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2024-04-11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共6篇)

篇1: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中共外沙乡委员会 外沙乡人民政府(2012年4月13日)

近几年来,外沙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汝城”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着力实施通道绿化、荒山绿化、镇村绿化、水系绿化等四大绿化工程,林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汝城”建设步伐,深层了解剖析我乡林业生态建设现状,积极为我县今后三年抓好城乡绿化工作提出建议,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进行了实地察看、群众访谈,认为这项工作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多次召开各类会议明确工作措施及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组织措施得力,为落实市委《关于开展三年城乡绿化攻坚的决定》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现状及成效

历史以来,外沙乡在植树造林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S324沿线山头基本为石头山,泥层薄,不适宜规模造林;浙水河两边均为生态林区,不利于发展商品用材林。长期以来,外沙乡作为非传统林业乡镇,群众历来没有造林的习惯,植树造林积极性不高;加上防火意识不强,外地老板不敢来承租造林;另外群众开发山林意识不够,历年来未在山林上获得较多的利益,荒山和残林较多;同时,部分群众“守土”意识强,不愿出租土地,林地流转困难重重。近三年来,外沙乡党委、政府迎难而上,突出“山边、路边、镇村、水系”四大绿化重点,想方设法,举全乡之力,打响了一场林业生态建设的翻身仗,累计完成新造林4200亩。一是山边绿化。重点是对外沙省边对门岭、荷塘省道边、梅木汝郴高速路边、磻溪汝郴高速路边等荒山进行了绿化,绿化总面积2960亩,主要栽植千年桐、锥栗、金银花、红花大果油茶、杉树等树种。二是路边绿化。重点对金丰路(省道至金丰禽业)、省道324线外沙段、下洞通村路、荷塘通村路、外沙通村路、梓里通村路、珠目通村路、冲头何家和唐家通组路等路段进行了绿化,全长27.4公里,目前已投入资金157万元,栽植树木有杜英、香枫、香樟、白杨、水杉、油桐等,部分路段间种夹竹桃。三是镇村绿化。重点是投入166万元对乡政府院内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达12.5亩,主要种植树种有香樟、杜英、香桂、雪松、香枫等;确定了下洞等2个绿化示范村,按照“六化”要求,重点对进村路、出村路、村内主要道路和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提升绿化标准,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水系绿化。投入15万元重点对浙水水系高村段以西至外沙段2.5公里进行了造林绿化,主要栽植观赏树木杨柳等。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在察看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一是树种单一。有的村土质(像荷塘村属于煤炭土质)不适合栽种杉树和松树,而且这是已经反复被证明了的事情,近年来仍然栽种的是杉树或松树,成活率难有保证,即使树木成活了但也生长缓慢,而且单一树种也不利于生态安全,群众受益将大打折扣。二 是群众抵触情绪大。路边绿化占用耕地太多,群众担心会影响生活,有抵触情绪,认为村组道路两侧栽种绿化风景树,不仅严重损害了沿线群众的利益,而且与中央保护耕地的精神也不相符。对这种上违中央精神,下违民意的作法,群众难以接受和理解。个别群众甚至扬言,树虽栽上,但成活不成活在于他们,树木的成活率很难保证。三是林业管理和科普宣传力度不够。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没有真正把发展林业生产、搞好技术服务、加强林政管理结合起来,加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受经济文化落后的制约,群众缺乏林业生态科普知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不合理的采伐现象、野外用火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林业生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

三、意见建议

(一)下大力气明晰林权,坚决消灭无主树。这是保证造林成功至关重要的根本措施。每一棵树、每一行树、每一方树都要有主,做到树主有责(保活)有利(收益),这样就从根本上纠正了年年植树不见树的怪现象。

(二)大力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执法人员和林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加人力物力从林区管理、路检路查、林业案件侦办、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着手,保证森林资源的保存和发展。同时要统筹解决好乡村两级林管人员的报酬问题,让他们能安心、尽心护好林。

(三)规范占地绿化补偿事宜。路边绿化工程占用的都是上 好良田,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县绿色通道建设工作的开展,建议县级财政比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办法,对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永久性绿化带占用的集体或已经承包给农民的集体土地,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抓住制约林业生态发展的技术难点、关键环节,加强林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在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五)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宣传力度。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到,缺乏植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多加宣传,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动员活动,让群众明白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篇2: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天道酬勤,30年来杭锦旗几代林业人步履匆匆,精彩不断。消灭“四荒”、绿化山川;创新产业,兴林富民;改革机制,引企强林。30年的艰苦创业,30年的团结进取,杭锦林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奉献,在鄂尔多斯高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道道绿色屏障,谱写了一曲曲播绿撒翠的雄壮乐章,演绎着“绿色主题”的艰辛跨越,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全旗总土地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市土地面积较大的旗区之一,也是自然条件最严酷,生态最脆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地形、地势、地貌复杂。特别是全旗分布的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面积20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8%,除北部黄河冲击平原以外,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带,年降水量不足280毫米,其中西北部仅为15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十年九旱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林业生态建设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杭锦旗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从根本上改善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杭锦旗历届领导年复一年,倾其全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专门制定了

