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2024-05-10

教师校内申诉制度(精选9篇)

篇1: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百尺河小学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第一条 保障教师依法行使申诉的权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监督学校及各个处室、年级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教师,是指我校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成立“教师申诉委员会”,专门受理教师的申诉。申诉委员会由学校党组织、校行政、校工会领导和教师代表5--7人组成。

第四条 教师(以下称申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

(一)认为在人事安排、职务聘任、教育科研、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

(二)不服学校及其各处室、年级做出的处理决定的。

(三)认为在病休、退休或者退职后未能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

(四)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教师应当享受的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第五条 下列情况,教师不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

(一)认为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所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二)认为没有隶属关系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三)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不是学校行为,而是其他教师、学生、社会人员等。第六条 申诉方法和步骤

(一)填写申诉申请书。申诉申请书应写明以下内容:

1.申诉人基本情况; 2.被申诉人基本情况; 3.申诉请求; 4.事实与理由; 5.提出申诉的时间; 6.附有关证据材料。

(二)向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递交申诉申请书。教师申诉原则上要本人提交书面申请,确实不能书面申请的,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提出申请的,受理申诉的人员应当当场记录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等。

(三)申诉处理

1.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接到申诉人的申诉申请书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在5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如果受理,则书面通知申诉人;如果不受理,则书面说明不受理的理由。

2.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受理申诉后,应当从决定受理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申诉处理决定,并制作申诉处理决定书,送达申诉当事人。

3.申诉人对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做出的不受理决定、处理决定书、书面回复等不服者,可以向学校申请复议,也可以向新华区教育局提请申诉。对区教育局的处理回复仍然不服者,可以按有关法定程序提请诉讼。

第七条 申诉处理决定之前,申诉人要求撤回申诉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申诉,接受和撤回申诉都要作好记载。

第八条 申诉人在自动撤回申诉或者接到受理申诉处理决定后,不得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申诉。

第九条 任何部门、年级组和个人不得阻拦、压制教师依法进行申诉,不得对申诉人打击报复或者陷害。

第十条

申诉人应当依法据实提出申诉,不得故意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匿材料,不得制造假证诬陷他人。

第十一条 申诉人故意提供虚假材料,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应当澄清事实,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故意制造假证、诬陷他人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二条

申诉人向学校提出申诉,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及其处室、年级做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1年内提出。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提出申诉的,经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批准可以延长期限。如申诉人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期限提出申诉,教师申诉委员会可以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

教师申诉委员会应当合法、公正、及时地处理申诉人的申诉,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经查证,对确实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澄清和纠正,给教师造成的损失要及时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 学校及各处室、年级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向受侵害的教师实行名誉恢复和经济补偿后,应当对有过错的相关责任人适当追偿。

第十五条 受理申诉的人员是被申诉人,或者受理申诉的人员本人及其近亲属与申诉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与申诉事项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申诉事项公正处理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诉人有权要求回避。回避决定由教师申诉委员会做出。

第十六条 受理申诉的人员,对申诉人依法提出的申诉,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者故意拖延推诿,在规定期限内不做出申诉处理决定的,由学校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经济、行政责任;造成申诉人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在各处室工作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的申诉,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属学校党政工联席会议。

百尺河小学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篇2: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制定本制度。第一条 申诉人、被申诉人、申诉范围

1、校内教师申诉人是学校在职及退休的教师、职员、工人。

2、校内教师申诉的被申诉人主要是学校所设的教导处、教研室、校办室、总务处等有关职能机构。

申诉范围:凡我校教师下列合法权益受到校内有关人员侵犯,可以提出校内申诉。

1.受聘工作,依法享有的劳动权。

2.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科研,参加业务进修,接受教育的权利。

3.享有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相关的福利。

4.参与校内管理的民主监督权,对学校重大决策事项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5.教师依法享有的申诉权。6.人身、财产和知识产权。7.不服学校及其学校所属各个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的。第二条 申诉的组织机构

本会设置委员8人,并学校党政代表2人、教代会代表2人,教师代表3人组成。

1、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二年,由校长提名,交教代会通过确定。

2、委员会主席由委员推选,主席为会议召集人。

3、委员会开会应有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始得开会;仲裁决议应有出席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委员因故不能出席会议不得委托代理。

