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案

2022-08-06

教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只有合理挖掘或注入思政元素,才能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1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 ( jì ) 诣太守(yì ) 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2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舍 “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不久 “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 “寻向所志”②对着 “眈眈相向”

为:①wã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①又 “复前行”②再 “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

3 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 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4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 明确: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七、作业:1.基训

《满井游记》

6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2、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3、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 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 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 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

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

7 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 (出示幻灯软件) 。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出示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山水太阳 春 水

春草 春 山

春花 满井早春图 春 柳

春凤 春 苗

春雨 游人、鱼鸟

迎春 未始 无春

颂春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出示幻灯软件) 总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校园的早晨 分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早晨的--------- 总写

(2)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写一篇写景短文《校园的早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爱莲说》

8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思考: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思考: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思考: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思考: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9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

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

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七、 作业:

流利地背诵两文,准备默写。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

10 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

11 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关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采薇》(引导学生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为陈述;比为比喻;兴为先方他物后引出所咏之词。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1、字音: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

12 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âi):睡。如:假寐。 芼(mào):选择。

2、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四、赏析:

1、第一章(第一节):起兴,先写互相唱和的水鸟,再写文静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

2、第二章(第

二、三节):从长短不一的荇菜写起,再写美丽的女子。同样用“兴”,这一节写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未得的忧思,日夜思念,难以入眠。

3、第三章(第

四、五节):由现实转而到梦中,与心中的姑娘一同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十分欢喜。

4、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兴”和“重章叠句”。这虽是一首爱情诗,却也表现了小伙子对心上人的尊重,虽追求不上而异常痛苦,却也不超越世俗,违背道德。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六、主题归纳,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

2、翻译全诗(写)

《蒹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1、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找出韵脚字;给生字注音

2、教师指导

3、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4、生字词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

湄(mã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苍苍:茂盛的样子。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伊人:那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 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块陆地。

2、学生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4、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14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5、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6、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7、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五、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六、音乐欣赏,体会意境: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七、练习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5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第

3、4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并熟练的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的意境。

3、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上的理解。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格律诗及词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黄鹤楼》

1、诵读。

2、作者:崔颢,盛唐诗人,早期诗歌流于浮艳,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晚年因经历边塞。诗歌风格变为雄浑奔放。

3、听录音示范朗读。

4、品味: ⑴、析句:

去:离开 悠悠:闲静的样子。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清晰可数。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⑵、品句:七言律诗 首联:借用传说。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绪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而巧妙地用典,使这种底色多了些神秘渺茫飘忽的色彩,少了些哀怨的成分。

颔联:楼头远眺,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显得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正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登楼所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味了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尾联: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可是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

⑶、小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吊古怀乡之作。传说,诗仙李白登上此楼原本想写诗。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迁移阅读

⑴、古人诗中的“黄鹤楼”(学生交流) ⑵、仿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

16 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二、学习《钱唐湖春行》

1、作者:白居易,唐代杰出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留下诗作近三千首。

2、诵读

3、品味:七言律诗。

⑴、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问:“春行”可见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了,那是春天的哪个阶段呢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明确: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看出。

⑶、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⑷、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⑸、问:第

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⑹、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4、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5、知识迁移:写西湖有句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睛后雨》苏轼

三、学习《相见欢》

1、作者: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 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

17 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 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 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 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 》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2、诵读

3、赏析: ⑴、“无言独上西楼”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上共谈。可见作者极孤独,极哀愁。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⑵、“月如钩”一弯残月照着作者,孑然一生,引起他多少回忆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⑶、俯视楼下若大的院子笼罩在萧飒的秋风中。“寂寞”的是梧桐还是作者呢?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⑷、“锁”住的是秋的寒意吗?当然不是,而是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倾诉的哀痛。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⑸、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愁之味与众不同,无法用语言传递,只可心感方知。

4、拓展阅读: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两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肯定会想起许多类似写愁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下列诗句: 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⑶、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⑷、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 朗读,交流。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

18 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⑶、小结:该词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抒发了诗人要报效国家,盼望为国御敌立功,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

5、拓展: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⑴、自由朗读 ⑵、指名读、齐读 ⑶、完成练习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明确:《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