方针,以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为目标,先后承担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 防护林四期及日元贷款风沙治理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并动员组织全旗干部群众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生态建设大会战。1998~2008年全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8.8万亩,飞播造林178.8万亩,封沙育林126.5万亩,种苗基地建设6.6万亩。其中:天保工程完成飞播造林115万亩,封育11万亩,种苗基地建设4.8万亩;退耕还林完成人工造林66.45万亩,封育1.5万亩;日元贷款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6.5万亩,封育114万亩,飞播造林4.8万亩,种苗基地1.8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地方完成飞播造林59万亩,人工造林184.1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24.58万株,四旁植树411.1万株。截至2008年底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13.07%,全旗林业用地达1 315万亩,其中有林地18万亩、灌木林344.12万亩、疏林地0.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0.3万亩、固定苗圃地0.17万亩、宜林地812.01万亩。

生态状况急剧恶化的趋势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许多昔日的荒滩、荒漠、重现草木葱茏,繁花铺地,流水潺潺的景象,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禁牧令》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并实施标志着杭锦旗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保护与建设

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把加强林沙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林草覆盖度的重要途径,全力扩大加工规模,打造大型林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据2008年底统计:全旗共有杨柴原料林141万亩;沙柳原料林67万亩;柠条原料林197万亩;红柳原料林2.6万亩;枸杞原料林0.9万亩;梭梭基地0.5万亩,接种肉苁蓉380亩。引进北京源丰生物质热电项目,计划建设50万亩原料林基地,每年收购23万吨生物质原料,可为当地农牧民增收5 000万元左右;并在库布齐沙漠大面积推广梭梭嫁接肉苁蓉项目,此外还对东达蒙古王纸业,晨鹤枸杞,通九生物饲料及沙柳切片生产企业,进行了大力扶持,以此壮大生产规模。继续加大对沙区大漠神光响沙,夜明沙和七星湖旅游区等沙漠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五、造林质量全面提高

不断加大营林科技含量是杭锦旗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杭锦旗大力推进林业科技服务,实现作业设计、整地方式、造林模式、树种配置、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在工程实施中,重点抓好种苗质量和施工质量的管理,对所需种子、苗木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两证一签”(合格证、原二号行动”、“飞鹰行动”等严打整治工作,充分发挥了森林公安和林政执法人员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打击效果,有效震慑了违法分子,教育了群众。

七、防火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护林防火机构和相关制度。实行了行政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包片负责制和联防责任制等护林防火制度,使各项防火措施得到了落实。二是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在重点防火林区增设护林员,成立义务防火扑火队,同时开展一系列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森林防扑火知识培训班。三是实行护林防火值班制度,加强了火源管理。防火机构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在“清明节”等重点防火期间,护林防火人员全部出动,各级防火组织和重点防火区实行全天候防火值班制度,严密监控。四是防火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防火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杭锦旗自上而下重视防火工作,逐年加大投入,添置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加强防扑火队伍建设,制定详细的防扑火预案并狠抓落实,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未发生重大森林草原火灾。

八、依法治林顺利实施

篇3: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根据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境内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具体情况, 研究提出了都匀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为各级政府对该流域的保护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剑江河为长江流域的沅江水系上游, 发源于都匀市斗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主河道在都匀市境内中北部呈U型分布, 从主源头的斗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起分别流经杨柳街镇、沙包堡办事处、都匀市主城区、国有马鞍山林场、小围寨办事处, 都匀经济开发区大坪镇、王司镇至坝固镇出境黔东南州。在小围寨办事处大河村处往上游称为剑江河, 往下游称为清水江 (本文为了方便描述, 在都匀市境内通称剑江河) , 地跨东经107°19′28″~107°46′08″, 北纬26°08′24″~26°24′44″, 都匀市境内主河道总长90.5km, 主河道流域总面积281.24km2。

2.2 地质地貌

都匀市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及黔南古陷褶断束的东南边缘。总体来看, 主要具扬子准地台的特征, 但也兼县江南台隆的特点。以岩石性质和类别而言, 剑江河流域主要为中、上石炭统至三叠系的磷酸盐岩石。

都匀市位于贵州高原东南斜坡、苗岭山脉南侧。剑江河流域地势西北部高 (源头最高海拔1961m) 、东部低 (出境口水面海拔650m) , 高差较为明显。流域积水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地 (低山、低中山、中中山、高中山) 。

2.3 气候特点

都匀市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6℃, 最冷月平均气温5.6℃, 最热月平均气温24.8℃, 年均日照时数1159h, 年平均积温5016.5℃, 无霜期300d左右,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446mm, 年相对湿度79%, 具有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云量多, 湿度大, 阴雨日数多, 日照时数偏少的特点。

2.4 土壤条件

都匀市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属亚热带黔南高原性黄壤地带, 土壤主要以砂页岩发育而成的地带性黄壤分布为主。受成土母岩影响, 在地带性黄壤之间镶嵌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在剑江河两岸, 有部分由新老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河潮土类。

