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

2024-05-23

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共8篇)

篇1: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

五年级美术教学目标

教学总目标

1,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3,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4,让他们接触初步的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术更大的魅力。

5,,注重在娱乐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并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

教育总目标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能够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

4、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6、运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篇2: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

(2014-2015)学年

一、班级文化创设

创建班名:火炬班;制定班风:快乐学习,成人成才,自主学习,自信阳光;班级口号:握紧火炬,走进课堂,迎着课改,不迷方向。班级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班级寄语: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乐园,班级是我们温馨的家园。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0人,男生8人,女生12人。少数民族学生11人,他们分别是:张燕香、俸艳、李春映、俸燕红、张子健、杨绍勐、李春莉、俸佳健、张改林、李加豪、杨权欣,占全班人数的55%。学生分别来自:小碗厂组3人,新村组1人,平掌组1人,小土戈组1人,大土戈组3人,忙贵组 2人,平村组4人,巴哈组 3人,八队2人。住校生6人。从学生习惯方面看,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要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需要教师多采用不同形式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

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注意力不集中还需进一步培养。上学期的数学期末成绩:报考人数20人,参考人数20人,总分1216分,最高分为90分,最低分为27分,其中90-99分段2人,80-89分5人,70-79分段3人,60-69分5人,不及格5人。

四、本学期教学质量目标

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学生总体成绩下降,全班20名学生,除了2名学生考90分外,多数学生都是60多分;还有5名学生不及格。由于优秀率、平均分和及格率太低,导致综合成绩更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制订了本学期的班级质量目标:

1、努力培养几名优秀生:我班张家玉、俸佳健、杨权欣,张子健几名学生聪明好学,思想活跃,并能独立思考问题。但都很粗心,做题速度虽然快,但满分率低,加之解决分析能力弱,所以在做解决问题时,因为不理解题意导致丢分。因此,这学期我要在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做题习惯和帮助他们分析能力方面下功夫。争取让这几名学生在下次期末测试时都能取得90以上分。

2、提高三名中下等生:董裕燕、翁计承这两位中等生,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都只考了60几分以。这两名学生都是住校生,他们呆在学校的时间多,而且每天都有值周老师辅导他们上晚自习。针对这个情况,我打算多给这两名学生布

置一些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做好预习——学习——复习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努力转化三名学困生:张改林、陶舒正、何相超是我们班较头疼的学困生,上学期语文期末成绩均在40分以下,这学期语文期末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分。本学期,除了做好家访和辅导工作,我还要多鼓励和表扬她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她们对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让她们在语文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4、培养班级小助手四名:张家玉,杨权欣,俸燕红,俸佳健,他们的职责是协助老师,督促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5、通过以上的种种努力,本学期争取实现“保四争三”的质量目标。

6、通过少先队工作的实施,培养张路仙1名优秀少先队员。

五、具体措施

1、宣传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宿舍安全,日常行为安全,集体活动安全等)。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定期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4、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5、根据优、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6、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7、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8、为人师表,个人仪表整洁、大方,不留长发;不无故中途离开课堂,不在上课时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9、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10、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养成书写工整的习惯。

11、抓好班级纪律,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班内实行对人对事一碗水端平。

土 戈 完 小

周 荣 林

篇3: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

一、“五对接”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CNKI) 中以篇名“五对接”+主题词“实践教学体系”, 搜索时间自2005年始至2015年止, 采用“精确”匹配, 找到0篇文献。更改搜索范围后, 将主题词变更为“中高职人才培养”, 相关研究文献也只有8篇。现有文献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展开论述, 以对理工科专业或中高职“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与归纳为主, 有关内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探寻、实践指导等方面展开研究深度不够。

根据麦可思研究所2014年的调查数据, 总体上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比2012年下降13个百分点。通过调研报告分析, 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短期就业率是较高的, 但是毕业后半年至一年后出现很多离职或转行的现象,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高职高专很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和就业后不能适应职场发展的需要, 没能很好地自我发展提升。这也说明目前的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行业的实际需求很好地融合, 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企业用不到, 企业需要的东西在学校却没有学。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五对接”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系研究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内容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衔接问题展开,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 选取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下称“我院”) 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旅游管理等专业进行相关的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相关改革的重要依据, 是各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标准。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始的第一年, 社会产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产业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2014年以来, 现代服务业成为了辽宁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服务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我院旅游管理、酒店烹饪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都与产业需求相衔接, 随着产业需求的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把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放在了首位, 以培养生态旅游文明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酒店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对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酒店烹饪职业技能并从单项技能向管理技能转化。