19 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⑷、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总结:通过对这两篇词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对苏轼多一些了解,面对挫折能像苏轼一样胸襟开阔能自解自释,但心中始终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做有情有义的真豪杰。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诗经》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 比喻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渲染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 铺垫 关雎

窈窕淑女 求之

友之 诚挚 热烈 健康 君子好逑 乐之

第2课时 蒹葭

坚定执著 河水 “清”而独立 追寻 —————— 伊人 飘忽不定 不畏艰辛 道阻 可望难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写景起兴

第3、4课时

黄鹤楼

仙人 白云 悠悠 愁而不怨 晴川 芳草 萋萋

日暮 烟波 乡愁 境界高远

20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相见欢 独 寂寞 别是一番滋味 深婉愁怨

江城子

上阕:叙事: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 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 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抒情: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 持节云中,此豪二也; 会挽雕弓;此豪三也;

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21

第二篇: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

《智取生辰纲》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的后半部。以下就是小编精心推荐《智取生辰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检查预习、指名复述课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一、二。

第二课时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第三篇: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

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

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从一个别致的角度吟唱祖国母亲。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

既如泣如诉、似哀似怨,又热烈奔放、一往无前。

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

(二)学法引导 朗读这首诗,首先要注意理解诗中“我”的形象内涵,理清“我”与祖国合二为一的关系。

其次,对于诗歌中出现的众多意象,也需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并结合课外阅读舒婷其他的诗歌,以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平凡丰厚的意象美 1 这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在意象的选择上显得新颖、别致。

诗人着力选取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

如“破旧的老水车”表示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

同样,“熏黑的矿灯”意在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

两者相联系,不难理解诗人想以此意象来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不仅如此,诗人还连续用“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的驳船”等密集意象,组成一组意象群,再次凸现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全诗共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

(四) 重点难点突破

1、诗中“我”这个形象应该怎样理解?具有怎样的具体内涵? [析]此题表面上看是要分析诗中的一个形象,其实,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内涵,某种程度上说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有助于理解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这首诗中,“我是你„„”或“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强调了“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我”这个形象,代表着2 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2、概括这首诗中出现的其他具体形象,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析]这道思考题,一方面是要读者领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再一次加深对诗歌要借形象抒情、言志、说理这个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首诗中出现的其他具体形象有“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的驳船”。

这些形象共同带有象征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3、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试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

...... (2)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 [析] 要理解诗人赋予这些物象的意义,就要结合生活体验,3 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和特征的指向性(修饰语)进行理解,如果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和生活体验,往往就难以理解了。

[参考答案] “水车”代表的是农业生产方式,而“破旧的老水车”则表示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

“熏黑的矿灯”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

两者相联系,此意象象征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舒婷的诗往往在委婉曲折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请联系诗的第

一、二节加以体会。

[析]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写作目的,由于作者的差异,常常表现出千差万别的面目,这就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

但正因如此,文学才更显得魅力无限。

[参考答案] 例如第一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出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第二节中“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几行诗,写出了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两节诗,写祖国的过去,写的虽然是贫困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4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 。

这首诗以 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 。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疲惫( ) 干瘪( ) 胚( )芽 绯( )红 ....迷惘( ) 淤( )滩 簇( )新 蜗( )行 ....

3、请将“老水车、驳船、矿灯、稻穗、路基”这几个形象、填入下列空缺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 ,是失修的 ;是淤滩上的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4、理解下面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能力提高 5 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第一和第三节,回答下列问题。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钎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6 ——祖国啊!

1、简要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两节诗分别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进行对比的?

3、两节诗的最后一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开放探究 阅读《致橡树》,回答问题。

致 像 树 舒 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7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我;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你沉重的叹息, 8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溯、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霓、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 )耀 痴( )情 慰藉( ) ...霹( )雳 流岚( ) 虹霓( ) ...

