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

2024-04-20

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共6篇)

篇1: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

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中国平安银行基本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登陆有关证券网站或金融数据库,熟悉通过股票代码查询有关上市公

司基本面情况的方法。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宏观经济情况、行业情况 及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报表等基本面情况。

2、运用宏观因素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等基本分析法选择投资对象

和投资时机。

二、实验内容:

通过相关资源进行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证券投资环境与宏观背景条件下的宏观因素分析;

2、投资者所投资的中观角度的行业分析;

3、具体投资对象的个别公司分析。

三、实验步骤:

1、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选取某一行业数据,分析该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分析该行

业的市场类型是什么,对行业的市场投资价值最大进行分析。

3、选取某个公司企业的数据,分析该公司的基本素质,包括公司在同行 业中的竞争地位,公司的技术装备程度,公司的赢利能力和发展水平,公 司的企业管理能力、管理程度等。

4、通过考察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年销售额增长率、年销售额稳定性、年销

售利润率考察该公司的竞争能力,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该公司是

否值得投资。

5、考察该公司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以及考察该公司拥有的高级人才、专

业技术人员比例,全面把握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研究开发创新能力。

6、考察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来判断该公司的管理水平,然后通过数

据观察产品的销售、生产原材料的供给、利润等方面来判断该公司的经营效

率,最后通过该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员工遵守制度情况、各部门的办事程

序及分工职责等考察公司内部管理效率。

7、结合数据,对该公司的财务资料、业务资料、投资项目、市场状况等进

行全面综合分析。对于公司的基本素质分析方面要具体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状况、公司管理、公司外部关系及联合并购状况。财务分析要具体分析

企业会计资料及财务方面的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及资本结构分析等。

四、实验结果: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影响的途径:公司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资金成本。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GDP变动(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高通胀下的GDP增长,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转折性的GDP变动;经济周期变动);通货变动(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财政政策的种类与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分析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应注意的问题。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作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的运作;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利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呈现放缓并趋下行走势,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也随之降低、不良贷款增加已经成为行业预期的共识。目前,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两大任务,一方面加强资产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另一方面,要持续开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解决问题,甩掉包袱,最终达到资产回收最大化的目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市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处置不良资产,一方面要依托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客观分析中国目前的经济大环境、金融大趋势、借款人行业周期性的变化,做到因地制宜,形成一套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之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而我选着的是对平安银行进行分析: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平安”,“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中国平安排名第61位; 7月31日,《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五。

2017年9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八。

2014年7月7日,《财富》杂志2014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平安凭借2013年度稳健的业务增长和利润表现,荣登排行榜128位,较2013年提升53位,又一次次蝉联大陆非国有企业第一名。(国有相对控股,非民企)

2014年5月8日,《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Forbes Global 2000)发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十度入围该榜单,荣登全球第62位,较去年跃升21位,在中国内地入围企业中排名第7位。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发布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中国平安排名第79。

平安的人力资源经营核心:员工培训、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对同业具有借鉴意义。1994年平安开始经营人寿保险,率行业之先从香港、台湾等地引进专业人才;引人竞争激励淘汰机制,提出“干部能升能降、人员能出能进、工资能高能低”,并附带相关考核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在今后的发展中,平安将继续贯彻落实改进这些机制,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

员工培训:“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 “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是平安人力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提升平安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管理水平,平安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了授权讲师近3000人,并于2001年成立了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提供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政策、培养培训讲师、统筹培训预算、传承企业文化。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集团、总公司和分公司并立的三级培训体系,分别满足公司员工从高级管理到产品销售的不同培训需求。

一、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

平安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基层员工、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战略执行层等五个层级,分别有针对性地培训。其中,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更关注中间三层: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每个层级又分为三个档次:到岗不到一年的新任经理,必须接受角色转变的课程;到岗两年后有一定成绩的,接受为期5天的核心技能课程内容包括风险管控、运作、流程、团队、个人修养风格等,提升经营管理、领导力技能的课程;到岗4年的优秀经理,有晋升机会的将接受潜力干部课程。曾任平安金融培训学院副院长的姜宏宽说:“企业培训的实质是保证员工在工作上有更高的成功率,为公司的长期发展选拔最优秀的员工,并不断提升其能力。”

培训是将公司外获得的知识转变为对公司有利价值的过程,因此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培训课程很注重实用性,和业务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人才梯队建立培训体系和框架。培训项目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体系:从基层到高层的管理领导力、不同业务部门和岗位的共性工作技能、产品相关的培训以及市场销售。此外,大学还设有网络教学平台,400多门培训课程中,既有从全球范围内引人的在各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课程,也有平安的自主制作。公司任何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学习课程,并有个人学习档案,可以随时检视自己的学习进度。此外,为了帮助员工尽快成为国际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平安会定期选送优秀的员工出国培训或到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企业工作学习,并承担所有培训费用。

