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论语

2024-05-06

初中语文教案:论语(精选6篇)

篇1:初中语文教案:论语

《论语》十二章 先 秦

1、子曰:“学而 时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 君子乎?”《学而》(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为学的三种体验)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修身做人、学习方法)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

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为政》(修身做人:孔子的自我评语,作为不 同阶段所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 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 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学习方法)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为政》(学习方法)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修身做人:安贫乐道、乐观。忧是清贫之忧;乐是学习之 乐。)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

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 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雍也》(学习态度)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

8、子曰:“ 饭疏食饮 水,曲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修身做人)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述而》(学习态度)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

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 川上曰:“ 逝者如 斯夫,不 舍昼夜。”《子罕》(学习态度。珍惜时间: 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时间比做水,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修身做人。对比手 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 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修身做人)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 就在其中了。” 3 知识点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

数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2、【一词多义】

(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2)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得到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3)而→顺接:除了转接剩下的都是顺接

→转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4)水→饭疏食饮水:喝水 →一瓢水:名词,水(5)为→为人谋: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

3、【古今异义】

(1)君子→古义: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品德高尚的人(2)疏→古义:粗粮 →今义:疏导,疏通

(3)水→古义:古代专指冷水 →今义:水

(4)匹夫→古义:普通人,男子汉 →今义:没有学问的人(5)三→古义:多次 →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可以,能够(7)殆→古义:疑惑 →今义:几乎,差不多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做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故和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作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与体会(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

5、【文言句式: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代前面的“温故而知新”(2)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6、【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4 ★注释: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 20 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 20 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 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核心“仁”。孔子 →仁爱→爱人。孟子→仁政。

3、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语”是“语言” 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第一章)

4、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5、说:通“悦”,愉快。

6、愠:生气,发怒。

7、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第二章)

8、吾:人称代词,我。我 时:按时。

5、说:通“悦”,愉快。

6、愠:生气,发怒。

7、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章)

8、吾:人称代词,我。我→ 吾、余、予。你→汝、尔。

9、日:每天。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汝、尔。

9、日:每天。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11、为,替。

12、信:真诚,诚实。

13、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三章)

14、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2、信:真诚,诚实。

13、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

14、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5、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6、惑:迷惑,疑惑。

17、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8、耳顺:对此有多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 不同意见。

19、逾:越过、超过。20、矩:规矩,规范。

(第四章)

21、温:温习,复习。

22、故:学过的知识。

23、新:新的理解与体 会。

(第五章)

24、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5、殆:有害。(第六章)

15、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6、惑:迷惑,疑惑。

17、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8、耳顺:对此有多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 不同意见。

19、逾:越过、超过。20、矩:规矩,规范。

(第四章)

21、温:温习,复习。

22、故:学过的知识。

23、新:新的理解与体 会。

(第五章)

24、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5、殆:有害。(第六章)

26、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7、堪:忍受。(第七章)

27、堪:忍受。

(第七章)

28、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29、者:代词,…的人。30、好:喜欢,爱好。

31、乐:以…为乐趣。(第八章)30、好:喜欢,爱好。

31、乐:以…为乐趣。(第八章)

32、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33、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34、肱:胳膊。

35、于,对,对于。

(第九章)

36、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7、善:好的方面,优点。(第十章)

38、川:河,河流。

39、逝:流逝。

37、善:好的方面,优点。

(第十章)

38、川:河,河流。

39、逝:流逝。40、斯:这,指河水。夫: fū:语气词;fú:放句首,接下来的内容表议论。

41、舍:舍弃。(第十一章)

41、舍:舍弃。

(第十一章)

42、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 人为一军。

43、匹夫:普 通的人,男子汉。

(第十二章)

44、笃:忠实,坚守。

43、匹夫:普 通的人,男子汉。

(第十二章)

44、笃:忠实,坚守。

45、切问:恳切地提出。

46、近思:多 考虑当前的事。

47、仁:仁德。5 ◆习题:

1.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在当今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1)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君子应具备宽广胸襟,诚实守信,谦虚好学等。

2.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信”?讲求“忠、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忠,指忠诚,尽心竭力。信,指真诚,诚实,即诚实守信。社会越发展越应以诚信之风来抵奸邪之气。3.孔子说“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中可见孔子 怎样的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

3.孔子说“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中可见孔子 怎样的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

1)为师之道:是指以旧知识探求新知识,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将自己 所研究的成果教给他人。2)从师之道:谦虚好学,从善如流,不耻下问。4.孔子说的“温故知新”同人们常说的创新能力有没有内在联系? 有。创新才能的实质,就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5.学与思有什么联系?你能举出身边实例证明孔子的说法吗? 1)学与思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完全统一。

2)有的同学只低头苦学而不思考,效率就很低;有的同学只是思考不动笔学习,知识就会掌握不牢。

6.“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6.“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这三种为学的体验,一是将学习加以运用,体验实践的快乐,二是将自己所学所 感与他人交流,体验分享的快乐,三是在不被认可时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体验孤独 的乐趣。

7.从曾子“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长之道是什么?

