达了对封建王权思想,尤其是对与之紧密相连的奴性主义、奴性思想的极度的痛恨。

第3小题又是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这样的极端用语,应该是给读者以批判(痛斥)奴性思想和王权思想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5、问题:作者当时是民国国民,在民国时期难道还真有人想做王吗?作者怎么会提出这个话题的?

【明确】由一部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提出话题的。(板书:引题

“我若为王”)

问题:这个片名意味着什么问题,为何会引起作者这么多的思考?

【明确】“我若为王”说明“我”仍处于奴才的地位。“我若为王”说明奴才总是艳羡王权,并以“为王”为最高理想。到了民国,身为民国国民,却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说明封建主义基础还很牢固,民国还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国民的封建意识还很浓厚,没有树立起民主思想。“我若为王”这个片名正是还有奴才的明证,也就成为“世界还大有待于改进”的理由。“我若为王”这个电影名字,不但触发了作者写作的欲望,而且引起了作者下面深沉的思索,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实际指向封建专制主义,消灭奴才,消灭王权。

6、问题:《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这三篇文章意义深刻,都生动有趣。探讨它们其中一篇使你读来趣味横生的原因。选择一篇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诵。

【明确】《皇帝的新装》主要是夸张地表现出自欺欺人的人性弱点的滑稽可笑以及夸张地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愚昧腐朽的滑稽可笑,所有与此有关的细节读来生动有趣;设计出的那个使人人陷入自相矛盾的恶性循环怪圈的巧妙前提(即骗子那句“愚蠢和不称职者看不见新布料”),即暴露人性弱点的这个智慧设计显得生动有趣。

《黑信》主要是故事情节,这个荒诞喜剧十分有趣(当然《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也荒诞可笑,生动有趣);夸张地表现出国王这个“世界上最傻的傻瓜”,特别是其中几个喜剧性的细节(读了五十篇才知为匿名信,气得不停地叨念自己是傻瓜,自己把信的内容公之于众),这种喜剧性的讽刺笔调读来生动有趣;描述警察局长可笑的“踌躇满意”“一鸣惊人”“无人不知”“下台大吉”,十分有趣。

《我若为王》主要就是“理趣”“智趣”,特别是表现这一理趣、智趣的处处闪耀机智火花的似乎信手写去的文笔特别精彩生动。其重点又在三处:一就是全篇这种“假定又假定”的假定性的笔法。这样可以放开写,无论怎样极端,似乎只是在骂自己,其实是对封建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对社会劣根的辛辣讽刺。二就是最后三段的连续的大转折、大飞跃、大升华,简直是神来之笔,富有深刻的哲理、深邃的思想、深入的洞察,内涵极为丰富用笔却极为洗炼。三是极端用语所表现的喜笑怒骂皆成文的风趣;写得似乎一点不留情面,似乎残酷至极,而只要有正常语感的读者都感觉到是一种酣畅至极的痛快淋漓感。此外,全文中的反复、排比、因果相承等独特表达也加强了荒谬感、可笑感,使文中的讽刺处处读来趣味盎然。

(五)探讨本文的论证方法

由板书可知,文章引出话题后,进行假设,进而否定,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上内容,加深对本文假设论证写法的理解。

2、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我若为王

引题

“我若为王” 假设

幻想成王

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比较·探究 李寄 狼

教学目标:

(一)学习两文典型的文言实词。

(二)锻炼搜集资料及总结能力。

(三)树立人的智慧战胜一切的思想。教学重点:

树立以智慧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教学难点:

学会两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李寄》。

(一)作者简介:

干宝(?-336),东晋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少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时,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又迁散骑常侍。著述极富。

(二)关于《搜神记》

你知道我国的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是什么吗?这部书就是东晋时的《搜神记》。《搜神记》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它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三)了解故事内容 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强化记忆下列文言实词。

啗(dàn)吞啮(niâ)咋(zē)诣(yì)石(dàn)斫(zhuó)髑髅(dúlóu)咤(zhà)愍(mǐn)

(五)互动释疑,学习课文

1、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蛇?面对这样的情况,村民们和当地政府是怎么做的?

2、李寄为什么要去斩蛇?李寄是不是真如她所说的,是去喂蛇呢?

