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2024-04-24

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共14篇)

篇1: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都说女人如花,不论是昂贵的红玫瑰还是卑微的白野菊,不论出处,不分大小,只要生机勃勃地开放着,就是令人心怡的美丽。读毕淑敏写的小说《女工》,其实很刻意,因为篇幅很短,总共才十二万字,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我喜欢那种写文章短小精悍又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的作家,适合我这种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脑袋,我喜欢她们一针见血的睿智。《女工》跨越的时间很长,几乎涵盖了女主人公浦小提的大半生。简简单单既平凡又坎坷的人生经历,几乎没有做任何评论或作惊世之语,然而我却无法任着自己的眼睛窥着这个故事的结局,生怕她遭遇什么后又遇到了什么?终于浦小提的故事结束了,而我却还没走出来,也走不出了......这是一段曾经,曾经一段像指缝中的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光。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各家各户都不挂窗帘的纯真时代,像所有女孩一样,学生时代的浦小提是个清秀孤傲、学习优秀的女孩,她曾经怀有花一样的理想,这些都将是浦小提以后奢侈的回忆,宛若手心轻抚的轮廓。后因遇上了文革,浦小提的理想之花还没有灿烂盛开便随时代的动荡而枯萎。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干起了繁重的体力活。婚姻上阴差阳错,无奈中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在经历了短暂平静的婚姻生活后,却又遭到丈夫无情的抛弃,离婚后更是厄运连连,工厂破产,工资停发,生活拮据,下岗后,求职无门,只有靠做钟点工来维持生计......蝉鸣拉长的记忆里,浦小提就这样在冗长黑暗的甬道里踽踽前行。读到此时,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在我心中震裂,犹如蜡染布上无数的冰纹。然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浦小提,恰似一株按照节气拔苗分蘖结粒的麦子,再艰辛,还是珍爱上苍赋予的天然节律,徐步向前。浦小提没有被坎坷的命运击倒,她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工厂上班时,要翻动沉重的金属块,使她练就了一个好身板。面对丈夫提出的离婚要求,她没有苦苦乞怜。甚至在筹集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时,她也没有张口向前夫索要一分钱,而是采取了买断“工龄”的办法。在工作中,她以敬业的精神和娴熟的技能征服了外国老板的心,可当外国老板向她求婚时,她却很清楚地对幸福做出自己的诠释。她的思想没有在甜言蜜语中迟钝,她的脚步也未因扑朔的路径而迷离。玲珑少年苦涩豆蔻,一个美丽清贫的女孩的身影,在一个她最尊崇的男人心中悄然而立。或许,《女工》就是一场我们身边平凡而充满色彩的“生活秀”,它在小人物的悲欢中提炼生命的精华。浦小提在爱情上,没有得到自己最爱的人;在婚姻上,也被丈夫遗弃;在事业上,下岗后只能去做保姆。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女人,是够苦难和不幸的了。但是,浦小提并没有在种种苦难中垮掉,而是顽强地面对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继续自己的人生。当浦小提在多年之后,遇到昔日的初恋情人高海群时,浦小提的想法是,“那是一个梦想,既然是梦想,就一定不能让它在现实中降落”。爱情的遗憾是不分时代的,或许这样的故事身边也有发生,当两个人在弯弯曲曲的人生轨迹上再次相遇时,彼此都已无法辨识,也许在遥远的过去他们也曾喜欢过相同的歌手、相同的书籍、相同的电影、相同的色彩,然而今天他们已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生疏地相互微笑,很自觉地不把话题拨回到遥远的过去,因为他们谁也不愿让眼前看似平淡却又温馨的生活方式由此戛然而止。牵强的笑容里盛满呼之欲出的寂寞,在群鸟尽散的天边绽放,簇簇相拥,浦小提再也找不到甚至一个可笑的理由来抚慰自己卑微的眷恋。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它无法让我们每一个人鸳梦重温。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谓梦境,虽然人生必有遗憾。我想所谓的幸福生活,也就是那么勇于承认人生的遗憾,实现自己哪怕小得不能再小的理想。浦小提,她是善良合格的母亲,更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也许她自己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崇高,但是这样大悲大悯的胸怀却让我们久久仰视。不管什么时候,母爱不会过时,好女人不会过时。对浦小提来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培养成人。就这样,困境中的浦小提虽然艰苦然而达观、宁静的人生状态或许值得我用一辈子时间去学习、去体会。这样的浦小提,不浮躁也不华丽,只有如梅的清香、如水的淡然。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人生起伏,她都一如既往地心地善良,宽容善待周围的一切。她独自走过的不屈与执著的足迹,足以使像她的前夫白二宝这样靠小聪明不择手段走向成功的人汗颜。清澈的眼瞳,干净无邪的心灵,她就这样一直美丽下去,这种美不因岁月漂洗而沾染杂质,永远闪闪发光。这就是浦小提,犹如一缕拂面的清风,让那些聒噪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或许她也会眼帘低垂余光袅袅,也会怒目相向入木三分,然而更多的时间,她是平和安静甚至是悠然地注视着面前的一切。因为在她心中,生活中永远是真正的淡定从容,而不是浮夸的颐指气使和内在空虚。

篇2: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女工》一书描写了浦小提—一个普通养猪工人女儿的成长历程。她从小成绩优异,当要升入中学的时候,发生了十年“文革”浩劫,因为不屈服于一些邪恶的力量,只被分配到工厂当普通女工„„随着岁月的流逝,先后经历了各种不幸,甚至被一身毛病的丈夫给抛弃了,独自含辛茹苦的抚养女儿。最后下岗万般无奈就做起家政服务员的故事。简单的故事,读完后心里却轻松不起来,说实话甚至有些愤愤不平,总觉得这样的人物命运安排未免显得过于冷血与绝望,可是仔细思忖又发现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充满了不公平。所以仅发一些我个人的观点看法,有些不免滑稽,但也是自己慷慨而作,至少值得一看吧。

1.一个人有骨气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小提非常的有自尊有气节,从不肯屈服于一些肮脏的东西,也不愿意向命运低头。她一向刚强的按照自己的内心活着,可是结局是她因此付出了比任何人都大的代价。她得到的只是一生的清苦和被抛弃的命运。而看一看她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她们都为她所不齿的选择了向命运屈服,可是今天,在聚会的今天我们发现她们都过得很舒坦。起码都不用像她那样为口奔命。我想如果把她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跟小提换一下,后者所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定可以大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尊严的活着。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在不自觉中遵守着一种“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在某一方面有所失,必定会在另一方面有所得。命运把我们其中的一扇窗关上了,它必定会主动地会给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会来临。是的,我们可不能成为臧克家笔下的那种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的人。

那位曾经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嬷嬷说:虽然做好事可能不被理解,也可能因此而招致虚假的朋友和真实的敌人,可还是要去做。没错,确实没有什么比内心的平定与富足更让人幸福。

清贫的小提在人看来也许是值得同情的,但谁又能肯定她获得的不是颜回那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己不改其乐的淡定与富足呢?

