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2024-04-24

观纪录片《渠首》有感(通用8篇)

篇1: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观纪录片《南京大屠杀》有感

一说到南京大屠杀,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生愤慨,而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面对那样一个事实,一个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同胞身上,自己的民族历史上,自己的祖国热土上的铁铮铮的事实,我们不可能麻木漠视。当然,我也不可能例外,而最近看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实证》,更是加深了我的这种愤慨,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那样一页让人悲愤,让人心痛的历史。而再联想到最近名古屋市长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可耻言论,联系起当年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更是让我不由的心生痛恨,锥心刺骨的痛恨。

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悲痛的历史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在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写到:“日本兵就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侮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或者二三人为一个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掠,放火”,终至大街小巷尸体横陈,“江河流水为之赤”。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起,19万人,零散屠杀858起,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我想,面对这样一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如今,无论日本有些人士怎样矢口否认,也无论我们中国人对这段历史有多么的咬牙切齿,我们都必须认识到这是我们中国历史最沉重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人类历史最沉重的伤痛。无论多么的不想面对,但在铁证面前我们不能不用客观的眼观去正视它,去接受它,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只有坦然的接受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而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特别的,对于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接受这段历史更是至关重要的。我想,对于大家来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烧杀淫掠的诸多细节大家也不可能不清楚的。我们过多的强调细节往往让我们难以看到这段历史的真正面目而只是纠结在那些碎片化的片段里。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出三个教训。

首先,这是对我们中国的教训。我们把中国近代史看成是中国的苦难史,这一点当然毫无疑问。旧中国作为这段惨痛历史的受害者,出于感情,我们自然会认为这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苦难。然而,我们自认苦难并不应该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苦难。正如我们穷人可以认为自己弱势,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弱势,然后才能让自己有所改变。人如此,国亦然。

这段历史教训我们,国家强大才有国人的尊严。历史教科书曾经给我们总结过:落后就要挨打。是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要想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要有实在强大的国力支撑,否则,“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怀念,而说中国怎么受人欺负也只是自怨自艾罢了。现如今,面对美国在亚太的咄咄气势以及诸多邻邦的蠢蠢欲动,我们更应该警醒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我们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得到我们

应有的利益。想起当下有些网民说的,“面对中国这样的现实,如果日本人还来中国我就给太君们带路去”。这是多么的愚蠢和幼稚,可笑又可怕的言论啊。有些人只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无视整个国家的存在。没有了这个国家的完整,我们的一切梦想都无处寄托。而且,在现今,爱国主义竟然还受到嘲弄。北京日报批判的好:“要骂中国,怎么骂都没关系;要骂美国,骂西方,那一点都不行,这种逢中必反的谬种显然是对国家民族的背逆。有些人迷恋‘普世价值’,要当‘世界公民’,却忘了首先自己是个中国人,他们崇洋媚外,干一些数典忘祖的勾当。”或许批判的有些过,但并没有完全的背离事实和道理。对于这个国家,无论怎样,你都应该认识到,只有他的强大才有我们中国人在世界的尊严。试想,要是当年的中国上下团结,国富民强,日寇的铁蹄又岂敢在我神州大地肆意践踏,日寇的屠刀又岂敢操着屠刀对我炎黄子孙肆意砍杀。

这段历史也教训我们,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战争总是可怕的,它颠覆人性,颠覆人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联系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虽说是局部战争,但都是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可怕。它警示着我们,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霸权主义正在蠢蠢欲动。看当年,南京大屠杀只是当年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啊。在所有的战争中,侵略方都试图通过美化自己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正名。比如美国,从朝鲜战争到南斯拉夫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利比亚战争,无不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而干着非人性的勾当。丘吉尔曾经说过,“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是的,在国与国的较量中,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有利益的冲突,就会有战争的可能。而有了战争,我们谁还能肯定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情景不会再现,即使不会再现,我们又该到哪里去获得应有的人道救助。古人警惕,忘战必危。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喜欢战争,但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只有时刻准备着,时刻警醒着,我们才能够防止再次遭受战争的蹂躏。

