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2024-04-13

江苏省实施教师法办法(共6篇)

篇1:江苏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附件

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 境外研修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高校师资和校长队伍建设,决定实施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

第二条从2011年起,每年选派350名左右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5个左右团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深造。通过境外研修,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江苏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服务。

第三条研修类别、期限和选派数量

(一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一般12个月,每年选派300人左右(其中部属高校不超过50名,其中本科院校200人左右,高职高专院校100人左右;(二团队研修(仅面向地方高校,一般6个月,每年选派5个左右;(三校长跟岗研修(仅面向地方高校,6个月,每年选派高校校长50人左右,其中本科院校30人左右,高职高专院校20人左右。

第四条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团队研修方式包括访问进修、合作研究等。校长跟岗研修方式为担任境外高校校长的助手,学习境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

第五条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坚持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原则。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六条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二本科院校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并已担任副高及以上职务,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高职高专院校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已担任中级及以上职务,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三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四研修目标明确,研修计划切实可行,一般应提供境外接受高校的邀请函;(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或外语本科及以上毕业,或近10年在同一语种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及以上。对申请到港澳台地区研修的,外语不作要求。

第七条团队研修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二团队成员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由3-5人组成,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具有正高级职务,学术造诣高深,长期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与管理领导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三团队科研、教学成绩突出,科研或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具有在研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研项目或教改项目;

(四研修目标明确,研修计划切实可行,在研项目与境外接受高校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在境外接受高校有条件进行科研攻关、合作研究或产品研发,一般应提供境外接受高校的邀请函;(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或外语本科及以上毕业,或近10年在同一语种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及以上。对申请到港澳台地区研修的,外语不作要求。

第八条校长跟岗研修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二为高校校长、副校长或厅级干部后备人选,年龄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职务;(三事业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四研修目标明确,研修计划切实可行,一般应提供境外接受高校的邀请函;(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或外语本科及以上毕业,或近10年在同一语种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及以上。对申请到港澳台地区研修的,外语不作要求。

第九条境外接受高校一般由申请人自行联系。申请人的境外接受高校原则上为世界排名前200强高校,研修的学科应排名世界前列。高职高专院校申请人的境外接受高校可适当放宽,但必须为国际知名本科院校或高水平专科学校。

第十条对尚未联系落实境外接受高校、尚未参加或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的申请人,条件优秀的,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可录取为预备人选,预备期不超过一年。

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苏曼、苏澳、苏安、苏密等教师海外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作用,根据预备人选需要,帮助其联系境外接受高校。

校长跟岗研修项目预备人选,亦可由省教育厅分小组统一安排至与我省有协作关系的境外高校。

尚未参加或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的预备人选必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外语强化培训,并于申请当年达到全国外语水平考试

合格要求,否则取消预备资格。

第十一条获得过国家、省公费资助出境学习的人员,回校工作满3年后方可申请。

第三章选拔程序

第十二条省教育厅每年向高校下达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指标。校长境外研修指标由省教育厅会商省委组织部后下达。高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可直接向学校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在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向省教育厅推荐人选并进行公示。公示结束无异议,正式上报材料。校长人选由学校党委集体研究并报省委组织部同意后确定。各校申报材料于每年4月15日前报送省教育厅师资处。

第十三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校推荐人选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省教育厅党组审议后进行公示。公示结束无异议,正式公布研修人员名单(含预备人选和境外接受高校。

第十四条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录取国家和省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员、省优势学科、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品牌特色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负责人或学术骨干,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环境保护、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和急需培养的人才。

第四章 派出要求 第十五条 研修人员出境前须与省教育厅、所在学校签订 《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协议书》(一式四 份),并在各省辖市