2、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4、试归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9

5、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资料下载

(一)舒婷。

乳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

1957年“反右”运动中,父亲被遣送到边远山区劳动改造,和美的家庭因而破裂,这一切遭遇使她过早体味到人世沧桑。

她从小随母亲在厦门外婆家长大。

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

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是一位情感型诗人。

她的诗歌创作的宣言是人的价值和尊严。

多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

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二)朦胧诗人 20世纪80年以后,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打破了10 现实主义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就是“朦胧诗”。

其带有鲜明的“异类”色彩和新的美学原则,向诗坛发起了强烈的冲击。

“朦胧诗”在文学创作和创作思想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诗歌的内涵上追求自我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往往具有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表现出冷色调。

注重主题的创造和个人内心感情的抒发,表现自我意识的闪念和幻觉。

这些朦胧诗的意象往往带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艺术的经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

舒婷、北岛、顾城等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舒婷 第一 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bâi biě pēi fēi wǎng yū cù wō

3、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4、这句诗是诗人庄严地想向祖国的宣告,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 “荣光”、 “自由”的重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11 能力提高

1、第一节诗用写实的手法,回忆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三节诗主要写祖国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开始了新生。

2、第一节,主要选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的驳船”等意象,显示了祖国所受的苦难;第三节,主要选用了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正在喷薄的黎明”等意象,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3、两节诗的最后一行,都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既是叙述人称的转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

开放探究 1.Xuàn chī jiâ pì lán ní 2.橡树是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木棉则是对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 3.象征手法 4.诗人通过象征手法,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

5、略 12 。

第四篇:人教版初中语文(推荐)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专项训练

一、《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写的《水浒》。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2、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李逵则()。

3、林冲和武松同是《水浒》浓墨重彩刻画之人,也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绰号()的林冲曾是(

)教头 ,一直(),后来被()设计误入(),刺配沧州,最后火烧(),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是()的典型。而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他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抱。因此,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醉打(),大闹 (),血溅(),除恶(),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4、《水浒》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了()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第(七十回) 回以后,写他们(),走向失败。

5、《水浒》中号称“黑旋风”的是(),他所使用的武器是(两把板斧),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所害。

6、鲁智深绰号()。他在渭州三拳打死(),在相国寺倒拔(),大闹野猪林,救下()。

7、《水浒》中吴用绰号(),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冈智取了()。

8、梁山泊中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分别是:①名字:顾大嫂绰号:母大虫

②名字:扈三娘绰号:一丈青③名字:孙二娘绰号:母夜叉

9.《水浒传》中一开始逆来顺受,后来怒而反抗的英雄是();见义勇为、性格最粗犷豪放的是()。

10.《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头领有二人,是()、(),主张招安的头领有两人,是()、()。

11.《水浒传》中“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华山谁第一,口口号‘神机’。”这首诗赞的梁山好汉是()。

12.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绰号含龙的头入云龙()、九纹龙()、混江龙()、独角龙()、出林龙()。

13.《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

14.《水浒传》中对林冲恩将仇报的人是(),恩将恩报的人是()。

15.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一个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军师()。

16.《水浒传》中“玉环步,鸳鸯脚”是梁山好汉()的平生绝学。

17.《水浒传》中有三大恶霸:一是开肉铺的(),被()当街所杀;一是开酒铺的(),被()所杀;一是开药铺的(),被()所杀.

18.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秀才出身的三人是()、(萧让)、()。

19.“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这两句诗出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诗中“好人”是指(),被人称为()。

20.《水浒传》梁山好汉中以《三国演义》关云长面目为模子,所写的是他的后人()。

21.①在《水浒传》中刻画具有惊世骇俗之美,心狠手辣的人物是()。

②《水浒传》中“位列三十六星之末,却机巧灵心,多见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的梁山好汉是()。

22.《水浒传》中“浪里白条”指的是(),和他相关的故事有()。

23.宋江手下五虎将是指()、(林冲)、()、(秦明)、()。

24.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是(),后来(司马徽)又再度向刘备推荐。

25.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情节是《水浒传》中的()。

26.《水浒传》中,放火烧战船,帮助宋江两败高太尉的是()。

27.《水浒传》中“庄前锣鼓响叮当,娇客新来小霸王.不信桃花村外火,照人另样冒火光。”这是写梁山好汉().