这段历史还教训我们,和平与发展应该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求。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如山,战争带给南京的伤痛实难弥合,带给中国的伤痛实难弥合。战争下生命贱于蝼蚁,死亡变成常态,战争践踏人性的本善,背弃文明世界的几乎所有道义,摧毁我们苦心经营的文明成果,一切的存在与灭亡都只在强权者的一声命令里。在所有经历过战争的国家里,只要他还相信历史,谁会看不到战争带来的恐怖呢。因此,在这样的共识下,和平与发展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我们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只有我们大家都去认识到战争的罪恶,我们才能更好地相信和平与发展的可贵。想起我们胡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包容性”理念,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理念。他表示,这个世界容得下中美共同发展。是的,在如今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两个大国都应该相信,也只能是相信这个世界有足够的空间来让中美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狭隘的零和博弈变成“1+1>2”的共赢。而且,我们还应该相信,这个世界还容得下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的共同发展,如果世界上能达成这样一个极富卓识远见的共识,那我们当今全球背景下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南京大屠杀是一段历史,是一段无论是我们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人民都应该正视的历史。只有正视这段历史,我们才能从这段惨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才能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才能更好的创造未来。虽然日本国内对这段历史尚存争论,但那些不尊重历史的声音终究不可能成为时代的主流吧。

篇2: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这次我们看了一个短片,叫安全逃生纪录片,它告诉了我们很多逃生小知识。

只听得一声,不好了,三楼起火了,一楼的学生先出去,然后是二楼的,可是有几名师生被困在了三楼,只见消防官兵赶紧找来充气垫,刹时间的工夫,充气垫就象是个吃饱了的大面包一样,就叙了。有几名二楼的教师跳了下来,这时消防官兵驾着云梯把三楼的被困老师也得救了,哦原来是演习,领导上阵了,全部是省级的`有那么十来个吧!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大人物。我知道了逃生时,应用湿手帕、毛巾等捂住口鼻,还要有秩序地靠着墙边走,在楼上被困时,应摇摆彩色的东西,已便让人们发现,可以看到。

篇3: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在2015年6月23、24、25日的三天时间里,西安银雾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合力举办的独立纪录片影展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进行,旨在培养独立纪录片的氛围,以及宣扬独立纪录片的独立、客观、自由的精神。不得不说,影展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此之前,笔者有幸随同李斌导演一起去咸阳国际机场迎接为影展而赶来的沈洁导演。当时的西安正下着雨,空气中湿气氤氲。我们停车寻找,左顾右盼之际,沈洁导演从绵密的雨中走了过来,由于之前看过照片,我一眼便认出了他。不高,但是精力充沛,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留着长发,发梢垂到肩膀,背着书包,穿着短裤与拖鞋,肩膀宽阔,肌肉结实,看到他的第一眼便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握手进车,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他便谈起了电影,从菲律宾电影《冲击城市》到李导的《远去的家园》,从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到以后的创作思路,不一而足。回到西安,我们一起去喝酒,期间谈论的依然是纪录片,一直进行到午夜零点。沈导评价自己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对于这一点,我已经领略到了。6月23日早上播放的便是沈洁导演的《二》,影片讲述的是他的侄子海二,中学辍学,整天吊儿郎当,想出去混社会,而海二的父母亲却不允许他这样,希望他能学一门技术,以便以后安稳的生活,于是一边是海二和朋友们出去疯玩,追寻着自己的江湖梦,一边是和家里人的争吵与挨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刚开头,海二跪在门前接受父亲的惩罚,身后是母亲一边为襁褓中的妹妹喂奶,一边指责他,父亲则时不时从旁边走过,之后在与沈导的讨论中,沈导说:“令海二跪在那里的是父亲的权威,然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跪在那里的吗,跪在强权与体制下。”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名字“二”是用毛笔字写就,不同的是,上面的一横更加的长与粗重,将下边的一横压在身子下,而我们,都是下边的那一横。沈洁导演是另类的,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是身为一个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据说,《二》是沈洁导演所有纪录片中最容易看懂的一部电影,与其说他找到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当事人,不如说他发现了每个人身上的代表性。

