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童趣

2024-04-15

初中语文童趣(精选8篇)

篇1:初中语文童趣

一、说教材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作者沈复对自己小时候所见到的平常景象、事物进行联想想象,使景象变得美丽奇特,从儿获得一种物外之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者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语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的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训练。

二、说教学目标

《童趣》是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虽说全文只有二百多字,可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是有相当的难度,依据这一学情,我拟用两课时来完成课文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统一的要求,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汇。

2、借助工具书,疏通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感受作者纯净的童心和纯粹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其中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文言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朗读法,通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趣”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学法

教学、教学,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宏观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应通过朗读、翻译、积累和运用来学习文言文,在微观方面,我侧重指导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词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保留法等),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阅读期待,我特地准备了一个教学实物――海螺,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请学生仔细观察海螺的形状、棱角以及上面的一些线条,看完之后请学生说说他们像什么?由此导入课文。这样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体会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无限乐趣。

2、介绍作者

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介绍作者,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号、所处的时代、文学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进行识记。

3、朗读感知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的学习侧重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师生竞赛朗读法落实课文的字音,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

4、翻译理解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保留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词语手册》中的字词解释翻译全文。学生翻译完毕后,我先请学生自主质疑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全体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是理解,在完成课文翻译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作者小时侯的三件趣事,并针对这一些趣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当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5、体会情趣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翻译理解之后,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相当熟悉了,都知道小时候的作者沈复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人,为了更加深入的挖掘课文的教学资源,我还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课文之后,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此对作者这种情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情趣的朗读背诵课文,便水到渠成了。

篇2:初中语文童趣

1、教材分析

《童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篇充满奇思妙想、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达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本文是七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充满童真童趣,是一篇很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散文。如果教学成功,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三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为线条统领全文。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童真童趣。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说教法

1、点拨法。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文中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气息,吸引学生阅读的目光。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法,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学生自由读、声情并茂的诵读、配乐诵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

三、说学法

1、自主讨论法。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学法为自学讨论法。以朗读为突破口,步骤如下:

一读: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做好批注。

三议: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讨论后没有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四想:边读课文,边想作者写的趣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趣事。

这样在读、译、议、想、说的过程中,运用“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童年》自然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布置任务,明确方向。

心里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的关键,开头明确任务,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字词,疏通文义。

3、品味趣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译读激趣。

学生诵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字词,疏通文意。通过小组和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四)理解课文,析读品趣

1、课文写了哪些趣事,你是如何理解的?

2、本文在写法上最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是哪里?

(五)拓展延伸,想象创趣。

1、你的童年生活里有哪些趣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六)课堂小结:

篇3:初中语文童趣

语文是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科目, 也是各个学科的基础, 语文教学历来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点滴知识, 更多地是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来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无限开发潜力的教学技术手 段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有很大的匹配度, 它能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声画的结合, 使初中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技巧, 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那么, 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与初中语文的教学高度结合达到最佳效果呢? 下面我们就以初中文言文《童趣》的讲解为例进行简单阐述。

1 巧用音乐渲染氛围

《童趣》主要讲述了作者沈复儿时观察蚊虫、花草, 驱打蛤蟆等童年趣事, 以此来回忆天真活泼的童年, 表达对童年的怀念。在上课之初,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歌曲《童年》, 轻快的节奏、亲切的歌词勾起了刚刚离开童年时光的初中学生对童年的回忆, 聆听着歌曲回忆着童年, 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音乐播放过程中, 我朗诵了PPT上一位学生为童年写的小诗:“童年的故事是一颗颗种子, 在故乡的河边生长, 长成一片童话里的红树林。每一根枝条都是童年的触角, 每一朵浪花都是童年的心跳, 每一圈涟漪都是童年的欢笑。而长大了, 我才知道, 童年是人生最美丽的诗行, 最动听的歌唱。”每一句诗歌都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通过歌曲与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 让学生找到了共鸣点, 瞬间拉近了与同学之间的距离, 为接下来的课程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举一反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每一篇课文都讲述了一个主题, 反映了一个中心思想,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集思广益, 搜集与本堂课主题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画等资料, 截取最能调动课堂气氛、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达到共鸣的部分作为一节课的开场, 这样不仅能明确地表明课程的主题, 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用音乐、视频等方式在上课之初就渲染了 课堂的氛围,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语感的培养。

