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下诗经二首教案

2024-05-24

初中八下诗经二首教案(共9篇)

篇1:初中八下诗经二首教案

课题

12、《诗经》二首 关雎

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导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目标

了解《诗经》。 掌握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检测

预习

看拼音写词语(对子互改、汇报检测结果)。

好逑(hǎo qíu)窈窕(yǎo tiǎo)芼(mào) 寤寐(wù mèi)

自学指导 小组合学(15分钟内完成) 。

1、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

6世纪的春秋时期,公305篇,也称《诗三百》,孔子将《诗三

百》奉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作经典,奉为“五

经”之一,才称为《诗经》,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

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起兴:又叫“兴”。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借其他事物表现要

说的事物。一般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联系课文,理解含义。

3、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前四句。

5、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6、读文,给课文分部分。

7、总结中心思想。

先组内展示,后师抽签小组展示。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联系课文,理解含义。

古今异义词

服: 古义:思念。 今义:衣服;衣裳。

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灰白;深绿色;苍茫。

阻: 古义:艰险。 今义:阻挡;阻碍。

多义词

在河之洲(的)

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左右采之(动词,摘取)

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众多。)

活用词

琴瑟友之。友:名词活用为动词,亲近,做朋友。

琴瑟:名词活用为动词,弹琴鼓瑟。

钟鼓乐之 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钟鼓: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钟打鼓。

3、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

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

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

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

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

来取悦她。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前四句。

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男子

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5、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对他动作的描写。“悠哉悠

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

平静,难以入眠,形象比怎地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深深思念之情。

6、读文,给课文分部分。

第一部分:直写男子的愿望,引出淑女是君子的理想对象的联想。

第二部分:写男子对姑娘的极度思念和追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部分:写男子幻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7、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思念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痛苦和

幻想愿望实现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

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中心思想。

对子互背,汇报互背结果,师抽查。

背诵并默写全文。 对照课文写出翻译。

要求:独立完成、字体工整、书面整洁、按时上交。

 

课题

12、《诗经》二首 蒹葭

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导入

由景及情,景能使人幻想出很多的情感,今天我们通过蒹葭来分析。

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检测

预习

看拼音写词语(对子互改、汇报检测结果)。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u hui)晞(xī)湄(méi)坻(chí)

自学指导 小组合学(15分钟内完成)

1、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2、前四句是千古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的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有什么作用?

4、读文,给文章分部分。

5、读文,总结中心思想。

先组内展示,后师抽签小组展示。

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

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

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

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

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

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

水中洲。

2、前四句是千古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一烘托追求心上

人不得时悲凉惆怅的心情。

3、这首诗的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有什么作用?

既刻画出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又渲染了迷蒙、清冷的气氛烘托出

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4、读文,给文章分部分。

第一部分:即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在水的两岸,苦苦追

寻而不见的惆怅。

第二部分:用反复谭勇的方法,把主人公追求和事物的情绪推向高

潮。

第三部分:表现了“伊人”依然可望而不可即,渲染了主人公深沉

的相思之情。

5、总结中心思想。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将水乡清秋的

景物与凄婉、惆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营造了

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检测

背诵(第1、2、3、5小题)。

对子互背,汇报互背结果,师抽查。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对照课文写出翻译。

要求:独立完成、字体工整、书面整洁、按时上交。

反思

 

篇2:初中八下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篇3:诗经二首《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6)学生试背诵。

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1、除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来。

2、将《氓》改成现代诗。

篇4:诗经二首教案

上传: 庄琴英

更新时间:2012-5-8 8:54:06

静女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作业 1 背诵课文。2 预习《黍离》。

《黍离》教案

[日期:2009-09-21]

来源:吴江中学 作者:陆菲/强化院

[字体:大 中 小]

