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主的管理历程读后感

2024-04-19

一个地主的管理历程读后感(共4篇)

篇1:一个地主的管理历程读后感

一个地主的管理历程(读后感)

古代,有一个地主,家有良田百亩,算是一个小地主,他家一共雇佣了4个雇农,都属于长工性质,主要负责田地的耕种。(一个企业的起步阶段都是规模很小的) 开始,地主按照传统的方式对雇农采用高压政策,雇佣了一个护卫作为监工,现场监督雇农劳作,雇农稍有懈怠就会招来监工的一顿鞭打。雇农们非常气愤,经常聚集在一起声讨地主,一致达成默契,表面服从,但暗地里都不努力劳动,一有可能就磨洋工。(地主管理的第一个阶段,即粗放式的野蛮管理,也是一个企业必经的管理阶段。这种压迫式的管理容易造成企业家和雇工的对立和敌对状态,极大地损坏降低企业生产效率。) 一年下来,收成比别家低了许多(必然的),地主一怒之下,认为护卫监工不力,便换了个护卫,由于成本问题,他不可能雇佣更多的人来做监工。第二年收成依然下降,而且还发生了雇农集体罢工事件。( 靠换监工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地主气不打一处来,将监工和雇农全部拿下,并增加了四个雇农,他们分别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同时地主亲自参与监督雇农的劳作,但情况丝毫没有转变,到了年底收成依然达不到理想水平。( 换工人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体制没有改变,关键是体制问题) 地主苦恼极了,正在此时,一个西方的传教士来到这个封闭的山庄,经过与传教士的深层次交流(交流和学习的必要性,要善于学习),地主深感资本主义的先进性,他转变成为了新兴派人物(思想要善变和创新,能够接受新事物),同时落实到实际情况上,他辞退了监工(言行一致,迅速行动,光说不做是不行的),并强调给予雇农们充分人权和自由,保证不再采用强制性的高压政策,而采用固定工资制并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地主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即初期的一般管理阶段。这种管理尊重人权和职工的自由,但是固定工资会扼杀职工的积极性) 规章制度规定雇农们每日鸡叫必须起床,太阳升起之前必须上岗劳动,中午太阳烈时可以在树荫下休息一个时辰,太阳落山了才能够收工。上工和收工都必须在地主家按拇指印,考虑到雇农还得照顾家庭,地主规定雇农每隔5天可以休息2天,但条件是不得耽误农活。(制度不能太苛刻严厉呆板,要给职工一个宽松向上的环境) 凡违反劳动记录,一次迟到或早退扣罚当天工资,一次旷工扣罚10天工资,一年累计5次旷工(三次迟到或早退算一次旷工,缺少一个拇指印按半次旷工处理)做自动离职处理。劳动期间不准偷懒和晒太阳,凡发现者一律按迟到论处。(制度不能强调以罚款为主,尤其是经济处罚。要以奖励为主、罚款为辅。) 由于地主提供的薪金极具挑战性,而且按月提供,不至于青黄不接,雇农们欣喜若狂,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工作,以报答地主的大恩大德。 当年土地收成提高了50%,地主看到民主管理带来的巨大收益,高兴得嘴都笑不合拢。兴奋之余,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向其他地主购买了100亩土地,另外又招聘了周七、武八两个雇农,准备大干一场。(第一次扩张) 一切照旧,想象着年底丰厚的收成,地主经常从睡梦中笑醒,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底来了,收成汇总下来,在新增100亩地和两个人的情况下,收入仅仅增长了10%.地主气急败坏,把雇农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声色俱厉的批判大会。大会会场悬挂了一幅大大的横幅上书一行大字“今天不努力耕作,明天就努力找耕作”让人看了胆战心惊、不寒而栗。(方法不妥,在以后的处理类似问题,地主先表扬大家都还是辛苦的,但是有些问题也还是需要总结,这样说大家能接受) 会上地主在深刻批判了雇农们的懒惰和无能后,宣布今年年终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扣罚。(方法不妥) 这一下子向捅了马蜂窝一样,大家纷纷表示不满和抗议,地主用手指朝横幅一指,丢下一句话“谁不想干,立马走人”转身便走。大家象焉了的茄子一般,都不讲话。 (方法不妥) 会后,张三、李四和王五在一起打“斗地主”(比喻),一边打,一边骂地主狠心,让他们过年都没有钱拿回家,这下子回家不被老婆骂死才怪。一番发泄之后他们决定分头去找地主说情。 张三首先出发,找到地主诉苦说他们四个人本来干得好好的,由于新来的周七、武八两个人平时工作不努力,一有机会就偷懒,而每个月工资和大家拿得一样多,时间长了大家觉得心里不公平,于是便纷纷开始偷懒,所以才造成了收成下降的原因。(企业要防止老员工和新员工形成不同的小团体,互相排斥。) 地主勃然大怒,决定找其他人来确认此事,他决心一旦落实此事,定当对当事人予以重罚。 张三走后,李四旋即来找地主反映情况,地主当即核实了周七、武八的事情,情况基本与张三讲的一致。 李四走后,王五也找地主谈心来了,除了张三、李四提及的问题外,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个情况,说他有一次看到隔壁家的牛来吃庄稼,他去赶的时候被牛角顶破了腿,第二天没有能够来上班,被地主扣罚了10天的工资,于是以后他看见别家的牛吃庄稼就再也不管了。