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介绍

2024-04-27

初中数学学科介绍(精选9篇)

篇1:初中数学学科介绍

学科知识介绍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的认知 怎样学好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 初中数学的认知

初中数学主要延续小学在“数”与“形”的认知,但又有所发展,对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其实初中的数学没有那么难,要想学好数学呢,我认为首先,课前预习阅读,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怎样学好初中数学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 兴趣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行,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怎样学好初中数学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初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 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还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再学习能力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初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 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 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 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 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 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 代数

实数,分式,有理数,整式,概率统计,因式分解,不等式,函数 几何 四边形,圆,三角形。几何图形

初中语文

学语文该学些什么呢 初中语文学习五步法

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 学语文应该学什么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初中语文学习五步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5.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

1.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2.说明文的要素: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观点的连接 3.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修辞的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等。

6.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7.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8.短语分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等。

9.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顺序:主、谓、宾、定、状、补。

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重点语法 初中英语学习方法 初中英语重点语法 定语从句 宾语从句 主语从句 连词 代词 动词

初中英语学习方法

第一,首先,是单词、词组、句型的预习。预习英语单词时,要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词性明了,对于四会(听、说、读、写)的单词,还要求拼写正确。预习词组、句型和课文的重难点,可充分利用课后注释加以明确,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在预习单词、词组、句型的时候,可充分发挥英语词典的作用。经常在课前查词典,将有助于丰富学生对相关单词、词组、句型等用法的理解和把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第二,是英语课文的预习。在预习课文时,应要求学生在预习单词的基础上,先仔细听几遍课文的录音带,如果一下子听不明白也不要气馁,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当阅读材料来用,认真阅读几遍,对于刚才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特别留意,然后再听一遍朗读带,看看原先没听清楚的地方是否已经明白,接下来再细心研究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可以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先画上标记,然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能否自己解决。这种带着问题听课的过程,听课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如果还有时间听录音带,模仿朗读,跟读课文,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

第三,英语课后练习的预习。预习课后练习,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思考中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相关问题及各种形式的针对性练习,做到心中有数。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分为几个重要的模块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中考有几个复习阶段

初中物理分为几个重要的模块

力、电(最主要)声、光、磁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一、学会阅读化学课本,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理化的根本。

二、重视实验的作用,理化是实验的学科,不止是一个概念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要去做实验。课堂实验机会非常珍贵,每次都不能浪费。三,就是做题了。理化科目做题是必不可少的,要多更要精。中考物理有几个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按知识模块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重点抓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记忆,抓基本功的训练

第二阶段:按中考形式做专题训练,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

第三阶段:模拟测试,查缺补漏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的难点 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以及配平和金属性质 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课前也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2:初中数学学科介绍

英语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看你有没有兴趣啦!上课注意听讲,语法不仅仅要背得,而且要熟练(这点跟数学一 样),学习了语法就多用用,练习相信老师布置的已经够的多了。单词也一定要努力背诵,不要一次性背诵,要反复巩固,多学多背多用才是硬道理!也不要忽略课 外的培养,多看一点适合自己的英语杂志电视等等,并且我个人认为不要看中文了,这样有一点适当的压力未尝不是好事。语感的培养同样重要,有了较强语感可以 大大加强速度及正确率。这全依赖与课外培养。

篇3:初中数学学科介绍

一、背景介绍,问题引入

这个学期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几何,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关系的。我们每天都在和图形打交道,比如房屋的造型、交通标志的形状、容器的形状等等,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图形的王国里。教师要求学生枚举生活中一些几何图形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几何图形的存在。教师播放关于蜜蜂生活的录像片段,展示蜂巢实物,引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蜂巢截面的几何图形。学生观看录像,了解问题的背景,观察蜂巢截面的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归纳其中蕴含的几何特征: 所有的蜂巢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大小相等,并且连接在一起。 用蜜蜂生活的录像片段和蜂巢实物,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以利于他们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索知识。

