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2024-05-12

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精选8篇)

篇1: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行动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学习,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些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本文拟就中学生浮躁心理的表现、特点和危害、成因及防治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与分析。

一、浮躁的表现

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坐不住”“听不进”“忙不停”“写不完”“长不了”等。“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

“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听不进”: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不值一听,或是在哈欠连天,或是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

“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

“写不完”:跟老同学笔友交往过密,整天沉迷在信件往来中,乐此不疲;

“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二、浮躁的特点及危害

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一是行为的冲动性:冲动性即在行为处事中经常表现出突然变化、奇怪异常、不冷静、不沉稳、意气用事的特点。如同学间发生口角,往往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责任就大打出手,这往往是一方或双方一时的本能冲动,是突发性的行为。

二是做事的情绪性:情绪性主要是指浮躁有一种不稳定的、随情绪而变化的、时冷时热的特点。有的学生对待集体活动,有时候态度很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大和热情,可有时候却对待同一性质都无动于衷,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同一个学生对待同一性质的事物,表现出如此大的变化,就说明了他们浮躁心态的情绪性特点。又如:有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时是充分肯定,认真听其讲课,有时又显出非常厌恶的样子,表现了情绪性特点。

三是性格的偏执性:偏执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极端化、认准一点不及其余的失衡的特点。如有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数理化最重要,就整天泡到数理化题目中,其它科目不预习、不复习,敷衍了事。这显然是考虑问题不客观,是错误的,但浮躁者就是要固执一端。这是浮躁的偏执性的表现。

四是行动的盲目性:盲目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目标迷失、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状态。由于心中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是盲目地乱做题,或者是随时模仿和跟从别人学习,而不去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对于学习目标始终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使自己在学习中没有重点,精力不够集中,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这种病态心理使学习效率特别低。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浮躁心理的存在必然对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心气浮躁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心理紧张、烦恼、易怒,减低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三、产生浮躁的原因

产生浮躁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辩证的观点出发无外乎其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

(2)家庭教育: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3)学校教育:学生的浮躁心理是在学校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仍有许多学校把眼光一味地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完全以成绩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只重视面上的高分,却不注重塌实地学习。

2.内部因素

(1)神经类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2)人格特征:有些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3)认知水平:部分同学把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取得优异成绩,而又不从塌实学习入手,希望通过一些“捷径”,快速“成功”。

四、如何有效克服浮躁的情绪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等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学习、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此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法入手:

对于教师(外部因素):

1、引导学生立志。教育学生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这点对于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帮助学生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切实可行。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过高地要求自己。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教师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2、进行习惯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学习、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克制,而逐渐形成的。要矫正这种性格缺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针锋相对地矫正。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行为的计划性,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利用榜样的力量。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孩了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4、从细节入手,润物无声。在课间时间,多在同学中间呆会,找他们喜欢的话题与他们聊聊。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无论学习与生活,天南地北的与他们侃会,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从而也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学生内心的倾听者和心理辅导者的位置。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课前三分钟左右,站立在教室门口,意思是给学生发出准备上课的信号,学生只要看到教师在门口等候,教室外的学生知道朝教室走,教室内的学生马上安静,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这样学生上课后前几分钟的躁动就减少了,使课堂时间更能充分发挥效用。

5、心理暗示,自我提醒。在每堂课上课前可以让全班学生非常响亮地喊鞭策全班学生积极上进的口号,“浮躁——成功的天敌”“最有力的帮助是自己”等,以振作学生精神,保持良好的状态学习;在学生课桌一角贴上一条自己喜欢的名言,作为学习的座右铭,以激励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在学生做练习题时让学生非常工整地在每篇作业的上面写上“要一笔一画,用心要专”……,通过这些有意的暗示,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6、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促发展,足迹映人生”,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强,根据学生情况给学生按学习成绩好中差协调着划分若干学习小组,小组人数六人左右为宜。并且在小组内开展“比学帮”的活动,优秀生带动中等生,优秀生和中等生帮助学困生,并且确定实力相当的小组作为竞争对手,竞争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可以随时检查对手组的作业,每查出一处错误给本组加“优”一个,除对方“优”一个。当查不出对方错误时,给对方组加作业认真“优”两个,本组加认真负责“优”一个。每帮助学困生解决一个问题,给帮助人加助人“优”两个,学困生加乐学“优”一个。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能快乐主动的学习了。

