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2024-05-04

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精选8篇)

篇1: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2018山西省社科联课题指南

(一)重大课题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中国共产党章程》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研究

3、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4、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5、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山西发展新机遇新路径研究

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基本经验总结研究

8、“四个伟大”与新时代山西实践范例研究

9、山西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

10、山西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

11、山西政治生态由“乱”转“治”、发展由“疲”转“兴”的基本经验研究

12、山西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研究

13、我省“三基建设”实施成效研究

14、山西省实施人才战略研究

1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研究

16、推进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研究

17、“国家五大战略”与山西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18、山西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19、山西建设“示范区”,打造“排头兵”,构建“新高地”战略研究

20、山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21、山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2、“五大理念”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3、山西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研究

24、山西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研究

25、山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策略研究

26、山西省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7、围绕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导向,山西配套产业政策研究

28、山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研究

29、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山西研究

30、山西推进田园综合体创建研究

31、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策研究

32、山西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研究

33、山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研究

34、“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智库创新发展研究

35、山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36、加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研究

37、推动我省“双创”活力突破性研究

38、强化我省舆论引导和互联网管理问题研究

(二)一般课题

1、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

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项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总结研究

3、山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山西建设研究

5、山西优秀家训、家规、家风对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研究

6、山西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研究

7、增强我省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研究

8、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

9、山西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热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研究

10、扶持和促进我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1、推动我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12、增强我省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研究

13、山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研究

14、山西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研究

15、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水平研究

16、优化我省投资环境研究

17、培育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研究

18、山西推动农民大幅增收研究

19、山西省促进就业、提升收入路径研究 20、山西深化金融改革研究

21、山西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研究

22、围绕“三大旅游板块”,发展文化旅游业研究

23、山西发展生态旅游研究

24、山西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研究

25、山西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篇2: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关于申报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

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已经发布,即日起我院科研处开始接收课题立项申请,希望各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组织,踊跃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题要求

课题指南侧重应用性、对策性研究,申报人可按照指南条目进行课题设计,也可结合保定发展实际和学科建设需要自行拟定研究题目,并注重课题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请参考《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附件1)

二、申报要求

1、申报材料:《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附件2)两份;《课题论证》活页(附件3)四份。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同时将电子版发至教务处邮箱(jzjiaowuchu@126.com)。

2、申请书填写要求:按照《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要求填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查实,取消申报资格。

三、注意事项

1、课题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正科级以上行政职务;申报立项项目要有比较充分的前期研究成果。

2、正在承担市级研究课题未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本项目。

3、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同只能申报一项课题,同时不能作为主研人参与其他课题负责人申报课题。

4、各部门统一组织申报,请按要求将本部门初评选出的申报材料一并报送科研处。

5、受理申报时间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4月1日止,逾期不再受理。

联系电话:2581565

联 系 人: 闫丽丽

科研处

2014年3月8日

附件1: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附件2: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

篇3: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和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评价研究, 我国起步较晚, 形成的成果不多。这大大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 影响了科研潜力的挖掘与开发, 影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共建与共享。“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成果评价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2]社科成果评价以评价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为主, 兼顾评价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其评价手段为指数评价 (含自引指数、他引指数、跨学科引用指数等计量分析) 、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3]。社科成果转化评价以评价成果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兼顾评价社会影响。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点, 区分不同点, 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目的。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引导社科发展方向, 正确评判社科研究地位, 合理分配社科经费资源, 逐步完善社科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相同之处

社科成果评价与社科成果转化评价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 尤其是在评价应用性成果的时候, 实质采用的是应用性成果转化的评价。由此可见, 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评价对象相同

二者都以社科成果为评价对象, 分析社科成果的影响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

(2) 评价主体相同

在我国, 进行社科成果评价和社科成果转化评价的评价机构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院, 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 挂靠大学或学院成立的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以及各高等院校的社会科学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专门从事与社科研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 以社科成果评价为基础, 进行社会科学成果的评奖, 逐步建立起操作性强、影响度广、权威性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奖管理办法。更加专业的评价部门还建立了以评价指标为索引的大型数据检索系统。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依托南京大学情报学、图书馆学2个博士点的优势, 研制开发了CSSCI数据库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它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 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 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该数据库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 揭示了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 揭示了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 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 定量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 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已开发的CSSCI (1998—2007年) 10年数据, 来源文献接近80万篇, 引文文献50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 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4]。