(六)人物评价

1、轻声读课文。注意:斩蛇前,她事先准备了什么东西?用“△”标出来。

2、在斩蛇的过程中,李寄事先准备的东西都派上用场了吗?她是怎么做的,把描写李寄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

3、李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她和区寄有什么异同? 勇敢、坚定

李寄———————→为民除害 智勇双全

李寄和区寄都是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少年英雄。各自不同的特点是: ①区寄是仓促遭遇中被动应战,表示出了被动地陷于危难中的人特别需要的冷静镇定的个性;其胆识心计的特点是“临危不惧”“情急生智”,重点是充分利用对手的弱点,寻找机会,紧紧抓住机会。李寄是长期准备,主动应战,表现出了其胆识心计的特点是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即在这妖邪异物面前既不怯弱,又心细多谋、充分准备。

②区寄在获救后拒绝入官府为小吏,这是其品质上的难能可贵之处。李寄小小年纪就有家庭责任感,不惜牺牲自己以接济家庭,孝敬父母;同时又有不怕牺牲,斩杀巨蛇,为一方除害的愿望和思想。这是李寄品质的光彩之处。

第二课时

学习《狼》。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强化记忆下列文言实词。(投影)

窘(jiǒng)苫(shàn)奔(bēn)眈(dān)

暝(míng)遂(suì)尻(kāo)寐(mâi)黠(xiá)

(二)学生谈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当归纳。

(三)趣味导入

播放有关狼的视频片段导入。

(四)复述故事

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纠正错音、停顿。

(五)研读探究

1、文中有哪些语句能够表现狼的狡猾?

2、文中有哪些语句能够表现屠户的智慧?

3、你怎样认识这件事? 明确: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投以骨”、“复投之”、“奔倚其下”、“持刀”、“劈狼首”、“断其骨”。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比比看谁说的好。(人的智慧战胜一切引导)

(六)拓展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试着背诵。

2、投影出示,说出下列文言词语的含义。止 缀 故 窘 苫 暝 遂 尻 寐 黠

3、投影出示,说出下列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4、请想象一下,如果区寄处于〈〈狼〉〉中屠户的境地,他可能会怎样做? 屠户杀狼的过程中,是有思虑未及,险些酿成大祸的漏洞,即另一只狼于背后打洞,他是后来才发现的。幸而屠户机敏,在狼假寐的瞬间,抓住机会,暴起杀狼。否则将腹背受敌。从文中看,区寄的心计、机敏似胜于屠户。其胆略、见识、勇毅、品性又有非常之处。因此可以依据区寄的品质、个性,给予他屠户同样的条件(有刀、扁担等武器),同样境地,想象区寄遇狼如何宰杀两狼的故事。可以从缀行甚远时就开始谋划灭狼,可以设想成年后当上了屠户的区寄。

(七)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篇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附】板书设计

蒲松龄

狼的狡猾:“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人的 智慧 战胜 一切

屠夫的智慧“投以骨”“复投之”“奔倚其下”“持刀”“劈狼首”“断其骨”

比较·探究 *说虎 *智惩恶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说虎》一文的文言实词。

2、锻炼学习搜集资料及总结能力。

3、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则必然失败的道理。教学重点:

用《说虎》中的观点解说本单元有关各篇的内容。教学难点:

《说虎》一文的论证结构。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谥号文成。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章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

(二)课文读解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于:跟„„相比。不啻(chì):不止。

之:助词,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食于虎:被老虎吃掉。于,被。表示被动关系。

〔译〕老虎的力气,与人相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寝:躺着休息,卧。处:居住,这里是坐的意思 故:所以。

一:一和百都不是确数。

〔译〕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牙,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为:被,表示被动关系。是故:所以,因此。类:相同。足:值得。

〔译〕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力量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获并把虎皮用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理清内容结构

说 虎

指出“人之食于虎”不足为怪 说明“虎之皮人常寝处之”的原因 归纳主旨

用力而不用智 自用而不用人 必将失败 借虎喻人 说明道理

(四)探究主题思想

本文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五)课堂练习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 答案:智 力

2、说明下列例句中划线词的用法。

①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②则人之食于虎也。

③故人之为虎食者。

④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答案:①介词,跟„„相比。②介词,被。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词,锋利的爪牙。

