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名言

2024-04-11

房玄龄名言(精选8篇)

篇1:房玄龄名言

房玄龄名言

1、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2、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3、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4、并官省事,静事意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

5、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6、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7、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8、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

9、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10、貂不足,狗尾续。

11、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12、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13、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14、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15、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6、修身以敬,勿托以尊。

17、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

18、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19、当官者能洁身修己,然后在公之节乃全。

20、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21、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22、掷地,当作金石声。

23、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24、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25、穷猿投林,岂暇择木。

26、四体妍媸,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27、功业必由人所成。

28、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29、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30、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31、欲安时兴化,不先富而教之,其道无由。

32、风格很好看卖家客户将很快就回家。

33、喜怒不形于色。

34、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35、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6、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37、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38、居丰行俭,在富能贫。

39、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40、人性无涯,奢俭由势。

41、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42、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篇2:房玄龄名言

1、掷地,当作金石声。

2、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3、修身以敬,勿托以尊。

4、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5、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

6、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7、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8、喜怒不形于色。

9、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10、居丰行俭,在富能贫。

11、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12、并官省事,静事意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

13、人性无涯,奢俭由势。

14、当官者能洁身修己,然后在公之节乃全。

15、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16、穷猿投林,岂暇择木。

17、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18、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19、欲安时兴化,不先富而教之,其道无由。

20、貂不足,狗尾续。

21、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22、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23、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

24、功业必由人所成。

25、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26、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27、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28、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29、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30、四体妍媸,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3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篇3: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一支十几万人的大军,看上了这里,驻扎下来。

忽然,一个年近40的中年男子,竟悠然自得地穿过猎猎旌旗,走向军营的辕门,“我叫房乔,字玄龄,前来求见你们的统帅、二公子李世民。”

声音很温和,一听就是文人。

两个月前在太原辅佐父亲李渊起兵反隋的李世民,这时候才19岁,他生机勃勃地掀开军帐——哟,竟是一双细长的凤眼,湛然有神,在凝视着自己。

真是不见则已,一见如故。过了20年之后,兼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就是这样描述他们第一面印象的。

我把才华献给你

如果没有“反隋”,房玄龄就是个小县令,李世民却照样是隋文帝的外甥。他们之间,就像金字塔的基石和尖顶一样,遥不可及。

当时,社会精英无非三种: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华族”、黄河中下游的“山东士族”,以及陕西关中和甘肃陇西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南北朝300年的征战,换来隋朝30年的统一,关陇集团赢得了天下,也割裂出了他们与山东江南士族力量的对立。

在隋朝短暂的天空下,房玄龄和李世民,一个出身“山东士族”,一个却在“关陇集团”的核心,正是对立的两端。

然而房玄龄是个高明的大夫,用不着把脉,也看出了30年的统一即将在中原大地流产。他从容不迫,干脆把前40年的生命,都用来交游山东江南的文人墨客了。

于是,当房玄龄走到李世民面前时,中原,微微颤栗了一下。

一个书卷韬晦,一个武功初立;

一个慢条斯理,一个热血沸腾;

一个像水,一个像山。

这一老一少,刚一见面,那微妙的、对立的、又恰好能融合互补的家世和气质,就深深吸引了彼此。

阅历丰富的房玄龄,从少年李世民的身上,看到了关陇集团的强大优势和不可动摇的力量。他温和有礼地一笑,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才华和活动能量,全部献给了关陇李家这个年龄可以做自己儿子的人。

天资聪颖的李世民,从房玄龄的身上,看到了山东江南庞大的“智囊团”。他很快就把房玄龄视为心腹中的心腹,赋予了他“草拟檄文书信”的中枢职责,然后又以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方式,把招揽士族人才的重任,也交给了他。

从此,不是房玄龄走到了李世民面前,而是整个山东士族和江南华族,走到了关陇强权的身边。马上得来的天下,马下要有人来治理,李唐王朝终于一统中原。

怕同僚、怕老婆、怕皇帝

初唐的天空,星光燦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思考的时候,他谋略细密;争辩的时候,他和蔼可亲;吵架的时候,他豁达大度。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对同僚温和谦让,回家也没机会当“霸王”。贞观朝的高官八卦新闻里,房宰相就是以“怕老婆”而著称的,连纳妾都不敢。皇帝李世民为宠臣抱不平,将一杯“毒酒”和几个美人送到房夫人那里,说你要么收下美人要么喝下毒酒。房夫人一仰脖子就把“毒酒”喝个底朝天,把皇帝吓退了八百里远。当然,那不是毒酒,而是李世民准备的一杯醋。从此“吃醋”就成了房夫人的品牌,老房也一跃成为唐朝的模范丈夫了。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象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死在皇帝的泪光里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警告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

