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024-04-09

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济源市实验中学 连永强

今天我在八一班上了这节,学生的听课习惯和整体素质比较好,因此在组织课堂上比较容易。上完《第8课 辛亥革命》这节课后,就这一堂课而言,我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学校采用的五环自主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紧扣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基本上落实了这一点。在课堂上,我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图片来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的学习了解孙中山的革命历程,理解这一课的整体框架。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这一课的基本脉络。

第三,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我结合结束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习俗的变化,让学生明白辛亥革命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仍然很大。通过民国元年的换算,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第四,在课堂检测中,我注重落实学生的基础性,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为突破口,为学生夯实基础,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几点不足。首先,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环节,课文的内容较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花费的时间较多,造成课堂后边的时间比较紧张,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上对个别知识的讲解不是很到位。如在辛亥革命对资本主义促进作用的实例讲解太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讲课的语言要精炼,在自己的授课中,容易出现的口头禅“是不是”还有容易重复学生的话,这些都不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惜字如金,点石成金,做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有分量,不要有口头禅,不要讲废话,要有的放矢。

篇2: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8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两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 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年国庆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生:略

多媒体播放今年国庆阅兵式的精彩片段,学生谈观后感。师:有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回答(有)通过这次阅兵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确是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学了历史就知道,100多年前的中国是不是这个样子?生回答(不是)那时的中国多灾多难,充满了耻辱和艰辛。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实走进历史。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旧中国形成强烈对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体会中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

(二)、链接旧知识,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过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

师问:近代以来的四次侵华战争及其结果和影响怎样。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做的斗争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

生:.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斗争必须由改良走向革命。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课前小热身:学生小组交流课前预习的学习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知识点。

设计意图:课前了解线索和基本知识点,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重难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的理解落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课堂进行时——新课解析

1、小组交流: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1894年创建兴中会(2)、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3)、通过革命纲领引导学生分别从组织准备,思想理论准备,军事准备三个方面在小组间交流。

师:强调同盟会的性质和纲领,三民主义等重要知识。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背景资料的介绍。

2、材料分析三民主义

出示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内容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这两段材料,分析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评一评三民主义。学生记住三民主义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

师过渡: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壮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3、学生观看视频《武昌起义》片段,结合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通过观察《武昌起义形势图》说说起义的影响。

生:通过图片说出起义得到了全国很多省份的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提取信息,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师过渡:接学生回答,武昌起义使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国社会也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4、合作交流,探讨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四件大事。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概括出:(1、中华民国的成立。

2、清朝统治被推翻,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师点拨:中华民国的成立后,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掌握公元与民国换算的方法。了解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的实事。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一个完整地认识,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从繁杂的零碎的知识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师过渡: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一方面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5、议一议:阅读材料,并在小组间讨论,根据材料评价辛亥革命。

师指出:评价历史事物的一般方法:性质+积极影响(历史功绩)+消极影响(局限性)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功绩有哪些,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做出回答,教师要适当地引导,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通过资料分析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精神。

6、各所已见;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说出自己的看法。师:要看一场革命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革命的目的实现了没有,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就是要推翻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那么从革命的最终结局来看,这个目的是没有完成的。所以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的。并在教师的总结中得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师过渡: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在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课文的升华部分,是对辛亥革命的深入理解 和认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所以教师占主导地位,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师生间的交流使本课的内容有一个质的提高,也使学生学会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

7、课堂小结:生齐读

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同盟新主张。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大旗扬。辛亥革命意义深,民主共和入人心。清朝统治被推翻,封建帝制不复返。窃国大盗袁世凯,军阀统治上了台。

设计意图:通过顺口溜的方式小结本课重点内容,使知识更加系统,便于理解,记忆,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五)课后谈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很多革命志士,革命英雄,它们舍生取义,为国家呼号奔走,以天下兴亡为已任,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发起人,领导人——孙中山,更是把自己的一 生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所以中国人称他为“国父”。

师补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活动,思考: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众多的革命志士们为国家赴汤蹈火,舍生取义。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报效祖国?