二、质疑发问,作出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剖析,为什么“所有的蜂巢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大小相等,并且连接在一起”,从而让学生体会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一:蜜蜂为什么会选择把蜂巢建成具有以上几何特征的形状呢?学生从美学、生物学等角度讨论、并归纳结论:(1)从形状大小上看,蜂巢截面形状是大小相等的正六边形。图形对称,排列规则,具有美感。(2)从位置关系上看,一个个正六边形有公共边,相互连接,没有空隙,这样就防止异物落入弄脏蜂蜜,从而保证蜂蜜的干净。问题二:蜜蜂为何不选择其他的正多边形作为蜂巢的截面?是否所有的正多边形都能铺满整个平面?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所学的内角和、整除等数学知识探索,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通过解题,会发现正多边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铺满整个平面。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供校园内的地砖照片支持学生的结论, 并指出在数学上把这类多边形铺满平面的问题称为“镶嵌问题”。 问题三:为什么蜜蜂选择了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这三种图形中的正六边形呢?在假设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都为12厘米的前提下,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它们的面积分别为:6.93平方厘米、 9平方厘米和10.39平方厘米,可知其中的确是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结论:在等周长条件下,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中, 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蜜蜂用正六边形作为截面形状,使用相同的材料,得到的面积最大,那么储存的蜂蜜最多。引导学生讨论,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让学生体会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三、过程回顾,拓展研究

回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出停车场规划问题: 如何使停车场停放车辆最多且方案合理。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触摸几何”,安排学生做如下数学活动:假设课桌面是一个停车场,用扑克牌模拟汽车,发动学生用扑克牌模拟停车方案。(1) 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停车方案,横放、竖放、斜放、组合放(比如:横放、竖放结合)。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各种停车方案合理性、优越性和局限性。(2)就“密排(车与车之间不留空)可不可以”“留空的话,需要的间隔有多大”等问题,展开讨论。(3)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各种停放方式提供图片实例:苏州火车站的出租车停车场和苏州汽车南站、北站停车场,车辆是密排的;住宅小区的车辆横放、竖放、斜放、组合放的都有。(4) 将停车场规划问题与航空母舰上飞机停放方式的问题作类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触摸几何,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每个人都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与喜悦感。

四、小结方法,增强意识

回顾教学的过程,总结本节课所研究的两个问题,一个来自动物世界,一个来自身边生活,使学生领略了数学存在的广泛和数学的奇妙,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掌握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基本流程。

五、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多向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在问题解决中,使学生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几何课程的开始阶段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

摘要:文章探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几何知识,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几何,课例,评析

参考文献

[1]袁定玉.改进课例研究提高教研效果[J].教学与管理,2004(28).

[2]谢杰妹.让科学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3).

[3]米姿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J].学苑教育,2011(08).

篇4: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关键词】德育教育 欣赏学生个性发展 树立坚强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2-01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德育教育。拨其心灵,教书育人,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中用简短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数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在数学的每一个角落里。数学里,充斥着简单具体的美,和谐统一的美,奇异梦幻的美。我在讲初一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课前我播放了一个有关团队精神的小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悟出道理: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得出,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扬团队精神来学习本节的学习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兵教兵,兵带兵,气氛特别和谐。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二、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训练说理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多说鼓励,赞许的话,学生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兴趣上来了,学困生就会减少,优生就会增加,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心中的老师就是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心中的老师是高尚而富有魅力的。老师的个人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良好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许多公式、公理、定理都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真理,或者就是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从而产生推导和归纳,推广与概括,发展与拓宽的应用目的。如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探究1结束时告诉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热爱生活,解题就会轻而易举。

四、用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中,杰出的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数学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无数的中国数学家致力于发明创造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他们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中国的一些伟大数学成就更是一部使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在情感上爱国的好教材。如秦九韶公式、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九章算术,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从现在看来,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五、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系统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推导的依据中要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的格式、步骤的安排、书写的整齐、清洁和美观,努力探索合理简洁的解题策略,并且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努力寻找错误的原因,要克服困难,追求真理,主动进行补救和改正等。这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创新精神。

