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影评] 《冷山》The power of memory

2024-04-09

[双语影评] 《冷山》The power of memory(共3篇)

篇1:[双语影评] 《冷山》The power of memory

读解电影《冷山》的多层次意境艺术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味道。《冷山》不乏美丽的风景,也有动人的爱情,但如果仅仅把电影读到这种层面,或许你会很失望。电影制作者们称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铺天盖地的海报则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甚至还暧昧地暗示,两大女星对决⋯⋯走进电影院,层层揭开电影的幕布,你会发现,在导演和媒体的精心布阵下,观众陷进去了——这是一部充满了多语性而隐藏了主角的成功的田园战争史诗商业片,电影采取层层演绎、层层否定、层层推进的艺术手法,不断让观众推翻自己的结论,在旧的意境中叠加新的印象,极大丰富了电影层次,令人拍案叫奇。

田园梦魇:大地满目疮痍、血流成河清新温馨的冷山,奴隶们劳作的场景;壮丽的美国自然风景,云淡风轻的广阔境界⋯⋯影片中的风景,可以分为两大类:战士的家乡和归来一路的风景,在地点的选择中影片的张力完成了饱满的转换。在一片广袤的田野里跋涉,借助了摄影师由远到近的视角,我们在眼睛的牵扯中感受到田园的味道,更领悟了田园的意味。

从人类进化至今,可以说土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母亲对儿女一样的作用,而这也是历史上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几近完美的借口。如何使用土地成为焦点,被追加和附会的是所谓的正义。战争由此而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田园史诗,是从影片的风景开始的,却带上了一种苍老的况味。影片开头的战争场面,就富有这样的特征:一只小野兔,一场大战争。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无数的生灵,都和我们有关。而战争中的人们是身不由己的。风景再美丽,借用艾达的话说也是“血流成河,满目疮痍”,再多的美丽在从前线逃回的受伤了的士兵英曼眼里都带上了一层血腥和沧桑。天地再广阔,人们却在这里杀戮、残害,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都在其中煎熬着,美丽的风景也不过是一幅巨大的背景画,何况这是一幅被破坏的背景画!爱情质疑:你对她的心是真的吗?动人的爱情,自然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但是如果有一种爱情,只是一种单纯的爱情——他们总共说了多少句话,他们总共见了多少次面,他们自己都说互相不了解——如果从世俗的眼光来说,他们的爱是盲目,换句话说,在和平时期,他们 的爱也许很平庸,甚至很有可能走向死亡。可是,战争成全了爱情——“如果天塌了下来,我怕来不及说”,天塌了下来,还有什么不能说,不能做的?天没有塌下来,战争却给了爱情一个保质期。“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的心已开始冷了,怎么办?”“你对她的心是真的吗?”当英曼回来,艾达兀自端着长枪,对那个朝思暮想的人儿说:“不许动!转过头去,再往前走我就开枪了!”雪地里的一袭黑衣,无疑成为一道美丽而庄严的风景。战争已经把艾达锤炼成了一个坚强的灵魂,而爱情成为英曼和艾达生命存在的共同确证,爱情更成为他们涤荡心灵的神圣之流。英曼终于说“我回来了”,但是“我的灵魂已经麻木了”,在战争的腐蚀中,他们,他们仅仅见了几次面,他们,他们仅仅接了一次吻,他们,他们甚至“连亲热 还来不及”⋯⋯

爱情,支持着他回来;爱情,支持着她等待和坚强!爱,只是生命的附丽!生存成为爱情的旨归,而冷山成为一种归来的期许!归来,是向战争要回人的真、善、美!战争:在无主角的荧屏之外充当了最霸道的主角也许这样解读《冷山》,是要让人哭泣的。我们宁愿看到美丽的风景,看到动人的爱情,我们也不愿看到丑陋和沦落。可是,不能否认,其实《冷山》是没有主角的一部电影,尽管有动人的爱情穿插其中,尽管有美丽的美国大地的风景铺设各处;英曼只是战争对人的损坏的千丝万缕中的一条线,一个渺小的见证者。影片以英曼的归来为线索,串起了他途中所见所历,唯有这才是影片的主角!丰富的人物、不尽的心痛、细微的温暖,那才是《冷山》的背后要说的——生存和战争是它意欲展现给人们的!在战争里人们是如何生存着,摆渡女,牧师,守着发病的婴儿的母亲,还有那个给孩子盖上小被子的北方小士兵,甚至是片头那只小野兔,为了在战争的缝隙里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他们

是如何在麻木着自己!如何在抗争着!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幅战争生存群像图,甚而不是生存,而仅仅是战争!无数个细节,无数个人物组成了两个字:战争!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无论是正在打仗的士兵,还是逃兵,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影片在全程分别以英曼和艾达为线索,串起了无数个人物组成的细节,以战争为焦点,呼唤人的灵魂的归来!

