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2024-05-12

小学教师申诉制度(共8篇)

篇1: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小学教师学生申诉制度 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篇一:教师申诉制度范文 第一条 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目的意义

教师申诉制度是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依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的规定,向主管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申诉理由、请求处理, 获得恢复和补救的一个法律途径的制度。第三条 申诉范围

以下情况,教师可以提出申诉:

(1)教师认为所在级部(处室)、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包括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是否确实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

(3)教师对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第四条 受理组织

(1)受理组织依次为申诉人所在处(室)、学校办公会或教代会;(2)教师对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学校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3)教师提出申诉应向组织提出,不要向所在级部(处室)的个人提出,否则将按一般的群众来信办理。第五条 申诉分类

教师申诉的管辖,是指所在级部(处室)之间受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教师申诉制度的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等。

(1)隶属管辖。指教师提出申诉时,应当向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

(2)地域管辖。指学校聘任的教师提出申诉时,按照级部(处室)的管理权限,由所在级部(处室)受理。

(3)选择管辖。指教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之间选择一个,提起申诉。

(4)移送管辖。指所在级部(处室)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申诉案件,应当移送给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办理,同时告知申诉人。

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对案件的查办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教师,不得拖延推诿。第六条 申诉程序

教师申诉应当履行以下程序:

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

(1)教师提出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2)主管的级部(处室)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分别不同情况,做出如下处理: ①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以受理;②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可以答复申诉人不予受理;③对于申诉书未说清申诉理由和要求的,要求重新提交申诉书。

(3)应诉有关级部(处室)对受理的申诉案件,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①其所在级部(处室)的管理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可以维持原处理结果;②管理行为存在着程序上的不足,决定被申诉人补正;③对于被申诉人不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的,决定限期改正;④管理行为的一部分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错误的,可以变更原处理结果或不适用部分;⑤管理行为所依据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可撤消其原处理决定。

教师对学校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船山区教育局;(4)教师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

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的申诉,申诉人可以在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选择受理的机关。

第七条 附则

(1)学校职员、工人及其他在聘人员适用本规定。(2)本规定解释权和修改权归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篇二:

为了依法维护我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一、教师申诉的范围:

我校教师认为下列合法权益受到学校侵犯的,可以提出校内申诉。

(l)教师认为学校侵犯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包括《教师法》规定的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教师对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校内有关部门或其他成员侵犯其合法权益,要求学校处理的,可以提出申诉。

二、成立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 组长: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副校长、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教务主任、工会主席

三、我校教师应当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30日内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诉申请书须写明申诉人的自然状况和被申诉人的自然状况,申诉要求的事实与理由,提出申诉的日期。申诉申请书一式三份。书写申诉申请书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诉,由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进行笔录,并告之被申诉人。

四、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在收到申诉申请书的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申诉申请书副本须同时送达被申诉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申诉人对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

篇2: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一、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依据

我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这是宪法关于公民申诉权利规定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

二、教师可以提出申诉的情况

《教师法》对教师可以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宽,主要有:

(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宜的,可以提出申诉。

三、教师申诉的受理

1)教师如果是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为主管的教育部门;

2)如果是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

四、教师申诉的程序

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

(1)提出申诉。教师提出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2)对申诉的受理。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分别不同情况,做出如下处理:①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以受理;②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可以答复申诉人不予受理;③对于申诉书未说清申诉理由和要求的,要求重新提交申诉书。

篇3: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既享有作为一般公民的各种法定权利, 又基于教师身份而享有法律、 法规所特别赋予的权利。 我国为保障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 疏解教师纠纷, 促进校园和谐, 自1993 年起于《教师法》中确立了教师申诉的特别救济制度, 教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所享有的法定权益若遭到学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侵害时, 可依法提起教师申诉请求救济。

2教师与教育机构之间的纠纷内容

教师申诉受案范围的宽窄直接关系到教师申诉制度对教师的权益能保护到何种程度, 因此自教师申诉制度建立以来, 学者们对此问题一直较为关注。 当前, 关于教师申诉制度受案范围中教师合法权益的内容学者们尚持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教师的合法权益只限于《教师法》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利"。 李连宁, 孙葆森两位 (1997) 认为《教师法》对可以提起申诉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宽泛, 具体内容包括: 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 可以提起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 包括《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方面的各项权益。

3申诉的制度的建立

3.1 制定专门的教师申诉条例

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教师申诉条例或学校教师申诉实施细则, 严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校教师申诉处理各环节的操作要求, 明确学校校内教师申诉的基本规范, 使学校教师申诉制度在技术上建立起成熟的规范体系。 建议由教育部尽快拟定立法解释方案, 报请国务院批准或者由国务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申诉”作出扩大性立法解释。 同时, 国家立法部门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确定学校教师申诉的基本方针、原则和程序, 还要确定教师申诉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条例, 并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然后, 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要按照法律条文的要求, 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申诉条例或申诉办法。 教育部在发布的《教育部2012 年工作要点》中, 将出台《教师申诉办法》这一规范, 明确将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3.2 健全校内申诉制度