平安要求所有课程需要直线经理参与一他们最明确培训目标和进度,同时也能和学员分享经验,推动培训得到最好的效果。例如,2印5年下半年,平安开始在集团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机制,于是学院设立了以绩效管理机制为核心的管理课程,帮助中层管理干部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理念,包括目标制定、分解、沟通、解决问题、反馈结果、排名等,其中某一环节请以往成功的经理来分享经验,至今已训练了1000名中层管理干部。

此外,每门课程至少保证有l一2名高管参与,以保证课程质量。目前平安90%一95%的课程都是由直线经理担任讲师,平安集团所属的各子公司、分公司都设立了独立的培训部,拥有自己的专、兼职讲师队伍。各公司的讲师由平安内部各专业领域的精英和专家担任,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平安在员工培训中发现,不管是技能培训还是管理培训,职业发展路线引导员工自己,逐渐找到自己的选择。因为企业的结构是金字塔状的,走管理的路线最后只能诞生一个CEO,而专业技能路线却可以诞生无数个专家。平安的企业培训项目是鼓励大多数人走专业技能方向。

二、国际通用资格认证

平安鼓励员工通过参加专业认证考试来提升专业素质和个人竞争力。平安和国内外专业认证组织合作,引进了多项国际通行的专业认证考试。为推动和保障员工的在职学习,平安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通过相关认证考试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如考前进行考试

辅导、通过英文考试报销考试费用、将认证考试科目与专业技术资格评聘挂钩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和推动了员工在职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通过公司组织考试并授予有关机构专业证书的有LOMA、AICPCU和SOA。LOMA,即国际寿险管理协会。平安是该协会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考试中心。AICPCU,即美国公认财产险意外险承保师协会。平安是该协会在中国最大的考试中心。SOA,即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平安是该资格认证考试的中国区考点之一。

三、独到的培训效果评估

(一)培训成败与直线经理相关。在平安,每个学员的主管都被要求参与到培训中来。只有让主管讲出他对部下的培训期望,同时又看到部下能学到什么,让他明白部下培训的过程,这样的培训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效果评估依据学员的口碑。每次培训后,平安的培训经理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到各个公司与学员和学员的主管交谈,依据他们的当面反馈、定期网络无记名调查,以判断培训的效果。如果下面的公司主管没有人愿意推荐自己的部下参加某个培训,那就证明这套培训课程是失败的,反之则是成功。

(三)借助第三方公司的力量对课程进行评估。每个培训课程都有3个月的行动计划,由学员学习完离开大学之前制定,交到部门总监、直线经理和本人,由他们来反馈学员在接受培训后是否有行为改善,并将结果录人绩效考核。从2007年开始,学嘟护管理人员核心课程,在培训3一6个月后做网上无记名问卷,要求提出学员培训需求的直线经理回答三大类问题,第一类,是否记得有过培训、培训目的。第二类,是否知道其所学内容和行动计划,是否为学员创造机会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投人工作。第三类,学员是否有明显改变和改变原因。

(四)培训价值衡量。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把所有培训产品定价,所有的学员课程实报实销。比如一个为期3天的项目管理课程,一般定价1500一4000元/天,学院定价800元/天,按此可计算在外培训和学院培训的差价,这就是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培训价值,并列入大学的KPI指标。好的企业培训,四个“合适”是最核心的,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内容。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培训必须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需求来自于业务需求,培训必须满足员工提升的需求。“口碑是培训最好的衡量标准。” 招聘管理:平安人才成长的速度决定平安发展的速度

一、平安吸引人才的优势

(一)平安作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拥有了良好的品牌、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

(二)平安有长期、快速的发展计划,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完整的产品线让人才有空间发挥、创新,提升个人能力。

(三)平安的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其最核心的内容是问责制、垂直导向管理、透明度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这些关键的要素形成了平安文化的向心力与独特性。

(四)平安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员工的平均薪酬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优秀人才的报酬则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平安员工在加薪、晋升等方面都有制度保障。

二、强大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平安在中国保险业中率先招募海外保险人才,并采用国际化的薪酬福利体系,不断拓展海外人才在中国保险、金融业的发展机会,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化形象。目前,平安集团内前100名的管理人才中国际人才占60%,在排名前20名的人才中更有80%来自海外,整个海外管理人才队伍超过200人,是国内大型公司中管理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

