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2024-04-25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精选8篇)

篇1: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

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篇2: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④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4、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做点什么?个人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保护环境?)

①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参加环保主题活动③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⑤检举揭发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

5、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进言献策)?

答题方向:自觉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或参加这方面的宣传活动);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依法同违反计划生育、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等等。

8、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

答:①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②选用节能器具,少用或不用塑料购物袋,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出行,关水龙头,下班后关闭电器,夏季开空调不低于26℃,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

9、倡导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资源紧张状况,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8、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篇3: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 学者们的观点不一,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许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李红卫就认为, 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李文华也认为, 生态文明就是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 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周生贤也认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但也有人认为生态文明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 还应包括人与人的关系。杨智明就认为,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 不断深化对其行为和后果的负面效应的认识, 不断调整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进步程度。陈寿朋教授在《生态文明建设论》中也认为,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 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 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 包括精神成果和物化成果, 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 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改善, 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还有一些学者为了更完整的表述生态文明的概念, 而分别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其作了概括。郭洁敏在《二十一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中提出, 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 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 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肖建平也认为, 从广义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 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 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

目前, 学界比较赞同这种提法: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一定义既包括了人与自然, 也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 物质和精神以及持续发展的内容, 涵盖的比较全面, 所以得到广泛认同。总之, 我们从这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的概括中可以看出, 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 逐步深化的。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具有与其他文明所不同的特征, 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概括总结, 主要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生态文明具有伦理性

廖福霖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指出, 原始文明中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 自然是人类的主宰, 是初始的低层次的文明形式;农业文明虽是一大进步, 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仍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 也是低层次的文明;工业文明中, 生产力极大发展, 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比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 但人类开始忘乎所以, 开始向自然开战, 企图以主宰自然的姿态征服自然, 具有伟大而残酷的双重性质。而生态文明既能弘扬工业文明的伟大的一面, 又能克服工业文明的残酷的一面, 具有层次高、方向对的崇高性特征。于宇认为, 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文明, 生态价值不再是那种“天然的”或“天生的”没有价值判断的无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是一种经过人“修饰的”或“加工的”具有明显价值性的有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生态文明具有和谐性

周生贤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实现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 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于宇也认为, 生态文明注重人——环境——社会的相互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所谓生态文明就是讲求一种和谐性。它不仅是讲生态文明本身的和谐性, 也强调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性。

张光义也指出,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 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 同时还表现出了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它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还涵盖了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

3、生态文明具有可持续性

有学者认为, 生态文明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循环、全面、持续的一种关系。它克服了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与缺陷, 在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即把破坏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有序的关系的同时, 还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得以持续, 不再是相互“报复”、肆意妄为的破坏关系。生态文明是讲求持续的文明, 是一种使人类文明在经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重新使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利用、相互和谐的关系得以持续。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张光义也认为, 建设生态文明,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态文明, 才能使环境、人口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只有坚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明具有自然和自律性

一部分学者认为, 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 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只不过生态文明更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 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 而不能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它更强调人的自律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虽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但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就在于人类能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人类应该认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周生贤也认为, 在实践途径上, 生态文明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追求经济和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 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 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 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三、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不断努力。对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观念决定政策, 决定人们采取何种行动。因此,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以文化观念的根本转变和深入人心为前提。马永华认为, 解决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就是要“以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适度消费等环境道德原则来调节人民对待自然的行为。”

钱俊生认为,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 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郭强也指出, 生态文明观念普及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切实增强“环境是最稀缺资源, 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意识, 有生态建设紧迫感、危机感。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马永华、张俊杰等也提出,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战略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 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不协调的生产方式, 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 则更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最终达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

也有人提出,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科技进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新兴工业企业, 才能从质和量的层面上真正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际操作中要始终贯彻一种“压量、提质、减污、增效”的思路, 淘汰落后企业, 对那种“污染大, 收益少, 结构又极不合理”的传统工业应及时予以强制关闭。

3、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杨世华认为, 建设生态文明, 不是个别环境政策、个别人的单打独斗, 而应该是一整套法律指导下整个社会的大众运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协调牵涉利益相关各方的生态补偿职责, 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来保障。因此, 一些环保规则应上升为法律, 以更大的强制力来惩治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以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刘延春也提出, 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具体来说, 一要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 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二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三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4、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马永华认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要从我国生态状况的严峻现实出发, 统筹兼顾, 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 合理有效地规划资源的配置方式和资金投入。

