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武侠小说有感

2024-04-24

读武侠小说有感(共8篇)

篇1:读武侠小说有感

读金庸武侠小说有感

迷上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记得最早拜读的就是他的《射雕英雄传》。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古怪离奇的武术招式总是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想来,还记忆犹新。

记得那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同学在读《射雕英雄传》,出于好奇,我就借过来看看,没想到很快就被里面的故事和情节所吸引,总是抽些时间去阅读。开始父母也是反对,怕影响学习,最后看我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非常稳定,也就没有加以约束和制止,只是约法三章:不能在学校里看,不能影响学习,不能上瘾着迷……说实话,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无形中提高了我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

尽管这些年也读了不少名家的武侠小说,如:古龙、梁雨生、卧龙生、柳残阳……但我觉得都没有金庸的小说读起来耐人寻味,荡气回肠。比如古龙的小说,突出的是血腥的场面,很少有所谓的“侠气”,和精彩绝伦的招式。但金庸的不一样,他的小说主题比较分明,人物的刻画比较突出,尤其是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他着重的是对人性的描写,以及道德和伦理的描写。从他刻画的几

个英雄人物可以看出,他们是那么的善良和果敢,如此的侠义和仁慈、如此的卓绝和完美。如:憨厚淳朴的郭靖、侠肝义胆的乔峰、情深谊长的张无忌还有机灵古怪的令狐冲等。把中国原有的仁、爱、美等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金庸与其他作家的最根本区别。

同时,金庸对武术招式的描写也活灵活现,精彩纷呈。其招式之多、名字之怪,威力之大是其他武侠小说作家所能望向其背的。什么降龙十八掌、打狗棍法、九阴白骨爪、一阳指……提及这些我们都耳闻能祥,据权威人士介绍,金庸笔下的招式在武侠小说领域内是最多的。也是描写最细、最精彩的。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在百家讲坛中说的那样:读金庸的作品确实是一大享受,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一半中国文学。的确,金庸的作品除了在人物丰富,武功绝伦、故事生动的基础上之外,更让人读过有种回味悠长、令人深思、引人入胜的妙处。

另外,读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字功底扎实,不管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对景色的描写,或者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都是入骨三分、出类拔萃的。词语之新颖、衔接之巧妙、描写之到位更是其一大特点。读他的作品,即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丰富知识,真是两全其美,其乐融融。

直到现在,我还抽些时间继续拜读他的大作,如《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有的读了多遍,甚至每次读后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心情很舒畅。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心情真的很舒畅!

篇2:读武侠小说有感

(2008-06-10 01:59:43)标签: 杂谈 转载

难圆的梦

———读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

郑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短篇小说中体现其卓越文学成就的一篇力作。本文从构成小说要素中的环

境、象征、人物等方面解读其女主人公———爱丽莎·艾伦的心理成长过程,探讨其蕴涵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菊花;象征;人物;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916(2006)0420089203 A dream rea lized with d iff iculty———Read ing John Ste inbeck’s novel the Crysan themum s ZHENG L ing2ling(Henan Normal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Abstract: The Crysanthemums is one of John Steinbeck’s famous novels.This novel p resents a story about a female2 Elisa Allen.From the aspects of setting, symbols and character ,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 lore the growth p rocess of Elisa’

s personality and finds out the rich feministmeanings behind it.Key words: the crysanthemums;setting symbols;character;feministmeaning

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 1902 ~ 1968)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小说家,他曾写过

不少短篇小说,《菊花》(the chrysanthemums)[ 1 ]便是 其中的一篇杰作。《菊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 事发生在斯坦贝克的故乡———南加州的萨利纳斯峡 谷。女主人公爱丽莎·艾伦是一位能干的35岁的家 庭主妇,她十分擅长种菊花,和丈夫亨利一起过着一 种平淡如水的生活。但平淡的生活压制不了爱丽莎 内心充满的勇气和渴望,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 出峡谷去领略生活的风光。她的这种渴望在碰到一 位四处流浪,过着自由生活的补锅匠后变得更加强 烈。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爱丽莎送给补锅 匠的菊花被弃之路旁,她对男性世界彻底绝望,她的 梦想也随之破灭。小说开篇渲染的环境气氛,标题 《菊花》的象征意义以及斯坦贝克着力塑造的爱丽莎 的人物形象,都蕴涵着女性主义思想。正是这三方面 的共同作用,才推动了爱丽莎心理活动的发展,使其 女性身份由被界定到自我发现的完成。1 氛围的暗示

斯坦贝克把故事的发生地定在萨利纳斯峡谷,然 而,他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峡谷的旖旎风光,而是一 副沉闷的备受压抑的画面。“厚重的,灰蒙蒙的法兰 绒般的冬雾紧紧笼罩着萨利纳斯峡谷,仿佛要与天 空,与外部的整个世界隔绝开一样”,而“这冬雾像扣 在山峰上的铁锅,使得整个峡谷看起来像一个紧密扣 实的锅盖”。“紧紧笼罩”,“锅盖”,“紧密扣实的铁 锅”,以及紧接着的“苍白的冷冷的阳光”,“焦黄的柳 树叶子”等意象词无不暗示着爱丽莎生活的地方是 多么的萧条衰败而毫无生机。它衬托出当时的社会 环境或者说当时社会的大气候给人的一种压抑,无形 中摧残着女性内心的渴望,使她们像爱丽莎一样迷失 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 她们不得不安于“家庭中的天使”一般的角色。“社会认为真正的女性应该是虔诚的,纯洁的, 顺从的,持家有术和深居简出的,并将此定义强加于 女性身上。”这里的“社会”当然是指男权统治下的社 会,它将女性身份狭窄地界定在女性个体与父权制家

庭之间。很显然,故事开端的爱丽莎就是这样一位被界定的女性。家庭就是她的人生舞台,屋舍被打扫得

“一尘不染”,窗户擦得“光亮夺目”,甚至放在前门台 阶上的草垫子都是干干净净的。由此可见,爱丽莎是 一位十分称职的家庭主妇,但她又与一般的家庭妇女 不同。她生活在这么一个闭塞的环境里,除了家务事 和种菊花之外没有其它事可做。因此,她向往外面的 世界,渴望出去透透气。但遗憾的是,她所生活的世 界是男人给定的,外面的世界是男人的,哪有属于她 或者说整个女人的世界呢? 所以,故事开端所渲染的 消极与沉闷意在暗示:女人们深陷于一个被男人包围 着的无望的境地,她们想挣扎、摆脱,但那微弱的向往 自由的呐喊声终究被湮没在男人的包围中,包括爱丽 莎在内的女人的梦想必然会破灭。2 “菊花”的寓意