这些海外人才必须在到岗两年内接受三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两年一次)360度测评(主管、同事和下属),也有些人才在评价后发现并不适合公司而提前结束合约。

与此同时,平安非常重视本土人才的国际化,通过海外人才的传带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逐步建立国际化的视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带动整个公司、整个行业迈向国际化。用CEO马明哲的话说“人才国际化是平安的生命,国际化标准与本土化优势的结合是平安制胜的法宝”。

三、胜任素质模型一平安用人标准

平安认为,企业的使命是由“人”来达成的,公司发展的长久之计是加强人才培养与选拔,以使人才的“造血”速度跟上企业裂变速度。为确保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科学性,平安建立了自己的“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通过对各级岗位所需能力及优秀员工行为的详细分析,明确员工从事一定岗位需具备的素质,以及不同级别的人员应达到的程度。

除此之外,胜任素质模型在人才发展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平安若干年后需要50名经理,从现在开始选拔与培养,考虑到过程中需淘汰的比例,大概要选拔100名左右。所以平安在培养或招聘之初就可以确定人才选拔的数量与条件,并根据胜任素质的要求,通过一系列举措来进行人才发展。

四、严格的招聘流程与双核人制度

平安遵循严格的招聘流程,包括简历筛选、部门人力资源面试、直线经理面试、综合测评、集团核人等环节,每一名进人平安集团总部的员工都必须经过上述步骤。平安的招聘流程以“核人制度”为特征,即进人平安总部的员工,在部门人力资源人员和直线经理面试后,再通过集团的面试平台,进行核人面试。核人面试由2名集团认可的面试官进行。目前平安的核人面试官队伍由人力资源人员和直线经理组成,共80余人。

上述措施有效杜绝了应聘者通过非常规渠道进人公司,保证了招聘的纯洁性与公平性。

五、新员工封闭培训 每一位进人平安的员工,都将接受为期一到两周的新人封闭培训,公司还为每个新人指定了一位“指导人”,指导新人逐步开展工作。该培训严格按“新员工素质模型”进行,目标明确,以帮助新员工建立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和团队工作意识,尽快完成“平安人”的转变。

平安银行有着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善的人才体系,在目前银行也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利润的增加可以看出它的实力,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家非常值得投资的公司,而且我相信它的未来会发展的更加美好。

篇2: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

政政策展望(上)

范建军

 2013-06-06 09:15:0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5期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分析

(一)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包括城乡结构问题、地区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投资消费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等。结构性问题从广义上讲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从狭义上讲则是价格层面的问题。如果不通过改革完善制度,理顺定价机制(尤其是土地、资源、能源、资金、外汇等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短期政策,是无法解决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结构性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短期看,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量问题,即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匹配问题。从过去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来看,总量问题依然是产能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因此,2013年政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稳增长,即通过适度扩大总需求,以使之尽快与总供给(实际产能)相匹配。根据定义,经济中的总需求通常指名义总需求,它在数量上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保持稳定,因此,适度扩张总需求在政策操作上等同于适度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速。

(二)CPI涨幅将会有所扩大,但物价全面性上涨压力不大

预计2013年物价将呈稳中趋升的平稳走势。与2012年相比,2013年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有所减弱,而且全年翘尾呈现前低-中高-后低的特点。根据2012年各月的CPI环比数据粗略计算,2013年CPI同比涨幅受翘尾因素影响最强的月份是6月和7月,影响幅度分别为1.7个点和1.8个点。尽管2013年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弱于2012年,但预计2013年的新涨价因素将明显强于2012年,各月CPI同比涨幅将围绕3%上下窄幅波动,全年涨幅大约在3.2%左右,较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尽管我们判断2013年CPI涨幅高于2012年,但这并不意味着2013年我国物价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理由是2013年CPI的上涨将主要体现为食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而非由流动性或输入性通胀推动的全面性物价上涨。

首先,我们认为2013年农民工工资涨幅将高于2012年,因此2013年食品价格涨幅也将高于2012年。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工资上涨已成为推动CPI结构性上涨(即食品价格上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2012年CPI涨幅之所以明显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12年农民工资涨幅(同比上涨11.5%)较2011年(同比上涨14.4%)明显回落,食品价格涨幅明显缩小所致(2012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8%,涨幅较2011年回落7个百分点)。考虑到我国劳动人口在2012年已首次出现绝对额负增长,而且2013年产能过剩问题相比2012年将会有较明显的改善,因此,我们判断2013年农民工工资涨幅将出现回升。如果2013年农民工工资涨幅由2012年的11.5%回升至13%,那么2013年食品价格涨幅将很可能因此被推高至6.5%左右,假设2013年非食品价格涨幅与2012年持平,那么全年CPI涨幅大致在3.2%左右。