2 层次鲜明、条理清晰

在通过上面用音乐以及诗歌渲染氛围后, 直接引出课堂的主题:《童趣》, 告诉大家这是一篇文言文, 并且解释什么是文言文, 以及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沈复的生平及文章的出处, 这是课文的基础背景, 一定要让学生了解, 同时也应使学生明白今天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这篇文言文, 而文言文的主题就是“童趣”。接下来, 我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本堂课的需要学习目标: ①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反复朗诵并力争背诵课文; ②注意积累文言文词语, 读通、读懂文章;③品味童真童趣, 启发审美情趣。强调这三个方面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其中, 第二个方面是学习的重点, 叮嘱学生在学习中紧跟教学思路, 做好课堂笔记。这样一来, 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便能跟着教师的步调进行学习。

教师的教学安排应有一条主线, 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得教学大纲, 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条理地安排课堂, 尽管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有大量的资料要向学生展示, 但是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层次鲜明、条理清晰, 将课程的主要内容列成提纲放到课件上向学生展示, 不仅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乱了阵脚, 反而方便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以及今后的复习。多媒体的优点就是能够将课堂的主要内容一下展示 给学生, 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层次鲜明。

3 声画结合, 深化意境

在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后, 教师要根据三个学习目标分别展示, 第一条: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反复朗诵并力争背诵课文。文言文是初中生刚刚接触的一种新的文学 体裁, 其特点就是语句简洁, 意蕴丰富,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刚刚接触文言文, 学生会感觉有很多语句不太容易理解, 读起来非常拗口。为了解除学生的困惑, 我在课前从网上搜索了一个《童趣》的朗读音频, 配有轻松、舒缓的音乐, 朗诵者的朗读语气丰富、抑扬顿挫,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此同时, PPT上展示了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 , 对“童稚 (zhì) ”、“藐 (miǎo) 小”、“项为之强 (jiāng) ”、“鹤唳 (lì) 云端”等陌生词汇还标有注音, 学生在听课文朗读的同时能够识记陌生词汇。同时, 专业的课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 感、深化文章的整体意境, 在断句、重音方面都能有所侧重, 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使僵硬的文字变得活起来, 声音、画面的结合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文章的印象。教师可以选取文章的朗读音频进行播放, 或者是寻找些此篇文章的动画视频, 文章的意境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 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夯实基础、抓住重点

在听完课文的朗读之后, 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陌生词汇, 并且对文章的主要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也就是教学目标设置的第二条: 注意积累文言文词语, 读通、读懂文章。这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首先我在PPT上展示了“童稚、藐小之物、拟作、项为之强、鹤唳云端、凹凸、庞然大物、怡然自得、丘壑、拔山倒树、癞蛤蟆”等陌生词汇, 这些都是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词汇, 让学生识记这些词汇的读音以及书写方法。接下来, 挑出重点句子, 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进行断句, 这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内容。随后, 利用PPT, 我向学生讲解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如替换法、组词法、调序法、增补法、成语法等, 通过这些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学习, 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然后利用此方法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如“项为之强”的“项”是“脖子 、颈项”的意思 , “方出神”的“方”是“正”的意思等。此外, 对于文中的成语也是学生掌握的重点, 如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最后, 重点的文言词语翻译是学生掌握课文整体翻译的重中之重, 如, 故:所以, 私: 暗自、暗暗地等。每一项学习内容都清晰地用PPT展现出来, 利用幻灯片的播放功能一个一个地播放讲解, 结合学生的讨论学习将这些重点内容熟记于心。

通过上面的教学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 尽管多媒体教学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能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但是对于重点知识的学习仍然是课堂的重点, 这时我们不必引用过多花哨的声音、画面、视频等工具, 一定要通过有条理的知识讲解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应该学到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与课外延伸的比例, 千万不能一堂课下来让学生觉得玩儿的很开心, 但是没有学到什么知识。