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上, 海拔在1600m以上的独立山峰由于气候冷凉, 潮湿多雾, 多以腐殖植物积累为主, 形成山地灌丛草甸土, 土层浅薄, 多在50cm以下, 如斗蓬山顶部。在山地灌丛草甸土的下限至海拔1100m以上地段多为砂岩, 形成的土壤多以硅质黄壤为主。海拔1100m以下则分布着多种类型土壤, 主要有硅黄壤、硅铁黄壤、石灰土、紫色土等。

2.5 森林植被

都匀市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地处温暖湿润亚热带, 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在贵州省3级植被分区中, 属于黔东南原石灰岩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区。但是, 由于人为活动影响, 对植被的严重干扰破坏, 使原生植被大部分消失, 仅在流域源头的斗蓬山及其周边保存部分常绿阔叶林植被, 植被现状大部分是原生植被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发育的次生林, 以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 以及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和灌木林、灌草丛等为主。

3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森林资源情况

根据都匀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2013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成果数据库, 对剑江河源头和主河道沿岸山脊倒水林地数据进行筛选提取, 得出剑江河流域林地“一张图”。经统计汇总, 得出剑江河流域都匀市境内主河道积水区域森林资源情况。

剑江河流域都匀市境内积水区域国土总面积421860.0亩, 其中林业用地217288.2亩, 占国土面积51.51%, 非林业用地204571.8亩, 占48.49%。森林覆盖率51.04%, 活立木总蓄积641619.1m3。

根据剑江河流域水域功能的不同, 分为2个功能区, 以位于沙包堡办事处茶园村的都匀城市供水水库茶园水库坝址为界, 上游部分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其余主河道为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对2个功能区森林资源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3.1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剑江河流域都匀境内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包含茶园水库和剑江主源头的斗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林木资源丰富, 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马尾树等, 还有当地特色物种毛环方竹林分布。区内总面积129571.3亩, 其中林业用地95666.25亩, 占总面积73.83%, 非林业用地33905.1亩, 占26.17%。森林覆盖率73.50%。活立木总蓄积247567.3m3。各森林资源情况如下。

(1) 按林种。防护林43723.8亩 (占林业用地的45.71%) 、蓄积79864.3m3;特种用途林面积44295.45亩 (占林地的46.30%) 、蓄积148758.0m3;用材林4533.75亩 (占林地的4.74%) 、蓄积18577.9m3 (占林地总蓄积的7.50%) ;经济林1266.15亩 (占林地的1.32%) 、蓄积0m3;薪炭林1847.1亩 (占林地的1.93%) 、蓄积367.1m3。

(2) 按起源。天然林66286.5亩 (占林地的69.30%) 、蓄积185938.8m3;人工林29379.8亩 (占林地的30.70%) 、蓄积61628.4m3。

(3) 按权属。国有林面积11990.85亩 (占林地的12.53%) 、蓄积51152.2m3;集体林83675.4亩 (占林地的87.47%) 、蓄积196415.1m3。

(4) 按森林类别。国家级公益林面积74285.85亩 (占林地的77.65%) 、蓄积193823.6m3;地方公益林13733.4亩 (占林地的14.36%) 、蓄积34798.6m3;商品林面积7647.0亩 (占林地的7.99%) 、蓄积18945.0m3 (占林地总蓄积的7.65%) 。

3.2 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剑江河流域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包含另一源头杨柳街河都匀市境内部分、茶园水库坝址往下游直至出都匀市境。流域积水区域林地分布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 以及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和沿岸山地中上部分布的灌木林、灌草丛等。区内总面积292288.7亩, 其中林业用地121621.95亩, 占国土总面积41.61%;非林业用地170666.75亩, 占58.39%。森林覆盖率41.09%。活立木总蓄积394051.9m3。各森林资源情况如下。

(1) 按林种。防护林53494.35亩 (占林业用地的43.98%) 、蓄积120174.1m3;特种用途林面积7878.6亩 (占林地的6.48%) 、蓄积61059.8m3;用材林43806.6亩 (占林地的36.02%) 、蓄积209394.5m3 (占林地总蓄积的53.14%) ;经济林2617.35亩 (占林地的2.15%) 、蓄积22.7m3;薪炭林13825.05亩 (占林地的11.38%) 、蓄积3400.9m3。

(2) 按起源。天然林35778.15亩 (占林地的29.42%) 、蓄积23012.6m3;人工林85843.8亩 (占林地的70.58%) 、蓄积371039.3m3。

(3) 按权属。国有林面积7035.75亩 (占林地的5.78%) 、蓄积55251.9m3;集体林114586.2亩 (占林地的94.22%) 、蓄积338800.0m3。

(4) 按森林类别。国家公益林面积23806.5亩 (占林地的44.89%) 、蓄积81443.8m3;地方公益林36226.05亩 (占林地的23.10%) 、蓄积99790.1m3;商品林面积61589.4亩 (占林地的32.01%) 、蓄积212818.0m3 (占林地总蓄积的54.01%) 。

4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林业工作概况

4.1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各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情况

4.1.1 退耕还林工程

2002年都匀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累计在剑江河流域沿岸退耕还林25000亩, 退耕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柳杉、茶叶等。10多年来, 退耕效果良好, 特别是杨柳街镇斗篷山村、谷江村, 王司镇等地2002~2003年度实施的马尾松、柳杉针叶林退耕, 目前郁闭度已在0.8以上, 平均胸径达15~16cm, 最大胸径已达24cm, 为剑江河流域提供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水净化等多种森林生态功能。