值得一提的有四个细节。第一,摆渡女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但那种震撼触目惊心。为了生存,她可以冒着生命的危险来摆渡,也可以不顾羞耻地说“再给我30元钱,你们想怎么乐就怎么乐”,可是就是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才说完这句话,她的生命也不过如自己摆渡的小船一样倾覆在动荡的战争中。也许第二个值得一说的是母亲,我们可以说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为了发病的孩子,她藏起了过冬的猪,储备了过冬的食物,尽管那是一个可能随时

死去的孩子;同样,为了孩子,她说出了自己食物的秘密,甚至把自己也交了出去;同样,为了孩子,她生生咬死了侮辱自己的北方兵。她并不是不知道那个给她的孩子盖被子的北方小士兵家里也有母亲,她只是以被侮辱者的身份奋起反抗,表达她的怒气。可是,那个北方小士兵脸上还带着干净的气息,他的犹豫让人可敬也让人可怜,他给小孩子盖起了被子的那

种欢欣和心疼让观众心痛,而他的死更让人无语——说什么呢?谁在导演着这一切,谁对谁错,谁能说出一二三?梯格是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吧,一出场就是一种居心不良的立场,保安队长的残忍生涯,对土地的贪婪,对艾达的觊觎,⋯⋯没有理由不说这是一个“坏人”,可是在露比父亲的溢满对女儿的爱的提琴声中却是别过了脸,别过了人群,别过了自己的部下,轻轻和着那首曲子,让人禁不住以为他要网开一面了,露比父亲们可以逃过一劫了,可是,唱完了曲子啊,唱完了曲子啊——如果这首曲子不结束该多好啊——他开了枪。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可以回答,也许只有战争可以解释。

发人深思的并不只这四个细节,影片以小做大,无一不指向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配角,再加上所谓的主角英曼和艾达,他们的组合才是影片的主旨,这种主旨是无需主角的,需要的是无数的人们,无数的战争、生活场景。人们在战争中千形百态的对比,昭示了影片对战争最有力却是沉默的控诉!看看那个杀了自己最心爱的小羊羔救逃兵的老太太和那个报告了保安队逃兵信息的小个子男人,谁愿意说些什么?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在战争中是如此突显,即便如此,你也不能轻易去评价那些人们。在那样的环境下,谁在意得了谁,小个子男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错啊。道德评价已经失去了意义,战争却隐身于这些场景之外无时不在提醒着观众,人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沦落的,灵魂已经找不到回归之路了。战争在无主角的荧屏之外充当了最霸道的主角。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无数的细枝末节,经过导演的“金手指”一指就都带上了一种强烈的意味,而这种细节的力量让人恐慌。似散而集中的手法因英曼和艾达的守候与挣扎而凝为一个强大的整体,直达影片的核心:战争。

归来:你的归来是值得的正因为如此,英曼拖着将死之身躯也要回来,回来!我回来了!冷山!这种回来,是一种借着爱情之名向灵魂净处的回归;这种回来,是要和战争对抗的一种坚强、美丽、自主的生存。拒绝了所谓的正义,逃兵从沙场回归,从战争回归。艾达从井中看到了雪地归来的英曼,可是她也看到了接踵而至的乌鸦,那是一种怎样的暗示啊——等待归来时,大地早已非当时的大地了,人们用了全身心的代价换来的是什么,人们为了什么样的目的失去的又是什么!