4、教师申诉案有调查或实地了解的必要时,经委员会决议,委派委员三至五人成立“调查小组”。第三条 申诉程序

1.申诉人凡提起申诉须向申诉委员会递交申诉书,并领取申诉表填写,申诉表须填写本人基本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的事实、要求及理由和提出申诉的日期。2.申诉委员会收到申诉书一周内进行审理,认为符合审理条件同意受理的,及时书面通知申诉人,同时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诉人;认为不符合审理条件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并说明理由。

3.申诉提起后,申诉教师就申诉案件向上级行政部门提起申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应立即通知委员会。委员会得知后,应立即中止对该案件的申诉评议,待诉讼终结后再行处理。

4.教师在自动撤回申诉或者接到委员会的正式处理后,不得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向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请。第四条 回避原则

申诉委员会成员参与申诉案件的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必须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申诉事项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第五条 申诉的处理

1.申诉委员会受理教师申诉后,应组织三人以上的工作组对申诉的内容进行调查,必要时召开听证会核实取证并作好笔录。对于情节复杂或重大申诉案件,申诉委员会应当召集申诉当事人双方公开进行申辩与对质活动(除涉及个人隐私外),须制作笔录,并交申诉当事人核对无误后签字或盖章。2.申诉委员会在接到申诉申请书并决定受理的三十天内,作出处理决定。

3.申诉委员会对受理的申诉案件,经过审理,可以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1)被申诉人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未对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侵犯的,驳回申诉请求。(2)被申诉人违反法律法规,对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侵犯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3)被申诉人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对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侵犯的通过学校行政办公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的行政处分;

(4)被申诉人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对申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害的,根据民事法律的有关条款作出处理;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送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4.申诉委员会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制作申诉处理决定书,由申诉委员会主任署名,并加盖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印章。5.申诉委员会在处理申诉案件过程中,如果当事人自愿,可以主持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并由当事人签字。调解书与处理决定书具有同等效力。第六条 处理决定书的送达

申诉处理决定应送达申诉当事人,申诉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的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申诉。申诉时应举附委员会的处理决定书。逾期未提出申诉,申诉处理决定书即发生效力。第七条 其他

1、申诉当事人对学校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有关条例、法规,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2、要坚持校内申诉与沟通思想、说服教育、调解等形式相结合,在学校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前,申诉人要求撤回申诉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

3、被申诉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申诉处理决定的,或者对依法提出申诉的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陷害的,由学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其责任并相应的处理。

4、教师对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篇3: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一、申诉制度建立的法理依据及基本内涵

申诉权是每个中国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高校学生也无一例外。在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5条明确规定大学生在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时享有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提出申诉的权力, 这从法理和事实上肯定了大学生具有申诉的权力。然而, 《规定》仅仅明确了高校学生申诉所涉及的申诉主体、申诉范围、申诉受理机构和申诉程序等内容, 并未明确给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法律内涵, 笔者参考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和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 认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期间, 其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受到学校、教职员工的侵犯时, 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处理的制度。本文探讨的重点是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二、申诉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了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成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学申委”) , 受理了一些学生提起的申诉。在申诉制度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该制度突显出较多的不足和问题,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 申诉受理范围较狭窄

根据《规定》的相关内容, “学申委”受理申诉的范围仅仅为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提出的申诉, 没有涉及保护学生隐私权、荣誉权、人身权、财产权等的申诉。然而, 《规定》第5条又明确规定了学生享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的权利。显然, “学申委”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大大减小, 有悖于《规定》的初衷, 不利于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

(二) “学申委”设置的问题

1.“学申委”的成员构成不明确

《规定》指出“学申委”的组成成员包括学校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 这仅仅从原则上规定了“学申委”的成员来源, 并未详细规定成员如何产生, 成员是否有资格限制, 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在委员会中所占比例等情况。这使得各高校在设立“学申委”以及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实践中, 各高校往往从维护学校利益的角度出发, 确定组成“学申委”的人员及比例, 这势必会影响“学申委”处理案件的公平公正性。

2.“学申委”的独立性不足

“学申委”应当是处理学生同学校之间矛盾冲突的独立机构。然而在具体实施中, “学申委”往往挂靠在学校的某个机构上, 如校长办公室、学生处、监察处等, 这些机构是学校的职能部门, 某些时候可能还是给予学生处分的发出机构, 难以保证“学申委”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时保持独立性和中立性。