公证处办理公证。公证后的协议书(一份)由学校于申请当年 6 月 30 日前报送省教育厅。逾期未交视作自动 放弃研修资格。第十六条 研修人员一般持因私护照出国。签证由本人自行 向研修目的地国派驻我国使领馆申请。副厅级及以上人员持因公 护照出国。赴港澳台地区研修人员须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第十七条 研修人员出访前,应向学校缴纳保证金 4 万元人 民币/人。研修人员按期回校后,学校应及时退还保证金及利息。第十八条 研修人员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行前集训。赴港 澳台地区研修人员原则上于申请当年 12 月底前出境学习,其他人 员原则上于申请次年 3 月底前出国学习。第五章 支持方式 第十九条 省财政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人员 14 万 元人民币/人,资助团队研修项目人员、校长跟岗研修项目人员 10 万元人民币/人。学校应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给予适当的经费 6 配套。省、校资助经费累计不超过 20 万元人民币/人。第二十条 省财政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付研修人员在境外 学习期间的基本生活学习费用,包括伙食费、住宿费、注册费、交通费、电话费、书籍资料费、医疗保险费、学术活动补助费和 零用费等。有关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往返机票等费用由所在学 校承担。研修人员获得有效签证或通行证后,省财政资助经费一次性 划拨至所在学校。第二十一条 研修人员在境外研修期间,国家和省政策规定 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校内岗位津贴保持不变。第二十二条 研修人员回校后申报晋升高一级职务,在现职 务任职年限的计算上不扣除境外研修时间。第二十三条 研修人员回校后申报科研项目、教学质量工程 项目、人才工程项目予以优先。第二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研修人员引进境外先进课程资源,鼓励研修人员为我省高校与境外优质高校建立合作、协作关系。对引进确属省内高校急需的先进课程资源,或为我省高校与境外 优质高校建立合作、协作关系的,省财政有关专项资金给予一定 的经费倾斜。第二十五条 对研修人员在境外研修期间取得的高水平科 研、教学成果,以及在回校后取得的与研修资助有关的高水平科 研、教学成果,由所在高校在论著出版、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 7

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第六章 管理和考核 第二十六条 研修人员按因公出境人员管理,其派出、在境 外期间和回校事务的管理以所在学校为主体。办理出国(境)任 务批件、申请外汇、外汇核销等事宜均由学校负责落实。苏曼、苏澳、苏安、苏密等教师海外培训基地要在研修人员国(境)外 管理、日常生活安排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作用。第二十七条 研修人员出境前,所在学校应进行外事纪律和 人身安全教育。研修人员出境后应严格遵守国家的外事规定和纪 律,遵守《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协议书》 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管理,并保持与学校联系,每季 度向学校至少汇报一次研修进展情况。研修人员一般不得携配偶 出境伴读。研修人员在境外期间,如违反纪律,造成不良影响,所在学 校和省教育厅将根据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第二十八条 研修人员应按期回校。因特殊情况须提前回校 的应报学校和省教育厅批准,并退还规定的资助经费(平均每月 资助经费×不足月数)。对在境外因主观原因无法继续研修而提 前回校的人员,将视情况追究责任,并追偿相应资助经费和违约 金。8 对因研修项目特殊需要须延期回校的,凭境外接受高校的证 明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并报省教育厅批准。校长研修项目须延期 的,须征得省委组织部同意。延期只能申请一次,时间不超过 6 个月,延长期一般不再享受省财政资助。但在延长期内取得重大 科研成果的,可给予适当经费补助。第二十九条 对未经学校和省教育厅同意,擅自变更研修国 家、地区或学校,擅自提前或逾期回校,在境外从事与研修计划 无关的活动而严重影响学习等违约行为,须偿还省财政和学校资 助的研修费用以及 30%的违约金。第三十条 研修人员回校后应向学校和省教育厅、(境)出国 任务审批部门提交研修总结,并在学校公开汇报研修成果。校长 项目研修人员须将研修总结抄报省委组织部。对研修期间取得突 出成绩的人员,予以表彰。第三十一条 参加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团队研修的人员回 校三年内应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 1. 一定成果;2.发表论文被 SCI、EI 收录 2 篇以上;3.引进一本 原版教材并能使用双语教学;4.开设一门反映学科(专业)前沿 的新课。跟岗研修人员回校三年内应公开发表两篇以上管理类论 文,实施 1-2 项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改革项目,并取得较好成效。研修人员

回校满三年时,省教育厅将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考核,对 未能达到上述考核要求的,酌情扣回省财政资助经费并减少学校 资助名额。9

篇2:江苏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发表日期:2013-6-14 14:19:42 浏览次数:1230

一、总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精神,为规范和加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每年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领域进行研修,及时跟踪和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领域,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使其尽快成为本单位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第三条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省高职师培中心)负责具体管理。

二、推荐和选拔

第四条 选派对象为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在职教师,须具备以下条件: 1.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年以上,思想政治素质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科研能力较强,能胜任主干课程讲授任务,曾独立主持一个市厅级及以上课题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一个省部级课题的全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是选派学校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或骨干教师。3.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第五条 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选派条件,结合本校专业(学科)发展现状,教学、科研整体需求,选择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急需培养的教师作为推荐人选。