其次,2013年因流动性过量增长而出现物价全面性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是国务院已将2013年广义货币M2增速的调控目标设定为13%,低于2012年的货币增速0.8个百分点,因此,2013年货币供应量出现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我国宏观经济的总量矛盾在2013年将依然体现为总需求相对不足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因此,2013年因流动性(货币)过量增长而导致物价全面性上涨的压力不大。

第三,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当前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央行都在执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人由此推断,2013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1)当前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央行之所以执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各自经济体内普遍存在的通货紧缩倾向和流动性陷阱问题,其政策外溢的可能性不大。(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由全球美元储备增速(等价于全球美元供应量增速)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供给能力决定的,而不是由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决定的。换句话说,在全球大宗商品供给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水平的因素不是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而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高外汇储备国)的外汇储备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主权债务问题,这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高外汇储备持有国纷纷调整其外汇储备政策,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本币升值及其他降低国际收支顺差的措施,减少外汇储备的存量和增量。因此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全球外汇储备增速(或者说全球美元供应量增速)将保持在低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3)目前人民币汇率已趋近均衡汇率水平,即使将来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人民币汇率的自动调整(即人民币即时小幅升值)而不是通过国内物价的上涨来消化。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尽管2013年CPI涨幅将会比2012年有所扩大,但涨幅扩大的动力主要来自食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而非由流动性(货币)或由输入性通胀推动的全面性物价上涨。

(三)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小幅回升至23%左右的水平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制造业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4%。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0%。三是基础设施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

首先看房地产投资。从2010年3季度初至2012年3季度末,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一直处于回落状态,由最高38%以上的增速水平大幅回落至最低15.4%的增速水平。从2012年4季度起,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企稳反弹,至今年1~2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已回升至22.8%的较高水平。2013年2月,房地产调控新国五条出台,除继续强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相关政策外,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开始强调增加房屋的供给,尤其是普通商品房及其用地的供给。由此可推断,2013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会加速回升。目前阻碍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因此,有理由相信,管理层将在2013年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政策做出较大调整。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很可能回升至25%以上的增速水平。

其次看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目前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最高,因此,制造业投资走向对于固定资产总投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风向标作用。自2011年3季度起至今,制造业投资增速一直处于回落状态,目前已从最高32%以上的增速水平回落至17%的较低增速水平。虽然目前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出现反弹,但由于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PPI尚未完全转正,因此,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还将继续下滑一段时间。考虑到PPI至少要到2013年2季度才能完全转正,因此,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很可能要到2013年下半年才会企稳回升。2013年制造业投资能否有超预期的表现,主要取决于今年货币信贷政策的宽松程度。依目前情况看,201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速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在18%左右。

基础设施投资受各级政府的投资意愿和融资能力的影响较大。2009年2季度初至2012年1季度末,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处于回落状态,由最高50.9%的增速水平回落至接近于零的增速水平。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自2012年2季度起开始企稳回升,至今年1~2月,已回升至23.2%的较高水平。考虑到2013年是政府换届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强烈,再加上2013年中央代地方发债规模增加到3500亿元,各地环保投资也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有理由相信,2013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继续反弹。但考虑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受到中央政府管控,因此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尽管会继续反弹,但恐难有超预期的表现。预计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可能回升至20%~25%之间的增速水平。

总体上看,目前阻碍固定资产总投资名义增速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两项:一是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压力依然较大,PPI转正以及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得到修复尚需时日,由此将压制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反弹;二是2013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基调总体为中性偏紧,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大幅改善的可能性不大。2013年,两大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成为亮点:一是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因融资渠道的大范围解禁而快速回升;二是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环保投资可能因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出现爆发性增长。由此,我们判断2013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速可能会小幅回升至23%左右的增速水平,但出现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四)预计2013年消费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都将小幅回落

影响消费增速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变化、国家消费政策的调整以及物价的涨跌。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3%,增速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较2011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2年消费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出现反向变化,就是在上述三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2012年,无论是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速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过了7.8%的GDP增速。其中,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0.7%,增速较2011年回落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增速较2011年回升1.2个百分点。尽管当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但是占总消费86.7%的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却实现了1.2个百分点的增长,这是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之所以小幅回升的一个主要原因。从价格变动情况看,2012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较2011年回落2.9个百分点,结果带动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较2011年回落了2.8个百分点。另外,由于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在2011年年底退出,结果对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都形成了一定压制。