地主哼他一顿道“当时你为什么不声明理由呢?”王五说“我本来准备说的,但你当时气急败坏的样子把我吓慌了,就没有讲,过后也没有机会再说”。(企业的管理者要心态平和,能耐心听听职工发言,多采纳职工的建议,听听不同声音,避免“一言堂”和独断专行) 地主想,接下来该赵六来了,谁知等了一天却没有等到。地主等不及了,正准备召开员工大会,宣布对周七和武八的处分决定(没有了解情况,怎么可以单独听信“一方”的发言呢?怎么可以这么武断?)。俩人同时来找地主了,地主将他们大声责罚一番,两人大呼冤枉,说张三、李四他们仗着是老员工,资历老,人数多,平时经常欺负他们,自己从不好好劳动,还嘲笑他们俩踏实肯干是傻冒,还说他们经常在地主去视察的时候装着勤劳的样子。 地主晕了,一下子分不清真伪,将六人找来当面对质(怎么可以对质,职工以后怎么合作?如何相处?),大家除了吵成一团外,没有解决丝毫的问题。 地主被吵得不行,恍惚中似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决定推行承包制,将土地划分为六份,采用招标的方式,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面积大小以及耕种难度等指标,由地主事先根据往年的指标核定一个最低土地收益,由六人投标竟价,最后价高者承包成功,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块土地。(地主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即承包制度。竞价不能只看出价,好要看竞标人的综合实力、信誉、人品。) 雇农们似乎对此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投标当天,他们六人共同用竹竿支撑起一条更大更醒目的横幅,上书“地主,地主我爱你,我们永远支持你!”。地主看到横幅,前段时间的不快一扫而光,笑眯了双眼看着大家,大家回报给他的是自信而激昂向上的眼光。 招标非常成功在经过激烈的竟标之后大家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会场散去,地主的目光中散发出一种醉人的芬芳,他仿佛又看到了明年谷物满仓的`丰收景象。 刚开始,地主不放心,不时的到田间地头去转转,看见大家都在辛勤的耕种,庄稼一块比一块好,地主终于放下了心,在传教士朋友的邀请下,他们一起去游历祖国大好的河山,一去就是大半年。( 玩的时间太久了,玩得过程有没有学习一下外面的管理办法?先去的国内,后面为去国外游玩做条件。先国内,后国外) 年底地主回到家里,看到自家的谷仓里面装满了稻谷、玉米等粮食,看到老婆脸上灿烂的笑容,不用说,今年的收成好得不得了。 一算下来,“哇”,地主禁不住跳了起来,今年的净收益比上年增长了100%,雇农们全部完成定额,每人还主动多贡献了20%.地主尝试到了包产到户的甜头,决心将事业做大做强,他发誓要做乡里,不,县里、省里最大的地主。 可是地主没有多余的钱大规模买地,怎么办?(资金短缺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地主苦恼不已。 第二天一开门,“哇”,门口站满了大大小小的地主们,他们每个人的额上都用血书写着“来吧,兼并我吧!” 原来,大大小小的地主们看到地主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纷纷表示愿意用自有土地入股,与地主一起发展壮大。 经过仔细挑选,地主选定了地主甲、地主乙、地主丙三个当地最有名的大地主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一个土地合作经营联社,又地主出任社长负责日常经营,地主甲、地主乙、地主丙作为副社长,重大经营决策必须有三票以上同意才能通过。收益按1:1:1:1分配。(重大决策不能按表决股东数字决定,股权收益也不能都一样。) 由于几个大地主的参与,地主的经营规模一下子扩大了10倍,达到了亩。按每个人平均承包40亩计算,地主需要招聘50人,而目前只有6个人,地主决定公开对外招聘。(第二次扩张) 地主放话出去,来竟标的人挤破了地主的大门,地主决定对参加投标者每人收取1两银子的投标费用,以保证投标活动的支出。仅此一项就收入1000两银子。地主们无不对地主的经营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尚未开张就净赚250,真是太划算了,这更增加了他们对地主的信任和爱戴。 投标活动的会场非常热闹,到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各种各样的横幅飘扬在会场当中好不精彩。 “宝锄一出,谁与争锋!” “放眼田间,舍我其谁!” “东风吹,战鼓擂,如今的田地谁怕谁?” “没有了地,我的世界雨下个不停” “东方红,太阳升,我们出了个好地主!” 还是老员工们的横幅比较感人“东家,东家,好东家,世世代代跟着你!”此条横幅被后人评选为投标最佳横幅,奖品是以后上茅厕每人可以领用两张草纸(备注:一般人每天只能领用一张)。 竟标按预期进行,五十人经过长达三天的征战终于将和约拿下,按照同等条件,老员工优先获得和约的规则,六个老员工如愿的拿到了和约。 从和约的统计来看,今年的每亩收益至少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50%,对于地主来说总收益的增长将达到去年的375%,想想都让人兴奋。其他的地主总收益也有很大的提高,大家都非常高兴,期待着来年的快快到来。 第二年,地主主动邀约传教士去周游各地,这次他们去的是遥远的东瀛,一来一回正好一年的时间(太久了,过去通讯不发达,怎么能和企业及时沟通?),地主玩得好不痛快。(管理者必须出去走走,增加见识,企业才不至于落伍。) 临到家了,想着家里新增的谷仓装满粮