第六条 各高等职业院校可参照每年教育部教师培训中心发布的《关于接受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高等学校、专业、导师及课题目录的通知》以及《江苏省接受访问学者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及专业方向》组织申请人员选择接受学校或科研院所和指导教师,填写《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详细注明访学研修计划、访学研修目的和预期研修成果;选派学校将签署接受学校和指导教师意见的《申请表》报送省高职师培中心;省高职师培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审核,确定访问学者推荐人选;选派学校将确定人选有关材料提交接受学校;访问学者持接受学校发放的报到通知书到校报到;选派学校和接受学校将录取情况和报到情况汇总后报省高职师培中心备案。

三、培养与考核

第七条 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研修期限一般为一年。

第八条 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应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访问学者本人和导师共同协商制定访学方案,在导师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参与教学和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为辅。

第九条 接受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单位应是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省外高校一般应为“985”或“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省内高校除“985”或“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外,还可以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科研院所一般应为国家级科研院所。接受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学科应是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

第十条 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由选派学校与接受学校共同完成。1.选派学校和接受学校主要通过培养协议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中期报告》(以下简称《中期报告》)和《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结业考核表》(以下简称《结业考核表》)来开展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

2.选派学校对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派出前,选派学校与访问学者签订相关培养协议书,其中应明确约定研修目标、预期成果和考核方式,同时约定访问学者研修结束后回校工作目标及违约责任等内容。访问学者回校后,选派学校应按派出前签订的培养协议书对其进行考核。

3.接受学校对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接受学校通过访问学者提交的《任务书》、《中期报告》和《结业考核表》进行考核。结业考核时,访问学者应提供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紧密围绕研修任务的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须标注“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同时须参与导师课题1项。

4.国内高级访问学者需分期填写《任务书》《中期报告》和《结业考核表》。其中《计划任务书》和《中期报告》由访问学者本人填写提交接受学校,《结业考核表》(一式两份)由本人和接受学校共同完成,一份提交至选派学校,一份报送至省高职师培中心备案。选派学校将《结业考核表》记入访问学者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年度和聘期考核、专业技术评聘的重要依据。

四、经费与管理

第十一条 凡被确定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人选,省教育厅将给予两万元经费资助,资助经费核拨方式分为两类:省内高级访问学者经费核拨至接受学校,省外高级访问学者经费核拨至选派学校,不足经费由选派学校补助。高级访问学者研修期间的住宿及差旅费由选派学校按规定承担。

第十二条 对于不能正常结业、考核不合格的访问学者,省教育厅及选派单位有权收回已向访问学者支付的所有费用。

第十三条 国内访问学者研修期间人事关系在原单位,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研修期间的工资、津贴、福利、职务评聘等原则上不受影响。

第十四条 接受学校要把国内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人事师资部门具体负责,切实加强管理。选派学校要根据师资培训计划认真做好选送工作,与接受学校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访问研修取得实效。

五、附则

第十五条 省高职师培中心将不定期对选派学校和接受学校的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学校将减少其下一年度指标或取消其选派资格。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高职师培中心负责解释。

篇3:江苏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1 政策出台背景

1.1 中央对江苏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2014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 要求江苏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并强调要“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守耕地红线,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提高粮食产能,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为江苏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指明了方向。

1.2 农业部出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意见

2015年8月, 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 (农机发〔2015〕1号) , 提出在全国开展九大主要农作物六大环节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 围绕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 分作物、分区域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模式。到2020年, 力争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 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

1.3 江苏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

2015年9月, 省政府发函商请农业部将江苏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整体推进示范省。2015年11月底, 农业部复函同意将江苏省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2016年6月, 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场会上, 张桃林副部长亲自为江苏授牌。

1.4 江苏部署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2016年3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 (苏政办发〔2016〕24号) , 提出了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作物、关键环节、主要措施、政策扶持和组织保障。省委、省政府将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省委1号文件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省政府把“启动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工程”列入2016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 省农机局成立了省级技术指导专家组, 出台了《办法》, 部署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2 办法解读

2.1 制定依据

为保证《办法》既与目前通用的农机化水平评价办法接轨, 又符合江苏实际, 2016年2月, 省农机局专门组织农业、农机行业的相关专家召开了论证会, 结合基层调研结果, 对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考核方式和指标解释进行了统一。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的相关指标参考《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一部分:种植业 (农业行业标准>NY/T1408.1—2007) 。

2.2 考评目的

《办法》主要是为市、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工作提供一个发展导向, 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项目的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标准;同时, 也有利于省级对市、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进行量化评价。

2.3 考核对象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不低于13.3 khm2, 且自评价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的设区市、农业县和涉农大区。

2.4 考核内容

2.4.1 机械化水平

(1) 设区市或县 (市、区)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其中水稻机插秧水平达到75%以上, 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达到50%以上。

