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2024-04-08

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通用14篇)

篇1: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

工 作 总 结

2010年10月至11月期间,劳动镇与乐至县精英职业技术学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人社局、劳动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的,”立足全县产业发展重点和农民培训需求,加大工作力度,镇经发办、劳动保障所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川缝纫技能培训。

一、培训工作情况

对城乡劳动力120人,进行川缝纫技能培训,结业典礼时有97人参加,6人因事迟到,另17人因事因病请假。所有参训人员技能鉴定率达95%。

二、工作措施

为了落实培训工作稳定、有效的开展,我镇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保证培训的质量,培训效果明显,得到了领导、学员的认可。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我镇成立了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旭为组长,经发办、劳动保障所、党政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确保人员到位,为整个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广播,标语广泛大力进行农民工培训培训政策宣传,营造浓厚的培训氛围,树立和宣传培训后的就业典型,引导城乡人员、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帮助和促进他们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三)、认真组织、动员学员参加

通过村(社区)干部组织,动员农民工参加免费城乡技能培训,使其能主动积极参加。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精心编制培训大纲

选用的教材知识实用性强,通俗易懂,学员接受快,兴趣盎然。

(五)、重实践,学员亲上阵

为了能让学员有充分的亲身实践,乐至县精英职业技术学校准备了20多台电动缝纫机,布料等设备,从布料配置到裁剪,全套车缝工技术,学员们都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学到本事,并且到基地--雅泰制衣厂实习。

三、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了目前的社会发展、就业形势,改变了学员的就业观念,认识到了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了素质自身又增加了收入,为推动我镇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更多渠道,为我镇劳务输出奠定了强力基础。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培训我们看到:农民工对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1.部分农民认为学不学技能无所谓,凭力气挣钱;二是补贴标准较低,2.希望免费培训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种,而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培训成本都很高,政府提供的补贴标准相对较低;

3、农民工培训任务重,农民工对技术接受慢。4.现有的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工种较少,技术含量较低,尽管做了一些努力,但不尽如人意。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组织协调农民工技能培训,完成农民工培训任务。二是加强督查,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三是深入行业和企业,重点开展企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四是加强指导,开展多形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用性。

乐至县劳动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二日

篇2: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镇有63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5.8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5.4万人,少、青、中、老年人口比例为2:3:3:2,其中外出务工人口有2万多人,也就是说18至60周岁的人口中有将近一半是农民工。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

近年来,**镇劳动保障服务站紧紧围绕全县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断提高认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规章制度,努力推进乡镇服务创品牌、创特色,全力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营造**镇和谐的局面。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资料到位

2003年底,**镇组建成立了劳动保障站,设立了贺家坳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2008年挂牌成立**镇劳动保障监察中队。按县政府要求,乡镇劳保站配备了3名工作人员,社区聘用了2名协管员。建立健全了劳动保障服务制度,明确了职能,规范了管理办法,统一了就业服务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流程,还向群众印制了办事须知、服务指南、联系卡,设立了再就业政策宣传窗口和咨询、监督电话,同时做到法律法规、资料上墙,逐步实现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四项数据库(劳动力资源、失业人员、下岗职

工、离退休人员)设立了六本台帐(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台账、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台账、用工信息台账、求职安置台账、职业培训台账、社区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台账),基本摸清了30000多名劳动力的结构分布现状,2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300多名退休人员生活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好了150多人《再就业优惠证》的审核发放工作,初步实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各项保险征缴顺利。

二、领导重视,平台建设大放异彩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有部署、有要求、有措施,积极抓好、抓实。

**镇劳动保障站在全县乡镇中属于“农村型”劳动服务站,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站所配套设施完备,2006年,按照“财政挤一点,上面‘以奖代投’给一点”的办法,我镇筹资60万元,专项资金2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0万元,高标准兴建了一幢高四层、面积500平方米的劳动保障办公楼。配备了三室一厅(工作人员办公室、档案室、微机室、办事大厅),配置了电脑、电话、照相机、空调、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用品,改革和完善工作手段,将省、市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延伸到基层。

三、拓宽渠道,广开门路,促进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从辖区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原则,积极发动辖区单位挖掘潜力,全面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我镇地理位置偏僻,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因此主导经济由农业经济向旅游经济发展,老、旧、小以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工业项目逐步关停,同时不再上新的能耗项目。所以劳务经济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劳动保障站与扶贫办、农校、就业培训学校等单位联合承担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今年4月与娄底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办了两期家政服务培训班和厨师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00多人,成功介绍20多人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今年以来,我们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一是加大宣传,使就业再就业政策深入人心。利用开展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等时机,对失业人员进行择业观教育,树立勇于走出家门,各行各业都是工作的观念;利用各种例会、信息栏、板报、张帖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宣传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各项政策;树立了一批自强不息、自主择业、积极创业,下岗不落志再就业典型,通过组织先进典型演讲会的形式,现身说法。使劳动保障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有序开展。多方搜集用工信息,编发劳务

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个;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和指导,对失业人员进行了失业就业登记,详细掌握了他们的求职意愿,特别是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开展了一对一服务,今年成功援助了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三是加强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开办家政服务、厨师等各项职业职能培训班,三年来共培训700多人次,职业介绍800多人;加强与东南沿海劳务基地的联系合作,经济动员农村闲散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异地就业2万多人;加强本地就业宣传,到8月份为止,我们已向荣诚鞋业、兴昂鞋厂、晟丰鞋厂等工厂输送了近200名工人,共有人返乡创业。

篇3: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结合本地实际, 举措更有特色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结合新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进行了修订, 并在今年牵头组织开展了2010年全省该项工作的考核评价。