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课后大练兵,迅速记忆。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5、辛亥革命爆发于()

6、中华民国成立于()

7、清朝统治结束于()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创建:1894年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东京、同盟会革命纲领。

3、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建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意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2、武昌起义和各省的起义

3、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

篇3: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借班上课, 有个难以弥补的弊端, 就是在听课教师的目光下, 学生思维紧张, 加上师生不熟悉, 很容易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场面,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事先能了解部分学情, 就会对因材施教、组织有效教学有帮助。基于此, 我通过苏州历史教师QQ群联系, 得到大致学情后, 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预设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在实际上课中, 留神教室后墙挂的时钟, 有步骤地合理分配课堂复习、巩固、拓展的时间, 巧妙地将辛亥革命与学生已知的乡土史“吴江三杰” (金松岑、陈去病、柳亚子) 结合起来, 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使情感促进认知优化, 赢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型定位

对于历史教师而言, 上新课比上复习课更易出彩。因为在上复习课的过程中, 对已学过的知识若不重新变通包装是难以激发学生情趣的, 加上历史复习课时空跨度大, 知识点多, 复习极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但“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只要教师注入一种专注和激情, 复习课同样可以精彩。我深知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复习课不能光冷饭加热, 要定位为色味俱全的扬州炒饭, 这样的复习课才能开胃、深受欢迎, 才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才能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结合学情和复习内容, 我将本课定位为“1+1混合课”, 即合作课加探究课:合作课就是知识梳理, 各组学生根据学案自己归纳整理知识点, 在对比中构建知识体系, 课上巡视的教师指导各组解决问题, 并汇总各组的疑难和共性问题, 个别问题其他组帮答, 共性问题教师帮助解决;探究课就是深化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教师预设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能实现吗?为什么?”“为何中华民国不定都北京或武昌”“我眼中的辛亥革命”等, 以此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深化, 小组交流展示, 最后教师点评。

三、内容取舍

要组织有效复习教学, 教学内容的取舍是首要,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1课和第13课的内容, 教材编写共8页纸, 内容翔实, 图片丰富。如是新授课, 学生至少需要两节的时间来消化吸收。现在只需要一节课就要完成复习任务, 确实是个挑战。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短暂的45min组织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晚上看电视, 舍得酒有句广告语耳熟能详:天下智慧皆舍得, 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看来取舍是需要智慧的, 那取舍教材内容总不能凭空瞎想吧, 总得有个令人信服的依据。毋庸置疑, 课程标准是整个教学复习工作的灵魂。复习时, 教者所谓胸有成竹、高屋建瓴, 其实就是紧抓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这两关键。为此我就翻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科目) 说明》, 看看教学的重点内容有哪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这两课学习的要点是: (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科目) 说明》所列举的必考内容是: (1) 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 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这样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原因) 、西征北伐、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可以简略处理,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可以少讲或者不讲, 而影响太平天国的三个“天京”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和“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要求学生记住关键知识点即可, 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则要动动脑筋重点分析与拓展探究。

四、导入新课

一开始导入新课是这样设计的, 特意融入了江苏地方的元素, 通过课件展示五幅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图片, 分别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以“近代南京的见证”为小框题, 进入复习课。然后以时间为主线画一根数轴直线, 让学生说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若干大事, 如1842年《南京条约》、1853年定都天京、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发现这个导入设计包容量太大, 不能聚焦本节复习课的核心内容, 于是改为总统府见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史实———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一上课就让学生看一段2min的视频《渡江战役》, 视频中有渡江场面、占领南京、降下国民政府旗帜的画面, 接着通过PPT展示一幅升红旗的油画, 提问学生:1949年4月人民军队占领南京, 南京总统府降下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政府旗帜, 那随后升起的红旗, 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回答: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接着借用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引出本复习课的中心内容“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将去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一处历史悠久、曾先后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所的总统府……这里曾是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中心。今天的总统府大厅就是当年天王府正殿金龙殿的遗址……直到1949年4月23日, 解放军攻克南京, 蒋家王朝覆灭, 总统府才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通过导游的话语巧妙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复习的主题“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接着我借“辛亥年”将两个相隔60年的历史事件又巧合地连在一起, 说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 在中国都发生了两个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即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这两次革命运动都是从南方开始的, 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五、要点扫描