7、磨练意志。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

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学生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对于学生(内部因素):

1、学习要循序渐进,量身定制一个学习计划,把复杂的学习过程具体化,要明确地知道当前的这个小时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把内容目标具体地融入到每一天、每一小时中。但学习目标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效率,任务不可过重或过轻,而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2、专心致志学习,深入地思考,做到手脑并用,因为适时的动作参与,可以集中注意力,降低艰辛智力活动的单调感;

3、要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自己的收获,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以得到心理安慰而坚持奋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你所能提高的部分,争取得到高一些考分;

4、生活要有规律,劳益结合,松紧有度,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必要的放松和适当的文体活动;睡眠要充足,晚上最晚到11点睡,不要开夜车,保证大脑灵活,记忆清晰;

5、加强营养,荤素搭配,膳食平衡,以补足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使自己不生病;

6、遇到心理问题,向家长、同学、老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帮助。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在解决学生浮躁的问题上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利用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把学生的主动改变意识调动起来,与学生一起改掉浮躁的毛病,使其养成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篇2: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关键字】浮躁;防止和矫正;教育;

摘要: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常见的知识性、方法性错误外,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浮躁心态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和了解学生学习浮躁的成因,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浮躁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

1.1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学生上课没有集中精力,没有全神贯注,上课效果不理想体现在:学习的时候粗心,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再三思考、没有联想、没有对自己提问。一种似乎掌握的感觉左右了自己,自己把自己说服了,认为自己懂了。

1.2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有些学生总是有一种小聪明的感觉,总是觉得他懂了。岂不知,这个“懂了”的感觉害处太大了。因为,一旦自认为懂了,就会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就不会再去准确记忆书上的知识点,应用条件等。也就是说,这时候,对于问题的学习就停止了。另外孩子们有一个错觉:认为会做作业了,就是学懂了。其实,这样会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牢靠。这是我要着重引导孩子克服的一个浮躁的地方。

1.3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这也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很突出的不良习惯。急于完成作业,为完成作业而做题,忘记了自己学习的初衷。这里面,也有自己辩解的一个地方:做题多了就掌握内容了,就学会了。你得做多少题,才能正真掌握课本知识?才能避免自己熟练而快速无误地做题?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经常在课本上、习题集上、作业本上贴着一些贴片,上面是更正的内容。经常见他们做着做着就开始涂抹,认真的能力降低了,浮躁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

1.4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好就上交

任务完成后认真检查、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这也是成年人的工作方法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缺少了检查归纳这一环,做练习和做作业就纯粹变成了完成任务了。纯粹就考试或者做作业做练习来说,做完后认真检查一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之一。

1.5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不改

这是自认为聪明的学生经常出现的浮躁现象。觉得太麻烦,反正很简单,反正自己都懂了,反正自己会了,所以就不认真改正了。其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做完题后,耐心已经达到了极限,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使他们长出一口气,也就在这里,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2导致学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2.1自身方面 首先是当今孩子普遍存在着较弱、任性、吃不了苦、自我意识强烈、思维离奇、想入非非等心理因素。其次是认知上的偏执,浮躁心理者总是只看到别人的收获而看不到人家为之付出的汗水,总希望侥幸获得成果而不想从点滴小事做起,面对激烈的竞争,只想投机取巧,少劳或不劳而获,或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2.2外界环境方面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

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最后是学校教育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浮躁心理是在学校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仍有许多学校把眼光一味地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完全以成绩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只重视面上的高分,却不注重塌实地学习。