考评通报认为, 去年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切实履行职责, 创新思路, 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各地工作举措不断创新, 结合本地实际, 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之路。如广州市实施“培训券”制度, 对广州户籍人员提供每人最多6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推动培训普惠化。梅州市把技能培训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机结合, 对35周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551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劳动力分类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云浮市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化、技能化、规模化转移就业工作,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肇庆市完善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配套政策, 对农民工子女实行“保入学”、“保免费义务教育”, 将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建设规划。

“两送”解“两难”, 实现劳务对接

省人社厅农民工管理处处长黄华新指出, 各地通过积极开展“南粤春暖”就业服务月劳务对接系列活动, 通过组织珠三角企业对粤东西北地区送岗上门、粤东西北地区向珠三角地区提供优质劳动力送人上岗的“两送”活动, 不仅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而且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合作发展更加深化。

珠海市在揭阳、湛江、肇庆、潮州市和韶关市乳源等地建立了15个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基地, 中山市与茂名市共建首家省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基地, 有效实现劳务对接。各地充分发挥园区吸纳就业的集聚效应,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如茂名市通过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吸纳8.74万本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篇4: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本刊讯(韦昭阳)10月15日至16日,南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组织举办了2010年劳动争议仲裁员培训班。该市78名专职劳动争议仲裁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由该市3位劳动争议仲裁专家进行授课,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领导到班给予了指导。

培训班针对劳动争议仲裁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三个方面问题进行重点培训:一是针对当前部分法律法规规定不够明确、容易产生歧义,全国各地仲裁機构没有统一做法,仲裁和法院审判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讲解,明确和统一了该市劳动仲裁41个工作标准;二是针对该市各县仲裁院新进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各工作程序和环节没有统一标准,工作中容易出现错漏、产生分歧的问题进行培训,明确了各仲裁工作流程、时限及工作要求;三是针对日趋复杂、持续高位增长的劳动争议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进行培训。全面分析了工作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工作对策。如统一制订、组织学习各类裁决文书的样版模式,自我加压缩短各环节工作期限等。

为使培训取得实效,开班前,该市劳动争议仲裁委进行了精心准备,多方征求意见,确定培训内容。培训中,培训学员兴趣浓厚,也普遍反映培训切中工作实际问题,效果良好。

篇5: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省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和政办[2010]3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坚持发展为上,改革为先、民生为重、稳定为本的原则,升级思想、振奋精神,攻坚克难,2010年的工

作总结和2011年的工作打算如下:

一、强化政策落实、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1月2日参加完市开发区企业招聘会后,我镇做了大力宣传,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失业人员提供资询、联系方式,发放宣传材料到24个村和9个社区居委会;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人,引导他们进入我镇农民工创业园。介绍工人86人,回答咨询325人次。建立建全“九帐”、“三册”管理制度,对城镇失业人员、求职人员、4050人员、就业再就业台帐进行登记。农民技能培训完成37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完成860人,下岗再就业人员36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0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050人,成立村级工作站24个,各项工作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对全镇23家企业进行了劳动用工执法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进行限期整改。

二、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镇已办理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的养老保险76人。督促九家企业交纳失业保险、工伤险和生育险共办理315人。

大力开展民生工程,对集体未参保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发放做到及时、到位。目前我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有111人享受生活保障金。全年共接收退休人员进入我镇进行社会化管理122人。

做好廉租房申报工作,对我镇的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逐户上门走访,配合上级部门对我镇52户廉租房享受家庭进行抽查检查,没有发现一户不符合条件。今年我们又新报了22户全部都通过审核,目前我镇享受廉租住房补贴计有286户。

扎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目前我镇失地农民有2893人,享受农村养老人员有802人,对此我们逐人上门进行了生存认证,保证了他们的养老金及时的发放。

办理失业就业登记325人、就业困难人员认定380人。

办理城镇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补贴705人,举办了市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创业培训班,计90人参加。

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600人。

调解建筑工地农民工工资纠纷2纠起,直接维护了220个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2011年工作打算:

坚决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加强对农村失地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工作的管理,快速办理因盐化二期拆迁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继续完善和加强各种表格、帐册的归档和管理工作,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进行培训,为有就业愿望的人员介绍工作。

对上级下达的任务进行分解,要按时完成。

以前我们建立一个标准化社区,为老年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场所,今年准备再建一个标准化社区,让大多数人都有锻炼的场所,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篇6: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市培训办:

今年以来,我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按照《张掖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工作大纲》和2010年市、县培训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和市场两个航标,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思路、政策法规、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1221”培训计划,依托特色产业,加大培训力度,扎实开展质量提高年活动,推进全县特色优势产业的长足发展。着力开展培训师资素质提升、培训基地“星级”创建、技术技能全面提高、能人示范带动、培训结果认证评定、服务体系优化“六大行动”,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79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4228人、18653人次,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52.5%,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4320人,占105.3%(劳动预备制培训1009人,转移就业培训1803人,“阳光工程”培训1508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442人,占195.4%(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4792人,林果栽培技术培训2096人,畜禽养殖技术培训1156人,农机具操作维修技术培训1108人,节水技术培训290人);乡企从业人员培训207人,占103%;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领

办人培训86人,占122.8%;农村能源技工技能培训40人,占200%。并建立培训示范基地13个,其中:温室葡萄培训基地 个,羊产业培训基地 个,牛产业培训基地 个,劳务产业培训基地 个。