23日下午播放的是李斌导演的《针灸》。李斌导演是河南南阳人,现在西安工作,为人和蔼,在对影片做介绍的时候,他便和观众们开了个小玩笑。他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由于对纪录片的热爱,在体制内的时候,便投身纪录片的拍摄。相对于23日晚上播放的《远去的家园》中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思考,以及在陕西榆林拍摄的《湖殇》对于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的担忧,《针灸》更具有一种悲悯的人文关怀。《针灸》以前的名字叫做《社区诊所》,由于在优酷播放,便改为了现在的名字,并一直沿用下来。《针灸》讲述西安长安区的社区医生武耀成,利用祖传的针灸技术为群众看病,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便免费医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还将针灸的方法教给病人家属,以使他们在家便可继续治疗。社区诊所像一个码头,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有被村长欺负的和尚,有瘫痪的抗战老兵,有患脑梗塞的母亲与患神经错乱的儿子,有突发脑梗塞而耗尽家财的妻子,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在李导的镜头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医疗体系下人民群众悲欢离合的画面。然而武医生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看不惯被冠以各种理论的现代中医体系,他拒绝应考行医资格证。他的两个女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户口,导致升学遇到困难,这使他一度想关闭诊所。好在他有理解他的妻子在背后一直默默地支持他,据悉,上个月他的女儿已经上了户口,而通过这部纪录片知道他的人,有一部分前来学医,希望能像他一样做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播放完毕,现场是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送给李斌导演,他将武医生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是送给像武医生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医者,他们是我们能握住的最有力的稻草。当天现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武医生的妻子,武医生则由于去福州医治一位被医院判死刑的婴儿而不能前来。武医生的妻子说,他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这部片子,看到现场这么热烈的掌声,他觉得,这14年,值得!后来听武医生的徒弟们说,福州的那个婴儿,在武医生的医治下,已经由不吃不喝可以喝水了。

24日上午播放的是胡民导演的《喧嚣的马路》,影片记录的是马路村村民选举事情。政治在中国一直是敏感话题,影片在这方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村民选举制度的的不足。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将退位的村干部的担忧,角逐村干部职位的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竞争,以及马路村的村民与干部候选人之间的矛盾。影片拍摄于2003年,基于当时的村民选举制度与纪录片的新兴形式,这样的影片以后或许不会再有,所以《喧嚣的马路》显得特别珍贵,其实,它倒更像是一份历史资料。在其后的提问环节,我才注意到胡民导演,短发,墨绿色上衣,说话不多但话语很清晰,更像是一个文人而非导演。关于现场观众的提问,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拍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胡民导演表示,拍摄过程中困难很多,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拍摄的,但如果真正喜欢纪录片,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拍更多的东西,毕竟素材越多,能表现的东西也就越多。纵观整部影片,除了导演用镜头客观冷静的记录之外,似乎有一层嘲讽的意味。作为导演,是必须跳出当事人的圈子之外的,所以更能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吵架,我们不会去问清楚他们为什么吵架,更多的是看他们最后谁打赢了谁。想到这点,我似乎看到了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后面胡民导演微微扬起的嘴角。

下午播放的是蒋能杰导演的《村小的孩子》,这是蒋能杰导演对他们村子里的小学跟踪拍摄6年的结果。在23日的观影会上,我看到座位前边的人穿了一件白色、上面印有“关注留守儿童”字样的T恤,在看完《村小的孩子》之后的提问环节,我才知道那便是蒋能杰导演,相对于其他到场的导演来说,蒋能杰导演是最年轻的,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了对这部影片的拍摄,而且拍摄仍在继续。如他T恤上的字所说,《村小的孩子》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村子处在大山中,很多家长去大城市打工,以便挣更多的钱为孩子的将来打算。然而问题正是由此而来,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家长的管教(单靠家里年迈的老人是不行的),并没有如家长所愿好好读书,他们的理想是长大后去打工。他们缺少父爱母爱,在父母过年回家时视父母为陌生人,这一点并不仅仅表现在他们这方面,有一对父母与儿子擦肩而过,竟也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在挣到更多钱的背面,是渐渐冷淡的亲情,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伤害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不得不深思,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但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有多大,钱还是必须得挣的。过完年,父母们又匆匆坐上了去大城市的火车,一家人又要开始一年的轮回。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些,由于政策原因,村里的小学被拆,学生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很不方便。村支书通过各方努力,终又使学校盖了起来,但代课老师因为工资低不得不离职。村小该如何继续,我们不得而知。影片有一点瑕疵是最后的摆拍镜头,摄制组让一对兄弟与他们的父母视频聊天,气氛感人,但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纪录片只是将事实摆于观众的面前,即客观冷静的原则,而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去刺激观众的泪腺。在事实面前,所有的煽情都是多余的。