3.“学申委”的权限过小

根据《规定》的相关内容, “学申委”在处理学生申诉的过程中, 若认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时, 只能将处理意见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这意味着“学申委”仅具有建议权, 并没有直接改变学校作出原处分决定的权限, 申诉处理的最终结果仍取决于学校。试想, 如果“学申委”经过综合评议认为学校给予的原处分决定不恰当, 要求学校更改原来作出的处分决定, 但学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后仍然维持原来的处分决定, 那么“学申委”作出的复查结论或者处理意见将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更甚者, 可能导致学校职能部门对“学申委”权力的蔑视, 最终难以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充分救济。

(三) 申诉处理程序不明确

申诉程序是“学申委”受理、审查、作出复查结论的步骤、时限、过程和顺序的总和。然而, 《规定》的条款中并未对申诉步骤、申诉顺序和申诉方式以及申诉时应遵循的制度 (如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等) 等内容作详细地说明。这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提起申诉时比较茫然, 举证材料准备不够充分;二是“学申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严格做到程序公正, 作出的处理决定难以让申诉人理解和信服。

三、完善校内申诉制度的对策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是我国教育法律所确定的一项救济制度, 它应当成为高校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前校内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下举措。

(一) 拓宽申诉受理范围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的范围仅限于学籍和违纪处分两方面, 其他权益受损时则无法通过校内申诉途径进行权利救济。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如台湾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学生申诉办法》规定, 本校学生认为学校给予其在生活或学习上有关的处分有违法或不当之处均可向“学申委”提出申诉。因此,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申委”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也不应局限于学籍和违纪处分方面, 而应扩大到涉及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权利受损的情况, 包括政治权、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荣誉权等方面。只有如此, 才能充分有效地实现高校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

(二) 明确“学申委”的设置

“学申委”的设置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设置“学申委”组成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 充分考虑“学申委”成员的来源、身份和职业, 特别强调未兼行政职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所占总额的比例应超过1/2, 从而减小行政权力的干扰。第二, “学申委”的成员由全校师生代表投票产生, 投票结果向全校公布, 保证投票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 从而对“学申委”形成监督和制约。第三, 设置“学申委”为一个独立机构, 不挂靠在学校任何其他机构之下, 受全校师生共同监督, 从而保障其在处理申诉案件时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裁决。第四, 赋予“学申委”变更处分的权限, 在“学申委”经过审慎的调研分析后, 认为学校给予学生的处分不恰当时, 可以撤销学校原来的处分决定或者要求学校重新进行处理, 若学校对“学申委”的处理意见有异议时, 可在规定工作日内向“学申委”提议, 否则“学申委”的处理意见在提议期满后生效。

(三) 规范申诉处理的相关程序

程序公正是达到实体正义的有力保障。对此, 笔者认为“学申委”在处理学生提起的申诉时, 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或制度。

第一, 申诉期间不终止学生在校学习原则。该原则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因申诉丧失学习的机会,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益。

第二, 申诉不加重处分原则。学生在申诉时学校给予的处分不应加重, 这能使学生消除担忧, 能够依法行使申诉权。

第三, 回避制度。与申诉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学申委”成员应当回避, 这是申诉案件得以公正处理的前提。

第四, 说明理由制度。“学申委”无论做出何种复查处理决定, 都必须充分说明作出该处理决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这能促使“学申委”作出谨慎而恰当的处理决定。

四、结语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也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趋势。尽管目前的申诉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毕竟已初步确立起来, 我们有责任关注并健全它, 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轩.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探析[J].科技风, 2012:219-220.

[2]詹明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问题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 2011:86-90.

[3]康建辉, 张卫华, 胡小进.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22-126.

篇4: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高校大学生申诉制度问题建议随着大学生法律意识,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自发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也逐步得到提高。虽然我国已经从法律上规定了学生的权利救济制度,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

我国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重新认定和作出处理的制度。而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是前者,即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也就是指高校学生认为学校给予自身的处理、处分决定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认为学校、教职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而向学校提起的申诉。

二、校内申诉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内学生维权、申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目前该项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运行实践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作用,还存在一些缺漏,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研究。

1.学生申诉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申诉机构受理申诉的范围还局限在于学生的违纪处分和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决定,而对于复学、毕业证书和学委证书等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方面以及对于学生荣誉、人格,隐私等涉及到学生人身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以及学校违规收费等涉及到学生财产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在新《规定》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

