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作文导学提纲

2024-04-24

“期待”作文导学提纲(精选7篇)

篇1:“期待”作文导学提纲

“期待”作文导学提纲

人生历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期待。期待,立足于现实,也包含着人们的憧憬;在一定意义上,期待成就了人们真实丰富的生活,又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新生活的选择。

请以“期待”为话题,联系自身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一)话题“期待”的理解。

①“期待”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其期待的可以是真善美的东西,也可以是假恶丑的东西。而对于一篇考场话题作文而言,考生应该写对真善美的期待,写出由此引发的思考,进而升华我们的灵魂,使文章有真实的意义,而不是在无病呻吟,为作文而作文。②“期待”是期盼等待的意思,重在“期待”这个过程的品味体验,重在揭示期待这个心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不重在“期待”的结果。③“期待”有自己对自己的、对外在的人或物或某种心情的期待;有别人对自己的、对外在的人或物或心情的期待;有自己见过的种种期待,自己从中领悟到的有关期待的理性思考。

大仲马说:人生就是不断的期待与希望。

期待是希望,期待是美好事物的源泉,期待是人成功的引导思想……

期待是生命的动力,有别人的期待也有自己的定位。别人的期待对自己有一种无法抵抗的推力,成为自己背后的“幕后黑手”;自己的定位是自身充实的体现,展现自己在理想面前的自信“英姿”。

期待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充满美好的精神。要正确对待期待,就要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开拓自己的视野,加宽自己的胸襟,这样,期待就会像美好的梦境一样,让你置身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期待其实就是每个人对事物或人的一种思想愿望,并不确实存在。不过却是一种成功、美好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物质,期待就是那么简单而重要。

(二)材料的作用。

任何话题作文的材料都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出话题,二是限制话题。该材料亦不例外,主要把话题限制在三个方面。

①包含着人们的憧憬。期待是人们生活的动力,有道是“心中有梦,才会梦想成真”。②成就了人们真实丰富的生活。有了期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才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了情。③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新生活的选择。有了期待,人们生活才有信心有毅力有坚持不懈的动力,才会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韩信的甘受胯下之辱,才不会有宋人守株待兔式的期待。

不宜写一些对消极的东西的期待。如,写“期待彩票”“期待中奖”“期待成为焦点”等等,如果把握不好,不能恰当而明显地引入到积极的主题上去,就容易脱离材料的限制,出现“跑题”的重大失误,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另外注意“联系自身生活体验”这个要求,不要乱编故事,写记叙文要以语言和意境取胜,并要注重在行文中点题,时刻让阅卷人感受到你对话题的准确把握。

(三)注意结构的安排。

在写作之前,心中要大体上有个结构,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写作之前,迅速捕捉一些自己的熟悉的素材,迅速而简洁地记下,以便正式写作时保证行文的速度与语言的质量,亦可避免思路的暂时性中断。

(四)素材及精彩语句举隅:

1、有一位登山者在攀越珠峰前人们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他登上峰顶。当他在爬到距离峰顶前的600米处,他停下了而返回。人们觉得非常可惜,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只差那么一点点了,但他却说:“这已是我登山纪录里最好最高的一次了。我并没有觉得遗憾,反而感到很自豪,我已经满足了。”可见别人期待虽是动力,可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定位,使自己无遗憾。

2、杨利伟是我国一位出色的航天飞行员,他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努力地奋斗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宇航员。在“神舟五号”飞升之前,杨利伟要为飞行做好准备:克服“空间运动病”,离心机训练,水上应急训练,控制体重等。每一件都使他身心疲惫,甚至在飞升后,经过“黑障”时还差点有生命危险,他为航天事业多么尽心尽力啊!由于中国人民对他的期待令他充满自信,克服困难,勇敢地飞上天空;由于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对航天事业的尽职,对飞升的渴望,对中国发展的期待,令他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期待的是什么?假如袁隆平仅仅是为了个人生活的美好,他就不会穿着水鞋,带着草帽,农民着,科学着;如果他仅仅是为了金钱而生存,就不会拿了500万科技大奖之后还生活得那么朴素而纯净;如果他也像普通人那样,杂交水稻就不会靠近他……

因为他期待的是整个民族的丰衣足食,整个国家的富足强盛。

4、为什么千手观音是如此的美丽呢?是因为邰丽华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她们期待自信洋溢在他们那有些呆滞的残疾的脸上;她们期待自己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去挑战极限;她们期待自己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期待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蕴藉着灵性之光。