(2) 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六大环节机械化技术路线清晰可行, 机械化作业面积与相关机具数量、年平均单机作业量相吻合。其中:机具保有量以在役机具数量为准, 各类机具单机作业量与全省平均单机作业量相吻合。

(3) 强化整体示范推进, 辖区内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县、乡镇数量分别占粮食主产县、乡镇总数的80%以上, 且主要环节机插秧、玉米收获、产地烘干等机械化水平或能力符合要求, 整体推进示范效果明显。

2.4.2 组织化水平

(1) 市、县政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健全, 部门协调配合密切, 推进工作措施扎实有效, 出台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 每年开展媒体宣传、举办现场演示会不少于3次。

(2) 组织技术人员、农机手、种粮大户等培训 (以插秧机、烘干机、高效植保机年度机具新增量测算, 平均每台机培训不少于2人次) , 成立技术专家组, 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农机维修管理措施有效, 维修保障服务良好。

(3) 整体推进的创建模式有效可行, 突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创新, 依托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与服务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 规模经营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2.5 考核申报

(1) 申报单位对照考核内容, 在完成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向省农机局提出申请。省农机局按照本考核办法组织考核, 聘请农机、农艺、管理等方面的专家7名以上, 组成考核专家小组进行考核。申报单位的专家不能作为本级考核小组成员。

(2) 申报时, 申报单位需提交自评价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工作总结及相关证明材料, 并装订成册。申报设区市须提交全市及辖区内所有县 (市、区) 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申报县须提交全县及所有乡镇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

2.6 考核程序

2.6.1 考核采取听取汇报与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评价工作程序:

(1) 听取申报单位工作情况介绍;

(2) 就有关情况进行质询;

(3) 查阅相关资料;

(4) 实地抽样调查;

(5) 评议并形成考核意见。

2.6.2 考核时, 申报单位须向考核小组提交以下资料

(1) 自评价表。

(2)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总结。

(3) 近5年相关机具购置补贴用户清册和当年在役机具汇总表。

(4) 所辖县 (市、区) 、乡镇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申报设区市需提交辖区内所有县 (市、区) 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和各县 (市、区) 所有乡镇的情况表。申报县 (市、区) 需提交辖区内所有乡镇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

(5) 其它相关证明资料。年度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证明 (以上年度省统计数据计算) ;水稻、小麦、玉米种植总产量证明 (由当地农业部门或统计部门出具) ;单机作业量证明 (由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出具) ;政府政策支持文件 (以近两年的为主) ;开展培训、宣传、现场演示等文件证明材料 (以近两年的为主) 。

2.6.3 实地抽样调查地点由考核小组随机抽取

原则上每个设区市应不少于2个县 (市、区) , 每县 (市、区) 不少于2个乡镇;同时须走访3~5个新型农业经营与农机服务主体, 重点核查机械化作业面积、单机作业量、机具保有情况等。

2.7 考核结果及发布

(1) 考核结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低于80%或整体推进比例不到80%的, 考核为不合格;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80~89分为合格, 90分以上为优秀。

(2) 省农机局为考核合格的市、县 (市、区) 发放合格证书, 并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公布考核结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条件, 省农机局将对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市、县 (市、区) 在相关工作领域优先考虑支持和评奖。

3 指标测算方法

3.1 单一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式中:A——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

A1——耕整地机械化程度, %;

A2——种植机械化程度, %;

A3——植保机械化程度, %;

A4——收获机械化程度, %;

A5——产地机械化烘干程度, %;

A6——秸秆处理机械化程度, %。

取六大环节加权算术平均值。权重设置上面考虑了种植、烘干、植保等薄弱环节。

3.2 耕整地机械化程度[1]

式中:Sjg——机耕面积, hm2;

Syg——应耕地面积, hm2。

机耕面积指本季内利用拖拉机或其他动力机械带动作业机械耕整过的粮食作物面积, 不能重复统计。如:在1 hm2耕地上, 当季不论耕整几次仍作1 hm2统计。

3.3 种植机械化程度[1]

式中:Sjz——机械化种植面积, hm2;

Szz——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hm2。。

机械化种植面积指当季使用各种播、栽机械实际播种、栽插等种植粮食作物的总面积。由于复种指数存在差异, 播种面积可能大于或小于耕地面积。

3.4 植保机械化程度

式中:Szb——植保面积, hm2;