2.申委会设置模糊不清

新《规定》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1)申委会的独立性不足

申诉委员会应该是处理高校内部学生与学校冲突矛盾的独立性机构,而在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中,有的高校将申委会置于校长办公室隶属下,有的将其挂靠在学生处等学校内部,使得很多高校的申委会并不具有独立性。在学校和学生发生矛盾纠纷之时,申委会就难以保证在其处理学校和学校纠纷矛盾中保持独立性与中立性。

(2)申委會人员配置不合理

新《规定》中,对于委员会如何构成、组成人员所占比例、如何选派成员、成员的职责范围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成员的意见等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在高校实践当中,学校各行政部门领导占多数,而行政领导一般都是偏向维护学校利益,这样就很难公平公正地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3)申委会的权力不清

新《规定》中,学生申诉委员会没有资格改变学校对学生原来的处分决定,对于学校原来的处理决定,仅具有建议权,并没有赋予其有直接改变学校作出的决定的权限,这样就难免使得学生申诉委员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委员会不能够依据不同情况直接做出处理决定。

3.学生申诉时间过于严格

新《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方式提出申诉”,学生或许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请求,对于是否是特殊情况可以例外,新规定对此并没有补充说明。另外,在学生人身自由、行为能力受损情况下,往往因为无法按时提出书面申诉材料,而无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三、完善校内申诉制度的几点思考

高校的校内学生申诉制度是我国的救济制度,而我国的该项制度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将该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基于此点考虑,笔者针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保证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独立性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该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它也可以与高校的职能行政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应该成为高校的职能部门或者依附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在处理学生申诉的时候,不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学校领导意志的干扰,在处理纠纷冲突时能够更多地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更好地在学校与学生发生冲突纠纷的时候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合理配置学生申诉委员会人员

申诉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具有代表性,应该保证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法律人士的参与,其所占比例也要有一定的控制比例。不能造成学校行政部门代表过多,尤其是不能导致很多教师兼任其他行政职务,甚至是与学生处分决定相关的部门代表,致使学生代表在审议中没有话语权,要防止委员会流于形式,成为面子机构。

3.明晰学生申诉范围

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新《规定》等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学生权益的规定,高校校内的学生申诉制度还可以拓宽和明确。学生申诉范围除了新《规定》已经明确的学生在学籍和违纪处分方面可以提出申诉之外,还可以将学生政治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利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4.有限扩大学生申诉委员会的权利

高校应该赋予学生申诉委员会一定的自主决定权,如对于学生的批评教育、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等处分,委员会有权利做出改变的决定。但是对于涉及到改变学生身份的决定,如取消入学资格、开除学籍等处分,委员会就要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然后交由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四、结语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也是现代法治社会中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社会各行各界都要来关注高校学生权利的维护,关注学生申诉制度,不断地对现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进行完善与修订,使之逐步成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湛中乐.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詹明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问题与展望[J].实践研究,2011,(6).

[3]尹力,黄传慧.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研究,2006,(3).

篇5:校内学生申诉制度

一、宗旨: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1、申诉人是本校内在校学生以及其监护人或代理人。

2、被申诉人主要是学校教导处、政教处、后勤等学校管理机构以及相关教师。

三、申诉范围:

1、学生在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2、对学校给予的处理处分不服的。

3、学校、教师或其他人员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

四、申诉受理机构:

1、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由校长、政教处、教导处、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是学校接受和处理学生申诉的决策机构。

2、校内申诉委员会下设法制处,负责受理学生的口头或书面申诉。

五、申诉时间及形式:在校学生或监护人在得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的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

六、申诉程序

1、申诉的提出:学生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书面形式向法制处提出申诉。

2、书面申诉可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提出并交给法制处,申诉书中必须写明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如果有监护人或代理人,要将监护人或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写明,还要写明申诉的要求、事实与理由、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据。

3、口头提出申诉的,法制处应当做相应的记录,写明申诉人的基本情况、事实与理由、时间等。

七、审查受理:法制处在收到学生申诉的5日内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以书面形式送达申诉人;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以书面形式送达申诉人。

八、调查听证

1、学校申诉委员会在接到学生或监护人的申诉后,组成三人以上的调查组对申诉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做笔录。

2、校内申诉委员会对学生申诉案件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佐证材料,根据需要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被申诉对象等人员参加的听证会。