篇2:一个地主的管理历程读后感

自闭症若让医学专家去解释这一医学病例相信会有冗长繁复的一段专业术语去定义它很多时候这些术语的专业性和深度会把人搞晕让患者和家人本就无所适从变的更变本加厉。在此我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专家教授正在发挥着这样的余热。

其实自闭顾名思义就是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这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轻或重都会遇到但当这种自闭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病症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自闭症。即电影《自闭历程》中坦普儿葛兰汀所患的病症。

这是一个根据现在依然健在的著名美国动物科学家坦普儿葛兰汀的自传改编的故事。当这种先天的不足与后天的成就与正常人比起来或许是一种不足加注到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无形中就被披上了传奇的外衣。一般情况下我们常人所看到的仅是这件外衣的瞩目与华美殊不知隐藏于巨大荣耀背后是何等的坚忍与辛酸。而电影《自闭历程》正是把传奇人物葛兰汀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以影像的方式显现于我们面前。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该片被划入励志电影的范畴。虽说传统模式下励志电影都难逃说教的阴影而《自闭历程》却因故事蓝本的真实性和人物塑造的饱满度使观众在影片与众不同的说教中精神得以升华灵魂得以提升。

葛兰汀从四岁起被诊断为自闭症她拒绝说话拒绝与人接触于是妈妈决定自己担负起教育她的责任可面对妈妈一遍遍的言传口授葛兰汀经常视若无睹她似乎自成世界所有的人都被隔离在外为此妈妈常常苦不堪言。应该说葛兰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妈妈的爱和在这种爱的驱使下的不离不弃。影片中葛兰汀的饰演者克莱尔·丹尼斯的表演尤其出彩她那毫无做作的面部表情和大而化之的肢体语言使一个神经兮兮的自闭症患者跃然屏上。妈妈的饰演者朱莉娅·奥芒德的发挥也是可圈可点她的表演含蓄内敛眼泪大多时候都是含而不露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优雅大方并深陷痛苦与自责之中的母亲演绎的入木三分。