末了,我想说,中国的制度或许应该稍加整改,让那些该得到回报的人不要等得太久。中国似乎有个传统,在人不够老或者没有离世之前,有很多东西是得不到的。要不古人也不讲什么“生前身后名”了。这说起来还真有些不人道。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真希望以后有人在坚守理想节操什么的时候,获得的“代价”小一些,起码可以自由养家糊口吧。

2.学习好,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不代表理想一定会实现。

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有较高的要求。对社会要求过高,容易愤世嫉俗;而对自己的满意度日增,又容易盲目自信。这就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我们去看小提,她相当优秀了,不管是学习还是人品,都没得挑剔。她自己应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要不她怎么能够那么坚定的坚持自己,而不肯踏上那一条贼船呢?那她又是如何调整这么一对矛盾的?她当时和我们一样的年轻气盛,我想她当时也就是鼓着那么一股劲跟自己跟社会较量着„„等到了中年,回头发现生活是什么,不就是养活自己那么简单吗。所以这可以用来告诉我们:理想是美好的,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因为社会是现实的,它离了

谁都一样发展。

当然我也不是让大家去钻营,这跟我所说的第一点也是矛盾的。我想要表达的是:生活中有众多的不如意,关键是大家要看开了。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做个明白人,像林清玄那样“常想一二”。小提就是,她做到了平淡是真。

3.世事是变化的,没有什么可以亘古不变,直到永远。

如果放到文章里面看,就是说小提的丈夫。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呀。不单相貌丑陋,而且素质低下品行恶劣。加上举止粗俗,又伴有脚掌残疾,能娶到老婆已经不错了,更何况还是小提这样的奇女子。我们暂且不提他在追求小提时的死缠烂打以及种种卑下的手段,就说后来他所获得的地位,那样离得开小提的耳提面命与夜夜苦熬。孰知他非但不知道感恩,反而拿着鸡毛当令箭,直接在外面和别人好上了。一个人可以寡廉鲜耻到这种地步,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我并不为小提感到悲哀,相反为她感到庆幸。她终于摆脱了桎梏,成为了一个完全自由的人。当然公平地说,我应该为她的丈夫感到悲哀,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或许这么多年他从来都没有感到幸福过,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可恨之人也会有可怜之处的。

当初的狂热与最终的背叛,我们确实看到了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永远。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个么说的:当一份不确定的爱情和工作同时摆在你的面前时,不要因为爱情而失去了工作。因为工作可以在爱情离你远去的时候给你面包和房子,不确定的爱情却不可以。

这也是小提的幸运,她从不曾丧失自己,所以她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4.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好的。

其实前面的那个例子已经可以证明了。小提的丈夫在没有结婚的时候,觉得小提完美的不行,就有了非卿不娶的念头,真的结了婚,才发现,他们也就只是同类而已,不是一对。

这里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人,他是小提小学时的同桌,也就是后来的军官。他似乎非常的欣赏小提,以至于多年过去了,还是念念不忘,多方打听。

在同学的第一次聚会上,他看到了小提。那个依然清苦,依然倔强的已到了中年的小提。她神色泰然的让大家帮忙找一份工作,他的心思就开始活动了。

那个女同学家,小提是断然不会再踏进去第二次的,不卑不亢的小提她要的是一份工作,自尊的养活自己,不是怜悯,更受不了那种若有若无的炫耀。

那他那里呢?我想小提从迈步出去的那刻起,留给他的就只是背影了。该死,为什么要把她带到那张床边呢,那又是什么意思呢?留给他自己解答吧。

所谓相见不如怀念,亦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破坏了他们之间那种可以保持神秘的美好,回到现实,一切都不复当初了。

篇3: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人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名叫简方宁的人, 在一如既往地忙碌。所有的人, 都不会感到缺少了什么。

活着的缺点:

简方宁自己不存在了。她变成了木偶、皮影、机械手和面具的复合体。”

简方宁在纸上冷静地列着表, 她心里已经明白, 切断了蓝斑, 就失去了快乐和痛苦的感觉, 而没有幸福的生命, 是丧失了水分的冰。那样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又一次读完了《红处方》, 心一直很沉痛, 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 我还是情不自禁的抱紧双臂, 简方宁的选择让我陷入了沉思……

美丽优雅的简方宁从边疆复员后, 应聘到景天星教授主持下的戒毒医院任院长。戒毒是一件类似沙上建塔的工程, 简方宁便是怀着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 从事着这一艰险而又悲壮的西西弗斯式的工作。在她的努力下, 医院的影响日渐扩大, 中药戒毒方案的研究实施也已初见端倪。它的好友沈若鱼出于好奇, 以患者的身份潜入医院, 接近了形形色色、复杂多变的吸毒病人。她最终不能忍受置身于人鬼杂处的世界中的巨大的精神重负, 中途仓皇撤出。女病人庄羽在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驱动下, 暗设机关, 使方宁也染上了毒瘾。简方宁不愿作为一个不能感知欢乐与痛苦的苟活者偷生于世, 宁可选择高贵的自杀去殉自己圣洁的事业, 以此昭示了人类的意志远超于毒品之上的强力。而沈若鱼在参加完好友的葬礼后, 决定继续好友的事业。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 书中凝聚了很多, 家庭、事业、人性……小说讴歌了为理想而献身的戒毒战士, 指出戒毒事业的艰难与伟大;也通过形形色色的吸毒者形象, 分析了吸毒的原因, 引导人们思考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办法。药典规定, 医生开取剧毒药品时, 必须用特殊的处方, 这就是红处方。简方宁最后为殉圣洁的戒毒事业而自杀, 用的是自己开的红处方。毕淑敏也给世人开出了发人深省的“红处方”:过分追求的欲望就像毒品, 欲望必须控制在理智的范围之内。毒能戒, 瘾难息……

毕淑敏在《红处方》中的人名身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毕淑敏把简方宁的老师、戒毒科学教授命名为“景天星”, 使人从“天星”很自然地想到“泰斗”、“泰山北斗”。作品的女主人公名为“简方宁”。“简”, 简单、单一;“方”, 正直也;宁”, 安宁、宁静。“沈若鱼”与“神若愚”谐音。支远”与“志远”谐音, “志向远大”的意思。他凭着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 复杂的事情, 经过她的冷静分析, 就变得清晰而简单。她热爱医生的职业, 为此她迁就地嫁给了潘岗。从部队转业, 她依旧选择了戒毒医生的职业, 还是因为她热爱医生的职业。她热爱生命, 以自己的方式简单、正直、安静地活着。她是那样的优雅而高贵。这一切都让狂妄自大、心理变态的吸毒病人庄羽既羡慕又自卑。在强烈的报复心理的驱使下, 她用新型毒品“7”制造成一幅名叫《白色和谐》的画送给简方宁, 让简方宁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毒品。