世民也一样知道。

时不时要找碴痛骂房玄龄的皇帝李世民,其实对这位宰相的政见极为尊重。有一次李世民在外巡游,要任命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在京城留守,李世民问京城过来的官员,房玄龄对这一任命有什么意见。来人回答道,宰相只说李纬的一把大胡子生得好。李世民一听,立刻将李纬改任洛州刺史。贞观十九年,李世民远征高句丽,留守长安的房玄龄将一个告发自己谋反的人送到李世民军前,李世民一句话也不多说,“砍了”,并斥责房玄龄“这种人你应该自己砍掉才对”。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

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之后房玄龄被留在玉华宫养病,终究不治辞世。10个月后,李世民亦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

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篇4: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 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 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译文:

篇5:房玄龄名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拥有食税权,故称为食邑。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14.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

参考答案

10.B“上无功德”,是独立完整的句子,“功德”是并列词语作“无”(没有)的宾语,“德”后断开,排除AC;“攘神器有之”,“攘”,侵夺、偷窃之意,“攘”和“有”是连动关系,共同做谓语部分,承前共用主语“上”,独立句子,“之”后停顿;“嫡庶”是固定的词语,是指嫡子与庶子,之间不可断开;“竞侈僭/相倾阅”是并列结构,内容各自独立,结构上相互照应;据以上分析排除D项。故选B。

11.AA项,“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错误,不包括“君王”。故选A。

12.AA项,“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文中有“会伐辽,留守京师”,可见选项A表述绝对。故选A。

13.(1)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奉命率军攻略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徇,杖策,谒各一分,大意1分)

(2)(你们)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留意于此,状语后置;躬,师,各一分,大意1分)

14.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1分)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1分)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1分)

【参考译文】

篇6:房玄龄和他的“醋坛子”

在唐太宗的凌烟阁24位功臣中,房玄龄排名第二,劳苦而功高,然而世人津津乐道的却多半是他家那坛御赐的“毒酒”,而他也留下了堪称千古第一的怕老婆之名。

一天,朝廷议事完毕,群臣纷纷散去,房玄龄却还在朝堂上来回踱步,唐太宗以为他要密奏什么,便问:“你怎么还不退朝?”房玄龄愁眉苦脸地说:“恳请陛下传旨给我夫人,令她不要生我的气,我才敢回家。”唐太宗吃了一惊,他素来听闻房玄龄怕老婆,可没想到居然怕到请圣旨充当护身符的地步,于是决定帮房玄龄抖一抖威风。

唐太宗随即选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宫女赐给房玄龄,安抚他说:“你带回去就说是皇帝所赐,料想你夫人也不敢拒绝。”求圣旨不成,反倒添了新麻烦,惴惴不安的房玄龄只得领着两个宫女回了家。房夫人可不管什么皇命,指着房玄龄的鼻子一通臭骂,还将两个宫女赶出了府。唐太宗很是震惊,当即传房夫人进宫,请温良贤淑的长孙皇后向其宣讲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和女人贤淑顺从的传统美德,房夫人只是闷着头听,一句话也不说,长孙皇后只好如实告知唐太宗。

见房夫人如此执迷不悟,唐太宗赐了一坛“毒酒”派人送到房府,并传话质问房夫人:“陛下问你,究竟是‘宁不妒而生,还是宁妒而死?”就是说,你是想丢掉嫉妒心好好活着,还是想带着嫉妒心去死?房夫人二话不说,接过“毒酒”说:“宁妒而死。”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房玄龄反应过来,房夫人一仰脖喝下了那坛“毒酒”,脸上顿时呈现出痛苦扭曲的表情,房玄龄抱住夫人痛哭了起来。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过了好半天房夫人没事,只是不停地想喝水,说自己被酸到了。原来,那就是一坛子浓醋。唐太宗只是想杀杀房夫人的威风,没承想,她居然大义凛然,不惧生死。唐太宗不由得连连长叹:“这样的女人连我尚且畏惧,何况房玄龄?”从此,再也不插手房玄龄的家事了。

房夫人果真是一个悍妇吗?其实,不尽然。

房玄龄年少成婚时寂寂无闻,他迎娶的夫人娘家姓卢,出身书香门第,模样端庄秀美、贤淑雅致,性格天生有些倔强,两人成婚以后和和美美,相敬如宾。自嫁到房家以来,但凡有关房玄龄的衣食住行,事无大小全由房夫人一手料理,尽心尽责。

房玄龄年轻时,有一次病重不起,他怕耽误了夫人的青春年华,便对尽心伺候的夫人说:“我的病大概是好不了了,你风华正茂,不必为我守节,早点找个好人家改嫁吧!”

