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奏训练

2024-04-11

音乐节奏训练(精选9篇)

篇1:音乐节奏训练

【设计意图】

在演唱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唱的没有强弱变化,不能打动听众,为了让幼儿对2/4拍的节奏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我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但是单纯的说教会使幼儿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几何图形体、各种几何形体、本班幼儿和听课教师等让幼儿创造性的利用各种肢体活动在幼儿理解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强弱变化规律,达到寓教于乐的的目的。

【活动目标】

1.通过图与物的规律变化等形式进行拍手活动,了解2/4拍节奏的强弱变化规律,并尝试性的利用强弱变化规律进行演唱。

2.利用肢体语言游戏性的学习巩固新知。

3.培养幼儿自主参与的意识,使幼儿在玩中学,达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寓教于乐的目的。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2/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

2.活动难点:利用各种肢体语言展示出2/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

【活动准备】

1.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声音,鼓励幼儿利用各种肢体制造不同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准备打击乐器,熟悉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手游戏《拍手歌》

2.小朋友们最喜欢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游戏了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然后再拍手!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圆形

1.这是什么图形?

2.如果老师想再出示一个圆老师应该出示什么圆呢?

3.如果老师把第一个圆拍的大点声,第二个小圆拍的小点声。谁来试试怎么拍?

(二)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沙包,并按上边的规律加以展示。

1.如果按上面的规律排列,接下来应出示什么样的沙包呢?

2.如果把大沙包拍的大声点,小正方形拍的小声点,我们应该怎么拍呢?

3.根据情况加以肯定与鼓励

(三)师生合作

1.谁愿意邀请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游戏呢?(请三到四名幼儿各请一位老师)

2.如果我们请一位老师站在第一位,第二个位置站幼儿,按照上面的排列规律,我们其他的人怎样排?

3.我们用拍手的形式怎样表示他们的排列规律?

4.好,对于参与活动的园长与老师我们应该说D--谢谢

(四)男女合作

1.现在老师邀请四名上课不搞小动作的男孩、四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女孩来前面进行有规律的排队,该怎样排呢?(可安按一男一女的规律排列)

2.如果站男孩的位置我拍的――大点声,站女孩的位置拍的―――小点声,那么谁愿意来帮助我呢?

3.请下面的小朋友一起来拍,并边拍边说出大声小声大声小声大声小声的变化规律。

(五)肢体语言巩固2/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

1.我们可以用拍手的形式来制造大声小声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制造声音,来展示这个规律?

2.小朋友不仅能通过跺脚、拍腿、拍脸来反映这个规律,而且还能用牙齿、舌头、嘴唇制造声音来反应这个规律,为了奖励你们我们来玩个游戏。

(六)游戏:百宝箱

1.出示百宝箱,摸出一样宝贝并介绍宝贝名称,介绍玩法。

2.谁愿意利用这个宝贝来反映大声小声大声小声大声小声这个规律呢?

3.很多小朋友早已对老师的宝贝垂涎三尺了,现在谁愿意从老师的百宝箱选一件宝贝一起合奏呢?(幼儿集体合奏)

三.结束部分

1.孩子们,我们今天掌握了一个什么规律呢?

2. 尝试演唱歌曲

宝宝们对大声小声大声小声这个规律掌握的相当好了,如果老师让你们用大声小声大声小声这个规律来尝试着唱支歌好吗?

好,现在我们边拍手边演唱――(选择孩子说出的一首2/4拍歌曲进行演唱)

3.小朋友唱的.越来越好,以后我们还要按照这个规律唱许多歌曲。现在我们要去户外活动对我们今天的客人说――再见!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个以2/4拍训练为主的节奏训练,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没出现2/4拍,也没出现强弱两个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大声小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所以没必要把那么高难的术语带到孩子身边!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当某人用余光瞟了一眼我的教学设计就会认为是科学领域的内容,其实不然。

这节课孩子们在玩中学习新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更多的时候应倾向于此!

不足:

有一个刚入园的幼儿在老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身体制造声音反应这个规律呢?”他赶紧去拍肚皮,并且抢答说:“拍肚子。”让他去展示一下时,他却怎么也不肯。

改进:

可以试着换一种口吻对孩子说:“宝贝,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想法好吗?”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参与活动,那么可提出另一个问题“谁愿意来帮助他?”这样效果会更理想!