之外播放的还有冯雷导演的《雪落伊犁》和王杨导演的《中国门》。

25日上午是导演与观众的研讨会,我没有去现场。但李斌导演后来对我说,现场气氛很热烈,大家为了某件事的不同观点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颇有百家争鸣的感觉。李斌导演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总结那天的研讨会: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观影三天给我最大的感受,或者说一个疑问,那便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独立纪录片是必不可少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思考或反省,往往是大于影片本身的。虽然独立纪录片目前的受众面还比较小,但它的光芒正在慢慢地扩散,这正是我们举办观影展的最终目的,从三天的观影来看,对独立纪录片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想从事独立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也是有的。从现场观众们来自于各个角度的提问,导演细心的解答来看,它将来的光芒定可与目前的电影一争高下。那么希望在哪儿?希望在每个人身上,正如“土豆播放器”上经常出现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一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而从研讨会上激烈的争论来看,这是我们年轻一代有信心担负起社会职责的前兆,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未来。

沈洁

篇4:观《家园》纪录片有感

《Home》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让我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从两极到喜马拉雅,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犹如魔法球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恍如外星的大峡谷、绿松石花纹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航拍下,万里长城、上海摩天大楼、我居住的深圳、曾经到过的印度乌代浦尔的“湖中宫殿”,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电影展示了许多美景,如广阔的森林,无垠的平原,崎岖的山地,白茫茫的冰川,和汹涌的瀑布(瀑布是在伊瓜苏瀑布拍的,非常壮观)。说句实话,我以前从没想象过地球原来是这么的美。可能是在城市憋得久了,只知道城市中的钢筋水泥。原来大自然是这么的美丽。可是,由于人类不断的破坏,大自然的美丽正在褪去。电影很直白地表现着自然被污浊的迹象。如乞力马扎罗山冰川缩减,南极冰原逐渐瓦解,大海上全是破碎的浮冰。而工厂那些巨大的烟囱则不断吐出污浊的烟气,释放在空中,是这么的触目惊心!影片的独白不断重复一句话:“Fast and fast.”的确,人类发展也是越来越快,城市的扩张也是越来越快,于是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快,矿产的挖掘也是越来越快,而生物的死亡甚至灭绝,也是越来越快……自然已失去了她美丽的面貌。河流在断流,死海的海岸线又向后延伸;冰川在溶解,喜马拉雅山的冰川也已支撑不住;树木在倒下,亚马逊丛林的百年古木正被推土机推倒……时至今日,多少资源以被我们浪费,地球又还有哪些地方还没遭到人类的“毒手”。ELC的那位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两张2003年和2009年独墅湖和金鸡湖的卫星地图(估计是Google Earth上的,这软件怎么这么流行!),湖的面积已经缩减,因为人类人为地添加了陆地。另外,原先的农田如今也已消失,变成了现在的独墅湖高教区。而还没使用的绿地,现在也已堆有了垃圾,失去了原先美丽和谐的面貌,而起重机和水泥搅拌机还在紧张运作!这个污染何时是个头……

电影不仅仅展示了自然被污染,同时还展示了一些贫民区的情景,一样让人震撼与深思!拥挤的房屋,贫瘠的土地。“10亿 人在饱受饥饿”看来不假。由于世界不停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一味的求经济的发展,结果城市化是上去了,却是另类城市化。交通拥挤,贫民区依然破烂不堪。到处有人因为饮水肮脏和食物缺乏而死,而世界上也有人在浪费水,在浪费食物!“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全球军费开支多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经费的12倍”,看到这些信息,我这才明白世界原来并不像我想象得这般美好。在城市中,我们感受的,是经济的进步为我们带来的快乐,却让我们忘记了原来世界上还有人过着“地狱般”的日子!由于经济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盲目使用身边的资源,于是,“全球40%耕地质量下降”,“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我还依稀记得,有多少物种,如渡渡鸟、中国犀牛、印度豹。这些动物或多或少都因人类的活动而逐渐灭绝。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人类疯狂破坏大自然的缩影,是人类无尽野心的真实写照!虽然有人惋惜,虽然有人警告,可破坏的车轮依然没有刹车!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热带雨林每年以14.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发展中国家每年死于水和空气污染所引发疾病的人数在500万至600万之间。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约有1500万人口因空气污染引起各种疾病而难以生存。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列,已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水资源枯竭、水荒严重。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4倍,水污染日益剧增,发展中国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不能享用洁净水。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30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森林、土地面积锐减,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已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碱化、沙化和退化。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热带雨林每年以14.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如此大的代价,换来的,只是城市人那美好的享受,而他们还在抱怨:“依然还有开发的空间!”