2.教育教学体系与生产实践过程的衔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旅游企业和景区为就业方向的相关行业需求”的调查。根据辽宁省旅游相关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区域行业发展特色, 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群 (见下表) 。专业教师团队在分析辽宁省导游员和景区营销人员的职业资格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全国高校职业技能大赛相关比赛内容,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强化了景点讲解、旅行社业务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容, 不仅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也能使专业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重组归类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由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课堂教学由基本素质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 集中实践教学由公共实践课程、课程阶段与综合实训、毕业实践组成。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我院旅游酒店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专业特点, 将教学内容任务化, 分层次、分阶段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衔接,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真正的岗位技能, 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增加对专业的全面认识。酒店烹饪专业每次授课内容的选取都与相关产业的生产过程是紧密衔接的, 与行业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同步更新。相关专业教师也每年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 了解行业热点。根据社会烹饪面点方面的实际产品变化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时时更新, 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学到实际生产过程需要的烹饪和面点制作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针对专业就业的岗位群, 集中训练景区景点导游、票务接待、营销人员的服务技能;旅行社业务主要针对导游、计调、销售三大岗位服务技能分解工作任务, 进行课堂集中实训, 完成相关项目任务。

3.评价体系改革与职业资格取得的衔接。职业资格从人员范围上来讲包括两类: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二是技能人员。另外, 从职业资格性质上来讲包括两类:一是准入类;二是水平评价类。近两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强了对职业资格认定的管理, 也减少了部分职业资格认定考试。目前由于职业教育正在推行“双证书”制度, 因此相关专业评价体系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结合了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标准。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的系统学习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推动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如导游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学生第一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也与资格考试相衔接。

三、结论和启示

“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有利于旅游企业全面支持和参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学与产业融合;有利于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有利于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坚实基础,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摘要:随着国家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 现代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国务院提出“五对接”的新要求,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问题展开,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选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研究。

篇4: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怎样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原因和描述动物来自的地方等信息,所以对于动物应该有兴趣去更深层次地了解。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篇网页文章为学生介绍泰国象的有关信息和面临的危机,从而唤醒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在信息输出的时候要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教学目标]

一、语言技能: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二、语言知识:1.Key Vocabularies and Phrases:save;symbol;flag;forget;place;water;danger;cut;down;tree;kill;ivory;over get lost;be in(great)danger;cut down;(be)made of

2.Target Language: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ailand’s symbols.This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But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三、情感态度: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还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四、学习策略:捕捉文章主题;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

五、文化意识:了解泰国的重要标志“大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观看有关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视频。

师:播放视频,为学生介绍一些动物的名称。告诉学生这些动物越来越少了,从而引入新的短语be in great danger.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于濒临灭绝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也为后面讨论哪些动物正面临危险做好铺垫,同时扫除部分生词的障碍。

(活动二)学生讨论哪些动物正处于危险中。

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濒危动物的名词,如:panda,giraffe,dolphin,elephant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哪些动物正濒临灭绝,由此引出今天的主题,“泰国象”也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中,我们将进一步地了解。

(活动三)学生快速阅读,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为文章找出最好的标题。

①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ailand’s symbols.

②Elephants are smart animals.

③But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

④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Title:Let’s Save the Elephants.

师:引导学生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告诉学生,主题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候每个段落不止一个主题句。最后通过所找出的主题句,找出最好的标题。

设计意图:主题句能帮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为后面标题的选择做好铺垫,降低难度。

(活动四)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完成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尝试复述课文。

Importance in Thailand:(1)first flag had a white elephant on it;(2)symbol of good luck

Abilities:(1)can play soccer or music;(2)can also draw well;(3)can remember places with food and water

Facts and figures:(1)people cut down many trees;(2)people kill them for ivory;(3)today there are about 3,000 in Thailand(over 100,000 before)

How to save them:(1)don’t cut down so many trees;(2)don’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3)March 13th is Thai Elephant Day

师: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后,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在获取信息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同时训练学生的句子重组能力。

(活动五)学生阅读老师挑选的句子,找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Our first flag had a white elephant on it.This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

②Elephants are smart animals.They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③They can also remember places with food and water.This helps them to live.