3浮躁心理的防治

学生的浮躁心理已成为他们提高成绩的重大障碍,理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怎样改变浮躁心理应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法入手。

3.1 立志教育。教育学生立长志,而不是长立志。这点对于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帮助学生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切实可行。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过高地要求自己。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3.2习惯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学习、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克制,而逐渐形成的。要矫正这种性格缺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针锋相对地矫正。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行为的计划性,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3磨练教育。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学生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3.4榜样教育。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篇3: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一、在课堂上营造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把学生直接引导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上, 让学生通过问题, 积极思维, 直接将质疑引入课堂, 在设计中首先要明确提问的意义, 明确提问不仅考虑知识的生成,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在教“图形放大和缩小”一课时, 我出示了小红同学在天安门的相片, 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等等, 接着问学生们:你观察到的图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图像?它们是整体图像发生了变化了还是局部发生了变化呢?小组请交流一下。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 都踊跃发言, 有的学生还在小组内提出很多问题并加以解决, 紧接着小组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相片、图片、卡片等, 在方格纸上进行操作并按各自不同的比例画出所需的放大和缩小的图形。

二、在课堂上寻找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为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要灵活地利用学生的思维特征,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有兴趣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然后在延伸拓展的基础上质疑等等。例如, 在教到《全等三角形》一课时, 让同学们探究“边角边”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提出质疑,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再画出一个△A′B′C′, 使A′B′=AB, A′C′=AC, ∠A′=∠A。

学生提问: (1) 怎样画出三角形? (2) 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 通过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 本题的符号语言是什么?布置好后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 在小组里探究这些问题, 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旋转: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一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 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学生提问:旋转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围绕以下性质解决问题: (1)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即旋转前后的图形是全等形。 (2) 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结合小组探究进行练习:如图, 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作是四边形AOBC, 它绕O点旋转后得到四边形D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请问 (思考后再回答) : (1) 旋转中心是什么? (2) 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3) 旋转角是什么? (4) 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 (5) ∠AOP与∠BOE有什么大小关系?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些考虑问题的机会, 不急于给出答案, 给学生有个思考的时间, 学生会在讨论、交流、研究中解决更多的疑难问题。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观察分别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再让学生把这种旋转方法类推到平面图形的变换上, 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这一层次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三、在课堂上不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标准, 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环境, 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发现新问题, 围绕知识点展开问题,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 如果每人分3本, 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 则还缺25本, 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每人分3本, 共分出3x本, 加上剩余的20本, 这批书共_____本。每人分4本, 需要___本, 减去缺的25本, 这批书共___本。

提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教师: (启发学生)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 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列方程得:

(学生板演) 解: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3x+20=4x-25。利用等式的性质1, 得:3x-4x=-25-20。

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上面方程的变形, 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移到右边, 把右边的4x变为-4x移到左边, 把某项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时有什么变化?

教师启发:定义: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叫作移项。学生板演:解这个方程得:

学生学会对新的问题产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指导学生课堂上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提出质疑,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疑问为主师生共同参与为辅,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学生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培养。

四、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课堂上学生在研究问题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要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学生养成勤学、勤思考的习惯, 不断鼓励学生并促进学生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发展。例如:有理数的乘方一节, 我分成:四个小组, 提出若干个问题, 学生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比如:李老师比小明身高高15厘米, 小明的身高与李老师的身高的比是10∶11, 问李老师身高是多少, 小明身高是多少。猜一猜:李老师身高有多少?小明身高有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你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做。由学生列式解答。

例如:小华看一本数学复习用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6, 第二天看了42页, 这时已经看的页数与全书的页数的比是2∶5, 小华两天共看书多少页?1-2/5=3/5 42÷ (1-1/6-3/5) =42÷7/30=180 (页) 180×2/5=72 (页) 学生根据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我在习题的安排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这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不唯一, 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思考, 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同时全面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不断鼓励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研究用质疑意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篇4: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99-01

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数学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等,这些问题给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题。为了帮助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更好的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本人结合二十多年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改变学习数学态度