一、主要做法

(一)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培训工作实效 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着眼于培训对象面广量大,技能需求千差万别等实际,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注重突出培训范围的广泛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培训方法的规范性,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领域、延伸培训链条,坚持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需求相吻合,与培训对象的层次相一致,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切实增强了培训工作实效。一是乡村两级“全员”轮训。根据“一业一训、一技一训”的要求,综合运用入户指导、集中办班、“菜单”选学、典型示范、巡回辅导、现场操作等方式,着力办好领导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农家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六大课堂”,深入组织开展普及式“全员”轮训。今年以来,共编印技能培训“小读本”、“口袋书”等培训资料12000多份,刻录培训光盘800多张,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579期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4228人、18653人次。二是部门单位“骨干”调训。按照责任单位“建好基地、配强师资、重点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级开展以乡村干部、种养大户、产业化经营带头人、合作组织领办人、致富能人为重点的主体

班次84场次,培训196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骨干力量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龙头企业“订单”联训。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培训工作机制,实现了互惠互利、互动双赢。瑞达淀粉公司选派6名技术骨干到马铃薯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并签订收购合同8000多吨。今年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对口技能培训3500多人次,签订合同5000多份,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带训。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培训中上接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支部加协会”、“合作社加农户”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引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李桥乡永盛双孢菇种植协会与永昌客商签订“订单”150吨,培训会员200多人。五是专业人才“下厨”促训。充分发挥挂职科技副乡镇长和驻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通过入户指导、巡回辅导、联促帮带等形式,开展培训360多场次,培训5000多人次,实现了培训服务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二)整合培训资源,着力夯实培训工作基础

紧紧围绕全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及劳动力技能需求,坚持把夯实基础作为技能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积极整合培训资源,配强师资力量,建好培训基地,培训工作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核心推动力。采取外聘、内选等方

式,从涉农部门和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中确定了100多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干部为主体的师资队伍,选择了86名符合条件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致富能人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师资队伍信息库和管理台帐,不断壮大培训师资队伍。同时,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邀请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专家教授,组织开展兼职教师提高性培训45期次,培训农、林、水、牧、农机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600名,有效提高了师资的水平。二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搭建实训场地平台。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采取制定标准规范建、领导联系指导建、部门结对帮助建、加大投入保障建、评估验收督促建“五建”措施,分区域、分产业、分行业新建培训示范基地13个。并制定创建“星级”培训示范基地的意见,引导培训基地从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培训服务等方面开展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体现特色产业的品牌示范基地,现已建成2个三星级培训示范基地、12个二星级培训示范基地,“星级”培训示范基地达到30%以上。三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功能拓展力。依托全县121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和8个涉农部门网站,充分发挥远程站点资源接收、视频播放、课件回放、信息反馈等功能,积极为群众提供现代科技知识、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今年,各站点管理员根据产业实际,开展各类培训180多场次,培训农民4200多人次,提供科技信息650多条。四是建活中心示范户,增强单元发展力。按照就近就地,便于培训的原则,确定以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养殖能手为主 的培训中心示范户400多户,通过以身说教、联户帮带,积极为群众提供技术技能咨询服务,有效发挥了科技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今年以来,中心示范户与周边农户结成技术帮带对子900多个,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1200多次。

(三)明确要求抓规范,努力提升培训工作质量

根据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山丹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培训结果认证评定办法(试行)》,从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方面精心制定培训项目流程和考评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培训工作质量。一是明确认证主体。根据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确定农办、农业、林业、畜牧、劳动、科技、农机、水务、供销、乡企等10个涉农部门为认证主体单位,负责本部门所涉及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管理、考评、认证登记等工作。二是规范培训流程。各认证主体单位根据行业标准,结合工作实际,从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方面精心制定培训项目流程和考评标准。县培训办统一印制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流程汇编,进一步规范了葡萄栽培、高原夏菜种植、肉牛养殖等36个培训项目流程。三是严格认证程序。各乡镇、村根据培训项目流程,邀请县乡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认真组织群众参加培训。县培训办根据培训实际,指导部门单位组成培训结果认证小组,采取书面测评、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培训对象进行认真考核,考核合格后发放证书。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肉牛养殖、葡萄栽培等实用技术系统性培训189场次,并为考核合格的6328

名群众发放了培训合格证书。四是跟踪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结果认证评定管理台帐,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取得合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开展提高性培训。同时,对单项成绩优秀、技术精湛或取得多项技能合格证的群众,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管理信息库,推荐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和农民科技指导员,并对有创业意向的群众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四)紧密结合实际,协调推进培训工作开展

坚持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与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能人带动战略结合起来,以技能培训工作的成效促进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推动技能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一是培训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下发《关于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深入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讲政治理论、领导干部讲形势政策、专业人员讲实用技术、致富能人讲创业经验、培训典型讲受益体会“五讲”、“培训工作大家谈”建言献策和“创建星级基地、争当新型农民”等活动,改进培训方式,创新培训载体,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效应。今年共开展“五讲”活动126场次,征求到群众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24条。二是培训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紧紧抓住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全省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养牛养羊大县等机遇,做大做强草畜、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原

夏菜、红地球葡萄、油葵制种等新兴特色产业。今年,全县产业化订单面积达36万亩,种植高原夏菜5.13万亩,培育双孢菇栽培、砂田西瓜、花卉制种、肉牛养殖等专业村46个,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培训共有5000多名务工人员具备了相应的专业技能资质,3100多人通过了焊工、瓦工、钢筋工、架子工、土石方机械操作工等十多个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三是培训工作与能人带动战略相结合。结合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充分发挥致富能人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传、教、帮、带等作用,深入开展双联双促、联户帮带、致富联合体、以师带徒、大机带小机、大工带小工等活动,帮助群众“换脑子”、“壮胆子”、“找路子”,形成了争做创业先锋、赶超“双带”能人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组织开展致富能人宣讲报告66场次,签订帮带责任书800多份,结成致富“联姻”对子1600多个,为群众提供创业资金45万元。同时,在能人的示范带动下,全县输转劳动力4.5万人,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78座,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