借鉴美国学校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的做法, 我们可以强化校内申诉制度。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加强教育执法及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规定, 校内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学生、职员因对公立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有关职能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 或认为其有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申请公立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校内申诉制度是通过公立学校内设部门对纠纷进行解决, 能够及时纠正公立学校的错误行为和对教师不公正的处理, 把公立学校与教师的纠纷化解在内部。 同时还可以缩短纠纷解决的时间, 减少申诉带来的额外成本, 将公立学校与教师双方的损失尽量降低。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把提起校内申诉作为教师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前置步骤, 以减轻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压力。 建立校内申诉制度, 设立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 可依托校内有关部门, 如教师工会。 公立学校申诉工作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受理, 直接听取争议双方的意见和理由, 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 根据多数意见形成处理意见书, 经公立学校管理机构批准后, 正式作出申诉处理决定。 今后对于教师申诉的管辖, 校内受理申诉的专门机构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申诉制度, 有助于将教师和学校的纠纷在内部得到调解或解决。 这种内部的沟通或化解, 便于及时纠正学校的错误行为, 以及对教师不公正的处理, 减少了申诉的成本。 同时, 有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 加大了学校申诉机构执行的力度和效能,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依法治校。

3.3 设置专业化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机构

要保证学校教师申诉制度的实施, 必须明确申诉受理的机构。 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或者对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合并, 或者重新设立新的机构, 并明确该部门的申诉受理的职责。 在教育机构内部, 学校教师申诉制度的机构设置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在学校中要设立教师申诉委员会; 二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教师申诉委员会。

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 经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授权, 设置在学校内部。 该机构的职责是具体受理教师纠纷案件, 做好纠纷调解和有关申诉的实务工作, 上报处理意见。 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配置包括教师代表、学校代表、管理学专家、法学专家、专职秘书等。其人选要有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合法性, 应该由学校校务委员会任命或者由学校教代会选择产生, 实行任期制, 以增加纠纷的双方对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信任度。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申诉委员会, 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设置, 并被赋予行政权力。 该机构的职责为监督教师申诉处理的全过程, 审核处理程序, 批复处理意见, 下达处理决定。 日常工作由专人进行管理。

4健全学校教师申诉的程序

4.1 构建学校教师申诉程序的重要原则

4.1.1 参与原则。 在听取意见或进行有辩论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程序是体现参与价值的程序过程特征。 一般来说, 这种“过程特征”至少是有利于通过参与而得到“优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因而对结果是有利的。但是, 不论其是否对结果有利, 对于法律程序来说, 参与可以因为参与的过程本身而被认为是一项价值;它体现了个人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与自主。 尽管程序理性也具有“结果有效性”, 但人们乐于接受通过参与、 合意而达成的结果还有结果以外的原因。

4.1.2 公开原则。 公开有利于程序参加者获得旨在实现有效参与而必要的信息, 同时, 公开进行的程序活动有利于受到监督。 从结果的角度看, 公开至少可以说有利于促进程序结果的优化。 但是, 公开也是程序过程自身的要求, 不论结果如何, 一个公开的程序活动可以因为它的“公开”而值得称道。公开的对立面是秘密, 也就是“黑箱操作”, 会导致程序参加者由于对必要信息的无知而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 并使他们怀疑程序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即便其结果是“好的”。

4.1.3 公正原则。 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可以说, 现代社会充满了“程序语境”, 而在涉及到程序语境时, 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当事人对程序的期待、感受和评价问题。程序是为了一定的实体目的而设置的, 在这个意义上, 任何程序都具有工具属性;但同时, 人们对程序的一个不容置疑的期待是:程序本身至少应当满足某种限度的公正要求。公平, 其实是人们所拥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如果一个程序显失公正, 就失去了要求人们支持这一程序的道德基础, 就等于要求人们接受某种不公正的待遇;不论通过该程序产生的结果如何, 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4.1.4 及时原则。 及时是法律程序的重要价值, 法律程序的时效和期限制度旨在保障程序的及时。 如果一项程序活动旷日持久, 实际上无异于拒绝了人们利用程序的权利, 可能导致程序参加者因为无法忍受而放弃程序活动。一方面, 及时与拖延相对立, 另一方面, 及时也与草率、匆忙相对立, 在这一意义上, 及时因其自身而成为一项独立的价值。

4.2 建立教师申诉程序的相关制度

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 程序的重要性地位也必须得以彰显。 目前, 我国正在逐步完善学校教师的申诉程序, 在参与、公开、公正和及时等原则基础上, 必须设立相应的制度, 保证其正常运行。

4.2.1 建立申诉告知制度和说明理由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将有关申诉制度的规定等内容向教师公布和告知;申诉过程中, 对申诉处理行为应说明理由, 特别是涉及教师重大权益的行为, 在做出与教师权利相关行为的事前和事后都应告知教师, 并作出详细的理由说明, 以便教师?取必要的救济措施; 对教师权利相关的规章、决定、事件调查的过程、结果、证据都应该以案卷的形式保留, 并允许相关人员查询。

4.2.2 健全申诉听证制度。 听证是正当程序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 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 行政相对人有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 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 一般认为。 听证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一是公开听证。 听证必须公开, 让社会民众有机会了解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作出的过程, 从而实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但听证如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听证可以不公开进行。二是委托代理。行政相对人并不一定都能自如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 应当允许其获得必要的法律帮助。 在听证中, 行政相对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 以维护自己禗合法权益。三是对抗辩论。对抗辩论是由行政机关提出决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行政相对人对此提出质疑和反诘, 从而使案件事实更趋真实可靠, 行政决定更趋于公正、合理。 四是制作笔录。 听证过程必须以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 行政机关必须以笔录作为作出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