(3) 评价目的相同

社科成果评价和社科成果转化评价的目的都是发掘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推广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促进社科成果转化, 通过表彰优秀社科成果来激励社会科学专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让社科成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逐步统一和不断完善这两种评价, 能规范社科成果评奖, 统一成果评价指标, 比较成果影响大小, 为社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作出贡献。

2 不同之处

(1) 评价内容不同

社科成果评价主要是对社科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进行评价, 兼顾评价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发表了多少篇文章, 文章的质量如何, 影响因子为多少, 是否出版了专著, 在什么级别的出版社出版, 社会反响如何, 是否填补了某一方面的学术空白, 都是其评价所包含的内容。

而社科成果转化评价主要是对社科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一般都与应用性社科成果相关。这类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不适用于以发表的刊物级别和出版专著的出版社级别来衡量, 它通常以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呈报相关决策部门, 对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建议与参考。政策的时效性和经济利益的敏感性不允许该类成果直接地公开地发表出来, 因此其评价内容与非应用性成果评价大不相同, 对该类成果的评价就变为对该类成果转化的评价。通过衡量该类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应用于政府管理所带来管理成本的减少, 就能间接测算出社科成果转化的效率。

(2) 评价方法不同

社科成果评价采用的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即先由同行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将各指标得分与指标权重相乘相加得到成果的定量评价;再由同行专家对成果质量做出综合评价, 给出总体意见, 即用文字叙述成果的创新程度、突出特色、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以及有何欠缺和不足、如何修改和提高, 等等, 得到成果的定性评价。这一评价建立在同行资深专家对评价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由多位专家双向匿名评价取平均值, 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是目前社科成果评价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

社科成果转化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为主的方法, 主要对社科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这些影响和效益一般易于以数字计量, 因此将投入与产出相比即得社科成果的转化效率。评价的过程比较直观, 评价的结果易于比较。这一评价建立在学术同行和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重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评价对象应用于社会实践产生了显著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之上。评价孰优孰劣时投入产出比是基础指标, 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其它多项因素的影响, 如是否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领域难题, 是否具有普适性和较强的操作性, 研究难度和资料搜集与处理难度是否很大, 等等。

(3) 评价指标不同

社科成果评价指标一般分为创新程度 (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完备 (成熟) 程度 (可靠性、逻辑性、规范性) 、难易程度 (研究难度、资料搜集处理难度) 和成果价值 (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创新程度主要衡量社科成果是否提出新的重要理论观点或新的研究方法, 是否丰富和完善某种学说观点或对重要领域作出新的系统分析和概括, 使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备程度主要衡量社科成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规范性, 通过三个方面的考量得出成果完善程度的评价。难易程度衡量的是社科成果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资料搜集与处理的难度。成果价值主要衡量社科成果对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解决所引起的作用[3]。这四个方面指标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体现在它们被赋予的权重上, 从创新程度到成果价值的权重值逐渐减少。

社科成果转化评价的指标以投入产出率这类效益指标为主, 计量研究成果转化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减少。它与成果评价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指标设计不同, 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 兼顾考虑学术价值、成熟程度和难易程度。

(4) 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社科成果评价以评价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为主, 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优、良、合格、不合格这样的等级形式。即使有时评价结果表现为数值的形式, 其结果只有相对适用性, 只适用于此次评价的成果之间相互比较, 并不表示该评价结果普遍适用。随着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的其它评价对象改变, 评价的结果也会发生改变。

而社科成果转化评价以评价社科成果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投入产出比这样的数值形式。该数值形式具有绝对适用性, 不论评价主体、其它评价对象如何改变, 它均表示使用该社科成果后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效益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越大表示成果转化评价越高。

3 启示

在我国, 社科成果评价和社科成果转化评价都起步较晚, 这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两者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将两者进行比较, 有利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有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如下。