当发觉自己将被毒品控制时, 简方宁冷静地分析了形式, 知道不可能再以自己热爱的方式生存时, 她做出了抉择:宁愿有尊严的死亡, 也不要毫无感情的活着。她冷静地处理着身后事, 没有怨恨任何人, 包括背叛的丈夫, 包括像蛇一样反咬自己一口的庄羽。日落黄昏后, 在自已心爱的办公室里, 她温柔坚定地看着怒放的玫瑰, 缓缓地吃下了自己用红处方开出的毒药。以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她此时充满了幸福。

“我是一个捕蛇的人, 我被蛇咬了。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向这罪恶抗议。我要证明, 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毒品可以使我中毒, 却无法使我屈服。”“一项伟大的事业, 很多时候, 是要用鲜血来作祭品的。”“别了, 我的朋友!我愿以死殉我的事业。”简方宁走了, 很有尊严的远去了。她的好友沈若鱼深受感染, 决心去继续好友艰难的事业。毕淑敏曾说, 很多读者看了《红处方》都感慨万千, 有的“惊心动魂”, 有的“悲愤难平”, 有的说“太可怕了, 我宁愿永不知天下尚有此事”, 有的说“我不敢在睡前读这本书, 恐噩梦连连。”但孟妈阴谋的破产, 蔡医生藤医生的科研突破又让我内心升起了温暖的火光。我从沈若鱼身上看到了希望, 从戒毒成功的支远身上看到了希望, 从前来吊唁的众多的康复者身上看到了希望。

对待死亡, 世上永远有不同的声音。有人会说:“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 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起, 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也有人会说:“留着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只要活着就至少还有希望。”做出怎样的选择, 其实都不重要, 活着是一种顽强, 死去是一种气节。不能以自己热爱的方式活着, 简方宁选择了安静地离开。因热爱, 她高贵地活着;因热爱, 她尊严地死去。活着或者死去, 都只因热爱。简方宁的灵魂已经飘远, 但她的声音仍回荡在耳边:“世界上善良的人啊, 请热爱生命……”

摘要:毕淑敏以《红处方》中女主人公简方宁为圣洁的戒毒事业自杀的结局, 给世人开出了发人深省的“红处方”:过分追求的欲望就像毒品, 欲望必须控制在理智的范围之内。无论选择活着或死去, 皆因热爱。

篇4:读《应律·小说卷》有感

最初知道老师,是我的家乡一位本土作家,刘中桥老师,让我代问他好!当然这个问好带了好几年才带到。也许是机会不合适,也许是各自忙碌,有时候碰面又忘记了,虽然这样,蔡应律老师的名字也在心里烙刻,痕迹越来越深,抹灭不了。

和蔡老师的接触不多,短短几次,不能说了解,只能观其形不卑不亢,品其性脱俗优雅。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正义勇敢,不畏强权恶势力。腰板儿挺得很直,犹如军人出生,伟岸的身躯,仿佛青松。雪压不倒,风雨不折。笑声爽朗,心底磊落,无怨无悔于天地间。更是充满了力量和阳光。不是阳奉阴违,不是柔弱无能,不是玩弄心机的人。相由心看,这是一颗有着血肉,有着善良,有着爱恨分明的心。这颗心非常非常强大,没有一些文人的酸腐,无病呻吟,牵强附会,也没有高人的故弄玄虚,夸夸其谈。有的是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淡看云起云涌,笑谈山水,蔑视人间苟且之人,不齿之事,敢做敢为爱恨分明。

对于蔡老师这样的评价,不为过,甚至于还有不及。读他的书就会明白他的好,他的勤奋,他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执着,对艰难困苦的不屈不挠,对善良的百姓阶级充满了满腔的同情和爱怜。

他众多的文字里,我先看的是小说。虽然是小说,却有着他一路走来的点滴浓缩在文字里,他的所想,所感,所爱,所恨。无不一一展示在我的面前。那些文字组成的画面,没有过多的渲染喧嚣,没有深刻的为写而写,但是一篇篇的读来,一种质朴更显诙谐的手法在描写无奈,心酸。读后心头留存别样的滋味,令心久久难以平息,一直萦绕在故事的那些情节里,很久自拔不了。

那篇《国庆·两天假》我是看了两遍,虽然就是写普通的两天假,一对新婚夫妇,想要团聚这么一个事。蔡老师没有像有的作家,大写特写,思念,想象见面时的情景,多么激动,多么彻夜难眠。而蔡老师只是分以A,B,A1,B1场景来写,犹如两条平行的轨道,对向行驶,没有交接。女方准备了一只肥鸭,在四等火车站,等那缓慢拥挤的火车.好不容易车来了,上车了,拥挤,肮脏,被列车员拧死的肥鸭,她只是想忍住站立不稳,忍住污秽空气。心里一只想不一会儿,烧鸭子就可以红烧好摆上桌,他们一起享受美味,享受相聚,享受这假期的美好。那时候的火车那肮脏,那拥挤,那污浊的空气,是如今人难以想象的。

男方也在收拾圆桶包,准备奔向女方的学校。那是我们孩提时代最流行的一款时装包,能相像那包的模样,也能想象匆忙的把一些衣物,塞进包里的毛躁模样,马不停蹄的赶往火车站。可是彼此都到了彼此的驻地,却不见彼此,一阵慌乱的急切寻找后,彼此已然明白,他们双方都在赶往对方的地方。就只有两天假,就只有那么一趟车,于是彼此在彼此的驻地守着失望,失落,无奈懊恼,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又彼此赶回各自的单位,这个假期两天算是,赶路结束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遗憾的,看的读者是遗憾的,也是唏嘘感叹的。这篇作品写于八十年代,那时候没有如今的网络信息,通信都不发达,这样的遗憾在今天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而那样的事情如今听起来确实笑话,那样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今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它却真实的存在过,令我看后扼腕感叹,造物弄人啊。

还有一篇《深山里的喜事》,那喜事是多么悲伤啊,陈规陋习举不胜举,男方家要承受巨大的精神,经济压力,特别是女方因为男方忘记带盐巴去,满桌佳肴无盐无味,伴着挑衅,讥讽和作弄。

就是这样的旧风俗,姐姐丝丝结婚那晚,因为相信起床穿了男人的鞋,以为以后的日子就不会被欺负,被躲在门后的婆婆看到了,立即喊人来将丝丝,惨无人道的暴打了一顿,就因为这样的婚姻,演变成了两大村落的战争,导致于他的父亲,一个外地人,有些科学常识的匠人,如此殒命,丝丝就此残疾,那婚姻不由得她们自己做主,那是家族村落的婚姻,深深感叹之余是酸楚,我沉沉的发出了一声声长叹,可悲啊,愚昧啊,那是什么世道啊!

