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24-05-08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建设现代水网体系、完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景观、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建设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供用水体系、水文化体系、水管理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情况;对策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

山东海河流域多年水资源总量为**亿m3,人均占有量为**m3,亩均占有量** 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汛期水多易涝,非汛期干旱缺水。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长期以来蓄水工程建设滞后、用水浪费和水污染,使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正常年份缺水量近**亿m3,还有近**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自来水,**多万农村人口未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2防洪能力低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防洪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城市防洪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部分堤防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部分支流河道淤积严重,降低了防洪除涝能力,险工险点多,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时间明显增多,旱涝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加之我市防灾减灾设施薄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防洪减灾能力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3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

流域水环境状况呈阶段性、脆弱性特点,多数河流水质波动较大,部分区域污染仍很突出,部分河流水质明显反弹。2010年,流域三条主要骨干河道在丰水期达到了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但是,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难以稳定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主要污染物浓度距离水功能区划要求仍有差距,特别是边界水污染协调处置困难,给我市的供水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1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建设以南水北调、引黄总干渠、骨干河道为骨架的水网体系,增强了水资源调配能力;二是治理疏浚河道,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三是建设平原水库,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2.2水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已实现一县一厂的建设目标,主要污染物达到了一级A排放标准;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8%。二是建设水质净化工程,河流水体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步形成了“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断面”为主体的“递进式”治污模式。三是加强地下水保护,关停城区地下取水井,有效遏止了地下水超采,基本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五是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逐步恢复河道水体功能,各水功能区的水质明显变好,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趋于减小,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3生态景观建设效果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建设水利风景区,以平原水库为依托,打造了一批独具魅力的水利风景区。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以及科普、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二是建设滨河景观,突出加大水环境整治工作。

2.4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初步构建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六个必须”的规定,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取水单位和个人不予发证,从严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审批。三是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等行业,编制取用水户用水计划,实行”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四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

一是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指标管理。二是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取水计量监测体系、计划用水指标管理体系、考核问责制度体系。三是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继续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编制水中长期供水计划和配置方案、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和备用水源实施方案、防洪减灾应急预案,确保城市防洪和供水安全。

3.2建设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

一是实施水系治理与修复,主要入河排污口、主要纳污河道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建设截污治污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拓展水面,美化自然景观,河湖水质符合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河流、湖泊、水库、塘坝、沟渠等水体全面健康。三是建设入河排污口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严格污水达标排放。四是科学划定水功能区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区域和保护标志。五是建设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工程,沿大型河流,大引黄灌渠每侧建设主干林带200m,支线河流每侧建设宽100-150m的主干林带,其它河流沟渠每侧规划建设主干林带宽不低于50m。

3.3建设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

一是以水网为依托,加强涵闸、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构筑防洪、供水安全工程,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二是建设农村生活地表水供水工程,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饮用同网、同质、同价的黄河水。三是强化水源地保护,建设水源地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及引黄河道周边环境,减轻农业面源对引黄及南水北调水质的影响,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四是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开展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量。

3.4建设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一河双人”河流生态保护制度,公开选聘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士作为河流代言人,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重点河流的河长,创新“一河双人”河流生态的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联合保护模式。二是推进城市多样化亲水平台和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使市民在亲水活动中认识水、利用水,从而爱护水、欣赏水。三是深入发掘运河特色水文化,通过塑造传统运河景观,使人们品位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运河文化,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打造运河文化节等传播交流平台,充分体现运河水文化特色。

3.5建设高效有序的水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二是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三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篇2: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及重要历史意义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

(1)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

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篇3: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者, 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基地, 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方面,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 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和淡水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8%,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2]。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 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 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 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和谐共荣。“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引领的过程中, 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不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 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 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生态文明要求大学生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道德规范, 这些品德的培养, 促进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最终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制约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度低, 获取方式单一