28.“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哪位好汉()

A.宋江B.吴 用C.张飞D.林冲

29.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以为首的11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是被“逼上梁山”的。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后来,他在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历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上梁山。

30.名著阅读,读施耐庵《水浒》,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5分)

(1)绰号被称为“打虎将”的人物是()(2分)

A、李忠B、李逵C、武松

(2)梁山众好汉有勇有谋,各显神威,“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吴用智取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些故事都很吸引人。从这几则故事中任选一则,按原著内容简述其主要情节。(不少于50字)(3分)

31.《水浒传》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善射的是小李

广,善行的神行太保。

二、《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小说。作者是(明代)的()。主要写(孙悟空)、()、()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 、(三打白骨精)、 ()、(女儿国遇难)、()、(智取红孩儿)、()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而被()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

3、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因醉酒调戏(),被贬下凡。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淳朴憨厚),自有他可爱之处。

三、《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1、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中的大部分作品。

2、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 ()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

四、《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1、“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作者就是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英国思想家培根。

2、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和()领域内的建树。

国内名著

1.《红楼梦》原名《》,它通过描述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

2.《红楼梦》中的“四春”指的是(元春)、()、()、(惜春).

3.《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的两句诗是()。

4.《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5.《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

6.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或的战役分别是()、()、(火烧赤壁).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7.指出下面的话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位人物?

①“大意失荆洲”() ②“煮酒论英雄”()③“乐不思蜀”()④“赔了夫人又折兵”:()

8.《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头是(),性格最刚烈的丫头是()。

9.《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

10.《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若笑,虽嗔视而有情。”说的().

11.《三国演义》中常胜将军是指()。

12.《三国演义》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

13.《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

().

14.《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的是()、()、(张飞)。

15.“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请简要概括上面诗句所表现的故事情节.()。

16.《红楼梦》中第一回写了“天才补天”的(石头)故事,写出神瑛侍者和()的故事,还写了()和贾雨村。

1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写的诗《葬花吟》中的句子。

18.《红楼梦》中塑造了两个叛逆者的形象,这两个人物是()、()。

19.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这是《三国演义》中()写给()的信中的内容。

20.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士元指的是(),他冠以()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

21. “力健声雄性粗齿,丈二长枪撒如雨.邺中豪杰霸华阳,口口人称‘跳涧虎’.”这首诗赞的是梁山好汉()。

22.《三国演义》中玄德曰:“曹操多谋,汝不合折断桥梁,彼必追至关.”这句话是刘备对()说的,这句话来源于哪段故事:(),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英勇无比)。

23.孙悟空独自去学艺,他拜的师父是(),教了他哪些本领?()。

2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

25.《红楼梦》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是()。

26.《三国演义》中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七进七出的将军是(),长坂桥头退百万兵的将军是()。

27.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是(徐庶 ),后来()又再度向刘备推荐。

28.《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杜甫誉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的是()。

29.《红楼梦》中,最具有喜剧气氛的情节是(),最具有悲剧效果的情节是().

30.《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

31.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灵石在(青埂峰上),是()、()把这块石头带入红尘.

第五篇: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目录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 (主题阅读策略课文写作)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四季美景

阅读策略:学习朗读,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汉语之美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主题:至爱亲情

阅读策略:学习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阅读主题:学习生活

阅读策略:学习默读,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

阅读主题:人生之舟

阅读策略: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理清作者思路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16.诫子书/诸葛亮 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阅读主题:动物与人

阅读策略:学习默读,学做摘录,概括文章的中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阅读主题:想象之翼

阅读策略:学习快速阅读,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4.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南园(其五)/李贺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群星闪耀

阅读策略:学习精读,字斟句酌,把握人物特征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胡适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阅读主题:家国情怀

阅读策略:学习精读,学做批注,了解抒情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怀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学习抒情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阅读主题:凡人小事

阅读策略:学习精读,熟读精思,把握叙事角度,分清详略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0.老王/杨绛 11.台阶/李森祥 12.卖油翁/欧阳修

抓住细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 第四单元

阅读主题:修身正己

阅读策略: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能够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4.梅岭三章/陈毅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6.古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阅读主题:生活哲理

阅读策略:学习比较阅读,了解描写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7.紫藤萝瀑布/宗璞 18.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望岳/杜甫

登飞来峰/王安石 游山西村/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文从字顺 第六单元

阅读主题:科幻探险

阅读策略:学习浏览,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24.河中石兽/纪昀

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约客/赵师秀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变化着的社会

阅读策略: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新闻两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香港回归新闻一则 3.特写两篇

“中国速度”震惊雅典/孔宁、张军、袁虹衡 “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

4.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朱玉、万

一、刘红灿 学写消息 第二单元

阅读主题:生活的记忆

阅读策略: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5.藤野先生/鲁迅 6.我的母亲/胡适 7.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学写人物小传