农村初中学生,一方面他们生活、学习环境较差,他们平时所学数学知识及原理不能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无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他们所处农村教育环境较差,学习数学氛围不浓,教学设备、师资、教学资源等比较落后,使他们长期的数学学习受到限制。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长期数学基础较差抑制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即消极的数学学习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首先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数学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通过生活实际中事例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并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了,自然就改变了学习数学的态度。课堂听讲认真了,作业也能认真及时完成了,更可喜的是,学生也能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探究中。

二、重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基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来之于平时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学生有意识的训练。那么如何做好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呢?

1、做好课前旧知复习和新知预习。首先,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规律和知识的联系性,因此,要想学好数学新知识,就必须加强对旧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如果学生学过的知识学得不透,理解得不彻底,就会给学习新的知识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加强对新知识的预习工作。学生掌握了旧知识,就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所以,新课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预习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划定预习内容,设定预习目标,达到预习效果,完成预习习题。

2、重视基础,加强训练,适当拓展。

(1)教育学生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平时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就像建房子,如果基础不能夯实,那么这座房子迟早要出问题。如何学好数学基础知识?首先掌握理解數学基本概念、公式、公理、定理。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公理、定理是学好数学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其次,重视教材中的基础习题的训练。再次,少做难题、偏题、怪题。

(2)加强训练。初中数学学习不是靠背一些概念、公式、公理、定理就能学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好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公理、定理时,加强大量的训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

(3)注意对新知识的拓展延伸。通过对新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最终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训练,以便学生将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重视初中数学课堂,提高课堂听讲的效果。许多学生学习数学吃力,作业速度、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抓住课堂听讲。数学课堂,是学生学好初中数学的主要阵地。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课堂,那么学生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将是十分困难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而寄希望于课后,甚至有的同学寄希望于校外辅导、补课机构,教师要教育学生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4、注重提炼归纳。在课堂上,学生要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做好提炼归纳工作。新课结束后,学生要提炼课堂重点数学内容,归纳出知识点加以整理,对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定理进行必要的记忆。

5、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进入初中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的、认真的完成数学课内外作业。在学生刚进入初中的时候,要严格要求书写格式,要求从作业中看出解题的思路,看出解题的理论依据,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制定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学生在平时作业和检测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错误形成的过程,制定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让学生吸取教训,减少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三、结合实际,创设适当的数学课堂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多次讲解强调,学生还是错。什么原因呢?经过多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为什么总是记不住,解题步骤总是那样错,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讲解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映象,加上初中学生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同样的错误频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要从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入手。例如,我在教有理数加法这一内容时,我引进了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将数学枯燥的问题转化为形象的生活事例,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注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篇5: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一、自身因素:(一)自控能力弱

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逐步形成的。

常见的学生自控能力薄弱的现象有一下几点: 1.上课不注意听讲

许多学生精神不易集中,往往刚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作笔记,但持续时间并不长,有时自己都说不清刚刚在想些什么;还有些学生前一天晚上开夜车到很晚,白天上课更不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任务,甚至因为睡眠不足而在课堂上打盹;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等学习任务,就利用第一节课或其他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堂上完成这些事情,也有学生干脆做学习以外的事情。

2.一心二用 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习惯性听歌、看电视,认为自己能一心二用,或是认为这样能有助于更好学习,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欣赏音乐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3.易被外界事物影响

网络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让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影响很大;漫画、小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流行八卦新闻让学生有了娱乐的话题,这让一些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成绩下滑。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亦讲亦学。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独角戏”的授课尴尬,也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走神的可能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敏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举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下手,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不怕提问,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在学生作题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保证学生答题的连贯性,可以采取限制时间、优化作题方法等的方式督促学生有时间概念,全神贯注在题目上。关注学生做题的弊端,在哪些问题上容易绕弯路,多准备几种解题思路,以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易理解题目。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不妨试试游戏或实验等实物性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不要排斥学生上网,可以给学生一些学习题目,鼓励学生主动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再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灵活掌握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学习方法不科学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不当的学习方法:

1.死记硬背,理论与实际脱离

死记硬背是一种最低级的学习形式,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不喜欢实验课和操作课,不关心现实生活。

2.不注重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过的知识没有合理的结构,只能像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试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它们没有掌握知识间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3.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无计划,学习时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开夜车,上课时常常犯困。

学习缺乏计划性是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4.不重视学习的基本步骤

比如预习,学生很少预习,或者不知道怎么预习,不明白预习的意义。他们不知道如果能够有效预习,就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听课,能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和难点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体会思维的乐趣。比如,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觉得自己上课听懂了,直接拿出作业来做,很少将上课的笔记整理一下、例题独立做一遍、老师讲的重难点拎一下。这样,可能由于不会做而产生挫败,也会隐藏很多自己学习中的盲点,导致其学得太浅而没有内化为能力。比如制定学习计划,学生要么不订计划,想到哪里学到哪里,缺乏规划,要么订了计划难以执行。他们不懂一个好的计划对于学习的帮助,也不清楚如何去订一个可以执行的计划,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无序低效,从而导致出现学习方面的许多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英语等识记类知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记忆的技巧,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应给学生多做辨析,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应善于总结。对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老师可以为学生总结一些解题思路,多引例题,保证学生在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再练习,让学生尽快树立学习的信心。

老师应首先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清楚知识点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新知识平缓的连接起来,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有过多压力。

老师在布置作业之前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既不过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也不让学生过度轻松,题目强度适中,尽量避免采用题海战术,不致让学生对某一科目产生反感情绪。

可以强制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内容不必过多,但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努力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引进新课程,不会让学生有突兀的感觉。要求学生做好课后复习,特别是技巧性的解题思路要反复消化,才能在下次作题中有所帮助。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如果学生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的话,则很可能造成方法不当,因为正确的方法首先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对自身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在学习方法上就很有可能盲目模仿别人,强己所难,身心棋疲。所以,可以说,认识自己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前提。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是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别人的方法仅是参考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个学习成功的人就有多少种成功学习的方法。有的人喜欢呆在空旷的大房间里看书,有的人喜欢缩在狭小的房间里看书,而有的人喜欢躺在草地上看书,只要学习效果好,这些方式本身都无可厚非。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同的,应该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然后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要求

了解学生整体,是指教师能从宏观上熟知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所呈现的共性特点,以便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时,做到高屋建瓴,更富有全局性和针对性。了解学生整体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个性特征的显著变化。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使他们形成了与以往中小学生显著不同的个性特点。就弱点方面来说,比较突出的是:唯我独尊,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较差。这种消极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自由散漫,集体观念、劳动观念不强;有攀富比阔思想等等。

2、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青少年学生,从整体上看,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学生的道德追求呈世俗化倾向。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十分渴求真善美,容易被真善美的事物所打动、所感化,这是他们在道德情感上表现出来的共性。

3、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思维状况的微妙变化。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对人脑的机理及功能正在产生微妙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学生对视听效果强烈的娱乐活动更乐于参加,也更易于接受。与之相比,他们对读书听课便觉得枯燥乏味。由此我们就不能笼统地把学生一度厌学喜乐视为不思进取,品行不端,而应积极疏导,讲明道理,使他们尽可能远离游戏厅,节制看电视。同时,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 “乐学”,进入“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在现在学生的话题中关于理想的讨论比较少了,学生更原意谈谈网络游戏、明星八卦或者身边的奇闻趣事,理想有时候在他们口中变得十分可笑。有些学生说:“想这些干嘛,想了也没用,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学生能说出未来想做什么,但是比较模糊。比如想当医生,是因为当医生能挣大钱等等。这一方面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理想的培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家庭教育有关。当一个人缺乏理想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他是很难真正努力起来的。