5、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梁启超说:吾爱孔子,吾更爱真理。

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那些令人景仰的人用用一颗真诚的心期待真理,于是他们也成了真理的化身。

在动辄得咎的时代里,马寅初在风口中在浪尖上,创立了新中国的新人口论。当时内部人员已对他的人口理论有些看法,他还是执意要用一个大版面,刊登他的人口调查,提出计划生育。他于是被批、被斗、被隔离,但他不服。历史永远记住了他的倔强,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眼光。因为他用一颗科学而高远的胸怀期待真理的到来。

6、那是一位自称“牛蝇”的人,他说:“我就是死死叮在雅典身上的一只牛蝇,我要让他走正路。”于是他被认定为教唆青年政治罪而被判刑,并判了死刑。他于是把毒酒一饮而尽,放弃了逃狱,放弃了生命,化成了一缕哲学的春风。他是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启蒙家,对尊严与真理的期待,让他在死神面前如此从容。

7、“推倒北京古城墙,就像剥了我一层皮。”他呐喊,他不服,他甚至站在城墙下面说:“砸死我吧。”他是梁思成,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模样,他哪里来的那样的气魄那样的倔强?我想山会告诉你说,希望是一种重量;水会告诉你说,期待是一种坚强。梁思成期待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光在世界文明史上永远熠熠生辉。

(学习6、7两例这种倒装的写法,很有诗意的美感。不过用的时候不要过于牵强与生硬,要适合自己行文的需要,保证行文的流畅感。)

8、森林深处的小乔木拼命地吸收阳光和雨露,期待着成长后的快乐;幼鹰接受折翅的痛苦,一次次地被母鹰“虐待”,只是期待有一天能够直冲云霄,翱翔于广袤的苍穹。冬天我们望着山上的皑皑白雪,抚摸着粗糙干枯的柳树感,我们期待那春暖花开,期待着崭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破土而出的欣喜,我们期待着装成长的经历,我们期待“百草之林,唯我独尊”的傲气。

9、卡夫卡说,作家就是一个弱小的生命,为了原谅自己内心的弱小,他总是把外部世界描写得很大。因为真正的有思想的作家永远期待着人的平等,期待着精神的平等,期待着社会的平等。

卢梭是个“天真主义”者,他终生都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内心里充满着单纯与善良。因为他期待这个社会充满真诚,一部前无古人的《忏悔录》用一颗真诚的心写满了他对社会的期待,对人性的期待。

食指的诗歌《寒风》中则说:“我终于明白了,在这个地球上,比我冷得多的,是人们的心。”在这寒风刺骨的诗句里,我们看到是的一个用心写作的诗人食指对社会的温暖、人间的温暖、人心的温暖的期待。

10、“蚌壳里的夜,有多长? 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正因为对未来的那闪光的生命充满了期待,珍珠才最终发出璀璨的光辉,让世人惊叹。

11、洋洋洒洒150篇真言随笔,凝聚成46万字的《随想录》。巴金在《没有神》中说:“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吐血。但是我不再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决心不再变为兽。”他在《随想录》总序的最后说:“说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真诚的的巴金,用颤抖的手写颤抖的心,用思想的深沉、语言的凝重筑成对秩序、真诚与良心的期待。

12、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用他的《共产党宣言》写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并且用这份期待改变了世界。

13、弘一法师轻摇藤椅,让小虫走避的举动,与细微之中展现着他对至善的期待;魏青刚三次下水,抢救落水女青年的孤独的身影,折射出他对和谐的期待;唐太宗视察农田时,吞下蝗虫以安民心的自觉与自毁,体现出的他对国泰民安的期待。

写作前,内心有个框架,可以利用上面所列举的材料,写成多篇作文。

美好的期待

期待是什么?

