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2024-05-15

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王瑞

学号:***8

一、调查背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引领社会不断进步,社会调查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大学就好比半个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学以致用、学有所得、以学为乐、善学善思的良好局面,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会用学习积累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关注时事,表达一个满腔热血的为祖国四化着想的四有新人的理性想法。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的《寻乌调查》更是当时全党学习的典范和调查重要性的最好佐证,调查就是要我们成为一个实干家,知情人,凡事务实不务虚。

我来自农村,家住被誉为“汽车城”、“东方底特律”、“卡车之都”的十堰市下属县——郧县,以山川为主的十堰腹地,郧县的经济发展日益缓慢,尤其回到自己的家乡杨溪罗沟村,发现农村问题更是比比皆是。我作为一个走出大山见证了外界快速发展的青年,听闻当地百姓的抱怨、亲身感受农民的生活和目睹十几年来山山水水的巨大变化,感到一种无形的责任在催凑我为家乡做一点什么。于是,我决定在我的家乡做一次调查,让百姓的愿望和申诉能够被当权者关注,让政府切实从实际出发,为农民高效率、办实事,廉洁奉公,执法为民,向国家提出的“关注民生”靠拢,使农民感到踏实,感到实惠,感到满意。不瞒大家说,近几年来,农民眼中的政府往往充满不正之风,官员之行为日益猖獗,农民之痛恨日益强烈,真实再现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我时常在想:春风何时度家乡?房前屋后皆新绿。

二、调查情况

1、高速公路征地赔偿

十堰市境内的一条高速公路穿过罗沟村,也就是我所在的家乡,工程浩大,占了大片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征地补偿标准。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3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76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64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4.4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64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72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16万元。

该过程采用现场采访形式,在罗沟村一组、二组、三组选取部分家庭,询问占地赔偿问题,主要包括村民对村委的满意度,对赔偿所得满意度,对修高速路的自我看法,村民愿望和意见,村委在处理赔偿时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绝大部部分村民不满村委中饱私囊的做法,村民得到的赔偿只是一部分,还有的被官员据为己有。走访发现,一个村集体民愤壮告村委相关人员,被查处两人贪污公款达一百多万元。极少一部分,因赔偿比较多,满意度比较高。

2、农耕土地整改及相关设施修建 随着耕地面积大片闲置,没有人管理的土地逐渐破败、荒芜,加快了土地林地化,土地资源紧缩又将导致农村生存危机,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国家为保护耕地,对农村下达紧急命令,整改土地,加强对土地的重视和维护工作,具体措施主要有:融合土地,积小为大,加固田根,放水土流失,通修公路,便于机械进入田间作业,休整水塘,加强蓄水能力,确保旱涝保收。农民对此的大致看法,土地有效得到保护,可以使子子孙孙享用。俗话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该大力赞成,举手称颂,然而一些官员从中谋取大量私利,本来国家拨款可以更好地位人们服务,却因为主观因素有些事情只能做一些片面工作给国家看,应付差事。

3、农村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屹立世界,变得强大。封建社会留给中国的只一个烂摊子,中国从一无所有

仿佛一夜之间腾飞了,gdp跃居第二。我所在的地方,通村公路2011年十月份通车,不到一年时间,路面损坏严重,路基不够结合,整体来说给村民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2008年,一个烟花炮竹公司落成,闻名于十里八乡,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带动了该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整体生活水平。2011年,决定的村村通卫星天锅普及,一直没有兑现,对此很多人感到不满。2012年,决定每家每户安装太阳能补助工程没有眉目。2012年,村与村建立公路连接,促进人们出行方便,部分还没有落实······

三、问题整改建议 政府在应在一定程度上奉公廉洁,为民真实服务自己,把国家的点滴恩泽散布于民,经常派人走访民间,调查民情,了解真实有效的材料,帮助自己制定决策,同时检验政策取得效果。政府想办法引进投资,增加劳动就业,或者开创自己的新兴产业。

政府好比大脑,人民好比手脚,政府控制好了,农民才会大踏步前进,社会主义小康之路不在遥不可及了。

篇2: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市人大农村农业代表专业小组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和《2007年市人大代表活动安排意见》,农村农业代表专业小组于5月中下旬,在常委会余荣霭、李汉章副主任的带领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宅基地建设问题”,深入到香洲、金湾、斗门三个区进行了专题调研;与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专程赴佛山、中山两市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调研,了解了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宅基地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农民宅基地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集体生产、生活留用地的确权状况

1988—1993年,我市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了统征或预征,在保留原旧村场的同时,按征地时各村在册人数和户数,以一定指标,划给各行政村相应数量的生产、生活留用地,其中生活留用地(宅基地)用于农民建房。香洲区范围内(包括高新区)各区的生产、生活留用地基本上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而部份旧村场因没有进行土地确权,未办理上述一证一书。斗门、金湾(包括临港工业区),由于农村土地利用未作出规划,农村建设用地确权工作尚未完成,斗门各村的生产生活留用地和旧村场基本上没有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万山的情况与金湾、斗门两区的情况类似。也就是说,香洲区已完成了生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确权工作,而金湾的一部份、斗门的大部份尚未确权,主城区的留用地已大部份使用,而金湾、斗门尚未充分使用,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

(二)我市未实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农村集体用地无法实现“同地、同权、同价”。