人从开始认识世界起父母固然是第一任的启蒙老师可往往给人生带来转折的却是因为某个教师的言传身教。而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所以能慧眼识才的老师就显得格外珍稀。幸运的是葛兰汀遇到了这样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力排众异收留了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她启发式的教育与引导。葛兰汀也在这段生活中受益匪浅逐渐地努力克服了重重障碍最后终于获得博士学位完满毕业。

当上帝为葛兰汀关闭了一扇通往正常之路的大门时却为她开了一扇特立独行的窗。

篇3:一个地主的管理历程读后感

关键词:余华,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 有其特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历史性和文本性的制衡与倾斜以及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1]

一、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海登·怀特曾指出, 历史的事件虽然具有真实性, 是客观存在过的, 但是他是过去的, 是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因此它只能以“经过语言凝聚、置换、象征以及与文本生成有关的两度修改的历史描述”的面目呈现。我们所看到的历史, 并不具有真实可靠性, 而是附加有历史记录者个人或团体特有的情感色彩的再次记录。在传统历史主义的观念看来, 根据历史所生成的文本, 往往以一元化、整体连续的面目出现。但是一元化的历史常常摒弃历史的复线与多样, 而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具有鲜明阶级特征的政治叙事。新历史主义则一改传统历史主义的观念, 将目光聚焦于通常所不被注意的或与传统历史主义观念不完全同步调的历史景观。注重将单线的历史复线化、多样化, 将注意力放在整体宏大的历史中的细枝末节, 将大写的历史小写化, 具体化。

在传统历史主义的文本中, 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是较多被反映的, 尤其是解放军如何浴血奋战、人民群众如何支持配合解放军, 这些都是重点描写对象。但是对于国民党的溃逃常常是很程式化的一笔带过。《活着》中则一反传统历史主义文本中的主体描写解放军方面, 而是将目光投入被围困的国军, 反映他们对战争的态度、对解放军的态度以及在包围圈中的生活等等。这些可能是传统历史主义文本中所从未触及到的。尤其是在包围圈中不同的人对战争、对自身命运所持有的态度, 将战略反攻包围数十万国军这样一个单线历史复线化了。作为军官的连长, 知道战争无法继续下去, 所说的“委员长的救助”也是无法兑现的, 于是他选择携款逃跑。作为被拉来做壮丁的福贵等人, 是急切的想要回家, 他们更希望对面的解放军打过来, 能够解救他们。作为国军中以打仗为谋生方式的小兵, 他们不在乎是替国军打仗还是加入解放军, 他们也没有牵挂, 他们更愿意投降然后倒戈继续战斗。这些在不同人的眼中所看到的历史, 充分的完成了将传统的单线历史复线化的任务。

在《一个地主的死》中, 同样存在着单线历史复线化。如果说从传统历史主义的观念来说, 这部作品作为单线的历史应该是王香火一步步将日寇诱入绝境的过程。但是在这一个过程发展的同时, 王家大院的反映, 孙喜追寻搜索王香火的线索都与主线情节同步发展, 这是该作品中单线历史复线化的表现。

解构历史, 是《活着》一书中的重要表述方式。由历史所生发的文本是无法还原历史的, 它既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 更难以全面覆盖, 所以传统历史主义作品通常以强势话语来书写大写的历史。而新历史主义则主张解构历史, 从而达到颠覆大写历史的效果。作品虽然是整体的描写了福贵悲惨的一生, 但是它具体的写到了旧社会、解放初期、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片段。将中国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将近30年的历史分解开来, 各个叙写, 事实上是将大写的历史小写化。这样一个小写化的过程, 是对中国这三十年间曲折发展的一个追根溯源 :客观上是社会巨变过程中的阵痛, 主观上是部分错误认识导致的悲惨结果。这便是对大写历史的颠覆。