篇2:音乐节奏训练

关 键 词:律动游戏,儿歌法、模仿法

音乐的节奏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拥有良好的节奏感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节奏感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以达到加快识谱速度,形成节奏意识,获得基本的音乐体验及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目的。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深感到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唱歌课,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学生又可能会因为枯燥、单调,往往只靠借助一定的死记硬背,一时的记忆在被动地学习。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儿歌法

把难记而又最基础的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首先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学生,都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能认识几个最基本的音符单位。几个常用的时值由长到短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接着再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 妈妈 真粗 心, 取个 名字 调了 包。 又给 大家 添麻 烦, 请你 一定 记清 楚, 四分 音符 唱一 拍,

别看 八比 四要 大,

八分 音符 唱半 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如,区分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教学时,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四分 音符, 八分 音符。

加个 圆点要 记清 楚,

四分 音符 加圆 点,

等于 一拍 加半 拍。

八分 音符 加圆 点,

等于 半拍加 半半 拍。

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并熟记于心时,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新鲜与好奇心主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再是被动。

二、形象化,由生活、自然节奏启发音乐节奏的方法,

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把丰富多彩的自然音响节奏融入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既直观明了,也颇有趣味性,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1、动物音乐会。

在一年级学生听辨音的长短时,我让学生看图念儿歌:

×××× ×××× ×××× ×─ ×─

小鸭小鸭 嘎嘎嘎嘎 小猫小猫 喵─ 喵─

公鸡公鸡 喔喔喔喔 乌鸦乌鸦 哇─ 哇─

小狗小狗 汪汪汪汪 小羊小羊 咩─ 咩─

在念儿歌时,要求学生根据儿歌节奏敲击乐器或者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目的

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以及是乐器的声音进一步分辨声音的不同长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模声法。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 × × | × ×|| 读作:咚 咚 咚 咚 (模仿心跳声)

⑵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 ××× 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⑷ ××× 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⑸ ×××× 读作:沙沙沙沙(模仿下小雨的声音)

⑹ × ×・ | × ×・||读作:嘀 嘀 嘀 嘀(模仿汽车喇叭的声音) ⑺ ×・× 读作:知・了(模仿知了鸣叫的声音)

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次反复练习后,难的、复杂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就一点也不难了。

三、划拍法,适合于中高年级。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四年级。因此,在低段熟练掌握基本节奏后,可以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及其运用。

节奏练习时,可用“哒”字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读法读两遍,以后发展到用“哒”,让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直接用“哒”读节奏。例如: ⑴ ×× │×× ××│××│×─‖

走走嘀嗒 嘀嗒 走走 慢走

哒哒哒哒 哒哒 哒哒 哒─

⑵ ×・×│×・×│×× ××│× 0‖

知 了 知 了 嘀嗒 嘀嗒 走 空

哒 哒 哒 哒 哒哒 哒哒 哒

⑶ ×・× ×・× ×・× ×│×・× ×・××・× ×‖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哒 哒 哒

这种方法节拍感比较强,在音乐课中也是常用的方法。

四、节奏律动游戏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卡片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1、简单的律动

例: × 用走表示(或敲锣等)

×× 用跑表示(或打鼓等)

× - 用下蹲表示(或击钗等)

练习:

× ×│ ×× ×│× ××│ × -│

游戏可分小组、个人、男女等、卡片数量也可由少到多,也可在速度上加以变化。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2、节奏的镜子练习。

教师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不同节奏,

请生把节奏象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丰富了节奏内涵,增强了趣味性。

例:师生之间 × × × × |× × × × |

(拍手)(打肩)(叉腰)(拍腿)四个动作一拍连贯的进行。

又如:生生之间

生甲 × × × | × × ×| × × × |× - -||

拍手 拍膝 拍手, 叉腰 拍手 拍膝 ,点头

生乙× × × | × × ×| × × × |× - -||

拍手 拍膝 拍手, 叉腰 拍手 拍膝 ,点头

五、在故事中通过律动亲身感受各音符的时值

以前在学习“× ―,×,×× ”时,总是让学生用“走,跑,跳”动作来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虽然学会也能很快的理解,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课后我就想怎样让学生既感兴趣,又很直观形象的学懂呢?生动的故事很容易吸引住低年级的学生,于是我就把“× ―,×, ××”融入到故事当中。

“小宝的家中养了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鸡,一天,小宝去上学了,小鸡在院子里很孤单,又很想自己的妈妈,它看见院中没人,就偷着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它找了很久,也没看见妈妈,但院子里有草、有虫。它就在草丛里捉起了小虫。晚上小宝放学回来发现心爱的小鸡不见了,就去问爷爷奶奶。这一下,一家人可忙坏了。