英曼为了归来,最终还是去了,可他的归来是值得的,艾达在片尾说,你回来看看我们的复活节就知道了。是的,经历了苦难,人们从命运的掌纹中看到的是蓝天白云。反观艾达,她在战争中的历练更是一种灵魂的回归,磨难中高贵和坚强结合了,以对抗粗糙复杂的生活。而露比一出场就裹挟了一股原始的声息,她无疑代表着一种活力,两个女性在战争中的艰难生存,带有很强的隐喻意味。以柔克刚,在战争的间隙里人们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本领抵抗沦落。这种回归是一种诗意的回归,也是一种贵族式的回归。

历史的脚步已然远去,唯有生活长在,往事挥之不去。希望已然孕育,长青的就是灵魂的归来!影片以艾达略带沧桑的口吻诵读诗一般的语言,在英曼留下的女儿的快乐一笑中戛然而止,但却有一种意境如同蘸满了墨的画笔一般洇了开去:归去来,我们的灵魂⋯⋯意犹未尽。

人物的多样饱满,情节的摇曳多姿,细节的精雕细刻,⋯⋯《冷山》的成功是艺术和商业联姻的成功,尤其是艺术上的追求,让人回味无穷,多层次意境则可以说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从田园到爱情到战争到灵魂的归来,《冷山》以突出的四种意境的“变脸”,后一层次又否定、推进了前一层次,完成了对战争的一种白描式的描述,窥视到战争和心灵的真相,发人深思。

篇2:[双语影评] 《冷山》The power of memory

有种爱情,是这样产生的,双方对彼此都并不了解,甚至根本没说过几句话,但双方内心的爱情之火就是那样的炙烈,纯粹。英曼和艾达的爱情就属于这种。短暂的几次接触之后,两人就相互“爱”上了对方,也不能叫“爱”,是一种对爱的渴求,或等待。要打仗了,英曼和艾达面临着诀别,临走之前,艾达给了英曼一本书,里面有自己的照片,可照片中的艾达笑不出来,因为他等待的是一个军人,一个可能将来生死未卜的军人。就这样,两人吻别。

战场毕竟是战场,到处都是血腥,南方和北方的军队,与其说是为领土而战,不如说是为家庭而战,为自己的爱人而战。轰隆一声巨响,北军把南军的战壕给炸飞了天,无数的士兵被炸得遍体鳞伤,甚至血肉横飞。地上到处都是血,鲜红的血液汇聚成河,沿着地上的沟渠迅速的蔓延。到处都响着砰砰的枪声,同时夹杂着喊杀声,士兵们就在这片血泊中打个你死我活。英曼的一个好朋友中刺刀了,向英曼发出了求救声,英曼不顾一切的把他救了出去,可于事无补,在军队的医院中,英曼的朋友还是死了。死神降临时,谁也阻挡不了。看到朋友的离去,英曼痛不欲生。在战场上,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就只有艾达的照片,和艾达的信。在此时,他可能已经萌生了逃回家去的念头。接下来,在一次偷袭活动中,英曼颈部中枪,倒下了。

其实,倒下的英曼已经死了,在他倒下的时候,眼前所浮现的,是和艾达在一起的教堂,还有从教堂飞出的鸽子。导致他不死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艾达的思念。他受伤昏迷期间,嘴里不停的叫着“冷山,冷山·····”因为冷山是他的家,那里有他最爱的人。这次伤好之后,英曼逃离了军队,因为他找不到留下的理由。他只想在战死之前,再回家一趟,看一眼自己的爱人。他曾说过,为了某个“十分钟”,他愿意放弃一切,而这“十分钟”,就是和艾达相聚的十分钟。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逃兵是要被处死的。冒着被处死的危险,英曼踏上了漫漫的回家之路。战争是残酷的,人性在战争的摧残下,变得自私,冷漠,麻木。英曼首相遇到的是一个变态的牧师,在和平年代,本应是受人敬仰,心地善良,为人表率的牧师,可战火之后,却变了样,和自己的佣人私通,佣人怀上了他的孩子,就要杀人灭口,幸好被英曼阻止。不过后来他帮英曼逃过了追捕,和英曼来到了一户变态的人家,主人是三个放荡的女人,战争让她们失去了自我,浑浑噩噩地度日。最终英曼还是被捉到,被铁链锁了起来,好在几个北军来了,杀了捉英曼的南军,英曼只是受伤,没有死,不过还是倒了下来。

这次英曼遇见了一位善良的老妇人,她就像是一位隐者,或世外高人,在战争的洗礼下,老妇人比以前更加坚强。英曼在老妇人这里养好了伤,离去了。临走之前,老妇人送了英曼一把枪。老夫人有句话说得很好,“一切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就像小鸟吃了一粒种子,飞到了别的地方,将种子拉了出来,那颗种子就在那个地方生根、发芽、成长。”