小说将“菊花”作为标题,说明其具有不同寻常 的作用。而以“菊花”为切入点评论此篇小说的文章 也不少:新西娅·比利(Cynthia B ily)认为,爱丽莎和 菊花的关系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体现;托马斯(Leroy Thomas)则从性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爱丽莎种菊 花的行为特征;马科斯(MordecaiMarcus)认为,菊花 弥补了爱丽莎与亨利婚姻中孩子形象的缺失等[ 2 ]。本文仅从菊花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菊花与爱丽莎的关 系。小说中的爱丽莎在当时,社会的男人眼中可谓典 型的好女人形象,她善于操持家务,里里外外都收拾 得很干净。更重要的是,她还是种菊花的能手,但这 一点却不为男人们所称道。这是因为,在当时,对男 人们来说,种菊花还不如种水果来得实惠。而种菊花 对爱丽莎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料理菊 花,爱丽莎倾注了她几乎全部的情感与心血。她种的 菊花在附近一带是长得最好的,“直径足足有十英 寸”。当亨利谈论起她种的菊花时,爱丽莎的脸上, 乃至语调中都洋溢着沾沾自喜的骄傲。这是因为,从 某种意义上讲,菊花象征着爱丽莎的梦想和渴望,也 是她全部价值所在。她渴望外面无拘无束的世界,即 使自己走不出峡谷,只要她的菊花能被带出去,也就 等于自己走了出去。在她心里,菊花就是她自己。所 以,菊花备受爱丽莎的呵护、宠爱。同时菊花也象征 了爱丽莎作为女人的天真。爱丽莎之所以对外面的 世界充满向往,是因为她对男性世界充满了好奇,她 渴望走出去,总以为外面的男性世界能够接纳她。但 男人们既然已经为女人们界定好了身份,当然也就不 希望她们能逾越这个身份。故事的结尾,爱丽莎送去 的菊花竟被补锅匠弃之路旁,而花盆却被拿走了。至 此,男人的自私、虚伪、欺诈已经完全打碎了爱丽莎的 梦想,也摧毁了她的天真。事实上,不管菊花是代表 爱丽莎的梦想也好,还是天真也罢,其结局只有一种: 破灭。也就是说,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总是处于被打 击被摧残的弱者地位,女人是属于男人的,在男人心 目中,女人是没有感情、没有发言权的[ 3 ]。3 爱丽莎的心理发展过程

冰心先生曾在《<关于女人>后记》中说过:“世 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个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

‘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所以,女 人是整个生命世界的一半,缺少了女人,这个世界就 会残缺。女人与男人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但遗 憾的是,在男人居统治地位的世界里,女人一直处于 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她们被遮蔽在男人身后,成为 一个沉默的代名词。但女人毕竟在成长,她们不会总 是“沉默”。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伊莱恩·肖瓦 尔特(Elaine Showalter)从女性经历的角度出发,对 由女人组成的文学亚文化进行了三个发展阶段的定

义[ 4 ] :(1)对主流传统流行模式的模仿以及对其艺术 标准和社会角色观点的内化。(2)对这些标准和价 值观的抗议。(3)自我发现阶段,这是摆脱了对对立 面的依赖之后向内在的转化,是对身份的寻找。而 《菊花》中爱丽莎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经历了这三个 阶段: 模仿(男人)———反抗(男人)———发现(自 我),只不过其间伴随着痛苦和挣扎而已。其实,在 爱丽莎的成长过程中,模仿阶段与反抗阶段的界限并 不分明,而是交叉进行的。一方面她希望自己能像男 人一样做想做的事;另一方面她又不满男人为女性设 定的角色,并试图挣脱这种角色的束缚。因此,她总 是在无意识地模仿,同时又在有意识地反抗。爱丽莎有一颗不安的心,正是这颗心才驱使她不 认同当时社会规定给女人的应该安于家庭,相夫教子 的戒律,她希望女人(至少她自己)可以从家庭走向 社会,走向外部世界,与男人平起平坐。这种强烈的 愿望从爱丽莎与补锅匠的一段对话中可见一斑: “(这种生活)肯定非常精彩,我希望女人也能过 这样的生活。”(爱丽莎)“对女人来说,这并不是合适的生活方式。”(补 锅匠)“你怎么知道? 你又怎能这样说?”(爱丽莎)在男权社会里,女人被捆绑在家庭牢笼中,她们

不仅要做各种家务琐事,还要照顾丈夫、孩子,即便是 活也是为了丈夫、孩子而活,完全失去了自我[ 5 ]。爱 丽莎并不想做这样的女人,她挣扎着要摆脱家庭的束 缚,但这谈何容易,她面对的敌人是如此的强大——— 一个由男人控制着的社会。

故事开头作者用“强壮”一词描绘了爱丽莎的外

貌,而她一身男性化的装扮,使其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温柔,文静,脆弱”等特质在她身上荡然无存。

或许爱丽莎在其潜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了男人,希望自 己与男人一样,于是便有意无意地模仿着男人。殊不 知,女人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一定要像男人 一样强壮,模仿男人事实上就是在迎合男权统治社会 的价值体系,这样无形中使得女人成为一种虚无,一