2005年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省政府100号令),但我市并未实施,农村集体用地不能流转,无法实现“同地、同权、同价”。集体用地无法进入市场交易、无法进行抵押借贷,村集体无力融资开发,经济发展受到较严重的制约,开发商对无法办理产权的村集体用地不敢大胆使用,给招商引资带来了难度。由于没有规范的流转渠道,部分农村为发展经济,在利益的驱动下,只好自主、零星、没有按规划地建设,以出租给企业和外来人员获取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因而造成工业园区周边出现了不少违章建筑。但市政府在已完成了征地任务的香洲区,采取集体建设用地部份转为国有用地的办法进行了流转,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实行了村集体建设用地的30%转为国有商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和流转,较好地解决了城郊征地农村和农民的收益问题。而斗门、金湾未实行过此项政策。

(三)近几年,农民宅基地的建设无序状态严重

从1999年开始,城郊的村停止了宅基地的审批报建,斗门自改区后也停止了报建。虽然停止了报建,但由于工业园区周边的生活配套不完善,市场需求较大,在利益的驱动下,村集体或村民进行自主建设,改建、抢建等违章建筑多,非法搭建严重。城中旧村改造让村民尝到了甜头,许多人在旧村改造前也抢建。但也有一部分村民,住宅出现了危房,确急需维修拆建的,也有一些家庭子女长大,成家立业需要分户的,由于农村规划严重滞后和政府对农村建设缺乏有效的积极政策,不给报建,农民违章建设比较普遍。目前,无序建设状态严重,个别严重的村已到了“法不治众”的地步(如南屏广昌村曾出现过集体上访、堵路、殴打执法人员的情况),一些村民经常上访,已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宅基地布局零散,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规划划拨农村新村用地位置时,大多数村基本上是在原有旧村的周围就近划拨,这样的留地方式造成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每个村的新地旧地都统统划在一起,使得村庄的面积比原来旧村的范围更加大了,不但改变不了村民以往单家独户建私房的习惯,也由于新旧村混在一起,增加了改造旧村和推进城市化工作的难度;二是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都是在每个村的现状位置附近划拨,造成每个村镇的生产用地位置分散,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片区,无法推进现代化大生产。因此,布局零散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五)旧村改造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改造城中旧村,建设文明社区”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的推进,列入改造城中旧村范围的26个行政村41个项目,至今已有23个行政村中的33个项目确定了开发商,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这33个项目中,已有23个项目建好并回迁;5个项目建好部分回迁房回迁;3个项目待建(江村、吉大、官村);2个项目未启动(前山B、C地块)。除此33个项目外,余下的8个项目(翠微、造贝、莲塘、上冲、梅溪、联安、高沙、关闸),市政府决定暂缓改建。

七年的城中村改造,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目前遗留的最大问题:一是回迁房建设速度慢,签订合同后未及时按期改建引起补偿争议。有的拆了未建,有的未拆未建,有的建好了未回迁,造成成本加重,开发商与村民矛盾较大。二是村集体资产补偿和村民拆迁补偿问题,开发商与村民意见不一致,僵持不下。如北岭村,回迁房已全部建好,由于集体资产补偿开发商与村民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阻碍了回迁。南村项目中关于村综合楼的补偿,双方仍在打官司中。夏村改建项目,村民要求提高回迁补偿标准,许多村民还拒绝与开发商签订合同,严重阻碍了拆迁工作,几年的改造才回迁了58户,余下的80%多仍未拆迁。三是有的回迁后至今无法办理房地产权证。如南村改建项目,部分村民原产权资料不完备,无法核对原房屋拆迁情况,回迁房迟迟未能办理房地产权证。四是个别村的村民内部纠纷影响了改建项目的实施。如吉大村,村民因历史上恩怨分成派,对所拥有的集体资产分别成立了两个股份公司(富泓股份公司、日昇股份公司),两公司对改建、补偿等问题无法统一意见,互相斗气,根本无法统一对开发商谈判签约,致使整个项目瘫痪。五是旧村改建问题成为群众上访的焦点。村民经常到市、区两级上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规划滞后制约了农村建设的发展。珠海历年来对规划的投入重点放在城区,而对数量众多的农村及郊区的规划投入极少,基本依靠村镇有限的投入,加上农村规划编制的主体不明确,使农村规划远远滞后于城市规划。据统计,已编制了较完善的村域规划的行政村和社区不超过总数的15%,且多为90年代初编制的成果,已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各村在使用生活留用地作为宅基地分配和建设时,往往只是做了局部的简单规划,而没有经费做全村整体的规划来统筹和指引村的建设和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考虑往往不足,集体生产留用地与宅基地资源缺乏长远规划。因此,土地的利用、确权尚未完成,土地的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滞后,农村集体生产留用地的建设与宅基地的建设难以在规划的指导下实施,出现混乱的状态在所难免。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致力于扭转局面。2006年启动并完成了全市21条试点村的规划编制,今年又计划推动54条行政村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并拟在总结试点村规划及其实施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底前完成全市121条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但是对平沙、红旗两个华侨农场,未列入新农村规划编制中。