据有关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含义的认知程度低, 重要性认知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含的认知仅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听说过占58.10%, 知道占21.54%, 不知道占20.36%, 这表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认识不是很清晰。在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方面, 其中仅有38.93%的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 12.65%的学生知道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缺乏[3]。

2. 大学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意识还是很强烈的, 但转化为实践的不多

在调查是否愿意做一名维护生态文明的志愿者时, 愿意占53.16%, 可以考虑占39.53%, 不愿意占7.31%;对于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学生选择主动制止的比例很低, 有时制止占70.16%, 主动制止占16.40%, 不理会占13.44%。常购买环保产品的仅占8.89%, 常主动采取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占18.58%, 从没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高达38.14%[4]。所以, 大学生还没有将这一强烈意识直接转化为行动。

3. 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缺失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各类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 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和影响, 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保障制度。目前, 高校还没有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首先,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其次, 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再次, 在师资结构上, 教师的人文与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最后, 促进学生自主教育的手段还不明显。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从改变教育者已有观念及整合校园内外环境等外部因素入手, 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感知、体验、认同及内化来完成。当前, 高校在让学生接触并亲自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关系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有效途径。

4.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行为等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 大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行为的现象严重。长流水、长明灯、乱扔馒头、乱倒饭菜等现象时有发生,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 甚至破坏公共财产, 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 攀折花木, 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 攀比消费, 用物质来炫耀其所谓的成功、富有、高贵的社会地位, 满足其虚荣的心理需求。过度消费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对环境的极度破坏, 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鉴于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 高校应该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制度约束和观念引导, 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 以学校为载体, 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使校园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循环利用, 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 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以生态教育为起点,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专业知识, 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首先,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其次,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平等观教育;再次,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观教育, 唤起他们关爱生命、善待生物的良知, 并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5]。

2.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促进高校生态文明进步

以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促进高校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高校应全方位、创造性地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首先, 应创新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创新。其次, 应创新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模式、创新生态文明研究模式等。再次, 应完善师资结构。师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能否顺利进行。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自于教师人文与环境素质的提高。最后, 应创新自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从改变教育者已有观念及整合校园内外环境等外部因素入手, 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感知、体验、认同及内化来完成。

3.破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消费

一般来看, 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在于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攀比心理。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 许多人喜欢以个人的消费水平作为评价其能力的标准。二是虚荣心理。有的同学在学习或文体比赛活动中落后了, 在某种虚荣心理的驱使下, 转而在衣着打扮等方面展示、炫耀, 以求心理平衡。三是放任心理。针对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而导致的不文明消费行为,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多管齐下, 共同引导学生生态文明消费。

4.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工作举措必须切实可行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一方面, 购置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高校的固体废弃物以生活垃圾为主, 目前采用的处理办法主要是异地填埋处理, 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处理的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指将固体废物变成适于运输、利用、储存或最终处置的过程。其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和固化处理。单个高校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应以分类收集和减量化为抓手推进源头管理, 实行废品回收, 分类收集, 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妥善处置并购置污水处理设施[6]。另一方面, 推行其他节约措施。如实施浴室计时刷卡收费制度, 公寓、教室定时供电, 纸张双面用过之后换回再生纸发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等, 这些举措都非常有效。

5.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必须与生态法制建设相结合

罗曼罗兰说, 善良不是学问, 而是行为。校园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 更是一种人们的日常行为。校园生态行为建设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校园生态制度建设和校园生态意识建设等最终都要落实在校园生态行为建设的实际行动上。在新形势下, 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 以法治促德治。从我国高校目前仍存在差距的客观实际看, 制订全国高校统一的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准则时机尚不成熟。但是, 可以根据高校各自特点, 制订符合高校生态文明要求的行为准则等地方性法规。通过将基本行为准则法规化, 违法者受到相应惩处, 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就能逐步促使人们文明自律。

总之, 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社会的未来系于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灵魂。绿色教育、循环教育、低碳教育正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肩负起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的重任。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 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高校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求建设的有效对策, 引导大学生确立践行生态价值观, 从而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杨梅枝, 劳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 08.[1]杨梅枝, 劳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 08.