(六)合作探究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试用《说虎》阐明的道理,解说《狼》、《李寄》以及《童区寄传》等篇的内容。明确:《说虎》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用智”,其他如“用物”“用百”“用人”都是“用智”的衍生物和必然结果。用这个道理解说本单元各篇,也是一种特殊的比较阅读。关于各篇中“用智”的体现可参见“主编解读参考”和练习解答。《狼》中还有一个细节说明禽兽无法与人斗智的道理。即两狼亦表现了它的狡黠(即一狼洞其中,一狼假寐),“而顷刻两毙”,所以《狼》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各篇中人由“用智”衍生的“用物”等,这里稍作补充。如,屠户借助了草堆,用了刀;区寄借助了敌人的刀、火,还充分利用了敌手的弱点(这是特殊的“用人”);李寄“怀剑将犬”,甚至还用了米糍、蜜糖等食物。《智惩恶少》也体现了“用智”。主要在倒数第二段。即如按时间顺序正常写,这段内容应在前面。结构、文字,但凡其新异之处,往往引人注意,这是写作上的通常道理。所以,当这段不按顺序,改排在战斗结束后补叙时,它自然就显得很突出。这段内容就是讲少年刘伯承如何“用智”战胜对手“团总少爷”的。

2、如果你遇到区寄、李寄、屠户相似的境遇(选一),你会怎样做?请在小组或班上讲述你编出的故事。

这题既包含向少年英雄们学习,又包含锻炼一个人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由学生自由发挥,但编出的故事应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应避免与课文中原故事的情节、做法雷同。

(七)布置作业:

1、熟记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背诵《说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

教学目标:

(一)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体会诚实、智慧、勇敢等意志品格的重要性,促进意志品质的健全发展。

(二)通过小组和班级的交流,初步学习作演说,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三)练习写作童话,发展想像力,并学习根据读者或听众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初步树立“读者意识”。活动准备:

(一)以诚实、机智、勇敢、坚定(可就某一方面)为题,收集有关格言(或谚语、俗语)。

(二)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提炼一个较具体的观点,对格言进行较完整的阐说,语言尽可能生动,努力使听众信服。活动主题: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教学时数: 两课时。活动安排:

(一)交流活动(1课时)

1、导入活动,营造气氛。

自古英雄出少年。区寄、李寄是英雄,戳破“皇帝穿新装”谎言的孩子也是英雄。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的诚实、机智、勇敢和坚定,从小做起,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材。

2、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各组同时进行)

①、根据自己收集到喜爱的格言、谚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小组会上发言。②、各组推选2~3名发言效果好的同学,在班级交流。

(二)写作活动(1课时)

1、习作内容: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编一则表现“智胜于力”(或勇敢、诚实)的童话故事。

要求:①童话题目自拟。②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③必须有合理的想象或能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来写作。

2、交流、感受、分享、欣赏同学们的习作。①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两人在班内朗读交流。②班内交流、评价。

③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

篇6:六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

章(组)

五《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将相和》

学习内容

本课属精读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难点:通过对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学习方式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失和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注意团结

负荆请罪(结果)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奴隶英雄》

学习内容

《奴隶英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以前在罗马城斗兽场上发生奴隶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对于我们组织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困难。我班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单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他们简单的学习方法,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走不出课本的范畴,虽然本课讲述的是外国的人和事,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的,但因为在时空上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文学体裁,对它的内容、形式都很陌生,缺少阅读戏剧作品的经验。因此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有感情的阅读的能力,特别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光盘上课,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3、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的勇武、精明、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学习重难点

难点:斯巴达克启发奴隶弟兄们诉说苦难,动员奴隶们起来反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台词

学习方式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友好见面,确定伙伴。

同学们,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电视老师,她将带领我们一起进行一堂语文课的学习,而且电视当中还有一些同学,他们就是我们的学习伙伴。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播放光盘:师生问好)在学习的过程中,电视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会给我们一些建议和帮助,所以你要认真听,他们和你在说什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光盘:一个奴隶与老虎厮杀,打死了老虎,又与五六个奴隶自相残杀,其中几个奴隶惨死在斧头下,其余的胆战心惊,看台上的观众高声狂叫,看得非常开心。)电视里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段影片,你们想说点什么?