(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宅基地建设缺乏相应可操作的配套政策。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珠海市土地管理条例》的实施,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土地流转没有得以实施。在宅基地建设上,从1999年起。我市主城区范围内基本上停止了村民住宅报建,斗门改区后也停止了报建。停止至今,一直没制定出可操作的配套政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流转的需求,宅基地建设有迫切建设的需要,但流转、报建缺乏可操作性,只堵不疏,没有畅通渠道,势必会出现自主违章的建设。

(三)查处违章建筑执法操作较难。

过去,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正在建设过程中的违章抢建实施强制拆除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失去时效性,客观上造成一些违章建筑的历史问题。《珠海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实施后,虽然赋予了执法人员强制拆除违章建筑的权力,但村民报建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立情绪严重,执法难度大。执法手段缺乏,不具备足够有效的强制力,当遇到暴力抗法事件时,执法人员的安全没有保障,影响执法力度。新修订的《珠海市规划条例》中虽有了明确的罚款条款(如九十四条),但操作起来也难于落实(需有关部门核定出“全市平均建筑安装造价”,难及时作出处罚决定)。行政执法力量薄弱,部门协同配合力度不够,加上近年来执法体制的不稳定,给执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国家的土地法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珠海市的土地管理条例有不一致的地方。

国家土地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也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征为国有后才能出让。这里所指的集体土地不知是否含括了农村集体留用的生产建设用地和生活建设用地。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100号令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和规范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允许在该办法规范下流转。而珠海市土地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将本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或抵押”。因此,对国家的法律如何理解实施,对省政府的流转管理办法如何贯彻执行,对珠海市的土地管理条例如何理解执行并作出相应的实施细则,还需要相关部门的研究,理出既不违背上位法,又有利于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的可操作的办法来。这点也是当前影响我市集体用地流转的一个原因。佛山、中山市的经验告诉我们,按省政府的100号令实施并作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城中旧村的改建既有政府职能管理和政策引导问题,也有村民对改建政策不理解和过高补偿要求的问题。

政府在管理上设立了旧村改建领导小组,但下设的办公室是香洲区的改建办,这样的协调机构难于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遇到问题时,靠向市领导报告和商请有关规划、建设、行政执法等部门的配合,对解决拆迁补偿纠纷的行政裁决和依法强制拆迁也难以实施。对类似延迟未拆,但签了合同又付给了村民几年租金,或已拆并被搬迁(如长沙工业区2002年5月市旅游路建设市政府要求长沙工业区马上搬迁,但后来调整又不需拆除,但厂区厂商已在规定时间全部搬走并已拆除了部分建筑,市有关部门未作任何补偿)但又未获得任何补偿的,政府在制定“拆一免几”的政策时,未作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加上村民对改建政策不理解,额外要求对宅基地或村集体土地作出补偿;有的村民对补偿要求过高超出改建政策标准;违章大户利益得不到满足,阻碍或煽动其他村民不予配合;几年的拖延,村民认为市场价值升高,提出了更高的补偿要求。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旧村改建的推进。

三、建议意见

农村的留用地,是解决被征地农民长远生活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使农民生活长久有保障,另一方面用于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在解决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建设问题上,要紧紧围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和保障好农民的生活来研究制定我们的政策。针对我市存在的一些问题,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借鉴佛山、中山市的经验,提出了如下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

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基础,规划也是关键。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还是城镇建设规划,规划编制工作都要走在各项工作的前面。坚持规划先行,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大经费投入问题。二是解决好零星的生产、生活留用地的整合,按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建设,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更应如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小区集中)。三是新农村的规划要“因地制宜,因区制宜”,规划模式不搞“一刀切”。香洲片区应鼓励“上楼”,金湾、斗门根据现状和发展作出规划,能“上楼”则“上楼”,并给予相应的优惠。对分散的村适当临近以片区组团规划;对经济落后,没有条件上楼的以改危建新村进行规划。四是尽快完善金湾、斗门土地利用规划。五是为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益,按照“集体建设用地总量不变,位置变”的办法,做出调整用地规划。

(二)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发证工作。尽快完善全市旧村的确权和农村生产、生 活留用地确认、登记、发证等手续,为规划先行作好准备,为流转和建设打下基础。

(三)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村民宅基地报建方面的相关政策。

一是尽快出台土地流转实施办法。二是政策上增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功能的兼容性。根据用地位置,应突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旧村场)用地功能的限制,凡符合规划的,用地功能上都给予支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住则住。三是在金湾、斗门积极实施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按一定的比例转为国有用地的政策。四是尽快出台新的珠海市农民住宅报建管理规定和宅基地分配管理办法等。最好能综合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的管理职能统一出台一管理办法,即制定《珠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办法》,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规范报建提供法规上的支持。五是制定出鼓励村民“上楼”的优惠政策,使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产出效益。

(四)加强领导,加大清理违章建筑的力度,实行堵疏结合。

要借鉴中山的成功经验,解决我市目前的无序状态问题。历史上,中山也有严重乱建的情况,如十四村就是典型。但中山从1998年开始就制止了这种情况,市长亲自挂帅进行清理整顿,依法堵截乱建行为,并加强依法报建,渠道畅通,堵疏结合,很快就进入了规范和有序的状态。借鉴中山的经验,应加强领导,加大清理打击力度,同时要尽快出台政策,疏通报建渠道,让有迫切需求的集体和村民的报建简便快捷,缩减审批环节和费用,对公寓式“上楼”有容积率和报建面积的优惠,以畅通的渠道、优惠的政策引导村民走上自觉报建的轨道。

