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教案

2024-05-25

语文古诗词教案(共6篇)

篇1:语文古诗词教案

古代诗词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诗词的基础知识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词答题规范与要求

教学难点:

对鉴赏方法的理解与总结,基本能完成练习。

型:综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高考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每一分对你们都很重要,就是说高考中的每一个考点都应仔细地去复习,能多一分都是极好的。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就是6分或8分的题,就是古代诗词的鉴赏。上新课:

一、基础知识:

(一)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十年24套高考试题古诗词鉴赏选材统计 唐诗

唐词

宋词

宋诗

元曲

明诗 12

(三)诗歌鉴赏题的总思路:

语言——意象——意境——主旨(情感)

(四)方法:

从题目认识对象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

(五)语言特点: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六)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工笔(细描)、粗笔、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抒情(直接与间接)议论(说明)

(七)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对比、反复等。

(八)表现手法:(近几年来的热点)

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抑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照应、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九)诗词常见风格

雄浑 豪放

沉郁

悲慨

俊爽

冲淡

旷达

1、雄浑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2、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

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5、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

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6、冲淡

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7、旷达

代表作家是苏轼。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

(10)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11)意象、意境及审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

物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常见意象所含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菊花—傲视

梅花—高洁等等 审美的习惯: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二、古诗分类:

写景诗(山水田园):情景交融(包括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思想感情(赞美山河、热爱生活、闲适安逸、超脱避世等)。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工笔)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咏史诗:典故、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古伤今、借古讽今,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劝谏统治者要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感慨历史沧桑变迁、朝代兴替、昔盛今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咏物诗:托物言志,常用拟人、比喻、双关、借代、侧面烘托等、手法;、咏物诗有两大特点: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边塞诗: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咏怀诗:特点就是即事抒怀;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行旅诗: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别诗: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主要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闺怨诗: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注意答题的规范要求: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练习:

2006模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夏行平水道中

陆游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注:莼: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平水:陆游家乡浙江绍兴以东四十里,以产茶著称。

(1)此诗是诗人晚年闲居期间所写。诗中首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诗人议论提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或:壮志未酬,被迫闲居的感情。)

(2)诗中第三联“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

成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选取了水、林、莺、草、蝶等意象。构成了初夏季节莺语声声,蝴蝶翻飞的热闹美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即:虽然壮志未酬,但有此美景相伴,已然足矣。)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练习:

技巧型(2005年全国卷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练习:

(200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

2004年全国卷(云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縠(hú)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5、开放型(综合型)常见提问方式:

A、有人认为某词是本诗(词)的诗(词)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B、你认为本诗(词)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C、这两首(一般)诗(词)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D、本诗(词)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对其写作手法进行简要分析。等等

提示:A、读清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B、尽量多写,保证得分机会。

C、条理清楚,不笼统答题。

D、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

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

桃园,即逃避元朝,春(春光、春风)。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 用典,对比、拟人。

(2)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

四、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滁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

(1)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2)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小传】:

陈陶(约812-888前)晚唐五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祖籍岭南。早年游学长安,精究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大中(847-860)中,隐居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情绪和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2)请简要分析诗中第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第四句跟前句形成强烈对比,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3)请概括一、二句的内容。

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破身,但结果五千将士丧身“胡尘”。

(4)有人曾说,末句中的“犹是”二字“最是精妙”,请结合三、四句谈谈它到底精妙在哪里?

“可怜”句紧承前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可怜无定河边骨”和“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篇2:语文古诗词教案

学习目标: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2.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古诗词语言的鉴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歌语言尤其具有精练、浓缩、跳跃、抒情等特点。阅读古诗词一定要抓住语言的这些特点,以诗歌的字词为抓手,把握情感,领会意蕴。我们尤其要关注古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词汇,这些字词往往就会成为所谓的“诗眼”“词眼”,常常“一字递情,千古传诵”。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征。

黑龙江医药卫生职业学校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66号 电话:0451-55679333

(一)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

诗词的语言讲究准确、传神、言简意丰,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费尽心血,“推敲”的美谈正基于此。“炼字”的目的就是在于选用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这样的字词一般多为动词、形容词,也有数词、量词等。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巧妙的字眼,可以使作品平中见奇。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命题形式】

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某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简要分析。2.【解题技巧】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②指出该字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③明确表达效果或作用。3.【答题模式】

词语含义+手法+表达效果或作用。4.【经典例题】 骤 雨

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解析】本题要求解简析诗中炼字的表达效果。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是最重要的手法。题干中要求对两个动词“卷”“吼”的表达效果进行简析。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和题干的“结合诗句”的答题要求,我们既要有“点”的挖掘,还要有“面”的拓展。可联想“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卷起千堆雪”等诗句来分析。