(五)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促进培训、保障培训的长效机制。

着眼于增强培训工作合力,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确保了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一是健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调整充实了培训工程工作

小组,进一步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健全完善了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交流推进会,每年召开一次总结分析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今年以来,先后2次召开培训工作协调会议,对2010年培训计划、开展质量提高年活动、选聘农民科技指导员等工作进行了会商审定。二是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坚持落实月工作情况报告、定期督查通报、专项述职和信息反馈等制度,制定下发了培训考核评价办法、培训结果认证评定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培训结果认定、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并与8个乡镇和11个部门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年县培训办先后8次对培训工作进行了督查,对领导不重视、资料不完整的2个乡镇进行了通报批评。三是健全完善联促帮带机制。督促116个部门单位与110个村和6个龙头企业建成了帮带对子,签订培训帮带责任书;30名县级领导干部和68名科级干部分别联系27个产业化经营示范村、23个科技示范户和37个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组织开展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联村包户”活动,确定90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科技示范点和示范项目140多个,指导开展技能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四是健全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文件,加大

对发展主导特色产业的贷款贴息、资金补助、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扎实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培训成效显著

(一)受训农民思想观念明显转变。随着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几年前,农民种田施肥,对成份配方讲究的很少。通过农技人员指导培训,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家土壤和种植作物类别的专用肥料,已经日益成为广大新型农民的共识;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农民都改变了过去不管遇到什么病虫害,都使用剧毒农药的做法,而是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有了种植绿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卫生农产品的思想认识。

(二)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入户指导、集中办班、“菜单”选学、典型示范、巡回辅导、现场操作等方式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做大做强了草畜、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了高原夏菜、食用菌、红地球葡萄、沙棘、蜂蜜、砂田西瓜、药材、油葵制种等新兴特色产业,促进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形成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产业化订单面积扩大到36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扩大到38万亩,种植高原夏菜5.13万亩,培育双孢菇栽培、砂田西瓜、花卉制种等专业村46个,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20多个,新培育专业养殖户1332

户。

(三)新技术新技能推广应用明显加速。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的机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组织培训,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在新农村广泛推广使用,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今年,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10多项,发展科技示范户20多个。

(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根据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需求,积极发挥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劳务培训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资源优势,通过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和现场操作、对比示范,农民参与培训、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技能培训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效益显著。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46元,净增485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我县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部分乡村支柱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培训特色不明显;群众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差别大,参与培训热情不高;培训基地建设标准不高,作用发挥不好;培训市场驱动力不足,培训效果不明显;个别乡镇的培训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经费支撑脆弱等。下一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市委对工程实施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

民收入为落脚点,充分运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调查,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探索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和工作亮点,为持续、高效推进培训工程的实施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深入组织开展质量提高年活动,深化培训师资素质提升、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培训基地“星级”创建、培训结果认证评定、能人示范带动、服务体系优化“六大行动”,丰富培训内容,务求使每一名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和提高一项以上生产技术技能,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二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培训结果认定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适时增加培训技术种类,完善培训流程,严格考核认证程序,提高群众持证率,确保培训质量。建立农民科技指导员工作日志、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发放农民科技指导员服务联系卡,确保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在规范办班、基地建设、档案管理、报表统计、信息报送等方面进一步严格要求,努力提高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四是在营造舆论氛围上下功夫。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实际,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山丹县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网站,提高宣传层次和水平。要以发展劳务经济现场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契机,总结经验,培树典型,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地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宣传工作,以输出转移引导技能培训,以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推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向深入开展。五是在构建培训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理顺培训管理体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体系健全、统一高效、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使师资、设施优化配臵,培训资源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重点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对提高农民素质的拉动机制。利用日趋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快捷的农产品信息,把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六是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轨上下功夫。培训对象由普训转向重点培训。以往我们培训的对象是所有农村劳动力资源,不管是否有培训意愿,都作为培训的对象。今后技能培训的重点转移到农村青壮年、初高中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上,切实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提高技能就业素质,实现由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同时,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愿,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短期培训向中长期培训转变,并以中期培训为主,使农民每接受一次培训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

篇7: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010年,我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指导下,在XX区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XXX[2010]205号)、《XX市人民政府促进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等有关文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以“提升技能、扩大就业、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裕安康”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升服务质量,顺利完成了市下达的工作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0完成任务情况

2010年,我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成绩喜人,圆满完成了市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市下达至我区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数为XX人,我区全年完成任务数XX人,完成率达XX%;市下达至我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数为XX人,我区全年完成任务数XX人,完成率达XX%。市下达至我区的新成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数为XX人,我区全年完成任务数XX人,完成率达XX%。市下达至我区的新成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数为XX人,我区全年完成任务数XX人,完成率达XX%。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我区制定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度,将市下达的考核指标分解下达至各相关单位和村(社区)委会,由就业办牵头对目标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做到工作落实到基层、责任落实到个人。各村(社区)成立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小组,由村(社区)一把手担任小组组长,另配备一名专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就业培训工作,确保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制定优惠政策,保证资金投入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为促进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区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一是凡本区户籍人员可以享受1次免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享受我区的培训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天XX元;二是村(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成功组织发动1名劳动力参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学员经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XX元补助。为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和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区办事处按照有关要求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XX万元,其中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XX万元,实行专款专用,资金投入得到保障。