4.1.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以来, 流域沿岸森林资源 (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均在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范围内, 年均管护面积为215000亩。

4.1.3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2009、2010年度在剑江河源头的斗篷山村、谷江村, 杨柳街河 (剑江河另一源头) 流域沿岸实施封山育林46860亩 (2009年度24315亩、2010年度22545亩) 、人工造林1470亩 (2009年度720亩、2010年度750亩) 。

4.1.4 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

2005年度都匀市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在杨柳街河流域沿岸废弃煤窑废渣场进行客土造林, 面积80亩, 树种为湿地松、马尾松针叶混交。目前保存率良好, 为下一步较大规模开展类似治理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4.1.5 义务植树

2010年, 为响应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绿色黔南、美丽之洲”建设目标, 州、市共建在流经都匀市开发区的剑江河岸义务植树栽植株高4m以上、米径15cm以上银杏绿化大苗100余株, 为剑江河打造护岸屏障的同时也为匀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绿色。

4.2 剑江河流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发证情况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所有集体林 (197329.8亩) 均进行了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至2014年3月, 林权证发证面积176136.6亩, 发证率89.26%, 共计发放林权证7443本。

4.3 剑江河流域25°以上陡坡耕地情况、宜林荒山荒地情况、水土流失等情况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872.1亩。根据都匀市新一轮退耕还林摸底调查结果数据, 25°以上陡坡耕地面积达40177.1亩。大量陡坡耕地以及沿岸各种非法采矿点的存在, 使剑江河部分河段沿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4.4 剑江河流域公益林、商品林分布及其森林资源管理状况

根据都匀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林地功能分区, 全市林地依照相对集中连片原则总体划分为四大区域: (1) 中心城市景观风景林功能区; (2) 东部、南部一般用材林功能区; (3) 西部、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 (4) 东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都匀市森林分类区划工作遵从以上原则, 反映在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内, 则体现为斗篷山自然保护区、杨柳街镇、沙包堡办事处归集到西部、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国有马鞍山林场、小围寨办事处处于中心城市景观风景林功能区。以上两区处于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发源地, 生态功能相当脆弱, 原则上以区划公益林 (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为主;对立地质量较高的东部沿岸大坪镇、王司镇、坝固镇, 在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从当地林农的经济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尊重资源现状, 遵循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地制宜, 区划以商品林为主, 以调动林农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根据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在坡度大, 立地质量较差的沿岸林地区划部分公益林。

剑江河源头及上游沿线斗篷山自然保护区、杨柳街镇直至小围寨办事处所区划的公益林,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投入下, 森林资源管护效果良好, 未发生大面积破坏的情况。但从大坪镇开始, 到王司镇、坝固镇剑江河沿线, 因当地经济较为落后, 部分少数民族民众对国家林业政策的误解或不了解, 导致当地时有盗伐滥伐林木的现象发生。

4.5 剑江河流域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管理及生态补偿基金兑现情况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97098.2亩。都匀市国家级公益林实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自2009年开始试点实施, 2011年全市全面展开补偿兑现工作至今, 中央财政已投入资金1783.7万元。个人经营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偿基金全部通过“一折通”帐户兑现到农户个人, 并由个人按管护合同承担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责任;集体经营管理的管护补偿基金由财政部门划拨到村级帐户内, 由村 (组) 集体召开村民 (代表) 大会, 严格根据《贵州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提出资金使用方案, 经村委会, 乡 (镇) 、办事处审核并提交市财政和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 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开支。

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的地方公益林面积49959.5亩。根据《贵州省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 来源为省、州、县按照4∶3∶3比例配套落实, 都匀市自2012年度开始获得省级财政补偿基金每年每亩2元, 但截至2013年底, 州、市 (县) 财政应配套部分还未获落实。

5 与剑江河流域保护密切相关的涉及林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易引起水土流失, 多年来, 全市林业重点工程除退耕还林外, 在流域积水区开展全面整地的营造林项目都比较谨慎, 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封山育林项目开展的补植补造均为穴状或带状整地, 利于水土保持。但是, 沿河两岸仍存在未批先用林地的情况, 如杨柳街河流域高桥片约400亩的猕猴桃建设基地, 投资方在未通过林业部门审批的情况下, 即入场施工, 进行全面整地栽植猕猴桃, 导致河流周边造林地水土保持状况不容乐观。

(2) 都匀市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剑江河源头斗篷山自然保护区、茶园水库周边村寨的民众生活垃圾及污水, 特别是茶园水库周边农家乐所产生的污水对水源的污染相当严重。一些当地群众为了个人经济利益, 现在还常有非法捕鱼、乱捕野生动物销售给饭店的不法行为发生。