奶奶拄着拐杖去寻找 × ― × ― ‖;

爷爷弯着背急忙跟上 × × × × ‖;

心急的小宝跑着到处找 × × × × × × × × ‖;

小鸡看见这么多人都来抓它吓得到处乱窜‖; 院子里这下可热闹了”。

篇3: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分析

一、节奏的定义

柏拉图曾经说过“节奏是运动的次序”, 这种说法具有缺陷因为它脱离了物质, 而离开了物质也就没有所谓的运动, 因此节奏可以认为是物质运动反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刻度。物质在时间上的刻度体现在物质运动的持续过程中, 不同阶段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物质在空间上的刻度体现在物质运动所占空间的改变, 位置的改变以及排列顺序的变化。

音乐中音响的时间长短刻度包含着空间距离的长短刻度, 这是由于声源的振动和声音的波长都占有空间距离刻度。在相同空间与时间的情况, 快节奏也就是所谓的长刻度, 而慢节奏就是所谓的短刻度。就好比一拍一个音符和一拍四个音符相比, 那节奏肯定会慢一些, 因为每个音符所占的时间值相对长一些。

节奏是物质运动所产生。节奏在宇宙诞生的那天便形成, 而且普遍存在。天体的运行以及内部的运动会有节奏的形成;隆隆雷声, 哗哗流水等自然现象会有节奏的形成;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人类血液的流动和脉搏的跳动都会形成节奏;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形成节奏。节奏在我们不知情的状况下就已经产生, 它的快慢带动着事物有条不絮地进行。一首歌没有节奏的连接与组织便形成不了音乐, 一个人没有心脏跳动的节奏以及血液流淌的节奏支持是活不下来的, 所以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就好比心脏在人身体中的地位, 万万不可缺少。

二、节奏训练的意义

音乐课堂上通常采用欣赏教学的模式, 就是在音乐的氛围中, 通过欣赏音乐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但是长期地欣赏不同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 这时候需要引进节奏的训练, 这会带来课堂的趣味性, 受到很多音乐专业学生的喜爱。因为节奏的训练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灵感, 能促进他们自我发挥独立创作歌曲。有时候音乐家往往都是因为有很好的音乐感觉才会创作出好的歌曲, 这种感觉如何形成, 就是要在节奏训练中获得。节奏训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他们摸索音乐的动力, 并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节奏训练很容易掺杂着人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音乐会让人产生共鸣, 这是很奇妙的地方。节奏训练会给学生带来情感的触发, 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将音乐当做是一种情感发泄物, 会给音乐带来活力和生机。很多人都追求着在音乐上的共鸣, 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找到了知己, 有情感基础上的音乐才具有意义, 所以才会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三、节奏训练的策略

(一) 融合实际

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存在, 例如清晨小贩卖早饭的吆喝, 公交车行驶的引擎声, 家长送学生上课时的唠唠叮嘱, 或是吵醒你的闹钟铃声。我们会遇到不同节奏的音乐, 用人的脚步声举例最合适不过, 小孩脚步时而急促时而缓慢, 带有漂浮的感觉, 且着地声不稳。而年轻人总是保持着一个适合的节奏, 踩在陆地上仿佛会发出咚咚咚的声响。老年人的脚步好似漫游, 节奏就如滴水一般漫长。

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将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音乐理念具体形象起来, 比如用人的肢体动作发出的声音来代替节奏。要同学用不同的乐器将老师在生活中发现的节奏敲打出来, 相反的同学也可以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借助其他物品敲打出老师放的一段音乐, 这是十分有趣的音乐活动环节。相信音乐学生都比较过不同高度水的玻璃杯敲打的声音的差别, 还有在课堂中播放一段音乐, 当音乐中出现某个特定的音符时要用拍掌来代替, 这种课堂小游戏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节奏的训练中, 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激发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 模拟教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有认识的人声音十分相似, 或者有的学生为了表达对歌星的喜爱, 特意地去模仿歌星的声音。这种模仿就是模仿节奏, 这跟老师让学生用乐器敲打动作言语发出的节奏是一个道理, 这种模拟真实环境的学习方式, 会让学生将音乐带到生活中去, 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获取音乐节奏的来源。这样学生在音乐创作上便会有很多题材, 创造出的音乐也不会空洞无味, 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对生活的启发。