教师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富有启发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通过学习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2、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学者鲁斯.亨利说过:“每天都知道自己学习成果的学生,成绩能大幅上升。”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都有一种迫切了解的要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就能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反馈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出点滴进步,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种反馈信息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意义。

3、组织竞赛和考试。竞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它利用人们自重的需要,获取成就的需要。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考试是一种对学习的检查,但也是一种竞赛(竞争)。一般讲它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但过多的竞赛和考试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也可能导致错误动机的滋长。因此要注意下列几点:A,要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赛次数不宜过多,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不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为佳。B,题目不宜过难,出题应该考虑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学习信心。C,要注意进行思想教育,克服一些学生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其错误的动机。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意志薄弱是后进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大一个缺陷,它既是后进生“屡教不改”的一个因素,也是导致学习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是坚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过去我们对后进生的教育,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而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却做得很少。我们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是课内的“三定”、课余的“三闲”和课外的“二锻炼”,即:在课内的学习上,要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在课余生活方面要控制闲话、闲思、闲事,而在课外活动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劳动锻炼和体育锻炼。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觉得这些做法不仅能够强化后进生的意志,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劳动观念。

(六)心理因素 1.挫败太多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或者几乎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多的是挫败的痛苦。家长和部分老师更是喜欢用“打击”学生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奋进。比如,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更加优秀的孩子比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起直追;有的老师喜欢用难题来考倒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还差很远,应该更加努力。这样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却十分不科学,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就说明当一个人屡受挫折之后会感觉没有希望而放弃努力。

2.抵触情绪

对于青少年的抵触行为笔者认为可分为两大类。即: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所谓的显性行为就是当学生的爱好、追求得不到认可,受到限制甚至反对时表现的一种以行为反应不顺从的反叛行为,往往表现为桀傲不训,当面顶撞或背后破坏、逃学等。另一种抵触情绪是无明显的行为举动,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难以发现,即所谓的隐性行为。它往往表现为害怕学习、厌世,干什么都无兴趣,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有时这种心理上的反应会以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如头晕、烦燥等症状。事实上发生隐性行为时其本人一般都无抵触情绪,但这种无意识的不抵触情绪又确确实实地存在,只不过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中或自身的生理反应中。最常见的抵触情绪有以下几点:

(1)对个别学科没有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善于逻辑分析而有些喜欢文学类学科,如果初学没有建立充分的信心,就可能导致后期一学就烦,一学就厌。

(2)与该学科老师相处不融洽,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或不认可,甚至有矛盾。有些学生虽然很努力学习,却得不到老师充分认可,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让学生一见到老师就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听老师的话,甚至故意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

(3)厌学,学习学不进去,心烦,急需有个压力排遣的方式或地方,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过高要求,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压抑自己,虽然有时候也想学,但是就是无法付诸行动。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学习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学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个学生能达到的学业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大多数学生是被挫败的。在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每个学生创设符合他特点的成功体验,多用“肯定技术”(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表扬)肯定学生,那么无论怎样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在学校感受到被关注、被肯定,产生愉悦感。

另外,我认为初一阶段是关键阶段,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会有不适应感,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新生阶段还是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和成就动机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有效的指导来适应调整,不适宜安排频繁难度较大的考试和精确的排名挫败学生。

还有,各学科老师上课要利用好“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上好第一堂课,并且建立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兴趣。

3.早恋,对爱情缺乏理解,却急于尝试,一旦双方出现感情危机,成绩往往迅速下滑;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时容易心不在焉,影响学习成绩,易对双方造成深深的伤害。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对策:

(1)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

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2)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 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着异性同学。这时期正是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心理教育,正确对待性心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父母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3)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

父母要教育引导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4)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