(3) 国家对公益林根据生态区位进行分类管理, 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国家级公益林实行中央财政全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都匀市自2012年开始获得省级财政补偿基金每年每亩2元, 但截至2013年底, 州、市 (县) 财政应配套部分还未获落实, 到位率仅40%, 远远低于中央财政补偿标准, 而且即使州、市 (县) 级财政配套到位, 仍然远低于中央财政补偿标准, 在实施过程中因标准不一致而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剑江河流域积水区域的地方公益林面积达49959.45亩, 加上各条支流及流域非积水区面积更大, 而州、市部分得不到落实, 生态补偿标准偏低, 补偿作用不明显, 导致农民护林积极性不高, 将非常不利于剑江河流域的保护。

(4)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茶园水库周边有个人承包集体荒山造林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面积约400亩, 种植树种大部分为用材树种杉木。在随后数年的生态公益林区划中, 根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该地区森林应区划为一级保护国家级公益林, 严禁商品性质采伐林木, 虽然中央财政自2009年以来就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并且已从2009年每年每亩4.75元逐步增加到2013年每年每亩14.75元, 但是补偿标准仍然偏低, 远远不足以补贴承包造林户多年来所投入造林管护的费用, 又不能采伐林木获取收益, 导致造林大户多次到政府相关部门上访, 要求政府部门出资收购其承包造林林木。

(5)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剑江河流域的一级水源涵养林区, 内有数个村寨, 人为生产活动较为频繁, 存在因烧炭取暖、自用等乱砍滥伐林木、乱采乱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野外用火、破坏林地资源全面整地种植茶叶等违法行为, 非常不利于森林的水源涵养等功能。长期以来,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王司镇、坝固镇剑江河沿岸还存在破坏林地资源开采重晶石、采砂采石等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斗篷山自然保护区同时是都匀市斗篷山-剑江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其景观资源主要是森林, 按现行管理体制, 风景名胜区由旅游部门管理, 但景区内生态工程建设及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如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林地管理等事务) 均由林业部门承担, 而多年来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到景区履行职责均需请示才能进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内生态工程的实施和森林资源的管理。

6 对实施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的建议

(1) 建议在剑江河流域区内发展种养殖项目应当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对周边生态环境提出的论证意见, 避免不正确的开发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及森林资源被破坏。

(2) 建议在流域管理范围内, 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污染水体的物体及排放生活废水, 在各村寨排污口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并通过各种渠道的生态补偿等形式加大对当地民众的现金补贴, 提高民众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将茶园水库周边的民众特别是农家乐全部搬离水库库区周边, 并将废弃建设用地复垦造林转变为林业用地, 涵养水源。禁止在剑江河流域内非法捕捞鱼类及捕捉野生动物。

(3) 建议州、市 (县) 级地方政府配套落实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因与中央补偿基金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将来在财政收入增加后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与国家级公益林一致, 增强群众对剑江河流域森林保护意识, 化解因生态补偿标准相差太大引发的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

(4) 建议为了更好的维护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茶园水库和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的林业生态平衡, 由政府部门以生态赎买的形式收购造林户所承包营造的山林, 花钱买生态, 让全社会均能享受生态建设的成果, 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谁造谁有, 合造共有”政策的具体体现, 进而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5) 建议政府加大斗篷山水源涵养林区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力度, 彻底清除流域区内各类影响和破坏水土流失的建设项目, 加大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禁止在斗篷山水源涵养林区域因烧炭取暖、自用等乱砍滥伐水源林、乱采乱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违规野外用火。禁止擅自毁林种植和改变林地现状。

(6) 建议加强林地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和管理林地资源。针对已开采的非法采矿点应坚决关停, 并由林业等部门组织造林绿化覆盖植被, 以对尾矿废渣废水进行过滤, 逐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

(7) 针对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进出斗篷山风景区履行职责受到一定限制的问题, 建议地方政府考虑协调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 明确管理职责职能, 一是将部分职责 (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 明确给旅游部门管理;二是斗篷山风景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仍由林业部门承担, 但由景区管理部门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办理工作通行证, 以便于景区内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以及生态建设工作开展。

摘要:分析了都匀市境内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都匀市境内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为各级政府对该流域的保护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剑江河,流域,林业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和相关立法问题研究”课题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和相关立法问题研究报告[EB/OL].[2009-12-30].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bj/s/2653/content-420067.html.

[2]合肥市政协“巢湖综合治理开发”第一调研组.关于巢湖流域综合防治与环湖生态保护修复的调研报告[EB/OL].[2012-9-24].http://www.hefei.gov.cn/n1105/n32932/n193254/n194223/n25271290/25586798.html.

[3]张敏.清水江流域林业生态文化研究[C]//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2008:402~411.

篇4: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对策建议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生态建设是指以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等为主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保证“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效应日益凸显,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是当前林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些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为同仁们提供参考借鉴。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领导的高度重视就成为了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党政部门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把发展林业生产、建设林业生态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来抓,纳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及检查监督等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好林业、农业、工业、环保、旅游、财政等相关行业部门,科学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惠泽千秋万代子孙的民生工程,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因此,政府部门要把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列入到政府财政预算,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从财政投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采伐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为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采取积极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努力建立一个“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健全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中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林业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关心、理解、支持、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形成全民兴林、护林的局面。同时,积极培养和扶持典型部门和个人,对生态建设成绩卓著者及有功人员,要予以表彰并组织干部群众学习。

3.坚持科技兴林,努力提高营造林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应该重点放在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上。首先应强化林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素质。严格按照新时期生态林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加强科技队伍培训工作,尤其对种植、养护等一线人员的科技指导与培训,培育一支业务过硬、组织有力、精简高效的林业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效益林业建设。要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植株,不断提高良种良法的普及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林,如油茶、竹、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林业基地建设,全面林业生态建设的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提升林木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安全。采取封、造、改、管并举,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更新和中幼林抚育改造,严格林木的采伐,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姚昌田.WTO与中国林业[M].中国林农业出版社,2008.