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找出各句中代词所指代的部分。

设计意图:代词在理解上下文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此活动对于文章的上下逻辑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活动六)观看视频,迈克·杰克逊的Earth Song

师:播放歌曲视频。

设计意图:与开课的野生动物的视频首尾呼应,再次唤醒学生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分层作业设计]

一、利用思维导图写出完整的句子,简单复述文章。

二、仿写文章,介绍熊猫。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课后反思: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②最后的歌曲與一开始的野生动物的视频形成了呼应,起到了很好的点晴作用,为整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有的孩子还哭了。③本节课在处理思维导图时过于急躁,让学生一次性找出所有的信息,这样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下次可以把难度降低,分部分完成,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

教学的机智:最后受到歌曲的感染,即兴地让学生说了说对于保护地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孩子们能说出不少,如: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应该保护好他们。我觉得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升华。

|

篇5: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三课七自然段。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学习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6.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7.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8.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9.积累关于读书的名句,从中得到激励。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21个生字。会写“洛、榆、畔、帐”等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缕缕”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姿态、婀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揣摩并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的。

5.摘录让你感动的词句,积累表达思乡的诗句,体会思乡思友之情。

6.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能积极参与,学会表达和倾听。

7.充分想象,完成习作《二十年后回家乡》,运用借景、借物、借事,借人抒情的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爱和关注。单元重、难点:

1.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所出现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5.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6.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单元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鲈、饵、纵、鳃”等29个生字,会写“捞、饵、溅、钩”等2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部分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6.摘抄本单元的重点词句。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谚语、格言、名言。7.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8.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学会读生活之书,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写出更新更美的文章。单元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3.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学习目标;

第五单元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意识。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的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理解新词,并注意积累。2.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天伦之乐,感悟父母之爱,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领悟本单元的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5.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的小练笔及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记事写人的书面表达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爱的理解。

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父母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用具体事件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生字新词,并注意积累和运用。

2、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品味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继续培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片段。

4、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勿忘国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增强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5、利用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单元重、难点:

1、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丸、崖、岷”等17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在感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5.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加深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单元重难点:

1.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篇6: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总目标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时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域范围、国土疆域、行政区划、首都、人口、资源、地势、地形,概括地知道我们的祖国;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概括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黄河、长江是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广阔疆域和壮丽河山,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3、知道我国拥有56个民族,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了解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为祖国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贡献。初步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都有自己形成的原因,懂得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以及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2、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便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本册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时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域范围、国土疆域、行政区划、首都、人口、资源、地势、地形,概括地知道我们的祖国;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概括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黄河、长江是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广阔疆域和壮丽河山,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3、知道我国拥有56个民族,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了解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为祖国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贡献。初步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都有自己形成的原因,懂得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以及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2、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教材分析

遵照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第一条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第二条“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第八条“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的内容标准要求编写的。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辽阔的领土、壮丽的山河、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形成神圣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民族责任感;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加深对社会、对国情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主要讲述三大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学生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其实本单元主要是国情教育-----使学生对祖国的自然概况有所了解:领土辽阔、山河壮丽、各地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差异。)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数据,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让学生知道我国疆域。

(2)通过读日记活动,让学生了解由于国土辽阔带来的晨昏差异和南北气温差异,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3)通过探究与思考活动,总结出太阳东升西落,在祖国东部的地区先看到太阳;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在祖国北部的地区最冷。让学生近一步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4)通过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

(5)通过文字概括的介绍了北京,使学生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中心;是世界文化名城。(2)通过图片抢答等活动,使学生比较具体的了解北京。

阶段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字概括的介绍了台湾的自然概况,使学生对台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通过背景资料和活动,对台湾的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和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态度,使学生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中国政府对台湾实现和平统一的态度与原则。

了解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壮美的山河,具体领略祖国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观。同时加深对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理解,加深对人地协调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根据条件求生存、发展的意识。)

3、通过图文概括的介绍了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自然概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体会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4、通过探究于思考活动,了解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对河流的影响,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学会一些基本的中国地理概况知识,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了解、认识我国的基本地理概况。(比如从晨昏时差、同一季节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来理解、感受祖国领土辽阔。)知道祖国领土是不可侵犯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关爱自然的情感。教学提示:

第一步,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来了解祖国地理位置、我国的邻国;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祖国陆地面积、海域面积;领土南北、东西距离;领土四个端点、四大海域和主要岛屿。了解我国疆域。