要教育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二、外界因素

(一)家庭教育——父母高要求但缺乏有效教育

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能够有好的前途,在“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的话语模式下对孩子提出要求。在小学阶段,孩子能够比较听话,加之学习难度较小,能够满足父母的要求。学生也就把自己学习的目标理解为是“父母让我学习好的,我学得好他们会高兴”。进入初中,一方面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压力增大,另外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父母的权威性变弱,当父母只一味高要求,却缺少有效的沟通去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更缺少有效的引导去帮助孩子面对困难时,学生“为父母而学习”的动机就显得很弱小,学生一下子丧失了有动力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理由。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使我们都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揠苗助长。学习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不仅是努力的结果,也要因材施教。不同阶段的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作为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整体把握孩子的情况,按照自己孩子的条件,来制定期望。如果过高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不仅不能激励孩子更加进步,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孩子产生厌学、抵触心理等不良反应。

(二)周围学习氛围不良

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周围同学朋友学习气氛不浓,成绩都不出众;家庭环境不适合学生学习,家庭环境比较嘈杂,父母经常外出,容易让学生感到孤单,易产生厌学情绪。

篇6:浅谈如何解决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

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作为一名有多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我,根据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智力发育程度有快有慢,各方面发展都不均衡这一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既要提高全心全意整体素质,又要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的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一、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并非所有的“学困生”都是天生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家庭、学校诸多复杂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由于家长的不负责任、同学们的嘲笑、老师的讽刺与呵斥,85%以上的“学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思想包袱沉重,主要表现在不愿见老师,课堂听课毫无表情或精力分散,不爱举手回答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做的就是培养师生情感,让“学困生”有“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研究证明,情感是可以迁移的,有的学生因喜欢数学老师,就自觉的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对数学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习惯上,从而喜欢上数学课。要“亲其师”须先“爱其生”,我对所有的“学困生”所有方面都倍加关心照顾,同他们一起做游戏、参加活动,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增加与“学困生”的接触时间,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敢和我说知心话。我和“学困生”的谈话几乎是天天进行,谈话中经常用这样的句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把数学学好”、“其实你并不笨”等等,这些做法促进了师生情感的融洽,有利于教与学思维的共鸣,促进了学生主动求知,有利于数学技能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解决“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主动的。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在备课时,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要求也不一样。优等的掌握目标会灵活应用提升高度;中等的掌握目标会应用;特困的掌握目标就可以了。

2、上课,我首先重视导语的设计,尽量使其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我采用优生放、中等的点、特困的导为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篇7: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2010-11-21 17:42:41 来源: 作者: 浏览:425次 评论:0条

想必很多学琴的家长对孩子弹琴中错音、错指等问题是深有体会的,许多孩子要么就是改一批又错一批,要么就是天天说就是改不过来。结果在每天的练琴中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改错,效率、质量都很差,家长、教师都很苦恼。

我觉得错音是正常的,但大量的错音就是不正常的。许多的学生在练琴时都会出现一定量的错音,我们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错哪改哪”,教师把弹错的音圈起来,回家后家长再督促孩子改正,发现错音后家长不停的要求孩子“认真、认真”,说几句好一些,一不说又开始错,急了就骂孩子、打孩子。通常教师、家长把错音的责任归在孩子不认真上,实际上真是冤枉了孩子。

学生为什么错音?是不识谱吗?不是,是不认真。什么原因造成的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为何不集中?没有情绪状态。人在做喜欢的事情时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兴奋情绪,这种情绪会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而做不喜欢的事情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那就是散漫,而散漫会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这就是错音的原因-不喜欢弹琴。

当我们用表扬、提醒、打骂等方式时,是可以造成学生一定程度上的情绪紧张和兴奋的,从而使注意力集中,错误量减少。但当我们不再提醒、打骂时,学生的情绪又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于是又开始重复以前的错误。另外急躁也是错音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学生错音有两个原因:一是急躁,二是懒散。用什么办法解决呢?仅仅喊几句“认真”是不管用的。对于急躁的学生比较好办,就是慢速练习,用很慢的速度练就会解决急躁的问题。可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呢?就是通过对手腕“稳”的训练形成小心、认真的情绪状态,使其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改错的作用(具体方法在钢琴教学篇中有介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及容易注意出错的音,而忽视出错时学生的状态,所以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