[2]林汐.走向辉煌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11.[2]林汐.走向辉煌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11.

[3, 4]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Z].国环境教育网, 2011-5-20.[3, 4]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Z].国环境教育网, 2011-5-20.

[5]叶通贤.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头羊”[N].中国教育报, 2009-1-23.[5]叶通贤.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头羊”[N].中国教育报, 2009-1-23.

篇4: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对策建议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生态建设是指以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等为主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保证“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效应日益凸显,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是当前林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些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为同仁们提供参考借鉴。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领导的高度重视就成为了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党政部门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把发展林业生产、建设林业生态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来抓,纳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及检查监督等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好林业、农业、工业、环保、旅游、财政等相关行业部门,科学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惠泽千秋万代子孙的民生工程,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因此,政府部门要把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列入到政府财政预算,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从财政投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采伐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为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采取积极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努力建立一个“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健全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中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林业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关心、理解、支持、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形成全民兴林、护林的局面。同时,积极培养和扶持典型部门和个人,对生态建设成绩卓著者及有功人员,要予以表彰并组织干部群众学习。

3.坚持科技兴林,努力提高营造林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应该重点放在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上。首先应强化林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素质。严格按照新时期生态林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加强科技队伍培训工作,尤其对种植、养护等一线人员的科技指导与培训,培育一支业务过硬、组织有力、精简高效的林业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效益林业建设。要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植株,不断提高良种良法的普及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林,如油茶、竹、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林业基地建设,全面林业生态建设的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提升林木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安全。采取封、造、改、管并举,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更新和中幼林抚育改造,严格林木的采伐,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姚昌田.WTO与中国林业[M].中国林农业出版社,2008.

[3]马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篇5: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 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水中挥发酚浓度超标100倍。城西水产停水三天,盐城市全市停水一天。环保部门对蟒蛇河上游各类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确定上游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偷偷排放大量高浓度化工污水引起的。供水虽然恢复,但河水中的酚很快就在鱼的身体富集起来,使鱼发出一股难闻的煤油味,而水中的酚分解到无毒则需要到数十年至上百年。

我省在株洲马家河镇新马林,2006年1月曾发生震动全国的镉污染事件造成2人死亡,150名村民经过体检慢性轻度镉中毒。株洲市镉污染超标5倍以上土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以上,被重度污染(核心污染区)面积达34.41平方公里。湘江是我们湖南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2011年8月经批准启动了湘江治理的一号工程总投资595亿元。

上面的几起环境污染事件起码告诉我们三个事实。一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有是一个相对缓慢而隐性的杀手,就像温水煮青蛙,很容易让人麻痹和忽视,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显现时就成了大病,象日本的“水俣病”。二是环境污染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很严重。几次水污染在当时就造成了几百万人喝不上水,而过后的治理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三是环境污染,往往是“企业发财,政府买单,百姓受害“。四是环境污染,治理修复还需漫长的时日。

我们都经历过1998年长江大洪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命之河,长江流域有四亿多人,我们就生活在长江流域。由于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对长江流域的水、徒弟、林草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使湖泊猥琐,八百里洞庭几近枯竭,河床淤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也在退化,水中生物繁衍,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生物物种减少,一些珍稀水生生物面临绝迹,国宝白鳍豚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已不堪重负。1998年自然终于向人们发出警告。当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铺天盖地压向长江,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上亿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人民币。长江大洪水催生了