(1) 非应用性成果评价与非应用性成果转化评价是一回事

非应用性成果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学术价值上, 它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与深远影响是间接的、隐避的、潜在的, 它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功能更多的是通过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来实现的, “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逐步体现出其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是, 社科非应用性成果只要在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上发挥了作用, 就实现了社科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过程。”[6]因此, 评价社科非应用性成果转化并不需要也无法精确计算其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益, 无法将其产出与投入相比较计算出投入产出比, 只需对社科非应用性成果本身进行评价, 借用成果评价的指标, 以成果评价的等级作为成果转化评价的结果。评价等级高的成果必定在影响的范围、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时间上比等级低的成果影响更广泛、更深入、更长久, 因此, 可以认定其转化程度也高;相反, 转化程度高的成果必然在成果评价中获得较高的等级。二者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因此是一回事。

(2) 应用性成果评价与非应用性成果评价应区别对待

应用性成果的咨政性、服务性、对策性、实证性很强, 决定了对其进行评价时不宜完全采用非应用性成果的评价指标, 或者应适当调整非应用性成果评价指标的权重, 增加社会价值指标的权重值, 减少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指标的权重值。因为非应用性成果致力于基础研究、理论创新方面, 着眼点放在学科前沿、理论前沿, 以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为宗旨, 是一种“宏观”的研究;而应用性成果以解决某一领域或某一省市, 甚至小到某一单位具体的问题为己任, 致力于应用研究、方法推广方面, 着眼于某一范围内的特殊情况, 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为宗旨, 是一种“微观”的研究, 但是, 它并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解决问题而研究问题, 孤立地进行一群个案的研究, 而是有“举一反三”的功能, 通过一个或多个个案的研究来寻求其中的规律性, 从而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对策, 为形成系统的理论打下基础。因此, 比较科学的办法是将应用性成果与非应用性成果进行分别评价, 应用性的采用一套评价指标, 非应用性的采用另一套评价指标, 不将二者进行横向比较。现在, 许多社科成果评奖部门和成果鉴定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特点, 并在实践中将这两种成果的评价区分开来, 分别确立评价标准进行评奖。这是对社科应用性成果更加重视的体现, 也是成果评价科学化的体现。

(3) 应用性成果评价可以借鉴成果转化评价的指标

应用性成果评价虽然在成果价值、成熟程度、难易程度等方面有系统的评价指标和量化的标准, 但这样的评价远远不如将其投入生产生活实践, 将创造的生产效益与投入的生产成本相比较得出投入产出比来得直观和说明问题。因此, 评价社科应用性成果时, 参考与实践应用联系紧密的成果转化评价指标, 更加突出计量社会价值的意义, 将更加科学地指引社科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大多数的成果由于时间、人员、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 没有应用于实践或应用于实践后还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从而影响了这些成果的评价, 但是将成果转化的指标应用到成果评价中来, 将更加科学合理地促进应用性成果的转化, 实现成果的社会价值。可喜的是, 现在许多成果评价部门已经这样做了, 学术期刊也更倾向于采用实证分析更充分的稿件, 这是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刘桂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自主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23.

[2]杨力.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互动关系论[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5) :167.

[3]邱均平, 任全娥, 谭春晖.国外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4) :23.

[4]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 I) 简介[EB/OL].http://www.cssci.com.cn/intro-duce.htm, 2003.2008-12-11.

[5]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表[EB/OL].http://www.npopss-cn.gov.cn/cg-down loadyjbgtxjdb.doc, 2003.2009-01-18.

篇4:高校社科学报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社科学报;研究热点;被引频次

2000年以来,各界对社科学报的批评日渐增多,社科学报研究逐渐成为编辑出版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文献计量学观点,在特定研究领域的大量研究论文中,被引频次高的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和影响力,这些论文研究的问题构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量化方法对社科学报研究的热点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和高被引论文筛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数据检索日期为2012年4月4日。以“主题”检索“学报”并含“社科”,或者以“主题”检索“学报”并含“文科”,在出版、新闻与传媒、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等三个学科进行“高级检索”,共获得有效文献2725条,共有482篇文献被引,经过两轮被引次数的平均值线上遴选,获得高被引论文共有33篇,共被引476次,如表1所示。从这33篇高被引论文中,可以发现我国社科学报研究热点。

从上述文献的时间分布可以看出,2004年后社科学报研究文献猛增。2004~2007年,每年的社科学报研究高被引论文都超过5篇。这是因为2004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名刊工程在各界持续产生较大影响。2008年以来,统计所得高被引论文不多,主要是由于出版学论文半衰期较长,2008年以后高被引论文仍处于攀升期。