篇5:初中数学学科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章末总结

章末测试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章末总结

章末测试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5.1.2垂线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

5.2.2平行线的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1)

5.3.1平行线的性质(2)

习题课

15.3.2 命题、定理、证明

5.4平移

习题课

第六章 实数

6.1平方根(1)

6.1平方根(2)

6.1平方根(3)

6.2 立方根

6.3 实数(1)

6.3 实数(2)

习题课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1.1 有序数对

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7.2.2用坐标表示平移

习题课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

8.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习题课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

8.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习题课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9.1.2 不等式的性质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1)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2)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习题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1)

10.1 统计调查(2)

10.2 直方图

习题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作业1三角形的边

作业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及其稳定性作业3三角形的内角

作业4三角形的外角

作业5三角形习题课

作业6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作业7全等三角形

作业8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作业9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作业10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作业1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

作业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五)

作业13三角形全等习题课

作业14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作业15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作业16轴对称

作业17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作业18画轴对称图形(一)

作业19画轴对称图形(二)

作业20等腰三角形(一)

作业21等腰三角形(二)

作业22等边三角形(一)

作业等23等边三角形(二)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作业24同底数幂的乘法

作业25幂的乘方

作业26积的乘方

作业27幂的运算习题课

作业28整式的乘法(一)

第十五章 分式

检测卷

答案与点拔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二次根式

第1课时二次根式(1)

第2课时二次根式(2)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乘除(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乘除(2)16.3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2)阶段测评(一)

奥赛园地

第十六章综合提优测评卷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1)

第2课时勾股定理(2)

第3课时勾股定理(3)

第4课时勾股定理(4)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阶段测评(二)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第3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矩形(1)

第2课时矩形(2)

第3课时菱形(1)

第4课时菱形(2)

第5课时正方形(1)

第6课时正方形(2)

阶段测评(三)

奥赛园地

第十八章综合提优测评卷

期中综合测试卷

……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参考答案与思路提示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训练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 专题训练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旋转 专题训练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圆 专题训练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概率初步 专题训练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26.1.1 二次函数

26.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26.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 26.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6.1.5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27.3 位似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篇6: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是学生现阶段的难点,也是本册书的难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逻辑比较混

乱,不了解写证明题的步骤或者有些同学对证明题有些思路,但是过程不够完善。

2.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区别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更加不能谈及应用和技巧了。

3.那本册书的难点还有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题,绝大多数初中生掌握不好应用题。针对初一家长:

1.虽然学生已经步入初中的大门,但思想仍停留在小学,玩心比较重,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务必要有老师

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2.初一数学对数进行的扩充,引入了负数,这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而且初中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会

举一反三,老师讲一道类型题后学生独立完成各种变式题,因为科目则增多了,学生不适应,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本书的重点还有整事的运算,重中之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原因是大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

意,更不能谈及列方程解应用题了,这需要老师对应用题进行分类处理。

学好初中数学绝不是简单的把定理、公式都记住,勤思好问,多做几道题。比如:(1)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2)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3)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4)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习态度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态度暧昧,说不清楚是进取还是退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维持还是改进,他们勤奋学习的决心经常动摇,投入学习的精力也非常有限,思维通常也是被动的、浅层的和粗放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徘徊不前。反之,有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向同学、老师求教,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

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上课记笔记,下课写作业,机械应付,效果平平;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病急乱投医”,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更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比如,什么叫“会了”?是“听懂了”还是“能写了”,或者是“会讲了”?这种带有评价性的体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差异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由此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在平时数学学习的一些习惯与方法。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二、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三、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篇7:初中数学学科小结2篇

一 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

四 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比较扎实,但个别同学存在学习态度及方法问题,有待指导与提高。另外,需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教学反思