与新课讲授相比, 复习课不能像上新课那样对各个知识点进行事无巨细地讲解, 很多时候, 对于一些史实都是一句带过。如复习第11课沉重打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 (见图1) , 主要史实要紧抓住三个“天京”, 我使用了填空和图表的形式, 让学生从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发展中认识三个“天京”, 主要史实: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1853年建立与清廷对峙的革命政权) ———军事全盛———天京变乱 (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 ———陈李防御———天京陷落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复习第13课成功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对于辛亥革命背景中的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6个方面加以分析, 5个方面可一带而过, 只对组织上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要具体了解, 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领导、纲领、机关刊物、性质加以认知。高潮阶段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也是要求学生识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等关键要点, 以求考点不丢弃, 复习快扫描, 为课堂上理解重点、解疑难点、拓展研究腾出可用的自主时间。

六、重点理解

破解难点重点, 恰到好处地使用史料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 看材料分析, 通过材料解析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纲领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一:凡分田, 照人口, 不论男妇, 算其家人口多寡, 人多则多分, 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也。[3] (土地分配)

材料二:凡收成者, (除留足口粮外) 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 俱用圣库, 但有限式, 不得多用一钱……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 天下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4], 则主有所运用, 天下大家处处平均, 人人饱矣。 (产品分配)

结合课文和材料, 回答:

(1)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2) 这项制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3) 据以上材料, 应该如何认识这一革命纲领? (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处思考)

又如, 关于《资政新篇》内容, 我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学生对照人教版教材, 通过政治上以法治国, 官吏由公众选举 (最早)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 鼓励科技发明;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等三个方面, 以填空的形式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纲领《资政新篇》的内容。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外交政策, 人教版教材并没有直观概括性的内容, 我们可以巧用教材, 从57页“历史纵横”了解1853年杨秀清、1861年洪秀全对英国公使的态度, 得出“独立自主、平等往来”的外交主张。

七、两者比较

运用比较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已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纵向、横向、类似比较, 多角度地分析和对照, 在认识、理解类似历史事件异同点的基础上, 进而分析其成因, 概括其发展规律, 揭示其本质, 获取新的历史知识。

如图2所示,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及联系。因借班上课, 提问不宜过深, 通过填空的形式提问学生能降低答题的难度。课堂回答相同点时, 有学生说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没有能够实行, 这种回答就不太严谨也不符合史实, 因为教材55页“历史纵横”就讲述“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内, 承认耕者有其田, 保护农民劳动果实……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 农民窃喜……”可见“没有”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用词表达不妥。讲到两个纲领新文件的联系, 我也是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资政新篇》继承《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 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和落后性;二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至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背景、经济主张、本质、群众基础、核心内容、特点等方面不同点的比较, 如果要学生直接回答难度较大, 为此我上课时先呈现《天朝田亩制度》所对应内容, 这对《资政新篇》所要回答的各项内容有提示作用。

图2“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和接下来要说的表1“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比较”都系图表比较法。历史图表比较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感性, 使学生在异 (领导阶级、斗争目标、革命性质、指导思想、群众基础、结果) 同 (社会背景、直接目标、革命纲领、结果) 比较中理解、记忆, 使复杂问题条理化, 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大有帮助。

八、考题变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及问题落实, 我认为可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寻觅, 然后按照教学任务的需要灵活变通一些典型高考试题。本节课我变通了两道高考题, 一道是关于太平天国学生笔记的评价题, 另一道是关于辛亥革命定都问题的拓展题, 两题都是从高考题中汲取营养, 加以改造, 以新视角提出新情境新问题, 所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例问题探究:首都, 是一国的政治中心, 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统治者对都城的选择均十分慎重, 主要是从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

思考:为什么中华民国定都江苏南京? (1912年孙中山与民国定都之争)

(1) 南京与北京之争, 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 从政治因素考虑, 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 (这一问是对第二问的拓展, 而第二问才是江苏小高考的真题)

答案: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可以看出__革命党人势力比较强大。

(2) 武昌与南京之争, 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 从经济因素考虑, 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 (2011江苏小高考最后一问, 提示孙中山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自然联想到哪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答案:近代江苏民族资本主义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九、板书设计

传统的黑板板书不应丢弃, 因为它手段朴素而简便, 板书书写与教学进程同步推进有机配合, 而且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 有的板书可以贯穿课堂始终, 不像多媒体课件稍不留神一闪而过, 便于课后学生总结归纳和复习巩固。所以一节好的历史课, 需要板书与多媒体同时发挥其特长。