[3]马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篇5: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见

(送审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努力实现森林资源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林业生态建设目标,按照《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委、政府“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象”活动总体要求,现就我市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目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优先发展,着力实施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城乡大环境绿化和林业产业培育等“六大” 1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森林资源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林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772万亩,森林面积达到306万亩,森林价值达到350亿元,其中森林生态价值达320亿元,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8%提高到现在的17.6%,草原植被覆盖度由35%提高到73%,治理水土流失2000多平方公里,初步建立起了以山脉为骨架,以流域为单元,以城市及旅游景区绿化为亮点,乔灌草复合配置的林业生态体系。

1.林草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营造林65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94万亩、封山育林6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466万亩,其中退耕地212万亩,荒山254万亩。随着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的加快,林草面积逐年增加,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增多,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2.农业结构快速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退耕还林受益群众涉及17.8万户98万多人,农业人口人均退耕达到2亩,累计兑现粮款补助折合现金31.7亿元。仅2010年,全市退耕还林粮款补助3.5亿元,退耕户户均1966元,全市农民人均粮款补助2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77元, 2

比十年前翻了两番。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不仅使退耕农民享受到政策补助,而且大部分退耕农民从赖依生存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劳务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同时,促使农业结构快速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发展。

3.林业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优势逐步显现。我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培育“两杏”、枸杞、中药材、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全市林业产业达到了130万亩,建立起以彭阳、西吉、原州区为主的经济林基地104万亩,以泾源、隆德为主的苗木花卉基地26万亩。据统计,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将达到9.9亿元。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大亮点。

4.城乡绿化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自200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城乡大环境绿化24.9万亩,县乡村道路绿化3132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1.6万亩,城市绿化率达到28.63%。打造出了市区的古雁岭生态园和长城梁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工程、原州区的贺家湾水源地保护工程、隆德县珍稀植物园、彭阳县茹河治理工程、西吉县的“两山一湖”工程、泾源县城绿化等一批绿化亮点工程,使固原市区及各县的城市环境面貌发生极大改变。彭阳县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国园林县城”目标。

(二)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推进发展战略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我市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党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以六盘山为主的黄土高原区纳入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甘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扶贫规划中,明确将生态建设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保障优先发展。自治区生态移民工程、宁南山区区域中心城市暨大县城建设战略举措,为我市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固原区划为“生态功能区”,自治区高级专家组将固原定位为休闲、文化、旅游、低碳“生态中心”,国家拟将固原市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要求,“把宁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张毅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夏中南部地区是黄河支流泾河、葫芦河、清水河的发源地,保护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非 4

常重要。王正伟主席在固原调研时作出“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重要指示。固原是全区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我市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关键时期,抓好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市委、政府也提出了建设自治区级森林、园林城市的宏伟目标。在把握诸多良好机遇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承载能力脆弱、生态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林业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居环境较差,森林资源管护任务繁重等问题,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西部生态屏障的目标任务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高对林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定位要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苦干,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全力构建西部生态屏障,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思路,进一步明确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

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城乡大环境绿化、生态移民区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培育“六大工程”,切实做好生态建设保护、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旅游“三篇文章”,实现林业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注重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并举、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文明建设“两大转变”,奋力开创林业生态建设新局面,为构建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的原则,在半阴湿土石质山区建成以大六盘生态经济圈为核心的水源涵养林生态功能区;在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成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林草复合功能区;在河谷川道区建成以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和特色经济林为重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示范区;在城镇构建起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村镇绿化网络体系,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争取将固原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力争到2015年实现森林面积达到39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市区和各县城创建国家、自治区级森林园林城市达标,有稳定收益的林业产业基地达到100万亩、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三大目标”。

三、突出重点,全面落实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任务

(一)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1.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抓住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重大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与治理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结构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将移民区以及全市部分低产坡耕地、宜林荒山荒沟全面实施造林绿化,推进生态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退耕还林200万亩,荒山造林180万亩。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每年完成补植补造50万亩,确保林木保存率和造林密度达到国家阶段性验收标准。

2.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宗旨,以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扩大六盘山及其外围天然林保护范围,全力实施好国家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50万亩。

3.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原州区三营镇,西吉县兴隆镇、蒋台乡,彭阳县红河乡、城阳镇、白阳镇,隆德县沙塘镇,泾源县泾河源镇等地区为重点,结合全市百万亩库井灌区综合治理,认真实施河谷川道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工程,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30万亩,保护农田200万亩。

4.切实做好生态移民区封育造林工程。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后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工作,将迁出区全部划为无人居住区,对移民原有宅基地按照“迁出一户、平整一户、绿化一户”的要求,全部转化为生态建设用地。对宜林区加快人工造林步伐,对不宜造林区实行全面封禁,恢复生态。