教师申诉制度应该设置听证制度, 允许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说明:辩解、提供证据;吸收教师、教职工代表、工会委员等参与听证, 调查事件。教师申诉的听证是高等学校在对教师作出处分决定之前以及高等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在作出教师申诉案件裁决和复查决定前, 由教师申诉委员会告知申诉人有表达意见、 提供证据以及教师申诉委员会听取意见、 接纳合法合理证据的一项制度。 受处分的申诉人有权陈述和申辩, 在一定范围内召开教师申诉听证会。

4.2.3 规范申诉回避制度和责任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中, 对事件应当进行调查, 受理申诉、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人员应当依据回避制度和合议制度进行组织。 违反教师申诉制度的相关规定, 或者鬼徇私舞弊的人员必须就其非法、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申诉制度的回避制度是指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在召开申诉裁决会议之前, 教师申诉委员会应以书面方式将参加申诉裁决会的人员名单告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申诉人和被申诉人若认为有应回避的人员, 可在申诉裁决会议召开之前以书面方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回避申请, 是否回避由教师申诉委员会主任委员决定。 教师申诉委员会委员如是申诉人的近亲属或与本申诉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 可能影响公正复查的, 应当自行回避。

5完善学校教师申诉的具体程序

在我国公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多注重权利和义务等实体部分, 而对于程序问题则不免轻视, 其结果是实体由于缺乏程序的保障而难以落实。 因此, 在完善学校教师申诉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法律程序的建设和完善, 但同时, 这种法律程序的建设必须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而不仅仅是为程序而设定程序的法律形式主义, 不具有实质内容、 缺乏明确目的指向的法律程序极有可能流于过场, 从而导致程序的夭折。

5.1 提出申诉的程序

学校教师对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不服或者认为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侵犯其

教育权益的, 在申诉期限内, 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 并递交申请书和其他书面形式的申诉材料。 申诉书应载明五点内容: (1) 申诉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 性别、年龄、住址等。 (2) 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等。 (3) 申诉要求, 既包括需要受理机关进行处理的要求, 也包括救济措施如何落实的设想。 (4) 申诉理由, 根据申诉要求提出被申诉人的错误, 以及纠正错误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并陈述理由。 (5) 附项, 写明并附交有关的物证、书证或复印件等。 必要时, 甚至可以提供证人、证词。

5.2 受理申诉的程序

教师申诉委员会对教师申诉的受理包括四个环节:第一, 审查。 (1) 审查申诉人的资格。 只有符合受理条件的教师才可以提出申诉。 (2) 审査申诉的权益是否属于教师的权益。根据《教师法》的规定, 教师的权益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以及进修培训权等。 (3) 审查申诉的理由、条件和要求。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审査申诉的理由是否充分, 申诉的要求是否合理, 申诉的条件是否恰当。 比如原单位的侵权行为是否己撤销, 或者对同一申诉案件, 是否又以同一原因重新提出申诉。 如果审查合格, 教师申诉委员会应在3 d内发出受理通知书。 第二, 对未写明理由和要求的申诉书退回重写, 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诉材料应以书面的形式作出不予受理, 并说明理由。申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为不受理的评议决定: 提起申诉超过法定期间;申诉人不适格; 非属于教师权益事项;原措施已不存在或依申诉已无补救实益; 对已决定或己撤回的申诉案件就同一原因事实重新提起申诉。 第三, 对于受理的申诉案件, 如果需要补充文件的, 应同意或要求申诉人在3 d内予以补充。 第四, 申诉人接受受理通知书后的两天内, 向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或者教育纠纷仲裁办公室提交与申诉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委员会成员名单, 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再按照一定程序补充新成员。

5.3 申诉的处理程序

在申诉的处理程序中, 应该主要包括4 个流程:第一, 给予申诉双方一次调解的机会。 在召开教师申诉委员会庭审会之前, 由教师申诉委员出面, 安排申诉双方的调解事宜。 在申诉双方调解程序中, 教师申诉委员会委派专人进行协调。若协调成功, 则结案;若协调不成, 则进入下一阶段。第二, 召开教师申诉委员会庭审会。 庭审会的公开与否可以听取申诉双方的意见。 申诉双方必须出席庭审会, 如确有困难, 可以聘请申诉代理人全权代理; 在庭审会上, 申诉双方可以召集证人和质问证人, 可以对质并进行辩解, 还可以邀请其他人做自己的辩护顾问。 在评议的过程中, 详细记录。第三, 申诉结果的处理。 教师申诉委员会召开完庭审会之后, 根据每位成员的综合评定,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依法作出维持或者变更原处理意见、 撤销原处理意见或者责令被申诉人重新做出处理意见。 再将申诉案件的处理意见下发, 把“申诉处理决定书” 交给申诉当事人。无论何种处理决定, 一定要详细说明理由。 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依据无记名投票的法理, 使各教师申评会委员在不具名的情形下, 能够独立、公正、客观地行使职权, 不受外力的影响, 以期能于申评案件中作成中立且无偏颇的申诉评议决定。 第四, 申诉处理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申诉处理决定书应载明救济条款。 如果申诉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的, 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纠纷仲裁办公室申诉。 如果仍然不服, 可向原处理机关隶属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 申诉内容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 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5.4 构建有效的申诉监督机制