种“空洞的能指”[ 6 ] ,不利于女性价值体系的形成,甚 至会阻碍女性身份的找寻。

故事中的爱丽莎与亨利并没有孩子,“母亲”被 认为是一个女人的天职,但爱丽莎并没去履行她,这 或许是爱丽莎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言反抗。当亨利 向爱丽莎炫耀他生意上的成功时,爱丽莎的回答可谓 精辟:“好,对你而言!”是的,成功是你的,却不是我 的。她不愿把自己看作是丈夫的附属品,和丈夫与荣 俱荣、与损俱损。而当亨利提议去镇上吃顿饭,看个 画展以庆祝生意成功时,那种商量的语气———“我 想”,“你看呢”,这些字眼似乎在表明亨利对爱丽莎 的尊重以及他们之间的平等地位。但小说结尾时,亨 利的一句一针见血的话语却道出了他们之间的主从 关系:“我应该经常带你去镇上吃顿饭,这样对我们 俩都好。”爱丽莎想要出门还得由作为丈夫的亨利领 着才行,这是多么残酷,又多么不公平啊!不管你多 有能耐,你只能跟随在男人身后,这仅仅因为你是女 人[ 7 ]!对此,爱丽莎一方面靠模仿男人来证明自己并不 比他们差;一方面又忍不住反抗这样的不公平。正是 在这种愤愤不平中,才促使爱丽莎的心理活动发展到 一个崭新阶段———寻找自我。转折点就是当补锅匠 把她的菊花带走之后。菊花代表着她的梦想,菊花走 出去了,爱丽莎的梦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而潜 藏在她内心的作为女性的灵魂也复苏了。“她回到 屋里洗澡,准备与丈夫去镇上吃饭。当她擦干身子站 在起居室里的一面镜子前时,她观察着自己的身体, 她收紧腹部,然后长出一口气,她转过身子从背后看 她的肩膀。”此时的爱丽莎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欲望格 外强烈,在镜子中反观自己,力图通过自己的目光来 认识自己的躯体,正视并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发现和鉴 赏自己的身体,重新发现和找回女性丢失和被淹没的 自我。这时的她已发现了自我,虽然肉体上的她不能 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但精神上的她至少是独立的, 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里不再是男人与女 人的两性战争,而是她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 没有输赢,只有漫长的自相交战过程,而人性的矛盾 本质使爱丽莎在自我审视中前行,但同时又在自我发 现中徘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却不知自己应怎 样得到[ 8 ]。在去镇上的途中,她看到被补锅匠弃之 路旁的菊花之后:“她像老女人一样哀哀地哭泣着。” 此时的爱丽莎更清楚地意识到:男人的世界不容许女 人踏入,女人的价值对男人来说微不足道,根本不被 男人重视。至此,爱丽莎的梦,爱丽莎的天真被彻底 击碎了,取而代之的是她的自省、顿悟,以及她无助的 徘徊[ 9 ]。4 结语

爱丽莎在模仿与反抗的痛苦挣扎中,完成了她的 自省,但自省之后,爱丽莎作为一个女人未来的路该 怎么走呢? 一连串的问号摆在她的面前。法国女权 主义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曾经说过:“为了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和男人一样平等,女人一定要走进男人的世界,正如男人也要走进

篇3:读吴远道小说有感

读了他的小说, 我有一个感觉, 就是他的作品都属于底层叙事, 写的都是身边的人物、熟悉的生活, 甚至可以说有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卑微人事, 好像小说就是身边的故事, 因此读来给人亲切感。吴远道出身于农民家庭, 中专毕业, 是从田间地头走进城市生活的业余作家, 因此写底层的人物, 写乡村生活, 写那些卑微琐碎的众生相是自然的事。一位聪明的作家总会从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起, 而且他最拿手的绝活也是写经验, 写自身的生活体验、生命感受。所以读吴远道的小说, 有些感觉就是他的经历的再现, 有些感觉就是他在直观地描绘他的生活足迹、他的所见所闻。

《农村那片天》就是一篇乡土小说, 它讲述一位从乡村考上大学的男孩尹爱侬, 大学毕业后因为没有关系, 没有门路, 在城市里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只好回到家里务农, 这对他家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同村的人也瞧不起他, 认为他没有本事;后来, 他在老支书的支持下, 从种植反季蔬菜开始, 再开创绿色工程公司, 走出了一条带领乡亲致富的道路。当然, 他在奋斗的过程中, 也遭遇到了以副县长孙建成为头子的乡村恶霸势力的阻挠和打击, 最终, 尹爱侬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 获得了成功, 而孙建成也因为贪污腐化而落入了法网。这篇小说颇有“改革小说”的气质, 从整体结构来看, 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对尹爱侬这位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形象的塑造, 也比较立体的;对孙建成这样的反面人物的言行描写也比较成功, 但是性格塑造上还粗糙了一些。另外, 如果把尹爱侬与杨依柳之间的情感写得再细致一些, 而且把村委换届所突现出的两种人的矛盾冲突写得更加激烈一些, 小说的社会涵蕴与艺术张力就大多了。但这部小说已经显示出吴远道写小说的水准了, 应该说这篇小说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邻居的孩子》是一个短篇, 但这篇小说也给人深刻印象。小说的叙述者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 他是一个偷窥者, 邻居吵架了, 两口子打闹得很厉害, 他通过小窗子去窥视人家的夫妻吵闹。他知道, 这两口子之所以要死要活地闹, 是因为男人比较窝囊, 不会挣钱, 没什么本事, 因此女人就不满意;后来女人有了外遇, 于是两口子就离婚了;孩子本来学习很好, 已经到了高中了, 父母亲吵闹离婚让他很绝望, 就离家出走了。故事就这么简单, 但都是由这位第一人称的偷窥者听出来、猜出来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叙述视角, 它既展示了小说给人的好奇感, 也展示了小说创作的一种突破性的技巧, 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其实并不直接出现, 而是由叙述者或旁观者转述出来, 这是一种有些难度的写作。当然, 从内容来看, 这篇小说也是一种底层叙述, 是一种市民生活的原生态的描绘, 也可以用“日常生活叙述”来命名。《圆梦》这个短篇讲述的是一个叫N的作家, 他本来没有什么文化, 只读到了初中, 但由于执着于文学梦, 最终获得了一个他梦寐以求的文学奖, 还当上了某市文联副主席的位置。但作家在叙述这个梦的实现的过程中, 用的是荒诞化的叙述, 比如说, 主人公穷困潦倒时是如何如何, 后来跳出了农门当了文化干部又如何如何, 这些都是具有荒诞性的, 也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性。这种语言特点和《邻居的孩子》相比, 就比较明显一些, 因此具有轻戏剧色彩。《夏副教授》与《圆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得也不错, 不过, 讽刺似乎更强烈一些。《威力国的课改研讨会》简直就是一篇讽刺小说, 它把那些搞课改的所谓“专家”, 还有对“课改”本身及当下的教育现状, 都做了无情的讽刺与批判。如果说, 吴远道小说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精神特质的话, 批判意识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一定思想高度。

篇4:读《应律·小说卷》有感

最初知道老师,是我的家乡一位本土作家,刘中桥老师,让我代问他好!当然这个问好带了好几年才带到。也许是机会不合适,也许是各自忙碌,有时候碰面又忘记了,虽然这样,蔡应律老师的名字也在心里烙刻,痕迹越来越深,抹灭不了。

和蔡老师的接触不多,短短几次,不能说了解,只能观其形不卑不亢,品其性脱俗优雅。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正义勇敢,不畏强权恶势力。腰板儿挺得很直,犹如军人出生,伟岸的身躯,仿佛青松。雪压不倒,风雨不折。笑声爽朗,心底磊落,无怨无悔于天地间。更是充满了力量和阳光。不是阳奉阴违,不是柔弱无能,不是玩弄心机的人。相由心看,这是一颗有着血肉,有着善良,有着爱恨分明的心。这颗心非常非常强大,没有一些文人的酸腐,无病呻吟,牵强附会,也没有高人的故弄玄虚,夸夸其谈。有的是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淡看云起云涌,笑谈山水,蔑视人间苟且之人,不齿之事,敢做敢为爱恨分明。