在重点知识讲解完后, 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利用讲解的重点词语翻译整篇文章, 并且找出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件童年趣事, 这时学生可以在童年的背景音乐下分组讨论, 并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到此, 《童趣》的课程讲解也接近了尾声, 课下学生可以自行讨论自己童年的趣事。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声音、画面、视频等方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拓学生的眼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一定不能舍本逐末,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 把握好教学与多媒体运用的尺度。本文主要以《童趣》的讲解为例阐述了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有疏漏还请同仁批评指正。

摘要:本文以巧用音乐渲染氛围, 层次鲜明、条理清晰的教学方法, 结合课文《童趣》, 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过程, 希望以此为依托, 给教师以借鉴与参考, 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篇4:童真童趣,爱上语文

关键词:童趣;语文;成长

昆虫学家法布尔因为痴迷于对昆虫的观察,写下了巨著《昆虫记》;莱特兄弟因为执著于飞翔的梦想,研制了飞机翱翔碧空;莫扎特五岁就开始写钢琴协奏曲,并不断练习、修改,最终成为音乐史上璀璨的明珠。童年的志趣,就像最先点燃的火箭,给了人们走向成才的最初动力。让孩子们爱上语文,享受语文,方法很多。

一、生字趣认方法多

谜语记忆法。低年级小学生喜欢老师将字出成字谜,高年级小学生则喜欢自己编字谜,如“在洞穴下切菜是‘窃读的‘窃字”;“一只黑狗,不叫不吼是‘默默无闻的‘默字”。

比较记忆法。我们可以把相同音节的字“匮”“溃”,不同音节的“悔”“侮”“诲”“梅”“海”等形近字进行比较识字教学。

熟字认字法。通常有“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熟字换偏旁”等用已经学过的熟字来认识新字。

二、理解词语唤生活

词语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础,没有对词语内涵的深刻理解,就谈不上对文章的深度感悟。在词语理解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结合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象,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的理解是“五颜六色,十分漂亮”。是啊,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红有紫,有黄有白,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是“姹紫嫣红”。这样理解词语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词语,感悟文本内涵。

三、体会句子来去法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理解句子的基本原则就是“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童年的发现》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学生通过列举哥白尼、布鲁诺坚持科学真理遭到迫害的例子理解到费奥多罗夫发现胎儿发育的规律,被老师误解轰出教室,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迫害。所以这句话一语双关,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

四、领悟段落多感官

有科学资料证明,“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亲身经历内容的80%。”把身体各个器官全部调动起来,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林海音的《童年·冬阳·骆驼队》,我给学生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一段视频,学生亲眼目睹了“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脸,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知道骆驼虽然长得丑,但作者很喜欢它们,清晰记得与骆驼有关的许多往事并逐步领悟到作者围绕对“骆驼”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五、精雕细作两三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么编者在选文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文章在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上比较突出,对于相应年级的学生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特点。教学时一篇文章大可不必面面俱到,每一节课只要抓住两三点,讲清、讲新、讲深就好,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抓住两三点或一两点来精雕细作,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后进入文本,更好地实现文本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构建、创新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焕发以人为本的光泽。

六、口语表达时常练

角色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口语表达形式。在训练初期,主要是模仿、体验,以后再逐步让学生通过想象,向创造性对话推进。学生也喜欢想象创造的表达方式。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会拍摄哪些图片?学生有的会说拍一拍“小艇的样子”,有的会喜欢拍摄“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有的会拍威尼斯的夜景,学生边口述边与课文描写对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当学生能够确定说话主题后,就要让学生说话有条理、有重点,抓住事情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具体讲述。

七、勤于动笔文不难

写日记能够锻炼小学生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培养他们的恒心和毅力,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今天哪节课你收获了颇多的课外知识?你和你的小伙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家里的花开了几朵,什么颜色,家里的小蚕吃了多少桑叶,把你观察的内容写一写。你帮父母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一天你开心吗?你读了哪本书籍,有哪些好词好句?每天动笔或写作或积累,每周定期交流、分享成长的故事。

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教师精心的准备,是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是师生信任的眼神,是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也是每天哪怕一点点的收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并和学生一起置身语文,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徜徉语文,流连其中。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童真童趣,一起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王保锋.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2(01).