(二)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构筑城乡生态体系 1.全面推进城市大环境绿化。以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战略为契机,以固原市区为中心,以各县(区)县城为重点,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特点鲜明的城市森林体系和城镇绿化体系。全力实施市区“三山三园”(东岳山、黄峁山、九龙山,古雁岭<长城梁>森林公园、叠叠沟森林公园、清水河湿地公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切实做好盐化工示范区绿化、城市道路绿化、市区公共绿地建设等,营造景观林10万亩,使市区绿化率达35%以上,把固原市城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山城。加快各县(区)县城、集镇绿化,完成大环境绿化10万亩,全面提升城镇绿化整体水平。力争固原市区、泾源县城、隆德县城、西吉县城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彭阳县城达到国家级森林城市标准。

2.加快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8

水是城市的灵魂。要坚持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结合污水处理、水系疏浚、引水入城工程,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力度,打造城市综合湿地景观。全面实施市区清水河湿地、隆德渝河湿地、彭阳茹河湿地、西吉震湖湿地和葫芦河湿地等保护修复工程,大力营造浅滩湿地生态林,建设沿河护岸生态景观林,切实做好河道治理、岸道建设、给排水建设及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加强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的保护,恢复水生植被群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重点申报建设清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集水上活动、农家乐、动物展览、苗木花卉生产观赏及风景林带为一体的城市湿地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品位。

3.积极实施道路村庄绿化。以县乡村道路绿化为重点,在主要国道、省道过境段、旅游景区路段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通道景观,完成道路绿化工程1000公里。重点围绕生态移民新村,开展生态示范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完成乡村“四旁”植树2000万株、造林10万亩。创建生态乡镇建设25个、生态示范村250个,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巩固建设成果 1.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坚持专业队伍管护、集体管护以 9

及个人承包管护相结合,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切实做好林木管护。强化封山禁牧工作,加快植被恢复步伐。建立跨区域林区治安防范协作机制,深入实施林区警务战略。继续做好森林资源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毁坏林木、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

2.全力抓好森林防火。继续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力争建设固原市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与技术培训中心,实施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重点林区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火情了望监测和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完善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扎实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和群防群治,构建快捷高效的防火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村级联户承包责任制,严防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3.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六盘山珍稀野生花灌木保护工程,创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六盘山珍稀植物培植基地,切实增强对自然保护区及各重要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好重点时节、重点区位和重点疫病的监测防控。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完成病虫鼠害综合防治900万亩(次)。

(四)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1.做大做强种苗产业。充分发挥六盘山地区的气候和地 10

域优势,以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发展为目标,重点在开拓市场、科技入园、示范引导和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抓好科技示范点,创建示范基地,实现以点带面,推动苗木产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建设苗木基地40万亩,其中以泾源、隆德为主建设针叶树、六盘山特色花灌木基地30万亩,以彭阳、西吉、原州区为主建设阔叶乔灌木基地10万亩,形成冷凉型苗木产业优势,把我市建设成为西北最具区域特色的苗木花卉繁育基地。加快科技引领和创新,引进推广外来树种,提纯复壮本地树种,培育壮大特色高效树种。切实做好市场调研与分析,及时掌握和发布供求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广辟销售渠道。

2.做优特色经济林产业。充分发挥宁南山区产业特色、产业优势和潜在优势,合理利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有利条件,做优经济林产业。重点发展以“两杏”、枸杞、花椒、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20万亩,在河谷川道区发展以花卉、林果为主的设施林业基地5万亩。因地制宜地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草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建设一批枸杞(沙棘)鲜果加工厂、柠条精饲料加工厂、果脯加工厂等企业,进行林产品深加工,增加综合效益。

(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1.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自然风光、火石寨地质森林公园为依托,整合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拓展森林旅游线路,开发森林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渡假、农家乐等森林旅游业。

2.推进生态文明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展现固原生态风貌。

3.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各类“纪念林”、“青年林”、“军民共建林”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森林旅游节、湿地文化节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面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通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军营、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生态建设。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生态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六)着力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紧紧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目标,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流转,优化林业要素配置,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处理好放活经营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既放活 12

农民经营林业的自主权,又要在林木采伐、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管理,做到放而有序、管而不死。积极调处林权纠纷,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2011年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

四、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跨越发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林业部门要搞好牵头和组织实施。发改、财政等部门要抓紧完善林业扶持政策。水务、交通、建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支持林业发展。金融部门要细化林业投融资各项措施。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全市 13

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理顺林业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对接国家和自治区林业部门,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尽早实现我市创建森林、园林城市目标,将市区城市绿化职能合并划转到林业部门,整合林业、园林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将六盘山土石质山区300万亩林地全部纳入公益林范围,实行生态补偿。建立社会化林业建设新机制。鼓励、支持一切有经营能力的投资主体,采取承包、租赁、购买、流转等多种形式开展宜林“四荒”治理,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投资兴建林业产业实体。引导和支持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业服务社会中介机构。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方面,市财政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财政预算,2012年安排林业生态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以后每年按10%逐年增长,主要用于森林资源管护和林业产业发展。市财政还将建立城市绿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各县(区)也要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本地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林业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发改、财政、林业部门每年都要筛选一批林业生态建设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林业专项资金支持。对于重大造林 14