(三)狠抓落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2010年我区始终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在6月至11月期间通过我区办事处就业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和各村委会的共同努力,发动了有培训愿望并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XX人参加培训(重点发动的培训对象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人员),开展了六期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其中,开展茶艺师培训班三期;中式烹调师培训班二期;自主创业培训班一期),并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提供送岗位和就业跟踪服务,在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有XX人已成功实现转移就业,完满地完成了市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人存有“宁肯苦等,不肯苦干”的“等、靠、要”懒惰思想,宁愿等待就业,也不愿接受培训后再实现就业。

(二)我区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小学文化程度,培训工作难度大,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技能操作方面还可以基本掌握,但理论考试较难通过。

四、今后工作思路

(一)强化宣传,做好发动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开展宣传讲座、发放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悬挂横幅等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并通过劳动保障服务站筛查人员,做好培训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培训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最大效应 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最大限度的培训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掌握适应就业的劳动技能,及时了解辖区企业用工需求的动态及急需工种,做到培训有指向、技能促就业,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三)大力拓宽全民技能提升层面和层次

在企业用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企业的招工、用工动态,了解企业用工上需求,发动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技能提升,解决企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积极与市培训机构沟通,发掘技能提升培训的工种和培训的层次,提高辖区企业劳动力整体技能。

(四)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训新方法,总结新经验,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及早做好明年培训计划安排,多措并举,全面抓好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最大限度的培训农民,提高农民技能素质,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五)完善档案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对开展的各类培训认真进行总结 ,做好各类培训资料的归类整理,完善培训基地教师管理、学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档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认真总结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建立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使培训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扎实有效。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区办事处将继续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加强技能人才储备,努力开创我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8: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1.1 阳光工程概况

我国是以农业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大国, 农业的主要从业者 (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 (现为住建部) 从2004年起, 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简称为“阳光工程”) 。2010年, 阳光工程由过去的6家变为农业部和财政部2家实施, 专业也转变为涉农专业。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称为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1.2 阳光工程实施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探索培训工作机制, 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 年培训250万人。第二阶段2006~2010年, 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 年培训600万人。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扩大培训规模, 提高培训层次, 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1.3 阳光工程研究情况

主要是针对阳光工程的政策解读、各地的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和培训效果的研究, 系统综述研究较少。

2 2004~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在中国知识期刊全文数据库经过筛选, 与阳光工程相关的论文共有253篇, 以下是论文数量的年份和省份分布分析结果。

2.1 科研论文数量年份分析

由图1可知, 阳光工程研究论文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阳光工程实施的阶段目标紧密联系, 2004~2005年, 是阳光工程的试点启动阶段, 会引起较大的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较多。2006~2010年是阳光工程在全国全面实施阶段, 各个地区省份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各不相同, 起初都处在模仿、摸索阶段, 因此导致关于阳光工程的研究论文数量降低。2010年以后, 阳光工程实施经验的积累, 相关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 但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的职业农民越来越少, 从而造成了阳光工程培训对象的地域范围和人数规模在逐年萎缩, 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2.2 科研论文数量省份比较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 研究10篇以上的省份有:河南、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和吉林。这6个省都是农业大省, 农民数量相对其他省份较多, 因此相关的研究论文就会较多。

2.3 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3.1 实施阳光工程的意义。

可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民合理有序科学地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3.2 阳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多为中老年人, 以妇女居多, 整体素质偏低。

(1) 政策实施方面。政策发布实施缺乏灵活性, 激励政策扶持力度不大。 (2) 管理方面。培训管理混乱, 监督机构、监管机制不健全和后续机制缺乏有效性。 (3) 培训基地方面。培训基地与资源分散, 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培训机构少, 模式单一, 理论培训的比例大、实践内容比例少, 培训时间短、获得的技能水平低。 (4) 培训师资方面。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培训效果差。

2.3.3 提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效果的对策建议。

(1) 完善阳光工程制度管理。第一, 强化监督管理, 保证培训质量。第二, 坚持管培分离, 创新机制;第三,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确保培训效果;第四, 搞好跟踪服务, 加强培训就业的后续管理;第五, 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2)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硬件建设;深化宣传, 扩大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改变变观观念念, , 提提高素质。 (3) 提高基地培训质量。做好市场调研, 按需培训;严格进行基地资质认证;联合高等院校进行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强强联手, 充分发挥其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让企业参与培训, 弥补全民培训机构资金的不足, 强化培训基地信息联络, 实现资源共享, 创新培训模式 (与用人企业联合、培训下移、自主创业) ;搞好跟踪后续服务, 确保阳光工程的实施。 (4) 技术含量不同, 所需培训时间与费用也要相应调整。一般阳光工程培训时间短, 技能水平低;针对技能要求高的工种, 可以适当延长培训时间。

3 结语

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笔者在综述前人的基础上, 也融入了自己的浅薄认识, 其实施方法、监督管理制度和效果评价体系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仙娥、王春艳,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 2004, (4) :60-63.

[2]刘甲朋、尹兴宽、杨兵杰,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 2004 (1) :32-36.

[3]张竺鹏,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 2006 (8) :55-56.

[4]单国雷、赵冠艳、王安源, “阳光工程”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0) :5394-5395.

[5]王一群, 浅析当前农民职业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62-63.