现场学生自由汇报,谈感受。

2.过渡:看看他们有没有同感?(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的回答)

3.小结:这是发生在古罗马那个奴隶制度国家中的一件事情,当时奴隶主可以任意的宰杀自己的奴隶,他们把奴隶中最强大的挑出来做角斗士,而这种角斗的结果是只能剩下一人遍体鳞伤,更残忍的那就是全部死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奴隶英雄就是发生在这个残酷社会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愉快合作,探究新知。

1.发现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点特别,它是一个(生回答:剧本)。那么剧本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人翻着原先的一篇课文,另一人打开今天要学的剧本,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有什么不同?

(1)同桌合作交流,自由汇报。

(2)师小结:在剧本里,它把时间、地点、人物、布景一行一行地直接列出来;剧本里都是人物的对话和括号里的说明,这些说明告诉我们人物的动作、语气、表情和故事的情节变化。

(3)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看看伙伴们发现了没有?(播放光盘)学生观看电视机里伙伴是怎么说的。

2.电视里老师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开始阅读这个剧本了。看看剧本中讲述了发生在残酷的奴隶社会中的一件什么事?

(1)这次读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2)生回答。(剧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听得很认真。剧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好,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4)生读书,自由汇报。

(5)师小结:主要内容就要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这就是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剧本你们都读懂了,那对于这样一个作为剧本的课文,你们还想做些什么呢?(生:分角色朗读)这是个好主意,听听电视里同学给我们的建议。(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对分角色朗读谈自己的想法,想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要读这一部分,如何读好这些台词。)

(1)请你们也向他们一样,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开始。

(2)生分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3)好,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先听听伙伴们的朗读。(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的朗读)

(4)看哪些组勇敢一些,面对挑战不退缩。(现场学生分角色朗读)

(5)评价朗读:哪组读得好,好在哪里?

(6)师小结:我们就把好的地方吸收过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同学们,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现在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斯巴达克要带领奴隶们起义呢?

(1)生自主思考,与同桌交流,自由汇报,师根据生汇报适时板书。

(2)大家有自己的理解,不错!看看伙伴们是怎样认为的?(播放光盘:电视里学生的回答)

(3)师小结:有压迫就有反抗,每个国家都是这样。在旧中国,人民为了当家作主,也进行了许多起义。田汉、聂耳还创作了振奋人心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四、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1.(播放光盘:电视老师概括总结全文并布置课后作业)

2.这节课我们与电视机里的老师和同学一起上课,大家一定很开心。相信你们也有很多收获,谈谈你的收获,好吗?(生谈收获)

3.今天,和电视里的老师和同学合作得非常愉快,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们该走了,让我们一起道别!(播放光盘:师生道别)

1.扩展阅读。

2.从本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读一读、记一记。

奴隶主残无人道

27.奴隶英雄  斯巴达克奋起反抗

奴隶们积极响应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赤壁之战》

学习内容

《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

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习方式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己(周瑜)3万   南

熟水战

彼(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其余1、3、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3、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

————————     ↖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冲)

曹操的战船……(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窜)

2.引申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老人与海》

学习内容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桑地亚哥形象的成功塑造,歌颂了人类在神秘莫测的自然是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老人与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像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运气不佳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比较高的,但很少有学生能深入挖掘小说文字表层之下所潜藏的意蕴,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其次,《老人与海》这则选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说是极其简略的。尤其是选文中大段大段的主人公的自言自语,使得学生总觉得枯燥,读不下去。学生,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

学习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学习方式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1、查找海明威先生的有关资料。

2、海明威形象图片、本文生字词及课文插图课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历史长廊中,有很多享有崇高荣誉的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作家海明威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学习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出示本课目标,指名读。

(二)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

指名读,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导学达标一: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小组展示。

1、生字展示(2人)

(1)一生读,正音。另一生领读所有生字。

(2)老师讲解需要注意的字形与字音:

“崛”jué,与“发掘”的“掘”、“倔强”的“倔”同音。

“骼”gé,与“个”“各”(gè)的声调不同:前为二声,后两字为四声。

2、词语展示:惦记

海滨

海岬

崛起

潇洒

蹂躏

磷光

骨骼

(1)指名读,领读,齐读。

(2)师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导学达标三:默读课文,标出全文段序,想想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