地球原先是多么美丽……

地球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而地球现在千疮百孔了,而且人类没有停下的脚步……

地球……

到底还能支撑多久……

所有的问题,都是这样刻不容缓,这样无法逃避!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中国的火力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可占总量的50%,够惊人的吧!地球正在衰老,霍金已经给出警告,我们到底该怎么做?令人欣慰的是,事情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因为不少人已经树立了环保意识,了解了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影片中说:“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我认为情况不会这么糟糕。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经传遍世界,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人类环境保护一大重要举措。现代环保商品的开发与普及,也是广大环保科学家和环保爱好者的杰作。感谢他们的努力,为地球的未来增添了光芒(在这里顺便感谢西交利物浦全体环保社成员哈~)!虽然前途并不光明,道路依然曲折,但人类已经有了努力的动力,已经意识到了危机,是时候行动了!联合国的各类组织,各大国家的人道援助,正是人类相信的层面提高的动向。道路曲折这是肯定的,对于温室效应如何解决这事尤其如此。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成为闹剧为解决温室效应蒙上一层阴影。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消耗掉的能源却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其人均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9~12倍。与此同时,他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可谓最先享用了地球,也最先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但地球已危在旦夕的事实已经不能改变,唯独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行为。

篇5: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我自主观看了纪录片《小平,你好》后,心中跌宕起伏,汹涌澎湃,不进勾起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之中!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小平同志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原则性。没能够亲眼看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小平的遗憾,但由他开创的“一国两制”方针,不但促成港澳的顺利回归、平稳过渡,而且为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看完影片,我再一次深深的被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和魅力所感动着。我思索着:为什么小平同志每每都能在危急的时刻挽救党、挽救国家呢?为什么小平同志总能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呢?我想,这除了小平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能坚持用实事求是的辩证观点看待问题之外,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人民,千方百计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是分不开的。记得影片里有一个特写:小平同志在听说安徽凤阳县的农民实施“大包干”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却遭到某些人的阻挠时,他沉默的摸出一支香烟,用颤抖的手点着了火柴,但却迟迟没有把香烟燃上。”他沉痛的说:“我们搞共产主义是为了人民富裕,现在某些人却说是走资本主义的路线,这不是怪得很吗?”霍地,他把手一挥,坚决的说:“大包干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小平同志对当时中国的落后是十分焦心的,他恨不得让全国人民都能立即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小平同志这种即人们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精神,正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这是邓小平先生真实的记录。邓小平先生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可以与他相媲美的,只有曾经的毛主席、周总理。展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且不论他的激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于改革的年轻领导人;单单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都不得不为邓小平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的思路,带领全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我接触了这段历史之后再在电影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对邓小平先生深深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尊敬。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虽然没有大幅制作渲染,也没有慷慨激昂,看这样的电影,会忘了它的历史厚重的压迫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种种理论被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大屏幕中缓缓叙述,竟然有种亲切,也在这样的观影过程中,方才体会到它们对时局、对现世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于科技与教育,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当然,邓小平同志身上所表现的精神,正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他这样的共产党人还是很多的。这些党的优秀儿女以无比勇敢和智慧、崇高的觉悟、无私的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把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建设成为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腾空巨龙。即使在探索过程中犯下了一些错误,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质问毛泽东主席的错误时,他依然坦荡、毫无忌讳的明言“我也犯了不少错误,对于毛主席的错也有我的错,但没有毛主席就真的没有新中国,”。一个中央领导人能够直面自己和党的错误是极其可敬畏的。

“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就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小平您好”,亲切地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表现了人民群众对

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认同,对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管看完影片之后,我多么希望时间轨迹可以逆转,逆转到1984年大学生国庆游行之时,多么希望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手持红旗,高举绿底黑字标有“小平你好”的大型横幅,以此来向小平同志致敬。但现实无法改变,我没有时光机器无法完成穿越,但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可以做到:以小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以及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篇6:观延安精神纪录片有感

楚云龙

美术专硕(油画)20151278 延安——这片神圣的地方,虽然只在书本里看到过,也听别人讲到过这里的故事,但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八零后的我,对党的这段光辉的历史却并未十分了解。在延安精神这门课上,我有幸观看了关于延安精神的的纪录片,深入了解了它当年恢弘的历史,它那雄伟的身躯、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我内心无数次地激动、震撼、沸腾,仿佛身临其境,重新走完了一遍先辈们踏过的征程。让我感悟到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即使是星星的火势也可以燎原!