二、高被引论文研究的热点问题

33篇高被引论文反映了社科学报研究的7个热点问题:学报现状与改革方向、学报栏目特色、学报学术规范、学报编辑素质、学报编排规范、学报审稿、学报评价。对学报现状和改革方向进行判断是学报研究中不易绕开的问题,被引用次数最多。

1研究热点问题第一梯队集中在社科学报发展现状与改革方向层面

(1)社科学报面临的问题

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袁贵仁认为总体上处于“全、散、小、弱”状态的高校社科学报,与中央要求做大做强的目标相差甚远。从此,“全、散、小、弱”成为对高校社科学报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

《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文把社科类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可归纳为:发行量小、经费短缺、学术期刊的行政化、“趋同化”现象、学术腐败。

《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一文把社科学报面临的难题概括为综合性还是专业性、全面出击还是有所取合、开门办刊还是自我封闭、依靠专家还是编辑办刊、重选题策划还是重文字编校、匿名审稿还是编辑审稿、执行编排规范还是执行评价规范、重评价指标还是重独立风格、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面向市场还是拒绝经营等十个两难选择。上述判断社科学报问题的3篇文章分别列被引排行榜的第1、第2、第4位,共被引158次,是核心作者的核心文献。

(2)社科学报的发展方向

研究者从社会转型、学术转型、学术期刊转型的背景下判断学报发展方向,认为社科学报应向市场化、特色化和类群化方向发展。

《关于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的思考》认为高校期刊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和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模式。高校期刊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产业化、规模化。

《对高校文科学报发展战略的探讨》提出高校学报必须对外开放,通过设立特色栏目来创立自己的学术特色,树立自己的学术品牌,还提出了建立学术特色及特色栏目具体的建议。

《论高校文科学报大读者群的形成》认为评价编辑出版工作及其刊物的标志,归结到一点就是看刊物读者的拥有量及其对读者产生的效益。读者群形成的关键在于刊物编排的内容和形式、在于编辑出版工作者的素质、在于他们的思想和视野及其开拓精神。

2004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名刊工程。李频、林桂芝、魏琳等对名刊工程的创新价值与引导意义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名刊工程”以对期刊类群的理性认同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匡正高校学报的发展观念,突出和激励“名栏”建设,为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

2研究热点第二梯队分散在学报编辑出版实务层面

(1)学报栏目特色

较早论述学报特色的论文是《形成高校文科学报特色三要素析》,这篇文章指出,学科优势、地域文化、编辑主体是形成高校文科学报特色的三要素。教育部实施“名刊工程”后,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受到很大关注,相关研究呈现出井喷态势。2004~2007年间共发表了九篇高被引论文:《高校文科学报的栏目创新:意义、功能与方法》《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彰显个性特色打造品牌栏目——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建设浅论》《对高校社科学报创建特色栏目的思考》《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局限与栏目特色》《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策划与建设》《综合类社科学报如何在竞争中谋发展》《论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的确立与经营》《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准确定位》。特色栏目建设成为研究人次和被引次数最多的学报编辑出版实务问题。

(2)学报学术规范

研究这一问题的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来自学界。《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一文指出,在推进学术规范方面,学术期刊负有重要责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论文集模式”一统天下,缺乏学术批评和学科评论,高校系统刊物存在着严重“自留地化”现象,被强令推行的现行高校文科学报系统的注释模式很不合理,非学术化因素对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普遍的压力。《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学术规范评价指标前100名统计分析》一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在有机构论文比指标上表现突出,远高于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期刊,位居首位。

nlc202309032050

(3)学报编辑素质

在提倡编辑学者化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发表于1995年,随后,学报编辑被要求具备新的素质。《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关注策划:近年间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新动向》《学术特色的缔造者——论新时期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编辑的素质》《社科学报编辑应确立新的学术理念》等4篇文章认为学报编辑应具备以下素质:学者化、关注策划、缔造学术特色、确立新的学术理念。

(4)学报编排规范

在高被引论文中,有《学报编校合一的利弊与对策》、《颠倒关系的再颠倒——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与‘评价权力’关系辨析》《一刊两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文献引证体例的最佳选择》《期刊在编排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北省高校文科学报为例》4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4篇文章分别从编校合一、评价权利、引证体例、编排问题等角度对编排规范进行了研究。