魏澄荣也认为, 许多企业对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性不高, 就是由于现行的价格机制扭曲、排污费偏低、环保处罚力度不够, 税收、融资优惠不到位等, 致使企业发展生态产业难以获得经济收益。任勇也提出, 要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段,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 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 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 具有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政府要加大政策推动力度。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 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世纪。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因此, 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 以形成新的理论, 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 人民出版社, 2007年。[1]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环境经济》, 2009 (12) 。[2]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环境经济》, 2009 (12) 。

[3]严耕、林震、杨志华主编:《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3]严耕、林震、杨志华主编:《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

[4]沈国明主编:《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沈国明主编:《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5]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绿叶》, 2006 (10) 。[5]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绿叶》, 2006 (10) 。

[6]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6]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

[7]于宇:《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商业文明》, 2008 (9) 。[7]于宇:《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商业文明》, 2008 (9) 。

[8]张光义:《生态文明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内容》, 《黄河报》, 2009 (01) 。[8]张光义:《生态文明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内容》, 《黄河报》, 2009 (01) 。

篇4:生态文明如何建设?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生态与文化一同被纳入科学发展观,然后垂范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也可算是新老政府在过去十年经验基础上的一个重叠共识,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于下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绝对的指导意义。尤其当多哈气候会谈即将开始之前,对生态发展观的强调不啻为一个产业转型准备,表明中国准备做出让步和调整,以延缓全球气候变暖。不过,既然正式引入并承认生态的概念,就不可能止于生态的本义,不可能简单地拒绝生态经济和生态伦理向社会和政治的扩散与挑战。

在最低层面上,重视生态,并提出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无疑是对过去十年以环境代价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做出的反思,中国的高增长面临难以为继的难题:环境污染愈益严重正在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每年新增大量群体性抗议皆因环境问题而起,未充分内化环境成本的廉价产品出口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和社会倾销的质疑,连光伏产品等绿色产业也部分地因内需不足而产能过剩。不难想见,生态相关的绿色经济将可能作为中国未来唯一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提振和改造传统行业,为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注入一线生机。

而且,如果考虑到未来新一届政府将继续以城镇化为目标,以民生改善、提高公共服务为目标,那么,生态与产业与城镇化的结合就意味着生态城市的建设导向。这将极大地刺激和带动相关的城市环保产业,如轨道交通、给排水设施、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地下电缆、光伏产业和风能发电、有机农业等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链条产业。更重要的,將肯定现有的核电建设浪潮,逐步减少火电比例、提高核电比例,并促进岩层气开发和天然气产业化。这对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显然是个新的组合机会。在缺乏明晰的产业管制指导下,我们将面临新一轮的国资垄断与民资准入的争论。

与此相关,生态政策本身还蕴含着一个核电与环保的伦理纠结。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大力发展核电的国家,且主要采取进口技术和设备,而这些西方核电厂商在遭遇多年反核之后大多已经沦为拼装商,核心技术已经集中在极个别如法国厂商的手上,它们对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投入都在降低,而中国自身还面临着专业人才极其不足的尴尬,由此带来了关于核电的生态风险的疑虑。这也是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议题之一。对彭泽核电厂的反对声已经说明了这种疑虑的性质。对此,中国的管理层和民众是否做好了准备?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与此同时,未来的生态议题却在变化。且不论中国此起彼伏的“邻避运动”(“邻避运动”是英文短语Not in My Back Yard[别建在我家后院]缩写NIMBY的音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指垃圾处理厂等市政工业设施在建设中,时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抗),正在成为大规模集体性事件的主流,让地方政府进退两难,因为生态经济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合理化,生态方面的主张最后总是会要求嵌入社会政治制度之中。德国和欧洲绿党的兴起就是一个例子。而以台湾地区的发展历史为例,环保、反核运动一直是公民社会成长的一个重要温床,这也导致台湾政治中特有的生态主义和环保运动。