洪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的国策出台。

长江大洪水告诉人们: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民在经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环境容量,也称生态阀值,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环境容量,就可能发生灾难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地球上的人谁也躲不了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要燃烧煤和石油类,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水蒸气等,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好像是防止近地层的热能散射到宇宙中去的一个屏障,如同农业上新的温室,它会使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升温,人们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生的热效应叫做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烷烃等产生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由于人们大量的消耗能源,二氧化碳每年在增加。1979年开始的卫星监测发现,2008年北极冰盖体积缩小到测量以来的倒数第二位。全球在继续变暖(根据气象预报分析今年将升高0.5度)海平面在上升。一些太平洋岛国最高点仅在海平面以上几米;全球变暖也造成了极端气候,未来自然灾害。2008年5月2日,袭击缅甸的飓风使14万人遇难和失踪,240万人无家可归。当年年初,我们湖南也遭受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沿海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等城市因海平面上升沙滩严重减少,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界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冰盖下的冻土可以存储甲烷,这种能力称为“碳沉龙”或“碳存储”,都能吸收温室气体。但人类的活动削弱了自然界的这种能力,环境中的碳循环失衡。有数据表示,因冰层融化,冻土解冻使甲烷从北极逃离出来,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比其他地区快了3.5倍。科学家警告,全球变暖会在本世纪毁掉全世界赤道地区的农业,让数十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会使冰川消融,海平面继续上升,进而侵蚀人类居住的地方,毁灭和减少生物数量种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影响到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环境问题。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社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2008年10月,联合国发起全球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计划,通过投资绿色产业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

全球气候变化能影响世界各个地区,任何人都难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害。这一环境问题也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稳定和均衡多么重要。自然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应对。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主动。

上面讲的污染事件和环境问题放在一起考虑,我们发现,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有自身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体和谐相处,并竭尽全力珍惜和维护自然共同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都要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生态,人与自我之间是和谐人格,人与社会之间是和谐社会,这就是当代生态文明理念。

“失衡”源自“过度”。生态文明强调一个“度”字,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必须有“度”,环境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任人摆布的,人当然要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但人也必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地球,遵循生态规律,不能颠倒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改造自然天经地义,根本不去考虑自然的抗拒力和反作用力;自然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随意破环。人们常说: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要看到人的有限性,不能无线拔高自己的力量,对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中国古代先贤“天人合已,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珍贵的实际价值。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触及人的精神层面。生态文明也是一种文化伦理。生命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道德现象。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了自然共同体,他们相互做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是一个动态进化的整体。自然共同体中所有存在物都有生命价值和生态价值,”万物皆得其宜,只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人员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要以公平原理来处理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的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限制经济发展,二是促进经济按资源约束力,环境承载力办事,实现有序,长远,良性可持续发展。实现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领域,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反好型的社会目标。我国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出自身的承载能力,治理、恢复和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且由于环保工作见效慢,政绩迟又无法产生激励效应,保护环境的责任愈加被弱化。虽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已施行,但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仍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

甘慧

参考:中国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监测

湖南环境信息

中国环境科

篇6:关于巨化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

巨化生态化园区建设不断深入,“看变化”令人鼓舞,企业凝聚力得到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进行生态化园区改造,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认同得到统一。企业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有利于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社会地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笔者有幸参与到巨化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对巨化生态文化建设感触良多,本文谈些粗浅体会。

一、企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提出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力量。企业是弘扬生态文化的先行者和践行生态文化的主力军。企业生态文化,是指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环保目标与企业的经济目标融为一体,使环保观念融入企业文化的新的文化观念。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的高度和谐,这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要实现生态文明,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21世纪的先进文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最主要的经济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企业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会产生出一些我们社会不愿得到的副产品,如废气、废水、废渣等。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一方面生态文化是企业

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能够把企业文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加强,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企业目标从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进入到消除跨国化、提升社会效益化、寻求利润增加和环境友好之间的交集的最大化,这是未来企业文化的主要创新方向,也是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美誉度,树立企业品牌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能够使企业获得“发展红利”,企业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了区域内的投资和生态环境,在让员工获益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得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巨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巨化生态化园区建设一期消除了12项重大安全环保隐患,二期工程将消除28项安全环保隐患,提高本质安全。生态化建设使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取得实效,取得了衢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土地、财税、规划等16个方面的优惠政策。生态化建设树立了绿色化工理念,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颠覆了社会对巨化传统化工的印象,2011年,国家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等20多个领导密集来巨化调研,巨化在变革中前进的新形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巨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巨化也适时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