(五)完善旧村改造政策和办法,解决旧村改建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城郊城区的旧村改造工作。

对旧村改建中的遗留问题,应从全面统筹、统一政策、一揽子解决去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力争尽快解决。在改建中,大力推动公寓式住宅建设,按照政府扶持、集体组织、个人出资、规范户型、市场运作的原则建设公寓式住宅,让征地农民宅基地优惠政策在市场化和旧村改造中得到兑现,既保障征地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又以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六)要建立保障农民村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机制要与土地流转的收益綑绑起来,按照省人民政府100号令《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集体土地所有者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得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应当存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专户,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安排,不得挪作他用。”江苏已有成功的经验,把征地款打入社保账户,用于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

篇3: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1 项目区概况

崇左市地跨北纬21°36′至23°22′, 东经106°33′至108°8′之间。全市辖江州区和扶绥、宁明、龙州、大新、天等5个县, 代管凭祥市。东北部与南宁市毗邻, 北部与百色市相连, 东南部与防城港市交接, 西部和南部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

2 数据建库目标及技术

2.1 数据建库目标

崇左市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县 (区、市) 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 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建设崇左市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 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市级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 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 为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 满足市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 并实现与自治区土地调查数据库互联共享。

2.2 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

系统存储采用的数据库是O ra cle1 1 G, 并以M a p G I S K 9作为空间数据平台。Oracle是当前在数据库行业主流的数据库产品, 具有功能强大, 安全性好, 稳定等特点。Map GIS K9集新一代面向网络超大型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和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为一体, 实现了面向空间实体及其关系的数据组织、高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索引、大尺度多维动态空间信息数据库存储和分析功能, 具有版本管理和冲突检测机制的长事务处理机制, 具有TB级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

系统建设的原则系统建设的原则是充分利用MapGIS K9平台已有的功能, 建立一体化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形成“一张图”管理模式。

3 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3.1 总体结构

崇左市级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从上到下主要分为基础存储、数据维护、数据应用/数据服务三层。

从功能上, 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含:数据检查、数据更新、数据入库、数据查询统计、数据分发服务、数据安全、数据维护、数据备份、数据汇交等功能模块。其中数据检查、数据更新、数据入库、数据安全、数据维护、数据备份属于数据维护;数据统计、数据分发服务功能模块属于系统应用和服务。

3.2 土地数据存储管理平台

系统建设基于MapGIS K9平台+Oracle11G大型商用数据库。该平台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调查数据的管理功能于一身, 实现了海量多专题数据的统一维护管理、图形处理、多层叠加分析;通过提供相应的查询统计、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年度数据汇总、出图出表、数据上报等工作, 实现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机制。

4 数据库建设

4.1 数据内容

崇左市级成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县级二次调查形成的全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影像等数据, 同时也包括以后年度更新的土地调查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等更新数据, 主要数据包括以下几点。

(1) 矢量数据, 包括: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土地权属要素、基本农田要素、其他要素等。

(2) 数字正射影像图 (D OM) 数据, 包括1∶10000DOM数据。

(3) 元数据, 是各种数据自身的描述数据, 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元数据、DOM元数据等, 为文本数据。

(4) 其他相关数据, 包括:建库相关文档、验收报告、核查报告、数据汇总表格等。

4.2 数学基础

根据二次调查技术规程, 所有成果的空间数学基础如下。

(1) 坐标系:

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2) 高程基准:

采用“19 85国家高程基准”。

(3) 地图投影: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 分带方式:

1∶10000标准分幅数据按3°分带。

(5) 分幅和编号:

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具体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3989) 。

4.3

建库总体框架图 (如图1)

5 系统的功能实现

为实现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管理、维护、更新、分发以及交换等核心应用, 系统主要功能需求包括如下。

5.1 数据转换与导入

系统支持分批或一次性将各县上报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格式, 并生成数据转换报告。同时系统应支持外部各类数据的导入, 包括外部影像数据和矢量数据的导入。

5.2 数据编辑与处理

按照用户权限, 为用户提供各类数据编辑与处理工具, 辅助用户进行数据处理以及相关数据检查后数据错误的修改编辑。

5.3 数据浏览

系统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浏览, 支持常见的遥感影像数据格式直接读取及浏览, 可通过定制开发和扩展支持更多数据格式空间数据的读写及浏览。系统还应支持全国范围内遥感影像以及空间数据的无缝浏览。

5.4 其他功能

如: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元数据管理、数据更新、制图与输出、数据交换与分发、数据汇交服务、用户系统安全管理等功能。

6 结语

崇左市第二次土地调查 (农村部分) 数据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作量大, 建设周期长。此项目历时两年多时间的建设, 采用GIS技术和大型空间数据库技术, 实现空间数据的物理分布, 应用逻辑集中, 并以基础空间数据为本底, 专题空间数据叠加, 非空间数据为关联, 形成空间上全市覆盖的国土资源工作底图, 为建立“一张图”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用于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运行, 形成各级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交换和更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梦龙, 胡鹏, 夏兰芳, 等.基于Oracle和Geodatabase的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J].地理空间信息, 2008, 6 (1) 46~49.

[2]楚振庭.基于二调成果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J].现代测绘, 2010, 33 (3) :56~5 8.