3、调查、听证过程中的笔录或听证材料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档案。

4、申诉委员会成员与申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回避。

九、做出处理决定:申诉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诉并受理的30日内,在对申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做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之申诉人,由申诉人签字后存档。

篇6:校内学生申诉制度

中江縣富興鎮中學生校內申訴制度

一、宗旨:為保障學生の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學生合法權益保護の有關規定,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制度。

二、申訴人和被申訴人

1、申訴人是本校內在校學生以及其監護人或代理人。

2、被申訴人主要是學校教導處、政教處、後勤等學校管理機構以及相關教師。

三、申訴範圍:

1、學生在參加學校安排の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の。

2、對學校給予の處理處分不服の。

3、學校、教師或其他人員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の。

4、法律法規規定の其他合法權利受到侵害の。

四、申訴受理機構:

1、學校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由校長、政教處、教導處、團支部等部門負責人組成),是學校接受和處理學生申訴の決策機構。

2、校內申訴委員會下設法制處,負責受理學生の口頭或書面申訴。

五、申訴時間及形式:在校學生或監護人在得知自己の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後の30日內,以書面形式向申訴委員會提出申訴。

六、申訴程序

1、申訴の提出:學生認為自己の合法權益受到侵害の可以書面形式向法制處提出申訴。

2、書面申訴可由學生本人或監護人提出並交給法制處,申訴書中必須寫明申訴人和被申訴人の基本情況,如果有監護人或代理人,要將監護人或代理人の基本情況寫明,還要寫明申訴の要求、事實與理由、有關の法律法規依據。

3、口頭提出申訴の,法制處應當做相應の記錄,寫明申訴人の基本情況、事實與理由、時間等。

晴晴

晴晴

七、審查受理:法制處在收到學生申訴の5日內進行審查,認為符合受理條件の應當受理並以書面形式送達申訴人;不符合條件の不予受理並以書面形式送達申訴人。

八、調查聽證

1、學校申訴委員會在接到學生或監護人の申訴後,組成三人以上の調查組對申訴內容進行調查核實,並做筆錄。

2、校內申訴委員會對學生申訴案件要在深入調查の基礎上取得佐證材料,根據需要召開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學生以及被申訴對象等人員參加の聽證會。

3、調查、聽證過程中の筆錄或聽證材料由當事人簽字後存入檔案。

4、申訴委員會成員與申訴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の應回避。

九、做出處理決定:申訴委員會應當在收到申訴並受理の30日內,在對申訴事項進行全面調查核實の基礎上做出處理決定,並以書面形式告之申訴人,由申訴人簽字後存檔。

十、申訴人對學校申訴委員會作出の申訴處理決定不服の,可在收到《申訴處理決定書》15日內,以書面形式向上一級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訴,逾期未提出申訴の,《申訴處理決定書》即發生效力。

篇7:五队中学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1、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学校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全体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有关法律法规。

3、校内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因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作处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或认为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申请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学校保护全体学生的合法申诉权利,支持他们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在人身权、财产权及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一定的渠道和程序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无故阻挠学生申诉或打击报复的,学校要给予严肃处理。

4、学生申诉范围

(1)、学生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

(2)、学生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做出有关个人或集体的奖励决定,认为与事实不符或奖励不当的。

(3)、学生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违职业道德,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及其它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和做法的。

(4)、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设施等、违背有关

法律法规缓和上级文件精神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

(5)、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或处理决定。

5、申诉受理机构、申诉审查、申诉决定

(1)、校内学生申诉的受礼机构是学校申诉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学校申诉委员会要按一定程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参考多数人的意见,形成书面处理决定,并报请校委会做出最后裁决。

(2)、对学生的申诉请求,有关部门应予认真审查,对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受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以书面形式决定不予受理,并告知申诉人。

(3)、学校申诉工作程序包括申请人申请审查、有关部门予以受理,直接听取争议双方意见和理由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最后做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4)、对有关申诉请求,申诉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做出维持、责令限期改正、撤消原处理决定和在管理权限内做出变更的决定。

6、申诉的其它问题

(1)、学生对学校或教师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对做出决定的教师或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申诉。学生有关其它申诉要求的,亦可直接向申诉受理机构或校委会提出申诉。被申诉人既可是有关部门,也可是有关人员。

(2)、申诉应有申诉人以书面形式提出,若申诉人无行为能力,学生可委托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诉。申诉应说明申诉理由、申诉