(5)学报审稿

审稿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关于文科学术论文的鉴审问题》《关于学报编辑审稿的几点思考》《同行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辨析》等3篇文章分别介绍了鉴审学术论文的主要方法、审稿工作的性质及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同行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优势与不足等审稿方法、原则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学报审稿的3篇文章发表跨度达20年,显示了学报审稿研究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研究热点第三梯队是学报评价问题

《核心期刊的评选与高校文科学报中的核心期刊》是进入社科学报研究高被引论文阵营的唯一一篇学报评价研究文章。这篇文章与信息管理学科的实证分析方法不同,是一篇介绍核心期刊评选知识的文章。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学报高被引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是管理者或学报编辑人员,只有少量来自学界。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社科学报上,只有少部分发表在专业期刊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编辑之友》是社科学报研究高被引论文发表的两个主要阵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学报研究的封闭性和重工作指导轻理论研究的传统。高校社科学报研究只有与知识传播体系研究相联系,进而与知识生产方式研究相联系,最终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研究相联系,才能跳出学报看学报的老路,找到学报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应该成为转型期高校社科学报研究的基本思路。为此,亟须研究者对高校社科学报与社会发展关系、高校社科学报与主管主办单位关系、高校社科学报与学科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做出解答。

篇5: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是专为申报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而设计的一个软件,界面简洁,操作方便。

一、系统的安装

将《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文件拷贝到电脑某一硬盘指定的文件夹中。双击该文件,系统即可运行。未安装Access2000的用户,请通过更新Office2000来增添Access组件。

二、录入校对

系统运行后出现的主界面是“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录入”窗体,用于录入和校对相关课题内容。

1.录入时请使用Tab键移动光标(也可使用鼠标)。点“添加新课题”,进入一个空白界面,可以录入新课题的材料。如果某课题有重复或者是多余的,可以直接点“删除本课题”,删除的只是界面上显示的课题,不会影响到其他课题。

2.“编号”系指课题《指南》中的题目序号。自选课题也必须录入一个编号。确定编号的方法为:在《指南》中找一个和自选课题最接近的题目,定该题目的编号为自选课题的编号。

3.“类别”分两类,如果是指南课题录1,如果是自选课题则录2。4.“学科分类”也分两类,人文类课题录1,经济类课题录2。5.“工作单位”只录单位名称,不录该单位之下的二级单位,如“郑州大学化学系”录为“郑州大学”。

6.“参加者”限4人以内,要求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录入4个空格中。

7.其他项目据实录入。

8.浏览或校对录入的课题时,点击界面底端“记录”后面的左、右箭头可以快速找到录入的课题内容

9.点“打印校对表”可以预览和打印已录入课题的主要数据,请认真核对,确保无误。如果该表显示不完整时,请从“文件”菜单中,选“页面设置”,将“页”调整为横向。

10.点“打印汇总表”可以预览和打印本单位申报课题项目汇总表,请加盖公章后上报。如果该表显示不完整时,请从“文件”菜单中,选“页面设置”,将“页”调整为横向。

三、数据上报

将硬盘中已录入数据的《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文件拷入软盘即形成上报盘。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处

篇6: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是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开展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规格的省级奖励,为了搞好我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领导组转发的《关于开展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的意见》,特制定本次评奖的实施细则。

一、申报条件

1、申报成果时限及要求

凡我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首次在我国出版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的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在省委办公厅的《工作研究与交流》和省政府办公厅的《参阅材料》以及中央、国务院等省级以上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和调查研究报告;对省级以上领导形成正确决策有过明显影响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用的不宜公开发表的决策咨询报告、内部调研报告等;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正确导向和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在海外公开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出版的研究成果,均可申报参评。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 31日期间出版但未申报参加同期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且有重大理论突破及新的重大社会反响的成果,亦可申报参评。

具体要求:

(1)申报时间截止前,参评成果作者的人事关系应在我省(含中央驻晋单位的作者)。

(2)每位作者只能申报一项成果。多人合作的研究成果,以正式出版作品版权署名为准,联名署名的顺序论文在前三名、著作在前五名的不得再申报其它成果。

(3)集体研究成果,必须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参评。本省作者同省外作者合作的成果,必须是本省作者主编或本省作者完成的篇幅在50%以上的。