笔墨细腻刻画每个人物的形,心,活动,场所,情节,无不引人入胜,看得心跌宕起伏。仿佛我就身立其中,吃着那无盐的菜,陪着藤藤几娘母悲戚的哀嚎,也仿佛我陪着新娘骑毛驴,到了夫家门口,没有进门钱,被娘家人拦着不准进。更有的是女方送亲客人那一桌的荤菜里,发现有块肉上有猪奶,女方哄闹着,要说法,要赔罪,要换一桌菜,正在不可开交的当口,藤藤上来一口吃了那猪奶,看到这里,仿佛那猪奶皮味还在我的口里,有些嚼劲,有些恶心,嚼到后来没有盐味,有些吞咽不小,却又不敢吐。

进洞房了,被人拦着需男人先进洞房,估计谁先进,谁不会受欺负的说法吧,夫家表嫂非要已经进去的藤藤出来,两个人一起进,藤藤对表嫂的抢白,让表嫂的脸红一阵摆一阵的不快表情,容易令人想起尖酸刻薄的小市民。一幕幕的在文章里闪现,我想要拍成电影不会比红高粱差,还没有那么粗俗不堪。蔡老师的文章难能可贵的,在当今盲目追求读者量,追求书畅销的当下,尤其小说中,不管不顾的加入了很多色情描写,尤其农村乡土题材文章或者故事。很多人迫不及待的看,看了就看了,那些粗陋的东西很难留存于世。首先那些描写难以面对我们下辈,再下一辈。这是我特别喜欢蔡老师的书之一,纯文学的描写。

那一篇《家当》,我一直觉得好像写蔡老师的童年和家世,那个和爹坐在滑竿上的男孩儿犹如地主少爷一样的孩子就是蔡老师。那每天黄昏去守着母亲坟墓的男人,他痴情,悲伤,难过,没有用特别的语句,却用每一件事,却表达了母亲离去给父亲带来怎样的深深思念。那外家姨妈的到来,是临终父亲将孩子交托于她,让孩子们日后有个照顾和依靠,所以父亲在病入膏肓时候,虚弱的让人搀着与那个姨妈拜堂成亲,并告诉了外家姨妈,家里的家当以及银子埋在何处,结果,对面姨妈偷听到了,并让自己的孩子,就是作者的老表去挖出来拿走了。后来的后来,一切都是那么苦不堪言,那么水深火热,父亲走的晚上,对面姨妈装睡着,任哥哥拍门呼唤,狠心的姨妈不起来看看几个孤苦无助无依的孩子,以至于哥哥很多年以来一直不理睬对面姨妈。

外家姨妈因为吸食鸦片,被判刑在石棉矿,失依的孩子们只好到表哥家,结果生活清苦,还染了一身疮,幸好有会理的幺姑奶,老姨奶,他们三个红耗儿一般的孩子,得以保住性命,那些小脚尖尖的女人啊,在我面前闪现,交替,她们的仁爱,善良,无不令人读后动容。

我一边读着,一边行走着,看着,那一个世纪以前的那条街,街上的那一家人,那家人里没有父母的孩子们,多么凄凉,多么沧桑,特备那个最小的男孩,仿佛一直在那棵石榴树下用尿和着泥巴……。雾气蒙了双眼。这样在解放时家破落的故事,父亲也讲过,虽然情节不一样,心境也一样,苦难一样。有些熟悉,有些遥远,依然牵扯着我的心脏,揪着的痛。

看完蔡老师的小说,我掩卷而思,久久难以入眠,望着窗外的星星,月光,思绪如潮,人生无常,生命无常。也明白了写作是一件没有投机取巧的文学之路,也不能凭空捏造,那样会犹如无根基的大厦,会漂浮,倾倒,令人读之无味。确实需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才具有生活气息,厚重感,令人余味无穷!更明白了,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世间一切都会美好!蔡老师的书还有很多很多,我只是读了一部,余下的时间,我将坚持努力的学习蔡老师的文笔,写作技巧,以及踏实做人,做文,无愧于心!

篇5: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我喜欢毕淑敏的文章,喜欢那种轻松有趣的风格,我一直喜欢轻松有趣的东西,她写的不但有趣,更是发人深思,觉得很有意义,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适合我这种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脑袋。喜欢她一针见血的睿智,比如这句现代女性买个提包都追求品质上乘,我们为何不追求自身的优良?

有不少篇是讨论女性的问题。看了评析想不通那些年轻的甘于做别人情人的女子,是因为懒惰,因为糊涂,因为虚荣贪图富贵,就那样不负责任地放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前途,我想她们应该不爱自己,为何不想想等年岁大了怎么办,等别人又有了新欢怎么办。把自己的生计前途幸福全托付在一个不靠谱的男人身上,真是一出悲剧。女性应该是更感性更注重感情的动物,那么多女子甘于这么做我真的不太明白。也许我的思想比较老套,但我依然坚信生活该是和谐稳定的,有可以去爱的人,有爱自己的人,这样才是幸福的。

谈论死亡,毕淑敏不惧怕死亡,这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呢?就像我们要进行新陈代谢,大自然新生代替死亡一样正常。我尤其赞同她的死亡该回归家庭的观点,如果明知道自己快去世了,却要不断在医院折腾,费钱费力所有人跟着受罪,何苦呢?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吃好点,喝好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家人给予充分的关爱,在安详平静中死去。并且我也不希望家人太过伤悲,只要他们继续快乐幸福地生活就是我幸福了。

谈到教育,毕淑敏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孩子已经很痛苦还要唠叨不已以为这样效果好,会让孩子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忽然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的父母,由于繁忙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保护,伤害了孩子也不知道。

她主张表扬也要慎用,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与生俱来的特质,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是批评。我们的批评教育或者赏识教育也该有个度。

谈到移民的子女,她的见闻让我震惊,看了那么多孩子们在国外快活自信的文章,再看这篇才让我觉得移民真的是有利有弊。我打心眼不希望人才都往外留,希望祖国的环境,教育,公务员,食品医疗制度……都可以人性化一点,美好一点。祖国再差再落后,也有好的方面,身处其中也许不知而已。父母都是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可是孩子真的快乐真的愿意吗?一切都被大人主宰,这些真的适合他们吗?孩子能适应外国的语言习俗,没有歧视,融入其中吗?