1.不要追究错音,要注意学生演奏状态。状态对了越练错越少,状态不对越练错越多,如果学生的状态较差,即使把这一课的错音改过来,下一课又会错许多,结果家长、老师、学生都陷到无休止的改错之中。如果学生的状态较好,即使这一课有错音,练下一课时错音就会越来越少(所谓的状态就是态度,就是平和、小心的状态)。不要为改错儿练琴。

2.手腕稳的作用不是“稳”,而是要通过练“稳”所形成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认真,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认真两个字,而是要认真的状态。

篇8:如何解决初中学生学习中的“浮躁”问题

关键词:心理疏导,学法指导,“差生”,英语教学

在英语学习上,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可能每次考试都能达到优秀,有的学生也许还在为单词的简单记忆而苦恼。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关注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对基础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更耐心的指导。那么,对于后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教育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一、心理疏导

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使英语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阵地。

1. 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开始,使每一位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意识和成功心理。例如,在进行单词测验前,可以告诉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会儿他会被叫到回答这几个单词,并叮嘱他认真准备一下,那么这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能流利地回答出来。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而且有助于他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当然老师一句“Wel done!Wonderful!You did a good job!...”“你能行,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信任的目光、肩膀上的轻轻一拍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唤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看起来简单,然而带给学生的是不断的动力。一点微小的进步就给以及时的鼓励,树立起他在同学中的形象,恢复他们的信心。

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增加学生们的信心,尤其是我们的课本剧如“Necklace”等,可以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习差的学生扮演简单的话语角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受。

2. 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心理素质

阅读训练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苏格兰将军Bruce六战六败,最后不得不躲在山洞中。一天他看到一只蜘蛛织网,一次次掉下来,可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从中得到启发,鼓起勇气,并最终击败了敌人的进攻。我在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讨论Bruce成功的原因,并让他们结合自己曾面对的失败,谈谈对失败和挫折的看法。在教学中,给学生们分享这样的事例,学生们能够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和信心。这样我们就成功地利用英语完型阅读中的大量实例来补充情感教育。

二、学法指导

此外,针对“差生”应采取有效的学法指导。英语学习作为一门外语学习,对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取得成功的机会来说都是均等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与预想的有一定差距,一些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一些学生面对英语学习苦不堪言。在不断的教学中,我认为除个别学生的语言能力超常之外,大部分学生的本身素质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也就是说出自身素质之外,英语学习还受具体的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要想使“差生”能有更大的进步,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定计划

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使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计划细化起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双赢的结果。

2.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就“差生”而言,可以从最简单的查阅背诵单词开始。就目前而言,我们的课堂采用了大量的学案制,如果学生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的话,课堂效率将大打折扣。单词的准备、课文的预习工作如果能够准备得比较充分的话,他们课堂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有较大的收获。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把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

3. 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当然,课堂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放在听上,听懂会用才是关键点。课下的复习这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 勤记笔记

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了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正如上面所说,课下的及时复习总结更为重要,主要是精力课上大量放在了听上面,所以总结写的工作很多要在课下单独完成。

5.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掘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6. 反复练习

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语法单选题,孩子们不是我们所谓的讲了四五遍怎么还不会的“笨孩子”,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让我们教英语的老师去学微积分,我们能够很快学会么?循序渐进是根本。我们应该在课上不断地渗透讲过的知识。比如说非谓语动词,大部分教师在讲过几遍之后觉得很简单,就是一个主谓、动宾的事,怎么就不会呢?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决,想一下,我们刚刚上班教学的第一年我们怎么讲语法呢?对我们专业教师还是反反复复才会的,何况是学生?这样,建立错题本的任务就凸现出来,把握每次的错题,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训练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法做题意识。

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帮助“差生”不断地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看到进步,从而激发出自己的自信心。总之,我们应该把心理疏导与学法指导二者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一齐来实现“差生”不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版下一篇:在“三标”认证宣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