篇9: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在广水市,像刘文鹏这样经过技能培训后,到全国各地找到工作强度低、工资待遇好的城乡劳动者有近万人之多。

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广水市劳动就业管理局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广水市共组织开展免费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专业10余个,近300人顺利实现“体面”就业,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与武汉市三江固德广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群兴购物广场、鄂北制药厂、湖北省风机厂、广水光学石英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港源电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的定向订单培训协议,为广水市城乡失业劳动者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失业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篇10: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位奇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扎实推进 今年,山丹县位奇镇为提升在家务农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早安排,早落实,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促进了镇域内群众增收致富。

该镇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利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整合镇内的各种培训资源,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点题式”、“菜单式”培训,重点开展了高原夏菜、林果业栽培技术以及动物防疫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带领群众到示范点现场观摩,举办经验交流会以及开展贫困群众与种养大户结对帮带的形式,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种养技术水平,提升致富能力。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市场急需的电焊工、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技能技术人才培训,加强了对外出劳务人员技能水平。至目前,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2期次,培训1437余人次,其中:现场培训15期次,培训745人、745人次;集中培训 17期次,培训692人、692人次,发放各类资料10000余份。(那新爱)

篇11: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362人,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350人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并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了我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加快了我镇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我镇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现将我镇一年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快地区发展,实施富民强盛富民强县、富民强镇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因此实施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意义重大。为此我镇党委、政府领导同志高度认识,并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列为我镇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科学的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召开相关会议部署落实,镇政府还专门发文组建了由主管领导

同志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灵昆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同时,对照区委区政府有关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要求分解任务,确定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由镇社会事务办具体牵头负责;培训工作由镇成人校安排实施、扎口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并建立起培训督查制度,由镇党委和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定期检查督促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一年来,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各有关科室协调合作,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素质培训、督促检查以及各项服务工作,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调研,加强宣传。

为了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使我镇农村劳动力能够在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中培有所学、学有所用。我们在今年6月初,深入全镇调查摸底,通过近一个来月的调查摸底,摸清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已转移就业农民工的素质技能情况和就业情况以及培训需求情况,为下一阶段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矗同时,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认识,营造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还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发动。一是印发宣传资料份,分发到各村各户和农民群众手中。二是利用横幅标语、墙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专题宣传。三是利用宣传车在全镇范围内巡回宣传等。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目的、意义、作用、政策和科技致富、培训创业致富等先进典型以及就业形势和择业观念宣传和引导,充分让农民群众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就业趋势和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是党和国家切实关心和帮助他们大好事的认识,消除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学知识、学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营造起良好的“学技能、强素质”的氛围。

三、精心组织,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有统筹的计划和突出的重点。从今年上半年起,我们在深入调研,详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理清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思路,根据已明确的目标任务、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农民的主观意愿,积极结合本地农村劳动力素质实际,制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精心选择了交通便利,有场地设备的中小学场所,把授课老师请过来等等,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全年先后在各村举办了电脑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班、会计知识培训班、农业技术培训班、海水养殖技术培训班等8个班的专业、职业技术知识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62人,其中“专业农民”农业技术培训169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12人,并已全部发证;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培训181人。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350人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并使经技能培训的农民90%获得培训合格证书,50%以上的农民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切实做到了让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都能够掌握了1-2项非农职业的就业本领。同时,为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积极综合现有的农村

成人教学资源,创新机制,坚持为农服务的方针,以现有镇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方式,通过请人授课和出去受教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此外,我们还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用性。坚持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我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积极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坚持“规划、对路、运用、专业”的原则,做到培训和农民需要相结合,按照农民的需求,从农民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切合农民需要;培训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需求什么样的劳动力,就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培训什么样的劳动力,使培训出来的劳动力能尽快就业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增强就业技能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按需培训。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存在的不足

篇12: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以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为指导,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认真有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整洁优美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推动我镇改善和优化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构建和谐魏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镇专门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会议,对镇区及公路沿线进行综合整治,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标准。按照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以及“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标准,推动城乡人居环境,镇容、秩序明显改观,达到“镇区七好”(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广告管理好、车辆停放好、占道经营管理好、卫生习惯培养好),“农村四好”(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卫生习惯培养好)的整治目标。

(二)精密组织,加强领导

为组织开展好环境综合治理,党委政府成立由党委书记朱信勇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胡建锋任常务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日常工作。为确保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规划目标到位、管理责任到位,党委、政府把城乡环境综合

放,规范镇区户外广告、牌匾、建筑工地的管理,监督街面清扫保洁,杜绝乱张乱贴、污水乱倒,禁止跨门经营等违规行为。二是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二路七进”等相关工作,⑴深入开展“公路、河道”环境治理,组织开展了清理镇、村公路两侧边沟范围内及水路沿线河道范围内的垃圾和杂物,保持公路水路沿线环境卫生,减少公路、河道病害,协助交通部门做好“三乱”的清理工作,检查和治理以河流作为原水的供水工程,取水点上、下游的河道水域内严禁排放工业废水。⑵组织机关干部按照“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要求,干部职工每天对办公室进行清洁整理,形成创建清洁、整齐、文明、优美工作环境的舆论气氛。“进家庭”活动,组织群众集中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大扫除、大清理专项突击行动,彻底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杂物。“进企业”活动,在企业职工中开展了“创建整洁、规范、优美、和谐的城镇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节能减排活动和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对企业和职工进行评比,引导广大企业职工树立文明新风、创优美环境、做文明职工。“进社区”活动,重点搞好社区内道路、居民区、卫生死角的保洁管理,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开展卫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进学校”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标语、文艺演出、讲座、学生集会等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地宣传;学校集中开展了治理脏乱差工做,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全面展开“小手拉大手”活动,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教育系统“六进”活动高潮。

(四)认真落实,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1、拆除影响交通和观瞻的残垣断壁10余处,修补、粉刷镇区沿街建筑立面30000平方米,依法拆除沿街私搭乱建,统一规划、2、乱搭乱建严重。经统计,镇区乱搭乱建的住户达160余户,要撤除这些违章建筑,需多个部门配合。目前,党委政府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方案,将于近期逐步开展拆除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下半年创新举措,提高认识,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圆满完成县委委、县政府的目标任务。

