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2024-04-07

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精选8篇)

篇1: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第一个生产矿渣水泥生产过程,然后磨成粉或变成了水泥,所以磨站不是有效的水泥生产。

2008年前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背后)5亿吨的产能,多年来积累了5-600吨,现在竖窑生产能力2亿吨,所以对其一年是如何计算产能的是无法得知的。治理产能过剩,但问题的根源还是政策或是企业。短期利润紧接着水泥行业,吸引了很多不懂的行业情况私人资本进入。企业应该对水泥行业有着悠久的理解,在未来水泥需求将下降,水泥行业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环境保护也可能受到影响。

最后是一个大型企业做出非理性的投资来扩大市场份额。一些公司获取资源建设生产线,导致了严重的过剩,当地整个行业利润空间大大压缩。由于大型企业在新疆地区未来发展,倒在攫取市场份额的新生产线,产能过剩已经触底水泥行业损失。

篇2: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记者2月20日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工信部将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2013年全年目标将不会低于2012年全年水平,涉及水泥、造纸、印染、焦炭、炼钢、制革等19个重点工业行业。业内预测,根据2010年到2012年三年期间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2013年可能将有更多上市公司进入到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黑名单”中,而水泥、造纸、铅蓄电池等行业可能再次成为“重灾区”。2012年12月14日和2013年1月4日,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分南北省份,先后两次召开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除了考核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外,还初步研究了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计划。据参会专家介绍,2013年工信部将会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业的力度,初步计划2013年全年目标将不会低于2012年全年水平。日前,北京、河南、山东等省市陆续召开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已展开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制定工作。

根据工信部工作流程,各地已于近期展开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制定和申报工作,工信部汇总审批后,将于2013年年中公布具体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和任务指标。根据工信部2012年12月6日发布的工信厅联产业函[2012]907号,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行业为: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水泥(含熟料及

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19个工业行业。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2013年工信部将继续保持淘汰落后产能的高压态势,具体的淘汰任务将进一步提高。国金证券等券商研报指出,国家连续多年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但根据2012年淘汰任务,仍有成百上千家水泥、钢铁、铅蓄电池等行业企业出现在淘汰名单中,这说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并不乐观,仍有大批产能需要淘汰。因此,2013年工信部将加码淘汰落后产能,而在2012年底举行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也已明确淘汰落后产能将是2013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篇3: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升级的好机会

建材行业分析师指出:产能过剩是所有传统工业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若不能适应新形势, 曾经辉煌一时的老牌工业将就此陷落;但若能把握时机, 促进行业内部调整升级, 传统工业也有望以新的面貌重新崛起。

除了经济规律之外, 我国水泥产能过剩还有众多因素:比如国家为拉动经济发展, 在水泥这一工业原料上投资过度;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长, 盲目优惠引资甚至绑架企业投资;个别业内外企业忽视市场容量、资源和交通运输条件, 非理性扩张等等。面对全行业的困顿, 社会各界对之前的盲目投资都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 水泥行业的调整升级迫在眉睫。

传统工业在新环境下愈渐吃力, 正意味着行业内核心工艺的更新换代。截至2012年,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全国已占90%, 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的研究和创新正在加快进行中, 水泥行业在工业技术、自动化水平、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也都有一定发展。恰恰是产能过剩所带来的紧迫感, 才促进了各水泥生产企业加快新技术研发的步伐, 从而提高质量, 拓展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篇4: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谈到水泥行业的联合重组,不得不提及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中国建材联合重组了浙江水泥、三狮水泥、虎山水泥、尖峰水泥四家企业,正式敲开了南方市场的大门。以之为基础,中国建材组建南方水泥公司,在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广西、福建、上海等六省一市跑马圈地,截至2010年底,南方水泥重组了近150家企业,其产能从零快速扩张到1.2亿吨,创造了水泥行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日前发表了一篇题为“联合重组的逻辑”的文章。他认为,从表面来看,重组水泥企业是个机会性事件,它成就了中国建材;但实际上,中国建材之所以采用联合重组而不是内生式成长方式来发展,有着很多针对行业、面向市场和未来的审慎思考。