篇6:读《毕淑敏文集》有感

那是一位相貌丑陋却气质高雅的女经纪人。作家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在为一群刚入职的年轻人讲课。她精彩犀利的话语给作家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毕淑敏采访了这位长着龅牙的成功女士。当时,她刚刚为客户赚了许多钱,但是除佣金外,她没有向客户多收一分钱。正因如此,龅牙女士在业界拥有极好的口碑。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她回忆起自己刚开始工作的经历。她曾翻着电话簿给有名的大公司打了四百多个电话,其中只有一个总裁愿意当面听她谈谈期货投资问题。

接着,作家问她,她的这般容貌在工作上会不会给她带来压力。她爽朗的大笑,并有理有据地说明了其外貌具有的优势,其言谈间的自信令人心悦诚服。最后,她们又谈到对生活的要求和人生的志向。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

我把这位女士的成功要点总结为:智慧、勇气、自信和顽强。其中,她的勇气最让我佩服。她刚出世,没有任何力量可依靠,无所畏惧地为自己寻找机会。这份勇气,这份魄力不是谁都有的。面对一个佳丽如云的城市(深圳),生得这般容貌,还能自信地走进写字楼,这份傲气也不是谁都有的。

篇7:读书报告-读毕淑敏文集有感

说来惭愧,我是在中学做语文试卷时,从阅读题上知道有毕淑敏这个作家的。出题者总喜欢用她的文章,让考生分析相关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某些句子好在哪里。老实说,当初对她是有些排斥的,就像学生排斥牛顿、欧拉等人。进入大学,或许是成熟了些,或许是心态放松了些,或许是武侠看腻了,也或许是其他原因。再读毕淑敏作品,竟有一种找到知己,想要一口气读完的感觉。

读了她的文章,你才发现:她的文字平凡朴素,却能道出我的心声。她的素材随处可见,却能引出深刻哲理。往往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她用寥寥数笔就能让我拍案而起,大呼:“太对了,我就是这样想的!”。她的作品犹如一湾清泉流淌给人以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

《毕淑敏散文集》一书收录了《提醒幸福》、《孝心无价》、《我很重要》、《不宜重逢》、《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友情:这棵树上只有一颗果子,叫做信任》等优秀散文。阅读这些文章,让我这个以前读书不动墨的人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记下自己和作者的共鸣,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想:

在《提醒幸福》一文中,她写道:“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细想我们的经历,何尝不是这样。父母、老师、朋友,凡是关心你的人,都会提醒你注意保护自己,不要着凉,受伤。而我们也就习惯性的警觉苦难,忽视了幸福也是应该注意和提醒的。我们需要别人或自己来提醒幸福的到来:别人对你微笑,你感到心情愉悦,这就是幸福;冬日早上起床,看到太阳升起,这就是幸福;一家人说说笑笑,在一起吃饭,这就是幸福;否则就会对幸福有过高要求,而幸福就在不经意间从手里溜走。回忆过去的感动,珍惜现在的拥有,那些记忆,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无论是称心还是烦恼,点点滴滴,其实就是幸福。提醒自己幸福,你会发现幸福无处不在。

读着《孝心无价》一文,说实话,我鼻子酸酸的。她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可惜人们忘了,…….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看完这篇,我发呆了好久,心里满是恐惧和不安,我害怕真如作者所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敢去想象那一天的到来。以前的我总以为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总是在幻想我以后做出了成绩就给父母买很大的房子,让他们享福。我以为我这样想就是孝子,现在看来这些只不过是借口,是自我安慰,是逃避现实。真正的“孝”其实很简单,是常回家看看,是出门在外报平安的一个电话,甚至是一个眼神,一次手牵手。老人们最在乎的不是你给他买了多少东西,而是你的平安,健康,幸福,所以,请多在细微处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这是我们都能做到的。翻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章,我好奇心顿起,她解释:“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与它们永远隔绝……我谨慎的使用殴打…..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我似乎理解了小时候母亲边打我边哭的缘由,我坚信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母亲是最无奈的,她不舍得打你,但又不想你走上邪路,她一个人承担起她的心痛,不舍和你的怨恨,不满。打在你身,可受伤最重的还是母亲。你要知道,那是她对你的期望,她希望你长大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所以她不惜破坏在你心目中慈祥和蔼的形象,只为你能更好地成长。归根到底,打孩子是身为一个母亲的心酸无奈和真实自然的一片苦心。这是她爱你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不管你接不接受,能不能理解。

……………..阅读毕淑敏的文章,用心领悟,那一行行文字恰似一泓流淌而下的清泉,伶仃作响,引起读者共鸣。

篇8:读毕淑敏小说《女工》有感

一、小说创作中的悲剧色彩

悲剧色彩的产生, 是因为人对在现实生活中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初衷以及对生命不可复制之间存在冲突, 从而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 人因社会因素产生的悲剧色彩

1. 崇尚至高荣耀和生命价值的矛盾

如果把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作为生命的本质来看待, 无视人的尊严、生命等, 那么个人真正的生命价值也会无法实现。在毕淑敏的作品中, 不乏为了功名荣誉而抛弃生命中最本质东西的人, 他们把功名利禄看作一切, 将上级的命令看作最崇高的使命, 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实现其极力追求的自我荣誉。

在《昆仑殇》中, 军队代表着社会, 在这个社会之中有人们有自己的生存规则。而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在遵循这个社会规则的同时, 也附带着自己原有社会的固有模式来生存着, 其无疑产生了一种矛盾的状态。在人们固有的生存模式当中, 人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与西方社会不同, 现代中国的社会依然带有浓重的之前人情社会的遗风。在这种社会中人情成为了每个人极力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可是, 在军队这个社会里, 每个人却把服从命令, 争取功名荣誉当作最高的使命, 甚至有时候不惜牺牲人的生命来赢得军功。这一方面确实是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 并且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以马革裹尸、以身报国为最高荣耀。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讲, 的确是有违人之常情的。

《昆仑殇》中的一号, 是一位将军功看作一切的人。在昆仑地区海拔高达五千公尺的高原上, 冬天的温度能低到零下四十多度, 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下, 人活着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活着成了一种奢望, 更别提保家卫国这样崇高的事情了。毫无疑问, 作为一名军人他是无比光辉荣耀的, 为了保家卫国, 为了守住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年复一年在这种极其艰苦之地奋斗着, 不管多累多苦都没有放弃过, 甚至把来看望自己的妻子赶回去了。可是, 在一切结束之后, 他看着一座座曾经和自己一起奋斗着的战士的新坟时, 他突然醒悟, 自己的荣誉和军功与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相比, 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烈士的坟前, 他对自己只有悔恨, 在他今后的人生中, 他也没有勇气去直视这么多年轻生命的凋零竟是自己亲手造成的。所以, 他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 也是这场悲剧的最终承受者。最后的结果, 对他来说也是一场悲剧。

2. 女性地位和男权至上社会观念的矛盾

女性被当作男性的玩物, 不仅在生理上折磨她们, 也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多压迫, 特别是封建传统遗毒对她们的毒害。这些社会悲剧的出现, 是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突出表现。即使到了当代, 男女不平等现象也时常出现, 女性的社会悲剧也并没有消失。