人要经常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这样就能不断 进步,最后取得成功。

8.“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1)这是学习的三种阶段。2)“知之”只是一般的“知”,指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 效果。“好之”便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乐趣,便不以为苦。“乐之”是以此为乐 趣,刻意追求,既由爱好成志趣,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 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9、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称其为“仕人”。阅读本文,请解释孔子为什么如此欣赏颜回。

9、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称其为“仕人”。阅读本文,请解释孔子为什么如此欣赏颜回。

颜回穷居陋巷,不以为忧,反而自得其乐,可以看出他苦守清苦、安贫乐道的崇 高品质。他努力地践行孔子的思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2014 年 9 月 28 日,总书记在出席孔子诞辰纪念大会时指出:“对传统文 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 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结合选文,谈谈孔子的思想在协调社会关系和激励人向上 向善这两方面分别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10、2014 年 9 月 28 日,总书记在出席孔子诞辰纪念大会时指出:“对传统文 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 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结合选文,谈谈孔子的思想在协调社会关系和激励人向上 向善这两方面分别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篇2:初中语文教案:论语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启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

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罔、殆、矣、诲、”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4、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这就是孔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子所著的《〈论语〉十则》。

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2、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读准字音;注意句读;把握句意;提出疑问;朗读背诵;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3、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慢读前五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并疏通文意。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4、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5、概述每段段意。

四、研讨与思考

A、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谈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谈修身做人的:(吾日三省吾身)。

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

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

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

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

五、课堂延伸

1、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或警句。

六、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

篇3:初中语文教案:论语

一、基本知识的积累

《论语六则》是文言文入门教学的一块敲门砖, 对文言文教学的展开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 有谈学习方法的, 有谈个人修养的。每一则相对独立, 不能连贯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但论点精辟, 语言凝练, 含义丰富。就其内容而言, 涵盖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知识点, 以及学习文言文所必需的方法与态度。

1. 实词方面。包括文言词语的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及规律。

(1) 多义词 (一词多义现象) 。例如, “子”在文中除了指代“孔子”, 还可译作第二人称代词“你”, 可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可用作古代男子的美称, 可译作“儿子”。“殆”在文中除了“疑惑而无所得”的意思, 还可以解释为”迷惑、迷惘、危险”之意。“好”在文中读hào时, 是“喜欢”的意思;读hǎo时, 指优秀的方面 (东西) 。“善”在文中是“优点、好的”意思, 此外还有“善良”, 另可用作对某一问题的肯定回答, 相当于“好、行”。

(2) 特殊或常见的文言实词。例如, “曰、愠、君子、惘、谓”等。

(3) 通假字。例如, “说”通“悦”, “高兴、愉快”的意思。“识”通“志”, “记住”的意思。

(4) 古今异义。例如, “可以”古义作两个词讲:“可”是“可以”, “以”是“凭借”;今义“可以”作肯定回答用, 相当于“行”。又如, “是”古代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 常和“以”合在一起组成“以是”“是以”等固定短语, 译作“因此”;现代汉语中则作判断动词或肯定回答用。“厌”古义是“满足”, 今义是“厌倦”。

(5) 词类活用。例如, “时”本义是“时间、时候”, 名词活用为状语, 译为“按时”。“耻”本意是“羞耻、耻辱”,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表意动, 译为“以……为羞耻 (耻辱) ”。

2. 虚词方面。

本文基本囊括了初中文言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 有的还涉及到它们各自的用法。从头至尾依次有:而、之、乎、以、为、矣、则、也、于、哉、其、者。这些词都属于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其中, “而”还涉及到“顺接” (学而时习之) 、“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并列” (敏而好学) 、“修饰” (默而识之) 等主要用法。“之”字有代词用法 (学而时习之———代物, 指学过的知识;何以谓之文也———代人, 指孔文子) 。“以”字有作“凭借”讲的 (何以谓之文也) , 也有作“因为”讲的 (是以谓之文也) 。

3. 常见文言句式。

例如, “何有于我哉”一句, 从语法的角度看,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有”是动词, “何”是代词, 二者结合译作“有什么”。“何”应在“有”后, 但用在“有”前, 因而, 属宾语提前。“于我”译为“对于我来说”, “对于”是介词, 和“我”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本应放在“有”之前, 但却放在后面, 属状语后置, 按正常语序应译为“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这样, 该句又缺省主语, 到底“什么”对于我来说呢?联系前文, 应该是“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样东西。所以, 译时应补为“ (这三样东西) 对于我来说, 我有什么呢?”由此可知, 该句又是一个省略句。当然, 面对初一学生, 我们讲课时要避免繁琐, 在此仅只是引起教师的注意。