下半年工作打算:

2010年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创新机制,狠抓落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上新台阶。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1、镇区整洁工程。一是整治无规而建,乱搭乱建行为。二是整治环境卫生差,随意张贴行为。三是整治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四是清理街巷摊点乱设乱摆。五是治理污水四溢,乱排乱放行为。

2、办公场地。一是认真落实办公区域“门前三包”,杜绝垃圾死角,确保环境整洁卫生。二是整治办公区域的乱丢、乱贴、乱画、乱堆、乱建、乱放现象。三是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企业认真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全面开展爱卫生、做文明人活动,培养和教育干部、职工增强公德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提升文明素质,形成“人人讲文明、事事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机制

篇13:中国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综述

谈到劳动力的城乡迁移人们会自然关心以下这些问题:一是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的最终原因是什么;二是迁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无作用;三是有迁移者的家庭是否会因为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 造成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四是在外出打工者中是否有人回流到农村;五是迁移到城市劳动力在户籍、教育及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等等。本文从一些学者们对以上问题的研究着眼, 结合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

1 近期劳动力迁移的特征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了新特点: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下降, 乡内就业比例逐年下降, 省外就业比例和绝对数加大, 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 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非正规部门成为吸纳流动劳动力的主要载体, 生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群” (刘文, 2004) 。金兆怀 (2002)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跨区间迁移规模日益扩大, “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式转移比重较大, 隐形就业的性质相当明显, 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但胡士华 (2005) 认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

当然, 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劳动力回流的问题, Wang和Fan (2005) 利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在安徽和四川两省的调查数据, 将回流者归为成功者、失败者和因家庭原因被迫回流者三类。他们的研究发现, 因家庭原因被迫回流者成为回流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失败者, 成功者在回流者中占的比例很小。研究显示迁移回流者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他们返回家乡后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赵耀辉 (2002) 发现, 略低于一半的回流者又完全从事农业。Wang和Fan (2005) 的研究发现, 在安徽和四川两省的样本中, 仅有2%的回流者打算返回后进行投资。

2 劳动力迁移的原因

纵观以往研究并基于以上分析, 经济学解释迁移动机有两个来源。第一, 城乡之间存在的绝对收入差距为城乡迁移提供了动机,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对此做出了经典的表述。从这一模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也明确地证明, 迁移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第二, 本文提及的相对经济地位变化为迁移提供了激励。感受到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农户, 同时看到外出打工所具有的改善相对收入状况的机会, 因此有着较强的迁移动机 (陈希、张兵, 2006) 。

在西方人口迁移理论中, 唐纳德·丁博格的推拉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也是构建劳动力转移模型的重要依据。在该理论看来劳动力的流动是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劳动力迁出地存在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劳动力过剩导致就业困难、经济拮据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一种外推力, 迫使当地居民向外迁移。由于劳动力迁入地存在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高的工资收入, 较好的生活水平, 较多的教育机会等种种积极因素形成一种内拉力, 吸引外地居民不断迁入。刘天东和郝军 (2006) 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系统应包含四个组成部分, 分别为: (1) 来自农村的推力和阻力; (2) 来自城市的拉力和阻力; (3) 劳动力转移通道; (4) 劳动力自身意识和素质。而谭文兵和黄凌翔 (2002) 则认为农民就是从城乡收入之间的差额上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机会和地点来进行迁移的。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迁移选择, 是人口向城市化运动进程中强调微观动力机制的根本动因。

胡士华 (2005) 通过研究得出无论是对一个农村家庭还是农村中的一个社区, 劳动力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 则外出的可能性就越大。朱农 (2002) 证实了城乡收入差距在中国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中的正向作用: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对于女性, 收入差距越大迁移概率越强。侯红娅、杨晶和李子奈 (2004)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民在作出迁移选择时, 考虑的不是目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而是对进入城市后收入的预期。年龄越轻, 文化程度越高, 对进入城市后的收入预期越好, 因而他们的迁移意愿越强烈。

3 劳动力迁移对农村与城市的影响

罗斯高等人 (Rozelle 1999) 的研究发现, 迁移对农作物产出的直接影响是负向的而且显著。当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出去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时产出急剧下降。另一方面迁移减少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但外出劳动力给家中的汇款却增加了家庭的资金。也就是说迁移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应该是双重的。白南生等人 (2002) 通过个案访谈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外出者及回流者发挥着载体功能, 将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传播到农村, 外出就业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生活适应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 外出就业经历可以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 外出就业也会对子女教育和家庭关系等产生各种影响。

陈华林 (2004) 经过分析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 增加了农村地区的劳务收入, 有利于脱贫致富,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 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 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外出, 导致了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急剧减少和素质的弱化, 影响了农业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和农业经济低微, 导致许多耕地的抛荒、弃耕。龙志和与陈芳妹 (2007) 研究得到了家庭老人替代年轻父母行使了照顾学龄前儿童的责任, 这使得孩子对女性迁移的拉力作用得以弱化。但孙鹃娟 (2006) 认为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外出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照料提供者的减少, 农业劳动、家务劳动等负担的增加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照料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照料网络如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区、志愿者等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体系还不完善。

事实上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 很大程度上和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有关, 而农村消费不足的症结显然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支撑不起消费能力 (谭永生, 2006) 。龙志和与陈芳妹 (2007) 通过研究也得到当前模式下的人口迁移, 短期内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长期而言并不能消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 甚至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为使城镇化进程顺利进行, 必须保持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适度水平。任何超越经济现实的农村劳动力迁移都是不切实际和危险的, 并且将严重损害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 (柳清瑞, 2005) 。