期待是生命的动力,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充满美好的精神。

“蚌壳里的夜,有多长? 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正因为对未来的那闪光的生命充满了期待,珍珠才最终发出璀璨的光辉,让世人惊叹。

美好的期待,让人产生追求美好的前列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拥有美好期待的人,他们的人生也终将无比炫目。

千手观音为什么能如此的美丽?因为邰丽华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她们期待自信洋溢在他们呢有些呆滞的残疾的脸上;她们期待自己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去挑战极限;她们期待自己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期待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蕴藉着灵性之光。正是这美好的期待,让人们看到了无比炫目的美好。要让美好的期待变成现实,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期待,不断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开拓自己的视野,加宽自己的胸襟。这样,期待就会像美好的梦境一样,让你置身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杨利伟是我国一位出色的航天飞行员,他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努力地奋斗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宇航员。在“神舟五号”飞升之前,杨利伟要为飞行做好准备:克服“空间运动病”,离心机训练,水上应急训练,控制体重等。每一件都使他身心疲惫,甚至在飞升后,经过“黑障”时还差点有生命危险,他为航天事业多么尽心尽力啊!由于中国人民对他的期待令他充满自信,克服困难,勇敢地飞上天空;由于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对航天事业的尽职,对飞升的渴望,对中国发展的期待,令他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森林深处额小乔木拼命地吸收阳光和雨露,期待着与云比高的快乐;幼鹰接受折翅的痛苦,期待翱翔苍穹的潇洒。我们期待破土而出的欣喜,我们期待着装成长的经历,我们期待“百草之林,唯我独尊”的傲气!冬天,我们望着山上的皑皑白雪,抚摸着粗糙干枯的柳树感,我们期望着春天的快快到来,期待着那春暖花开,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正是因为有着美好的期待,我们才能勇往直前,用一颗果决而勇敢的心,去拥抱明天的朝阳。

(本文结构:什么是期待——期待的作用(邰丽华)——怎样让期待变为现实(杨利伟)——联系自身,收束全文)

其他例文:

爸爸的电话

在游子和家人的期待中,才会有“家书抵万金”。

——题记

中秋之夜,月圆如盘,悬于天幕。可今年的月,似乎缺了一角,在我眼中。

“什么破单位啊,竟然会在中秋节派人出差——实在太过分了!”妹妹不满的嘀咕着,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大家都没吭声接话,心里早随着她的话喊成了一片了。

她终于停了下来:“爸爸应该会打电话回来吧。”说着一屁股坐在紧靠电话的沙发上。妈妈微笑着:“管他打不打电话呢,我们来吃团圆饭吧。”说着,眼睛却不曾从电话上移开。她慢慢朝电话走近几步,却又突然停住,退回到床边站着。

“待会儿再吃吧,现在又不饿,先看一会儿电视再吃吧。”花白了头发的奶奶终于开口。大家都没有说话,静静的房间里只有电视里唱着祝福团圆的歌曲。只是似乎所有人都有点心不在焉,看一会儿电视眼神便要游移开,朝电话扫一眼,生怕它下一秒就会响。

性急的妹妹有点忍受不了这种沉默,从沙发上爬起来:“我先去吃块月饼。”便走了出去。爷爷急忙挪到她刚才的位置上,紧挨着电话。

“铃……”电话真如所有人期待的那样响起时,竟没有人接。大家都条件反射一样猛地直起身子,却不知道怎么办好,愣在原处。嘴里塞着月饼的妹妹冲了进来,结束了这在安静的房间中的显得十分突兀的铃声:“喂——”爷爷把头凑过去,使劲想听到些什么。没有人注意电视,大家都紧盯着妹妹手中的电话。

“啪!”妹妹失望的挂了电话,“打错了。”大家直起的身子一下子又放松下来,轻声笑起来。这时电话又响了,妹妹伸出手去,看见凑过来的爷爷,手又缩回来了。“爷爷,你来接。”爷爷一下子缩回了头:“老婆子,你接。”奶奶直摇手,指着妈妈:“你接。”妈妈慢慢走过去,拿起话筒,爷爷又立刻把头凑过去:“真的是他!”他兴奋的低声告诉我们。一下子大家全凑了过去,关了电视,房间里静的连大家的呼吸都听得到。“好了,就这样吧……”“没好呢,没好呢,叫他注意身体,别着凉……”听见妈妈要挂,奶奶大声喊起来。爸爸显然听到了,大声笑起来,房间里才打破了寂静,大家都挂着笑容。

期待已久的电话结束后,大家才开心起来,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

期待就是一根线,这边系着在外的人,那边系着家中的亲人。所有的牵挂和爱,沿着期待这根线传播到彼此的心中,温暖这彼此。

【点评】全文定格在中秋之夜,一家人等待爸爸的电话这一场景,所有的人都围绕“电话”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别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勾勒出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性格。生动的细节描写,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的是家人的温馨,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内心体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期待——生命的灯塔