篇5:童趣初中作文

今天夜晚,我到公园散步,发现在公园喷泉旁,早已围了一群孩子。那些孩子有男孩子,女孩子 ,都用手脚去摸喷泉喷出的水流,一旦摸到了,就会惊奇的啊啊大叫起来。

喷泉中央有一根水柱,水柱高达三米左右。一开始孩子还都是在喷泉边玩,可渐渐地,有一个胆大男孩子,从喷泉的一端向对面跑去,在水幕中,只能隐隐约约看到有一个人影在奔跑,那个男孩子跑出来后,全身上下湿淋淋的,可那一双明亮的眼睛里,喷射出兴奋和欣喜的光芒。

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冲了进去,有的孩子怕弄湿了衣服,甚至披着雨衣扎了进去,他们有的冲进去赶快慌慌张张的逃出来,有的干脆呆在里面不出来了。他们奔跑,它们跳跃,他们宛如一群水精灵一般,尽情享受水带给他们的抚摸与清凉。有一个男孩子他用脚堵住水柱的出口,水从他脚底喷射出来,漫天水花在月关的抚摸与照耀下,每一滴水珠都有一个孩子的笑脸,漫天飞舞,美轮美奂……

篇6:童趣初中作文600字

记得我四岁那年夏天,妈妈忙完了地里的活,便带我到外婆家玩,我的期盼终于如愿。我一进门就看见外婆在阳台上洗衣服,我就在一旁好奇的看,看见外婆拿来一个盆子,装满水,把脏衣服找来放进去,再撒上白色粉末,一会儿,外婆开始使劲揉搓,那泡泡是精光闪闪,蹦蹦跳跳,真好玩!可是,我在家里时,妈妈没教过我洗衣服,更不知道那白色粉末就是洗衣粉。

过了几天,外婆上街买菜,回来时背篼里也有一包白色粉末,外婆一进门就放下东西去了厕所,我想:何不帮外婆做点事情,哪怕是洗洗衣服也好,于是就照着外婆洗衣服的样子,拿来一个盆子,装满水,把脏衣服找来放进去,再撒上白色粉末,使劲地揉搓,可是,怎么揉搓也不见泡泡,我于是又放“洗衣粉”又揉搓,仍然不起泡泡,看不见那泡泡的精光闪闪,蹦蹦跳跳,我急了,就去问外婆:“外婆,怎么没有你洗衣服时的泡泡?外婆,我明明看见你就是那样做的嘛!”

外婆跑来一看:“傻孩子,你把我的盐巴糟蹋了,快快把衣服拿去用清水清,衣服懒滥了。我情知闯了大祸,急得哭了起来。”

外婆于是放下手中的衣服,赶快跑过来安慰我:“英子,你放的是盐巴,不是洗衣粉,盐巴会懒滥衣服的。”她老人家接着又教我认盐巴、白糖、白米……

篇7:童趣初中作文600字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坐在树阴下乘凉,突然脚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黑蚂蚁。好呀,你个小不点竟敢欺负我,看我怎么收拾你。我抬起脚准备把它踩死,可又一想,这样不太便宜它了吗?不行,先折腾折腾它再说。我便朝它身上吐了一口唾沫,想把它淹死。只见它在小河里挣扎着,六条腿前后摆动,拼命把头伸出水面,努力使身体保持平衡。我想,你再挣扎也没有用,这里就是你的藏身之地。可令我吃惊的是,它毫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向前游着,游着,终于游上了岸。它浑身湿透,似乎耗尽了气力,趴在岸边不动了。

