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李叔同先生赏析

2024-04-28

怀李叔同先生赏析(通用10篇)

篇1:怀李叔同先生赏析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答案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答案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19.文中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20.文中多次写到李叔同的仪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分)

21.有人以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来评价李叔同的人生境界,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6分)

阅读答案:

19.(1)李先生在福建泉州圆寂了,而作为学生的我再也无法与老师再续师生之缘,表达对老师去世的遗憾之情,(2)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对弟子的教导永远记在学生心中,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每点2分)

20.(1)对于仪表很讲究,突出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

(2)突出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

(3)表示他的性格特性:认真。(答出1点给2分,2点给4分,3点给5分)

21.这句话说的是世俗之眼看到的是李叔同是一位旷世的通才和奇才,他是翩翩的佳公子,是爱国的志士,是多才的艺人,是严肃的教育者。近佛之心看到的是弘一法师的博大、慈悲、圆满的人生境界。李叔同能达到这种人生高度,源于认真做事,认真做人的态度。他认真做事,深感祖国惨痛的现实,有感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文化,认真学习传播西洋文化,最终成为爱国的志士多才的艺人。他认真做人,更以实际的佛教修行践行着众生平等,悲天悯人的佛教信仰,最终达到一个博大圆满的人生境界。(理解3分,分析3分)

篇2:怀李叔同先生赏析

2.作者用“温而厉”来形容李先生的外貌,这“温而厉”是指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有几处“端坐”,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处“端坐”,表明李先生对学生们的做法的不满意,用“端坐”来警告他们。

B.②③处“端坐”体现学生看到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处“端坐”都表示了师生的自觉。

D.预备铃响,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讲台上这①处“端坐”表现了李先生的工作态度自认真,而②③处,则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4.第二段写了李叔同先生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A.李先生不责备学生,是因为这些小事,用不着大声批评。

B.上课不批评,只是怕影响课堂气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课严惩。

C.批评时是“轻而严肃的”,体现出李先生对这些事情很重视,但是以“礼”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气很好,不怎么跟学生计较。

5.李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同学都“和气”,还“躬”,然后“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这体现李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是_________。

A.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计较

篇3:怀李叔同先生赏析

国学易经流派之一“形法派”是由唐朝杨筠松开创的一派风水术理论他在堪舆学上主张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最佳位置,被后世尊为风水祖师,享有很高声誉。杨筠松风水奇术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成体系,独立成派,秘而不宣,世代祖传。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真诀不可笔录于书。传人严择,不得外传,为天下安定计,一位地师。

张药怀,著名堪舆学家,国学易经专家,中国正宗风水江西赣派唐朝国师杨筠松第36代嫡传弟子,中国传统国学易经与中医养生文化传播代表人之一。广东紫金县人,1956年生于中医世家,精研国学易经、阴阳五行风水建筑与中医养生30年。

作为中国正宗风水赣派嫡传弟子,张药怀先生秉承杨筠松遗风,精研“形法派”风水奇术,对中国风水“形法派”有极高造诣。张药怀先生集形家、法家、日家功夫的真传妙诀于一身。功夫精湛,作风稳健,曾对中国古今著名风水作品进行堪舆演绎和探索求证。

张药怀先生在继承和发展风水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包括地产策划、建筑设计、城镇规划、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健康生活来自健康的居住环境,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快,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生存日益受到威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优美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和谐环境成为张药怀先生研究的重要方面。

作为张药怀建设研究工作室的掌门人,张药怀先生认为,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当地环境地理文化的特性设计而建造,从选址、设计规划、奠基等,都需要按照风水理论布局。住宅环境设计是一个严谨的思维过程,人体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对人体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设计商品房,租赁写字楼、厂房、铺面时,都要重视环境的选择和整体布局。

现代城市建设同样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系统的统一。由于每一地域都有其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因此在考虑建筑时,就必须综合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使之相互协调补益,才会使整个环境顺畅活泼、充满生命力,从而造就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