5.4.1 完善申诉监督体系。 严密有效的法律监督是保证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产生现实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一方面, 有效的监督制度可以产生事先的制约和防范功能;另一方面, 有效的监督制度可以在事后及进地校正违法行为, 并对受违法行为侵害的对象予以有效的救济。 教育法律监督是指由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监督的主体既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各种社会力量。 可以看出, 教育法律监督是对救济过程的监督, 一旦发现在救济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就直接救济, 所以也是一种救济途径。 这种监督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制约、督导,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以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能够在维护教师利益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 可以从3 个方面来建设教育法律监督制度。 一是完善立法监督, 制定与《教师法》相关的配套法规。 如确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考核制度、 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制度和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教师奖惩制度、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等。 二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常规化的行政监管机制。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不同形式要定期考察学校内部的聘任关系、劳动关系及其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与杜绝学校各类侵权危害的扩大。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社会力量的监督是以社会或社会组织的名义, 依据群众的主动精神或社会组织的章程来实施的监督, 是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方面。 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国家机关和学校侵害教师权利的现象。

5.4.2 落实申诉评议决定的执行力。依本文研究发现, 多数教师期待教师申诉制度能维护其应有的合法权益, 但因申诉法制不够完备, 使评议决定效力付之阙如, 严重影响评议决定的威信。因此, 建议对申诉评议决定效力予以明确化, 加强行政监督权责, 如在教师申诉条例或申诉办法中明确规定教师申诉评议决定有拘束各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效力。原措施机关或学校应于评议决定确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将后续处理情形回复至申诉评议委员会, 以落实评议决定的效力, 违反此规定的效果也应一并明确予以规定。至于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更应发挥行政监督的效能, 若有学校拒不执行评议决定, 应视违反情形酌情予以一定的惩罚措施, 这样才符合创建教师申诉制度的宗旨。申诉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教师申诉制度有着其建置精神所在, 机关与学校应主动积极为维护教师的权益而努力, 让学校体制正常化、合理化, 为了加强学校领导与管理, 不应该所有事务的处理, 都是以教师申诉制度的存在为前提考量, 机关与学校若能秉持正面积极的心态, 看待并且尊重申诉制度, 即便学校真有申诉案件发生, 也是提醒学校知道并有所节制, 或是重新检视行政管理措施有无不当之处, 而非抱持消极抗拒心态。此也需要仰赖各极主管机关的大力宣传。

6结语

篇4:对教师申诉制度的法理思考

关键词:教师 权利 申诉制度 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64-01

权利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实质性要素。它既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文明演化进取的不可少的力量。当下,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社会,权利主张压倒一切,把权利看作“护身符”、“政治王牌”、“开路灯”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权利而斗争”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我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权利受到侵害时享有申诉的权利,却因设计缺陷而未能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不符合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理当完善。

1 教师权利

教师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专业技术人员,不仅享有普通有公民权利,即享有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如公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文化教育权等等;又享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特定职业权利——教师权利。教师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依据我国《教师法》第7条的规定,教师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指导、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它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以及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当教师权利受到侵害时,教师享有依法救济的权利,即要求确认和保护其权利的权利。

2 教师权利的救济

“没有救济即没有权利。”“救济”通常是指法律救济。简言之,即通过法律方式及其“类法律方式”对权利冲突的解决。救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即当实体权利受到侵害时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它机关给予解决的权利。救济包括行政救济、民事救济和刑事救济;而行政救济又有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方式,鉴于篇幅,本文仅谈谈教师的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即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門应在接到申诉的30日之内,做出处理。”《教师法》第36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这就是我国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依据,由此确立了通过申诉方式维护我国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是以下几点。

2.1 教师申诉制度是法定的申诉制度

《宪法》第41条是教师申诉制度的宪法依据;《教师法》第39条和第36条是教师申诉制度的直接法律依据,它对教师提起申诉的理由、程序、范围、受理机关与处理期限等作了具体规定,以保障教师申诉的权利;同时,受理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对教师的申诉作出处理决定,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教师申诉制度是法定的申诉制度。

2.2 教师申诉制度是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使得教师申诉制度与一般的信访工作不同:一是教师申诉受理的主体特定: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二是处理期限法定:受理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对教师的申诉作出处理决定;三是教师申诉的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一般的信访工作不具备这些特征。

2.3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专门行政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的申诉是教师就自己的权益问题向主管的行政机关而非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处理请求,因而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申诉制度;同时,教师申诉制度又是行政机关对教师的申诉依法作出行政处理的制度,其行政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是一种行政申诉制度,

法律虽然有教师申诉制度,但因设计存在缺陷,致使教师权利受到侵害而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济:一是申诉机关不明确。现在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即使有此类机构,也没有明确它们的地位及做出决定的效力,这导致教师申诉在很多情况下被搁置,难以得到解决;二是申诉的处理方式不明确。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教师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申诉。行政主管部门有可能因此逃避不作为的责任,或故意拖延或不履行职责,这与行政救济的目的相悖;三是缺乏公信力。申诉由受理机关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处理,缺乏社会监督,难以保证其处理的公正性与公信力;四是缺乏补救措施。在教师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情况下,没有明确其他救济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申诉后的处理决定如不服,最多申请复核。而这种复核同申诉一样,没有法定的程序,如得不到答复,就很可能成为死案。