(三) 循环渐进

我们对音乐节奏的把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即成。所以老师便要讲究循环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乐器都很熟悉, 可是对其他乐器却孤陋寡闻, 所以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不同乐器的了解, 只需要知道它们的音乐表达效果是什么样就行。然后尝试着在音乐中找节奏, 老师放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 让学生们指出哪一段是由哪一个乐器演奏出来的, 这是有点难度的。还有让学生知道哪些乐器适合演奏二分音符, 哪些乐器适合演奏八分音符。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音乐中的奥妙, 我们还是得结合音乐家的经验, 有时候人耳会给我们带来误导, 但是我们对音乐的欣赏都是通过耳朵的感受, 包括我们选择属于自己的乐器也是通过耳朵的聆听和内心的感受。这种循环渐进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慢慢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节奏普遍和客观的存在, 让我们在节奏训练中会喜欢尝试聆听大自然的音响节奏, 以及周围现实生活中的音响节奏。带有目的地倾听这些节奏, 让平时反感的一些声音都变得美妙起来, 例如上课铃声。真正的音乐是什么?就是自然、生活中天然而成的节奏, 那种天籁之音才可以撞击出我们心灵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李昕昕.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 2015, 35 (11) :93-94.

[2]杨松花.浅谈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18) :290-290.

篇4:小班音乐节奏训练的有效研究

一、节奏模仿练习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才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满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节奏图谱用一朵朵花来表示,从颜色上、形状上吸引幼儿观察,从而有兴趣的参与节奏游戏中。再如,在主题《六个好宝贝》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将节奏图谱与六个宝贝结合起来,生动又有趣。

二、儿歌朗诵,促进节奏训练

每个人自出生后有两个基本的能力是“每个”家长都要教的:一是说话;二是走路。所以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的熟悉、亲切、它无需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音乐教学,学习中自然减少了心理障碍。例如小动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语等等都非常好。这些都被作为节奏训练的最初阶段,让幼儿对节奏有最初的概念。为更突出音乐本身的音乐艺术性,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练习最利于音乐节奏的培训。几乎每个儿童一生下就会听到妈妈和大人们给她说、唱儿歌、童谣,从孩子们熟悉喜欢的儿歌开始,运用节奏朗诵进行入门教学,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儿歌进行教学将更加受欢迎。孩子们在掌握儿歌后,可适当配合节奏的朗诵教学,让孩子一脑多用,通过学习和别人的合作,培养和锻炼对自己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这更是一种高教学效益,是培养幼儿具有高素质音乐素养的教学形式。可以从一个词组、一个句子发展到一首儿歌,并随着儿歌节奏的变化,音乐性更加丰富。

如《手指歌》

大拇 指 , 是爸 爸 ,

爸爸 开汽 车 ,嘀嘀 嘀 ,嘀嘀 嘀 。

通过儿歌的形式带领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幼儿感兴趣,同时也能较早地在幼儿的心理形成节奏与节拍的感知与感觉。

三、节奏的镜子练习

在这个节奏训练中,教师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不同节奏,请幼儿把节奏像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从身体的一个部位,最后延伸到几个部位,节奏的不同变化,巩固和强化幼儿的节奏感,节拍的稳定性,从而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丰富了节奏内涵,增强了趣味性。

四、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打击乐活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活动,那么,节奏活动更是让幼儿掌握节奏的活动。小班下学期,幼儿在这阶段已经掌握二分、四分节奏,还初步学习十六分节奏。我在训练节奏活动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小鸡、小鸭、青蛙的节奏型图谱,先用语言来引导幼儿,说“小鸡、小鸭、青蛙是怎么叫的”,让幼儿来说,然后我再次用游戏口吻来引导幼儿有节奏的说出这三种动物的叫声,再让幼儿多次练习边看节奏图谱边唱出出相应的节奏叫声。

如小鸡:X X │ X X X║

叽 叽 叽叽 叽

小鸭:X X X│ X X X║

嘎嘎 嘎 嘎嘎 嘎

青蛙: X X X X │ X X X ║

呱呱 呱呱 呱呱 呱

另外还结合幼儿学习的歌曲,在随音乐演唱的时候,也可以用来练习节奏。

五、桌子、椅子和身体进行节奏练习

利用桌子、椅子和身体部位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提高幼儿节奏练习的兴趣。

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同时桌子、椅子也常常被用来做演奏节奏的道具。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拍打桌子、椅子等来表示节奏,这种表现自如、灵活,老师只要加以引导。例如:学习《春天》中的节奏× ×|××|,在让幼儿用拍手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脚、拍桌子、椅子等动作。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班的幼儿在节奏感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会单单的只是用拍手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如:在我上唱歌课,让他们听老师唱歌时,他们会用一些肢体语言来为我打节奏,这就证明了他们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虽然这样的方法能让幼儿的节奏感的能力提高,但是教师还要对方法进一步的改变,多一些形式来提升幼儿的节奏感,而不是单一的,这样幼儿会更感兴趣,教师还有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和其它领域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节奏感的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各种方式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方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人质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特点更突出。所以,幼儿在学习和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实际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且够得着。