房夫人闻听痛哭不已,紧紧握住房玄龄的手,说:“若你离开人世,我绝不会再嫁!”说罢,起身到一旁的帷帐内用刀挖掉了自己的一只眼睛,房玄龄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既为夫人的一往情深而感动,又为其刚烈决绝的心意而感到害怕。没过多久,房玄龄的身体恢复了健康。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房玄龄对夫人的感情由爱更添加了几分惭愧和畏惧。

不过,原本只是有些倔强的房夫人自从失去一只眼睛后,对房玄龄的情感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毕竟失去一只眼睛的女人再美丽动人也是残缺的花朵,每每揽镜自视,她是否会觉得自己日渐丑陋呢?

当房玄龄辅佐李世民立下大功,一跃成为大唐宰相时已是四五十岁,和他年纪相当的夫人容颜已老,再加上独目的影响,估计看上去显得更加憔悴。那时候,房夫人的个性越发地暴躁乖戾了,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甚至打骂人、砸东西。原本对夫人独目心有亏欠的房玄龄吓得心惊胆战,也就被其拿捏得死死的,不敢稍有违背夫人的意思。或许到了这个时候,当初对夫人浓浓的爱已转变为一种复杂的感情,两人并肩生活几十年,一起经历了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彼时就算两人之间没了爱情,却依然有着浓厚的割不断的亲情。

篇7:房玄龄名言

房玄龄为官,从来不以功臣自居。对皇上,他始终恭谨有加,处处小心谨慎,时时如履薄冰。处事稍有不当,或皇上脸色不好,即叩头请罪,惴惴然如猫前的老鼠。对同僚,他则十分宽厚,特别是听说别人做了什么好事,他就会高兴得如同是自己做的一样。对人,他从不求全责备,更不以己之长去量别人之短。正因为房玄龄作为百官之长能宽厚待人,贞观年间的唐王朝,才有可能罗致了当时天下的精英。这些精英们在房玄龄这位班长的带领下,各尽所能,齐心协力效忠李世民。大臣王珪奉李世民之命,对当时朝中几位重臣作了一番评价。那是在一次李世民钦赐的宴会上,李世民对王珪说:你是善于鉴别人的。今天,你就为我评价评价房玄龄等大臣,也把你自己和他们作一个比较如何?王珪就逐一评价道:一心一意为国家效力,凡是知道了的事就没有不去干的,我不如房玄龄;能文能武,既可带兵打仗又可治理国家,我不如李靖;了解各地情况并能详细汇报,处事公平,我不如温彦博;担心自己的君主不如尧舜那么英明,以敢于向皇上说实话为己任,我不如魏征;而能辨别是非,敢于抨击坏人褒扬好人,那就是我的一点长处了。李世民肯定了王珪的评价。对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这样高的评价得到李世民的首肯,可见房玄龄为贞观之治付出了多少心血。

李世民曾问过房玄龄,他是如何评价前朝皇帝杨坚的。房玄龄回答说:杨坚勤于政事。他每次上朝和大臣们讨论政事,常常是日头偏西了都还不休息。而五品以上的官员,他都给予座位让他们坐着论事。他为人虽然还称不上仁厚,但也还算得上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李世民不同意房玄龄的评价,说:看来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大小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相信他的大臣们。天下那么大,事情那么多,就算他有日理万机的本事,累垮了自己,也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妥帖的。我和他就不同。我是选择天下有本事的人,委任他们相应的职务,由他们拿出处理事务的方案,上报宰相审核,再由宰相报告给我就行了。对那些做对了有功的,就奖赏;对那些做得不对有过错的,就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此,有谁还不尽心尽力地去办事呢?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天下,还怕天下不大治吗?他又对房玄龄说:你是身居宰相之职来帮助我处理天下大事的。从今以后,我下达的命令中有不对的,你一定要及时提出来,千万不可盲从于我啊!

正是有了这样的君臣关系,才有了后人景仰的贞观之治!