3 制定《教师申诉办法》,保障教师救济权利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这是制定《教师申诉办法》的宪法依据;《教师法》第39条和第36条是制定《教师申诉办法》的直接法律依据,因此,教师申诉制度是保障教师权利的一项法定制度,为落实《宪法》第41条与《教师法》第39条和第36条的规定,理当制定《教师申诉办法》,保障教师通过申诉方式获取救济的权利。

制定《教师申诉办法》,应当厘清如下问题:一是明确申诉机关: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它们的地位和做出决定的效力;二是明确申诉处理的方式:通过立法,明确申诉处理的方式、程序以及处理决定的类型,如撤消、部分撤消原处理决定,责令重新做出处理决定;三是增强申诉的公开性:规定申诉机关应当将申诉处理理由及处理意见在申诉处理决定做出的同时予以公开,以加强对申诉处理的监督,提高申诉处理决定的公信力;四是明确后续补救措施:明确规定申诉处理不服情况下的补救措施,规定复核的期限以及对复核不服的救济途径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早已载入宪法,实施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必然;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则要求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与绩效工资的实施,教师人事纠纷增多已是必然趋势。“有法可以”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因此,制定《教师申诉办法》,完善教师申诉制度,保障教师通过申诉方式获得救济的权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5:教师申诉制度

本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他有关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一、申诉范围

1、依法双向选择,双方履行契约、聘用合同;

2、技术职称的评聘;

3、按规定参加培训的权利;

4、学校对教职工的考核、评优、晋级及相应待遇;

5、在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因设施不安全,设备不合格造成伤害,学校推卸责任的;

6、对学校作出的行政处罚及解除行政处罚等处理不服的;

7、按规定合理流动(调动)等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受理申诉部门

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负责接受教职工的申诉。

三、申诉程序

1、教职工提出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提交申诉书。

2、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具体处分、处罚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当在知道处分、处罚后次日起30日内向学校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申诉申请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已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不再向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申诉。

3、申诉材料要求,申诉人须写明下列内容:

(1)申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

(2)被申诉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等基本情况;

(3)申诉理由。主要写明被申诉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针对被申诉人的侵权行为或处理决定的错误,提出相关的证据,并就其陈述理由;

(4)申诉要求。主要写明申诉人对被申诉人因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不服对申诉人的处理决定而要求受理机关进行处理的具体要求;

(5)附注提交的有关人证、物证、书证或复印件等。

4、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条件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在5日内分别做出如下处理:

(1)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以受理立案;

(2)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应告知申诉人不予受理;(3)对于申诉书未说出申诉理由和要求的,要求重新提交申诉书。

符合申诉条件的,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即为受理。

5、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申诉书副本发送被申诉人。被申诉人应当自收到申诉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作出书面答复,并提交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对符合条件的申诉按以下程序在30日内予以审理、裁决:

(1)立案。案发时间、地点、案由介绍等相关内容,按照执法文书式样要求填写清楚;

(2)调查审理。可按照当面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审理,书面审理时,要派相关人员实地进行案件调查,且成员不得少于2人,并要形成调查报告。在报告上必须有申诉人、被申诉人、调查人、证人等相关人员签字;

(3)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裁决。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对案件进行集体讨论表决,裁决结果必须以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成员表决多数的意见生效;

(4)制定申诉决定书。按照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裁决结果填制《申诉决定书》,载明有关裁决依据、事项和裁决结果。裁决结果于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集体通过后,三日内送达到申诉人、被申诉人,并在送达结果通知书上签字。

6、申诉期间不停止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处理决定的执行。如果被申诉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或者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或者申诉人申请停止执行,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认为其要求合理裁决停止执行的,可以停止执行。学校不得因教职工提出申诉,而加重对教职工的处理。

7、在受理申诉的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未做出处理决定前,教职工可以撤回申诉;被申诉人改变原处理决定,申诉人同意并要求撤回申诉的;申诉人撤回申诉的,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申诉申请。要求撤回申诉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受理申诉的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在接到教职工关于撤回复核申请和申诉的申请书后,可以停止受理工作。

四、处 理

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经过审理,分别作出以下申诉决定:

1、认定被申诉人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规定,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为适当的,决定维持;

2、被申诉人的行为有程序上的不足,决定被申诉人补正;

3、被申诉人不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规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4、被申诉人的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并可以责令被申诉人重新作出行为:

A、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B、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不当; C、违反法定程序影响申诉人合法权益的; D、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E、行为明显不当的。

5、被申诉人的行为侵犯申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可以责令被申诉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赔偿。

6、学校教代会“人事争议调解”领导小组应当在接到教职工申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法制办公室作出申诉决定,应当制作申诉决定书,并送达申诉人和被申诉人。送达申诉决定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7、被申诉人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对申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根据民事法律的有关条款做出处理,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受理申诉后所作出的裁定不服的,应当在知道裁决决定后次日起15日内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跨的教师申诉,除有特殊情况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受理。教师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的也可提起诉讼。

9、受理教职工申诉的工作人员,必须符合教职工回避的有关规定。学校应当将处理决定存入教职工的个人档案。

10、教代会受理教职工不服从学校的申诉制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办理。

11、教职工在申诉中捏造事实、弄虚作假、诬陷他人的,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或行政处分,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形事责任。给国家或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负责赔偿;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要公开赔礼道歉。