2013年,利好消费增长的积极因素包括:(1)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数据很可能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从而有利于带动相关消费的增长;(2)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较上年明显提高,而且财政资金将更多投向民生领域,从而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压制消费增长的消极因素:(1)目前无论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还是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速,都已大幅超过GDP增速,其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2)2013年家电下乡政策、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将相继退出,从而会对消费增速(包括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形成一定压制。(3)中央最近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三公消费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将压低今年的政府消费。总之,2013年的消费形势不容乐观,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很可能回落至12%左右,而实际增速很可能回落至10%以下。

(五)2013年的出口形势较去年有所改观

受欧、美、日债务问题影响,2012年我国出口增速由2011年的20.3%回落至7.9%。2013年,随着债务危机国各项救助机制的基本就位,欧洲经济可能会逐步企稳;日本由于启动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2013年经济也可能出现一定恢复;另外,目前东盟、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大多得到缓解,因此,2013年上述国家的经济政策很可能会适度放松,从而有利于我国对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出口。2013年经济最不确定的是美国,由于面临自动减赤压力,因此有可能影响其今年的经济复苏步伐。综上考虑,预计2013年我国的出口形势将会有所改观,全年出口增速回升至10%以上的概率较大。

(六)预计2013年我国经济有望实现8.2%左右的增长

篇3: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

1. 利益集团的概念

“利益集团”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政治名词, 在西方, 研究利益集团的历史较为悠久, 许多学者对于利益集团有不同的理解。比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如罗伯特·达尔对其下的定义“从最广泛的含义上说, 任何一群为了争取或维护某种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一起行动的人, 就是一个利益集团。” (1) 除此之外, 阿尔蒙德认为利益集团是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 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组合。 (2) 我国学者对“利益集团”这一概念的研究始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王沪宁是较早使用“利益集团”概念的学者, 他认为“利益集团就是在政治共同体中具有特殊利益的团体, 它们力图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 (3) 顾善杰认为, 利益集团是“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利益关系不同而结成的新的组织形式”。 (4) 这一定义是对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对新时期社会关系的一种重新审视, 并公开确认了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利益集团。他也是中国最早运用利益集团分析法分析社会的第一人。

“改革开放带来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和众多利益不同的社会阶层, 同时, 人们也开始强调自己的利益, 在此基础上, 典型的中国利益集团逐渐产生。”21世纪, “利益集团”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众多学者也纷纷对这一概念进行辨析,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

2. 利益集团的基本特征

首先, 利益集团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在利益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需要和价值认同, 这是集团相对稳定的基础, 这个基础的内涵是多方面的, 或者是共同的观点和目标, 或者是共同的兴趣和观念, 或者是直接间接的社会关系。

其次, 利益集团具备组织的基本特征, 集团内部行动一致。利益集团首先作为一个组织存在, 具有组织的基本特征, 有自己的目标和框架, 内部对于所要采取的行动态度是基本一致的。

再次, 利益集团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政策制定, 以维护并增进自身的利益。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 试图通过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达到维护自身利益。

二、中国利益集团产生的背景与成因

一般认为, 中国利益集团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调整与分化的过程。换言之, 中国利益集团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公民社会的崛起、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逐步地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利益集团的产生, 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分化与利益竞争的结果。

中国利益集团的形成路径具有多样性, 从当前中国利益集团的历史脉络来看包括以下几种:首先, 直接从国家控制下分化出来的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这些组织在脱离政府控制后便具有了不同程度的产权、经营权、分配权, 从而得以在从事自治性生产和服务的同时, 扮演经济利益集团角色。其次, 社会自生的利益集团。在政府部门改革、国有企事业改革以及政企、政事政社关系改革中, 突然产生了大量待岗人员, 他们按照社会利益要求重新组织化, 从事生产和服务, 从而产生出自主性较高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也常常为了自身地位和权利的提高而倾向于获取政策支持。最后, 政府成立、吸纳的功能性利益集团。改革一开始, 国家为履行治理和统治职能, 急需重新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因此, 在转型中, 政府吸收或强制性地成立新的具有准政府部门性质的功能组织, 协助政府治理社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面, 这些功能组织依据制度化职能, 享有特殊的利益表达权利、地位和渠道。

中国利益集团形成路径的多样化, 反映了从总体性社会走向多元社会过程中的社会“分化与重构”。在这个过程中, 利益主体的多样化是以“政府主导”为起因的。

三、中国利益集团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从利益集团的类型, 还是从中国利益集团的形成路径, 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利益集团的一个显著特征——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种类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千差万别的命运——不平衡性。