反观中国政府和社会,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外,都没有为接纳主张生态主义的社会力量做好理论准备和体制准备。这正是学习十八大,切实建设生态文明时需要切实注意的事情。

篇5: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为生态文明作出一份贡献,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人类文明范式的角度去反思工业文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实践上,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目前这个阶段,生态文明的建设应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第四,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

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没有必要使室温超过18℃,如果你觉得冷,可以多穿一点衣服。

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

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 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

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篇6: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村,全省投资10亿多元。随着这项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村得以建成,许多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怀着想要深入了解身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心情,我来到了位于海口演丰镇的曲口生态文明村。从海口驱车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丰镇的路标。演丰曲口片区,包括环东寨港的演东、山尾、演中、演海、边海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1841户、6163人,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这里,就像进了乡村公园,连路边的路牌都花费了一番心思,木头做成的各种路牌不仅美观、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采用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将海边农村的特色展现了出来。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住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真的不相信该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居然这样好,甚至可以与城市相比较。红白砖瓦所砌的两层小楼,楼前种植的绿树,二者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协调。进入楼内细细观看,可以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配有电视、音响、dvd等全套的家用电器设备。茶余饭后,三两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便成了他们的消遣方式之一。漫步于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尽情嬉戏,有的人在织渔网,而有的人则出海捕鱼。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鱼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下来,村民们每户年收入约为3~5万。如此而来,每个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对比于过去,这里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缺水、缺电、出入交通不便成了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村民们可以正常用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可以通过笔直的公路来往于城乡之间。

在演丰镇,无人不知红树林。当我来到红树林时,我立刻就被红树林的天然美所震撼。一丛丛浓密的树叶覆盖在水面上,每当微风吹拂,树冠的那一抹翠绿便随波荡漾。当地人亲昵地称其为“海底森林”。据介绍,红树林是奇特的植物景观,是生长在海南热带海边滩涂的一种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航,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由于该地红树林生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所以不少游人听说红树林后都慕名前来观看。演丰镇就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当地4XX年前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底村庄”等独特历史、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为旅游资源。游览红树林、吃着海鲜,看着乡村美景,城里人乐了,村里人腰包鼓了。我不得不佩服演丰镇人的商业头脑。

曲口盛产膏蟹、虾、剪刀贝、泥蚶、石斑鱼、牡蛎和黄蟮等多种名优海鲜,“曲口海鲜”成为宾宴上的佳肴,名声远播。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演丰镇在XX年开展生态游后,海口市演丰镇接待客人在30万人左右,海外客人1.5万人次。旅游全收入3050万元,农家乐和渔家乐收入200万元,旅行社收入500万元,政府第三产业税收达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8元,比开发前净增收达500多元。解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500人以上就业,从事旅游项目经营的农户达300户,全镇直接参加旅游就业的人数200人。

经过此次游览曲口生态文明村,我受益匪浅。从中我不仅感受到村民纯朴、好客的真性情,更领略到了乡村自然优美的景色。

“远看山水美,近看脏乱差”,这就是以往人们对海南传统农村的看法。而如今,人们对海南农村的想法已改观,这得益于乡村生态的建设。但是,在乡村生态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我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村民对环保资源重要性的意识,加强对红树林、动物、生物的保护,促进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

二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士的专业水平,以促进农家乐、渔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7: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新思想新实践)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话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2日

07 版)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彭国华

嘉 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 钱 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常纪文

中共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 王晓光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 史大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为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如何确立和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如何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确保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本报今天刊发的理论对话与思想评论,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者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主持人: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早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就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警示人们如果过度使用农药,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此书在世界范围引起较大反响。近些年来,全球性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引起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已成为世界性共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庄严宣示。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并发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为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钱易:最近几年,“APEC蓝”等环境话题每每引发媒体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热烈讨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文明程度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粗放的发展方式下,我国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已经出现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很多矿产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减少,水体、大气、耕地质量下降。这些突出问题表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为此,2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常纪文:有一副楹联这样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生动道出了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通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不可或缺。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既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态环境如果遭到严重污染或破坏,必将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可持续性。当今时代,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考验着执政党的治国理政能力。从国际层面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生态平衡的严重威胁。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我们党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而且彰显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王晓光: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将其生动地概括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他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意义。倘若青山不在、绿水不存,即便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什么意义?人民群众又何谈幸福感、获得感?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要靠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更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和前提。