4 劳动力迁移中的制度问题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通过人口城乡迁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个体或群体通过城乡迁移改变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李国柱和牛叔文 (2006) 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主要是转移成本高昂而转移收入太低, 要解决此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发展经济,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农民有相对稳定的收入;通过改革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各种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 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转移成本, 以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使之转得出留得住。

外来劳动力在城市所处的边缘化地位, 归根到底是由户籍制度造成的。要改变外来劳动力的这种地位, 惟一的途径是进行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消除户口的“含金量”, 剥离户口的福利含义, 使户口仅仅执行人口登记和管理的职能。这样外来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后才能够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蔡昉, 2004) 。姚从容 (2003) 经过研究得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使农民在对不同产业间进行利益比较之后, 有脱离农业, 进入二、三产业的倾向。因此明晰土地产权不仅有利于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用途管制, 而且有利于农民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农民应有的土地权利得到真正认可, 并在市场上可以顺利地流通和变现, 那么这样的制度安排会有利于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自主选择。

刘佳宁 (2005) 的观点可以说是综合了以上观点: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阶段性的原因——制度分割。对于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 在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中, 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处于改革之中的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产生了具有决定作用的制度性分割。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 (social closure) 制度, 是维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基石, 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所以应该深化就业制度, 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构建城乡一体、竞争有序、高效公平、开放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原则出发设计和构造社会保障制度, 将进城务工的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围。

5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

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卢继宏与廖桂蓉 (2006) 认为外出农村劳动力工作时间普遍较长且补偿很少, 不利于在职期间利用工余时间自觉接受技术培训和一般文化课的学习。农村劳动力被限制在一些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低技术行业, 不能在自身发展上作长远规划, 因此许多民工把挣得收入寄回家中盖房、结婚、生子, 而不能同时带来人力资本含量的增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低, 其原因是农村教育培训环境差, 政府部门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结构不合理。教育投资结构上基础教育的投人量远远超过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岗前培训, 不能形成能够创造机会和主动寻求机会的人力资本存量。更重要的是人才市场上无法传递能力信息, 用人单位也无法甄别他们的能力。劳动力市场中双方的信息人为歪曲、不对称、信任度低影响了就业主动权和就业影响权 (苏来里·斯拉木, 泰来提·木明, 2007) 。

所以柳清瑞 (2005) 认为国家应该实施向农村相对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尤其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入, 从根本上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中国劳动力迁移的现状与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继续下去, 随着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不断被削弱以至消除, 劳动力流动将变得更加顺畅, 迁移者在城市的生活、就业和社会地位状况也将得到很大改观。将来劳动力迁移情况, 有待学者们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摘要: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现状与特征、劳动力迁移的原因、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劳动力迁移与制度的关系及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进行了综述。指出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与制度的影响会继续下去, 正确的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篇14:劳动镇2010年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1.完成情况

截止到2013年11月21日,市阳光办组织全市5个培训基地共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350人,占全年任务的100%,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300人(国家和省级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员50人,购机户农机操作手150人,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100人,农村骨干信息员100人,农机驾驶员800人,肥料配方员10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专项技术培训2000人(高产创建方1500人,肉牛育肥100人,生猪养殖100人,食用菌栽培200人,晒烟栽培50人,平欧榛子栽培5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创业培训50人,占全年任务100%。

2.主要措施

2.1严格基地认定根据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审核认定上,不但要求培训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而且要具有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但注重培训机构过去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又考虑到广大农民对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2013年桦甸市新增农村新能源发展服务中心培训机构作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全市培训基地达到5个。基地认定后,将培训基地名称、培训专业、培训补助标准、培训时间在市农网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2突出专业特色按照注重素质提高,带动产业升级、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总体工作要求,在阳光工程培训专业的选择上,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培训内容与当前开展重点工作、农业项目相结合,开设了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专业;与当地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开设了肉牛育肥、晒烟栽培等专业;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开设了平欧榛子、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资金,促进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使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3明晰职责分工为确保阳光工程项目扎实有效开展,防止因疏忽管理出现问题,对全年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加强了监督管理,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市阳光办负责培训任务指标落实、培训基地认定、项目进展信息录入及每个培训基地办班监管核查;财政部门负责对培训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经费使用进行监管;培训基地负责培训招生、课程安排、师资建立、班级管理及培训质量保障等。阳光办、培训基地和财政部门之间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年终由市阳光办与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阳光工程工作进行统一检查验收。

2.4注重办班实效本着方便农民原则,培训基地在培训班举办地点选择上不力求统一式模式。一是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凡是在市区周边乡(镇)招收的学员,培训基地办班时全部将学员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二是采取分散办班培训。针对部分乡(镇)招收学员较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实际,由培训基地将培训班办到村社;三是采取划区办班培训。对于每个乡(镇)学员招收都不多的实际情况,采取划区域培训的方式,将周边乡(镇)学员统一集中到某一乡(镇)进行培训。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既保证了农民的积极参予,而且培训效果大为提高。

3.取得的成效

3.1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和实践技能显

著提升特别在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中,由于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组织广大农民到田间地头观察病虫害症状及手把手现场演示、操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2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近两年来,依托阳光工程项目开展,在注重粮食生产技能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培训力度,通过扩大培训规模,两年来,通过阳光工程共培养特产种植户1000余户。通过科技示范户和典型户的辐射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林下参、食用菌、林蛙、育肥牛等特产业种养殖规模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21%、42%和11%。2013年全市特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34.1%,比2011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上一篇:异议处理经典话术下一篇: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