【解题思路】词语含义+描写手法+表达效果或作用。

参考答案:“卷”有“席卷”之义(含义),从视觉角度(手法),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表达效果)。“吼”有“吼叫”之义(含义),从听觉角度(手法),写出骤雨声势之大(表达效果)。

黑龙江医药卫生职业学校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66号 电话:0451-55679333

(二)鉴赏诗中某一名句

需要赏析的诗句,往往是诗中的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尤其是对一些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的题目,我们考生可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诗句进行鉴赏。既要指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要明确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还要指出该诗句的语言特色,特别要抓住那些表现力强的词语。

1.【命题形式】

①请对这首诗某一联(句)进行赏析。

②请从某某角度对某一联(句)进行赏析。

③请从某某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2.【解题技巧】

①表达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

②运用的手法。

③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起到什么作用。

④指出该句的语言特色。3.【答题模式】

表达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采用手法及效果+语言特色。4.【经典例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第二联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首先要概括诗句的内涵,其次要指出该处的表达技巧,接着要明确起到什么作用,最后谈一下语言的特色。

【解题思路】概述内容+明确手法及效果+总说语言特色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概述内容)。“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表现手法及效果),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表达情感)。

(三)鉴赏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及风格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主要有委婉含蓄、慷慨悲壮、哀怨凄婉、雄浑奔放、绮丽香艳、清新自然和瑰丽奇特等。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词风,如说到杜甫,往往是沉郁顿挫;说到王维,往往是清新自然。但是,在具体考题中,我们应该从诗词本身来看,避免“刻舟求剑”式的刻板对答。

1.【命题形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2.【解题技巧】

①先用两个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辞藻华丽„„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答题模式】

语言特点+举例分析+表达情感

4.【经典例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运用,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如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思路】语言特色(整体风格)+风格的内涵(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总之,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所以“推敲”会成为诗坛的不朽佳话。我们要透过语言这一“窗口”,体会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从而领略古诗词无穷无尽的玄妙。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整体风格),“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举例+分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效果)。

二、古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 4 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1)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2)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3)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4)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5)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7)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8)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 6 她的感伤和哀怨。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4.【命题题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5.【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6.【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 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三、古诗歌形象的鉴赏

(一)鉴赏意象

1.【考点解读】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3.【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实践课

仔细体味《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曲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前两联主要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慨?你还能举出一些表达类似思想的古代诗句吗?

(2)是分析第三联(及颈联)景物描写和前两联所抒发的感慨的内在联系

活动课

整理以前学过的诗歌中的意象。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10(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竞赛课

说出诗歌中的意象,抢答具有哪些特征。

冰雪、月、折柳、蝉、草木繁盛、菊花、梅花、松、莲、梧桐、鹃鸟、鹧鸪鸟、鸿雁

(二)鉴赏意境

1.【考点解读】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常见题型】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例:(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可以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四、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 1.【命题形式】

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2.【解题秘笈】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3.【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4.【经典例题】

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篇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 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 有不少虽然作者不同,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 写汪伦以歌送友, 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以酒送友, 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 资源整合, 主题凝聚, 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教学《赠汪伦》时, 先播放名曲《送别》,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 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 在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 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 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 但心情不一样, 一个是苦闷的, 一个是怡然自得的。这样, 让学生比较阅读, 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 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 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策略二:抓住“诗象”, 想象悟情

诗重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让学生引起联想, 由此及彼, 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才能入境悟情。比如在教学《示儿》时, 可以抓住一个“悲”字, 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产生联想:诗人死不瞑目, 老泪纵横, 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 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 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如此, 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 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一段段感人的旋律, 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 学生才能投身其中, 感诗人所感, 想诗人所想, 悲诗人所悲, 于是,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 喷涌而起, 一泻千里。

策略三:诵读体味, 入情入境

“诵读”是实现感悟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这就是说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 忘情地读, 美美地读, 读出语感和情趣, 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让学生渐入佳境, 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 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 介绍背景, 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文, 了解遗憾, 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 理解信念, 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 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 精读诗文, 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策略四:拓展延伸, 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 古代的社会制度,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语言风格等, 都跟现代大不一样, 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 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 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 文化教养, 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 意同此理,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如果不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 就会认为诗中写了自己和敬亭山相对视, 觉得作者很无聊。其实, 这是李白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达十年之久, 深感世态炎凉, 加上长期居无定所, 使他尝尽人间辛酸, 深感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的后两句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所表达的深意, 所以古诗词教学, 教师要勤查资料, 拓展延伸, 适当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社会经历等相关知识, 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 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的规格, 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 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 一堂课上好后, 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 省略号式, 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 更是情感的延续。

篇4: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朗诵;意境

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中,可能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教学时往往就仅仅是采用教学生诵读所学的诗歌,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对诗歌的诵读上,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甚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要求学生会读以及会背诵古诗词,而古诗词的句子和小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些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所以理解起来就又多了一份困难。导致学生在长时间不能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被要求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古诗词产生恐惧的心理。低年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的时候,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习生字,进行诗歌背诵。这样学生理解不到诗歌的意境,而古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了,那么具体要怎样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呢?