原因、瞬时请求。申诉人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或学校规章制度提出申诉,反映问题要客观准确,申诉请求要合情合理。必要时,申诉人要提供有关书证、物证或人证。对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借申诉之机行个人报复的,一经查实,学校要给予严肃处理,确保申诉制度的严肃性。

(3)、申诉受理机构或应该人员要客观、公正的解决问题,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上级文件、校内有关制度办事,作好记录和资料保管,健全各类档案。处理结果应记录在案,并以书面形式作出处理决定,告知有关人员。

篇8: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一、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

我国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因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重新认定和作出处理的制度。而在本文中, 我们讨论的是前者, 即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也就是指高校学生认为学校给予自身的处理、处分决定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认为学校、教职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而向学校提起的申诉。

二、校内申诉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目前, 我国高校校内学生维权、申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目前该项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实际运行实践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作用, 还存在一些缺漏, 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研究。

1.学生申诉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 申诉机构受理申诉的范围还局限在于学生的违纪处分和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决定, 而对于复学、毕业证书和学委证书等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方面以及对于学生荣誉、人格, 隐私等涉及到学生人身权保护方面的内容, 以及学校违规收费等涉及到学生财产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这些在新《规定》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

2.申委会设置模糊不清

新《规定》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1) 申委会的独立性不足

申诉委员会应该是处理高校内部学生与学校冲突矛盾的独立性机构, 而在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中, 有的高校将申委会置于校长办公室隶属下, 有的将其挂靠在学生处等学校内部, 使得很多高校的申委会并不具有独立性。在学校和学生发生矛盾纠纷之时, 申委会就难以保证在其处理学校和学校纠纷矛盾中保持独立性与中立性。

(2) 申委会人员配置不合理

新《规定》中, 对于委员会如何构成、组成人员所占比例、如何选派成员、成员的职责范围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成员的意见等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在高校实践当中, 学校各行政部门领导占多数, 而行政领导一般都是偏向维护学校利益, 这样就很难公平公正地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3) 申委会的权力不清

新《规定》中, 学生申诉委员会没有资格改变学校对学生原来的处分决定, 对于学校原来的处理决定, 仅具有建议权, 并没有赋予其有直接改变学校作出的决定的权限, 这样就难免使得学生申诉委员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委员会不能够依据不同情况直接做出处理决定。

3.学生申诉时间过于严格

新《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 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方式提出申诉”, 学生或许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请求, 对于是否是特殊情况可以例外, 新规定对此并没有补充说明。另外, 在学生人身自由、行为能力受损情况下, 往往因为无法按时提出书面申诉材料, 而无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三、完善校内申诉制度的几点思考

高校的校内学生申诉制度是我国的救济制度, 而我国的该项制度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有必要将该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使其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 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基于此点考虑, 笔者针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保证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独立性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该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 它也可以与高校的职能行政部门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不应该成为高校的职能部门或者依附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在处理学生申诉的时候, 不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学校领导意志的干扰, 在处理纠纷冲突时能够更多地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更好地在学校与学生发生冲突纠纷的时候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合理配置学生申诉委员会人员

申诉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具有代表性, 应该保证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法律人士的参与, 其所占比例也要有一定的控制比例。不能造成学校行政部门代表过多, 尤其是不能导致很多教师兼任其他行政职务, 甚至是与学生处分决定相关的部门代表, 致使学生代表在审议中没有话语权, 要防止委员会流于形式, 成为面子机构。

3.明晰学生申诉范围

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新《规定》等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学生权益的规定, 高校校内的学生申诉制度还可以拓宽和明确。学生申诉范围除了新《规定》已经明确的学生在学籍和违纪处分方面可以提出申诉之外, 还可以将学生政治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利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4.有限扩大学生申诉委员会的权利

高校应该赋予学生申诉委员会一定的自主决定权, 如对于学生的批评教育、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等处分, 委员会有权利做出改变的决定。但是对于涉及到改变学生身份的决定, 如取消入学资格、开除学籍等处分, 委员会就要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然后交由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四、结语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也是现代法治社会中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社会各行各界都要来关注高校学生权利的维护, 关注学生申诉制度, 不断地对现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进行完善与修订, 使之逐步成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摘要: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 是高校学生一项法定的权利救济制度, 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化解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申诉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创建摸索阶段, 在实践过程中显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结合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申诉制度,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湛中乐.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

[2]詹明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问题与展望[J].实践研究, 2011, (6) .