Syb——应植保面积, hm2。

植保面积指当季使用各类植保机械实际进行植保作业的面积, 不能重复统计。如:在1 hm2耕地上, 当季不论植保作业几次都作1 hm2统计。高效植保面积指当季使用高效植保机械实际进行植保作业的面积, 同样不能重复统计。

3.5 收获机械化程度[1]

式中:Sjs——机收面积, hm2;

Szs——总收获面积, hm2。

机收面积指当季使用各类收获机实际收获粮食作物的总面积。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绝产的不能计入总收获面积。粮食作物总收获面积等于或小于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3.6 机械化烘干程度

式中:Phg——粮食烘干机每年烘干总批次, 全省统一按50个批次计算;

Wjd——粮食烘干机总吨位, t;

Wld——当年粮食总产量, t。

3.7 秸秆处理机械化程度

式中:Sjj——秸秆机械化处理面积, hm2;

Szz——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hm2。

秸秆机械化处理面积指当季使用秸秆还田机、捡拾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等各类秸秆处理机械实际处理秸秆的总面积, 不能重复统计。如:在1 hm2耕地上产生的秸秆, 当季不论机械化处理几次都作1 hm2统计。由于复种指数存在差异,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可能大于或小于耕地面积。

3.8 小麦、水稻、玉米三种作物总的全程机械化水平

公式A=0.1A1+0.25A2+0.15A3+0.1A4+0.25A5+0.15A6中, A1的计算公式:

式中:A1Z——小麦、水稻、玉米三种作物总的耕整地机械化程度, %;

Sxg——小麦机耕面积, hm2;

Sdg——水稻机耕面积, hm2;

Smg——玉米机耕面积, hm2;

Sxy——小麦应耕面积, hm2;

Sdy——水稻应耕面积, hm2;

Smy——玉米应耕面积, hm2。

A2、A3、A4、A6计算方法参照A1Z的计算方法;A5烘干机械化程度统一按公式 (6) 计算, 三种作物的烘干机械化能力默认相同。小麦、水稻、玉米单种作物及三种作物总的全程机械化水平都不得低于80%。

4 创新之处

4.1 突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考核

针对江苏部分地区玉米采取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现实情况, 《办法》规定玉米面积以纯作面积计算, 玉米种植面积占三大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低于5%的不纳入考核范围。三大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在13.3 khm2以下的县 (市、区) 及乡镇考核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4.2 明确高效植保机械装备和配备标准

《办法》明确高效植保机械化指利用高效植保机械实现高效、安全、精少量施药的机械化植保, 机具包括担架式或手推式喷雾机, 牵引、悬挂式喷杆喷雾机或车载式喷雾机, 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最小离地间隙0.8 m) 和其它高效植保机械, 并提供了参考配备标准。

4.3 拓展小麦机械化种植方式

《办法》结合江苏省小麦种植机械化实际, 提出了小麦种植机械化指应用专用条播机、复式播种机、高性能撒播机等农业机械, 根据农艺生产要求进行的小麦播种, 包括机械化条播、宽幅带状播种、机械化撒播和复式机械化播种等, 不含简易式撒播。

4.4 首次提出还田和离田两种秸秆处理机械化方式

《办法》明确秸秆处理机械化是指通过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机械化离田, 实现秸秆的多种形式利用。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在60%以上。秸秆离田机械化指通过应用搂草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机械, 将秸秆从田间地头收集到固定堆放场地, 供下一步能源化、肥料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利用。

4.5 创新性提出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

《办法》区别于粮食收储烘干能力, 首次提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概念, 并设计了专门的计算公式。明确粮食烘干能力包括粮食收储体系的仓储式烘干能力和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 要求综合烘干能力达到70%以上, 其中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在50%以上。

该《办法》是江苏在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研究制定的, 2016年首次在全省范围开始试行, 难免存在考虑不够周到、考评不够科学的地方。江苏会根据试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全程机械化实际发展情况适时修订完善, 使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篇4:江苏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管理办法》指出,市级科普经费专项资金范围是为加强科普事业宏观指导和建设,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市级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部门为市财政部门和市科协共同负责。其中,市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专项资金收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组织开展绩效目标管理;对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等;市科协主要负责提出预算建议;根据批复的预算提出实际方案,执行支出预算;对科普项目进行审查,督促项目实施和监督资金使用;按规定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等。

