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二中教学研讨案例

2024-04-14

田林二中教学研讨案例(精选2篇)

篇1:田林二中教学研讨案例

田林二中教学研讨案例之一

《送 考》说 课

执教教师 邬宁宁

这次上课的内容是初二年级的《送考》。因为这篇课文是叙事散文,以人物描写为主,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上。

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六大环节。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思考两个问题:1、课文共描写了几个场景?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划分场景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或地点的转换进行划分。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教会学生一种概括的方法――基本上要把地点、人物和发生的事情概括清楚即可。

第二、三、四个环节是紧扣教学目标的,即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第二个环节由我选定场景。我选择的是第一个场景,用散读的方式让他们去体会村民和学生关心的事的不同;以及我对于这个现象的看法。设计此题主要是教一种学习的方法,即把握人物思想、性格就要把握他们的一言一行。

第三个环节是对第二个环节所教的学习方法的巩固。因为另外几个场景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所以我让他们自选一个场景进行四人小组讨论,分析场景中学生的表现,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分析。

第四个环节是对作者的态度的讨论。这比前两个环节层次有所上升,因为这不仅要涉及到对作者的一些描写,还要对作者在文章中的词语的运用进行揣摩,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第五个环节是对文本内容的总结和这节课上所教的学习方法的总结。

第六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我选了一篇课外的文章《我的成长》,因为本文描写的是在作者的成长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考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考试的态度,进而深化课文上的内容。

这就是我上这篇课文的教学构思。

[简案]

一、 教学目标: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二、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5分钟阅读、思考,可以同桌讨论。教师可以作点拨:概括场景的内容主要要概括清地点、人物、事件)

(二)、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学生散读并体会)

(三)、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可分四人小组讨论,但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来讨论)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四)、在这些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找出依据并讨论)

(五)总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而这些主要是从他们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体现出来的。

(六)、作业:阅读《我的成长》,想一想作者从这些考试中感悟到了什么?

[详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二、

[1][2][3][4]

篇2:田林二中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案例

沿江二中

赵密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主要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同时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思路,是今后作图、计算、证明的重要工具,为初三的学习作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材、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性质定理。(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运用;教学难点:分清角平分线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及定理的直接应用。

二、教法与学法: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质疑、观察、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的教材的特点我采用“启发诱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回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领着学生一起回顾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角平分线,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二)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新课:

我会让同学们不利用工具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将纸片对折,然后我让同学们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角平分线的性质。接着我会问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你有没有办法将它平分?从而引入角平分仪的原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一:角平分仪原理平分角的道理。

让学生把角平分仪原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用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解释它能平分角的道理;并利用角平分仪去平分前面提到不能对折的角形木板、钢板,前后呼应。目的在于由易及难,以旧导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并为探究二的进行提供思路。探究二: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

让学生观察角平分仪,角两边有两段相等,即ab=cd,引导学生用圆规在角的两边截取两条相等的线段;bc=dc, 引导学生分别以点b、d为圆心,以比bd距离的一半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的交点即为点c,过点c作射线ac便能平分∠bad.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把∠aob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能力和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探究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同学们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后折叠的二条折痕的交点在什么地方?这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什么位置关系?这两条折痕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这时有的同学会说:“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得到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猜想。接着我会让同学们理论证明,并转化为符号语言,注意分清题设和结论。有的同学会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证明,从而证明了猜想得到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目的在于一方面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发散了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以上三个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提供了培养思维能力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进而在积极的活动中的过程中,突破重点,发散难点。

(四)引入练习,巩固知识。我引用一道对角的知识进行独立练习的问题。目的在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中的问题,通过独立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回顾反思,深化提高。

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学习了什么?有哪些应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对本节知识归纳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将本节知识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从而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六)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这里有基础题和拓展题,分别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所发展。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本节课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提问和练习抽查等。教学中注意随时观察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表现,如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情感的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如对学习内容的思维反应是否积极、跟进;课堂练习、答问的正确程度;练习的正确率等。为了使评价更有效,不能只按少数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应注意抽样的方法,并且收集的信息应及时准确。通过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问题应当作出及时的矫正和评说,并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作适当的调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说明:

1.设计思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规律原理的探索和技能的形成,因此本节课归为探 究型教学目标类型。基于这一原则,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如下: ⑴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有序性。

⑶以基本的教学原则作指导:坚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演示变化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提供典型现象和过程,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2.板书设计:

一、回顾: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二、角平分仪平分角的道理;

三、角平分线的画法;

四、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五、例题讲解;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

上节考核课是讲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我已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课堂效果以及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回顾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出发,再通过折纸探索平分一个角,提出遇到不能对折的木板或钢板类角时如何平分的问题,引出角平分仪,进而类比介绍角平分线的作法。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我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进行,先让学生通过折纸,提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作出猜想,然后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而展开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自己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显示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能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可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估计不足,前面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花时过多,造成后面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特别是验证猜想和归纳结论显得过于仓促。2.教法与学法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运用自制教具和幻灯片制作的课件,以增加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和性质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想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虽多次进行过多媒体教学,可惜运用得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尽管我刻意地避开“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变成多媒体教学展示”,可还是躲不开“展示”之嫌,如有些问题的展开不需要多媒体辅助。

3.对课堂的再认识: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开始时由于我把问题降低了难度,由易及难,由简及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调节得很好,师生配合也不错,课堂气氛还算活跃。可惜在后面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就出现了问题,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其次,平时自己没有注意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课堂中仍有些罗嗦,有时还言不达意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

4.不足之处的反思:

上一篇:校科任教师“一岗双责”制责任状200下一篇: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