生活,没有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不尽如人意的。

期待,生命的灯塔,引导着人们追求更美好的事物。

有位哲人说过:“生活永远只有99分,剩下来的1分就是缺憾。”然而正是有了这1分的缺憾,才让人们的心中有了期待。

期待,顾名思义,期望和等待。期望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期望才会有向上的动力。期望源于不满足,只有不安于现状的态度才能使人锐意进取。而等待,似乎有一种淡淡的苦涩的味道。要让期望成为现实,有时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期望才能成真。

正是有了期待,才有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正是有了期待,才有了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正是有了期待,才有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忘我精神。生活在他们眼里,虽然充满了苦难,却仍然有希望的曙光,这是他们生命的灯塔,支撑他们为自己所期待的去努力!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是最可怕的,当一个人对生活没有了期待,世界在他眼里从此没有了色彩,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一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个没有期待的人就像一潭死水,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当他的灯塔熄灭了,他的生命其实就结束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所以,我们不能对生活失去期待。学习上有了期待,才能有坚定的意志,才能为梦想吃得苦中苦;工作上有了期待,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激发出生命的潜能;生活上有了期待,才能勇于追求,享受生命的过程。

期待不是梦想,更不是空想。虽然陆游、杜甫、鲁迅到死都没有看到期待成真,但他们所期待的现在都已经成真了,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此,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望而厌弃期待,不要因为一些丑陋的现象而愤恨世俗,心中有着期待,苦也会是甜的。

只有心中存着美好的人才会得到期待的结果,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爱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只要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期待着,笑着……

(结构 导入(生活不如意 哲人名言)——期待是什么——期待的左右能够(正反论证 陆游、杜甫、鲁迅 “哀莫大于心死”)—— 怎样对待“期待”——收束全文)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开头提出了论点,1分的缺憾让人们心中有了期待。其次对“期待”下了定义,围绕“期待”的含义,正反对比论证。文章议论充分,条理清晰。

期待一滴泪

老师说:没有流过泪的孩子是不健康的,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没有泪水,我有点期待这滴泪。

小时候家长教育要坚强,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我做到了,因为我觉得既然是男孩就应该是流血不流泪。

太要强的我会把所有的不快和痛苦埋在心里,所以我总觉得我活得很累。我期待哪一天我会用泪水来发泄内心的不快,尽管我知道这是非常渺茫的。

记得看电影《任长霞》时很多人都哭了,我的内心也被深深的感动了,可我却不曾有哭的欲望。出来时,某某告诉我他哭了三次,我笑他感情太细腻。其实我也在笑自己,是某某所说的神经粗如钢筋的人。

生活中有欢笑的泪,有离别时伤心的泪,这些泪都是每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而我却把它埋没了,埋没在心灵深处。

读了同学的一篇作文,名叫《伊人在水一方》,写的是她的母亲,文章的最后一句是“风中有泪飘过”。读完那一句后我的内心似乎被什么给震住了。妈妈身体不好,但为了我的学习到城里来给我烧饭。现在晚上时间短,不能回家吃饭,妈妈竟每天晚上送饭到学校。我不要,但她却说:“家离学校不远,食堂的饭吃不饱。”就这样,每天晚上第二食堂都有一个人在等她的儿子来吃饭。我不曾为这流过泪,甚至不曾感动过。“风中有泪飘过”似乎唤醒了我心中的什么。老师说人一定要学会感恩,我会感恩,但我从不会献出我那最贵重的礼物,一滴发自内心的泪。我期待有一天我会把它献给我妈妈,不,应该献给这个世界上所有爱我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母亲对子女的爱,丈夫对妻子的爱,领导对人民的爱,这些爱不一定非要用泪来诠释,但可以说泪是爱最永恒的见证。

内心深处的我在提醒自己不要再吝惜你的泪了,让它痛快的流吧。想象一下,未来有一天让我在一座无人的桥上大哭一场,哭完再来一首伍佰的《泪桥》,感觉一定会非常痛快。第二天定能展现一个新的自我。