综合性学习——地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阅读主题:美景依然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9.三峡/郦道元 1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与朱元思书/吴均 12.唐诗五首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春望/杜甫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移居(其二)/陶渊明 第四单元

阅读主题:情感哲思

阅读策略: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 13.背影/朱自清 14.昆明的雨/汪曾祺 15.那树/王鼎钧 16.外国散文两篇 谈惬意地生活/蒙田 我为何而生活/罗素 语言要连贯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 第五单元

阅读主题:文明的印迹

阅读策略: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梦回繁华/毛宁 20.蝉/法布尔 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第六单元

阅读主题:情操与志趣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22.愚公移山/《列子》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表达要得体

综合性学习——君子和而不同 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民风民俗

阅读策略: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社戏/鲁迅

2.庆祝旧历元旦/林语堂 3.春酒/琦君

4.安塞腰鼓/刘成章 学习仿写 第二单元

阅读主题:科技之光

阅读策略:把握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7.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克劳斯?冯?克利青 8.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第三单元

阅读主题:养性怡情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句式 9.桃花源记/陶渊明 10.小石潭记/柳宗元 11.海国记(节选)/沈复 12.《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学写读后感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诗经》子衿/《诗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第四单元

阅读主题:思想光芒

阅读策略:了解书信和演讲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思想,获取有益的启示 13.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14.讲故事的人/莫言

1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16.傅雷家书两则/傅雷 学写书信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五单元

阅读主题:江山多娇

阅读策略:阅读游记,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17.壶口瀑布/梁衡 18.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19.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丽华 20.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学写游记 第六单元

阅读主题:情趣与理趣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1.《庄子》故事两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2.《礼记》两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23.马说/韩愈 24.卖炭翁/白居易 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送友人/李白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卜算子?咏梅/陆游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自然之音

阅读策略: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1.沁园春?雪/毛泽东 2.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3.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郑愁予 4.致云雀/华兹华斯 学写诗歌 第二单元

阅读主题:砥砺思想

阅读策略: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 5.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8.短评两则

“传言伤农”,后果更加严重/王玉琪 烟花易冷,文化弥新/陈晓波、商意盈 表达观点要清楚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第三单元

阅读主题:游目骋怀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 9.岳阳楼记/范仲淹 10.醉翁亭记/欧阳修 11.湖心亭看雪/张岱 12.诗词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议论要言之有据

名著导读——《泰戈尔诗选》:如何读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杜甫商山早行/温庭筠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第四单元

阅读主题:青春年少

阅读策略: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 13.故乡/鲁迅

14.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5.孤独之旅/曹文轩 16.心声/黄蓓佳 学习缩写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第五单元

阅读主题:理想信念

阅读策略: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19.无我与不朽/钱穆

20.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论证要合理 第六单元

阅读主题:人物百态

阅读策略: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22.范进中举/吴敬梓 23.三顾茅庐/罗贯中

24.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 学习改写

综合性学习——评选班级之星 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许浑无题 /李商隐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阅读主题:生活

阅读策略:咏叹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情感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3.短诗五首 月夜/沈尹默 沙扬娜拉/徐志摩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断章/卞之琳 风雨/芦荻

4.海燕/高尔基 学写诗歌 第二单元

阅读主题:人物画廊

阅读策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学会欣赏小说 5.孔乙己/鲁迅 6.变色龙/契诃夫 7.蒲柳人家/刘绍棠 8.溜索/阿城 注意审题立意 第三单元

阅读主题:家国之思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讲究布局谋篇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讽刺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第四单元

阅读主题:读书鉴赏

阅读策略:了解作者观点,提出看法,探讨疑难,尝试迁移运用 13.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不求甚解/马南邨 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

15.驱遣我们的想象——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 16.无言之美/朱光潜 勤于修改润色 第五单元

阅读主题:舞台人生

阅读策略:阅读戏剧作品,把握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7.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18.屈原(节选)/郭沫若 19.枣儿/孙鸿

20.音乐之声(节选)/厄内斯特?勒曼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六单元

阅读主题:浩然正气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1.曹刿论战/《左传》 22.出师表/诸葛亮

23.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过零丁洋/文天祥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表达力求有创意

综合性学习——戏剧大舞台 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上一篇:初中数学复习课反思下一篇:初中生暑假心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