篇6:教师申诉制度

为了依法维护我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一、教师申诉的范围:

我校教师认为下列合法权益受到学校侵犯的,可以提出校内申诉。

(l)教师认为学校侵犯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包括《教师法》规定的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教师对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校内有关部门或其他成员侵犯其合法权益,要求学校处理的,可以提出申诉。

二、成立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 组长:赵胜杰(校长、学校支部书记)

副组长:常华祥(工会主席、后勤主任)张叶红(副校长、党支部委员)

成员:赵长英(教务主任)姜英(工会委员)刘立君(政教主任)王廷辅(工会委员)

三、我校教师应当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30日内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诉申请书须写明申诉人的自然状况和被申诉人的自然状况,申诉要求的事实与理由,提出申诉的日期。申诉申请书一式三份。书写申诉申请书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诉,由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进行笔录,并告之被申诉人。

四、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在收到申诉申请书的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申诉申请书副本须同时送达被申诉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申诉人对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

五、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成员参与校内申诉案件的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必须回避,教师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申诉事项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

六、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应当在接到申诉申请书并决定受理的30日内,做出处理决定。

七、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受理申诉案件后,对申诉内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并做笔录,并交申请当事人核对无误后签字或盖章。

八、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果当事人自愿,可以主持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并由当事人签字,调解书与处理决定具有同等效力。

九、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对受理的申诉案件,经过审理,可以做出如下处理决定:

(一)被申诉人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未对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侵犯的,驳回申诉请求。

(二)被申诉人不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并且对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侵犯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三)被申诉人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对申诉人合法权益构成侵犯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的行政处分;对申诉人造成财产、人身损害的,根据民事法律的有关条款做出处理,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送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做出申诉处理决定,制出申诉处理决定书,由委员会主任署名,并加盖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印章。申诉处理决定书与学校行政办公会议做出的处理决定具有同等效力。

十一、申诉当事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的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申诉,逾期未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的,申诉处理决定即发生效力。

十二、附则

(1)学校职员、工人及其他在聘人员适用本规定。(2)本规定解释权和修改权归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或教代会。

篇7:教师学生申诉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对学生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教育行政执法的实际,为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制定本制度

一、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1、校内学生申诉的申诉人员是学校在校学生及其监护人或代理人。

2、校内学生申诉的被申诉人主要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任课教师。

二、申诉范围:

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尊重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权利,尊重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明创造权,尊重学生平等的学习权利;保护学生个人发表见解的权利,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权利,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健康权,保护学生的荣誉权,保护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1、学生对学校和教师做出的各种不当行为不服,可向学生维权岗或学生维权委员会提出申诉。

2、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受侵害的。

3、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的。

4、学校、教师或其他人员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受侵害的。

三、受理申诉的机构

1、学校成立校内申诉委员会,由校长室、党支部、教导处、大队室等组织委派代表组成,是学校处理校内学生申诉的决策机构。其成员可接受申诉人书面提出的申诉。

主任:谌宏伟

成员:蒋映华、粟文东、黄元坤、于冬生

2、校内申诉委员会下设学生申诉办公室,设在教导处。作为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能部门,负责受理学生的书面申诉或口头申诉。

四、申诉的程序:

1、申诉的提出: 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采用口头申诉或提出书面申诉申请书的形式向申诉办公室提出申诉。

(1)书面申请既可以由学生本人提出,也可以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申诉书中必须写明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的自然状况(由监护人或委托人代理的,因写明代理人的有关情况),申诉的要求,事实与理由,并可提供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据。

(2)口头提出申请的,受理机构应当记录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的主要事实、理由、时间等。

2、审查受理:

学生申诉办公室或其他部门接到学生或监护人的申诉材料后,收到申请书5日内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也应通知申诉人不予以受理,并说明理由,做好记录。

3、调查听证

(1)学生申诉办公室或其他部门接到学生或监护人的申诉材料后,组成三人以

上的调查组,对申诉的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作笔录;(2)校内学生申诉办公室受理的申诉案件,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佐证

材料,然后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被申诉对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听证会,进一步核实案由作好笔录;

(3)调查、听证过程的笔录或听证材料的记录,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档案。

(4)申诉受理办公室成员与申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者,应回避由其他成员代为受理。

4、作出处理决定

申诉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诉书决定受理的三十日内,在对申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作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由当事人签字后存档。

在处理申诉案件时,如当事人自愿,可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如需要,可拟定调解书,双方签字,调解书与处理决定书具有同等效力。

申诉办公室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制成处理决定书,由申诉办公室成员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

不服申诉处理决定的,可于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次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再申诉,以一次为限,附原申诉书及原处理决定书。

受理小组在收到再申诉书十五日内召开会议,并于会后三十日内作出书面处理决定书。

如逾期未作处理或对再处理决定不服的,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申诉人可依法提出诉讼。如需撤回申诉或再申诉,可在申诉办公室作出处理决定前申请撤回。

岩头中心小学 2008年2月 岩头乡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为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其身心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成立学校教师申诉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杨晓梅

副组长: 蒋映华 伍斌

组员: 谌宏伟、朱方平、粟文东。

二、建立申诉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于每月第四周周五为教师申诉日。

三、建立专用处室

学校设立专用教师申诉室,教师申诉到专用室申诉。

四、申诉途径

教师既可以向申诉小组面诉,也可以通过学校的申诉邮箱及申诉箱进行申诉。

五、教师申诉范围 根据教育发规定:

1、教师认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合法权益,包括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

2、教师对学校及其他的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诉;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六、教师申诉回复

1、教师对学校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学校申诉工作领导小组在接到教师申诉的一周内,予以详细的答复。

2、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权利的,可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出处理。

七、教师保护

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篇8: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本文通过对相关主管机构的领导人员的面对面访谈和对公务员申诉案例的分析, 旨在从现实角度研究我国公务员救济中申诉制度的实际操作, 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申诉人、被申诉机关和申诉管理机构三者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A省公务员申诉制度的实际操作程序

学界对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一直都有“形式主义”的批评, 主要原因就是申诉案件中最终被判定为撤销原处理结果的几乎没有。即使是在A省这样经济发达、行政管理也比较先进的省份也仍然如此。下文我们尝试从申诉案件的实际操作流程入手, 剖析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难以发挥其作用的原因, 揭开申诉制度的面纱。

1.事前咨询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公务员对申诉制度并不很了解, 他们虽然知道国家有此类救济制度, 但并不了解其具体规定以及法定程序等。因此, 有意向申诉的公务员通常会向相关主管机构咨询。咨询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是个初审过程, 通过了解案件经过, 相关机构人员会将适用的法律和可能判定结果等告知申诉人。其中一些并不适用于申诉制度的案件会被告知拒绝受理。此外, 这还涉及到相关机构人员的偏向性问题, 一般来说, 公务员主管机构由于并不独立, 与各行政机构关系密切, 因此很难保持中立, 相反, 他们希望能通过劝服等方式, 潜在的拒绝有意向申诉的公务员进入申诉程序。在这样的背景下, 公务员前去咨询, 往往会受到相关机构人员的“规劝”。这种“规劝”一方面体现使其了解法律法规, 表明其遭遇是合法合规的;另一方面则是向其表明处理结果不大可能被撤销, 希望其能进入“调解”程序。

2. 事前调解

我国的调解制度适用十分广泛。这既与我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有关, 也与其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节省社会资源等密切相关。在公务员申诉制度中并没有对“调解”这一程序有法律上的规定, 但显然它已经成为公务员申诉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据介绍, 大部分公务员申诉案件都止步于此, 并不进入正式申诉程序。

“调解”实际上是双方相互妥协的过程, 申诉人与被申诉机关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 从而避免进入申诉程序。被申诉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出于机关在行政体系内部声誉等的考虑, 不愿意进入申诉程序, 而申诉人则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 双方意见通常能达成一致。

3. 申诉和再申诉程序

公务员申诉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即“申诉公正委员会”。A省的申诉公正委员会制度较为完善, 自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颁布《公务员申诉规定 (试行) 》开始, A省即开始设立申诉公正委员会, 并在省内各地推广。

“申诉公正委员会”有常任和临时两种, 像市级、省级的公务员主管机构都有这种委员会, 其成员一般来自公务员主管部门、省纪委、法院、人大和法工委中的专业相关部门。此外针对一个特定的案件还会组成一个临时的案件公正委员会, 委员一般都是从常任的委员中挑选, 排除需要回避的人员。“申诉公正委员会”成立后, 对案件进行调查, 法律规定的调查方式有多种多样, 如:要求提交书面证据、到会或电话解释说明以及举行听证会等。前两种调查方式较为普遍, A省没有举行过案件调查听证会。公正委员会所作的决定会形成调查报告, 其结果虽然会受到公务员主管机构领导的审核, 但一般不会更改。

不论是第一次申诉案件、先复核再申诉案件还是再申诉案件都会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审理。

4. 事后处理

申诉审理结束后, 公务员主管机构会按照规定及时将结果告知申诉公务员以及被申诉机关。由于前期咨询和前期调解等程序, 使得无论是公务员和被申诉机关对结果都有所预料。因此, 一般来说, 被申诉机关不会有异议, 公务员若仍不能接受审理结果的, 可提出再申诉。但再申诉结果后的申诉申请则不予受理。此外,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二、影响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发展的因素

通过分析A省公务员申诉制度的实际操作, 可以获得以下三类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 公务员对公务员申诉制度的认识

公务员对公务员申诉制度的认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申诉制度法律法规包括程序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申诉制度本身的认识;三是对申诉制度的诉求。

从公务员考核及其培训的资料中, 可以发现, 公务员机构并不重视对申诉制度的了解, 也就是说, 公务员除非涉及到此类案件中去, 否则没有动力去了解此类法律法规和程序。当然, 访谈中也了解到, 随着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以及网络促使的信息公开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尽管申诉制度的实际作用现在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弱势的状态, 但不可否认, 申诉案件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此外, 对于申诉制度本身, 公务员队伍的认识有所偏差。“申诉”其实是在公务员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进行的一种维权行为。但在现实社会中, 公务员却把这一制度作为万不得已情形下维护自身利益的终极方式。

这里所说的对申诉制度的诉求是指公务员进行申诉的目的各异。例如, A省干部甲因受贿罪入狱, 在狱中他提出申诉, 甲认为自己犯有受贿其领导也有责任。显然, 其目的并不是要维权而是为了将其领导拉下水, 这或许是出于报复心理。但其被辞退是因其被判定为受贿的判决书来处理的, 与其受贿原因等并无关系, 因此其申诉不成功。有的公务员甚至明知道其申诉理由不成立, 最后申诉不会成功, 但为了让上级了解该案件或是为了给所在被申诉单位添堵, 而坚持申诉。上述申诉目的显然与申诉制度的原始设定诉求不符。