《管理办法》规定,市级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的用途主要用于市本级科普项目建设的引导推动和科普业务活动费用,以及科普工作的表彰奖励。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包括十三个方面,分别是:一、青少年科普:主要指围绕未成年人“学科学、爱科学”的各类科技竞赛和科普活动、各类青少年科技场馆(室)建设引导、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建设和科技辅导员业务培训等。二、城镇劳动人口科普:主要指围绕城镇劳动人口的科普活动;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以提高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科普教育活动,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科普宣传活动等。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主要指围绕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着力提高其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在机关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开展科技素质培训和科普教育等活动。四、农民科普:主要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兴农富民,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宣传科学思想,抵制封建迷信。引导和鼓励建立各类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技协、“一站一员一栏”、科普惠民服务站等平台建设,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业专家库的作用,开展各类“科技三下乡”活动。五、社区居民科普: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建设社区科普惠民服务站,组织开展科教进社区、社区科普学校等品牌活动,普及安全健康、节能环保、应急避险、科学生活等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六、科技社团科普:主要指苏州市科协所属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协、企业科协开展的具有创新特点的各项科普宣传、科普教育、科普创作、科普研讨、科普论坛、科技推广、专业科普馆(室)建设的引导等活动。七、重大科普宣传活动:主要指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每年由市政府及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专项活动。八、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主要指科普影视拍摄、科普活动多媒体、科普展板制作、科普刊物出版及科普资料编制印刷等;重点扶持资助原创性和地方特色的科普作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作品的创作开发。九、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小型科普场馆建设的引导资金投入;科普画廊和科普网站的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的命名和管理,大型科普设施建设方案的调研活动;科普设施的维护管理,逐步扩大科普场馆免费开放引导资金的范围。十、大众传媒的利用:主要指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上开辟科普专栏和专版;租用户外广告媒体进行科普宣传的项目。十一、围绕全市科普工作目标,由各区承办的对全市产生直接影响和有示范作用的活动,以及由各区作为投资主体且具有典型推广意义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十二、优秀活动项目的评比:鼓励各项科普活动在形式、内容、效果上不断创新,对在活动中积极创新,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等给予表彰。十三、经市财政部门、市科协批准的其他科普项目支出。

《管理办法》明确,市级科普经费专项资金实行预、决算制度。市科协按照批复的科普经费专项资金支出预算,于每年4月30日之前编制科普经费的详细使用计划报送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按照市级专项资金管理流程,按照市政府会办的审定意见,会同市科协以正式文件下达“科普经费使用计划”。同时,全部实行项目申报制度。预算确定的项目以《苏州市市级科普项目申报书》的形式进行管理。市财政部门和科协按“科普经费使用计划”规定的金额、用途和进度进行拨付。使用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项目结束后60日内,由项目单位向市科协提交《苏州市市级科普项目绩效报告书》。预算年度结束后,市科协根据市财政部门编制年度决算的要求,及时将科普经费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按预算科目编列财务决算报表向市财政部门报告,并抄送市审计、监察部门。科普经费专项资金按规定形成国有资产的,应当及时办理决算验收,进行产权、财产物资移交,办理登记入账手续,并按规定纳入单位资产管理,同时录入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凡市级科普经费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注重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用款单位应对科普经费专项资金实行专门核算,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批准的使用计划和内容并按有关程序组织实施,不得将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用于单位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科普项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或变动项目计划的,应当按项目和资金管理权限逐级上报原审批部门,经批准后方可变更。

《管理办法》更加突出了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建立了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对科普经费专项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市科协对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绩效实施自评价。市财政部门进行绩效跟踪,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报告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和完善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对资金到位不及时,挤占挪用资金及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要限期纠正;逾期不改且情况严重的,停止拨款,收回经费,报市政府在全市通报。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市科协应对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的执行情况和使用情况开展日常检查;及时跟踪,评估项目实施情况。对科普经费专项项目进行验收;对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纠正科普经费专项资金使用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

《管理办法》还进一步明确了科普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界定。凡是承担科普项目的实施单位要制定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科普经费专款专用,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自觉接收并主动配合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项目单位骗取、挪用、套取财政资金的,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苏州市级科普经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江苏省省级科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苏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路径,也是实现市级科普经费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的制度创新和规则设计,必将在市级层面对各市(县)、区科普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苏科 编辑:唐釜金)

篇5:江苏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三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不得侵占村级集体财产。

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办理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委托的有关事项。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委托的事项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村民履行纳税、服兵役、实行计划生育等法律规定的义务,督促村民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二)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管理村级财务,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四)实施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和其他社会丑恶现象,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五)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协助人民政府维护村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