(4)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侧重于社会科学的,可申报参评。

(5)多卷本或系列丛书成果,应在成果出齐之后再整体申报(以最后一本版权页第一版出版时间为准);如多卷本或丛书中一本已获得过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则不能整体申报,只能以单本成果独立申报参评。

(6)论文集(包括个人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申报,各论文作者可单独申报其中自己撰写的论文。个人论文集可选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作为论文类申报。

(7)对已故专家、学者符合申报条件的遗作,由其法 定继承人提出,并经作者原工作单位认可、盖章,可申报参评。

(8)对省级以上领导形成正确决策有过明显影响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纳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不宜公开发表的成果,(须附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市厅级以上单位肯定性采用并取得重大效益和影响证明)可以申报。

(9)以外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应同时附上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全文中文译本。

(10)成果时限确定标准:由出版社出版的,以第一次出版的时间为准;由公开刊物发表的,以第一次发表为准,不以转载和摘登的日期为准;对省级以上领导形成正确决策有过明显影响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不宜公开发表的成果,根据成果得到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用的时间为准。

2、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评奖范围

(1)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正式教材及其辅导资料。(2)著作中的章节,不能单独申报。(3)辞典及工具书。

(4)文学作品、文学性的人物传记、文艺戏曲剧本、小说、书法、诗词作品、新闻报道、图片绘画作品、电子音像作品、工作总结、年鉴、地方志、辑集的人物传略、一般 的大事记以及经过整理剪辑转摘的资料等。

(5)参加过往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成果的增订本(修订本)。

(6)著作权有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成果。

(7)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于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

二、申报办法

本次评奖的申报工作由成果所有者登录《山西社科网》(http://)项目申报系统(山西社科网首页→项目申报系统→项目申报→社科评奖),根据成果内容自行选择学科组进行申报,并接受省评奖办公室网上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将申报表和申报成果等相关书面材料,经申报单位审查同意加盖公章后,报所属初评组织单位参加初评。

1、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由本人所在单位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

2、省属学会、研究会会员的研究成果,由本学会、研究会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省直各单位作者的研究成果,一般由省属学会、研究会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特殊情况由省评奖办根据作者所在单位申报情况确定初评单位进行初评。

3、市、县作者的研究成果,由市社科联或市委宣传部 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

4、书面材料:申报人在网上申报审查合格后,在线打印“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表”一式六份,并提交作品样本、社会反响与效益证明材料一式五份。其中,作品原件、社会反响与效益证明材料原件各一份,复印件各四份,经由申报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报送各初评组织单位参加初评。

5、申报时间:

(1)网上申报:从2017年8月25日至10月20日止;

(2)初评单位接收书面材料:从2017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止。

6、申报参评成果如获奖,成果和反响材料将由评奖办公室统一存档;如未获奖,则由申报单位在评奖办公室规定的时间内领退,未领退的将在评奖结束后捐赠给有关大学图书馆作为社科普及读物使用。

三、学科分组及申报类别

1、学科分组

本次评奖设9个学科评审组,即马克思主义组、哲学组、经济学组、政治法学组、教育学组、语言文学组、历史文化学组、管理学组、艺术组。

(1)马克思主义组: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党建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2)哲学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哲学其他学科等。

(3)经济学组:

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技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物资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价格学,旅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国防经济学,经济学其他学科。

(4)政治法学组:

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关系,外交学,军事学,理论法学,部门法学,国际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

(5)教育学组:

教育学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经 济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其他学科。

(6)语言文学组:

①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地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汉语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国语言,语言学其他学科。

②文学: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国各体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古籍整理及文学其他学科。

③新闻与传播学: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广播与电视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7)历史文化学组:

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外国史,专门史,博物馆学,考古学,中共党史,地方史,文化史,谱牒学,历史学其他学科。

(8)管理学组:

管理思想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管理计量学,部门经济管理,科技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管理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未来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管理学其他学科。

(9)艺术组:

艺术学,音乐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书法学,摄影学,艺术学其他学科。

2、申报类别

本次评奖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为五个类别,即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外文译作、古籍整理、社科普及读物。