篇4: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自包产到户以来始终进行着,实践中表现为“三不”。

1.1规模化流转不容易,模式有待突破 股份合作——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这一有效形式未及时进行引导和支持,始终在小范围内进行;以企业、业主为主体开展的规模化租赁受到经营权保护的制约,一旦个别农户拒绝流转,就可能“流产”或受到影响;转包、转让、互换只是在个别农户间进行,难成规模化气候。

1.2规范化操作不普遍,管理有待加强 普遍表现为流转合同不规范,权利、义务不明确;规模化流转对农民的风险保护不够;农户之间的小规模流转一般只有口头约定。部份表现为基层干部干预、强迫承包权人流转,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引发社会不稳定;承包权人脱离所在合作经济组织监督,未按规定报批或备案;发生纠纷时没有权威机构调解、仲裁,流转双方相互扯皮。

1.3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体系有待健全 流转平台未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没有专业的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金融服务支持。

2.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成因

2.1思想认识错位 各级政府和部门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以致管理决策层对有利的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以致基层干部在实践中表现为重视引进企业、业主而不重视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以致一些干部群众在对待股份合作态度上,把它等同于第一次合作化中的“归大堆”、“吃大锅饭”,谈合色变。

2.2政策法规错位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仅限于“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合作,即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合作,对农民在土地生产资料领域开展的股份合作缺乏相应规定和政策支持;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到限制。《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入“用益物权”,但同为“用益物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后,使用权人有权将其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担保法》均规定不能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虽规定经营权可以入股,但相关政策规定不能折资作为资本金;三是后续政策不配套。中央提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后,没有像在《土地承包法》中那样作出“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类似规定,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很长或无限期流转,势必影响今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执行;四是土地流转受相关政策制约。《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规模流转者多发展比较效益高的林果业甚至非农产业,该《条例》在实践中必然成为反对流转者的政策武器。

2.3管理服务错位 县、乡镇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人员编制受限制,流转过程中没有相应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指导;过去建立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纠纷处理机构陷于瘫痪。

3.规模化、规范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由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農村土地流转价值取向应是规模化和规范化,为此,需要从政策法规、模式引导、管理服务等方面努力。

3.1大力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 农村第一次土地合作中途夭折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生产关系超前,分配制度不合理,“皇粮国税”重,农民饿肚子;二是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当时没有“两杂”种子,单位面积产量低。三是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无处吸纳,以致出现出工不出力。今天,伴随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惠农政策实施,这些不利因素皆一一消除,已经具备“第二次土地合作化”的条件。二次合作带来的土地集中,有利于农民将农田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的机械作业。土地合作后,农民可参加集体作业、承包作业或自由择业,收入扣除劳动、物质等成本后按土地股份分配,其权利可继承、可转让。

3.2修改完善配套政策法规 一是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化法》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专章规定,确立其法律地位,同时,在计划、财政、投资、金融等有关政策中对此强力扶持。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尚未过去,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是大势所趋,国家拉动内需投资应重点向农村土地合作中的“改田改土”集中投入;二是修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则,并根据粮食自给率的要求,在现有“基本农田”内进一步划分“基本粮田”。“基本粮田”实行严格保护,实行占补平衡原则,划设在平原地区或丘陵、山区的沟谷地带,只能种植规定的粮食作物,其土地整治、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投入,对农民因种粮减少的收入给予差额补贴。“基本农田”中未划入“基本粮田”部份,既可根据占补平衡要求,由国家投资整治后转为“基本粮田”,也可以退耕还林或转为建设用地;三是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地位,允许其抵押、折资入股等流转;四是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出台促进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解决规模化流转困难问题;出台流转期限的指导意见,可设定为二轮土地承包期满后20~30年;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替代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

3.3规范土地流转 一是规范合同主体,探索流转主体资质审查制度;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备案、登记;三是规范合同条款,探索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以省为单位制定示范文本。对流转期限长,改变田坎、地界的流转,应注重物价变化、情势变更等,在履行、期满复耕等方面进行相关约定或设立流转风险保证金,解决拖延租金、复耕等问题。

篇5: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背景: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的摆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三农”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诸多领域,内容十分宽泛,但深入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加快土地流转已成为决定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土地流转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工作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既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最终也影响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承载着农民经济收入、满足就业、家庭养老、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在

为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探索有效途径,尤其是自《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各项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实施以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有效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目的:加快土地流转已成为决定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制度、机制、认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正常流转,在目前新农村建设和深化产业结构高速的大前提下,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分析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意义: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高速和现代化农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高速、农业现代化根本目标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村土地问题,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和耕地抛荒问题, 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加快农业发展,并促进农民增

收。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示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同时,它规范了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秩序,隐性交易行为大大减少,政府对集体土地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得以加强。此外,这一政策还有利于缓解经济建设对国有土地的需求压力,减少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冲动。土地流转将开启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径。一方面通过适当的集中与合理的土地置换,可以避免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的住房方式所造成的土地浪费,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化解耕地红线失守的尴尬;另一方面“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转移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弱化城乡二元体制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当前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而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流转和抵押,无疑会有力推进农村金融及农村土地的资本化与市场化,融资渠道的扩宽,必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国内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机制和法律政策进行理论;二是就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分析论正;三是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分