(1)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2)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分析;

(3)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4)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5)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6)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足之处: 个别同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改进与提高;整体知识整合不够,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培养提高;须加强全面培养与个别辅导。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初中数学学科小结(2):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数学教研工作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打造学科特色,搞好团队文化建设;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创设活动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扶手,以教学常规为规范,探讨与研究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要认真落实常州市数学教学建议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加以运用,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使我校数学学科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 1.参加区教学观摩活动。2.参加第xx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第一试、第二试。3.搞好毕业班的复习教学研究工作 4.抓教学常规学习,促青年老师成长 5.继续修正和实施学科指导意见,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搞好学科组建设,努力提高学科的师资水平。6.以教育科学研究为龙头,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7.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创建浓郁的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教学工作流程管理 1.学期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2.抓好《数学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落实。组织教师通读《标准》明确其要点和主要精神,关注教学动向。3.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方法、设计教案等环节,不上无准备的课,充分发挥学科的集体作用,加强集体备课,要有公平竞争,相互取长补短,友好合作的精神。4.我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加强对上课这一环节的指导和督促,逐渐形成星辰独特的数学教学模式。5.强化作业管理,一个年级要统一作业,对于作业要精心设计。

(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 1.创造和珍惜一切向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与动态,进一步更新观念。2.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杂志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应文章,互相推荐使本学科组的教师逐渐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化。

3.组织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分析,并积极向各种报刊杂志投稿,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沙龙”和“园丁论坛”活动。

篇8:初中数学学科介绍

一、存在的问题

( 一) 对 “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 的理解存在偏差

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理解偏差,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 从教师的角度看. 部分教师对整合简单的理解为机械的相加, 以为在教室安装上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技术设备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整合. 其次, 从学生的角度看, 部分学生误以为有了信息技术, 上课就可以不认真听讲, 因为上课没听懂的内容可以通过课后翻阅课件来弥补.

(二) 学生缺乏参与兴趣

由于教师和学生对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理解存在偏差, 导致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众所周知, 教师毕竟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完善, 教师倘若不能及时的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难免会步入学习误区,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 甚至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偏少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决, 但另一方面也需要经过实践活动去发现、检验和解决. 实践活动偏少, 便不能切实的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整合后的教学效果, 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措施

针对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 准确理解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

教育部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下的定义是, 将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技术、 资源和教学内容互相协调、互相渗透, 进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要准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 应明确整合的目的. 整合的目的, 主要是通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传播知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和高质量地学习,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 还能锻炼他们筛选、辨别信息的能力. 因为只有明确了目的, 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不适合的教学方法;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自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受益者, 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认真听讲. 同时, 学生也就会纠正之前的错误认识, 因为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内容, 远远超出了课件讲解的范围.

(二)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环境结合起来,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用一定的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 并将其组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一边讲解教学内容, 一边放映相应的图像、视频等等. 例如, 在讲解几何知识时, 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立体图形, 通过多角度的展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增加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

任何人对新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 整合式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中的新生事物, 教师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所以, 教师应按照实践———总结———实践———总结的认识规律, 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加深大家对本篇内容的理解, 特增加一个教学案例, 例子如下: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册P.93.

教学目标:通过收集、整理数据, 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1.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 《统计 》知识给学生梳理一遍, 使学生熟悉关于该内容的各个知识点.

2.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创设 “逛公园”的生活情景, 以此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

3. 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公园里所看到的各种花的颜色, 并记录下来.

4. 每名同学在收集花色的基础上, 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花色.

5. 教师把全班的统计数据进行汇总, 并现场演示如何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统计图、统计表.

6. 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制作图表的操作步骤, 并以幻灯片的形式同步展示.

教学总结:

每名学生反思哪些知识点已掌握, 哪些知识点尚未掌握, 并在小组内部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将学生的各种问题汇总, 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惑.