1、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企业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巨化要发展,要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是与周边和谐发展的,是能使周边的人民群众收益的。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引导企业自觉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互相协调的价值观,使企业认识到自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自觉设立企业生态环境政策、企业战略、企业目标及愿景,引导企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2、有利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巨化是一个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国资背景的老企业,历史上形成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生态

和谐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转型升级、战略规划、管理管控等一系列变革措施,明确了“五位一体”的转型升级之路。改进生产工艺,淘汰了一批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产装置。改善经营管理,关闭了一些经营风险高的分、子公司。2011年,巨化公司利润在2010年同比增长243.9%的基础上再增长255.05%,员工人均收入在2010年同比增长32%的基础上再增长15.23%。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社会地位

企业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表征和反映,也是影响客户对企业产品衡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重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企业形象成为新时代的最佳企业形象。随着衢州巨化一体化的推进,生态化园区改造,厂中村的搬迁等一系列举措,巨化努力通过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推行生态文化,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受到到社会的一致认可,促进了企业与客户、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4、有利于破除绿色贸易壁垒,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际贸易朝着自由化方向的不断发展,环保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被世界各国及国际经济组织所重视。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巨化“十二五”战略与发展定位中提出了国际化格局,就必须实施企业生态化建设,可以促使企业以积极的态度顺应全球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采用生态化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巨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硫酸厂在生态化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硫酸厂采取的是矿制酸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废渣、废气、废液的产生,硫酸厂的发展深受环保制约之苦,硫酸人的环保优先意识根深蒂固,在巨化集团公司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之后,硫酸厂积极响应,从表象的外观整治、应用新技术源头治理、制度规范形成文化氛围入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外观整治提升形象,增强员工责任感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辆脏旧的奥迪和一辆崭新的奥拓停在一起,两周后,奥迪更为脏旧,奥拓还保持崭新。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对一个物体的爱护程度更加取决于物体的外在表象,与物体的品牌关联度不大。“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破烂不是国有企业”。硫酸厂在巨化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对厂房、办公楼外墙和主要设备、装置进行了粉刷,面积达11000m2,新建了广场公共厕所,改建、扩建了自行车棚。淘汰落后生产装置,对操作环境差的氯磺酸DCS室、外原料厂房等岗位进行了拆迁,对焦亚、液硫装置进行拆除,极大地改善了现场面貌,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企业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员工一进入厂区,心情更为愉悦,对身边的设施、设备更加爱护,责任感明显增强。

2、应用新技术加强源头治理,争当行业排头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硫酸厂积极引进应用新技术,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全面启动矿制硫酸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能耗指标不断下降,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耗能产品2011年度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夯实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在废渣治理方面,硫酸厂实施矿渣密闭装车项目,实现行业首创,将基本根治生产及传送过程中扬尘问题。在废液治理方面,完成了硫酸区域的清污分流项目,实现了冷却水循环使用,并与生产污水“各行其道”分流处理。在废气治理方面,超重力机在尾气治理上的应用创行业先河,并通过了国家验收;氯磺酸尾气治理“一种含氯含硫尾气的综合回收系统及方法”获国家专利。硫酸厂的环保治理工作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充当了行业排头兵的角色。

3、强化制度管理,营造生态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之源,是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硫酸厂在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宣贯循环经济及生态化建设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意义,一方面利用各种宣传平台营造氛围,另一方面也注重针对员工关心的问题办实事,进行持续的“三室”整治,开展了对员工操作室、休息室、更衣室的三室整治专项活动,进行了消缺、整修和装潢,主操作室配备了饮水机、微波炉等设施。同时,强化“6S”管理制度,每月召开管理例会,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每周分三个专业组进行“6S”检查,及时兑现考核,以制度巩固了环境治理的成果,通过以点带面进