同桌相互说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

1、同桌交流文章主要内容,指2组汇报。师小结。

2、指名说出印象深刻的情景,师小结。

(四)导学达标四: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自学,小组汇报)

这篇课文作为小说的缩写,全文只有13个自然段,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出海前的情况——老人梦见海滩上的狮子,男孩给他送行、祝他好运。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写在海上的情况——老人钩住了大马林莫,他的船被鱼拖向很远的海上,被拖了三天多。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归程中的情况——老人遭遇一群鲨鱼的袭击,他与鲨鱼进行了惊险、惨烈的生死大搏斗。

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回港后的情况——人们围观死鱼的骨骼,男孩守着熟睡的老人,老人又梦见海滩上的狮子。

(五)师小结文章内容,出示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传奇故事,同老人一起去经历那不同寻常的场面。齐读课题:《老人与海》。出示本节目标,指名读。

二、课文回顾:上节课,文中的哪些场面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捕马林鱼

与鲨鱼搏斗)回味一下这两个场面描写,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两个场面呢?(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三、出示导学达标一:分组学习老渔夫捕大马林鱼的过程和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场面,分析人物形象

1、要了解人物形象,就必须深入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4——9自然段,画出老渔夫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下你的感受。

2、小组汇报第二部分,师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师小结:

(1)“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A、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

(虽然大马林鱼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要制服对手。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有老渔夫的这种精神,我们还会畏惧困难吗?)

B、什么一个人能忍受的?

(坚持克服疲劳、体力不支、风吹日晒、夜晚的寒冷„„等等因素)

C、你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坦荡的内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多么让人鼓舞的话语,让我们再次齐读把它记在脑海中。

(2)背诵精彩片段“阳光下„„尖的像一张细长的脸”。

(3)这样一位老人孤身在浩瀚的大海里与大马林鱼僵持了整整三天,此时此刻,你想对老渔夫说些什么呢?

3、学习探讨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场面,分析人物形象。

(1)一小组代表汇报老人跟鲨鱼搏斗的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2)同桌讨论:通过老渔夫在与鲨鱼搏斗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渔夫怎样的性格?

永不言败,毫不气馁,保持人的尊严和骨气。我们做事在将要失败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

四、出示导学达标二:多次过招,杀死数条鲨鱼,老人最后活着归来凭借的是什么?在这一个部分,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深深地震撼着老师的心,看吧!老人手中所拿的工具有什么变化?

(鱼叉

船桨

棍子

舵把)学到这,你想说些什么?

五、出示导学达标三:讨论交流,深化人物形象

1、老人最后拿回来的仅仅是足有十八英尺长的骨骼,那么老人究竟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体会到尽管没有鱼肉,卖不到钱,但是老人勇于面对困难、死亡,永不言败、毫不气馁、敢于搏斗、蔑视困难„„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老渔夫是一个成功者,在他身上表现了一种勇于面对困难、逆境、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六、初步让学生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课文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刚毅、坚忍、智慧的老人形象。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狮子,找出来读一读。老人为什么会梦到狮子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七、小结:

1、有人用“现代英雄神话”来概括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凸显出美国特色的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可以从一些美国大片中感受这样的角色和故事(出示相关电影海报)。

2、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一位作家,用他的笔来表现旧中国民众的劣根性,警醒世人,他就是鲁迅。他们的作品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大师已然作古,留给我们的却是久久的沉思: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

老人与海

捕马林鱼

与鲨鱼搏斗

(蔑视困难、敢于搏斗的硬汉性格)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鲁滨孙造船》

学习内容

《鲁滨孙造船》节选自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造独木船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课文中编排的插图是对每篇课文的一些重点文字的形象体现,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形式读懂课文,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以了解背景为契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学习目标

1、认识“艇、谬”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不遗余力、荒谬”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方式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课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①“谬”读作miù,不读成miào。

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杠()

艇()扛()

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4、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

3、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三、细读领悟。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

(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五、拓展练习:抄一抄下面的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法)巴尔扎克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古希腊)苏格拉底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英)牛顿

阅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造船

想去陆地,寻思办法;

动手修船,放弃修船;

决心造船,成功造船;

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

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

语文

章(组)