毕淑敏的《阿里》中的游星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悲剧。游星勇敢大胆, 极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爱情无穷的吸引下, 她冒着被处罚的危险和自己的心上人约会, 结果事情败露, 游星也被开除了党籍。在男权社会的压力下, 高傲的游星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这社会的不公平, 用自己的生命去抵触残余的封建观念。可以看出, 同样是在追求爱情, 可是女性往往付出的代价比男性大的多。这是因为在男权社会中, 男性才被认为是可以左右命运的人, 而女性则处在服从、被压迫的地位。

在《血玲珑》中, 我们可以看出, 即使是在现代如此讲究男女平等的社会, 女性的苦难悲剧还是在上演。在男权社会的压力下, 女性为了生存, 为了生活, 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身体, 甚至人格尊严。

(二) 人因自然因素产生的悲剧色彩

在毕淑敏的小说《昆仑殇》中就有许多段关于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活的艰难。然而,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 我们一直试图改变的大自然。在恶劣的环境面前, 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 那么不堪一击, 但生命倔强的本性却一直鼓舞着我们向前!我们企图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和大自然作斗争, 去征服它。但是, 大自然依旧冷酷无情, 用不怕死的精神征服它的最后结果是去承受生理的痛苦。这说明, 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 人承受着生理方面的痛苦, 人在自然中有着生理方面的悲剧。

所以, 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 尤其在恶劣自然中, 人的正常生存变得如此艰难。大自然总是用一种很稳重、很冷漠的眼神看着我们, 无论我们怎样嬉戏, 怎样试图改造它, 它都无动于衷。这让我们这些有着独立精神的人很无奈, 很气愤, 我们总想去改变大自然, 却最终被它改变, 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种惩罚既有生理上的, 也有精神上的。而这种悲剧也会始终伴随着我们, 直至生命终止。

二、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色彩

(一) 女性悲剧

虽然现在科技的进步让女性地位有了改善的空间, 但是男性依旧只是把女性当作自己的玩物, 甚至在心理上觉得女性就是卑微的。这虽然已成为男权社会大部分人的看法, 但是要注意到这大部分看法已成了社会发展的拦路虎, 在现代如此开放的社会依旧有男女不平等现象出现, 可见中国人在长期极其强烈的男女不平等的氛围中沉得太深, 而女性的地位不平等对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说《补天石》中, 卫生科长袁镇是一个对女性有严重歧视倾向的人, 他觉得女性就是不如男性, 根本不配和男性平起平坐。他作为那些女性名义上的上司, 平时对他们只有敷衍, 只想着随便把她们打发了就可以了。由此可见, 女性在他心中是什么地位了。经过种种的磨炼和选拔, 朱瑞成为了可能上大学的候选人, 可是不管自己多么优秀, 多么努力, 袁镇长的一句话就把她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给否定了。是啊!有着同样的付出, 甚至可能这种付出比男性要多很多, 但是只是因为性别, 所有的付出全变成了泡沫, 这种不被肯定的滋味可能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吧。我们不禁感叹:女性, 你究竟为谁承受了这么大的痛苦?

小说《昆仑殇》中, 面对着如此残酷的自然环境, 人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而更残酷的是, 女性在承受着和男性一样残酷的现实的同时, 更要面对独特的生理条件带给她们的压力。每个月的生理苦痛在正常生活条件下都无法忍受, 更别提在极端自然环境下了, 更是有女性因为生理特性在严寒的高原上丧命。这一切, 都是千百年来女性默默忍受的, 更是以后无法改变的一种悲剧。

(二) 对女性悲剧的反思

女性不能和男性平起平坐、女性不能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女性不能出席一些大型活动、女性……那种对男性唯命是从的态度, 对男性在乎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在乎自己的程度。男性拥有三妻四妾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正常现象, 而女性如果嫁二夫, 却不被世人所接受, 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 这种不公平压迫着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着的千千万万的女性。

在毕淑敏所创作的小说《女心理师》之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是女性开始进行反思的杰出代表。贺顿经历了非常悲惨的童年, 所以, 她比一般女生都要敏感, 她从小立志要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靠着自己的拼搏和努力, 终于在这个小城市中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这过程中, 她经历了让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为了给自己的心理课筹钱, 她去卖有毒化妆品, 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脸做实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她向陌生人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了掩饰自己农村人的身份和过去, 她不惜改名换姓;为了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她下嫁给了房东的残疾儿子……所有的这些, 都可以看出贺顿无比心酸的过去。但是, 即使命运对她如此不公, 她也始终没有放弃过拼搏奋斗的信念, 在她的心中做这些事只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我是女性, 我要活!而且要活出比男性更加精彩的人生!除此之外, 貌似这所有的种种是社会逼她这么去做的, 可是细细想来, 她才是推动这些故事向前发展的主人, 所有的一切都在她的计划之中, 包括自己的爱情婚姻也只是她一步步谋划好, 帮她走上事业巅峰的一个棋子。她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房子, 嫁给了一点也不喜欢的男人, 甚至在结婚后, 还是和自己的情人保持着暧昧关系, 而之所有结婚了依旧和情人保持暧昧关系, 更是为了情人对自己事业的帮助。从中可以看出, 在贺顿的心中, 自我实现已经超过了一切。贺顿的形象不仅说明了女性开始注重自我意识, 努力摆脱男权的压迫, 更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力求在各个方面超越男性, 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贺顿的生活虽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改善, 但女权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现状的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活总是有希望的。这表现出毕淑敏小说启迪对人生思考的总基调, 也是对其小说创作精神的诠释。

总的来说, 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已经意识到自我的重要性。

(三) 圣母意识

毕淑敏的小说《生生不已》中, 女主人公乔先竹是一位平凡的主妇, 她没有安稳的工作, 更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可是, 面对生病的孩子, 她的付出并不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母亲少。她悉心照顾在病痛中的孩子, 恨不得自己去替孩子承受这一切的病痛。可是, 心爱的女儿终究离自己而去, 即使是面对这样的人生打击, 她也没有放弃做母亲的美好愿望, 她想把这份爱和亲情一直延续下去, 就算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位有点粗俗, 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她的关心和爱护都是很粗糙的。所以, 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他吓得手足无措, 用头撞墙, 更无力像个男人一样去承担这一切的责任。所以, 她在心爱的女儿离去选择再生一个孩子的时候, 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 因为她不仅要承受生理的痛苦, 更要承受精神的空虚和女儿的离去这一块大坑洞。她不是只是单纯地生个孩子, 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 如果能够再做一次母亲, 哪怕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 她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是涉及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个母亲都会有无法想象的能量, 看似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女性, 在真正成为一个母亲、承担作为一个母亲应负的责任的时候, 女性无疑是不可小觑的。

三、结语

从毕淑敏创作的小说内容与塑造的人物形象上来看, 无论是对悲剧色彩的诠释还是对女性角色的反思, 都表现了毕淑敏本人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的思考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随着当今时代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 人们将注意力过多投入到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 从而忽视了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慰藉。毕淑敏作为现当代作家中的表率, 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以独特的笔触记录时代的发展变化, 从而呼吁人们对自己精神世界进行塑造。

参考文献

[1]张熙健.女性意识——毕淑敏的小说研究[J].文学艺术, 2013 (11) .