又走了很远,一个冰冷的雨夜,英曼无处可去,来到一户山里的人家借宿,里面只有一个年轻妇女和她的孩子,妇女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十分漂亮。英曼在火边烤干了衣服,吃完了妇人给他的饭,便睡在外面的柴房里。妇人的男人死了,在南方,到处都是那样,家里的男人死了,只留下女人和孩子。睡了一会,妇人叫英曼到里面睡,并请求他躺在自己的旁边,什么都不能做。英曼照做,妇人有点羞涩的拉着英曼的手,忽然间泪如泉涌,他只想借英曼来回想一下自己的男人,但这样一来,更加勾起了自己内心失去丈夫的苦楚。英曼说,我还是走吧,他知道自己留在这里,只会让妇人更加伤心。妇人不允,他们就聊起来,聊起各自的过往,家人,爱人。

第二天清晨,一阵慌乱之中,妇人赶紧叫英曼起来,北军来检查了,英曼匆匆从后窗逃走。几个禽兽不如的北军,抢劫妇人家的物产,并虐待妇人生病的婴儿,还强暴了妇人。英曼为报恩,杀了这几个北军。之后他又走了,向着自己的家乡——冷山;向着自己的爱人——艾达。

自从英曼走后,艾达无时不刻不在思念他,之前还有老父的陪伴,后来老父死了,艾达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从小养尊处优的她,根本不会独立生活。直到鲁比的到来,她们的日子才逐渐好转。鲁比就像是上天给艾达的礼物,在鲁比的调教下,艾达逐渐变得独立,坚强,渐渐成长起来。其实在战争的洗礼下,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坚强,挫折和痛苦总是能促使人快速的成长。

每天晚上,艾达总是对着英曼的照片,不停的弹钢琴,直到筋疲力竭,来消磨时光,排遣思念。艾达曾在井口看一面镜子,看到了英曼向他走来,在一片雪地里,同时几只乌鸦向艾达飞来,英曼倒下了。据说这样很灵,于是艾达坚信,自己还能再见到英曼。提格在冷山里的青年打仗走后,变成了这里的恶霸,到处欺负人,同时垂涎艾达的美色,想把艾达据为己有,但是没成功。提格杀了很多逃兵,包括鲁比的父亲,但鲁比的父亲命大,没死。

当艾达和鲁比在冷山上找鲁比父亲的尸体时,发现他没死,于是便救了他,将他安置在山上的破屋里。当艾达出来屋子打猎时,远远地看到有一个人向他走来,他以为是北军,用枪瞄准他让他走,英曼看着她,小声的说出了“艾达”,艾达听不见,让他转过身来,后来艾达逐渐发现,这个人就是他朝思暮想的英曼,把他叫了回来。让人不解的是,两人并未像情侣久别重逢那样热烈的拥抱,倒是淡淡的说了几句,的确,战争让许多东西都变得冷却,包括爱情。这一天,英曼终于回到了家,艾达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爱人。

第二天,提格捉住了逃兵乔治亚,逼他说出了艾达和鲁比的所在,提格在半路遇见了艾达,要杀他们,这时候,决战的场面倒了,英曼,鲁比的父亲,乔治亚与提格一伙,展开了枪战,最终提个被英曼杀死,提格一伙,只剩下一个人逃了,英曼去追他。最终,白雪皑皑的冷山上响起了两声枪响,艾达以为英曼中抢了,疯狂的跑去找英曼。最后,艾达见到了镜子里的场景,英曼在雪地里向他走来,同时几只乌鸦飞来,英曼倒下了,旁边有一摊血。

“我爱你”,这是艾达最后对英曼说的话,也是英曼最执着的坚持所换来的最珍贵的三个字。

影片的最后,阳光明媚,战争已结束好几年,大家的脸上都演绎着甜蜜的微笑。这些在战火中所幸存下来的人,跟懂得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艾达说,她有在井边看了那面镜子,可看到的内容不是关于她自己的,她看到的是一片乌云,不过乌云散了,太阳渐渐的露了出来······

岁月静静的流淌,冷山一如既往的美丽,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她总是静静的呆在那里,见证着这里所发上的一切,诉说着一个有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