设计的板书至少要达到两个目的: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好理解容易记。本设计 (如图3) 在总标题“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下, 包含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大部分。太平天国运动用一、二、三就牢记:一是沉重打击清王朝;二是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三是主要史实的三个“天京”, 即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辛亥革命用一、二、三、四就能熟记于心:一是成功推翻清王朝;二是革命的两个阶段, 革命前一阶段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革命后一阶段是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四是辛亥革命获得四大成果。 (1) 政治上推翻清王朝,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经济和社会生活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变革社会传统习俗; (3) 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 反帝上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十、学习延伸

将教学内容合理地拓展和延伸, 是深化历史教学内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学历史离不开评历史, 评历史与2012年网络流行词“眼中体”如出一辙。“眼中体”其实就是一种网络表达方式, 主要是表达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他人在我眼中是什么样子。以此过渡到名人心中的孙中山是什么样子?名人说孙中山自然绕不过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名字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和这桩伟大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多方面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在吴江上课, 我们自然联系到本地乡土历史剧《吴江三杰与辛亥革命》以及三杰中的柳亚子在1925年追念孙中山的挽联:“志在求大同, 热爱黎民热爱我;星沉乱方寸, 痛哭社稷痛哭君。”进而通过PPT各呈现一句新中国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毛泽东

孙中山的研究问题还可以继续搞, 有益处。———邓小平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江泽民

100年前,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 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胡锦涛

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其评价内容一脉相承, 且与时俱进。那有没有不同声音的评价?其实不同的史观因角度不同, 说法也就不一样。学生心中的孙中山是什么样子呢?教师可分四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史学角度 (革命史观、近代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 来评价心中的孙中山: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革命史观)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近代史观)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社会史观)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全球史观) 。

学习延伸:我眼中的辛亥革命 (要求有观点、有论据, 论从史出, 言之有理即可)

以下材料可能对你评说辛亥革命有用, 供你研究时参考 (评课中不少同行认为给材料让学生讨论, 比凭空想象实在, 能强化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保留以下史料)

1. 政治方面

(1)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终于结束, 持续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

(2) 当前舆论有一种观点, 说武昌起义爆发时, 孙中山先生尚在美国, 他得知武昌起义也是来自于美国报纸, 因此,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并未有实际贡献。

(3) 武昌起义, 实际上就是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引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 武汉革命军没有告知孙先生起义的计划, 但在起义中仍然高举孙中山的旗帜。

(4)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 第三次在1949年……”

2. 经济方面

(1) 辛亥革命后,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50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辛亥革命后, 民众都把辫子看成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 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有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2) “辛亥革命在无锡的成功, ‘兵不血刃’地迫使2 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退出历史舞台, 无锡迎来了10余年的黄金发展期, 百年工商文明的辉煌由此奠定。”无锡市史志办副调研员郁有满介绍说, “辛亥革命后, 民主思想得以公开传播,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无锡的政治舞台, 他们大力发展工商业, 保境安民, 维持社会秩序……

(3) 共和政体成, 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 清朝灭;总统成, 皇帝灭……剪发兴, 辫子灭……爱国帽兴, 瓜皮帽灭……天足兴, 纤足灭;放足鞋兴, 菱鞋灭;阳历兴, 阴历灭;鞠躬礼兴, 拜跪礼灭……

3. 思想方面

(1) 1915年, 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 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 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 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2) “人间处处倡民主, 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 惊传飞艇上天堂。” (2008广东高考的材料题)

4. 影响方面

(1)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 辛亥革命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它不敢正面触及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不愿意从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提出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只限于空泛的共和国的口号。这就不可能真正唤起广大民众, 也不可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2) 民国三年 (1914年) , 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 因戴季陶身穿日本服装, 老农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 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 老农茫然, 连忙说:“我非革命党人, 我非中华民国人。”[5]

(3) 连续剧《武昌首义》解说词:一个偶然的事件却点燃了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一个并不成熟的新生力量却一举推翻几千年的陈旧制度;一个用革命者血肉换取的政权却最终拱手送给了反革命者;一个充满悲壮和矛盾的故事……

摘要:以借班上一堂高二复习公开课为主线, 以课标、考纲对本节课的要求为抓手, 通过学情了解、课型定位、内容取舍、导入新课、要点扫描、重点理解、两者比较、考题变通、板书设计、学习延伸等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复习课,取舍,构思,实施,历史,中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7.

[2]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科目) 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4-5.

[3]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61.