首先, 中国利益集团的“表达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 中国政府既不允许社会群体组成专门的利益集团, 更不允许社会组织影响国家决策和权力运行。由此, 中国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在利益表达上处于“被代理”状态。一方面, 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功能, 被归附到大大小小的政府主管部门或功能社团, 由之代表狭隘利益要求并进行微观管理。另一方面, 利益群体不具备组建利益集团影响政治决策的权利, 只能通过信访、听证、诉讼、有限选举等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因此, 中国利益群体及其组织的自由权利与活动空间比西方的要小。在法律角度, 政府只允许成立协助政府治理与统治的功能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等社会集团, 并不许可成立以影响政策为目的的利益集团。

第二, 中国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地位在实际上处于不平衡甚至不平等状态。这主要表现在:首先, 官办社团这类机构性组织既是社会组织, 又是政府机构, 它们在权力体系内发挥职能, 实质性地影响甚至参与制定政策。因而它们在实际上不受到“社会组织不得影响政策”规则的限制。其次, 国有垄断企业归国家所有, 直接通过其利益代言人——主管部门——影响决策权力, 同样也处于特权地位。再次, 上述利益集团在政治制度 (如人大代表制度、信访) 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殊权利和地位。相较而言, 其他利益集团则处于国家范围之外, 既在公共事务参与中缺乏对等的政治权利, 也没有政府内部的利益代言人和表达渠道, 更缺乏令决策权力重视的社会地位。最后, 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不平衡还包括了它们各自在与地方政府互动中所形成的不同关系。

四、正确对待中国利益集团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面对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 利益格局的急速分化, 利益集团的不平衡, 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利益诉求, 政府应当如何协调, 如何控制, 如何通过实现政治平等进而升华为社会平等, 这是当前对我国政府能力提出的巨大挑战。

在我国, 尽管党的十三届二中全会明确承认了利益集团在我国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作为政府一直都在刻意回避利益集团的存在。中国的利益集团, 从客观存在到开展行动, 都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问题。我国的利益集团与西方有所不同, 就是很少公开直接对政府施加压力, 往往更多通过影响人大及政协代表, 或者形成舆论压力, 甚至包括行贿等非法手段影响公共政策。正是由于缺乏正当途径, 利益集团才会更多地通过行贿等非法方式对政府展开行动, 这无形中将增加社会成本, 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决策的公平与公正。如果政府能为各利益集团的活动提供一个合法的平台, 使其能够通过正规的利益表达参与到政策过程, 也就不会通过行贿甚至暴力等非法行为来谋求其利益, 宣泄其不满的情绪, 也就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利益的多元化要求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并加以平衡, 这样建立在各方妥协基础上的决策就能得到共同的遵守和维护。我国政府必须正视利益集团的存在, 为使利益集团得以合理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从制度上使其得到认可。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创造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 更加注重弱势和较小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发挥利益集团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积极作用。

然而, 对中国而言, 难题在于, 利益集团与生俱来的特征是发展的不均衡性。由于发展不均衡必然会导致集团力量的失衡, 强势利益集团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将会不断扩张其势力和欲望, 从而将吞噬和侵占其他弱势利益集团成长的空间和利益。此外, 中国人数最大的那部分弱势群体还没有被组织起来, 他们的利益诉求难以纳入集团化渠道予以保护。因而, 利益集团两极化的发展可能会撕裂整个社会结构, 造成“断裂”社会, 引发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对抗和仇恨。这对中国来说, 是一个无法承受之重。

尽管如此, 对中国利益集团的成长发展应持理性欢迎之态度。因此, 我们认为不能扼杀和阻止中国利益集团的成长, 相反要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支持利益集团的均衡、有序发展。利益集团的均衡发展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有序理性竞争, 有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和权利维护。而且, 利益集团成长为一股独立于公共权力的力量, 对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制约权力膨胀和腐败, 实现善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 2002 (02) .

[2]张雅勤, 李昌全.论我国利益集团政策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其化解对策[J].公共行政, 2006 (02) .

[3]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J].云南大学学报, 2004 (05) .