贷款项目,要积极争取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贴息政策。税收方面,对种苗生产者、经营者、绿化企业等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对林木管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公益性事业一律免税。融资方面,金融部门对林业建设等项目以及群众造林育林所需贷款,要择优给予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优先为发展种苗产业的农户、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

(四)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加大乡土造林树种苗木的培育力度,推广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加快林业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低产林和劣质品种的改良步伐。继续实施林业科技引领计划、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大林农的科技服务和培训力度,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点、示范片,提高林农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加快示范园区、种苗基地的技术创新,提升集约化、科学化水平。创新科技管理体制,鼓励林业技术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实体。

(五)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管护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管理,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按工程质量标准验收,按工程进度拨付建设资金。继续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质量监理制、项目物资招标采购制和项目投入报账制,加强工程责任、15

质量和资金的管理。切实加强林业法制建设,严格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审批管理。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林业行业的市、县(区)、乡(镇)三级网络信息化体系。

篇6: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

(2010年7月16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为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林业生态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和国土安全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和保障转型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山西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更是长远的战略要求。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林业工作迈上新台阶。但我省缺林少绿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为从根本上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切实增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我省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山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生态保障。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林业生态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和林业效益,走出黄土高原和资源型地区发展现代林业的路子, 不断推进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城乡宜居的森林环境体系建设、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使全省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省人民政府应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制定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制定本地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做到与省级规划衔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28亿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5亿立方米。

三、深入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和森林城市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力争到2015年有30%的县(市、区)、2020年有80%的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生态县建设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重点实施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以及省级造林绿化工程。各市、县(市、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创建林业生态县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强化组织实施,严格目标考核,杜绝“形象工程”,确保创建林业生态县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县级以上城市力争建立一个以上森林公园。城镇建设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省、市总体规划留有足够的绿地面积,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要大力开展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提升城市绿化品位,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四、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级人民政府要紧紧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目标,到2013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尊重农

民意愿,明晰产权,确权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健全林权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积极跟进配套改革,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制度,开展林木采伐管理试点,实行采伐限额公示制。建立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健全林权流转市场,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省、市、县三级要成立林权服务机构,负责林权登记发证、林地流转评估、纠纷调处及资产抵押等服务工作。

五、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搞好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不断强化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作用,积极组建灭火专业队,建立联防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加强监测、检疫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坚持森林、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盗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树木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禁在城市建设中毁坏林木植被;加强生物多样性、湿地和古树名木保护,搞好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维护全省重要生态系统和种质资源安全;认真搞好封山禁牧,积极扶持舍饲养殖,加强未成林造林地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省直国有林局、市县国有林场承担着保护和管理全省主要生态公益林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公共保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造林质量稽查监理、资源林政、森林公安、乡镇林业站等林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健全服务体系,改善装备条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一支作风硬、素质高的林业专业队伍,保障林业生态建设顺利推进。

六、有效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木种苗花卉、速生丰产用材林、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等林业产业。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大力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以核桃、红枣、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力争每年新发展100万亩以上。要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扶持培育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实施品牌化战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交易市场,拓展林产品市场流通渠道。要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产供销服务。要制定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业。通过产业振兴,实现兴林富民。

七、着力强化林业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着力解决抗旱抗碱造林、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森林火灾预防扑救、经济林增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制约当前林业建设的关键技术;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大力发展乡土树种;搞好集约经营,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加强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广泛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户、科技下乡活动,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体系,搞好生态效益监测、林产品质量检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科技条件建设;强化林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兴林水平。

八、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制度,确保各级人民政府每年林业生态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加快公益林区划界定,参照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尽快建立省、市、县三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逐步扩大其规模和范围。建立健全造林绿

化、中幼林抚育、林木良种等财政补贴制度,逐步提高造林投资标准。加大煤炭可持续发展“跨区域生态治理”资金向林业建设的倾斜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以煤补林力度,积极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煤炭企业应当加强矿区植被恢复,从吨煤10元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中,划出不低于20%用于本矿区和煤矿所在县(市、区)的造林绿化及沉陷区治理;其他资源型企业也应当从经营利润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造林绿化;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公民个人投资造林绿化,积极发展碳汇林业,逐步建立碳汇交易市场。要依法征收育林基金用于造林绿化。要加大金融扶持林业力度,增加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林权抵押、林农信用、林农联保等小额贷款。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相结合,加大对贫困户承包造林扶持力度。

九、始终坚持依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林业立法工作,不断完善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规范、保障和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发展。强化林业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依法治林的意识。深化林业执法体制改革,搞好综合行政执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业重点项目、工程资金的跟踪检查和审计监督,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建立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大林业执法检查力度,定期组织对林业法律、法规、重大问题决定执行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或执法检查,不断增强监督实效,依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各级领导要强化责任,发扬“右玉精神”,持之以恒地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形式,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林业生态建设。驻晋部队、武警官兵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承担造林绿化和森林火灾朴救任务。要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造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林业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串词下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