国学易经建筑理论,最终目的是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张药怀先生毕生之追求。张药怀先生认为不仅要用科学的思维看待环境,驱除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从更广的范围以至人们的意识和自然界物质相互作用来设计、构筑人类生活的环境,使其优化,使人快乐、幸福、向上,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就达到了研究国学易经,造福众生的目的。

风水之术浩渺如渊海,高手大隐。张药怀先生不自称“大师”、“泰斗”,也不做“屋里先生”,多行实践,印证所学。张药怀先生从事应用传播建筑风水30年,足迹遍及国内,福及广东、福建、北京、湖南、海南等省市,为众多企业、个人、园林、住宅、公司、祖坟、祠堂进行风水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设计、择日,并在“中国易学堪舆研讨会”上论述了“风水建筑与人生的重大关系”。

篇4:怀李叔同先生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经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缘故。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悉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迁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像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摹。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芦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此后李先生与我接近的机会更多。因为我常去请他教画;又教日本文。以后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较为详细。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谈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绘事外,并不对我谈道。但我发见他的生活日渐收敛起来,仿佛一个人就要动身赴远方时的模样。他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我。他的朋友日本画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已等到西湖来写生时,他带了我去请他们吃一次饭;以后就把这些日本人交给我,叫我引导他们(我当时已能讲普通应酬的日本话)。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有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月之后,我去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断食以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的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他谈得很久。此后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见一个和尚坐着,正是这位程先生。我想称他“程先生”,觉得不合。想称他法师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来知道是弘伞)。一时周章得很。我回去对李先生讲了,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就做弘伞的师弟。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第二天,我们三人送他到虎跑,我们回来分得了他的“遗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我从此改口,称他为“法师”。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篇5: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有人说,弘一法师的成功源自他天才的大脑,而并非是认真。笨人用功,即便是认真也没用!

也许吧!还记得爱迪生的名言吗?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对他本人而言,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爱迪生没上过几天学,在校时被当作“低能儿”。母亲在家教他,可他会做出孵小鸡的蠢事。应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低智商儿童。可他诸事认真,痴迷于自己的研究发明。他永不言败、屡败屡战,终于叩响了成功的大门,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又有人说,这与爱迪生强健的体魄分不开,一个残疾人的认真,想也换不回辉煌的胜利。

不,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例,激励着古今中外的多少人;轮椅上的张海迪谱写了生命的绚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奏响的是他那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霍金的几节手指仍在敲击着键盘,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认真可以弥补身体的残缺,认真可以弥补指挥的有限。认真使你迈向成功的大门,名噪一时;认真使你奏响生命的最强音,千古绝唱;认真使你弥补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憾,美玉无暇!

篇6:《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共)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

二、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喜欢自己动手,喜欢流行文化,有朝气,有活力。

三、设计理念。

通过上课时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客串角色演戏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让同学们在思考中、实践中获得知识。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课时一: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同学们带着给出的问题进行逐段的探讨分析,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这节课的目的。

课时二: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写作中凸现人物个性的典型事例法的掌握,由老师组织同学们分两个小组上台前就课文中“放屁事件”和“摇椅事件”进行话剧演出,文娱委员做主持,老师在台下拍摄DV,最后再由老师点评总结。

五、教学目标。

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掌握写人物类的作文的一些基本写法,并学会运用写此类作文的两种非常实用的小技巧:前后对比法和典型事例法,让同学们明白课文作者用这两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认真。

六、教学重点。

在描写人物个性特征时运用前后对比法和典型事例法。

七、教学难点。

典型事例法中事件的选取。

八、教具准备。

1)姚明的海报一张。(或用ppt放映)

2)演戏用的模拟钢琴,打铃用的闹钟,藤椅一个,其他凳子若干。

3)数码DV或可用来拍DV的数码相机。

九、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1、导入阶段。(5分钟左右)

抽出姚明的海报问:“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姚明!”同学们齐声回答道。(这个是可以肯定的)“那么你们知道姚明这个人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吗?” “酷。”,“帅。”,“有型。”„„可能会有很多的答案,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回答“很高”,接着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回答“很高”的那位同学的身旁提问:

“既然你说姚明他很高,那么你能举一些事例去证明你的观点吗?”