(六)召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并附村的集体资产处置意见,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选举,依照《江苏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执行。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在换届选举前,按照规定对本届村级财务进行一次审查。村民委员会主任、分管财务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离任前,应当进行一次财务审查。审查结果应当及时公布。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办事公道,作风民主,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经济建设等委员会。下属委员会成员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兼任。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村的规模、村民的居住状况、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分设若干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在村民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村民小组组长由本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与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推选或者更换村民小组组长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每年一般召开一次。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开村民会议。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会议可以邀请驻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代表列席。

第十二条

村民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选举、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二)听取并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村财务收支情况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工作;

(三)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四)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五)撤销或者改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六)讨论决定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属于村民会议行使的其他职权。

第十三条

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可以根据需要,授予村民代表会议行使村民会议的职权,但下列职权除外:

(一)选举、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二)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组长共同组成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由村民按照每十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撤换由原推选户的村民或者村民小组民主讨论决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代表。

第十四条

村民代表应当遵纪守法,廉洁正派,关心集体,联系群众,按时参加会议,反映村民意志,协助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十五条

村民代表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根据实际需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会议成员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三天前公布会议议程,并书面通知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应当在会前就有关事项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不得与村民会议的决定、决议相抵触。村民代表会议不得撤销或者改变村民会议的决定、决议。

第十六条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应当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七条

村内兴办公益事业所需筹资筹劳,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到会人员讨论通过,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每年村内筹资筹劳的额度不得超过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

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依照前款规定讨论通过的筹资筹劳事项,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村民应当履行,特殊困难户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予以减免。

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立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布下列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

(一)村财务收支情况;

(二)水、电等费用收缴情况;

(三)土地征用、宅基地使用情况;

(四)村集体农用土地的承包经营、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集体企业的承包及租赁、集体财产的租赁;

(五)优抚、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六)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及目标的落实情况:

(七)本村享受误工补贴人员的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及补贴标准;

(八)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及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认为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十九条

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应当推选五至七名村民组成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情况。

民主理财小组负责监督、清理、核查村级财务和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财务审查。

负责本村财务审批、管理的人员和村民委员会其他成员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的成员。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村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坚持说服教育,不得强迫命令,不得打击报复。

村民委员会应当接受村民依法对本村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事项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村民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培训计划,并解决所需经费。每届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在任期内至少应当培训一次。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或者公开的事项不真实的,不执行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的,擅自决定应当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的,村民有权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举报,有关政府机关应当及时调查核实,责令改正;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民政部门承担。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第二十六条

篇6:江苏省财政票据管理实施办法

苏财规〔2014〕32号

江苏省财政票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江苏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和《财政票据管理办法》(2012年财政部令第7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江苏省财政票据的印制、领购、发放、使用、保管、核销、销毁及监督检查等活动,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财政票据,是指由财政部门监(印)制、发放、管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或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收取财物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的凭证。

财政票据是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江苏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是我省财政票据的主管部门。

省财政厅负责制定本省财政票据管理政策,指导省以下财政部门财政票据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财政票据的印制审批工作,承担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票据的申领、发放、缴验、销毁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省以下财政部门受省财政厅委托负责部分财政票据印制审批工作,承担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票据的申领、发放、缴验、销毁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财政部门应当积极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提高财政票据管理水平。

第二章 财政票据的种类、适用范围和内容

第六条 江苏省财政票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如下:

(一)非税收入类票据,包括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和各类用于收取政府非税收入的通用票据、专用票据(包括用于收取罚没收入各类财政票据)。

(二)结算类票据,包括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三)其它财政票据,包括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江苏省捐赠专用收据、医疗收费票据、社会团体会费统一收据、社会保险票据、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票据以及其他应当由财政部门管理的票据。

第七条 收取符合财政票据使用范围的财物,单位应当主动向缴款人开具财政票据。缴款人通过网银等非现金缴款方式缴款后需要纸质财政票据的,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提供。

第八条 江苏省财政票据基本样式由财政部或省财政厅统一制定。江苏省财政票据实行财政票据目录管理,由省财政厅定期公布。

第九条 财政票据包括非定额和定额两种形式。

非定额财政票据应当包括票据名称、票据编码、票据监制章、项目、标准、数量、金额、交款人、开票日期、联次及其用途、开票单位、开票人、复核人等内容。

定额财政票据应当包括票据名称、票据编码、票据监制章、项目、金额、开票日期、联次及其用途等内容。

第十条 非定额财政票据一般设置三联,包括存根联、收据联、记账联,各联次采用不同颜色予以区分。定额财政票据一般设置两联,包括存根联、收据联。存根联由开票方留存;收据联由支付方收执;记账联由开票方留做记账凭证。