在上诗歌课程之前,可以要学生提前预习,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古诗歌朗诵和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之前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致风格,大致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有所提高。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时有很大的区别的,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的。若不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好古诗词的内容,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偏差以及错误。所以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古诗词的预习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学生能够了解到诗歌作者的相关背景,让学生能够重视下面的备注,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的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找到诗人想要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在帮助学生预习的时候,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出现的生字、难字,保证学生对于古诗词有完整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基础认识和感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这个状态的学生的记忆力也是最强的。所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好好的抓住的这点。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背诵的训练,但是这样的背诵训练部仅仅只是普通的训练,需要的是教师在朗诵的时候注入很强的情感,以及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的心态。这不仅仅只是对诗歌的简单背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诗歌的内容,真正了解到诗歌的文化魅力,也能够真正的学好诗歌。

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对诗歌的积累,小学生阶段对于诗歌的积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多的朗诵和和背诵。小学阶段的古诗歌,一般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这些诗歌在首联,颔联、尾联应该怎样读,应该怎样短句,读的时候需要代入的情感是怎样的,就要在学生背诵之前给学生讲解清楚来,让学生能够更爱清楚的明白具体的每首诗词的具体含义和意境。教师的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在古诗词中,朗读也是很重要的学习部分,是学习的根本所在。古诗词都有很好的很严格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帮助学生背诵积累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但是现在很多的诗歌教学就存在在注重背诵部分了,往往就是忽视了诗歌中真正的意境美。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积累诗歌,背诵诗歌的时候就一定要在学生背诵之前把诗歌中的意境帮组学生理解清楚来,让学生能够在背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讲的意境和诗歌的含义,达到以一个真正的能够理解诗歌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够让背诵的诗歌积累的诗歌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点。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却又有意蕴丰富的内涵。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韵味。学生要充分的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不仅仅对于诗歌中的字面有所理解,还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而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诗歌教学的时候是简单的实字教学,忽视了意境的部分,慢慢的反而让学生磨灭了自己的想象力,学习不到诗歌中的精华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比较注重的一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想象力上的培养。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出诗歌中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能够领悟到诗歌中的意境,学习到诗歌中的真正精华部分。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古诗词能够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都很好的融入为一体,用简短的几句话,几段文字,体会复杂多样的情感,有着非常特殊的审美功能。小学生刚接触古诗词,可以再古诗词的熏陶下,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小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有接触到的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小学生在唐诗巨匠李白的营造下去感受那个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5:语文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教案

1.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2.积累古诗词赏析的有关知识,明确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3.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中考古诗词赏析的能力。复习重点:掌握运用语言品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复习难点:理解品析诗歌语言与赏析艺术形象、画面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内在联系。课堂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和精美的诗作数不胜数。从小学到中学,你已经学习过上百首古诗词,你能看着以下图景背出你所想到的古诗词句子吗?(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生共同吟诵相关的古诗词句子)

同学们真不错,积累了这麽多古诗名句,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尽力。这不,近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都涉及到古诗词的赏析,今天,我们就针对古诗词的赏析作一次梳理和复习。(板书:古诗词赏析)二.提出复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2.积累古诗词赏析的有关知识;3.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齐读。)

(过渡:中考古诗词有哪些赏析点呢?下面这个题是我们泸州市2009年的中考古诗词赏析题,它能给我们很好的提示。)

三.引导学生复习知识,探究归纳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品味精美语言、感知艺术形象、描述画面意境、体会思想感情、赏析艺术手法)。1.(多媒体出示古诗词赏析例子)请学生读题。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答题。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2分)答: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答: 2.请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古诗词的哪个方面进行赏析的,并适当复习有关知识:(1)第(1)题是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的,(板书:精美语言)诗歌语言的精练和美妙是其他任何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比不上的,这与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练字有关,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就是练字的典范。

(2)再看第(1)题,这个“卧”字是用来表现哪个对象的特点的?这个对象就是诗歌的艺术形象(板书:艺术形象),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景或物,景或物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象,比如这首诗中的意象就有„„