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流淌着孕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开辟了华夏文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党留下了一个感动天地的红色传说。1935年10月19日,我们党领导的远征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途经十几个省,胜利地转战到陕北的吴起镇。就在红军到达吴起镇的第四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后来毛泽东说:“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这个地方是我们党新的起点,造就了长达十三年辉煌的延安时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政治经济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在这个年代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时任国民党总司令的蒋介石不顾民族的存亡,丧心病狂地对共产党发动了攻击。此时此刻,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深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为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拯救全中国的立足点出发,与国民党进行了国共第二次的合作,努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展示了我们党博大的胸怀和抗日救亡的决心。延安此时便成为了陕北的战略要地。就在党驻扎延安半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就在我们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呼吁全国人民: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这一言辞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毛主席以他通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才能,在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的同时,我们党的军队却万众一心地获得了接二连三的喜报,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胜利,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将军的这首诗传达出了延安的宝塔为中国人民照亮了革命胜利的道路。延安,也吸引了很多国际友人前来到访,其中的白求恩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国际英雄,他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冒着极大的危险,一丝不苟地奋战在前线上,拯救了无数伤员。白求恩是个充满正义和信念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理想,他那舍己为人的正能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陕甘宁边区的民歌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毛泽东以他天才的军事才华和政治眼光先后提出了“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实事求是”等思想路线。虽然他读了很多书,但他绝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更看重的是实践和行动。在延安,他大力提倡调查和研究,毛泽东说:“要做好调查研究,第一要做到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做事情要亲自动手,出一身汗才做得好。”主席的这一番讲话对于现在乃至将来的任何一个人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得以升华,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提高。经过长期的考验,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在全党得到了公认。1943年3月,毛泽东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他的思想也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便有了前进的指南,马列主义的种子也随之在中华大地之上生根发芽!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书,其中有句话这样写道:“中国革命的长征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从长征中走来的革命队伍,不会畏惧任何的艰难险阻,从领袖到士兵都是从艰苦奋斗中走来的,十几年的延安生活,对我们党的意志、勇气和力量是一次长期的考验和磨砺。在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当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充满着气势磅礴、雄壮豪迈的诗篇,赞美了祖国的江山,对祖国的历史进行了评价,歌颂了祖国的今天,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未来,何等气势恢宏!1946年2月,美国著名上将马歇尔将军好奇地参观了这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地方,之后惊呼地赞叹这一百多万部队的指挥所竟然只有这么小!对中共中央领导的英勇战士敬佩不已。对延安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到好奇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到延安后感慨万千,临行时带回了一个锄头和一点延安小米。正是两样法宝铸造了一支强悍的中国部队,成就了新中国的美好未来!在日军对根据地疯狂扫荡和国民党全面封锁的时期,正是我们党在延安最困难的时期。那时没有供给,条件艰苦,战士们没有房子住,就在土山上挖个洞,躺在里面睡觉,只有一张床,没有其他任何家具,没有衣穿,没有被盖,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条件万分艰苦。一位战士后来回忆当时的状况时讲到:“再冷的天气穿得再少也不会嫌冷,手脚都没了也无所畏惧,因为我们只想着要打倒鬼子!”不怕艰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些战士在逆境中能坚持下来,最终获得胜利的三大法宝。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磨难和考验,但是这句朴实话语让我无比心潮澎湃,不禁赞叹我们的钢铁勇士!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大家没有一丝怨言,从领导者到普通士兵一起动手创造。奋斗就是吃苦、磨砺,这就是延安精神中需要我们学习和发扬的优秀品质。“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这首《南泥湾》就是延安战士开垦过的地方,虽然这些战士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开垦过的足迹成为了延安精神里最华美的乐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尽管延安环境恶劣,技术条件落后,也没有阻碍延安人民对未来工业的憧憬。毛泽东说:“新中国绝不是靠小生产所能建设起来的,必须依靠社会化大生产。老百姓依靠共产党,是因为我们党代表了人民和民族的要求。但是我们如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建立新式工业,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在陕北的窑洞里,我们领导人规划着中国经济的宏伟方案。这个方案需要智慧,需要洞察力,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才能完成。

经过艰苦的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发展为拥有120万党员、120余万军队、260多万民兵、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人口将近一个亿,大家众志成城,为将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凭借他们坚定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的侵略者和拥有先进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一次又一次胜利正是因为他们走进了民心深处,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站在人民利益这边,一心为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所不胜的强大力量!延安——这个让所有回忆历史的人感动和怀念的地方,可以说,没有延安这片地方,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就很难有这样辉煌的成就!抬头仰望着巍峨的宝塔,历史的画面再次涌现于心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感人肺腑和耐人寻味的伟大故事,它照亮着我们前方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一座伟大历史丰碑!当然,历史对我们党的考验尚未结束,需要我们党不断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建立更加富强、民主和文明的新中国不断前进!