《黍离》教案

2009.9.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课时

一节早自修(2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把默写本拿出来,默写《氓》4-6节。2.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诗歌读本》翻到第5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诗经》中的佳作——《黍离》。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字词的发音。3.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来解决诗歌中一些难读的字词。来看黑板,我请位同学起来读一遍。黍shǔ

行迈靡靡mǐ mǐ

穗 sǖì

噎yē(生读完后)我再来补充一下。黍、稷

我们看注释2,黍,俗称糜子,北方又称穄子,黏性的粟类,即黄米。稷,俗称高粱。一说为粟,即小米。两种说法都可以。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中五谷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茮(豆类),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经常会在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其实,“社稷”一词中“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看靡,靡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mí ①浪费

~费/ 奢~ mǐ

① 无,没有 ~室劳矣 /~有朝矣(《氓》中刚学过)

②顺风倒下

风~一时/ 披~ ③美好 ~丽/~~之音 4.齐读诗文,把握大意。

下面我们齐声朗读整首诗歌,注意刚刚特意强调的字词的发音。

结合书上的注释,大家试着把诗歌翻译一下,了解它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

5.结合背景知识,体会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后,我们再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就容易一点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关键字:摇摇 如醉 如噎 心忧

诗歌中,把主人公这种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后来,“黍离”便成了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常常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后代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夔的《扬州慢》。

除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外,成语“黍离麦秀”也是出自于此。6.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诗歌,这一次要试着读出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可以读得稍微慢一些。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不是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这首诗歌很有节奏感,颇具音乐之美。那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造成这种效果的呢?

叠字

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代表作: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便连用7个叠字,自古以来被传为佳作。)

押韵

亦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全诗三章,只有个别字词发生了变化,如“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

这是更典型的一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对仗得更工整,比《静女》更典型,更严格。

叠字、押韵、重章叠唱三种手法都对于音乐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诗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到每一章中,只有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样的咏物又有何作用呢?

其实呢,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就像《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一样,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

我们对《黍离》的分析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黍离》准备周四早上的默写

2.预习《行行重行行》

七、板书设计

黍离

《诗经·王风》

闵周室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行迈靡靡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穗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黍离之悲

艺术手法:叠字 押韵 重章叠唱 比兴

篇5: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氓》

导入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家对这句诗并不陌生。这句诗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堪称是我国爱情诗之鼻祖。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故事。大家听过许多现代人的爱情故事,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期的卫国,体会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经》简介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诵读课文,并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

讲授课文:

1.内容简介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至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鉴赏要点(1)回忆和对比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其好处是: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必行起到过渡作用。内容上,①比兴句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比拟的是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推测出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②用女子熟悉的桑叶作比,与其本身劳动妇女的身份切合,富于生活气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业:

预习《静女》

熟读《氓》

《静女》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内容详解:

《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语言简练,构思灵巧。全诗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男女幽会时有趣的场面。感情深挚,活泼风趣。

首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子,和他相约于城角。用“静女其姝”既是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生动体现了那男子在赴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不无得意的心情。

然而笔锋一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女孩子非常的可爱,看见那男子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男子非常的着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惟妙惟肖写出了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也借此表现了那个男子对所爱的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那个调皮的姑娘,看见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终于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到了男子面前。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就语带双关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将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全诗篇幅很短,却淋漓尽致刻画出了男主人公等待恋人的急切、见到恋人时的喜悦和得到姑娘的爱心以后的幸福感,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形象。是一首美丽、动人、趣味盎然的爱情小诗。

布置作业:

默写《诗经》两首。

篇6:诗经二首翻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白话译文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2、采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篇7:24诗经二首

备课人:梅卫忠

第一课时

关雎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关雎》动画,上课开始播放《关雎》歌曲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导入到《关雎》,简介《关雎》。

四、学生出读课文,思考:

1、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2、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读)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

五、播放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六、正音,再读课文,读准字音,(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生齐读课文。