篇5: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介绍

1节奏概述

节奏是音乐中最早出现的形式要素,又是音乐中最具有活力的表现要素,与其它的音乐要素相比,节奏是“涉及了音乐中有关‘时间’方面的所有因素,以区别于音乐有关音高的那一方面”。节奏是人们在音乐领域中,对时间要素的表达和感知,对节奏的认识,有不同层面。狭义上理解,它仅仅是发音点的长短与组合,是有关具体形态的问题,但就实际音乐中,同样性质的节奏单位和同样数量的发音点,完全可能由于不同的作品而言,节奏并非是孤立的,它和速度、时值、节拍、重音、小节等音乐中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音型组合过程中,同样性质的节奏单位和同样数量的发音点,完全可能由于不同的重音安排而造成不同的节拍效果。广义上的节奏还将涉及音乐作品时段,即:“句法”或“曲式结构”的划分,比例与平衡问题。

2节奏听记的训练方法

对于一些基本的节奏划分,正如李重光所说:“不管多复杂的节奏,细分之后,都是由最简单的2:1的关系组成”。也就是均等接受前半拍和后半拍,每半拍一个音,这个节奏看起来十分简单,似乎每个人都会做,但要把它准确并真正掌握了并不容易。很多人就是因为认为它简单,而不认真训练,因此,没有打下一个巩固的,准确的基础,当进入复杂的节奏训练时就无法掌握了。只要掌握好“2:1”的基本关系,对于一切属于基本划分的节奏型的练习,均可作到触类旁通。比如:切分节奏,这是一般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一种节奏,其实只要能唱准一拍每两个八分音符,切分节奏不过是把中间的两个八分音符连结起来而已。大切分(即两拍之内的切分节奏)掌握了,其中的八分音符变成两个十六分音符,就又可以掌握更为复杂的切分节奏。如2/4 X XX | X X X | X X | XX XX |X D ‖。

再比如:附点音符。往往有些学生对附点音符掌握的不够准确,附点不是唱长了就是唱短了,附点后面出现的那个音符不是出现的早就是晚。在训练时应将那个附点当成一个音符来训练,并将其划分在2:1的比例中,如附点四分音符,在2/4拍中可先写成 X XX , 然后将两个音符连接起来,如果读不准,可将第二拍的第一个音读成a,即X XX , 然后,将a轻轻读,变为X X。

另外,不管多复杂的基本划分的节奏,将其单位拍时值增大,也就是将拍子细分的训练方法都可以变成十分简单的节奏。对所学的基本节奏型,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模仿。基本节奏及其变体是纷繁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掌握其最基本的一些节奏型,那么任由其颠倒,分裂以及加入附点、休止符或延音线,所派生的复杂节奏型,也就能一通百通,迎刃而解。

3培养节奏感

节奏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了准确地表达音乐情绪。而这种音乐情绪的表达恰恰是在对节奏的实际训练中对节奏产生的感觉,即所说的”节奏感”,我们通常所说某人节奏感好,主要是指这个人对节奏的反应能力强,能够准确快速地把握节奏律动,并能够保持这种符合音乐节拍律动规律的速度贯穿全曲。

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速度感、节拍感和正确的音值组合关系。在组成音乐的时间因素中,节奏、节拍和速度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我们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和训练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做起。节奏是以拍为单位来实现的,速度感就是拍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保持稳定的速度和拍速匀整的能力。保持稳定这点重要,即不越来越快,也不越来越慢,更不忽快忽慢,这就是最基本的拍感。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挥拍子(国外的训练中也有拍腿、跺脚和捻指等击拍方式),使学生用正确的拍感作为衡量节奏的标准。

然而,拍感的训练又是和节奏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节奏越复杂,拍感的稳定性难度也越高。因此,拍感的训练需要贯穿于节奏训练的始终,使学生在内心听觉上有一个稳定的、有把握的拍感,才不至于在复杂和多声关系中显得手忙脚乱。这中间,抓住节拍重音和节奏重音十分重要,无论是什么拍子的作品,都是以强拍,即节拍重音来划分小节的,这就是节拍重音感觉,如果把节奏重音和节拍重音搞错了,小节就会划错,就面目全非了。