4. 方法态度方面。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综合而言, 两方面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方法———把学习看做一件快乐的事, 经常复习, 学和思结合起来, 在心里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学会择善而从。另一方面, 学习应该有端正的态度———热爱学习,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永不满足, 永不倦怠, 。这样的道理常被我们教师用来要求同学的日常学习, 一点而过, 并未作深入探究。实际上, 这些道理在很大程度上, 包含了文言文学习最为重要的方法和态度, 对整个文言文学习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基本方法的掌握

不注重语言环境和学习兴趣, 被动的填鸭式教学, 或者快餐式教法, 对于文言文学习是不可行的。应在入门阶段明确目标, 稳扎稳打, 在指导学生朗读、熟读、背诵的基础上, 真正授之以“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1.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通”, 指两字通用;“假”, 指借它字代替本字。所谓通假字, 即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初中文言文的通假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用声音完全相同的字代替本字, 即同音通假。例如, “具”通“俱”, “直”通“值”等。一类是用读音相近的字或是与本字属于双声或叠韵的字来代替, 即音近字通假, 例如, “见”通“现”, “齐”通“剂”等。还有一类是本来是同音相借, 但由于古今意义的变化, 今天已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例如, “被”通“披”, “说”通“悦”等。

2.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 疏通文意, 并积累一些特殊而常用的文言实词。

课文注释内容丰富, 包括基本的文学常识、实词、虚词、人物、地名、事件和句子的翻译与理解等, 容量较大, 有的只需了解, 有的应作重点学习。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作引导, 并加以指点, 让同学去粗取精, 有效积累。

3. 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 即一词多义。理解文言文, 就必须弄清这些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确定该词在本意以外的意思, 灵活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例如, “故”的本意是“事, 事故” (中原遂多故) , 引申为: (1) “缘故’ (既克, 公问其故) ; (2) “旧的” (温故而知新) ; (3) “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 ; (4) “因此”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如果学生不明白一词多义现象, 一味地用该词的某个意思, 来解释其他句子中的该词, 就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4.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比较文言文中常见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异义是词义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阅读文言文时, 一定要根据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来理解, 不能生硬地从字面上来曲解, 以至犯“以古译今”的毛病。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 “妻子”一词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男人的配偶”, 而是“妻子儿女”的意思;“绝境”的意思不是“没有出路的地方”或“绝佳的境地”, 而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又如,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一句中, “病”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生病”或“有病”, 而是“困苦不堪”的意思。“向”不是“朝着某一方向”或“朝向、对着”, 而是“假如, 如果”的意思。可见, 不论双音节词, 还是单音节词, 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 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归纳整理, 学生才能由浅入深地对课内外文言材料进行正确的阅读和理解。

5.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汉语里,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词性或读音, 灵活应用, 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就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类现象在文言文中属词类活用, 较为普遍, 有名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意动)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意动) ,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虽然, 参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没有必要让学生记忆理解“什么词”变作“什么词”之类的概念, 但是, 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常识, 应引起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课内外的文言篇目意义重大。

6.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 只显示各种语法关系。

文言句子的构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虚词。因此, 熟悉常用的文言虚词, 也是阅读文言文不可缺少的一项要求。初中文言课文里的虚词有几十个, 概括起来, 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句首的虚词, 它们大多有领起一句话或一层意思的作用, 例如, “夫”, “盖”, “惟”, “故”等。第二类是用于句中的虚词, 它们大都有连接各种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作用, 例如, “之”, “而”, “以”, “于”等。第三类是用于句尾的虚词, 它们大都用来表达各种语气, 例如, “也”, “矣”, “乎”, “哉”等。我们要求学生逐一记住, 确实不易。俗话说“实词易训, 虚词难释”, 除数量繁多外, 有的虚词是虚中有实, 又实中有虚, 学生很难把握。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 对那些常用的文言虚词 (之、而、于、以、其、为、与, 则、者、所、夫、也、哉、乎、矣等) , 加以梳理归纳, 仔细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那些不很常用的或用法比较单一的虚词 (且、乃、固、耳) , 把它们当成一般的常用词来记忆理解就可以了。

7.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必须从句子入手。

要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除了积累必要的实词、虚词和掌握必要的翻译方法外, 辨析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极为重要。古今汉语的句型是基本一致的,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古代书面语言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积累这些特殊的句式, 分析了解这些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表达特点。例如,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量词等) 。

8. 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翻译文言文, 指的是能理解常见文言文词句的意义, 能正确解释文言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一种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很多时候, 学生掌握词语意思, 却不能把词语按意义连缀成一个整体, 顺畅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所以, 教师就应注意指导学生努力掌握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就是按原文字句逐一译出, 尽量保留原文用词句的特点, 并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 则是翻译出大概的意思, 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可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把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增、删、移、留、换”, 并结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信———忠实于原文, 不歪曲原意;达———意思明白无误, 句子通顺;雅———语言要规范典雅) 仔细对比, 做到齐全完备。