二、历史性和文本性的制衡与倾斜

新历史主义拆除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人为界限, 将文学和历史叙述交换给他们共同栖息的文化网络。从而使得文学与历史文本在话语建构性基础上, 达到彼此开放、相互印证、彼此阐发的互动局面。[2]作家通过这种方式抛却了文本话语对历史话语的依赖, 甚至以文本性的叙事戏谑乃至颠覆历史。《活着》文本的开始部分, 为了表现福贵从小的不学无术, 小说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细节——福贵的家里为他请了一个穿长衫的私塾先生来教书, 可是调皮的福贵却拿着本线装的《千字文》对私塾先生说 :“好好听着, 爹给你念一段。”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中“天地君亲师”都是不可忤逆的, 但是文本为了夸张地表现出福贵的纨绔, 完全抛却了传统的认知, 而用戏谑的方式来描写福贵, 这虽然是与历史话语违背, 但是却具有很好的文本性效应, 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一个地主家庭的纨绔子弟形象。而当王香火被日寇刺死的时候, 他所喊出的并非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万岁”等口号, 而是喊了声“爹啊, 疼死我了”便“扭曲着死在血泊之中”。这样的一个王香火, 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英雄,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更贴近我们的内心。[3]

另外, 在《一个地主的死》中, 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孙喜。这是一个地主家的长工, 在作品中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他在王香火给日寇带路以及王家大院这两个场景中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另外一个作用是他本身在作品中的见闻和行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宗族式旧农村的面貌。

有时候, 新历史主义作品为了打破传统历史主义的框架制约, 不取用历史题材而只将其用作背景。《一个地主的死》便是将日寇进犯作为背景, 但并不叙写人民怎么起来与日寇做斗争, 一切都很平淡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文本将很大的篇幅用来描写和反映农村生活的场景, 在王香火独力与日寇斗智斗勇, 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诱杀日寇的刺激时刻, 另外一面却是农村安详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画卷。

当然, 新历史主义作品也不是一味的摒弃历史性而只注重文本性。它也会采用时间坐标的方式将事件用时间串联起来, 从而凸显文本的历史性。

三、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作品关注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关注边缘人物、截取边缘历史环境、采取边缘立场。

王香火和福贵是这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 但是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式人物, 反而是千千万万中国百姓中的一员, 甚至身上还存有某些腐朽反动的劣根性。王香火和福贵都是地主阶级的儿子, 虽然在《一个地主的死》中没有如何渲染王香火是如何的纨绔, 但是从他父亲看到他回家的第一反应——“这孽子又来要钱了”以及之后他喜欢性的让曾经家里的老长工为其脱裤子方便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一个地主阶级的纨绔子弟形象。但正是这样一个形象却做 出了牺牲自己诱杀日寇的惊人举动, 这是新历史主义将小人物大英雄化的一个创举。福贵同样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典型英雄人物, 甚至他都未曾有任何的英雄举动, 他只是艰难的活着, 只是在苦水中摸爬滚打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边缘人物却很好的折射了历史, 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两部作品中有选择了相对边缘的历史环境, 一个是抗日战争中的宗族式旧农村, 一个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时期以及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 这都不是传统历史主义所常用的历史环境。将具有缺点的主人公放置在同样有缺点的历史环境中, 更可显露出人性的本色, 把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两部作品都没有明确的立场。对于王香火, 并没有讥讽他身上的地主阶级陋习也没有对他所做出的英雄举动给予高度的评价。而在《活着》中, 虽然导致福贵悲剧的原因大多数是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但是作者也没有过度的抨击, 而是通过文本的叙写来阐述, 使读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秦世琼, 胡志明.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以余华小说《活着》《一个地主的死》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6) .

[2]梁言.论《活着》的小说与电影异同[J].北方文学, 2011 (06) .

[3]戴桂梅.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活着》和《一个地主的死》的人道主义精神[J].文学研究, 2011 (06) .

篇4:一个地主的管理历程读后感

1. 解构宏大叙事——新历史主义的策略之一

解构宏大叙事的策略之一是以个人化的视野代替“全民”视野,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 余华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来描写, 富贵是最初的人物, 以他轴心, 牵引出来的在他生命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富贵的视角来观望周围的世界。在他家族兴旺的时候, 他看到的是烦人的老婆, 肥胖的妓女, 赌场的笑脸。在家产败光后, 他目睹是的离开的妻子, 气死的父亲, 丈人的无情。在面临一切痛苦之后, 准备重新生活时, 他又亲历了善良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相继丧失性命。最后那头老黄牛与他相依为命…….富贵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 在每个普通的老百姓身上都可能发生。由此可见福贵成为一种代表, 一种符号, 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大众, 不再是一位牵着牛的普通农村老人, 代表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顽强地活着的普通人。在这里, 我们可见富贵由兴到衰的家庭史反射出了千万个老百姓家庭的辛酸苦泪史, 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和个人的历史可以窥见当时大众生活史。作品中还有一大特色, 就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 来描述故事的发生, 让人感觉真实可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叙事故事的发展, 给读者身临其境感。余华认为:“历史是己经消失了的存在, 了解历史真相, 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就是通过野史传说、民歌、家庭谱系、个人回忆录等形式保存下来的历史信息, 民间常常将历史信息深藏在隐晦的文化形式里, 以反复出现的隐语、象征、暗示等, 不断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1