房玄龄位高权重,但没有像后来的许多权臣那样头脑发烧,相反,他在宰相位子上呆得越久,就越谨小慎微。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准备让有功之臣世袭爵位,便加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更爵梁国公,目的就是想让房的子孙可以世袭刺史之职。这对于那些为自己谋罢又不遗余力为子孙谋的人说来,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了,但房玄龄马上请辞。他为此上表说:我已经身居相位,假若又封宋州刺史,这样就会使其他的大臣以为榜样而追名逐利惑乱朝政。因此,请罢去我的宋州刺史之职。唐太宗同意了房玄龄的请求,其他大臣见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得纷纷效仿辞去世袭爵位。唐太宗感叹不已,赞道:这都是房玄龄的功劳啊!贞观十三年,加房玄龄太子少师,他马上上表请求辞去仆射(宰相)之职,李世民没有同意。太子少师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准备对房玄龄行拜师礼。房玄龄得到消息,慌忙躲到家里不敢接受。人们对房玄龄这种谦让的品德,无不赞叹。贞观十六年,房玄龄进拜司空,并仍总览朝政。这时,他已经和唐太宗成了亲家。他的姑娘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韩王,二儿子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房玄龄和他的一家,可谓显贵至极。然房玄龄头脑还是十分清醒,谦恭的品德丝毫不减。他又一次上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李世民回答他说:汉初的留侯张良和光武帝爱将窦融,他们都请求辞去爵位,因为他们是害怕满遭损。你向他们学习,精神可嘉。但我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你已经很久了,国家一旦没有你这位良相,我就像失去了两只手一样。你只要身体还好,精神不衰,就不要再谦让了。唐太宗李世民和贞观贤相房玄龄,一个用人,一个用于人,然都卓尔不群,实在是值得后世的从政者们学习的。

(史骧)

篇8:从良相房玄龄杜如晦看通力合作

房玄龄是山东人,杜如晦是陕西人,他们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隋大业年间度过的,身逢乱世,他们都已看透了腐朽不堪的隋王朝,直到碰上新兴的李唐起义军,才开始贡献自己的才华。于是有人说,他们其实是生来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风云际会:难得忘年交

公元617年5月,李渊率众子女并麾下将士于太原起兵,开始了其推翻隋王朝创建新政的征程,第一个目标就是攻占长安。这一年的深秋,大军已驻扎在陕西渭北一带,这时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穿过猎猎军旗,自荐于军帐之外,他就是房玄龄,时年38岁。

掀开军帐的正是李世民,时年19岁。两人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深深的吸引了彼此,可谓一见如故,从此便拉开了合作的序幕。当年11月,李唐的队伍攻破长安,房玄龄几乎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好朋友时年32岁的杜如晦推荐给李世民。他们三个可谓忘年之交,房杜二人愿将满腹才华倾心献给当时还不足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实属难得;而李世民一直引二人为心腹,这一份信任重逾千金。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杜如晦一直充当秦王府兵曹参军,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每每参与军国机要之事,俱剖断如流。房玄龄则被赋予“草拟檄文书信”的职责,且担当着为李世民四处延揽人才的重任。而意气风发的李世民,指挥着锐不可当的军队,在乱世之中肆意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兄弟夺嫡:最早被牵连

天下初定,李世民陷入与太子建成的夺嫡

之战中。李世民武功初立,又修文史,其勃勃野心遮也遮不住,久列太子之位的李建成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这一番兄弟相争旷日持久、惨烈异常,不提也罢,对峙之中最早被牵连的便是房杜。建成忌惮二人的智慧,首先用计将他们调离秦王府,并时刻监督是否暗中来往。杜如晦更是遭受了身体上的摧残,一次下朝回家途经尹德妃家府邸,被尹父命人无缘无故的殴打了一顿,折断了两条肋骨并付出了一根手指。即便这样,也没有掐断房杜二人与秦王府的联络,直到玄武门事变的爆发。

房谋杜断:谋计得天下

玄武门事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史书上当然有记载,但众所周知的原因,书上的记述完全不足采信,历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辩不休,也始终无法得出能够说服大家的结论。这扭转了唐朝乃至中华历史的事件,或许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知道真相,所知的只有结果:经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这对难兄难弟的十个儿子同日被杀,紧接着李渊授李世民军政大权并很快立其为新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国号为贞观。而这次事变,正是房杜二人的谋划,不管它是如何发生的,也不管它是如何的残忍无情,不得不说它是成功的,它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房杜二人可谓居功至伟。

才华横溢:联手铸盛世

李世民初登基,立刻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中书令,掌管中书省业务;任命杜如晦为右仆射、兵部尚书,掌管门下省业务。二人一个善谋一个善断,配合默契,治理国家可谓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虽贞观之初经历了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内忧外患,却也很快呈现出一派治世的景象。贞观四年,国家经济开始繁盛,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与此同时,唐朝派出的军队一举歼灭东突厥,在军事和外交上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是贞观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但也是在这一年,杜如晦因病去世,时年46岁,甚至没有等到大获全胜的部队凯旋。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因病去世,时年71岁,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时年53岁,那一段“贞观之治”的历史至此终结。时至今日,贞观的历史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因为太难得……而身为左丞右相的房杜自然功不可没,他们亦成了后世宰相的楷模。

■编辑/书含

上一篇:投连险产品下一篇:3分钟校园欺凌主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