推而广之,联合重组的模式适合中国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思路,也可以为包装行业提供借鉴。

产能过剩 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给了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水泥企业的机会。

“在‘十五’末期、‘十一五’初期,江浙一带的水泥市场已经高度饱和,企业之间进行恶性竞争,境况惨不忍睹。”宋志平的回忆与当时国家对水泥行业的调控不谋而合,2003年和2009年,国务院曾分别以国办发[2003]103号文、国发[2009]38号文先后两次下发文件抑制水泥投资过热,试图控制产能过剩现象。

对水泥行业的投资火热,也与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有关。经济的迅速增长有力拉动了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在国家基建热潮的影响下,很多水泥项目纷纷上马。

在这一情况下,鉴于企业分散、市场重叠、信息缺失等因素,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过热可以说很难避免,由此接踵而来的便是产能过剩。据统计,2008年我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为69.1%,水泥产能利用率为66.7%。部分省份的产能利用率更低,如浙江省2009年上半年水泥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3.0%。

水泥行业集中度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人民日报》报道,2005年,我国约有5000多家水泥企业,位居前10名的企业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1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前10名水泥公司占据了60%左右的市场份额。尽管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行业的推动之下,水泥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进展速度一直是行业发展规划指标中的弱项。

此外,水泥产品由于受到原料和产品运输量大、运费占售价比重高、产品保质期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在销售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水泥企业在全国范围的多点分布有其内在的必要逻辑,但水泥企业在同一区域市场的多家并存,难免会引发无序的价格战。

2010年,工信部下发《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公告,促进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2011年,工信部再下“猛药”,发布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名单,淘汰指标是1.5亿吨。行政力量的干预,的确对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速水泥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抓住机遇 开拓增长新路径

水泥行业的风云变幻,也让身处其中的中国建材对行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果说过去水泥行业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市场供应短缺的基础上,随着产量的增加,可以减少单位成本里的固定费用,从而取得利润;那么现在水泥行业已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如果再投入产能,非但不能摊低固定费用,还将增加变动成本,流动资金也随之紧张。

不投建新产能,企业如何做大?中国建材想到了一条新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新线建设、重复建设求发展的思路,实施大规模联合重组,探索出一条基于存量结构优化的全新成长路径。”在这条全新成长路径上,中国建材快速奔跑。

2006年,中国建材的水泥年产能只有1100万吨,而且全部集中在淮海区域。通过市场考察,一场联合重组在地域特色差异巨大的淮海、东南市场分别展开。在淮海地区,水泥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且落后产能比重高。中国建材旗下中联水泥采取等量或增量置换的方式,联合重组徐州海螺水泥、泰山水泥、德州大坝水泥等43家企业,同时淘汰18条总产能为260万吨的立窑工艺生产线、16台总产能为340万吨的小水泥磨,改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经过联合重组,中联水泥的产能目前位列全国第三,成为水泥行业盈利增长速度快于规模增长速度的翘楚。

在东南区域,中国建材的水泥重组扩张之路又别有洞天。浙江是我国水泥行业第一个完成技术结构调整的省份,2007年,其水泥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尽管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先进,但产能过剩率依然高达40%,200多家企业打乱仗,导致这一地区水泥行业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亏损。2007年,在南方地区没有一条生产线、不产一两水泥的中国建材,成立了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并在3年时间内成功重组近150家企业。2010年,组建只有三年的南方水泥,产能、资产及利税额均居全国第二,这段资产重组的神话获得了国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成为“四两拨千斤”的商业标杆。

“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实际上并不是着眼于治自己的问题,而是着眼于治行业的病。”中国建材积极探索转变增长方式的具体途径,它的一些思考和作为正在改变着我国整个建材行业。

篇5: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本文来源:中钢网]2016年上半年,由于钢价大幅上涨,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开始扭转此前的亏损局面,尤其是3-4月,钢材生产利润曾一度高达近千元的水平,因此也刺激了大批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复产。对比今年的钢铁产量也可以看出,河北、江苏、山东等钢铁大省的去产能力度虽大,但就产量来看,今年1-5月的粗钢产量却并未下降,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他个别省市甚至产量有不小的涨幅,比如天津、山西、浙江等省市,只有广东省是切实出现了产量的大幅下降。虽然复产属于完全的市场行为,但与去产能的目标是相悖的,尤其是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复产行为,因此各省市对此也是严加把控。