[2]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

篇9:读莫言小说《生死疲劳》有感

关于“生死疲劳”的书名,据说来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本书用了奇特的视角来描述高密东北乡西门屯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闻。书还没有看完,我就已经被主人公对生命所抱定的那份执着所感动:变成驴,要折腾;变成牛,要犟劲;变成猪,要撒欢;变成狗,要精神。从这些故事变换的主线中,我感受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土地,对家国孜孜以求,永不言弃的顽强。

莫言因为用虚幻的手法,表现了真实的历史,才使人觉得它更加真实。人往往在得不到的时候,才寄希望于梦幻和想象。这就像在正常情况下,人就是人,怎么能与动物,尤其是和人类有着密切联系的家畜相互变化呢?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他曾为维护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一科学著作,向反动的教会势力说道:“我正在磨利我的牙爪,已备来保卫这一高贵的著作。”他郑重的宣布:“我是达尔文的斗犬。”作为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恐怕比其他人都清楚人与犬的区别,但是为了捍卫真理,他磨利了的是自己的“牙爪”。同样将自己与动物相比的,还有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世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由于他深深折服于明代有文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戏剧家之称,自诩“青藤道士”的徐渭,郑板桥自刻印章,称自己为“青藤门下走狗”。三百年后,齐白石曾作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些都是名人,他们对世事的洞察和了解,远比我辈清楚,为狗?为人?读了《生死疲劳》,我似有所悟。

在小说里生死疲劳的是谁?是那个想要复仇或者说是求个公道的西门闹?是那个想跟随党的步伐的洪泰岳?是那个想有所作为的西门金龙?结果却是西门闹六度人界阴界的轮回,成为西门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蓝千岁,等到最后西门闹再也闹不起来了,数十年的风雨后,什么恩怨都已经放下。洪泰岳疯了,在可笑的文革后依然不肯放弃过去的政策,最终走向毁灭。西门金龙无疑是一个狠角色,为成事儿毫不顾忌亲情、爱情、人情,高密首富、时代改革的先锋、弄潮儿西门金龙最终因为自己的贪欲和命运的作弄,死在洪泰岳的手上。而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却是一直追随土地,抑或是追随真诚的蓝脸,和他当年当长工时的老掌柜“西门狗”,在自己很早以前就挖好的坟墓里安详地躺下。谁是谁非?或许只有“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佛语是最好的解答。其实,人活着就有疲劳,奔波的疲劳,空虚的疲劳;诚实的疲劳,说谎的疲劳……生命要经历几度“轮回”,才能大彻大悟,参透因果,回归本真?《红楼梦》里也曾有言: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关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指导老师:吴蕾 评委:位长安)

篇10:读《毕淑敏散文》散文有感作文

每当我看完文章最后一个字时,心中没有读林清玄的随心,也没有读张晓风的意犹未尽,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让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长的意蕴,如浓墨一般渲染着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把张晓风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话,那毕淑敏无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绿、如同海水般的蓝、如同生命般的红。我喜欢她的自然、简单明了、一针见血。但并不缺乏写作技巧。比起张晓风的细腻,我更加喜欢毕淑敏的“实”。或许因为她是一名心理学专家的缘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进我的内心。

在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对于生命的意义,毕淑敏可以大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认为,人其实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点尘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颗沙砾一般。但是,读了《我很重要》后,我改变了看法——从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点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个女儿、我的奶奶多了一个孙女、我的外婆多了一个外孙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个侄女、我的姨妈姨夫多了一个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个堂妹……

对于我的亲人,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而一个。我们对于朋友、亲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是唯一的。

现在的人们总是以对于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重要性。但是我仍觉得,只要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我们的存在能让别人感到幸福,那么我们就是重要的。

篇11: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有感

何少绮

我想,也许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种种感悟,特别是很多来访者所给予我的宝贵精神馈赠,用文字去表达,去传递一种友爱和成长的信念。一本书的定价不过几十块,普通人吃一顿家常饭的花费。如果有人在看到这书的时候,书中某句话轻轻地碰撞了一下他的心,引发了一点点思考,就是我莫大的喜悦了。

——摘自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前言

这句话引起了我莫大的共鸣。作为老师,面对学生,难道不正是这种心理吗?如果我们能教给学生一点知识,给予学生一点生活上的帮助,给学生一点人生的启发,我心里也会感受到莫大的喜悦。同样,今天我所写如能给大家一点思考,我也同样感到莫大的喜悦。

《谁是你的闺蜜》一文中的张小锦不惜花钱要除掉妈妈的闺蜜,原因很简单她认为妈妈的闺蜜在毁掉她们的家庭。可是妈妈的闺蜜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是一个“小三”.相反,妈妈的闺蜜对“小三”深恶痛疾。正是由于她一直鼓励小锦的妈妈与出轨的小锦爸爸离婚,所以小锦才想着要除掉这个人。天真的小锦以为只要没有了妈妈的闺蜜,她们家庭就不会破碎。小锦之所那么讨厌妈妈的闺蜜,原因还有就是妈妈总是以为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妈妈选择把所有事都瞒着小锦,只跟自己的闺蜜讲。而小锦认为自己才是妈妈最应该倾诉的人,自己才是妈妈真正的闺蜜。于是她想尽办法吸引家长的注意。她装生病,她逃学,她离家出走。小锦很苦恼,妈妈不理解她,以为她什么都不知道。爸爸不理解她,认为她任性胡闹。老师也不理解她,觉得她无心向学。

生活中我们总是以大人自居,小孩永远是小孩。殊不知,小孩已经在我们不知道不觉中长大了。他们想的,他们懂的比我们比能想象到的要多得多。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引导,也许她就走进了死胡同里出不来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可是为人父母却不用考证。可是大家都知道,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啊!父母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这个孩子的成长。

作为家长,我感悟到一定要以爱与平等的交流作为前提,一定的心理知识作为辅助,把我们的孩子引领到一条光明的大道上去。切不可以为孩子好,就作一味的隐瞒。这其实就是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家长也是需要考证的!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家长,决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孩子的真正引路人。还记得以前我看过一部记录片《镜子》,讲的就是父母、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原来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作为老师,我感受到的是老师之路任重道远。老师一要定时开展心理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数据信息和现象。而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学生的心理不像成年人,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疏导或激励。要知道,站在讲台上时,我们的身份是教师。在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时,我们应该忘记教师的身份。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掌握的一门技术。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都可能改变一个人。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身边的人,减少或避免悲剧的发生。