对于蔡老师这样的评价,不为过,甚至于还有不及。读他的书就会明白他的好,他的勤奋,他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执着,对艰难困苦的不屈不挠,对善良的百姓阶级充满了满腔的同情和爱怜。

他众多的文字里,我先看的是小说。虽然是小说,却有着他一路走来的点滴浓缩在文字里,他的所想,所感,所爱,所恨。无不一一展示在我的面前。那些文字组成的画面,没有过多的渲染喧嚣,没有深刻的为写而写,但是一篇篇的读来,一种质朴更显诙谐的手法在描写无奈,心酸。读后心头留存别样的滋味,令心久久难以平息,一直萦绕在故事的那些情节里,很久自拔不了。

那篇《国庆·两天假》我是看了两遍,虽然就是写普通的两天假,一对新婚夫妇,想要团聚这么一个事。蔡老师没有像有的作家,大写特写,思念,想象见面时的情景,多么激动,多么彻夜难眠。而蔡老师只是分以A,B,A1,B1场景来写,犹如两条平行的轨道,对向行驶,没有交接。女方准备了一只肥鸭,在四等火车站,等那缓慢拥挤的火车.好不容易车来了,上车了,拥挤,肮脏,被列车员拧死的肥鸭,她只是想忍住站立不稳,忍住污秽空气。心里一只想不一会儿,烧鸭子就可以红烧好摆上桌,他们一起享受美味,享受相聚,享受这假期的美好。那时候的火车那肮脏,那拥挤,那污浊的空气,是如今人难以想象的。

男方也在收拾圆桶包,准备奔向女方的学校。那是我们孩提时代最流行的一款时装包,能相像那包的模样,也能想象匆忙的把一些衣物,塞进包里的毛躁模样,马不停蹄的赶往火车站。可是彼此都到了彼此的驻地,却不见彼此,一阵慌乱的急切寻找后,彼此已然明白,他们双方都在赶往对方的地方。就只有两天假,就只有那么一趟车,于是彼此在彼此的驻地守着失望,失落,无奈懊恼,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又彼此赶回各自的单位,这个假期两天算是,赶路结束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遗憾的,看的读者是遗憾的,也是唏嘘感叹的。这篇作品写于八十年代,那时候没有如今的网络信息,通信都不发达,这样的遗憾在今天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而那样的事情如今听起来确实笑话,那样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今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它却真实的存在过,令我看后扼腕感叹,造物弄人啊。

还有一篇《深山里的喜事》,那喜事是多么悲伤啊,陈规陋习举不胜举,男方家要承受巨大的精神,经济压力,特别是女方因为男方忘记带盐巴去,满桌佳肴无盐无味,伴着挑衅,讥讽和作弄。

就是这样的旧风俗,姐姐丝丝结婚那晚,因为相信起床穿了男人的鞋,以为以后的日子就不会被欺负,被躲在门后的婆婆看到了,立即喊人来将丝丝,惨无人道的暴打了一顿,就因为这样的婚姻,演变成了两大村落的战争,导致于他的父亲,一个外地人,有些科学常识的匠人,如此殒命,丝丝就此残疾,那婚姻不由得她们自己做主,那是家族村落的婚姻,深深感叹之余是酸楚,我沉沉的发出了一声声长叹,可悲啊,愚昧啊,那是什么世道啊!

笔墨细腻刻画每个人物的形,心,活动,场所,情节,无不引人入胜,看得心跌宕起伏。仿佛我就身立其中,吃着那无盐的菜,陪着藤藤几娘母悲戚的哀嚎,也仿佛我陪着新娘骑毛驴,到了夫家门口,没有进门钱,被娘家人拦着不准进。更有的是女方送亲客人那一桌的荤菜里,发现有块肉上有猪奶,女方哄闹着,要说法,要赔罪,要换一桌菜,正在不可开交的当口,藤藤上来一口吃了那猪奶,看到这里,仿佛那猪奶皮味还在我的口里,有些嚼劲,有些恶心,嚼到后来没有盐味,有些吞咽不小,却又不敢吐。

进洞房了,被人拦着需男人先进洞房,估计谁先进,谁不会受欺负的说法吧,夫家表嫂非要已经进去的藤藤出来,两个人一起进,藤藤对表嫂的抢白,让表嫂的脸红一阵摆一阵的不快表情,容易令人想起尖酸刻薄的小市民。一幕幕的在文章里闪现,我想要拍成电影不会比红高粱差,还没有那么粗俗不堪。蔡老师的文章难能可贵的,在当今盲目追求读者量,追求书畅销的当下,尤其小说中,不管不顾的加入了很多色情描写,尤其农村乡土题材文章或者故事。很多人迫不及待的看,看了就看了,那些粗陋的东西很难留存于世。首先那些描写难以面对我们下辈,再下一辈。这是我特别喜欢蔡老师的书之一,纯文学的描写。

那一篇《家当》,我一直觉得好像写蔡老师的童年和家世,那个和爹坐在滑竿上的男孩儿犹如地主少爷一样的孩子就是蔡老师。那每天黄昏去守着母亲坟墓的男人,他痴情,悲伤,难过,没有用特别的语句,却用每一件事,却表达了母亲离去给父亲带来怎样的深深思念。那外家姨妈的到来,是临终父亲将孩子交托于她,让孩子们日后有个照顾和依靠,所以父亲在病入膏肓时候,虚弱的让人搀着与那个姨妈拜堂成亲,并告诉了外家姨妈,家里的家当以及银子埋在何处,结果,对面姨妈偷听到了,并让自己的孩子,就是作者的老表去挖出来拿走了。后来的后来,一切都是那么苦不堪言,那么水深火热,父亲走的晚上,对面姨妈装睡着,任哥哥拍门呼唤,狠心的姨妈不起来看看几个孤苦无助无依的孩子,以至于哥哥很多年以来一直不理睬对面姨妈。

外家姨妈因为吸食鸦片,被判刑在石棉矿,失依的孩子们只好到表哥家,结果生活清苦,还染了一身疮,幸好有会理的幺姑奶,老姨奶,他们三个红耗儿一般的孩子,得以保住性命,那些小脚尖尖的女人啊,在我面前闪现,交替,她们的仁爱,善良,无不令人读后动容。

我一边读着,一边行走着,看着,那一个世纪以前的那条街,街上的那一家人,那家人里没有父母的孩子们,多么凄凉,多么沧桑,特备那个最小的男孩,仿佛一直在那棵石榴树下用尿和着泥巴……。雾气蒙了双眼。这样在解放时家破落的故事,父亲也讲过,虽然情节不一样,心境也一样,苦难一样。有些熟悉,有些遥远,依然牵扯着我的心脏,揪着的痛。

看完蔡老师的小说,我掩卷而思,久久难以入眠,望着窗外的星星,月光,思绪如潮,人生无常,生命无常。也明白了写作是一件没有投机取巧的文学之路,也不能凭空捏造,那样会犹如无根基的大厦,会漂浮,倾倒,令人读之无味。确实需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才具有生活气息,厚重感,令人余味无穷!更明白了,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世间一切都会美好!蔡老师的书还有很多很多,我只是读了一部,余下的时间,我将坚持努力的学习蔡老师的文笔,写作技巧,以及踏实做人,做文,无愧于心!