音乐节奏的训练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学习再到感性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理论的过程,它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质的飞跃。

篇6: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评龚玉梅老师《动物说话》一课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单靠死记硬背,只是在被动地学习。

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呢?龚玉梅老师的这节《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汇报课——二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在化解这一难点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歌曲的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较为平和,紧密结合了动物语言的特点,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乐句间加有节谱,使歌曲风趣、富于变化,又仿佛是小动物机警的神态。这首歌曲歌词简单,都是小动物的叫声。应该说龚老师选择这节课进行课题研究的展示课是花了心思去挑选的,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较好地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结合律动进行节奏练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龚老师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

龚老师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地熟悉歌曲的旋律,比较和以前听过的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这首歌曲中有节奏谱。老师在学唱歌曲之前先让学生熟悉 × 和 ×× 的节奏特点,比较两个节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歌曲的学唱。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龚老师用简单的律动让学生学会× 和 ××这两个节奏。× 用“走”表示,×× 用“跑”表示。尔后由易到难,再练习两组2/4拍节奏练习:

① × ×│×× ×│×× ××│ × -│ ② ×× ××│×× ×│×× ××│ × -│

在掌握节奏后在速度上加以变化。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牢固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练习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身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龚老师在学生掌握了黑板上的这两组节奏练习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首儿歌的节奏吗?”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儿歌《数鸭子》正是这个节奏。学生对《数鸭子》这首儿歌耳熟能详,兴致更高了。加上儿歌的语言一读,学生对这两组节奏练习掌握得更准确了,有些学生边读还拍起了掌。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儿歌、诗歌中进行节奏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了学习节奏的困难,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龚老师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龚老师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四、课堂教学的其他亮点

1.龚老师特别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求异思维。她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自己编创小动物的叫声来编创歌词,把“小鸡说话”改编成“小X说话”,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编创歌词和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2.体现了低年级 “唱游”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龚老师与学生一起给歌曲中的小动物们即兴创造了一些动作。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有如身临其境。

五、几点商榷之处:

1.《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龚老师在导入时如能创设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好。比如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可投影出示大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大森林早晨宁静的音乐,出示各种动物,玩游戏猜一猜。请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创编活动中,除了让学生用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创编歌词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小动物们的走路声来创编歌词,如小马跑步 嗒嗒 嗒,大象走路嘭嘭 嘭,通过学生表演展示,让学生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

3.节奏训练的方式还少了些。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比如× × |读作:咚 咚(模仿心跳声)⑵ ××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⑶ ×× ×读作:咚咚 咚(模仿敲门声)等。

4.虽然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但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乐器敲打歌曲中的节谱呢?可以让节奏感强一些的学生给大家敲打节奏伴奏,让音乐课既“动口”又“动手”。

5.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有了现成的演唱示范与伴奏,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解放我们音乐老师的手脚,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演唱与表现,无疑是一种改良,一种积极的进步。但音乐课仍然离不开琴声相伴,琴是音乐教师的第一教具。

篇7:节奏训练在中职音乐教学的应用

摘要:当今我国中职音乐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很多教研报告中可以发现,在我国中职院校当中对于音乐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一些老师在音乐当中对于节奏问题并没有进行关注,同时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和内容比较单一,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没有及时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时候兴致不高,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并不好,在音乐教学课程当中对于节奏的训练是一项基本内容,能够加强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能,因此良好的节奏感以及相应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灵活性,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下面文章中将会通过中职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节奏训练;应用

音乐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兴趣,对人们的情感体验也有很大的丰富作用,优质的音乐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满足,在音乐的海洋中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从而让人们的情感或者是生活态度能够向着好的方向和积极的方向去发展,在音乐当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就是节奏以及旋律和和声,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系统,在系统当中的节奏属于音乐的脉搏,能够将音乐当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展现出来,在中职院校中音乐教学加入节奏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教育当中享受到更多的兴趣,陶冶自己的情操。

篇8:音乐节奏训练

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它是以声音为物质素材,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构成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调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和训练中,应该重视音乐本身的学习,不可脱离其本性。我所教授的是音乐素质训练课,其特点是技术性较强,学练难度较大,在常规训练中因重技术而忽略了其音乐性,使得学习者缺少对音乐的感知和体悟,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二者兼得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音乐素质训练中投入音乐的怀抱,感受音乐博大、绚丽的情怀。