篇4:革命性的Windows 8

在硬件需求方面,Windows 8与Windows 7大致相同,同时微软对其进行了性能、安全、隐私、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改进。归功于一种新的内存管理器和优化方面的大量工作,预测试版Windows 8实际上占用的资源比Windows 7还少,系统启动速度非常快。

除了X86和X64架构,Windows 8将支持ARM架构的处理器,并全方位支持多点触摸。之前在平板电脑市场无所作为已经成了微软公司的一大软肋,使得微软公司在移动领域处于劣势。Windows 8的出现将使这种情况发生改变,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多运行Windows系统的移动设备面市。

Windows 8的界面采用了Windows Phone 7中微软称之为“Metro”的设计风格。登录装有Windows 8的电脑后,出现的欢迎界面是开始(Start)屏幕,由一排平铺窗格组成,取代了之前装满应用程序的任务栏和布满快捷方式图标的桌面。与图标一样,点击或按下平铺窗格也会启动相应的应用程序;与图标不同的是,平铺窗格可以显示一些实用数据。例如,即使你没有启动天气应用程序,天气平铺窗格也会显示当前的天气情况。为这种新界面设计的应用程序运行起来如同平板电脑应用程序,它们是全屏沉浸式应用程序,没有之前桌面应用程序周边的任何“装饰条”。这意味着没有最小化或最大化按钮,没有滚动条,也没有下拉菜单。

Windows 8的触摸导航也很快速、灵敏,操作起来简单又直观,它具有你预期的所有细节。

在开始屏幕处向右侧滑动,会出现Windows 8的“Charm”图标(微软公司把这个词解释为一个计算程序:软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图形用户界面),Charm功能包括:Start( 开始)、Search(搜索)、Share(共享)、Devices(设备)和Settings(设置)。从屏幕左边向里滑,就可以往回翻阅运行中的应用程序,就像在智能手机上翻阅照片那样。从屏幕底部或顶部向上滑或向下滑,就会显示覆盖在底部上的“应用程序栏”,而应用程序将各自的一系列命令放在这里。当然,要是你习惯用键盘和鼠标也没有关系,在显示屏的左下角点击鼠标同样可以访问Charm功能。用鼠标滚轮可以实现横扫一排平铺窗格的操作,你在界面上所有可以滚动浏览的部分还可以使用滚动栏。微软公司此次在Windows 8开始屏幕中就搜索功能进行了革新,搜索结果可以全屏展示,让人一目了然地获取信息。

而且,为照顾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微软公司承诺凡是在Windows 7上可以运行的应用程序,在Windows 8上也可以运行——包括传统Windows 桌面程序。它可以在标准桌面中启动,任务栏、回收站、系统托盘项目和桌面快捷图标一应俱全。这个桌面不是次要的操作模式。相反,它会与全屏Metro式应用程序共存。

一个漂亮的新界面绝不是Windows 8的全部。按照微软公司的设想,它应该是一款无处不在的操作系统——理想的场景是这样的:一切都从你的Windows Live账户开始。登录到你最常用的设备后,你走到哪,你的数字内容就会跟到哪。同样内容出现在你拥有的所有设备上,无论是摆在房间里功能强大的台式机,还是清早上班时带在身边的平板电脑。目的就是提供统一的使用体验;无论眼下你在哪里、使用哪种设备,Windows 8可以把所有这些数据源集中起来,应用程序、照片和一致的用户体验都会与你相伴。

对于Windows 8,微软公司喜欢说它在“重塑Windows的形象”。Windows 8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在你的电脑上。但一旦真正出现,微软公司的这款最新操作系统将有望改变Windows电脑的定义。

【责任编辑】赵新宇

篇5: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表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

(4)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为中国的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1:1924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方法2: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了。但在这以前,中山装曾经是中国男子最常穿的衣服之一。(请学生看课后阅读卡中的插图)它的创始人就是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传统的长衫等又不能充分表现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于是他就以当时日本流行的学生制服为基样,请裁缝设计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装:把立领改称直翻领,前面开四个口袋,每个口袋加上一个"倒山形笔架式装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山装的基本样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实用、方便、口袋里可以放钢笔、书本和笔记本等用品,袋盖又使袋内的物品不易丢失。这套衣服一经孙中山提倡,就很快受到欢迎,后来还成为中国官方的礼服。除此之外,说中山装的样式还有特殊的含义在内。同学们谁知道中山装的设计过程中,赋予了哪些含义?这些含义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关系?等我们详细接触本课后,就会明白。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要求学生阅读 29——32 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 2——3 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