此外,发改委也提出,各省市均签订了去产能的目标责任书,这就是“军令状”,到年底需一一盘点对账。当然,产能与产量并不能划等号,目前全国的钢铁产 能约有12亿吨,即使完成“十三五”的去产能目标,产能依然超过10亿吨,因此,在钢价的刺激下,不少地方企业开始动摇去产能的决心。虽然价格的下跌也会 让他们主动停产,但去产能这件事,不能完全依照市场行为进行,除了“去产能”本身的要求,环保同样对钢铁行业的去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

目前各地陆续开展针对钢铁行业的环保执法检查工作,将促进整个行业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标准,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将实施停业。天津环保部此前发布调查 消息称,对于环境违法行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对偷排偷放、持续超标排污拒不改正、故意不正常使用防治污染设施超标排污、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依法从重打击。涉嫌环境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以看出,不管是河北,还是天津等钢铁大省,都在执行环保政策方面十分积极,这些举措对于违规钢铁产能的生产或复产能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这同时倒逼环保不达标的钢铁产能尽快退出,从客观上起到去产能的效果。

环保标准执行是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方面,《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钢铁行业要严格执行环境 保护法,对污染物排放达不到《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 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要求的钢铁产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这些 严格的排放标准是全国范围钢铁企业均不得不遵守的规定,没有谁能侥幸逃避。

篇6: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国有资产处置损失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资〔2018〕1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各中央管理企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和《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有关精神,根据《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等规定,现就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有关资产损失的财务处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国发〔2016〕6号、国发〔2016〕7号文件开展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去产能企业),实施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资委组织验收合格的去产能项目过程中,以报废拆除、有偿转让等方式处置的设备、厂房、土地使用权、原材料等各类资产形成的损失财务处理,适用本通知。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的其他企业参照执行。

本通知所称资产损失,是指上述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处置费用减去处置收入后的金额。

二、去产能企业应当及时确认和处理去产能过程中发生的资产损失,做到账实相符。

(一)去产能企业持续经营的,资产损失作为当期损益处理。

(二)去产能企业通过公司制改制、股权(产权)转让、合并等方式实施重组中发生的资产损失,报经股东(大)会、党委(党组)、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内部决策机构批准后,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

(三)去产能企业关闭或者破产的,应当及时进行清算,将资产损失计入清算损益。

三、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部门应当对所监管企业资产处置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去产能企业按规定处理相关资产损失。

四、去产能企业资产损失对当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部门在业绩考核中适当予以考虑。

五、去产能企业处理资产损失对企业可持续经营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可以向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部门申请进行清产核资。

六、去产能企业应当依法接受财政部门的财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以及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部门的监督。

七、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通知印发前企业根据国发〔2016〕6号、国发〔2016〕7号文件开展去产能工作涉及资产处置损失的财务处理,可以按照本通知执行。

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推进钢铁、煤炭以外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实施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资委组织验收合格的去产能项目过程中涉及资产处置损失的财务处理,参照本通知执行。