这个同学也可能一时想不出答案,可以先叫他坐下,由大家一起讨论片刻,然后特别要注意引导那些平时很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去回答,姚明很高,可以举的事例可以是:“经常盖对方球员的帽。”,“踮起脚就可以双手扣篮。”,“不用怎么起跳就可以轻易地抢到篮板。”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出课文:

“好了,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描写人物‘很高’这一特征时可以用这么多典型的事例去证明,那么我们在描写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如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时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这篇课文,看看文中都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都突出了人物哪些方面的个性特征?好,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页”(老师趁机在黑板上写下课文的题目和作者)。

2、灌输阶段。(10分钟左右)

1)课文中生字词的注音及注解。(ppt放映)

2)作者简介。(附图片,ppt放映)

3)李叔同简介。(增加部分课外知识,有趣的,附图片,ppt放映)

4)让学生在每一段的前面表上①,②,③„„,方便老师讲解。

3、探讨阶段。(重点,25分钟左右)

1)阅读1~3自然段。

Q1:“同学们首先迅速阅读1~3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李叔同这个人最大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Q2:“同学们觉得这样的开头好吗?为什么呢?”

2)阅读4~10自然段。

(就是板书部分的内容),形式:师生互动。“外貌描写”这一列由老师找同学在原文中找答案;“典型事例”这一列由老师总结归纳;“突出特征”这一列由同学们一齐回答。

4、拓展阶段。(35分钟,同学们演出)

找平时表现活跃积极又有表演天赋的同学上台演两出戏,分别是“放屁事件”和“摇椅事件”,课间准备好道具,由文娱委员主持,老师在下面拍摄DV。

5、总结阶段。(5分钟)

1)即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理解,老师复印给同学们)

十、板书设计。

篇7:怀李叔同先生赏析

“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是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前辈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中如是说。我认为这也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的努力方向。

教师就是教师,一言一行都要有教师的样子。李叔同先生一生经历风流才子、艺术大师、佛届高僧三个阶段,他做人的一个特点是“做一样,像一样”,这对我们今天做教师很有启发意义。今天我们做教师,面对五彩缤纷社会的各种诱惑,要做到“做一样,像一样”,就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按照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标准要求自己,不论着装,还是日常言行,时时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们效仿的典范。

课堂是教师的主要舞台,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好,离不开扎实的平日功夫,我们要做一个学生欢迎、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合格教师,“做一样,像一样”十分必要。譬如上课,其中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尤为重要,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叔同先生上一小时的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因为他要最经济的使用这五十分钟。”前辈尚且如此,我等面对学生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一个个装满奇思妙想的大脑时,更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包括备好课、准备好课件、教具等教学辅助用品,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丰富充盈而灵动,才能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让课堂轻负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8:《五柳先生传》片段翻译赏析

严复提出翻译作品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谓信, 文辞畅达谓达, 有文采谓雅, 即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信”指不背原文, 即是译文要准确, 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 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 简明优雅。中国古文在于简洁精练, 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最广阔的含义, 是意合的文字。而英文是形合的文字, 重视逻辑和理性。加上两种语言生长的文化背景大相径庭, 将古典中文的作品翻译为英文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即译文的读者无法完全体会到原文读者的感受。译者能做的就是通过对两种语言机器文化背景的熟练掌握, 将这种文化缺失降到最低。如果译者在将中国古典作品译为英文时忽视了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别, 只完全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不进行有效的取舍、增删、变通等则会大大地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导致其信息传递的大量的缺失。

译者耿亮尤的译文简洁明快, 通俗易懂, 既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 又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按照英文的语言习惯和英语背景下的文化习惯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在遣词上准确而不重复, 造句上流畅而不松散, 是篇难得的佳译, 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学习。下面就通过一个片段的详细赏析对其进行说明。

《五柳先生传》片段: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片段:

His house is bare around, scarcely good enough to protect him from rain and wind.He is clad in a tattered jacket of hair-cloth, and his kitchen vessels are often found empty, but he is perfect at ease.He often enjoys himself by writing, thereby to show his opinions;and he is determined to remain so to the end, being indifferent about material loss or gain.