我一向喜欢毕老师的作品,是因为我认为她的作品洋溢着人性的温暖。这一本《心理咨询手记》也是这样。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总是面对千奇百怪的咨询者。这些形形色色的咨询者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和问题。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许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篇12: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心得

“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爱”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有释怀。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异常具有生活的气息,异常具有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

“说了爱的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很多的“爱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

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本事、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从阅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体味是教师应当如何对学生倾注爱,倾注多少“爱”,是“一生”还是“一时”。母亲对自我的孩子倾注的是毕生的精力和爱,教师更应具有母亲的博大情怀和终生的“爱”,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以“爱”的呵护,“爱”的德行,照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我在毕淑敏散文中,体味到“爱”的真谛——“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雨雅过雷鸣电闪。”

篇13:毕淑敏小说的悲悯情怀

在毕淑敏的小说中。女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观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无一步闪烁着让人近乎崇拜的精神光辉,读者在用虔诚,用敬仰与他交流。

作为一个兵,一个女兵,一个高原上的有着人之正常德生理欲求的漂亮女兵,游星却是在无助于凄凉中走向死亡……人难道就不能有丝毫个体性的追求吗?

在《预约死亡》中的郁客秋,为工厂索回三角债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就因为声明不好而得不到应受到的尊重。竟然用生命也换不来女厂长的鞠躬。乔先竹,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可她的因爱而生发的一切行为举止却染我们强烈的感受到母性的崇高与伟大。母亲以自竭式的奉献,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生命,生命就以这种“前仆后继”的方式延续着,而延续的原动力,就是这种舍身忘死的亲子之爱。

临终关怀医院的护士小白,是一个心灵同外表一样美丽的女性,作者用童话式的笔法刻画了这位美丽又善良的姑娘,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美德,显示着不可抵抗的魅力。

在光怪陆离的戒毒医院,作者设置了代表善于美好的简方宁,让她担负起拯救人性沦丧的重任,然而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正义、善良的人们,却在恶人恶行面前显得弱小被动,正义的斗争处处受到牵制。家庭婚姻的缺陷,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医院管理中的漏洞,使她美好的愿望无法在短时期内成为现实,甚至用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跟恶的第一个回合的交锋,作品揭示了人类在卑劣贪欲的对抗中的困窘与无奈,悲悯之情跃然纸上。

积极的肯定美,肯定一切有价值的、有生命的东西,是毕淑敏小说创作的一贯原则。然而面对沉重的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作为一个有正义的作家,大胆的揭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似乎更有力的体现了作家对人的深层思考。

在《预约死亡》中,毕淑敏既塑造了内挖统一的人物形象小白,也刻画了动机和行为由些悖离的人物形象,如齐大夫和即将出国定居的博士。即将成为法国人的博士不但爱他的母亲,也算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我是独子,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假如我不能亲自给她老人家送终,我的心灵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悔恨无穷……我辛劳一生的母亲应该有一个善终,她只有灾我的怀里死去,其他任何一种死法我都不能接受。”但是出洋的诱惑还是战胜了虚伪的孝顺,为了按时出国,他竟打算把自己的母亲活活的冻死、饿死,无论他赠杨为自己辩护,相信异国他乡的漫漫人生的旅途他将永远难逃良心的谴责。作为医学院的高材生,齐大夫在临终关怀医院工作,“没有丝毫的成就感,你所有的病人都死了,死了……”临终关怀医院是正经医生的地狱,这是婆婆妈妈的慈善家施舍爱心的地方,它和真正的医学风马牛不相及。作者借齐大夫这番貌似合理的宏论带读者进入了对伦理道德这一社会问题的思索,但齐大夫毕竟是一个有高尚医德的医生,尽管他对他现在的工作不满,但仍兢兢业业,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啊!可不正是因为这矛盾才显得真实吗?

到《红处方》,作者通过对吸毒者畸形心态的剖析,对人类心灵弱点的解剖更加深刻、精细透彻了。作品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刻画各种不同的吸毒者,把吸毒这一世界性的社会弊病从单纯的人性恶的小圈子来出来,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惨痛的慢性或自戕者是怎样与人们自身的过失、错误和社会不合理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远的。作品所重点刻画的庄羽,仅仅因为好奇导致了他祸及一生的错误选择。是他人性中的弱点使她无法摆脱毒品的纠缠,终于在恶的泥淖中沉沦下去,冷酷、自私、敌意、嫉妒……吸毒者无可救药时的极端残忍在他身上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琪仁吸毒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父母的离异给他幼小的心灵投下阴影,使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他为斩断恋母情结而诱发了性变态——同性恋,在贫乏、空虚百无聊赖中,他陷入毒品这一温柔的陷阱。作为贩毒者的三大伯,他抓住戒毒病人视毒如命的薄弱心理,利用政策的空子,披着戒毒的外衣,躲在病室的一角在贩毒中牟取暴利,还有张大膀子等,这些人身上都集中了人性的恶。欲望的毒素浸透了他们的心灵,在人格是非的较量中,他们成为恶的俘虏和奴隶。对于这群人在哀其不幸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令人悲叹的人性的悲剧。

篇14:读小说《乞丐》有感

中午十分,正是人们用午餐的时候。美食街上的饭店里,坐满了用餐的男女老少。吃,成了这条街上这个时间点的主题,所有人都在吃,包括作者本人

也是匆匆赶回家吃午饭。

可是,作者回家的路上似乎并不“顺利”,有个面目讨人厌的老乞丐企图向他乞讨,作者没有发善心施舍,反而觉得乞讨影响了他的好胃口。

作者回家吃饭后,又喝了杯茶,抽了只烟,吃了点水果,最后上网的时候还品尝着比利时进口的巧克力。在我看来,作者应该是吃得很饱了,获取,

他并不饿,因为他饭前刚从咖啡厅里出来。

饭后,作者又去茶餐厅,喝茶打牌休憩。此时,作者又看到了先前的那个老乞丐,在一家火锅店门口乞讨。这时,已是过了饭点,饭店里的客人都吃饱

离开了,而乞丐还饿着,还不知道自己的午餐在哪里,或许,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了,有得吃就吃一口,没得吃就饿着。

经过不限努力,老乞丐终于讨得半碗吃剩的火锅锅底,此时,饥饿老乞丐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把本不多的“午餐”分给其它的乞丐吃。半碗锅底一分为三,

就只能是塞牙缝的.“开胃小菜”了。没几下,老乞丐就吃完了,她企图再次乞讨,却没有成功,只能失望走开。

这条街上的人,除了乞丐,所有的人都吃饱了,甚至连那张混在火锅锅底里面的餐巾纸也吸饱油。

我看到这里,顿觉人心冷漠、世态炎凉,所有人,包括给老乞丐火锅锅底的人,都没有一丝同情心,没有一点善良。此时,我又想起老乞丐残破的搪瓷盆上

上一篇:文艺社团活动策划下一篇:中国银行校园招聘笔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