[3]尹力, 黄传慧.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研究, 2006, (3) .

篇9:对教师申诉制度的法理思考

关键词:教师 权利 申诉制度 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64-01

权利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实质性要素。它既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文明演化进取的不可少的力量。当下,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社会,权利主张压倒一切,把权利看作“护身符”、“政治王牌”、“开路灯”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权利而斗争”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我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权利受到侵害时享有申诉的权利,却因设计缺陷而未能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不符合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理当完善。

1 教师权利

教师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专业技术人员,不仅享有普通有公民权利,即享有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如公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文化教育权等等;又享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特定职业权利——教师权利。教师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依据我国《教师法》第7条的规定,教师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指导、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它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以及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当教师权利受到侵害时,教师享有依法救济的权利,即要求确认和保护其权利的权利。

2 教师权利的救济

“没有救济即没有权利。”“救济”通常是指法律救济。简言之,即通过法律方式及其“类法律方式”对权利冲突的解决。救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即当实体权利受到侵害时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它机关给予解决的权利。救济包括行政救济、民事救济和刑事救济;而行政救济又有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方式,鉴于篇幅,本文仅谈谈教师的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即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門应在接到申诉的30日之内,做出处理。”《教师法》第36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这就是我国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依据,由此确立了通过申诉方式维护我国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是以下几点。

2.1 教师申诉制度是法定的申诉制度

《宪法》第41条是教师申诉制度的宪法依据;《教师法》第39条和第36条是教师申诉制度的直接法律依据,它对教师提起申诉的理由、程序、范围、受理机关与处理期限等作了具体规定,以保障教师申诉的权利;同时,受理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对教师的申诉作出处理决定,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教师申诉制度是法定的申诉制度。

2.2 教师申诉制度是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使得教师申诉制度与一般的信访工作不同:一是教师申诉受理的主体特定: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二是处理期限法定:受理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对教师的申诉作出处理决定;三是教师申诉的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一般的信访工作不具备这些特征。

2.3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专门行政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的申诉是教师就自己的权益问题向主管的行政机关而非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处理请求,因而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申诉制度;同时,教师申诉制度又是行政机关对教师的申诉依法作出行政处理的制度,其行政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是一种行政申诉制度,

法律虽然有教师申诉制度,但因设计存在缺陷,致使教师权利受到侵害而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济:一是申诉机关不明确。现在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即使有此类机构,也没有明确它们的地位及做出决定的效力,这导致教师申诉在很多情况下被搁置,难以得到解决;二是申诉的处理方式不明确。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教师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申诉。行政主管部门有可能因此逃避不作为的责任,或故意拖延或不履行职责,这与行政救济的目的相悖;三是缺乏公信力。申诉由受理机关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处理,缺乏社会监督,难以保证其处理的公正性与公信力;四是缺乏补救措施。在教师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情况下,没有明确其他救济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申诉后的处理决定如不服,最多申请复核。而这种复核同申诉一样,没有法定的程序,如得不到答复,就很可能成为死案。

3 制定《教师申诉办法》,保障教师救济权利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这是制定《教师申诉办法》的宪法依据;《教师法》第39条和第36条是制定《教师申诉办法》的直接法律依据,因此,教师申诉制度是保障教师权利的一项法定制度,为落实《宪法》第41条与《教师法》第39条和第36条的规定,理当制定《教师申诉办法》,保障教师通过申诉方式获取救济的权利。

制定《教师申诉办法》,应当厘清如下问题:一是明确申诉机关: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它们的地位和做出决定的效力;二是明确申诉处理的方式:通过立法,明确申诉处理的方式、程序以及处理决定的类型,如撤消、部分撤消原处理决定,责令重新做出处理决定;三是增强申诉的公开性:规定申诉机关应当将申诉处理理由及处理意见在申诉处理决定做出的同时予以公开,以加强对申诉处理的监督,提高申诉处理决定的公信力;四是明确后续补救措施:明确规定申诉处理不服情况下的补救措施,规定复核的期限以及对复核不服的救济途径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早已载入宪法,实施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必然;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则要求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与绩效工资的实施,教师人事纠纷增多已是必然趋势。“有法可以”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因此,制定《教师申诉办法》,完善教师申诉制度,保障教师通过申诉方式获得救济的权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幸福的回忆 回故乡作文600字下一篇:设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站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