篇5:读小说《解密》有感

原创: 修心老道

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智力范围越是局限,那么他在某一方面的智力就越容易接近无限。换言之;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将自己无限地拉长,拉得细长细长,游丝一般,呈透明之状,经不起磕碰。所以,大凡天才都是娇气的,如世上所有珍宝一样。

你认同麦家的说法吗?

书中的主人公容金珍在他的笔下就成为了这样的人。他绝顶聪明,在钻研的领域所向披靡,有如神助。可却与书中诸位拥有天启的人一样,命运多舛,苦难缠身,结局令人唏嘘。很难说这种天启是幸运还是不幸,很难说苦难造就了英雄,还是造就了悲剧。

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体会不到那种会当凌云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但我们普通人也一样为自己的工作努力,想要的生活奋斗,一样受命运的眷顾或者摧残,一样时而斗志满满,时而精疲力竭。

我时常在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该如何描绘自己普通人的`一生。是应该像麦家所说把自己一方面的潜质拉的无限长,把这领域的深度探索的无限深邃?还是该将自己的宽度延伸的无限宽广,就是尝试诸多的可能?我们该做什么样的选择,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可能每个人答案都有不同。

但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在当今的人类社会,我们可能都更需要坚持的勇气和毅力,还有好心态。心态是个太笼统的东西了,人类至今没法得出结论她是由我们的心脏产生的,还是大脑产生的,她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是情绪反应,没有定论。她从哪来,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她决定了我们的很多东西,特别是幸福感。

篇6:读布宁小说有感

读布宁小说有感

打开俄国作家布宁的小说,觉得创作和爱情是他生活中最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他忧郁,凄凉的笔调深深的吸引了我。从短篇小说《中暑》可以看出,它讲述的是在一片明亮的天地,是一条河流,是融化在空气里的温暖,甚至是暑热,它们预示着一场“伟大的爱情”,“伟大的幸福”。两个相遇的人就像中暑一样,突然感受到彼此之间无法遏制的爱恋,于是他们登上一艘轮船,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度过了几天,然后似乎是很轻松地到了别:男主人公把漂亮的陌生女郎送到码头边,“在甲板上吻了吻她”,“然后就回到了旅馆”。这个情节在布宁笔下都显得更加悲哀:这场大爱情不可能持续很久。中尉回到旅馆后的思想与感受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在布宁看来,爱情之中就同时包含着欢乐与痛苦。这一点也同时体现在其他一些小说的主人公身上。他们全都热烈地,全身心地沉浸于那像“中暑”一般突如其来的爱情感受,由仇恨中产生的《鲁霞》,由失望而来的《米嘉的爱情》等。与此同时,布宁对人物的情感和行为不加以任何道德的评判,他只致力于描写人物思想感情的状况。作家对青年人的感情,意识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实在令人叹服。作家看到了深刻的感情和激情又是短暂的,即使不出现任何悲剧,激情也会过去的,因为在作者看来:幸福只是生活悲剧中的一个瞬间,因此布宁的爱情就是与死亡相关的,并藉此接近永恒。他笔下的爱情大多是邂逅之情,瞬间闪光的,刻骨铭心的,短暂而炽烈,凄美而感伤,这都成为永恒美好的追忆。这使他的小说回荡着一种对往昔岁月的略带哀愁的的怀恋,一种凄清的情调,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虚妄感。这些都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传达出那种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受来。

篇7:读小说:丰作有感

甫三

「发育这样好,无二十五万,二十万准有。」添福兄心里私自揣测着,农会技手(日语,技术员)也来看过,也奖赏我栽培去好,会社也来计算过,讲无定着一等赏会被我得来。一想到一等赏,添福兄的嘴角,就禁不住要露出欢喜的微笑来。他一面私自笑一面还在继续着想,「粟现在虽然较起,也即四十圆左右,甘蔗一等五十四、二等五十二,甲当(每甲以....计),准二等算,十八万、十八万五十二圆,这就有九百三十六圆,粟一甲六十五石,四十二圆,也即二百七十二圆,除去头家的租金,还有六百六十四圆,豆粕八十块,磷酸十二包,共要一百五十多圆,蔗种三万五,会社虽未发表,一种准五厘算,共一百七十五圆,踏种自己的工可以勿算,除草三次,除去自己以外,尚要五十工,一工五角共二十五圆,防风的设备,竹、铅线,啊!这一项竟开去三十二圆外,自己二人还做去二十四工,水租八圆半,采伐的时候,另要割蔗根的工钱,一万大约二圆,一甲就要三十六圆,这样算起来一甲还有三百圆长,我做这一笔二甲零,任他怎样去扣除,至少也有五百圆赚,年终要给儿子娶媳妇的钱都便便了。」想到这里,添福兄的心内真是得意到无可形容。

「哈哈!徼幸!今年的蔗价,在年头就发表,用旧年的粟价做标准,所以定得较好,以前逐年都被会社赢去,做田人总了钱。哼!今年,今年会社准输,糖现在讲又落价,哼!」添福兄犹自一个人坐在店仔头,嘴咬着烟管,想到他的甘蔗好,价格也好,准赚钱,真像报复了深仇一样的畅快,嘴角不时笑到流下口沫来。

看看甘蔗的采伐期到了,蔗农们忽然大家都不安、都骚动起来,因为会社发表了新的采伐规则,在这规则里最要紧的是:

凡甘蔗有臭心的皆要削掉。

凡要纳入的甘蔗,蔗叶蔗根并附着的涂,须要十分扫除。

凡被会社认为扫除不十分的甘蔗,应扣去相当斤量,其应扣的重量,由会社认定。蔗农们议论纷纷,总讲他们的结论,都是一样地在讲会社起拗蛮。因为今年的粟价较有些低落,蔗价在年头定了有较好些,看见农民得有些利益,会社便变出脸来。蔗农们大家都不愿。不愿虽然在不愿,却不知道要怎样,纔能争回他们的利益,这时候专门扰乱社会安宁的不良份子,献身于农民运动的人,便乘着这难得的机会,出来活跃搧动,一些较不安份的农民,平时对会社就抱着不满,与及前年因为被强制插蔗,亏去了做息本,希望着今年要挣回些少本钱的农民,听讲有法度好计较,大家都走到他的指导下去。

会社也饲不少爪牙,关于这起事,早就在注视蔗农们有什么举动,这规则会引起他们的不平反对,会社在先就有觉悟,所以也准备好对付的方法在等待着。

忽一早起,会社方在开始办事的时间,有一大群蔗农拥到事务室去,会社虽然自早就在注意,但是这一举竟为爪牙嗅不到,出乎他们意料外,所以也就狼狈起来,有几个像是被推举的代表,进事务室去,要求工场长会面,这时候他尚未出勤,事务员便有所借口,暂时让代表们在应接室等待,便赶紧去告急,在惶急的时候,虽只一些时间,在他们已有重大的效用。

添福兄听着会社新定的采伐规则,也真不平,但是他却还自信他的蔗种去好,农会的技手、会社的技师,都讲他会得到奖励金,设使被会社怎样去扣除,当然不会扣至十八万以下,所以在添福兄自己,并不怎样失望,大家要去包围会社的时,他也不敢去参加,他恐惊因这层事,叛逆会社,得奖励金的资格会被取消去,他辛辛苦苦,用比别人加三、四倍的工夫,去栽培去照顾,这劳力岂不是便成水泡,所以他总在观望,在等待消息,他的心理也在祝祷这次交涉,能得有好结果。

等到过午纔看见一大群人返来,问起结果怎样,大家也不知道,他们是被解散被驱

逐,像羊群一般被几个大人(日据下台湾人对警察的尊称)押返来的。

「啊!竟劳动到官厅起来,」添福兄看见这款式,不禁在心里骇叫着,身驱也有些颤战,他本能地回想起二林事件(注一)的恐惧。

「代表们怎无返来。是被检束去不是?」

「怎样便会被检束?」这句应答,带有鄙笑意。

「无?怎无看见?」

「还在和工场长交涉。」这句话纔使添福兄惊惧的心,小可镇定。

「以前是在奖励期中,会社不要怎计较,所以量约(只量大约的数,没有斤斤计较),但是这几年来,会社真亏本──是亏到配当(日语,分红)去,每年配当总有二十成──所以就较认真一点,这是极当然的,譬论恁大家去买物,要买好的也要买坏的?削去臭心,扣除夹杂物,不是极应该的吗?不过凡事可以商量,恁大家若讲这法度不好,也可讲究别的方法,照恁永过(从前)的惯例,大家来分糖也好,看恁怎样?」

这是在公正的官厅立会之下,被认为最合理的回答,也是代表们带返来给大家的,这次交涉的结果。

「分糖?这样糖价的时候,会社纔讲分糖,分来要去卖给谁?不敢和他们辩论一两句?当代表干什么呢!」因为交涉是失败了,便有人骂起代表的无能来。

「干么!替恁去当西虏,在会社个个都恶爬爬,不认要加讲几句,哼!你就晓得。恁较能干,何不做头前,闪在后面讲凉腔话」。这也难怪做代表们的愤慨不平。

「干!拢是那些人的变鬼,叫人去死,自己一点也不敢露出头面。」又有对指导者发出攻击的毒矢。

「讲起来拢是组合(蔗农组合)的人不好,都无奈人何,偏要出来弄鬼。险惹出事来,像二林那一年(一九二五年),不知害着多少人。」欠训练的民众,尤其是无理解的农民,讲话却似乎真有情理。

添福兄总是不失他的傍观态度,也不发表他个人的意见,他深信他会得到奖励金,自然他不愿去和会社分糖,他是承认了新定的采伐规则。结局这规则不仅添福兄一人承认,到后来也不见有一个人讲要去和会社分糖。

这一场小骚动,算会社善于措置,只一些时便平静下去,过不几日会社便动起工来,新闻纸上也看见这样记事。

××制糖××工场,自×月×日开廓(蔗廓),C区T区现在已经采收完了,其成绩去推定不远,产糖的步留亦佳,举以前未有的成绩,增加约有二成半。

但和这记事发表同时,C区和T区的农民,又很不平地呼喊起来,因为采收所得的结果,蔗作的成绩,和推定产额差去很远,约减有五分之二。平素是替会社奔走的甘蔗委员,这时也怀疑起来,「虽怎样去折扣,减去百分之五,已经是大大的影响了,何况减要对半,岂有此理,削去臭心也不会削去那么多,这的确是磅庭在作祟,秤量不公道。」他们不惜工夫,将另外一台甘蔗详细量过,暗做记号,和别的一齐给运搬机关车牵走去。经过磅庭,领出甘蔗单,这一意外,使两个甘蔗委员,也惊到吐出舌来,差他们量过的约四千斤,那个种蔗的人看到这款式,不待委员的指示,便去请警官来立会,要求重再磅看。再磅的结果和单上所记的斤量,依然一致,立会的警官面便变起来,那个种蔗的人却惊得面色死白,两个委员着实也不可思议,便去讲给那警官听:

「这一台我们预先秤量过,确差有四千斤。」

「马鹿,你无看见,再磅的不是同样?」

「所以奇怪,我们是真详细量过,你看!这样一台向来总是在一万斤以上。」

「今年的甘蔗大概是较无糖分,所以较轻。」

「不是,到今日的成绩,步留讲增加有二成以上,糖分那会较少,而且臭的通通削

掉。」

「敢是这秤量器有故障?」

「不一定,我们来试试看。」

两个甘蔗委员,和一个警察大人,便同时立到磅台上去,警察大人看到所量的结果,自己也好笑起来,三个人共得二十七斤。这时候他的先见已经证实,随时去和会社商量,这磅庭便临时停止使用,所有未磅过的一概移向别的磅庭,别的蔗农不知为什么缘故,要多费这一番手脚,多在埋怨,来到会社的农民,他们所最注意的,是蔗单和食券,磅过甘蔗的,各个人都在争先领取,食过中午,要赶紧返去做下半晡的工作。在面店仔食中午的时候,各个蔗农所谈论的一样是关于今年的甘蔗,怎会这样无重量的问题,讲各人虽然都晓得讲,却无一个人要去根究它无重量的原因。