9.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必须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态度。

《论语六则》中孔子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入门教学) , 应针对课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和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

篇4:初中语文教案:论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06-02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其主张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对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影响深远。在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价值仍历久而弥新,用其引导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完善人格、成就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受社会和家庭诸多不良因素以及部分学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部分农村初中生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上课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厌学、逃学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思想道德每况愈下

现代中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由于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以及赌博、网络色情文化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较普遍,家庭教育缺失,使部分农村初中生对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对教师、家长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缺乏起码的礼貌和尊重;有的语言粗鲁,出口成“脏”,骂人斗嘴习以为常;行为举止轻浮,游手好闲,缺乏羞耻心和自尊心。

其二,意志脆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农村生活环境,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把学习与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生目标越来越功利化。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在学校“混日子”的人逐渐增多。稍有点上进心的学生也较浮躁,只在乎自己在班上的名次,而不在乎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想获得好成绩,但却不想努力。

其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化

课堂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读”得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上学生读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据,课堂缺少互动和合作,学生表达的机会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重新培养农村学生崇尚礼仪、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很有必要把《论语》适度引入学校,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挖掘《论语》的教育价值:

一、立德树人,让学生从《论语》中获得良好的道德熏陶

《论语》在修身做人、敬亲行善、交友处世等道德品质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其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提出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取富贵;“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人只把抚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有人养着,对待父母如果没有敬心,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提出对孝敬的见解,着重强调了孝敬父母应重在“敬”。同时,《论语》认为,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还涉及“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避、友善柔、友便安,损矣”指出,与正直、诚实、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与谄媚奉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有害。这些内容对农村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均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培养能力,让学生从《论语》中学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论语》中关于学习和求知的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借鉴学习。如关于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学习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再次,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此外,学习还要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内容对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论语》中也不乏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强调学习要按时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领悟;同时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会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一。此外,《论语》还主张学习要博而广,提出要以“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在重视博学的同时,还强调学习重在抓住根本(“一以是之”),间接说明了博学与精学的关系,值得借鉴。

三、积累素材,让学生从《论语》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论语》不仅文采绚丽,语言精粹,发人深思,而且有丰富的词汇,给人以启迪,其中的很多词汇在今天被使用得非常频繁,如“不亦乐乎”“言而有信”“尽善尽美”“见贤思齐”“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学生可以把这些词汇积累储存起来,以厚积薄发,将其运用于平时的写作,提高作文的文化内涵。

那么,教师应如何将《论语》贯穿于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以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种做法:

一、营造文化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从《论语》中选取一些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制作成条幅、横幅悬挂于校园内,利用校园广播或黑板报、手抄报、校刊等形式宣传《论语》中的经典文化。

二、巧用课堂,拓展探究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有《〈论语〉六则》和《〈论语〉十则》两篇课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强化诵读、品味和探究,并拓展到整套《论语》读本,让学生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高声朗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性情,树立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围绕《论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设立校园《论语》读书角,开展读书会;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诵读比赛、成语格言警句征集比赛、《论语》读书心得交流会、“《论语》伴我成长”征文大赛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深化学生的感悟,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篇5:初中语文论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论语》十则(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字准确注音。

愠罔()殆()诲()弘()

凋()恕()勿()施()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为人谋而不忠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见贤思齐焉

(4)吾与点也

(5)富而可求也

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

(2)诲女知之乎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下列对课文句子翻译错误的有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识。)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D、“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5.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体散文,是记录 的书,共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2)孔子,名 ,字 , 时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二、综合园地

6、选择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忠,尽心。)B、传不习乎(习,复习)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即省自,检查自己)

D、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宽恕)

7、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

A、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孔子用于实践的思想的句子是。

(3)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B.孔子的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C.《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D.《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10.儒家最早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于这句话应该有不同的看法。联系社会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5.《论语》十则

篇6:初中语文教案:论语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 难点

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三个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孔子像导入

二、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三、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四、朗读

1.听读,听配乐朗读,注意朗读节奏。2.播放背景音乐,自由朗读。3.小组内展示读。4.班内展示读。

五、学习第一至五章

1.学习第一章

用PPT显示第一章,用双色区分重点字词,让学生先自己学习,再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展示时先要把原文读一读,再把重点字词的意思说一说,然后把一章完整的翻译。

一个学生展示后,有疑问的由其他学生继续释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2.用学习第一章的方法学习第二至五章 3.比一比,看谁背的快

自由大声朗读背诵

抽背

上一篇:一年级春天的诗歌朗诵稿下一篇:优秀党员教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