四、设奖项目

本次评奖共设奖190项,其中一等奖25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95项。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设荣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若干项。优秀奖用于对一般较优秀成果的鼓励;荣誉奖用于对副省级以上领导同志申报成果的奖励;组织奖用于对评奖工作组织有力、成果突出单位的表彰。

五、获奖标准

参加本次评奖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须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健康,经过长期积累,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获奖:

1、基础理论研究: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创见,填补了空白;或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取得 新的突破,补充并完善了原有结论;或对某些理论提出了正确的修正,具有独到见解。

2、应用理论研究:在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有理论创见;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在占有翔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成果,或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纳,对实际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外文译作:在内容上能追踪国际最新社科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译文做到信、达、雅。

4、古籍整理:释译准确,在校勘和考证上有新发现,对前人的失误有重要纠正,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5、普及读物: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编排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并具有较高学习价值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普及读物。

六、评审程序及办法

1、本次评奖采取初评、学科评审、评委会审定三级评审的办法进行评定。

(1)初评:各高校、科研院所、省属各学会、研究会、各市社科联或市委宣传部均作为初评组织单位,负责申报项目的初评。在甄别成果没有抄袭或剽窃现象的基础上,根据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和省评委会下达的入选指标,确定定性评价意见,即“入选”或者“不入选”,提出参加学科评审的参评成果,报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

(2)学科评审:学科组分学科进行评审。学科组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确定入选项目的单项成果定性评价意见,根据定性评价意见和计分对照表,计算出得分。根据省评委会下达的推荐指标,以得分为依据,提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推荐意见。然后,将一、二等奖推荐获奖成果的署名密封后报省评委会。

(3)评委会审定:评审委员会成员对学科组推荐的成果进行独立审读,并经认真讨论、集体投票后确定成果的获奖等级。获奖项目须得到2/3(含2/3)以上与会评委的确认意见。评委半数以上认为有必要时,可就某项成果获奖情况,向评委会提名复议。

2、在评审过程中,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作品,当即取消作者参加本次评奖的资格。

3、评审结果在山西社科网(http://)向社会公示15日。在公示期间,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获奖人选及获奖项目有异议,均可以书面形式(需附证明材料)向评奖办公室实名举报。

4、公示结束后,由评奖领导组审定确认并决定表彰事宜。

七、评审要求

1、所有参与评审人员必须严守“五不准”纪律,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外界透露评审情况。

2、评委必须坚持评审标准,客观公正,不徇私情;评审结果公布以后,要维护集体评审结论。

3、评审工作人员如有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

八、奖励原则

本次评审出的优秀成果,以省评审委员会名义予以奖励。奖励原则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根据本次评奖经费情况,奖励一等奖奖金6000元,二等奖奖金30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

九、组织领导

本次评奖在省委、省政府和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领导组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由评奖办公室处理。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本细则解释权属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

篇7: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2011调研课题的通知

院内各有关单位:

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0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结项及2011调研课题申报工作已正式开始,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河南省社科联2010调研课题结项安排

2010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结项截止时间为2011年3月15日,请各课题负责人将课题成果(要有封面、目录、摘要、正文)一式2份装入档案袋(档案袋封面粘贴结项成果封面,另附封面2份,原则上不允许更换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不超过5人,包括主持人在内),按时报教务处科研科,并发送电子邮件到szk2006@126.com。经专家组评审验收,对符合结项标准及获等级奖的调研成果,按课题组成员数量分别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奖励证书。

二、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1调研课题申报工作安排

1.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重在研究我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理论问题研究应科学系统,力求创新;现实问题研究要突出应用价值,避免坐而论道。课题研究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反映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水平,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

2.各单位应广泛宣传《指南》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管理,认真组织和指导申报工作。申报者每人限定可主持申报一项、参与一项课题。

3.为推动多出精品力作,鼓励社科工作者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此次结项课题共设特等奖10项,省社科联、省经团联将对获奖项目给予物质奖励。

4.报送安排:欲申报该项目的老师要按要求填写《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表》,请于2011年3月15日前(以系部为单位)将课题申报表发送至szk2006@126.com(标题注明申请人及申报题目),并将申报表一式两份报送教务处科研科,逾期不再受理。每项课题申报费200元整(见社科联文件)。