我在期待一滴泪,期待它释放我束缚的心灵,期待它帮我感谢所有爱我的人,期待它让我变得完整。

【点评】文章的选材较为独特,把叙述对象定位为“一滴泪”,在“一滴泪”的期待中,流露出的是一份感动,是一份真情,是一份感激,对泪的期待就是对爱“我”的人的感谢。文章语言真挚朴实,其中又隐含这浓浓的情意。

篇2:“期待”作文导学提纲

主备人:刘 晓

一、简要提示:

1、教材简析

《散步》是莫怀戚写的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真挚感情的哲理散文。作者选取“散步”这生活中的小事,只写了几个细节,来展现人际关系,抒写亲情。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写得即浅显又深刻、即明快又含蓄,掩卷之余催人玩味深思。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代表作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认知与探究:

1、知识性问题

a、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分歧()

熬()

水波粼粼()b、解释下列词语 信服: 分歧: 各得其所: 委屈:

2、探究性问题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那些内容?书中 那些句子可以看出?(3)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是怎样解决的?结果又如何?(4)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

大”?

(5)说说在“我”、妻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中,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三、梳理与反馈:

1、梳理:《散步》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效野散步时发生的故事,通过这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家庭伦理理想:尊老爱幼,在凸显一个“孝”字的同时,表达了中年人对家庭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

2、反馈: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深刻含义?

(2)展开想象,体验感受:

①假如你是文中是“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篇3:让“导学提纲”真正发挥导学作用

1.“导学提纲”的设计

1.1 定准目标, 引领整体感知。

导学目标是学生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学生活动的指南, 没有目标的导学是盲目随意的导学。一个导学提纲,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好导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哪些是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可以达成的目标, 哪些是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才能达成的目标。在设计导纲时, 教师不能把高层次不切实际的目标下放给学生, 如探究酵母菌在酿酒和发面过程中细胞呼吸的本质区别, 由于材料、用具限制,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要求高。这样的目标使学生费力且难以完成, 另外也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易引起抵触情绪,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1.2 巧设问题, 引导自主探究。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学贵有疑, 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设计导学提纲时, 教师应把导学目标细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完成目标。如何设计问题使学生顺利展开自主探究呢?

1.2.1 问题设置要明确具体, 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效思维。

一忌意思模糊﹑含混不清, 以免误导学生而增加学生探究的难度。例如, 水稻的呼吸方式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不够明了, 因为正常情况和水淹时水稻的呼吸方式不同。二忌大而全﹑空洞抽象。例如, 有氧呼吸的过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将会使学生茫然失措无从作答。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 (1) 有氧呼吸包括哪几个阶段?请尝试写出它们的反应式。 (2) 它们发生的场所分别在细胞的什么部位? (3) 其反应的发生所需的酶的种类是否相同? (4) 各阶段释放的能量多少是否相同?

1.2.2 问题设置要循序渐进, 有梯度。

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是认知的一般规律, 导纲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这一规律。例如, 教师可先设置一组问题作铺垫: (1)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源﹑主要能源﹑直接能源分别是什么? (2) 光能→有机物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稳定的化学能, 需要经过哪些生理过程才能转化实现? (3) 与以上过程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什么?它们的结构如何? (4) 酵母菌、乳酸菌有没有以上结构?它们的结构主要区别?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应作阶梯式分层处理, 即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连贯的小问题, 每一个小问题都相当于一个台阶, 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发展。例如, 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显然这属于结论性的问题, 难度大, 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回答。若换成: (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分别是什么? (2) 在真核生物中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哪些阶段在线粒体进行的? (3)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产生的能量主要来自哪一阶段 (场所) ?这样学生就能在积极主动探究中得出满意的答案。

1.2.3 问题设置要有侧重点。

提出的问题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实质和学生的难点, 不能面面俱到, 一味重复教材, 简单罗列知识清单, 也不能照搬教辅用书, 应有适当取舍, 应疑学生之难﹑疑学生之疑, 否则导纲篇幅冗长而加重学生负担, 切忌不抓重点实质只抓皮毛。[1]

1.2.4 问题设置要有趣味性。

平铺直叙、没有趣味的问题, 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调动不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迪。[2]如突破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家庭酿酒时“先来水后来酒”?探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时可以用“黏土配沙土, 一亩顶两亩”, 探讨细胞呼吸的意义用“麦怕水淹根, 蝉怕水淹身”。

1.2.5 问题设置要有生活性。

生活化的语言和情境会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 同时也会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如在探究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时可以设置: (1) 人们习惯早晨去树林锻炼, 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是否科学?我们锻炼时是小跑好还是快跑好?为什么? (2) 包扎伤口时为什么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 (3) 我们在花盆种花时为什么要掺些煤渣或锯末?为什么盆底有个小洞?是用瓦盆好还是瓷盆好? (4) 稻田为什么也要定期排水? (5) 夏天到了, 你知道有哪些方法保存易腐败的食品?