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土地流转中,主观上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客观上流转制度、机制和市场不完善、农民的得益无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障,解决此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应从服务引导入手,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农民保障机制,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国外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与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研究;三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产权保护和土地流转过程掠夺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方面的研究。在具体实践上以法国为例,法国是拥有传统小农经济结构、土地分散、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政府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土地继承制度,以保证土地不再继续细碎化。二是支持中等规模的农场发展,促进小规模农场转移,稳定大农场。法国农地流转主要通过用益权制度来处理土地的租佃关系。法国农地用益权可通过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流转。另外,法国还先后颁布《农业指导法》、《农业指导补充法》及成立“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来推进农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我国的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主要存在于流转的基础层面,因此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表现出来的浅层问题和具体的应对措施。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关于土地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很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上更应该汲取发达国家土地流转研究的理论经验。

三、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讲,借鉴世界上现代化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村土地的流转,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表现制度、机制、认识等方面的问题起来越凸显,并且这些问题很难由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通过市场自主解决。从实践上讲,解决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各种问题,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已经成为理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探讨本课题,对于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论文基本思路、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基本思路: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农村土地流转置身于现代农业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对农村流转形式、途径、作用和意义等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服务引导、政府管理、制度机制建设、流转市场的完善来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观点:农村土地流转越来越多的被各界所重视,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客观两方面的问题,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破解基层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抵触情绪。第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合作

组织应从制度、机制、规范、市场入手,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平台。第三,要不断探索新的符合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根据选题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等数据库,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查阅了大量的书刊、论文、研究报告等资料,经过整理与分析,形成文献综述,并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2)访谈法:以荥阳为重点,对荥阳及周边的部分地区进行实地的访谈和调查,了解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实际状况、主要问题以及各地党委政府的具体措施等,使论文的研究更具实践意义。通过访谈等方式所得的统计资料,对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寻求解决的措施。(3)比较分析法:在对土地流转进行研究时,采用横向的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参照法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特点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这些比较分析,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4)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其研究离不开对现实的把握和对实践的总结。本文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荥阳市土地流转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个性及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本论文的相关理论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2、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3、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5、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1、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转型体制和制度等理论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核心是发展经济兼顾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以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起了指导作用。

3、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阶段理论与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这一策略相符合。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沿革(一)农村土地流转概念界定(二)农村土地流转历史进程(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流转形式出现新模式

2、流转途径呈现多样化

3、流转效果表现为多重化

第三章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做法及启示(一)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

1、法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做法

2、日本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做法

3、越南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做法(二)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1、重视农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的关系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引导作用

3、农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4、农地流转法律体系比较健全(三)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1、我国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2、应加大政府推动和引导的力度

3、建立和完善多种多样的流转方式

4、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的法律体系

第四章 荥阳及周边地区土地流转情况实证分析(一)荥阳市土地流转实践情况

1、以贾峪五村联建和槐西新村为代表的“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模式

2、以唐垌中心村为代表的“村企联建”

3、以郑庄中心村为代表的“土地增减挂钩”模式

4、以桃花峪村、霸王城村、刘沟村、二郎庙村等代表的“沿黄生态旅游”模式

5、王村镇西大村“绿色农业”模式(二)新密市土地流转实践情况

1、新密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2、取得的成效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需要性认识有偏差

1、基层干部的重视程度

2、群众的后顾之忧

3、落后的思想意识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 1.土地流转收益较小。

2、股田制存在风险性。

3、农民缺乏投入资本,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十分突出。(三)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

1、土地流转缺乏中介服务组织,信息服务滞后。

2、管理监督薄弱。

第六章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一)加强宣传引导(二)明确管理职能(三)健全投资效益机制(四)完善服务体系(五)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六)规范明确土地流转范围 第七章 结论

五、论文的写作计划: 本论文完成的进度:

1、定题及确定研究方向:2010.6.1——2010.8.1

2、文献资料的收集及组织:2010.8.2.——2010.9.10

3、完成开题报告:2010.9.11——2010.11.30

4、撰写论文,完成初稿:2010.12.1——2011.3.10

5、修改定稿:2011.4.1——2011.4.20

六、主要参考资料

篇6: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用地现状 问题背后看潜力

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河北省建设用地总量为2691亩,其中村庄建设用地1481万亩,占全部建设用地的55%;农村人均占地达到238平方米,与目前城镇人均占地130平方米相比超出80%。从全省整体情况看,农村建设用地比重过大,土地利用粗放,闲置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节地潜力。新民居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节余土地、治理空心村、增加耕地后备资源,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省一些地方在新民居建设方面初见成效,节地明显。