[4]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

篇4:中国动画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

[关键词]动画设计动画教育动画人才动画理论

有数据统计:2001年全国有30多所动画院校,到2002年的71所。再到2004年已经有了171所动画院校,动画院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动画片生产量从去年的40000分钟猛增到今年的80000分钟,全国动画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势。然而,目前高校对于动画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资料可以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动画设计师基本功不够扎实

很多学习动画制作的人并不是学习艺术出身,他们天真的相信勤能补拙,自认为熟练掌握动画应用软件,可以弥补绘画功底不足的缺憾。“很多人可能以为自己学的是三维,对绘画功底就不必有什么要求,其实并不是这样。三维动画对于绘画功底有很高的要求,除非是你很有天赋,画得不好,但做出来的模型很好,但是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就拿皮影动画来讲,皮影艺术是我国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来,皮影戏为中华大地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自1 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到2003年复旦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实现的数字皮影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无不表现出制作者高度的绘画功底。

很多学生不是热衷于基础绘画的训练而是钻研动画制作软件,当我们的学生刚刚把MAYA的英文菜单背熟,新一代软件又上市了。作为我们中国学习动画的人来讲,与外国人拼高科技似乎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因为人家才是动画软件的主人,是人家发明了动画软件,人家最新的技术等到传到我们这里的时候已经过时了,我们永远掌握的不是最新的技术,除非哪天中国人发明了比外国更先进的动画制作软件,市场上用的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动画软件,而就如今我们只能跟在外国人后边嚼人家吃剩的馍。就像英国人再努力学习,他的中文水平也达到不了侯宝林的境界一样。就二维动画影视制作专业来讲,学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严格训练。第一阶段:二维动画创作,包括故事板绘制、原画创作、动画绘制、人物、脚本、分镜、构图、造型、场景设计、人物与动物动作及运动规律等:第二阶段:三维动画创作,包括建模、材质、灯光与渲染、基础动画、角色动画等:第三阶段:影视专业课程,包括动画剧本创作、导演理论、表演艺术、视听语言及影视后期等。经过如此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后才能达到直接参与二维动画影视制作的水准,就当前动画教育来讲很少学校真正具有培养高级动画人才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主要在影视公司从事后期制作。能在影视公司继续做动画片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从事后期特技制作、合成、剪辑等纯技术性工作。

二、高级动画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目前动画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需要大量的动画制作人才特别是高级动画制作人才,然而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动画专业人员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于是很多高校为追求名利也都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很多学校的动画专业在仅有一两名动画教师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办学,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纷纷开设动画专业,但是主要任课老师对最基本的艺术教学工作都不清楚,把雕塑课或表演课安排在阶梯教室上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学简直是乱七八糟,不成体系。教育指导涉及面也相当窄,只能追求电脑动画教学,可是老师对软件的掌握也极其有限。当漫步在动画学院总有种陌生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走进的不是动画学院而是计算机学院。作为一名动画教师,懂导演理论与表演艺术,懂得原画创作、人与动物的动作规律及运动规律等,对三维动画软件应用非常了解,参与专业动画电影电视的创作是必要的。全国范围内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师资的院校是屈指可数的。

三、动画理论研究极度匮乏

当今中国动画界影响力较大的几本杂志,除了《CG》、《CG WORLD》这样纯电脑动画技术的杂志外,就没有什么别的能够登大雅之堂了,全都是花花绿绿乱七八糟、大量图片的罗列很少的文字描述、质量极其低下,价格却一个比一个贵!好不容易出了本中国动画学会的会刊——《触动》,还莫名其妙地停刊了,大量的教材被电脑动画制作的书籍垄断了市场,这种现象是一种畸形的治学态度——学生急于掌握制作技巧而忽略艺术理论的学习。比如动画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美学特征的纯理论性书籍却是少的可怜。动画制作非常需要制作者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这门学科的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动画也是一样,这就象是在盖房子,没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如同没有打地基的房子一样。

四、结论

篇5: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

1、食品动物用药份额大

80年代我国养禽业大发展,所用兽药几乎都是禽药;90年代集约化养猪业、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猪药、水产药产品也随之发展;90年代末期以后,奶牛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用于奶牛的药物又有所发展。以上这些都是食品动物用药。

由于药物的开发和使用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宠物饲养虽然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有一定发展,但毕竟规模很小,宠物药的消费份额有限。这也是我国兽药开发的主要特色之一。

2、抗微生物药占主导地位

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兽药产品中抗微生物药(包括抗菌促生长剂)至少占60%以上,这种状况与我国畜牧业的结构和人们食用动物性食品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我国的养殖业主要为食品动物,宠物很少,而食品动物又以禽、猪为主,牛、羊只是部分区域饲养,数量也不多;禽、猪用药主要是防治群发的细菌性疾病药物。寄生虫病除家禽的球虫病外,其他疾病很少受到关注。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兽药产品中抗微生物药多于抗寄生虫药。