史大平: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题”,而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是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所谓短板,就是说必须看到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不少的历史欠账。正因为存在这块明显的短板,所以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我们一定要从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看待补齐生态环境质量短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主持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核心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为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提供了基本遵循。

钱易:理念一变,海阔天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将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革,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向更加高远的新境界。“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同时强调,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 4 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充分说明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先导意义。

常纪文:我国古人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除了规范和规则的含义,还包括规律的含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自然规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如果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缺乏环境容量与资源基础;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必然会影响生产力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着眼点、着力点。

王晓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绿色就是大自然的根,根繁则枝叶茂,根断则树不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然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在我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深深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我们要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理念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史大平:人们在发展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不仅包括人及其创造力、生产工具,而且包括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表明: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也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大量的实践与数据 对比来看,“掐断”污染不会“掐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双赢。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越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要偿还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欠账,另一方面要解决发展中新产生的环境问题。因此,坚持绿色发展要毫不动摇,并且要有切实有效的新思路、新举措,这样才能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亮丽风景。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用统筹协同的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主持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一只蝴蝶在亚马孙的热带雨林中扇动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它表明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顾此失彼,造成生态环境失衡。因此,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统筹协同的系统思维。

钱易: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涉及生态环境本身,而是同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相关的多个领域展开:第一,在生产领域,应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态经济,包括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第二,在消费领域,不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有多高,都要倡导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反对奢侈浪费、非理性消费。第三,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四,在生态环境领域,要精心呵护树木、绿地、河流、湖泊和湿地,使它们成为人类居住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持良 6 好的质量和状态。第五,在文化教育领域,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观念传播作为文化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既要加强学校教育,又要加强社会教育;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第六,在法治建设和管理领域,要通过法律、政策、管理等综合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常纪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我们树立统筹协同的思路和理念,而且要求我们形成统筹协同的规划与举措。在思路和理念方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融合,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环境保护优先战略。在规划与举措方面,要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让空间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坚持城乡环境治理相统一的原则,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同时扩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加大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力度。

王晓光: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民生实事,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单兵突进”,而要协调推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贵州省遵义市着力增强系统思维和统筹意识,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载体,统筹推进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努力让特色产业强市富民、让生态城镇山水相融、让美丽乡村人人向往,推动了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统一、协同共进。

史大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系统思维,从哲学上说,就是要统筹好局部与全局、个体与群体、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更高的定位、更广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来认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和生态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结合重庆实际,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稳定发展,服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以制度和法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主持人: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有关。因此,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其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常纪文:“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它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目标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关键要靠制度、靠法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推进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和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巩固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制度,形成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监管、上级部门监察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监察新模式。二是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 8 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在一些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的示范;通过“多规合一”等措施,推进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推行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搞活环境治理市场;推进自然资源产权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投资和保护,盘活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三是在加强环境保护监管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改革,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和环境金融相结合,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向集约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为城乡环境保护提供优质低价服务,为全面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奠定基础。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推行中央和省级层面的环境保护督察,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和干部环境保护审计,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促使地方党委和政府切实负起责任。

王晓光:习近平同志提出,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这“两个最严”,充分表达了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决态度,也牢牢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这就要求我们向体制机制创新要动力、要保障,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为把“两个最严”落到实处,遵义市在源头上严防,划定红线,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逐步构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在过程中严管,实施严格的水、大气质量管理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实现能耗动态监控;在后果上严惩,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坚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零容忍”,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法治思维为建设美好家园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篇8: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者, 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基地, 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方面,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 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和淡水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8%,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2]。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 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 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 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和谐共荣。“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引领的过程中, 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不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 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 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生态文明要求大学生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道德规范, 这些品德的培养, 促进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最终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制约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度低, 获取方式单一

据有关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含义的认知程度低, 重要性认知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含的认知仅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听说过占58.10%, 知道占21.54%, 不知道占20.36%, 这表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认识不是很清晰。在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方面, 其中仅有38.93%的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 12.65%的学生知道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缺乏[3]。