记得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它是我国先秦时代很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乐记》,它曾给音乐艺术下过这样的断语:“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于情,而情于音。这里我以音乐素质中的节拍和节奏训练为例来介绍一些实际做法。

一、节拍

节拍的学习和训练除从理论上理解其含义外,在素质训练中还应把握其稳定性和均匀性,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常规练习与音乐欣赏相结合,在练习中欣赏,在欣赏中感受节拍的音乐性,深入了解节拍的含义。用具体的音响效果帮助学生实际感受节拍带来不同风格和情感的感受,明确击拍的重要性、音乐性以及标准。例如在对比欣赏中,感受不同节拍的旋律的表达不同,2/4善于表现积极、阳光的特性;3/4反映的愉悦、弹性使我们有舞蹈的冲动。课中带领学生边欣赏、边舞蹈,从中具体感受节拍的统一性、标准性和稳定性,同时带领学生在美丽的音乐中体悟节拍的特点和击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节拍在音乐中的支柱作用,训练中应该时时重视,做到音乐不止、击拍不止的目的。

在内心击拍训练时,利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边唱、边听、边做内心的击拍练习。让规范和动听的音乐从学生的心中流过,激发起学生本身潜在的节拍感和丰富的情感,这既可达到准确击拍的目的,又能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节奏

节奏是体现音乐风格和情感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其时值的分配及书写的方法,在了解和把握各种节奏型的训练中我采用了以下形式:节奏的情绪创编、旋律中的节奏感悟等。借用各种音乐技能、学习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因为节奏感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幼师学生来说事关重要。作为幼师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综合运用是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应着力进行其训练。

组成音乐的元素包含节拍、节奏、音程、速度、力度等,在素质训练中各方面都有独立的面,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之弹、唱、讲等各种技能,以其中一种为主题进行综合训练成为课程的主线,下面是以学练十六分节奏为主题的综合训练为例做具体说明。

十六分节奏是音乐旋律形成中常用的节奏形式,多表现积极跑动、轻松活跃的音乐形象,练习中首先通过欣赏帮助学生建立听觉感受,运用学生熟悉的绕口令来营造十六分节奏的气氛,在学生有了兴趣并初步了解其音乐特点时进入实质练习:(1)节奏练习。重点是了解其时值结构及念读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达到快而不乱的目的。(2)旋律练习。视唱旋律与音程结合,在唱中感受音乐性和轻松愉悦的情绪,帮助学生感悟十六分节奏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在深入练习中纠正学生的认识,明确其占有的时值,不能因短而唱不清楚或吃音。(3)歌曲练习。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练习唱词中的十六分字词,教授练习的方法达到咬字清楚均匀的目的,同样明确唱词与长音高一样,在处理十六分时不能吃音,平稳的唱出,并富有颗粒性。(4)唱弹练习。在深入练习中,结合弹奏训练学生边唱、边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弹奏中感受节奏的均匀性和颗粒性,协调弹唱的配合。利用一个十六分节奏,使学生理解其音乐特点增强节奏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助了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的意识。

三、情感

节奏的情感练习是我教学实践中又一新的尝试。音乐节奏取材于生活,在自然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节奏的踪迹,例如心脏的跳动、时钟的摆动、奔跑的马蹄声等。节奏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形式。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包括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与缓急,又有松散与紧凑,这些效果都说明它本身的美感,就像我们喜欢黑人音乐中的节奏音乐一样。那么如何在培养提高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中体现出情感呢?我带领学生做了以下尝试。

1. 欣赏国内外打击乐团的精彩演出,将学生引入绚

丽多变的节奏音乐世界,和演奏者一起激情澎湃,建立节奏音乐感的初始感受。

2. 在欣赏中分析节奏的情感性。

在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音乐中,与学生一起分析感悟。例如快的节奏比较令人兴奋,与我们的心跳、呼吸相呼应;而慢的节奏则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3. 节奏创编,根据情绪特征用较合适的节奏表现。

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做节奏情感的对比听辩,有了一定的思路后,放手让学生选择不同情感,大胆创编节奏条,然后用小打击乐器具体表现,大家共享。在深入练习中采用的是旋律变奏编写法,即用一条旋律选用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形成不同情绪感受的变奏,在唱奏中体会虽然相同的音高组合,但是因节奏、节拍的不同反应出的风格和情感却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此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节奏和节拍,真正体会到了节奏的音乐性、情感性以及在形成音乐、表现音乐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学生还感受到了创编的成就感。