3、兽药剂型和制剂种类单一

基于我国养殖业结构特性,大部分兽用药都是制成方便群体给药的剂型和制剂,最普遍的是采用散剂和饮水剂(包括可溶性粉),虽然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透皮剂、缓释剂、长效制剂等都有,但所占比重很

少。这种情况除与我国兽药的制剂科技水平有关外,主要还是受食品动物经济价值有限的制约,不可能有过高的投入。

4、中兽药是我国的特色

我国兽药约有3000个品种,中兽药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中药制剂在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全国兽药产品需求状况

我国兽药企业以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产品质量一般,虽然市场整体供大于求,但在很多高端及细分领域,市场需求强烈,国内产品一时难以满足。

从价格来看,2007年有较大幅度上升,刺激了各厂家的产能扩张。

三、全国兽药行业竞争状况

1、中国兽药行业处于洗牌阶段,知名品牌企业较少。

2006年以前中国兽药企业2700家左右,自农业部强制推广GMP达标工作以来,截止到2007年1月1日,全国共有1328家兽药企业通过GMP认证,未通过认证的企业被迫关门。目前国内的兽药企业没有大的知名品牌;外资在华的兽药企业由于对中国农村了解不深,销量也不大。

2、国内养殖水平较低。

兽药业的发展,离不开养殖业的发展。国内养殖业目前还处在低水平养殖与管理阶段,这同时也抑制了兽药业的充分发育与高水平发展。以前强调的“公司 + 农户”的散养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增收做了贡献,但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尤其是加

入WTO后,中国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就被像放大镜放大了一样,致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畜产品失去了信心。所以,这就逼迫中国进而采取新的措施,包括扩大国内需求,包括扩大熟食品的出口份额,加大检疫 力度,但根本上已经在探讨高级的养殖环境------“公司 + 农场”,通过确保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来改变散养、乱防疫、乱用药等被动局面。可以说,从“公司 + 农户”方式向“公司 + 农场”方式的转变其实也是在实现“失控的散养”向“可控的集中”在努力。

3、兽药企业规模较小,研究力量薄弱。

在通过GMP认证的1328家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足50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不足100家。

而在2000年,兽药销售额排名世界第一的梅里亚(Merial)公司年销售额1490百万美元,相当于中国所有兽药企业的销售额总和。

四、影响兽药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方面主要是市场需求的扩大,“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农民增收作为一个重大任务来抓,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养殖业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增收,意味农村消费市场扩大,为养殖业发展培育了市场,间接扩展了兽药企业的市场空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观念的提升,健康越来越被提到日程,随着人们对肉蛋的消费青睐,必然会刺激畜牧业的发展,加快兽药生产、销售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家相关政策也会相应加大对兽药GMP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安全、绿色是兽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利因素方面在于技术方面的更新的落后,我国兽药行业技术投入远低于国际领先企业,因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还将长期处于落后地位。

五、兽药行业监管体制

我国兽药行业监管体制严格,主要侧重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兽药行政审批管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2、严格兽药生产企业监管,狠抓源头治理。

3、规范和整顿兽药经营秩序,坚决打击非法兽药产品。

4、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监管,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质量。

5、强化养殖环节用药管理,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力度。

篇6: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堪称地球奇葩。

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我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

1、皇帝制度的确立: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改变了周朝分封制导致的诸侯有着较大的自主权,皇位继承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2、中央官僚体制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僚体制萌芽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于战国之世,确立于秦统一之后,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削弱相权,频繁任免丞相,提拔地位士人参与中枢决策形成“中朝”、“外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参知政事”以分散相权;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重大变革,这一切无不与君主集权的加强密切相关,表现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官僚体制的确立封建专制中央官僚体制的核心是君主专制,3、监察制度,秦在中央有御史大夫,郡有郡监;汉武帝时设十三刺史监察地方;汉以后监察制走向健全。选官制度同样围绕皇权的加强进行,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过程,科举制影响深远科举制度消灭了贵族阶级,使得贵族-封建体制被击溃,随着门阀被打破,政治不再为贵族所把持,政治逐渐向全民开放,但同时,随着贵族的没落,能制约君主的势力也随之消散,君主的力量开始膨胀,使得君主专制体制不断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了君主独裁体制。

4、礼乐制度: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刘邦令著名儒生叔孙通率其诸弟子共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公元前200年,值长乐宫新建成,诸侯群臣朝贺之际,开始实行朝贺大礼。统治者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以礼入政、入法,提倡“礼本刑辅”,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他们还推行儒家礼治的理论,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所有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XX年工厂职工工作总结下一篇:发挥市场监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