行有效的推行,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从员工自身的健康、安全需求出发,配以设备硬件的改进,让员工逐步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将健康的生态化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行为中,是一个值得不断完善和总结的经验。

四、巨化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

打造“受人尊重的企业”是巨化的愿景目标,创建“和美企业”是打造“受人尊重的企业”的起点,而“和美企业”的重要内涵则是企业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发展氛围、创业创新活力的构建。巨化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新事物,不仅要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还要有的放矢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质,把握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持续

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企业发展所需物资的配置权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目标确认者、计划制定者、工作指导者,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对于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实打实”。巨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已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方向确定后,企业管理者就关系到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持续和是否成功。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理论学习,掌握生态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抛弃“环保不经济”的成见,树立起重视环境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文化理念,形成新的生态化经营理念,自觉地将企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统一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中。形成生态、发展、效益的良性循环。

2、加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文化教育,树立企业生态化生产经营理念

树立企业生态化生产经营理念的主要途径就是进行企业员工的生态文化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一些企业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环境成本,企业员工对企业生态文化知识欠缺,致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企业中偷排成为公开的秘密。有少数企业是有一定的生态文化知识,却舍不得投资。而今,巨化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对一些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要进行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让员工从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出发,自觉萌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和道德良知,把节能减排、节约低耗、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的要求落实到生产过

程的各个环节,使生态文化融入到员工的日常言行中去。

3、构建企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推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构建起资源、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组成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企业绝大多数资源的可再生性、高效性以及生态无害性。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推动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巨化要以十二五战略为导向,明确发展定位,即实现主业“四新”化和产业同心化。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各方面资源配置合理,通过科学管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先进体系。

4、制定企业生态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综合水平

篇7:关于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1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1.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没有形成法制化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集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是补偿基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来源只有中央财政一途,对地方财政和以消耗生态产品为主的企业(如高排放的钢铁、水泥企业)缴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没有约束性要求,致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措难,现有资金杯水车薪;二是补偿范围过窄,目前国家只对列入国家重点防护林范围的森林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一部分森林只占全国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不足三分之一,且补助标准过低,其他大部分生态公益林没有任何补偿。1.2种植技术差 林业种植建设虽然是种粗放型的工作,但是对其技术与责任要求也是比较高,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这种技术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目前林业种植建设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一是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地难,由于土地都承包到户,影响了正常施工和农防林规划设计。二是造林质量差,一些地区在具体造林中,造林人员素质差,采取粗植滥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造林成活率低等等问题现象。1.3林业建设滞后,林业工业基础差 林业企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木材加工企业多以优质木材为原料,且企业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突出,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低,价值消耗现象严重。2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2.1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一项根本措施。特别是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尤为迫切。各级政府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有关规定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水电、旅游、矿山、水利等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应当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2.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

篇8: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公民责任的思考

一、生态文明是民生所需, 民意所向

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等物质文化的需求, 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自然生态产品的需求。“舌尖上的安全”、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这些是人民群众的诉求与期盼, 更是人们生活理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生态也是民生, 这个民生, 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 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生态环境是当前改善民生最重要的着力点,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满足人民对幸福指数的追求。资源和生态环境,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 既属于当代人, 也属于我们的后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也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是当前最大的民意所向。

二、生态文明是人权, 亦是公民责任

2013年5月,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自1991年以来的第十部中国人权白皮书———《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我国人权保障范畴, 强调“中国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是无可争议的人权, 但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全体公民既是生态文明的享用者, 也应该是建设者。另一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是在偿还生态欠债。所有参与国家建设的机关、企业、事业和城乡基层单位及个人, 都在改革发展中做出过不同的贡献, 都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也都多多少少做过一些有损生态、环境的事情, 既是受益者, 又是负债者, 参与偿还生态欠债是理所当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大小各有不同, 但是为偿还生态欠债做出贡献, 则责无旁贷。美丽中国, 美好家园, 属于你我, 也需要你我。生态文明的实现要靠整个社会的集体能量, 在这条道路上, 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践行者, 没有观众席, 美丽中国需要所有人一道同行。