(3)第(2)题有两个问题,分别赏析什么?(意境、感情)诗词的意境和它所描写的什么密切相关(意象)?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往往为我们描画出不同的画面,这些画面就营造出特有的境界和情调,这种境界和情调就是诗歌的意境,不用说上面这首词就通过茅檐、溪、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一系列意象表现出和谐、闲适、快活的生活情趣,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什么之情?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有很多种,像李清照的《如梦令》是寄情山水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抒发热爱田园生活的,李白的《送友人》是表达送别之情的,杜甫在《春望》中抒的情就丰富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4)诗歌描绘形象、抒发感情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比如表达方式,这首词中的“卧”字就用的是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的特点,“最喜”用的是直接抒情,这词中运用得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诗歌较多运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当然也用叙述和议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议论,所以诗歌有时也揭示一定的哲理(板书)。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等,对偶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最常见,如杜甫的《春望》“感时„„惊心。烽火„„万金”就是非常典范的对偶。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联想、想像、烘托、映衬、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等,平时要多加积累,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像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表现夏夜的幽静。

3.小结: 这就是中考古诗词常见的赏析点(品味精美语言、感知艺术形象、描述画面意境、体会思想感情、赏析艺术手法)。

(过渡:我们该怎样赏析呢?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几个方面中,对诗歌任何一方面的赏析都必须首先关注的是哪个方面?(教师在板书上连线)这说明,对诗歌精美语言的赏析是其它一切赏析的基础,而赏析精美语言重点就是赏析好词佳句,诗歌中好词佳句该怎样赏析呢?让我们先看一个赏析范例。)四.归纳复习古诗词的赏析方法。1.(多媒体出示例题)设例品析好词,分析赏析思路,引导学生归纳品析好词、佳句的一般方法:

(1)朗读例题。

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字的妙处。

答:诗中的“争”字用拟人的手法,把“早莺”当人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教师引导分析答题思路:请看,对“争”字的赏析首先答出它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在这里说到了它把某个艺术形象的什么特点表现得怎样和抒发了什么情感。

(3)归纳品析好词、佳句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显示,一边解说一边板书:运用、表现、描绘、营造、抒发、揭示。特别说明:“释义”根据情况处理,“表达作用或效果”不一定每个方面都说,但一定要找准侧重点,这就是我们的一种答题机智。如“卧”字应侧重谈“把某个艺术形象的什么特点表现得怎样”还可谈到作者抒发的感情。):

好词、佳句(释义)+(运用)艺术手法+表达作用或效果(如:把某个艺术形象的什么特点表现得怎样、描绘了什么画面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哲理等)(4)以刚才例题中的“卧”字为例让学生做口头赏析。

2.以品析好词、佳句的方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赏析古诗词其他方面(如:艺术手法、艺术形象、画面意境、情感哲理等)的技巧。古诗词赏析是多方面的,赏析其他方面怎么办呢? 3.设例品析(见多媒体)。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1分)、似有似无(1分)的特点。(意思相同也可)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答“热爱”也可)

晏殊的词《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使用了什么写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词“新”与“旧”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再联系内容,作者通过对比表面上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感到这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依旧,实际上是抒发一种哀叹惆怅的感情。【过渡:“纸上谈兵终觉浅”,让我们做两个练习试一试,请快速完成练习

(一)、(二)】 五.课堂练习(见附页)。(巩固答题技巧,边评边提醒答题注意事项:认真审题;整体把握;答题语句表述准确、完整)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答题。

(一)泛吴淞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1.诗中(1)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2)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 答::“我意”指的是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答: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意思对即可。)2.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意对即可。)

(三)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1.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段的景物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修辞手法:拟人、表达效果:

(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

(三)。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设计两个赏析题,附上答案,下节课全班交流。.学习语言品析法。

1.学习语言品析法需掌握的一些常识(见多媒体或讲义:古诗词赏析的知识要点)。2.以2009泸州考题1为例说明语言品析与其它赏析要点的内在联系。3.教师引导学习古诗词语言品析法的知识:(1)语言品析的关键:好词佳句。(2)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好词、佳句(释义)+(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作用或效果(如:把某形象的什么特点表现得怎样、描绘了什么画面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哲理等)4.语言品析示例(见多媒体)。四.课堂练习并评讲(见讲义)。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2分)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过零丁洋(4分)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2分)

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2分)

五.课堂小结:启发学生从“我的收获”和“我有待弥补或深入学习的内容”两方面进行自我小结。

六、作业布置。

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运用语言品析法进行赏析,并设计两个赏析题,附上答案,下节课全班交流。

1.(多媒体出示古诗词赏析例子)请学生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简要回答。

篇6: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解读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学习《牧童》:

①理解字词。

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学习《舟过安仁》:

①理解字词。

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上一篇:个人先进员工获奖优秀发言稿格式下一篇:一件气愤的事作文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