大量土地得到节余。藁城市蔡家岗村目前正在进行新民居建设,已建起六层村民住宅楼5栋,建筑面积27000余平方米,80户村民迁入新居。村干部告诉记者,蔡家岗村村庄建设占地912亩,按照规划,全部改造完成后村民小区占地只需100余亩,可节余土地近800亩。应该说,这个村是新民居建设节地的典型。省国土资源厅有关人士认为,通过重新规划,实施“平改楼”工程,推动村庄向社区转变,节地潜力非常巨大。按一个行政村平均节地80亩(保守估算),到2012年全省完成750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扣除复垦部分),可为全省腾出建设用地50万亩左右。如果完成全部农居改造,全省预计可增加建设用地400多万亩。“空心村”得到治理。临城县东镇镇西羊泉村是个比较典型的“空心村”。记者到该村采访时,一台挖掘机正在施工,拆除位于村中间的部分闲置的老旧房屋。村干部介绍,西羊泉村有220户,村庄占地457.8亩,户均占地2亩多,其中空闲宅基地就有200多亩,占到全部村庄建设用地的44%,浪费严重,目前该村正在结合新民居建设,进行“空心村”治理。从全省情况看,目前河北省不同程度存在“空心村”现象的村庄约有7500个,占全部村庄的15%左右,空心村面积平均在20%—30%左右,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约10万亩左右。形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是村庄建设缺少规划,建新不拆旧,村庄盲目外延发展。近年来,河北各地积极开展“空心村”治理,已取得不少成效。开展新居建设,实际就是对整村进行重新规划,拆旧建新,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形成的“空心村”问题。

城镇建设用地得到缓解。新民居建设节余的大量农村建设用地,按照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原则,集中用于在城镇周边集中连片安排工业项目,能从根本上破解建设用地瓶颈制约,满足较长时期的建设用地需求。近两年来,河北省一些地方充分利用新民居建设节余的土地和开展砖瓦窑复垦,通过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全省增加城镇建设用地6万多亩,解决了大量项目用地,缓解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问题。开展新民居建设无疑为进一步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为城镇建设用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宅基地矛盾纠纷得到解决。多年来,河北省农村建房基本上没有发放过建设用地指标,一些地方村干部私批乱放导致农村宅基地未批先占问题比较普遍。如定兴县北南蔡乡大留村近10年私自发放宅基地60多宗,侵占耕地近百亩,每户少则七八分地,多则达1.5亩。由于多数形成事实违法,很难强制拆除。同时农村“一户多宅”,超面积问题也比较突出。2008年新河县对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的数字显示,该县农村户均宅基地为1.53处。由于宅基地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占到目前农村信访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开展新民居统一规划建设,能有效解决多年来形成和遗留的大量宅基地方面的矛盾纠纷,改善基层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破解难题关键 盘活节余土地

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河北省各地在新民居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用地。新民居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河北省近年来已开展新民居建设地方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村民自筹。一些有产业支撑项目,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民收入较高的村庄,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进行新民居建设。黄骅市白庄村是河北省首批小康村,该村现有一个占地100亩的现代化五金工业园区,年产值达到12亿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近年来该村投资3000万元实施“平改楼”工程,已成为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的样板村。二是以地增值。一些靠近城镇附近或县城周边的村庄,利用节余的土地,通过土地复垦、项目开发,为新民居建设积聚部分资金。目前鹿泉市上庄村、申后村在新民居建设中,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市场化运作,达到了让村民以成本价入住新民居的目的。

但对大部分经济条件一般和缺少明显区位优势的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来说,资金问题还是主要“拦路虎”。如果资金不足,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规划期过长,二新民居建设水平不高。为此,今年,河北省已专门安排了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省定1000个示范村开展新民居建设,并要求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放,共同扶持省定示范村新民居建设。省国土资源厅有关人士认为,在新民居建设中,除了政府扶持,一定要做好节余出来这部分土地的文章,在给企业以合理回报的同时,让土地增值的收益较多惠及村民,这样能为新民居建设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开展新民居建设,也是对农村建设用地重新整理和利用。由于村庄用地条件各不相同,对土地的需求也存在不同类型。从已开展新居建设的村庄看,有的村内有一定数量的空闲地、未利用地或废弃的打谷场、坑塘等,可利用现有村庄原址进行滚动开发改造,边拆边建,不需要占用新的土地。如藁城市的蔡家岗村、岗上村就是利用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滚动开发,未新占一分耕地。

但大部分村庄需要提供一定土地进行周转,对土地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占用村边少量耕地周转。有的村庄村内空闲地和未利用地较少,需要占用村边少量耕地进行土地周转。如藁城市只照村在新民居建设中,经批准占用村边70亩耕地进行土地周转,对5个自然村进行合并。从2003年开始建设以来,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建成两层以上农民住宅239套。全部工程完成后,村庄建设用地将由原来的629.46亩减少到389.2亩,节约土地240亩。二是整村搬迁另外选址。有的村庄由于原村址位置不适应生产生活,或处于行洪区,或受地质灾害威胁,或压覆矿产资源,需要占用耕地另外选址建设新村。如藁城市小兴安村占地260亩,原址处于滹沱河行洪区。2001年经批准将整村搬迁到附近的兴安村西侧,进行两村合并,安排建设用地203亩。通过采取建新、搬迁、拆旧同步进行方式,到2006年,小兴安村已基本完成整村搬迁,原村址进行土地复垦后,实现占补相抵后还净增耕地62.46亩。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新民居建设蕴藏着巨大的节地潜力,只要运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及时提供部分周转地,不仅能破解新民居建设用地难题,满足用地需求,而且能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破解城镇建设用地瓶颈制约。