节拍、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主要动力,人原本就有节拍感和节奏感,在音乐的怀抱中才能得到挖掘和发展。我们在节拍、节奏的训练中感悟音乐和热爱音乐,让情感激荡,同时影响我们的精神和思维。音乐来自生活,节拍和节奏就是生活的体现,绚丽多变的节拍和节奏激起了我们的热情,更激发了我们热爱生活的无限激情。

摘要:音乐素质训练是技术训练较强的课程, 难度大、训练枯燥。在授课中加强音乐性的感悟可以真正增强学生对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运用能力。

篇9: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节奏训练

G633.951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意义及主要特点

在所有的音乐样式和音乐艺术作品中,节奏都处于基础地位,它不仅可以唤起人的音乐本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反应能力。节奏训练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节奏训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被赋予新的意义与特征。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意义

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形成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前提,更是学生迈向音乐殿堂的必备条件。首先,通过必要的音乐节奏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符合初中音乐新课改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力,使学生对音乐的高低起伏更为敏感,更愿意在律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节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基本音乐潜质,而且为音乐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特征

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应当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应当注重安排符合学生年龄、心理和生活实际情况的训练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使节奏训练符合以下特征。首先,娱乐性特征,应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更加欢乐的氛围里轻松的进行节奏训练。其次,高效性特征,节奏训练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训练,应当力求避免节奏训练的冗长拖沓,从而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形式中受到积极的影响。第三,典型性特征,节奏训练应当循序渐进,应当让学生围绕典型的节奏类型进行训练,使学生对基本节奏类型有了解。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原则

节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规律的运动,节奏训练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学生对乐曲把握能力的基础,节奏训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当前有些初中音乐教学中还不能正确的使用节奏教学方法,还不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训练氛围,初中音乐课堂节奏训练注重具体问题的同时,还应当在教学中遵循新课改的原则。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

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实际。教师往往认为基础节奏训练应当尽快完成,应当只占课堂时间的较少部分,但实际上却阻碍了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兴趣,枯燥的教学形式使重复性的节奏训练不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不理解节奏训练的意义与价值,不愿意主动投入到节奏训练中,单纯做无意义拍手动作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其次,节奏训练往往采用班级集体训练的方式进行,学生很难在训练中感受到自己的节奏,即使发生错误也很难发现,教师也更强调集体节奏感,而忽视了对个人的培养。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节奏训练套路固定,教学内容节奏感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节奏训练的质量。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基本原则

初中音乐课堂节应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音乐节奏训练中。首先,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节奏训练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學生成为节奏训练活动的主人,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练习配合,要强调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节奏训练中来,切实激发出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兴趣。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节奏训练,选择的作品难度要适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音乐能力和水平。第三,要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每次节奏训练的时间不应过长,但是要长期坚持开展节奏训练活动。第四,节奏训练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要注意改变和创新节奏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从而减少节奏训练的枯燥感。

三、初中音乐课堂进行节奏训练的基本策略

为了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节奏感,使初中学生形成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初中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式,不断变换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节奏训练中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从而为学生带来高效的节奏训练。

(一)结合自然声音进行节奏训练

艺术源于生活,节奏是生活律动的真实再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安排节奏训练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初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基本的节奏已有所掌握,关键在于使学生在有趣的节奏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对节奏的兴趣,使学生对节奏有更加准确的把握。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季歌》就可以使学生在节奏的变化中感受夏的清凉、冬的寒冷,更可以使用不同的节奏练习活动,使学生表达对季节的感受。

(二)在赏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赏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可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音乐节奏训练。引进声势教学法,使学生以身体为乐器,进行必要拍手、拍腿、跺脚等行为进行节奏训练,学生不仅还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新性的使用舞蹈动作,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使学生更加脱离教学的束缚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声势训练法,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口、手、脚多位一体的节奏训练活动,使学生尽情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

(三)积极采用乐器节奏训练法

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乐器来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可以通过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使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碰铃、沙锤、三角铁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节奏的尝试活动中。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西南情韵》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和着悠扬的节奏,使学生用笔敲击铅笔盒的方式为学生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西南方旅,从而让学生在节奏的敲击中感受西南的风光。

结语: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学生会对节奏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内心的节奏律动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节奏训练的质量,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必要的训练环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完成节奏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潇涵.对“湘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利用垃圾燃料的生产水泥的探讨下一篇:教师岗位能力等级评价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