篇7: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关键词] “新纪录电影观”CG真实

[1]CG就是computer craphics的缩写,即计算机图形图象,它是利用各种计算机算法模拟真实世界光学成像的机理,生成各种外表形态及其逼真的图象。[2]而“新纪录电影”,可以说是电子时代的纪录片人对传统纪录电影表现手法提出的质疑,他们认为生活在科技统治世界的时代,我们愈来愈分不清真假,对周围的一切都会产生怀疑。在这个科技时代,各种数码影像,特别是3G的运用几乎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的时候,我们还会忠实于摄像机所摄的“真实影象”吗?[3]威廉姆斯在那篇论“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的文章里道出了电子时代的影象给人带来的困惑:在利用计算机炮制画面的电子时代。摄影机是“可以撒谎的”,影象已经不再是从前被称作“映照着物体、人物和事件的的视觉真实的‘有记忆的镜子’,而是变成了对真实的歪曲和篡改。”

新纪录电影中的真实观

既然影像已不再“可靠”,那么对于传统的纪录电影特别是“真实电影”所忠实的“绝对真实”(尽量原生态呈现影像)就失去了一个“可靠”的前提,这种影像同样可以作假,正如《蓝色警戒线》中那样,凭借所谓“可靠”的影像却错判了一个流浪汉。另外,“真实电影”中的真实以捕捉眼前发生的现实为宗旨,缺乏历史参照和深度,这种真实只能是一种肤浅的真实。新纪录电影在“反真实电影”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可以采取必要的“虚构”手段创造真实。

CG作为“惭纪录电影观”的一种“虚构”手段

既然摄像机的影像并不那样可靠,真实也并不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捕捉之上,那么一种用电脑模拟出来的新的影像cG也无可厚非地可以运用到纪录片当中。并且它能够帮助纪录片为了挖掘“严肃的真实”起到有效的作用。本文将新纪录电影中的真实观统称为“新纪录电影观”。既然只是一种创作观点,那么“新纪录电影观”也可以运用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当中。下面我们把利用CG手段表现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归纳在新纪录电影观的范围之中进行具体讨论。因为CG在表现历史纪录片中已经消逝的历史遗留问题能够起到非常宝贵的作用。而这种方法正是新纪录电影观中的核心所在,只是它的“虚构”手段更赋予了科技含量。

1、CG以可视性画面——展现真实

一般来说纪录片相对故事片来说都是画面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的。但如果在纪录片当中运用表现力极强的CG画面,那么从视觉效果上不但可以达到非常壮观的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还能更加有效的展现无法拍摄到的真实情景。

例如一部题材严肃的史诗纪录片《圆明园》。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电影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在科教电影中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真实地展现了一个超乎于人们想象的圆明园。而另一部大型的历史纪录片《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CG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CG主要用于再现故宫的修建过程以及场面浩大的典礼仪式等。由于古旧地图档案的作用,全片动漫效果完美地将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观众在华夏历代疆域中紧随故宫历史命运而游走与穿梭,既实现了以真实的历史现实作支撑,又体现了很强的可视性和现实感。

2、CG填补历史空白——理解真实

CG被大量运用到一些科学类历史类的纪录片当中,对表现过去无法重现的历史文化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数码合成或模拟的电脑画面不仅可以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还能对整个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深刻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观赏历史纪录片不是简单的去观赏重现的历史,如果仅仅靠有限的历史遗留物或几张资料图片就能把历史展现的深刻而真实那也是不可能的。例如重庆广电集团耗资巨大的5集独立制作考古系列片《远祖之谜》,就采用了真人塑型和三维动画两种先进的情景再现手法再现了巫山猿人的生活情形。通过CG画面。我们看到了远古时代的猿人是如何生活的。又如我国系列电影纪录片《中华文明》运用三维动画来重现祭坛,其中远古时代的文明。以不断涌现的三维动画制作,很逼真的还原了时代建筑、风格等特征。CG的运用不仅没有影响整个纪录片的真实感,反而帮助于我们更加生动地去理解历史的真实内涵,这正是新纪录电影观所提倡的对“严肃事实“的挖掘。