2. 大学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意识还是很强烈的, 但转化为实践的不多

在调查是否愿意做一名维护生态文明的志愿者时, 愿意占53.16%, 可以考虑占39.53%, 不愿意占7.31%;对于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学生选择主动制止的比例很低, 有时制止占70.16%, 主动制止占16.40%, 不理会占13.44%。常购买环保产品的仅占8.89%, 常主动采取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占18.58%, 从没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高达38.14%[4]。所以, 大学生还没有将这一强烈意识直接转化为行动。

3. 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缺失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各类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 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和影响, 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保障制度。目前, 高校还没有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首先,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其次, 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再次, 在师资结构上, 教师的人文与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最后, 促进学生自主教育的手段还不明显。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从改变教育者已有观念及整合校园内外环境等外部因素入手, 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感知、体验、认同及内化来完成。当前, 高校在让学生接触并亲自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关系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有效途径。

4.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行为等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 大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行为的现象严重。长流水、长明灯、乱扔馒头、乱倒饭菜等现象时有发生,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 甚至破坏公共财产, 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 攀折花木, 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 攀比消费, 用物质来炫耀其所谓的成功、富有、高贵的社会地位, 满足其虚荣的心理需求。过度消费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对环境的极度破坏, 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鉴于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 高校应该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制度约束和观念引导, 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 以学校为载体, 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使校园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循环利用, 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 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以生态教育为起点,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专业知识, 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首先,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其次,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平等观教育;再次,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观教育, 唤起他们关爱生命、善待生物的良知, 并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5]。

2.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促进高校生态文明进步

以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促进高校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高校应全方位、创造性地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首先, 应创新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创新。其次, 应创新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模式、创新生态文明研究模式等。再次, 应完善师资结构。师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能否顺利进行。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自于教师人文与环境素质的提高。最后, 应创新自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从改变教育者已有观念及整合校园内外环境等外部因素入手, 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感知、体验、认同及内化来完成。

3.破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消费

一般来看, 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在于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攀比心理。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 许多人喜欢以个人的消费水平作为评价其能力的标准。二是虚荣心理。有的同学在学习或文体比赛活动中落后了, 在某种虚荣心理的驱使下, 转而在衣着打扮等方面展示、炫耀, 以求心理平衡。三是放任心理。针对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而导致的不文明消费行为,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多管齐下, 共同引导学生生态文明消费。

4.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工作举措必须切实可行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一方面, 购置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高校的固体废弃物以生活垃圾为主, 目前采用的处理办法主要是异地填埋处理, 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处理的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指将固体废物变成适于运输、利用、储存或最终处置的过程。其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和固化处理。单个高校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应以分类收集和减量化为抓手推进源头管理, 实行废品回收, 分类收集, 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妥善处置并购置污水处理设施[6]。另一方面, 推行其他节约措施。如实施浴室计时刷卡收费制度, 公寓、教室定时供电, 纸张双面用过之后换回再生纸发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等, 这些举措都非常有效。

5.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必须与生态法制建设相结合

罗曼罗兰说, 善良不是学问, 而是行为。校园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 更是一种人们的日常行为。校园生态行为建设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校园生态制度建设和校园生态意识建设等最终都要落实在校园生态行为建设的实际行动上。在新形势下, 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 以法治促德治。从我国高校目前仍存在差距的客观实际看, 制订全国高校统一的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准则时机尚不成熟。但是, 可以根据高校各自特点, 制订符合高校生态文明要求的行为准则等地方性法规。通过将基本行为准则法规化, 违法者受到相应惩处, 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就能逐步促使人们文明自律。

总之, 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社会的未来系于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灵魂。绿色教育、循环教育、低碳教育正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肩负起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的重任。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 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高校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求建设的有效对策, 引导大学生确立践行生态价值观, 从而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杨梅枝, 劳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 08.[1]杨梅枝, 劳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 08.

[2]林汐.走向辉煌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11.[2]林汐.走向辉煌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11.

[3, 4]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Z].国环境教育网, 2011-5-20.[3, 4]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Z].国环境教育网, 2011-5-20.

[5]叶通贤.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头羊”[N].中国教育报, 2009-1-23.[5]叶通贤.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头羊”[N].中国教育报, 2009-1-23.

上一篇:生活中小雷锋范文下一篇:仓库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