减少存根联和记账联的设置由省财政厅及省辖市财政局核准,增加其他联次由省财政厅核准。

第三章 财政票据的印制

第十一条 江苏省财政票据由省财政厅统一监(印)制,并在收据联套印全国统一的财政票据监制章。

第十二条 省财政厅按照国家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招标确定财政票据定点印制企业,并与其签订印制合同。

财政票据印制企业应当按照印制合同和财政部门规定的式样印制票据。

第十三条 财政票据印制实行准印通知单制度,印制企业应当按照省财政厅或受委托的省辖市财政局出具的准印通知单要求印制财政票据,并按照省财政厅要求报送有关资料。

第十四条 财政票据印制企业应当建立票据印制管理制度和保管措施,对财政票据式样模板、财政票据监制章印模、防伪专用品等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人负责,不得将承印的财政票据委托其他企业印制,不得向委托印制票据的财政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财政票据。

第十五条 省财政厅应当对财政票据印制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各省辖市财政局协助省财政厅对本市财政票据定点印制企业履约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并建立定点印制企业违约行为记录。

第十六条 印制合同终止后,财政票据印制企业应当将印制票据所需用品、资料交还委托印制票据的财政部门,不得自行保留或者提供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第十七条 对印制数量较大的财政票据种类,财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票据印制公开询价机制。

第十八条 财政票据印制费用采取分级负担的原则。财政部门可汇总本级财政票据印制费用统一与定点印制企业结算;对于印制数量较大的财政票据,也可由使用单位直接与定点印制企业结算印制费用。

第四章 财政票据的领购与发放

第十九条 省辖市财政局应汇总本地区财政票据使用需求并报省财政厅审批,由省财政厅开具《江苏省财政票据准印通知单》后印制。

第二十条 财政票据必须由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机构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到同级财政部门申领。非独立核算的单位或派出机构,一律由其主管部门代为申领财政票据。

涉及上下级分成的收入由征收单位到同级财政部门申领财政票据。

第二十一条 首次申领财政票据,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提交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和复印件、申领各类财政票据必须提交的相关依据,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

第二十二条 受理申请的财政部门应当对申领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核发《财政票据领购证》和财政票据。

第二十三条 再次申领财政票据,应当出示《财政票据领购证》,并提交已使用财政票据情况和存根,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核发新的财政票据。

财政票据自申领之日起一年内须至财政部门缴验,凡未按期缴验的单位,财政部门不再继续发放财政票据。

第二十四条 领购未列入《财政票据领购证》内的财政票据,应当向原核发领购证的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依照本办法规定提交相应材料。受理申请的财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财政票据领购证》上补充新增财政票据的相关信息,并发放财政票据。

第二十五条 财政票据一次领购的数量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六个月的使用量。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发放财政票据收取的工本费应当缴入同级国库,纳入预算管理。对无偿提供的财政票据,相关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第五章 财政票据的使用与保管

第二十七条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财政票据,建立票据使用登记制度,设置票据管理台帐,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报送票据使用情况。

第二十八条 财政票据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做到字迹清楚无涂改、内容真实完整、印章齐全、各联次填写内容和金额一致。作废的财政票据,应当加盖作废戳记或注明“作废”字样,并完整保存各联次,不得擅自销毁。

第二十九条 财政票据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不按规定使用的,付款单位和个人有权拒付款项,财务部门不得报销。

第三十条 缴款人遗失财政票据收据联需要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另行提供的,应当向财政票据使用单位提交书面申请,财政票据使用单位核实后可向其提供加盖印章的其他联次复印件或已收款证明。

第三十一条 财政票据使用完毕后,使用单位应当按顺序清理财政票据存根,装订成册,妥善保管。财政票据存根的保存期限一般为5年。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报经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查验后销毁。保存期未满,但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销毁的,应当报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尚未使用但应予作废销毁的财政票据,由使用单位两人以上共同清点登记造册,报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查验后核准销毁。

第三十三条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发生合并、分立、撤销、职权变更,或者收费项目被依法取消或者名称变更的,应当自变动之日起15日内,向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的变更或者注销手续;对已使用财政票据的存根和尚未使用的财政票据应当分别登记造册,报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缴验完毕后,按本办法第31、32条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财政票据或者《财政票据购领证》灭失的,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查明原因,提出整改处理意见,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并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登报声明作废。

第三十五条 财政部门、财政票据印制企业、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设置财政票据专用仓库或者专柜,指定专人负责保管,确保财政票据安全。

第三十六条 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本单位票据开具内容等相关信息。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的,将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财政票据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处罚。

上一篇:以房养老理论是众多下一篇:三法一条例及实施细则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