添福兄的甘蔗已经全部采收了,他是极信着会社,领到蔗单,他自己不识字,却也不去请教别人看,待到要发钱的时候,始提到事务室去换手形(日语,票据),他接到手形和一张计算书,忽然好胆起来,很恭敬地对着那事务员问:

「奖励金有在内么?」

「奖励金是另外授与的,你的单我看!」看过单那事务员便又对添福兄讲,「你的蔗,甲当尚不上十八万,那会有奖励金?」

「啥货?不上十八万?在品评的时,农会和会社的技手,都讲我的蔗种去真好,推定生产量当有二十五万,一等无的确,二等是允有,怎样甲当不上十八万?」

「哦!这我就不知道,你返去问恁区委员。」那事务员笑着回答他,这笑使添福兄惶惑起来,不知道是笑他憨想,也是笑他什么,他已失去再问的勇气,面红红走出事务室,并那张手形是记有多少钱也没问明白。

「前借金七百四十圆,」添福兄去拜托人给伊看计算书时,听见念着这一条,便一面想一面应答。

「这一条,有有。」

「肥料代二百七十六圆。」

「这一条,也有。」

「种苗代二百五十圆。」

「啊!横逆一种正实算五厘。」

「利息共七十五圆六角六。」

「怎么算?利息竟会那么多!」

「不知道!这单上所记的就是这款。」

「总共千三百四十一圆六角六,甘蔗三十六万二千四百斤。价格千八百八十四圆四角八,你领多少出来?」

「五百四十二圆八角二。」

「着啦,无差错。」

添福兄带着钱要去算还头家晚冬(秋收)的租金和米店的账,杂谷店的豆粕钱,一路上私自计算着,三七尾廿二石,一车廿二圆算,须要一百七十六圆四角六,豆粕说还要九十多圆。「啊!」他这时候纔觉得自己是被骗了,他想起委员来劝诱他加入竞作时讲的话,「肥要加下些,会社配出来的不够,要二十万以上的生产,要加下些」,「加下」?现在不是加了工竟加了钱?但是也觉得这时反悔已经无用,也就不去想它,复算起他的账来,米店虽只二十外圆,三条总共已经二百八十余,扣除起来,只剩有二百六十零圆,后冬二甲余地的肥料粟种,掘蔗头、犁、驶手耙、刈耙,自己的工可以免算,播稻、除草,尚有到收成时,这五个月的春粮所费呢?替儿子娶媳妇?啊!伊娘咧!添福兄想到这所在,摸摸带着的钱,就不

忍便去算给别人,翻着头向他自己家里返去。

「添福兄!好空(走运,有钱)啦!领有一千多圆无?」保正伯兼甘蔗委员晓得他领钱回来,便来收取自动车的寄附金(捐款)。

「看见鬼!一千?也无五百。」

「怎样无?你的蔗敢不是有五十多万?」

「是咧!大家都讲有,怎样采收起来只有三十外万?」

「嘿!着奇怪咯,是什么缘故?」

「都不知咧,伊娘咧!会社抢人!」

「现在我也不管怎样,那一条寄附金,你讲领了蔗金就要缴,也着来完咯。」「那一条?自动车的寄附金是么?你自己记落去的,我不知道,我自早就同你讲没有钱。」

「不好这款,仅仅十圆,你的甘蔗那样丰收,只提︹theh8:拿︺你奖励金的十分一。」 「看见鬼,那有奖励金?」

「怎样?无?」

「奖励金?给你害到要去做乞食,奖励金?」

原载于「台湾新民报」三九六、三九七号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九日。

本文曾由杨逵先生译成日文刊载于东京出版的「文学案内」二卷

一号(新年号),一九三六年一月。

注一:二林事件──发生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彰化北斗郡二林的蔗农事件,赖和先生特为二林事件写了一首诗<觉悟下的牺牲>。

殖民统治下的无奈

——赖和小说《丰作》有感

赖和的小说多是描写殖民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殖民统治的鹰犬们的丑恶凶残,借以来批判现实,小说《丰作》就是描写蔗农添福在甘蔗丰收之后的惨痛经历,用以来叙述日据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所谓的“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统治政策,对台湾资源的疯狂掠夺,以及对台湾人民的残酷剥削。

小说主人公添福便是殖民者盘剥下的台湾农民,小说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割台后不久,总督府即行土地调查、林野调查,把台湾的大多数可耕田收夺归为官有,廉价配售给日籍资本家,少部分土地则在地主手中。台湾农民基本上是像添福这样的佃农、长工或短工,拥有土地的自耕农极为少见。

由于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没多久,世界便陷入了全球性经济恐慌,日本殖民当局强化了它在台湾的土地掠夺,产品垄断,以便扩充农业实力,一来支持日本本土的工业发展,二来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这便使得愈来愈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或土地耕种权,流离失所,无以为生。

台湾经济的殖民地化,是从移植现代化的制糖业开始的,因此,在土地掠夺中最显著最残酷的,莫过于日籍制糖业资本家和台湾人买办联手,对台湾蔗农进行疯狂地榨取了。

小说开头,说明了蔗农添福看着长势喜人的蔗田,心里盘算着:收成没有二十五万斤也有二十万斤。农会技术员来看过,夸奖栽培得好;会社也来计算过,讲说不定一等奖就被他得着了。他还算出来,任人怎么扣除,至少也有五百元赚,年终要给儿子娶媳妇的钱是现成的。想到这里,他心里的得意无可形容。以前每年都是会社占便宜,“做田人”总是吃亏,而今年会社准输,“想到他的甘蔗好,价格也好,准赚钱,真像报复了深仇一样的畅快,嘴

角不时笑到流下口沫来”。

但是当局政府对于甘蔗的收购价格会社有完全的自主权,压价是屡见不鲜的事,还有各种敲骨吸髓的花样,例如在政策上的愚弄蔗农、压低等级、收购时压秤等等,蔗农不得有任何异议。

接着小说便写了政策的改变,和对蔗农在政策上的愚弄,看看甘蔗的采伐期到了,蔗农们忽然不安地骚动起来,因为会社发布了新的采伐规则,针对今年蔗农的可能得利,“变出脸来”。蔗农开始组织起来提出抗议。添福对新的采伐规则也“真不平”,但是他却还自信他的甘蔗种得好,农会的技术员、会社的技师,都讲他能得到奖金,无论被会社怎样克扣,当然不会扣至十八万斤以下。所以,他并不怎么失望,大家都去包围会社,他也不敢去参加,生怕因为这件事叛逆会社,得奖金的资格被取消,“他辛辛苦苦,用比别人加三四倍的工夫,去栽培去照顾,这劳力岂不是便成水泡,所以他总在观望,在等待消息,他的心里也在祝祷这次交涉,能得有好结果”。