七、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学生分组试译课文内容(按节,出示重点词语含义),指名学生说说课文内容,教师补充并归纳。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八、教师归纳,再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九、讨论: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指名学生回答。

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十、主题归纳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十一、写作特色归纳。

十二、拓展:

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不改变基本情节以及背景的基础上,将《关雎》改写成一篇优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第二课时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 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篇8:诗经二首(精选)

《静女》是一首爱情诗歌。在诗人心里,自己喜爱的女子既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诗人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他送的“形管”,它那么好看,叫人爱不释手;还有她送的一束荑草,格外的美丽!诗歌的语言虽然平淡,但有情节,很风趣。诵读时,宜用自然的停顿,读出诗歌优美和谐的韵律,并于重章迭唱中体会情节发展的节奏,感受主人公纯真而热烈的感情。

《采薇》是一首表现戍边生活的著名诗篇。戍边守土的士兵,在归家途中追忆戍边之苦,带着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唱出了这首抒发内心一块儿痛的歌。诗歌的前三章,以采薇起兴,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歌咏,诵读时,运用停顿读出其鲜明的节奏、回旋跌宕的旋律,体味诗人在一唱三叹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最后一章的写景佳句。已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熟读成诵,品味其情景交融,含不尽之间于言外的精妙。在琅琅的诵读声中,你是否已为那流传千古的唯美爱情所打动?你是否穿越时空,看到戍边士卒步履蹒跚的背影? 静女

《诗经 ·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篇9:第九课 诗经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是中专语文教材第九课,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文中所选的两篇课文正是诗经中有代表性的名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为我们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我们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魅力与思想价值,欣赏到传世佳作并从中受到教益。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要使学生们了解我国诗歌及诗教传统,了解诗经的现实意义及不朽价值。理解并掌握所选择的两篇课文,能够分析其语言特点、思想性和艺术魅力所在。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新《课标》提出了立体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针对这些要求、针对本课内容和本班学习情况,制订教学目标如下:

1、会读会写十个生字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及名家解读,以导入新课的家书,并对其中的名言佳句进行赏析,让学生领略到诗经的语言美、思想性和艺术性,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发人深醒的哲理和包含的真挚动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讲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诗经的文体特点、语言特征、思想性与艺术性,培养学生赏析诗经名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经典国学的能力。教学难点是:诗经的语言艺术及思想性与艺术性

三、说学生情况

中专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和认读能力,但作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的学生,由于受信息时代的的影响,对于国学经典的关注与兴趣越来越少,可以说,传统国学在当下面临着一个挑战,很多学生很少真正的静下心来深入的研究和学习经典国学,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对诗经是很陌生的,根据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具有不确定性、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通过《诗经》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种传统的、充满人生智慧和真挚感情的殊经典文学样式产生兴趣,能够从经典名篇中感悟到其中所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感悟到经典国学的艺术魅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我选用了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等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给学生讲诗经的独特的文体风格与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讲授过程中,我会就诗经的独特的文体及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等一些问题随机提问几个学生,以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法,把诗经中的一些经典的名篇、名句及名家赏读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讨论法,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谈谈对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情感智慧与人生哲理以及文体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的对经典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改提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方式,我教学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增加对诗经的赏读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两个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打算先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由于这是我今天的重点,我采用讲授法对诗经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特点、结构、修辞手法及语体风格进行详细讲解,并随机提问学生阅读对课、回答问题。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并进版书,结合学科特点)新课巩固,今天要掌握的重点是,1、诗经的语言特色及情感特点

2、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课堂小结,把版书的内容展示再理一下(把讲的三个问题理一下,就是小结)课堂延伸,作业,(制造悬念,结题,突出新课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接近于发展性作业,赏析诗经中的关睢一篇,指出其思想成就、艺术价值,并按关睢的结构特征,写一封情书,要求文情并茂、感情真挚。两周后交作业。

六、说版书设计

上一篇:以十月金秋为题目的金秋高中作文下一篇: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