3、CG的运用引起的争论

CG在表现历史类的纪录片中对还原历史真相,增强画面的可视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有人质疑。过多使用CG图象,或者CG画面超强的逼真性是否会威胁到纪录片的本事属性呢?例如《中华文明》的作者就指出:“严格地说,《中华文明》是一部纪录片。当它采用戏剧性的情节来重现部落争斗。当它运用三维动画来重现祭坛,它用虚构悖离了纪录片的原则……”。[4]但单万里认为“《中华文明》依然是纪录片,是关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纪录片,它以一种严谨的修史的方式对应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坚持以考古事实为基础,真实而且客观地描述历史。”所以。只要能以客观的视角描述历史,能以严谨的态去挖掘历史,CG的运用就不会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CG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结语

篇8:观纪录片《二十二》有感

位朋

看完《二十二》这部纪录片,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佩服这二十二位受害老奶奶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我不愿意称她们为慰安妇,因为慰安妇是日本侵略者的说法,我感觉这么称呼她们良心上过不去。

人的一生或长或短,几十年光阴或美好或痛苦,总有回忆,有的回忆是甜蜜快乐,但总有一些是伤口。回忆苦难,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你要把已经结痂或者痊愈的伤口再次划开,露出里面鲜血淋漓的血肉,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很大的毅力。纪录片《二十二》是真实的记录下来受害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浮夸的演技,没有震撼的特效,没有明星,甚至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全程只有那些老奶奶还有家人或者志愿者的讲述和泪水。只有艰难岁月的无奈和辛酸。

纪录片《二十二》里边好多老奶奶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我理解她们的痛苦和行为,但是你我永远也没有办法知道或了解她们有多么的痛苦。因为你我没有经历,没有经历过那种绝望和痛苦。纪录片里毛银梅老奶奶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她捂着双眼说:不说了不说了,再说我会痛。她们其实有很多痛苦,说出来会好受一些,但是她们知道她们就算是说出来,旁边的人也不会懂,只会让他们更加难受。所以她们选择不说。就这么默默的埋藏在心里。山西的李爱莲老奶奶说:我从十七岁之后就没有再和别人讲过,讲什么讲,讲了他们也不懂,我走(死)了就带走了。太多太多了,她们的故事我没有办法一一诉说。我只能记得她们的眼泪和痛苦。他们大都不愿意提起那些经历,我们也要理解,这么痛苦的往事不愿提起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必强求。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其实是在和死神抢时间,电影开拍时全中国曾经20多万的受害者仅仅只剩下22人,等到电影上映时只有仅仅8位老人在世了。2012年全国仅剩32位所谓的“慰安妇”了。2014年《二十二》开拍时仅仅只有22位在世。所以电影名字取名“二十二”。导演郭柯说:“我们想呈现的不是历史,而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影片最后的部分,我被一位叫韦绍兰的老奶奶的乐观精神状态而感动,因为她依然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有一位老奶奶看到已经老了的并写过书认罪的日本兵的照片的时候,笑了,说:这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没了。可能那时候日本军人都有胡子吧。其实我感觉,对于过去那段历史,一直心存芥蒂的一直是我们后辈。慰安妇三个字包含了多少耻辱,包括了多少国破民亡的无奈。我们不敢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但是历史就是那样的存在着,所以我们只能铭记,并让那些历史不再重演。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我没有办法再去组织那些我曾经善于应用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这里讲一个事例:海南省曾经剩余的八位受害者老奶奶,他们曾经到日本状告日本政府,要求他们谢罪和恢复自己的名声等,直到8月12日,就是电影上映的前两天,曾经状告日本政府的八位原告的最后一位黄有良阿婆含恨去世。她直到去世都没有受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但是,她们曾经受到的伤害不会被抹去,日本侵华的历史不会被抹去。

现在的数字是仅仅只剩余八位阿婆,终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为零。但是她们虽然离去,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抹去。这部电影的秘密资助人张歆艺说:“历史就是客观存在,是永存的,无法抹去。”

在电影院,我没有听到预计的哭声,只是所有的人静静的坐在那里安静的看完了所有的影片,包括后边以前从来不看的名单。走出电影院,我说,这是我长这么大看的电影中看的最安静最不敢说话和评价的电影。

上一篇:“期待”作文导学提纲下一篇:ILT证书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岗位能力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