1.3 设置归纳, 提升知能层次。

如果说设置问题环节是把各知识目标分解细化, 引导学生各个突破, 而本环节则是把分散知识整合阶段, 是知识的加深理解升华阶段, 同时也是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提高阶段。归纳总结可用填比较表﹑绘概念图﹑示意图的等方法进行。如用下列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 就可容易归纳出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联系。

归纳总结可使零散的知识进行凝集, 使一般知识得以升华, 同时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1.4 精选习题, 感受成功喜悦。

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如何?学生有没有收获?在“导学提纲”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组习题加以评价。设置的习题一方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要注重重难点的突破,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解答它们, 增强自信心, 感受成功的喜悦, 获得“努力—成功”的体验, 促进“努力—成功—再努力”的良性循环。如设置以下习题:

【练习】分析以下图示内容, 回答有关问题:

(1) 写出 (1) — (4) 生理过程的名称:

(1) _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 (4) _______。

(2) 分析A—D能量的来源: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3) (2) 过程能量转化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 和 (3) ﹑ (2) 和 (4) 是否可能表示同一种生物?试各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运用“导学提纲”需要注意的问题

“导学提纲”设计的好并不等于教师学生用的好, 要使“导学提纲”真正发挥导学作用, 在运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把握好下发的时机。

设计好的“导学提纲”下发的时机要适宜, 不可太早也不可太迟, 太早探究的内容学生印象不深, 学生所疑之处也会模糊;太迟甚至课前匆匆下发, 学生来不及利用。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使“导学提纲”失去应起的作用。最好教师上课前两天将其发下去, 使学生课前能从容探究, 课堂上师生趁热打铁完成教学目标。

2.2 勤于检查。

有了“导学提纲”不等于学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需要加强检查, 开始时教师应亲自一个个查。当学生有一定习惯后, 教师可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或课堂提问方式检查。检查时不仅要检查学生完成的量, 而且要检查完成的质, 哪些目标还没有完成?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 杜绝两个极端。

课堂上使用“导学提纲”要杜绝两个极端, 其一是完全照纲教学照纲宣读, 或纯粹“对答案”, 其结果是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得不到突破, 知识也得不到拓展和加深, 教学效率不高;其二是完全撇开导纲, 教师另起炉灶, 这样学生对“导学提纲”的利用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在课堂上, 教师要恰当使用“导学提纲”, 课前已达成的目标要少讲或不讲, 未达目标和起疑的地方要重点讲甚至引导进一步探究。总之, 对“导学提纲”的使用, 教师不能以导纲中的导来代替课堂上的导, 也不能以课前的学来代替课堂上的学, 要以导纲为本并超越导纲, 要在“教中教, 教中学, 学中学, 学中教”。师生、生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 共同在课堂上利用好“导学提纲”。

总之, “导学提纲”的模式, 重在探究, 贵在引导, 可有效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减少无效劳动, 提高教学效率, 真正把学生摆到教学的主体地位, 更重要的是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也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导学提纲”模式以明确的目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了探究能力, 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文以高中生物“细胞的呼吸”为例, 对“导学提纲”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导学提纲,“细胞呼吸”,设计,运用

参考文献

[1]边清杰, 林秀花.学案教学在新课程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学生物学教学, 2008, (3) :30.