六、《名著之旅》

学习内容

《语文百花园六》

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六”中编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大栏目。

“温故知新”安排有“运用关联词语连句”“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积少成多”四项内容。“运用关联词语连句”练习,是认识具有转折、因果、递进、条件等关系的简单复句。“拓展与交流”采用了三个同学对话的方式来谈论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以吸引大家参与讨论。”“阅读平台”选编了三个著名作家的三部经典作品的三个精彩片段,供学生阅读与鉴赏。“积少成多”选编了一组(16个)四字成语,都是描写人物外表神态的,意在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这是高段系列名篇赏析中的第三次口语交际活动。在前两次欣赏人物描写和情节记叙的基础上,本次的侧重点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确定,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用普通话交流表达认识的能力和主动参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习作”要求写“我和书的故事”。这是话题作文,与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名著之旅”紧密配合,以引导学生从阅读到写作,从理解到表达,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重视综合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求新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构建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议、练、说、评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2、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4、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5、完成本单元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6、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难点:完成本单元习作《我和书的故事》。

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联词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学习时数

四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1、出示例句

秦王那么厉害。

蔺相如不怕他。

虽然秦王那么厉害,但是蔺相如不怕他。

2、读句子,边读边比较,前两个句子前后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第三句话里的关联词语,想想它用在这里表示什么?(虽然……但是……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

4、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练习。

我和他是邻居。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

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

我们多听多练。我们能把普通话学好。

读上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每组的两个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什么,再用相应的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

例如:

因为我和他是邻居,所以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果关系)

虽然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但是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转折关系)

花草树木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递进关系)

只要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条件关系

如果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假设关系)

你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另造几个句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二)拓展与交流:

1、分角色朗读三位学习小伙伴的话,你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

2、想想自己对哪篇课文印象最深、哪一点感觉最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

在汇报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第二课时

一、阅读平台

1、本组课文带我们到中外名著中去游览了一番,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共同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春》、《儒林外史》这几部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吧。

2、学生默读每一个片断前的导语,明确三个片断的作者、出处及特点。

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娓娓而谈,言简意赅,信念坚定、充满豪情。它成为人们的一则座右铭。

二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初春景象的一段描写,叠词、语句、拟人的运用,使语言十分清新、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形象生动。

三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对范进中举后的状态的一段刻画。

从其动作、神态、语言中方面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描写,把一个可笑的读书人的疯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的面前。

3、学生自由读文章,把文章读正确。

4、仔细地读一读这几个片断段后,想一想各自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5、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积少成多

1、出示P157的成语。

2、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有些什么发现?(都是四字成语、神态描写……)3、类似的还有哪些?(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

4、把这些成语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口语交际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名家名篇,有很多精彩语句

片断使你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

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赏析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

第一、赏析角度要注意多样性。

要根据自己的喜爱、认识进行赏析,可以从优美的词语句子、巧妙的表达方法、奇特的观察方位、耐人寻味的哲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

第二、交流过程要注意互动性。

别人发言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见解;自己发言后,要主动征求同学或老师的意见,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阐述或说明。

2、自己先准备。

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4、小组推荐发言。

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你读过那些书?

二、习作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过各种各样的书,说说最近读过哪些书?这些书的什么内容吸引了你?你和这些书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能给大家讲讲吗?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1、朗读《我和书的故事》一文,想想文中围绕我和书写了什么内容?

2、书给文中的我带来了哪些乐趣?

3、文中有哪些描写你比较欣赏?(画上波浪线)

4、指名朗读文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我和书的故事”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构思指导。

1、回忆自己读书的经历,选择感受最深的与书有关的事情写出对书的认识。

2、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谈话导语,想想自己明白了哪些要求。

3、思考“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四)教师点拨,提醒注意事项:

1、用第一人称来写;

2、联系自己的实际时,一定要是真实的心得、体会,千万不要无病呻吟;

3、想想怎样才能把你和书之间的故事写得既清楚又能吸引别人;

4、标题要合适。

5、写之前,可以先列一个写作提纲。

(五)学生当堂习作,自己修改,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

(六)同桌互改草稿,交由老师查阅。

(七)誊抄。

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我和书的故事

读过哪些书

上一篇:机关效能建设自查自纠阶段剖析材料下一篇:腾龙小学美术器材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