Epiloque:Chien Lu says, neither grumble about poverty, nor crave for honor and riches.This is probably said of men of his kind, who, with wine-cup upon their lips, recite poems, and amuse themselves with their own ideas?Are they Wu Huai’s subjects, or are they Ko Tian’s subjects?

(1) 汉语中的“环堵萧然”采用“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的意译是准确的, “不蔽风日”在翻译时多加了几个词, 以显示房子的破败而丧失了其最起码的保护功能。其中, 明显的变通是将“风日”译为“rain and wind”, 因为在英语文化中, wind and sun存在不能并置的矛盾, 同时阳光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人们颇为追求的, 与形容房屋环境的萧索矛盾。

(2)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描述的是衣和食两个方面, 所以译文进行了分句翻译。译文让人进入破布条般的衣服中, 形象生动。耿先生并没有直接译出“箪”和“瓢”, 而用kitchen vessels来代替, 省去了寻求“箪”和“瓢”英文对等词的困难, 如果将其准确译出, 则有太过冗长、太过琐碎之闲。但不能否认的是, 译文丧失了原文的简洁和韵律,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亏损。

(3) “赞曰”译为epiloque, epiloque常用于英文文艺作品的结束语, 在此与文意的转折和篇章的结语都很合适。接下来用“grumble about”译为“戚戚于”, “crave for”译“汲汲于”, 很传神。只译“贫”而略去“贱”, 因为其中文意思相同, 英文只需译出一个, 既达意, 又避免繁复。

(4) 由于英汉句法的不同, 译文用英文特有的定语从句把“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练成一句, 使得英文味道大增。“with wine-cup upon their lips”译“衔觞”, 不仅传神, 而且避免了呆译, 但是“recite poems”不如汉语“赋诗”来的雅致。但增加“with their own ideas”来帮助说明“amuse themselves”确比汉语原文清楚。

(5) 把无怀氏, 葛天氏直译为Wu Huai和Ko Tian, 阅读该文的西方读者则对其毫无概念, 如有需要, 可加注;或意译之法, 变具体为抽象, 只是说古时明君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总而言之, 耿先生的译文达到了严复所说的“信达雅”的标准, 用平易通俗的英文较为准确而精炼地翻译了《五柳先生传》, 传达了原文中陶渊明笑傲仙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将文化缺失程度降到最低, 让西方可以体会到中国文人的君子志向, 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摘要:《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其文风恬淡, 构思独特。本文选取香港译者耿亮尤的翻译片段, 以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进行赏析, 举例详细说明了译本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亮点与英译后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给读者和译者以启迪。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片段,信达雅,翻译变通,文化缺失

参考文献

[1]郭宏安.恶之花之跋[Z].漓江出版社, 1992.

[2]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篇9:《怀李叔同先生》教案设计

《怀李叔同先生》出自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的第一册第三单元。该文用质朴无华的日常语言回忆了“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的一些往事,描写了他严肃的教学态度和认真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我”对李叔同先生的尊敬之情。

二、学生分析

年级:高一学生。知识基础:学完第三单元的前面两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后,对前两篇文章中描写人物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在课文基础上分析丰子恺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抓住瞬间、白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使学生有所了解,并且在写作训练中好好把握。

四、教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作家对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刻画手法,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技巧。

2.体会作家在平实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尊师重教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

1.了解作品平实自然、质朴无华的语言特点。

2.熟悉并掌握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技巧写作手法:抓住瞬间、白描、以小见大。

七、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体会作家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八、教具准备

课件、粉笔

说明:课室没配置电脑的情况下准备幻灯片、图片资料(一两幅丰子恺的画)

九、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1.导入课文,引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漫画吧?可是,你们知道“漫画”这个词的来历吗?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首次发表了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因此,《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画家,并且他对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刻画就很好的借鉴了绘画的手法。下面我们就具体进入课文来分析一下。

2.自主读文,感知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不明白读音或词义的词语。同时请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①文中怀想了李叔同先生哪些事?