三、充分发挥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是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共同承担绿色责任, 合力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要汇聚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源动力, 充分发挥民众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作用。

(一) 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宣传环保法律政策, 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公民生态文明素养, 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志和共同理念;通过构建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的绿色消费体系, 使物尽其用、循环利用、节约环保切实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中。通过绿色消费补贴、征收消费税等措施, 引导社会公众抑制和消除奢侈浪费的陋习, 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 使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成为社会风尚;通过开展生态文明载体创建活动, 以生态镇、生态村、生态社区和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等创建为载体, 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让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和追求。

(二)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激活和提升生态文化力量

要充分发掘中华生态文化的历史积淀, 揭示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 大力弘扬传统生态文化, 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 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要着力开发建设一批生态文化设施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博物馆、科技馆等重要阵地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 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和管理;要制定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 通过以公共财政为主, 其他社会资源为辅;公共文化机构为主, 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辅的形式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大量提供生态文化产品。要开展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 积极地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生态文化, 力争创造生态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 并组织举办生态文化高峰论坛, 交流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不断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源动力。

(三) 汇聚民众智慧,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现代公共治理十分尊重民众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集聚作用, 调动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各类绿色公益组织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广绿色环保项目、监督环保政策执行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在促使民众变被动为主动, 变他律为自律, 引领民众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较好地发挥了凝聚和示范作用。政府应加强与公众及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 完善必要的管理和激励措施, 引导公众通过绿色提案、公益诉讼、志愿服务等多种渠道参与社会建设, 使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热情得以充分抒发, 汇聚全民的智慧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四、公民应充分履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建设生态文明, 要知行合一, 摒弃“言大于行”。与其坐而论道, 不如起而行之, 要把凝聚的共识落实到行动上。对于每位公民来说, 要充分履行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不仅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 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 作为一种道德标准, 作为一种生命需求, 从改变自己生活方式开始,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细节做起, 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

(一) 领导带头, 示范引领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作为政治自觉来养成, 作为幸福工程来落实, 作为文化信仰来追求, 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积极的行动, 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要强化责任落实、作风转变、宣传引导和监督检查, 努力营造全民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带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 确立生态文明观,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联系实际、主动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生态文明、循环发展的思维, 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不以资源消耗谋求暂时的经济增长,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招商引资, 不以消费公共资源建设“形象工程”, 不因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周期长、见效慢而不作为, 不把生态指标看作数字摆设, 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目标内容落到实处。

(二) 全民行动, 点滴做起

珍惜资源, 节约用水、用电, 使用节能产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纸巾等。及时关闭电源, 适度使用空调。推广无纸化办公, 双面打印复印。回收利用废旧木材、废旧纸张等可再生资源, 循环利用。优先采购认证认可产品、绿色产品和食品。提倡适度消费, 定量采购, 避免积压造成浪费。从实际出发, 提倡步行、骑自行车出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减少对汽车的使用。爱护绿色生命, 维护绿化成果, 争当绿色使者, 主动参加义务植树等社会公益活动。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及其栖息地, 积极参与树木、绿地、湿地等认护认养活动。减少生活垃圾, 推行垃圾分类, 创造生态宜居环境。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态文化需求, 在参与中感悟“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真谛,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每人一小步, 文明一大步。”让我们携起手来, 一起加入“过低碳生活, 做绿色公民”的行列。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开源节流, 聚沙成塔, 自我约束, 持之以恒, 共创“自然美、生态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文化氛围, 共建青山、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R].2013.

[3]郭少卿, 张梓太.更新立法理念, 为生态文明提供法治保障[J].环境保护, 2013.

[4]刘艳.从普通消费者到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主体性策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12.

[5]彭跃辉.公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培训读本丛书:共建美好未来 (绿色行为篇)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6]王学俭, 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7]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 2008.

上一篇:河北省工程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XX学校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