第二步,读日记活动:根据日记内容和理解,讨论探究晨昏差异和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第三步,探究与思考:根据已有经验和理解,说出最先看到日出的城市,说出最冷的城市:讨论探究总结出太阳东升西落,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规律,让学生近一步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第四步,阅读教材了解我国行政区划;在中国政区图查找一些行政区。教学建议:

统筹安排5课时,探寻地域差异(2课时课外活动)、展示地域差异(2课时)、比赛地域知识(1课时)。

探寻地域差异(2课时课外活动)

第一单元

本单元包括“文明曙光”“伟大的发明”和“杰出的智慧”三个学习主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巨大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本单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应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利用探究、体验‘辩论、对比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萌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目标:

态度 萌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力 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 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时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单元结构:

文明的曙光:(2周)

1.我们共同的祖先。2.坚韧不拔的后代。3.与历史为伴

伟大的发明:(2周)

1.传递文明的纸。2.“文明之母”----印刷术

3.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4.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寻根问祖:↗ ↘

杰出的智者:(2周)

1.思想家孔子

2.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3.探讨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准备:

简单的史料,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学时间:

6周(一周两节,6个班)15课时

第二单元

单元概要:

本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祖国,旨在通过地图的学习,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对我们我打的祖国形成比较全方位的了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本单元通过两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祖国。首先,以“我们生息的国土” 这一主题,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域范围、国土疆域、行政区划、首都、人口、资源、地势、地形,概括地知道我们的祖国;知道从我们的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切入,引领学生探寻我们国家和民族之源,从长江大河的源远流长,体验和感悟伟大祖国的空间分布概况和时间沿革,体验和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产生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目标:

态度 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广阔疆域和壮丽河山,由衷地产生爱国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能力 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知识 知道我们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域范围、国土疆域、行政区划、首都、人口、资源、地势、地形,概括地知道我们的祖国;知道台湾是我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不可侵犯;概括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黄河、长江是养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的摇篮。

单元结构:

我们生息的国土:(4周)

1.俯瞰祖国大地。2.绕着边缘走一圈 4.首都北京。3.三级阶梯上的土地。5.“多”与“少”的思考、可爱的祖国↗ ↘

沿着江河走下来:(4周)

1.黄河东流水

2.沿着江河走下来 3.长江的诉说

教学重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简单的史料,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学时间:8周(一周两节,6个班)19课时

第三单元

单元概要:

本单元通过两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首先,以“走进民族大家庭”这一主题开始,展开我国各民族绚丽的画卷,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的文化宝库。以列举的形式,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帮助学生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其次,以“炎黄子孙的心愿”为主题,介绍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和我国的宝岛台湾,并打开了了解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窗口,使学生知道港澳回归,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不可侵犯,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骄傲、自豪。目标: 态度 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 初步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都有自己形成的原因,懂得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以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拥有56个民族,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知道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不可侵犯。了解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者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为祖国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单元结构:

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

1.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2.民族一家亲

3.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窗

我们同有一个家↗ ↘

炎黄子孙的心愿

1.游子回家

2.宝岛孩子的心愿 3.我的中国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都有自己形成的原因,懂得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以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篇7: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

本单元由以下几篇课文组成,1、《在天晴了的时候》这是一首清新亮丽的小诗,通过本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能够在日常熟悉的景色中有自己的发现。

2、《珍珠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骥才,作者用轻松流畅的文笔,一颗善待动物的爱心写出了小鸟的可爱,人与鸟的距离逐渐拉近,情感逐渐升华。

3《人类的朋友》,为我们展现了作者在美国亲身经历的多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课文语言生动、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作者想要表达的爱自然、爱动物就是爱人类自己的朋友的真情。

4、《大自然你好》这篇文章是一封书信,海迪姐姐用自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热爱大自然的例子,教育小鸥和他的父母以及更多的人们,知识不全在书本里,大自然里也有学不完的知识。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文中描写了小鸥的生活,心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5、《动物二章》本篇《动物二章》包括两篇文章《鸬鹚》和《鹭鸶》。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相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31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富有童趣的有新鲜感的词句。

6、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想法 课时安排

1、《在天晴了的时候》2课时

2、《珍珠鸟》2课时 3《人类的朋友》1课时

4、《大自然你好》1课时

5、《动物二章》4课时

第二单元:珍惜生命

本单元课文介绍:

6《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7、《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文章以自述的口吻写出了海伦.凯勒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8、《现代诗两首》这篇课文收录了现代诗人汪国真的成名作《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和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9、《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描述中,更要表达自己是在怀念一种平静温馨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怀念亲爱的母亲这种情感。

10、《二泉映月》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其丰富的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初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抓住主要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3、查阅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等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4、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机智灵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2、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感悟、体验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学会做人。

3、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4、体验诗中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乐观、坚强的高尚情感。课时安排:

6、《匆匆》2课时

7、《假如只有三天光明》2课时

8、《现代诗两首》2课时

9、《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1课时

10、《二泉映月》3课时

第三单元 感谢生活中有你

本单元课文介绍:

11《古诗二首》《渭城曲》又题《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别董大》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12《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即使他没有生命,我们也要去尊重他、保护他。同时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童心,用充满童心的感情去走进孩子们的童话世界。热爱生活、享受快乐。

13《祖父,后园,我》这篇课文,作者用天真而纯朴的文字描写了自己小时候在故乡呼兰河这个小城中生活的经历。

14、《现代诗二首》《纸船---寄母亲》(冰心)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15、《金色的鱼沟》这是一个感人致深的故事,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书写 12个生字。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练习运用。3积累优美词句。背诵指定的篇章和段落。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并留意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理解重点语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3、通过“想象、感情朗读”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冰心,热爱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孩子们有一颗仁爱的心,受到爱的教育。

3、通过送别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经典,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4、通过读文体会稳中所蕴含的人性美、人情美,从中受到熏陶; 课时安排:

11《古诗二首》2课时 12《有个孩子叫咪咪乔》2课时 13《祖父,后园,我》1课时

14、《现代诗二首》2课时

15、《金色的鱼沟》2课时

第四单元:做人需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

本单元对学生进行诚信守诺教育,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守道德准则。

本单元课文介绍:

16、《一诺千金》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承诺,坚守承诺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怎样的快乐。

17、《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由于那位德高望重,音乐造诣很深的老教授对一个初学者的尊重,才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果,18、《九色鹿》中,忘恩负义的告密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因他没有坚守道德准则。

19、《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为了战友,为了战斗的胜利,以钢铁的意志在烈火中坚如磐石,以丰碑的形象树立在了每个人的心目中。

20、《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的以大局为重的胸怀,载入了史册,“和”的基础与前提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4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表演,复述故事,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3、查阅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等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4、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感悟、体验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学会做人。

3、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4、感悟讲信用,守诺言的诚信品质。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懂得知恩图报,顾全大局,遵守纪律。课时安排:

16、《一诺千金》2课时

17、《唯一的听众》2课时

18、《九色鹿》1课时

19、《我的战友邱少云》2课时 20、《将相和》2课时

第五单元: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启发同学们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养成勇于进取,敢于批评,脚踏实地,独立思考等科学品质,形成科学意识。本单元课文介绍:

21、《跨越百年的美丽》为我们介绍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就是她那持之以恒、淡定通达的优秀品格,跨越百年一直吸引着人们。

22、《“两弹元勋”邓稼先》用邓稼先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引证了“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句话,“爱国”是闪烁在邓稼先这位科学家身上的强烈光芒。

23、《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最好的老师?因为他所倡导的合理怀疑是优良的科学品质。在科学家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也实践这种求实的科学精神吧。

24、《突兀的大石头》为我们介绍了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仅凭直觉和猜测认识世界,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研究。

25、《最佳路径》体现了灵感来自“以人为本”。“最佳”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科学精神的根本。

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复述故事,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3、查阅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等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4、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敢于批评,脚踏实地,独立思考等科学品质,形成科学意识。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体会人类的进步要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的道理。引导学生感悟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的思维方式。

4、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思想,感悟科学家的人格魅力。课时安排

21、《跨越百年的美丽》2课时

22、《“两弹元勋”邓稼先》2课时

23、《我最好的老师》1课时

24、《突兀的大石头》1课时

25、《最佳路径》1课时

第六单元:丰富多彩的文化

本单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中外文化画卷。虽然知识冰山一角,但也足以陶醉我们的心灵。本单元课文介绍:

26、《词二首》是宋代豪放派的辛弃疾描写的江西农村丰收时节的景色和婉约派李清照描写的溪边醉游的欢乐情景。

27、《猴王出世》是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名篇,描写了石猴是如何成长为美猴王的故事。