我以为它死了,便用一根小树枝拨了拨它,它突然又受惊吓便慌忙爬了起来。哟,你还没死呀。今天不把你折腾死难消我心头之恨!我便找来一个小石子压在了它的身上,只留个头在外面。它挣扎了一会,便不再动弹了。我想它肯定是缴械投降了,便不再管它,玩别的去了。可当我再次注意到它的时候,它竟然只剩个尾巴尖还压在石头底下了,原来它刚才的不动弹是在积蓄力量啊。它终于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从石头下抽了出来,趴在地上直喘粗气,似乎在说:困难有什么了不起,我不都一一征服了吗?休息了一会,它又坚强地向前爬去。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不气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胜利。

篇8:童真童趣, 爱上语文

一、生字趣认方法多

谜语记忆法。低年级小学生喜欢老师将字出成字谜, 高年级小学生则喜欢自己编字谜, 如“在洞穴下切菜是‘窃读’的‘窃’字”;“一只黑狗, 不叫不吼是‘默默无闻’的‘默’字”。

比较记忆法。我们可以把相同音节的字“匮”“溃”, 不同音节的“悔”“侮”“诲”“梅”“海”等形近字进行比较识字教学。

熟字认字法。通常有“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熟字换偏旁”等用已经学过的熟字来认识新字。

二、理解词语唤生活

词语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础, 没有对词语内涵的深刻理解, 就谈不上对文章的深度感悟。在词语理解中,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结合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象, 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的理解是“五颜六色, 十分漂亮”。是啊, 花成团, 一簇紧挨着另一簇, 十分茂盛, 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红有紫, 有黄有白, 五颜六色, 十分艳丽, 这就是“姹紫嫣红”。这样理解词语起到变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词语, 感悟文本内涵。“

三、体会句子来去法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因此理解句子的基本原则就是“从原文中来, 到原文中去。”《童年的发现》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学生通过列举哥白尼、布鲁诺坚持科学真理遭到迫害的例子理解到费奥多罗夫发现胎儿发育的规律, 被老师误解轰出教室, 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 也是一种迫害。所以这句话一语双关, 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 表达了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

四、领悟段落多感官

有科学资料证明, “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 听到内容的15%, 亲身经历内容的80%。”把身体各个器官全部调动起来, 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林海音的《童年·冬阳·骆驼队》, 我给学生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一段视频, 学生亲眼目睹了“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脸,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 学生知道骆驼虽然长得丑, 但作者很喜欢它们, 清晰记得与骆驼有关的许多往事并逐步领悟到作者围绕对“骆驼”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五、精雕细作两三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 那么编者在选文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文章在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上比较突出, 对于相应年级的学生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特点。教学时一篇文章大可不必面面俱到, 每一节课只要抓住两三点, 讲清、讲新、讲深就好, 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抓住两三点或一两点来精雕细作, 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后进入文本, 更好地实现文本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构建、创新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焕发以人为本的光泽。

六、口语表达时常练

角色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口语表达形式。在训练初期, 主要是模仿、体验, 以后再逐步让学生通过想象, 向创造性对话推进。学生也喜欢想象创造的表达方式。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 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一位游客, 你会拍摄哪些图片?学生有的会说拍一拍“小艇的样子”, 有的会喜欢拍摄“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有的会拍威尼斯的夜景, 学生边口述边与课文描写对比,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当学生能够确定说话主题后, 就要让学生说话有条理、有重点, 抓住事情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具体讲述。

七、勤于动笔文不难

写日记能够锻炼小学生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培养他们的恒心和毅力, 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今天哪节课你收获了颇多的课外知识?你和你的小伙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家里的花开了几朵, 什么颜色, 家里的小蚕吃了多少桑叶, 把你观察的内容写一写。你帮父母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这一天你开心吗?你读了哪本书籍, 有哪些好词好句?每天动笔或写作或积累, 每周定期交流、分享成长的故事。

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教师精心的准备, 是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 是师生信任的眼神, 是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 也是每天哪怕一点点的收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并和学生一起置身语文,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徜徉语文, 流连其中。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一起爱上语文。

摘要:童年的志趣, 就像最先点燃的火箭, 给了人们走向成才的最初动力。让孩子们爱上语文, 享受语文, 方法很多。

关键词:童趣,语文,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防洪防汛应急演练总结下一篇:国培计划研修教师个人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