我们应该为英曼伤心么?不,因为他已经得到了真爱,尽管他为之付出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为艾达伤心么?不,因为她已拥有过最纯粹的爱情,尽管它滞留在回忆中。

篇3:冷山影评

电影改编自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剧本自然没得说。导演曾执导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英国病人》,功力相当深厚。男女主角分别是当今影坛炙手可热的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连女配角扮演者芮尼――齐维格也是位重量级一线名星,既奠定了扎实的表演基础,同时极具票房号召力。故事十分讨好、体裁比较厚重,通过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使观者感同身受,唏嘘不已。虽然节奏略显缓慢,气氛稍有沉闷,但那淡淡的忧伤、舒缓的优美,仍足以打动观影者。也使得影片既取得了上佳的票房,又获得了学院派的肯定,要不是本届奥斯卡遭遇《指环王》,说不定能有更好的表现。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是一段令美国人始终难以抒怀的岁月。内战,总是会从各个方面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但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同,好莱坞影片极少对南北战争交战双方进行道德、正义上的评判,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残酷性本身、战争对人性中“恶”的张扬进行展现,甚至很多影片在情感上倾向于贵族气更重的南方,这种反思情结到也算是个有趣的现象。

片中,裘德――洛是南方一座小镇的普通工人,在建造教堂时遇见了神父的女儿妮可――基德曼,她刚刚跟随父亲一同迁到这座风景如油画般美丽宜人的小镇。裘德――洛那忧郁的眼神、浓浓的雄性魅力深深打动了妮可――基德曼。妮可美丽的容貌、清春的气息、善良的心灵也如磁铁般吸引着裘德――洛。就在一段美好的恋爱故事即将展开之时,小镇所在的州宣布脱离联邦,战争来临了,小镇的男子均要参战。妮可依依不舍地送别裘德洛,临别时,第一次深深的长吻,一张夹在书中的照片,一句在此等待的誓言。裘德洛奔赴前线,一场又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战斗(电影开场第一幕就是一场惨烈的混战,拍得相当成功),将人脆弱的神经磨砺的如岩石般坚硬,但那本书、那张照片却始终贴身携带。妮可在后方写了103封信,倾诉着对裘德洛的思念,虽然裘德洛在前线只收到一封,但这封信又何止被读过百遍。眼看着年轻的同乡被刺刀捅穿胸膛,死前还喃喃而语:我先回家了。裘德洛终于厌倦了无休止地同胞残杀,当了一名逃兵,踏上了漫漫归家路。妮可在后方经历了丧父之痛,衣食无着,频受骚扰,仅凭那颗思念的心、期盼爱人终会回来的信念支撑,并在严酷的生活中由一名贵妇转变为成熟坚强的女人。裘德洛一路上躲过多次追捕,挡住了美色的诱惑,挣脱了温柔的牵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妮可身边。意外的重逢令人惊喜,但两个人都已经失去了放声欢笑的本能,只是相拥而坐,互相细诉几年来的心路历程。一夜缠绵后,裘德洛最终还是死在保安队的枪下,妮可悲痛地抱着裘德洛的尸体,但却不会再因曾经的生存支柱的倒塌而丧失生活的.意义,生活还是要继续。战争最终结束了,影片最后,温和的阳光下,一群人围坐在美丽的风景里,欢乐地生活着。

情节讲完了,谈点感想。上网查查,这部电影的影评不少,大多喜欢拿它与《乱世佳人》比,重点谈的都是影片中表现的那感人的爱情,我到是在想,这到底是纯粹的爱情还是通过所谓的爱情展现更深更隐晦的一层东西。必竟爱情比较显性,用之来说事比较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共鸣。

个人感觉,信念,才是影片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支持妮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是什么支持裘德洛拔山涉水。是一种信念,是没有实体、无法触摸的信念,它虽然无形却无比强大,它支撑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生活。看起来好象是那深深一吻、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情,支撑了两个人渡过几年的艰辛和痛苦。其实这不是亲吻的力量,亲吻仅仅是一个仪式、一种符号,背后弥漫着宗教般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针对爱情本身,而成了一种生存的必需品。说到底,是为了给自己活下去找到一个理由。人也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仅仅是象葛优在《活着》中所说的活着的理由就活着。片中保安队变态般积极地到处捕杀逃兵,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敬业,那也是对他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上一篇:刑事诉讼法最新司法解释重点解读(杨雄)下一篇:配电室暴雨天气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