28、《水墨徽州》为我们介绍了如水墨画般的徽州景色,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城市建筑之美,陶醉在“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中。

29、《走路的人》让我们欣赏的是西洋的雕塑,罗丹在雕塑艺术上的独特创意令人眩目。

30、《布达拉宫》用文字给我们展示了神秘的布达拉宫,它那迷人的风采令人向往。学了这一课,我们肯定被它雄伟壮丽的建筑和浩瀚的收藏所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地认识18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21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的篇章。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丰富语感。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

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5、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广泛的阅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课时安排:

26、《词二首》2课时

27、《猴王出世》2课时

28、《水墨徽州》1课时

篇8:五年级英语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参与度张学生兴趣力

犹如空气, 生存必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参与度,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 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等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低年级孩子的兴趣总是一点就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小小游戏, 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睛。我常这样预设“通过手指游戏, 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这样的游戏,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眼睛、耳朵、嘴巴、手和心牢牢吸引, 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低年级孩子的兴趣总是一闪即逝。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设计通过什么方法来抓住学生的心。小小竞赛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男女生赛读”“通过小组赛读”“通过个人朗诵”这样的目标常出现在我的教学目标中。竞赛,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为个性化阅读垫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温度张学生感受力

恰若空气, 涓涓细流, 如体温般温暖。大家能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中找到温度——爱。这个温度源于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

(一) 师生情感互动促进感受力

“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温度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理解文本需要教师的语言渲染。有时直白的解释缺少文学的美感, 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渲染”“肢体演示”“音乐辅助”等来增强学生的感官, 体悟文本。

(二) 生本情感交流提升感受力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作为教师无从感知, 这需要借助外显的操作来检测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还要设计检测项目, 增进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有趣的发现》时, 我抓住“发现”一词, 设计“通过找一找文中的‘发现’一词, 比较两个‘发现’意思是否一样, 来理解整篇课文中达尔文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这一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深度张学生个性力

(一) 基础型知识认一认

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 又是重点目标。因此, 教师要明确书中难写的易错的生字, 强调书中的二类字。随文识字是教学生字的好办法。《识字三》 (苏教版一上) 中有“通过观察水字由古至今的演变, 增强学生对水字的印象, 通过指导书写强化水字的记忆。”巧妙的设计,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学生爱上了象形字, 还用象形字制作图画。

(二) 拓展型知识跳一跳

在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自己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和型, 我设计了编顺口溜, 记住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不能说每个学生都能马上反应, 但能通过相互影响, 举一反三,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 探究型知识试一试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探究的局限性。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 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我常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课文预习”“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和书中相同”“续编童话”……

四、教学目标的操作度张学生行动力

静若空气, 动如飓风, 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沉稳有力, 学生们执行起来却毫不含糊, 有如飓风。

学习的效率与成果, 取决于在互动与生活过程中能否充分运用能动器官。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演一演、唱一唱、听一听、看一看等, 这些学习行为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能动器官。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叫《人有两个宝》, 对于初次接触汉语文字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动“手”又用“脑”, 既能理解课文又能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因此, 在教学目标定位时, 教师要发动学生的手, 让他们自己说说手能做什么;教师也要发动学生的脑, 让他们自己用脑学习课文;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目标的延展度张学生学习力

就似空气, 无处不在。课堂教学目标要让语文延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 教学时间的延展

有限的课堂时间, 透过教学目标准确延展, 延伸到学生无限的生活中。生活处处是课堂, 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状态, 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

(二) 教学内容的延展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向生活延伸。如, 汉语拼音的知识能延伸到用拼音字母写日记。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的能力向生活延伸, 通过学习《陈毅探母》一课, 将对母亲的爱延伸向亲人, 延伸向生活, 处处体贴父母长辈。

(三) 学生品格形成与能力的延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品格能力的锻炼。学习中学生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延伸到生活中就是遇事不退缩的优秀品格。

六、教学目标的整合度张学生整合力

低年级学生的整合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 对于知识的整合还需要教师的正面、正确引导。如《这儿真好》一课中, 我制定了“由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小熊拥有朋友的过程, 呼吁学生保护环境”这一目标, 通过步步引导, 深入文本, 让学生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上一篇:云南省社会团体章程示本下一篇:社区2012年家长学校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