三、结束语

本文对“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存在的三点问题, 即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理解存在偏差、学生缺乏参与兴趣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偏少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三点解决措施:第一、准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第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三、增加“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 以期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摘要:在教学领域中, 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整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优化改进的措施,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春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5, (5) :250-250.

[2]薛文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9) :128-129.

篇9:初中数学学科主题及核心内容

一、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中心

1.“四基”的落实必须依赖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形成智慧,不可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一定还需要实践及在实践中取得经验。数学思想也不仅在探索推演中形成,还需要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上形成。

2.数学活动经验本身已成为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主体的,它带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因此也就具有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它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这一实践是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认识,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原生的或直接感受的、非严格理性的,也是可在学习过程中改变的;即使是外部条件看来相同,但是对同一对象,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包括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和思考的活动经验。直接的活动经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联系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购买物品、校园设计等。而间接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构建的模型中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鸡兔同笼、顺水行舟等。设计的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教师特意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随机摸球、地面拼图等。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思考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预测结果、探究成因等。

提出数学活动经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因为进行创造,获得新结果的主要途径是作出猜想。数学活动经验并不仅仅是解题的经验,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思考的经验。

二、三维课程目标

围绕学习活动这一中心,三维课程目标由内向外扩散。第一层为“四基”,第二层为“四能”,第三层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四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四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十个核心概念

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既是课程内容,又是课程目标。这十个核心概念成点状辐射,与三维课程目标形成经纬交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这些核心概念放在课程内容设计栏目下提出是想表明,这些概念不是设计者超乎于数学课程内容之上外加的,而是实实在在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以“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部分的目标设定来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这些目标表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核心概念。深入地讲,很多核心概念都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比如,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直接关联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核心概念就不同程度地直接体现了抽象、推理和模型的基本思想要求。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更关注其数学思想本质。从这10个名词的指称来看,它们体现的都是学习主体——学生的特征,涉及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基础核心内容

将初中数学内容大致按知识体系进行提炼,把知识内容与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简洁有效的知识方法结构,便于提高复习效率。

1.代数核心内容和方法

(1)基本核心概念

负数:有了负数,数扩充到有理数。负数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明显分界点。

数轴:是一维空间数形表示的工具,实数都在数轴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坐标系:是二维空间数形表示的工具,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凡是坐标系内的点都具有数与形的特点。

(2)基本核心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基础,同除时除数不为0。分式的基本性质:可对分式进行化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注意不等式两边同乘(除)负数要变号。

函数图象及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

2.几何核心内容和方法

(1)基本核心概念

三角:补角、余角、对顶角。三垂:垂直、垂线、垂线段。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井”字有八角,防陷阱。三距离:两点距离(线段长)、点到直线距离、平行线间距离。三视图:三面观察几何体的正投影。两种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两种变换:平移、旋转。四种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2)基本核心定理

平行线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圆切线判定定理。……

(3)基本核心性质

平行线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性质;相似三角形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圆性质。……

3.统计与概率核心内容和方法

(1)基本核心概念

樣本:数据代表,含有可供推断的信息;众数:爱出风头,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三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趋中统计量;极差:可看数据两极差异;方差:可观察数据波动情况,从而推断总体波动情况;两率:频率、概率。

(2)基本核心技能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画三图:扇形统计图、直方图、折线图;画树状图。

五、中考数学试题特点把握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分析不难看出:各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四基”)的考查;注重初中数学重点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积极发挥考试的正导向作用,防止试题繁难偏旧。试题有以下五个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试题涉及初中阶段课标所要求的核心概念、技能、方法

2.难易适当,逐步递进

3.典型性,选题精炼,具有代表性

4.针对性,基于核心内容要求创设试题,构题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走出“题海”,减轻学习负担

5.新颖性

即选题结合近几年全国中考数学命题走向,体现开放性、探究性、活动性,小题考能力(是“题小能力大”,而不是“题小难度大”),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 兴文县太平初级中学校)

上一篇:老好人思想整改措施下一篇:警校毕业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