篇4:如何编写“导学提纲”

“导学互动”教学法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教学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导学互动。”它是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抓住了根本就实现了“互动”。

“导学互动”这一模式,“导学提纲”的编写是前提,也是学问。“导纲”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提纲材料的依据。它主要体现三个层次:1、简要提示2、认知与探究3、反馈与梳理。导纲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为此,我认为导纲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导纲”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导纲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来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目的,而“诱思”是指在导纲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思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2、系统性原则。导学提纲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尽可能的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如我在编写《神奇的玻璃家族》一课的导纲时,在“感知”部分设计让学生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玻璃家族中的那几位新成员,它们各有哪些神奇的作用。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玻璃特点和用途来进行推销,最后启发学生“如果你是玻璃厂的设计师,你还想为玻璃家族增添哪些成员?”对复习导纲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外,还应该尽可能的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3、针对性和分层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导纲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实施分层诱导,即:对后进生宜设低台阶、高密的问题情景,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灵活性,艺术性原则。导学提纲的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设计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思考。

篇5:《枯叶蝴蝶》导学提纲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_____(本课采用小组PK形式,上课展示答对小组每次加1分,补充别组每次加0.5分。各小组加油哦!)

一、导入:课件导入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此文表达的生活哲理,从而深刻感受人生的经验。

三、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徐迟:

2字词检查注音: 读准字音并解释划线的词

阖起逸出收敛枯槁装模作样 我的补充: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每段前标上序号,思考问题:

1枯叶蝴蝶有哪些特点?从文中划出相应的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归纳: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枯叶蝴蝶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它的命运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说明原因,可采用以下方式交流: 我觉得____一句写的好,它写出了(告诉我们)____。我的探究成果:

重点研读: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他们的真相。

六、拓展训练:

1.个人探究:驰骋想象:我想对你说(要求简洁真诚)枯叶蝴蝶,我想对你说:

人类,我想对你说:

徐先生,我想对你说:

七、小结: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八、布置作业:

必做:

1、《伴你学》“自主学习”、“阅读探究”部分。

2、搜集有关描写蝴蝶的诗句和片段

篇6:《纪念白求恩》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并运用文中成语。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三)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殉()职狭隘()

拈()轻怕重热忱()鄙薄()()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殉职:热忱:

精益求精: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见异思迁:

鄙薄:拈轻怕重:

3、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配乐诗朗诵(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

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结果。

3.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出示白求恩的图片)

4.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概括了白求恩同志哪些主要事迹?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请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白求恩 不少人或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三、点拨讲解:

1.“叙”和“议”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去学习,你有学习的榜样吗?请说一说你向他学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练习测评:

(一)请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1.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2.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3.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4.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二)根据课文填写词语,反复诵读。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

(三)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根据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概括语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要纪念的是白求恩,但又写了“不少的人”,这是运用了()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感受自然》导学提纲(七年级)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4、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方面: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助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

2、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3、语文能力训练方面:能说出和写出观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景和心中景。

【学习重、难点】

1、学会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能说出和写出观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感受、体验。【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利用节假日、礼拜天,选择一处自然景点---一座小山、一片树林、一条小河„„与同学或父母举行一次户外游览,在游览中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季节特征,交流心得体会,激发生活热情。游览前要做好准备,游览时要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游览后认真整理。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这次综合性活动,让我们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之美,感受、赞美大自然之美吧!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根据游览情况填写下列表格,把你的摄影作品贴在上面,加上文字说明,做个纪念。项目 内容 游览人员

浏览地点

季节特征

山野美景

草木昆虫

感受体会

3.开展活动:(1)活动要求:

a.在活动中为写作作准备,积累素材。

b.让学生有重点地观察,有选择地参加活动。

c.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相互说一说,并及时进行相互评价。

(2)活动命名为“我是一棵树”。

(3)活动方式:两人即可进行,亦可分小组进行。(4)活动进行的程序:

让一位同学站在一棵大树下,他(她)便是一棵“树”,围在一旁的其他同学可扮作“春光”、“夏雨”、“秋风”、“冬雪”。这些同学分别说着“我是春光”、“我是夏雨”、“我是秋风”、“我是冬雪”,相继从“树”前慢慢走过,“树”对此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用肢体表现)。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树的成长,树的奋斗,树的精神„„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朋友才是知心的朋友。

三、点拨讲解: 我有一个“朋友”,侧重于对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生命观照”,物我之间“心灵的对话”。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的生命、体悟自然的灵性。

四、练习测评: 1.口头练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期待”作文导学提纲】相关文章:

期待开学作文04-08

【热门】期待作文05-09

期待作文百度文库07-11

于期待的作文04-08

期待的幸福作文04-12

【热门】期待作文汇总04-21

野狗的期待作文04-23

期待与向往作文05-05

期待明天作文600字09-24

对汶川的期待作文04-12

上一篇:荧光夜跑策划书下一篇:观纪录片《渠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