添福作为蔗农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反映了但是广大佃农的无奈,心底是希望有人去反抗这样的制度的,可是在实际上,他不愿意做出头的那个人,应为他害怕,害怕自己被“得獎勵金的資格會被取消去”,从而受到更加残酷的剥削。于是他只有寄希于那些出去交涉的们,希望他们交涉成功。

但是在殖民经济下的台湾当局是不可能交涉成功的。于是小说接下来便是说交涉失败后无奈的蔗农只能接受了这一新的采伐规则。

蔗农的交涉失败了,人们议论纷纷。添福保持他的旁观态度,也不发表他个人的意见,仍深信他会得到奖金。他承认了新的采伐规则,结局是不仅他一人承认了,大家只好都承认了。

但是殖民经济下的台湾不可能如此简单的对蔗农进行剥削,对于甘蔗的收购价格会社有完全的自主权,压价是屡见不鲜的事,还有各种敲骨吸髓的花样,例如,在政策上的愚弄蔗农、压低等级、收购时压秤等等,蔗农不得有任何异议,于是在小说中便有了这样的情节:过不几天,已经采收完毕的C区和T区的蔗农不平地呼喊起来,因为采收所得的结果,与推定的产量差距太大,约减五分之二,连平素为会社奔走的甘蔗委员们都怀疑起来。他们另用磅秤称过,暗做记号,再送到会社的磅秤上去称,结果相差四千斤。两个甘蔗委员加一个警察站到磅秤上去,三个人共得二十七斤,警察大人自己也好笑起来。

在这样残酷的疯狂地剥削下,台湾的蔗农只有服从,同时,台湾农民还没有不种甘蔗的自由。

结局显而易见,添福辛劳一季,就算是有了喜人的收成,在残酷的剥削下,不要说奖金,给儿子娶媳妇,就连口粮钱都没有。

在小说中,我读出了赖和的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小说中暴露了殖民统治的丑恶凶残,批判现实,用来达到抗议异族欺凌的目的,例如,不满的蔗农们去个会社交涉,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体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小说用质朴的语调,来表**和心中的这种立足乡土、心怀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意志。这是赖和先生所处时代的现实,饱含了赖和先生对时局的无奈,对殖民压迫的愤慨,以及对在压迫下困苦群众的同情,还有赖和先生抗议压迫的意志。

篇8:读小说如何由表及里

关键词:小说,由表及里,人物,环境描写

小说是写人的, 是写人的生存状态、遭遇以及命运、心理和情感等。而小说中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 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来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所以, 我们读小说要想由表及里, 就首先要借助小说中的情节、各种描写手法去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因为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 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 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也就相当于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

中学教材中的《心声》一文中对小主人公李京京有这样的描写:“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仿佛想说什么。”“京京脸一红, 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 并且举了举手。”这两个细节活画出了李京京对万卡这个角色的极度渴望。这种渴望引领着小京京独自一人到树林中去朗诵。一个不受老师重视的孩子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朗读欲望呢?他边朗诵边回忆同乡下爷爷和自己的玩伴的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个情节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文中的万卡和京京有着相同的经历, 他们心灵上都是孤独的, 在生活上都是无助的。作者让读者从小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当今社会中许许多多由于家庭破裂、家长的不负责任而深受伤害的, 也因此极度渴望浓浓亲情、纯真友谊的少年儿童。这些孩子在家庭中享受不到完整的爱, 他们如何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又如何能在校园中获得传统教育思想控制下的教师、同学的重视呢?通过以上描写, 我们不难理解此时京京的心声不仅仅是对角色的渴望, 更是对亲情的呼唤, 对纯真师生情、同学情的呼唤。这当然也是社会上所有具有类似经历的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另外, 文章通过对老师刻意安排朗读人选和那几个优等生面对京京的建议不但不去思考, 反而去嘲笑他的描写折射了当今社会的需求, 那就是教师不仅要给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机会, 而且还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平等、积极、良好的心态, 不能让他们丢失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

文章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倒数第二段。该段写道:“他叹了口气, 悄悄地坐了下来。”这个“叹”字不仅包含了京京对“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的赞叹, 对万卡及自身经历的慨叹, 我认为也包含了他对自己不能尽情朗读的叹息。经历的相似, 让京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了学习的角色中, 他的投入让“教室里一片寂静, 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 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他面前, 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一情节反映了京京的朗读让赵小桢等同学、在座的听课者及对京京有偏见的程老师都被深深地打动了。一个不受老师青睐, 不被同学认可的学生极其出色地完成了老师交给他的任务, 这让读者不得不去深思其中原因。这也是小说的主要目的所在: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呈现给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舞台上出色的舞者。

由此可见, 我们阅读小说时, 只要真正深入到故事情节中, 基本就能解决作者为我们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疑团, 也就最终把握了该小说的写作目的。

当然,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我们不难看出, 环境描写也是由表及里阅读小说的一个途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 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无论哪一种环境描写都最终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第一处是“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栈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一处环境描写不仅展示了人物活动的舞台, 也极其真切地暗示了菲利普一家渴盼与兴奋的心情。第二处是“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处环境描写反映了菲利普一家在与于勒不期而遇, 知晓了于勒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 深知一家人之前种种美好的设想化为泡影之后的失望沮丧的心情。所以, 他们的眼中已看不到美丽的海上风光, 看到的只是从远处的天边钻出来的紫色阴影, 这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风景没变, 欣赏风景的人也没变, 那为什么心情有如此大的改变呢?归根结底都因为一个“钱”字。弟弟有钱, 他们就视其为一家美好生活的福星, 他们就渴盼、就欣喜;弟弟没钱, 她们就视其是一家生活的阴影, 是灾星。所以, 通过这两处自然环境的描写,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得到了展现。

社会环境主要是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乃至社会本质, 这样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几处社会描写:“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 糟蹋钱。在穷人家, 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 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 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 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 那就是坏蛋, 就是流氓, 就是无赖了。”“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 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 打发他到美洲去。”“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 没有什么钱, 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 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这就明显揭示了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立在资本上面, 建立在个人发财上面的社会现实。我们从这几处描写不难看出一点时代的眉目和资产阶级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 那就是金钱是世人乃至家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与是非标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金钱的势力无孔不入, 它渗透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毛孔里, 就连爱情也要以金钱为转移, 也浸透了铜臭。

上一篇:肝速康胶囊说明书下一篇:高中英语水平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