立足节约用地 明确用地原则

开展新民居建设,是对原农村建设用地的重新规划利用,因为村庄条件差异,在土地利用方面也存在不同类型。通过采访不同的村庄,从河北省的情况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原址原用。有的利用原址改造建设新民居的村庄,原有的建设用地用途不变,范围不变,腾出的部分土地主要用于拓宽道路、建设公共设施等。这类村庄一般原占用建设用地面积不大,村内空闲地不多,腾出的土地空间有限,也不需要占用村边耕地进行土地周转。二是部分土地复垦。有的村庄将村庄改造后腾出的部分土地复垦成耕地,主要用于归还周转用地,实现占补平衡。三是部分土地用于项目建设。有的村庄将村庄改造后腾出的部分土地直接用于项目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周边处于规划区内的部分村庄,也有的将原有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四是多用途混合利用。有的村庄在对原村址进行改造后,一部分土地用于住宅建设,一部分土地用于复垦,一部分用于开发建设。

土地是新民居建设的载体的基础,必须研究好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难题,才能对新民居建设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通过调查采访,需要国土资源部门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供地问题。建设新民居不可避免要占用部分耕地,在确保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必须提供部分周转用地,保障新民居建设用地需求。二是规划问题。新增建设用地,尤其占用基本农田,都涉及到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问题,需要研究如何与正在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的村庄建设规划进行衔接,解决审批难问题。三是违法问题。多年来各地村庄实际占地面积普遍扩大,很多都缺少合法用地手续,属于事实上的未批先占,在新民居建设中需有相应处理办法。

目前,河北厅正着手研究新民居建设中涉及的有关土地问题。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新民居建设要立足两点:一是农民得实惠。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和对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让农民尽量得到较多的土地增值利益。二是土地要节约。新民居建设必须体现节约用地,除满足住宅用地外,要通过对原村庄占地复垦一部分,开发一部分,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增加建设用地空间。在用地原则方面,有关人士提出:一是科学规划原则。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时,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农机具集中存放场地、道路、复垦耕地、项目用地,同时要为今后发展预留一定备用地。二是节约用地原则。新区规划应提倡建二层以上多层农民住宅,每户住宅建筑面积原则上二层楼房原则不超过200平方米,多层楼房原则不超过150平方米。规划设计独门独院的村庄,每户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限定的标准。村民住宅区规划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原村庄面积的三分之二,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和道路等)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三是增减挂钩原则。对通过旧村新建改造腾出的部分建设用地,要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实行增减挂钩,集中连片用于发展工业小区,以缓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解决新民居用地 必须坚持政策创新

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存在不少政策方面“障碍”,需要以改革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冲破传统束缚,勇于突破固有模式,勇于闯出新的路子,既要支持发展,又要规范管理,通过制订新的灵活的土地政策,保障新民居建设用地,缓解资金压力,实现农村土地利用最优化、效益最大化。采访中,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围绕如何破解新民居建设用地难题,支持新民居建设,积极思考研究,提出了不少政策建议。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今年河北省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河北厅已决定将安排的12000亩用地指标,全部用于解决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但由于指标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所需周转用地。为此有关人士建议,不足部分应通过土地置换办法解决。对原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复垦新增加的耕地,进行等量置换,进行指标有偿转让。鼓励列入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本村没有条件进行土地复垦实现占一补一的,可在设区市范围内异地购买复垦指标。

严格制定和执行规划。不论是通过增减挂钩还是土地置换解决周转用地问题,都要统一纳入村庄建设规划。各地在编制新的村庄建设规划时,要与正在修编的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重点做好村庄周围原基本农田的重新调整划定,同时设置红线,框死村界,防止今后村庄继续盲目外延发展。对确需占用村边少量耕地进行新村建设,有条件通过复垦补充耕地的,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时,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核实的实际地类、用途、位置、面积、权属为依据,参照正在修编的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将需占用的耕地和复垦补充耕地位置、面积统一纳入村庄建设规划,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按新的村庄建设规划执行。通过复垦归还周转地时限不得超过6年,复垦后的耕地要拿出30%左右用于归还原村庄无合法批准手续多占的耕地。

鼓励企业参与新民居建设。为帮助解决新民居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调动企业参与新民居建设积极性,可探索实行城乡建设项目捆绑运作。即将农村新民居建设项目与城镇规划区的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地块进行项目捆绑,由企业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取得新民居建设开发权和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企业先期投入资金按规划要求建设新民居及其配套设施,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供农民入住。另一方面,由政府通过测算以即期市场平均价,协议出让给企业一定面积的城镇建设用地,供其进行开发建设,以此形成一种企业先下乡支农然后进城获利的土地运作新模式。

优惠土地供应政策。对处于城镇规划区内的新民居建设示范村,通过拆旧建新腾出的建设用地,凡村民自愿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并按出让方式供地的,按照让利于民的原则,可按评估地价的40%收取土地出让金。对安置原村民的住宅土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对迁入新民居村民的原宅基地,原则上不予补偿,由村集体统一收回、统一规划使用。从2009年开始,在新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审批前,各地应暂停宅基地审批发放。

为新民居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先期介入,对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地热普查等,帮助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科学选址、科学复垦,合理利用新能源。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要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倾斜。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在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资金时,要向列入新民居建设示范村重点倾斜,支持新民居建设示范村通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对涉农资金实行集中使用。新民居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在由各级政府提供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的同时,应对各部门现有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集中捆绑使用。经过测算,新民居建设公用基础设施部分投入平均每亩需要1万元,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及有关部门涉农资金补贴应主要侧重支持列入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安全教育稿下一篇:家庭中尊老爰幼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