2.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公务员法》于2006年正式施行的。其中对申诉制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公务员主管机构的相关措施大多遵循《公务员申诉规定》以及《公务员申诉案件办案规则》, 其中又以后者较为具体, 是现在公务员申诉制度施行的准则。但这两项规定, 前者颁布于2005年, 后者颁布于1998年, 均是在《公务员法》实施之前颁布的, 这意味着其中很多规定都已经不再符合作为公务员管理的基本法, 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够具体, 给予了办案人员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此外, 我国的法律法规一直以来都有重事实轻程序的惯例, 这使得公务员申诉制度的程序规定处于不足甚至缺失状态。这一方面体现为公务员的申诉理由大多集中在处分程序的不符合规定上, 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办案人员对公务员申诉受理和审理过程的随意性。

3. 实际操作的不规范

上文中我们提到在实际公务员申诉管理中, “调解”占了很大的比例, 也就是说, 大部分案件并不进入正式申诉程序。而在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中都不曾有相关的规定和解释, 这就使得大部分公务员申诉案件游离于法律监控领域之外, 它的操作完全依赖于相关主管机构人员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惯例。“调解”或许能够更加有效、合理的处理公务员申诉案件, 但不可否认, 它给寻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三、未来的政策导向及发展预期

在访谈中了解到, 国家对行政法律法规日益重视, 公务员的各项法律法规也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完善中。国家公务员局针对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相关条例也将修改和完善, 各地的相关主管机构人员都被要求进行意见征集和讨论。毫无疑问, 这些一线人员才更清楚我国公务员申诉的实际发展状况, 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导向。

1. 法律法规的健全

公务员申诉规定在程序上的缺失已经被意识到, 还需要新申诉规定在程序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如:对案件的受理和案卷资料的归档提出更详细的要求。对受理机关的管理权限也应具体化, 在具体的申诉活动中, 对哪一个机关应受理什么样的案件、受理机关应以什么样的统一标准来决定是否受理、公务员个人应以什么样的标准决定到哪个受理机关提出申诉等问题, 都要明确规范。

除了法律法规的完善, 面对各式各样的申诉案件, 国家公务员局应该加强对公务员主管机构人员的培训。如编撰公务员申诉案例集锦, 作为培训材料, 对公务员申诉管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案件的审理都有很大帮助。

2. 对公正委员会制度的完善

一直以来, 学界对于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司法化都抱有很大的期待, 但在访谈中相关机构人员也坦承, 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对于我国的公正委员会制度, 或许是现在最符合中国国情, 并有利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的可能路径。现行实施的公正委员会制度最遭人诘难的是它的不独立性。不论是其主管机构还是其委员人选都逃不开行政系统的干预。这也是学界要求公务员救济司法化的原因。那么在此基础上, 完善公正委员会制度就成为现在唯一能做的事。

A省的相关主管机构领导透露, 国家公务员局正试图制定并实施首席委员负责制。现行的公正委员会由于组织责任分担以及委员来自不同机构等限制, 很难对案件审理责任进行追究。实行首席委员负责制以后, 一方面克服了办事拖沓、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的难题, 同时也利于案件审理结果的责任追究。当然, 这一制度的想要真正发挥效力,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首席委员权威不高和权力滥用现象。公正委员会委员来自不同机构, 其本身也是一个临时性的办案组织, 这就使得委员和首席委员之间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如何使首席委员能够更好运用其权力值得商榷。另外, 还要防止首席委员一言堂现象。二是首席委员责任缺失现象, 主要体现责任追究的软弱性。即现实生活中对首席委员责任追究的力度不能过轻, 否则就失去了该制度的效力。

3. 办案人员经济及人身安全的保障

除了以上两点外, 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虽然并不涉及公务员申诉制度本身, 但也对其有潜在影响。一是办案人员的经费;二是办案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公正委员会人员来自不同机构虽然有利于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但也使得他们对案件的审理缺乏积极性, 面对部分公务员过激的行为甚至要承担可能存在的人身伤害风险。对此, 国家公务员局也应该采取响应措施给予帮助。

四、总结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在逐渐臻于完善, 这有赖于学界对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研究, 也有赖于处于第一线的实践者的努力。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务员申诉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 使得执行者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让公务员申诉制度的应用产生了很多变量。本文旨在还原公务员申诉制度现状, 适当分析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并介绍实践者所关注的某些方面和解决方案。

A省经济繁荣, 教育发达, 文化昌盛。其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DLI) 均居全国前列, 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这使A省在制度发展和变革中处于优势地位, 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A省公务员队伍。为此, 以A省为例, 介绍和分析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但不可否认, 从中我们能了解并感悟到一些在公务员申诉制度的研究中更为迫切的问题和解决之道。希望对今后公务员申诉制度以及整个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唐祖爱.论公职人员的权利保护[J].探索与争鸣, 2006 (9) .

[2]黎军.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变迁谈我国对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 2000 (1) .

[3]张德瑞.关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的构想[J].法律适用, 2003 (5) .

上一篇:法律基础案例分析题下一篇:道路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