②在作者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人生态度)

3.合作研读,质疑问难

① 在同学们提出的疑难词语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解决以下词语的读音:窈窕、清癯、眉峰紧蹙、眼波斜睇、炽盛,同时共同研究以下词语的词义:粉墨登场、颠沛流离。

②完成上一个环节的两个思考题,同时提出新的思考题:作者在表现先生的“认真”精神的时候,用极其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李叔同的五幅肖像(分别在5、6、7、8、9节中),试从文中寻找答案。

4.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①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并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1—3节为第一段,大意为讲述李叔同先生通过严肃的态度在学生当中树立权威;4—10节为第二段,大意是通过几件事情突出表现先生认真的人生态度。11节为第三段,写出作者怀念先生的实际行动。)

②其次通过对第一段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的勾画人物的音容笑貌和精神状态的写作手法。

③ 接着让学生回答上一环节提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简练的白描手法和抓住五个“瞬间”来描写的特点,同时用一两句简单的话语来概括五幅肖像的特点。(第5节的肖像:“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第6节的肖像:“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第7节的肖像:“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第8节:绝食后之像。第9节:“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

④ 体会在这五个瞬间中先生表现出来的“认真”的人生态度。

5.课外拓展,走进生活

① 展示丰子恺先生的图画,稍做讲解,让学生了解其绘画艺术。

② 写作训练:以身边的同学或亲人为例,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刻画其音容笑貌和精神面貌。

十、板书(课件)设计

1.课件(或幻灯片、图片资料)展示内容:

① 课堂思考题:文中怀想了李叔同先生哪些事?在作者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人生态度)词语的读音:窈窕、清癯、眉峰紧蹙、眼波斜睇、炽盛,词语的词义:粉墨登场、颠沛流离。作者在表现先生的“认真”精神的时候,用极其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李叔同的五幅肖像(分别在5、6、7、8、9节中),试从文中寻找答案。

② 丰子恺的图画(一到两幅)。

③ 写作训练:以身边的同学或亲人为例,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刻画其音容笑貌和精神面貌。

2.板书内容: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语言特点:平实自然、质朴无华

写作技巧:抓住瞬间、白描、以小见大

感情色彩:尊重、敬仰

段落层次:

1—3:严肃——树立权威

翩翩公子

留学生

五四时期“教师形象”

4—10:“认真”——五幅肖像 “绝食”之像

“法师”形象

11:怀念

篇10:旧文一篇怀先生

人在心怀哀伤之际,惊天动地的一声号哭,不失为一种情感的释放,无语而凝噎的感情状态,更是一种深沉的表达。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深感陕西文学的天空塌陷了一角的我们,默默怀想着,怀想他黄土高原般沟壑纵横的沧桑脸谱,怀想他对待后学的宽厚与忠诚……正想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写呢,发现手机写字实在麻烦,于是从博客里面搜出一篇旧文:《听陈忠实谈创作》微信发出以缅怀先生。

有幸在不同场合,听过几回陈忠实先生谈创作。

陈先生最著名的两个比喻,一是《白鹿原》的“枕头说”,即要写一本死了能当枕头的书,他做到了;二是谈到他四年原下老家的孤独写作中,晚饭后转出屋门,看见原下往上干得能着火的蒿草,掏出打火机——点火。看着从原下顺着风势往上窜跃的火苗子,心里的血在涌动,人也不再寂寞。

我理解,第一个比喻,说明作家要有至死不渝的大报复、大理想。高尔基说,有多大的理想,就会有多大的成功。当前的时髦用语中有一句,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里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意思,而是说“与天地游历,共古人往还”的高远理想,作家首先得有。这种高远的理想,路遥有、陈忠实有、贾平凹有,所以陕西这块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成为人文荟萃的北京之外,第一个获得三个茅盾文学奖的省份。