财政部国资委 2018年1月3日

篇7:论中国电力行业产能过剩

论中国电力行业产能过剩

摘 要:从2006年起,中国就相继出现对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也发布信息称中国九大行业产能过剩,电力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在担心中国电力行业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电力过剩。通过与美国相应数据对比测算出中国电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来判断中国电力行业是否已经产能过剩或者是否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关键词: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电力行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79-02 一、产能过剩与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过剩。本文所讨论的产能过剩是指某一行业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该行业所有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出市场需求产能过多,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存量性的生产能力过剩。这种过剩具有时间性、条件性、相对性。 产能利用率,也称设备利用率,是指某一企业或者某一行业实际总产出对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设备的所能生产产品的最大产量的比率,也即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生产产品。鉴于电力行业电力生产和销售的特点――电力这种商品的发、供、用同时以光速瞬间完成,基本不存在商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时间差,所以本文只使用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对其产能是否过剩进行判定。 二、产能是否过剩 美国对于电力行业的国家统计数据,除了装机容量、实际发电量以外,还会有相应的产能利用率统计数据,然而中国统计局只公布了装机容量和实际发电量两个数据。众所周知,一个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率,必须要考虑到设备的检修、备用和其他必要停机时间,因此其设备运转率不可能达到100%。但是由于中国数据的缺失,笔者唯有先估算中美两国理论产能利用率(理论产能利用率,实际发电量与理论发电量之比,而对理论发电量的处理是直接将装机容量乘上365天再乘上24小时得出的,并没有剔除发电机组的维修检测等所需要之时间),加以对比再结合美国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估算出中国的产能利用率。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力行业在1979―2009年这三十年间大多数时候其理论产能利用率都是高于美国的。当然这里面包含有两国关于电力行业运营规定及习惯的差别,例如在电网备用机组的规定上,国际标准一般为电网备用机组容量需达到20%,发达国家有的甚至高达30%~40%,而中国在最近几年供电形势总体正在趋向缓和的情况下,其备用容量却仍只有5%左右。 利用上面计算得出的中国对于美国的产能利用率指数,再结合美国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便可以估算出中国电力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率,而且这一方法剔除了体制等方面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显得更有可比较性(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其实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一直都处于高位,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剔除了中美两国在电力行业上面的制度及习惯的差别后得到的数据。以上数据也与之前笔者所获得的中国在最近几年备用容量却仍只有5%左右的信息比较符合。可见,这样的处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在其他行业中,由于存在存货,仅凭产能利用率并不能判断产能过剩与否。但是鉴于电力行业商品的特殊性,也就不需要考虑存货的问题,其产能利用率足以判断行业产能过剩与否。 分析前表,中国的电力行业总体上尚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而且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电力行业是否存在结构性过剩。但是,在EIA网站上,并未公布美国分电源的产能储备,所以以上方法无法计算出中国分电源的真实产能利用率,只能估测出趋势。 实质上,这样的处理是用美国的统计标准、习惯和体制来处理中国的.数据,所以中国的电力产能利用率达到甚至超过100%也就不难理解了。可以看出,为了满足发展对电力的需要,中国火电设备时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与此同时,中国水电设备的产能利用率却显得相对很低,这与中国水电设施通常并不是单纯用作发电而是更多的当作水利枢纽来使用以及水利发电有其独特的季节性自然特点有很大关系,不应就此判断中国水电存在产能利用不足。 三、结论 中国目前尚不存在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甚至反而存在着一定程度产能不足的情况。从电力的分能源来源来看,中国火电机组的产能利用率一般都是高于美国的相应的化石燃料机组的产能利用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中国对火电及其发电能源――煤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虽然中国目前的煤炭产量依然是世界第一,但是考虑到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负面效应,中国在以后的电力行业发展中应该会逐步降低火电的比重。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的水电产能利用率较之美国,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当然这是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引致的,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中国的电力行业在水电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力,这也就是中国电力能源结构顺利实现转型的现实基础所在。 参考文献: [1] 谢然浩.慎言“电力产能过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3). [2] 周金涛.周期复辟:产能利用率和估值的边界[J].财智视点,2010,(7). [3] 孙宗颢.从电力过剩看电力要科学发展[J].电力技术经济,2006,(1). [4] 王成,张.产能利用率的替代估算――以固定资产周转率测算[R].国泰君安―策略报告,2009. [责任编辑 陈丽敏]

篇8: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长期问题

据中国建材联合会公布的数据, 今年1~8月, 规模以上建材工业预计完成销售收入2.6万亿元, 同比增长15%。全国水泥产量15.2亿吨, 同比增长9.2%;平板玻璃产量5.1亿重量箱, 同比增长11%。水泥制品、砖瓦、建筑用石等建材主要产品产量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 前8个月, 我国建材工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891亿元, 尽管增速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有所回落, 但增幅仍达14.5%。从投资领域看, 投资向制品、深加工产品业倾斜态势明显,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

上一篇:2020年工商所所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机关人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