教务处

2011年2月27日

篇8: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

要在辛亥革命文学中汲取营养, 就要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特点。从表面上看, 时下文学的作品数量庞大, 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高端价值被蒙蔽, 即文学的审美性及教育性发生了偏移。很多作者对生活就很自然的想当然, 在创作中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左右, 不谦虚、不耐烦的浮躁使他们看不到心灵更深处的东西, 更谈不到去把握时代的命脉。因此, 他们写出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审美性与教育性。他们不再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文学, 而是用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潮把文学传统的价值体系架空并完全颠覆。

比如官场小说多写权力斗争, 忽视了知识分子精神价值的创造和理想追求:一是审美视野感性化, 大量官场小说的审美视野处于世俗性日常经验传达的层面;二是审美内蕴低俗化, 当前官场小说的叙事焦点, 主要集中官场的权势状态、庸琐习性和腐败内幕, “官场、情场、商场”的纠葛的纠葛成为大量作品的基本内容。三是审美功效实用化, 从精神文化高度看, 当前的官场小说实际上是从认同世俗欲望合理性的思想方向出发, 沦入了全盘认同人性需求、个体私欲的人生价值境界和社会文化立场, 以至遮蔽了作为现实主义文学本应具备的社会正义与个体人格诉求的理性立场。

比如爱情小说过于重视情欲描写, 注重表现感性上的快乐至上, 缺少表现爱情理想, 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只有纵欲至死的此岸世界而没有永生盼望的彼岸世界, 严重歪曲了文学的审美性与教育性。而有些女性文学则侧重描写女性的无知、争斗, 对女性追求理想刻画不够, 只有泛滥的抒情而没有冷峻的真相。这一切只能起到反审美的教育作用。总之当前文学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性把握能力, 面对欲望之海和现象之林不能自拔。

那么, 辛亥革命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与教育性是什么样的呢?

在辛亥革命时期, 文学作品在审美追求上主张宏扬觉世之文, 欣赏崇高的美感;注重民族原典精神, 注重忧患意识并以唤醒民众为己任, 重视艺术感染力与读者心理的关系, 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虽然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审美在本质上与美善相济的传统文学理想具有难以割舍的联系, 但毕竟开始重视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 在创作思想上坚持批判现实主义, 贴近社会现实, 反映社会问题, 揭露官场及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现象, 提倡社会改革, 向往美好生活;许多诗人也不再热衷表现小圈子里的低吟浅唱, 而是要触摸激越跳动的时代脉搏;他们不再满足于抒发个人伤感, 而是要道出国家、民族的血泪故事。那一时期的作品大都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专制统治、鼓吹自由平等为主旨, 饱含着炽热的情感, 慷慨激昂, 动人心弦, 可以说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主题, 体现了时代主题的要求, 并成为推动革命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如陈天华、邹容、秋瑾等革命活动家。他们不以文学家名世, 却有名作传世。他们没有系统地论述过文学问题, 但从作品中却可以看出他们以通俗文字教育国民的思想。他们注意到了宣传文学的通俗性, 注意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弹词与说唱体的文学体裁。他们摧祟小说, 但又不赞成把它神化;他们同意小说有教化作用, 但又提出了小说的审美作用问题。

辛亥革命时期注重表现忧患意识, 他们笔下“人”的觉醒是以“国民意识”的获得作为开端的, 但是“国民”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 因此辛亥革命的时期的“人”的觉醒所注重的不是作为国民的自由权利, 而是责任。因此这一时期的启蒙文学作品特别重视社会问题, 人们的爱国感情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殖民统治, 渴望我们的祖国获得政治民主以及经济现代化革命。他们在创作上以启蒙为出发点, 将文学的审美性、教育性与哲学相结合, 坚持高雅、反对媚俗, 提倡创新求变, 反对抄袭与胡编乱造, 有着很强的时代性与社会功利性。

因此, 作为当前的文学, 必须要传承辛亥革命文学中正确的审美观念, 即贴近生活现实, 把握时代脉搏, 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 追求宏扬觉世之文, 欣赏崇高的美感;重视艺术感染力与读者心理的关系, 重视民族忧患意识, 以引导当代人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 《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2]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兼谈当下文学的弊病与出路解葳中国文学网

上一篇:风筝反思总结下一篇:海拉尔区哈克村村屯绿化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