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

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

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

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 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3、10 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 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课文进行启发分析)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二)、武昌起义(看一下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 年10 月10 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 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

【引导】课本上写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大家把第二年改为1912年,清楚的标记出时间。

4、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引导】当然,孙中山德高望重,众望所归,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可是,好景不长,孙中山的大总统的位置就让袁世凯给占了,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就是辛亥革命整个过程的概括。那么,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前后桌讨论一下。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引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 35 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美国总统曾经这样说过:“影响中国现代史最深远的三个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毛泽东,第三是邓小平„„。”毛泽东也曾经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中共十五大报告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你认为如何认识和评价孙中山更为恰当?

【思路】

可以先找好一个角度来论述孙中山的某个方面;也可以通过查找有关孙中山的史实资料,来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最后形成一个小论文性质的内容,与大家交流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历史,其中讲到了创建兴中会,同盟会的情况,重点讲述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特别是和后来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进行了对照,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个纲领的理解。之后我们讲到了另一个问题——武昌起义,并重点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这一历史事件做了分析,使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年

檀香山

2、同盟会:1905年

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评价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檀香山 B、武昌 C/日本东京 D、南京

2、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B、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策略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二、材料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 党的 70 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 路。——《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 治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

(2)结合材料三,谈一下你心目中的孙中山。

七、教、学后记

附: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

1、C2、D3、A

二(1)不矛盾。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实权又被袁世凯所窃取,因而 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篇6: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课题:第一单元第8课 改变世界的蒸汽革命 第1课时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工业革命的后果影响。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整个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后果—— 使整个世界发展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为后面第三、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大体上从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研制成功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后果等方面对这一划时代的生产力领域的巨变作了介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展示欧洲纺织工人手工劳动的图片和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阐释工业革命的含义。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言,通过前言中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讨论前言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去发明机器?

3、学生将收集到的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各种机器的图片,向全班同学介绍。【学习新课】

(一)“解放”手的发明

1、学生自读教材p.40小字部分内容,对照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尝试归纳相关基础知识。自学提纲:

(1)在17世纪以后,英国一些人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动因是什么?(2)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从 开始的。

(3)凯伊发明的飞梭大大提高了 的速度,使织布用的棉纱发生了紧缺,于是,人们有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纺纱的速度。纺纱工人 发明的 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成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

(4)珍妮机等工作机的发明有何意义?

2、小组讨论上述问题,然后,小组推选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珍妮机”的发明经过。教师小结,导入第二目内容: 1)珍妮机等工作机的动力是什么?有何缺点? 2)、创设问题情景:假设你生活在18世纪年代的英国,要开办棉纺手工场,你的“场址”将选....70....择下面的哪一个?为什么?(动力、运输)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河流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煤矿的地方

由此过渡到工业革命的第二目: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

(二)蒸汽的推动力

1、教师简单介绍教材插图“: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图”和“瓦特蒸汽机图”,比较两种机器的本质区别。

2、学生自读教材p.42-43大字部分内容,完成下列练习:(课件展示)1)瓦特(发明、制造、改进)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

2)年,瓦特将蒸汽机何工作机连接在一起,使工作机获得了 的动力,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 革命性飞跃。

3)以瓦特蒸汽机为达标的原动机的发明何普遍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何生活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3、教师小结,引入第三目: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

蒸汽机发明以后,首先应用于什么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又应用到了哪些行业?(交通运输业等)

(三)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

2、延伸讨论:

1)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要开办棉纺工厂,你的厂址将选择下面的哪一个?你主要考虑的是那些因素?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河流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煤矿的地方

2)列举哈格里夫斯、瓦特、斯蒂芬孙的身份,再结合教材介绍的他们发明(改进)都是经过“多次试验”才获得了成功,说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实践的重要性、坚持不懈、敢想敢干„„)

『本课小结』 二次备课(个性化):

工业革命的几项发明要详细讲,让学生记住。在讲课过程中加上几个重要知识点:1)、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2)、汽船、火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3)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这样的后果呢?让学生即时记忆,增强课堂实效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照顾到了我校学生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为题为引导,把知识点分解到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中去以督促学生学习的设计思路,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在问题的设计上,既照顾到一本水平的学生,也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给学生以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

上一篇:单位新春对联怎么写下一篇:磕瓜子比赛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