第二个比喻,说明在走向成功、甚至成仁的道路中,作家全靠的内心的坚持即鲁迅先生比作的绝望而韧性的战斗。每日所见即是“永恒的或者缺乏永恒的作品”(海明威语),全靠自己灵魂的孤灯来照亮前路,心灵的火焰来点燃寂寞,才能活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我。

当前所处的“快餐文化” 时代,总有人嫌上述说法沉重。好吧,“沉重”的话题就此打住,来一点轻松愉快的。

当年上学的期间,陈忠实先生到大礼堂演讲。同宿舍一位岐山小伙,去时穿一双拖鞋,回来时一脚蹬一只皮鞋,一脚蹬一只布鞋。大家都笑他大发了。他说演讲最后请陈忠实签字时,一下乱了场。我当时因故未去,但仅以“凉鞋换皮鞋”的故事,足见陈先生当年多受在校大学生的欢迎。

站在青春期的尾巴上时,曾与几个男女朋友谈到九二年“陕军东征”中两员带头虎将小说中的性描写,在70年代掩掩藏藏的性教育的基础上,苍白而无知的性观念,之所以能够厚重那么一点点、瑰丽那么一点点,其实与翻看两部小说所受的教益,不是没一点关系。其中《白鹿原》中关于四香、四软、四硬的描述——实际上是关中民间的成人话语,以及黑娃与小娥偷情的段落,还是很令人血管扩张、心神向往的。

还有一次见陈忠实,是在国力足球的比赛场上。主持人一声陈忠实亲临现场且坐在主席台的解说,将近10万人群立马停止人浪汹涌的起伏动作,也不听肥狼、希尔顿、假王成等球迷骨干的吆喝了,纷纷把头拧向主席台。这该是多么大的注目礼呀!不知忠实先生当时在20万如炬的目光注视之下,在那个艳阳高照的夏天,是否一下坐化了金身,成为背光普照的仙佛。——西安人、关中人、陕西人,对于作家的尊重、对文学的尊重,以此可见一斑。一个作家活人活到这个分上,此生应不虚矣!

当然还有两次见到陈忠实的,虽然不是真人。一是雁塔北广场改革开放30年图片展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第一张巨幅照片,二是长安饭店西侧一家照相馆贴出的陈忠实的黑白照片,凡有他照片贴出的地方,总有人驻足观望——亦可见普通群众对忠实先生的喜香。我想,人们之所以仔细观望,是因为这张脸,太有特色了。照片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他长安、陕北、陕西,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沟壑纵横的脸,乃至整个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苦难,都显示在这张脸上。

关于中国人的脸谱,印象最深的,有一张画家罗中立的《父亲》,我不知道我们西安美院的师生,为什么没人画一张陈忠实的脸,忘了画还是不敢画,因为太富有特色?细读这张沟壑纵横的脸,你还能发现,这是一张真挚的脸、一张脸后的脑部绝对负重的脸、一张代表整个周秦汉唐苍莽历史的脸,但在他这张历史之脸的背后,掩藏不住的,是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有人说,陈忠实躺在先前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了,这未免有失妥当。一是作家的创作生命,有的人一生的黄金时期,也就短短几年。二是作家对作品的超越,不像流水线上生产产品,可以凭老经验,进行克隆复制。作家的创作,绝不能重复自己,也不能重复别人,作品里的人物和情节,只能是唯一的“这一个”;生活中的真实的作家,只能做唯一的自己。三是很多作家的代表之作,往往在青年时期,而大器晚成的忠实先生,大约在50岁上,才完成《白鹿原》的。四,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陈先生近年还有《日子》、《李十三推磨》等短篇,在全国范围之内,也算屡有斩获,而陕西的年轻作家,一个也没能跟上。五,66岁的陈老爷子,已到70后的父亲、80、90后的爷爺的年龄,怎能要求他还像小伙子一样,数年如一日地沉浸在艰苦而寂寞的创作劳动中?

祝忠实先生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祝陈老先生寿比南山不老松,咱西安以南,逶迤苍莽的终南山顶上最高的不老松!

上一篇:销售明星颁奖词下一篇:萃文中学艾滋病宣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