2. 人“生”的意义与“死”的价值

弗洛伊德认为人由死的本能和生的本能来支配, 每个人都有绝地逢生的愿望, 同时也有甘于奉献的气魄。死的本能在作品中往往被理解为崇高, 这也是为什么人在为了大义而奉献出生命面前感到悲哀的原因。

活着在我们的生命里是多么有意义的字眼, 充满着无穷的力量, 只要活着就要履行生命赋予给我们的责任, 忍受生命中一切苦难和带给的幸福。《活着》这部小说描写了富贵这个曾经风光的富少爷, 因为年轻的肆无忌惮毁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他在贫困中反省, 可厄运一直萦绕着他, 当他的亲人一个个都相继死去, 亲手埋葬了6个至亲的人在经历另人难以想像的痛苦之后, 他能承受, 能忍受生活的重压, 只是为了单纯的活着。这是一部读起来让人沉重的小说, 毕竟亡家, 丧妻, 失女这样的故事, 作者用一种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 让读者的情绪也融入其中。《活着》用一种渗透的方式让读者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实际在本质上, 人活着除了本身以外, 作者想告诉读者的, 生命中存在着幸与不幸, 生命只是活着, 去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含义, 即使幸福还是苦难。这种平民化的形象更加平凡, 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听, 也让读者贴切生动, 也更加真实可信。作者没有用激昂的文字去展示香火当时的内心世界, 没有把香火像大英雄人物那样面对敌人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的气概。

余华将历史中的事实写进了小说, 把人生中的生与死的欲望表现的入木三分、小说中的死亡, 前期都是对暴政的揭示, 后期为人生生死本真的书写。民间的生活琐事, 民间的伦理, 民间的人世百态构成了余华历史文本的基础。它远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 以一种比较多元的较原始的立场, 富有寓意的描写比较抽象的生命与死亡的普遍意义上来。这实际上是作者余华对生死不断追问的结果。

3. 人物形象的本能欲望及人道主义观念

新历史主义认为小说的主张零度情感介入, 还原生活, 再现生活的原态。这就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余华在《一个地主之死》中描写的主人公——王香火, 他是一名地主。本来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 地主是罪恶不赦的恶人形象, 是被人所唾弃的一个身份, 地主形象与人们心目中英雄形象根本相违背的。可是在余华这部作品中, 香火是并不具备人们心目所憎恨的地主恶性。真情实感的投入, 让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还原生活的真实事件。读者被带入其中, 产生强烈的共鸣, 让读者在小说中看到家族的历史。《活着》富贵对人生的态度。符合我们读者的人性观点。在中国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朴实、任劳任怨也能再《活着》这部小说中家珍、凤霞等身上得以体现。对于人道主义的解读让读者、作者、文本三者情感交织在一起。在这两部作品中, 余华也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他在活着的前言中写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 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 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作者这种真情实感的渗透, 也无不体现出人道主义的写作。他关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 把所谓客观的历史事实消解成具有主观意识的历史化文本。把必然的历史趋势化为偶然的断裂的历史。

余华通过小说, 对历史的事实取舍和组织, 暴露出那段被人忽视, 被人遗忘的苦难的岁月。他的小说素材来自民间, 以淳朴浑厚的民间风情铸就了一部民间文化史。他的《活着》和《一个地主的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生与死的价值意义。作品中的宏大叙事结构和平民化的英雄人物, 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一大特色。他颠覆传统历史理性, 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呐喊, 启迪社会。体现了余华对人生的思索, 人类生存意义, 体现出一种的人文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优秀员工考评标准下一篇:用仿佛的不同意思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