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

2024-05-02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精选6篇)

篇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吉林省吉林市江北教育处吉化三小

李淑杰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2.体会现代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3.感悟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教学重点】

感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更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过程】

一、了解各种各样的交通运输方式 1.(课件出示书第50页主题图)。谁来说一说:这是一幅什么图?

师小结:对,这是一幅现代交通运输图。图中有哪几种运输方式?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师小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都是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哪些运输方式? 师小结:人们通过管道把石油、天然气等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运输方式叫做管道运输,它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和上面的水路、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并称为五大现代运输方式。而像人们用手提、肩扛、车拉来运送人或货物的运输方式叫做人力运输;用马、牛、骆驼等来运送人或物的运输方式叫做畜力运输。人力运输和畜力运输是传统运输方式。从人力运输到畜力运输,再到多种多样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运输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二、了解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1.你想不想知道这些现代运输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出示书第51页图表)

下面我们就从速度、运量、运价三方面进行比较。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们的调查和搜集的资料,先交流讨论,再用剪剪贴贴的办法完成图表的填写。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师小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2.同学们了解了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将进行一次实战演习:比比谁最精明。(课件出示问题)

假如你是货主,你认为选择哪种运输方式最合适?(1)70吨的化肥从吉林的化肥厂运到长春。(2)2000吨的木材从大兴安岭运到北京。(3)17万吨的原油从我国的大连运到日本。(4)20吨鲜活的基围虾从海南运到吉林。(5)大庆油田的原油源源不断的运到吉化炼油厂。

3.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于是人们在运送货物时有了更精明的选择,在出行时,同样也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出示2005年春运图表,参见书52页的格式。)(1)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2)从数字上看,人们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

三、联系生活实际

1.我们吉林市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

2.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如果没有会怎么样?

3.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在使用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同时,别忘了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篇2: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

能力:调查了解本地区的交通方式,能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使用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

知识:通过调查,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了解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自我发展相对比较独立,相比城市孩子显得更懂事更自立一些,他们很多都开始独立面对现实生活的具体任务,包括很多家务劳动,家庭副业生产等。在进行这些劳动与活动中,他们都会具体接触到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如公路、水运等,感受到这些交通方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他们也对现代生活中出现的更多新的交通方式充满好奇与向往,期待能使用这些交通方式,开阔视野,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改善现实生活。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交通方式多跟他们生活地区实际交通状况有关,比如骡马运输、公路运输、船只运输等。那些生活在铁路边的学生,能感受到铁路运输的快捷高效。尽管他们出远门的机会不多,缺乏乘坐火车、轮船、飞机、城市地铁等一些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体验,但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农村学生多少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感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更新,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运输设施。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就要从活动中入手。通过观看“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通过了解这些交通设施的用途与不同特点,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通过了解“交通运输的集散地”,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交通方式不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感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更新、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运输设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调查表,火车站、码头、飞机场结构示意图及各种功能示意牌。

学生准备: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设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交通运输的集散地”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1.[播放视频: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交通运输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知道哪些运输方式?在这些交通工具中,同学们熟悉哪些交通工具?我们这里有没有具有本地特色的交通运输方式?(板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2.[播放课件:管道运输]、[播放视频: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和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小结:现代交通运输十分发达,除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外,还有管道运输。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各种地形限制,因此,在一些地区,传统的运输方式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并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传统的运输方式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活动二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播放动画:该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

根据情境让学生按照上述表格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合理的选择有哪些,重点说明思考过程。

小结:汽车灵活机动,运送速度快,适合运输量不大的短距离运输;火车运量大,适合较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船舶的运量也很大,运费便宜,但速度较慢,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飞机的运输速度最快,但运量小,运费高,适合较长距离的客运以及贵重、鲜活品的运输。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根据这四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所需运输货物的特点,以及发送、接收货物的地点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

2.[播放动画:如何选择交通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两个人在选择交通方式时考虑了哪些因素?使学生感受到正因为有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人们才可以从不堵车、时间灵活、便宜、省时这些方面进行选择,考虑自己的出行方式。

3.[出示图片:春运图文数据表]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和比较,你从图表中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发现共同的规律,了解目前人们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

【设计意图:知道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提高学生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 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1.[出示图片:火车站设施]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火车站的作用以及它的主要设施有哪些?使学生知道交通运输不仅需要有交通线路,还需要有交通站点,如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港口……它们连接着不同的交通运输线,集散着旅客和货物。

2.[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你还知道哪些交通设施?它们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呢?(板书: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3.模拟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某一交通运输站点中的不同服务设施中的角色,开展模拟活动。直观感受交通运输站点内各种设施和工作人员是如何为人们服务的。在活动中不但学会一些乘车、坐船、乘机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工作的艰辛,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们。

【设计意图:了解火车站所起的作用以及它的主要设施,并感受这些设施是怎样为人们提供方便的。】

板书设计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篇3: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

其实不然, “语文”被人们拆分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这样的拆分各有道理,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 无论怎么拆分, “语言”这个核心没有变, 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应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体会语言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从目前的状况中走出来, 从重理解走向重运用。理想的基于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提高的课程单元, 应该以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项目来组织单元。我们来看一个以阅读策略为项目组织的单元。

帮助学生阅读与理解说明性文章

一、目标:

帮助学生阅读与理解说明性文章。

如何让学生投入说明性文章的阅读, 并发展自我监控策略来强化理解?这里提供给读者五步骤公式———浏览、提问、阅读、背诵、浏览———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建构意义, 并在阅读后评估自己的理解。

二、材料:

1.一人一份策略卡。

2.一人一份知识性文本。

3.直接教学用的策略卡投影片或海报。

三、微型课程:

1.一人一篇文章。示范如何浏览, 指着策略卡第一步骤。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指导:“阅读文章前, 我想要浏览或跳读前言、摘要、图表, 因为理解文章的组织对我的阅读有帮助。我注意到这篇文章有粗体字、斜体字, 在书的旁边还有定义与说明。一开始, 我要读这些部分, 因为这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主题。而且, 图的旁边还有简短说明, 这可能是文章段落中没有的信息。”

2援发下策略卡, 让学生两两练习浏览。

3援示范第二步骤:问问题。教师提出任何浏览时所想到的问题:有关篇名、标题、次标题。一定要强调:问问题能帮助我们聚焦所读。如:假如篇名是《高不可及》, 你可能问一个有关高不可及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将问题写在文章旁边。这一步骤教师要提供足够时间。

4援程序如上。继续阅读背诵回顾。

5援切记, 学生能独立进行策略前, 需要许多示范与支持练习, 视课堂情形, 可连续五天, 一天示范一种策略。

四、引导练习:

要学生配对示范五个策略。

附:阅读策略卡

从这个小的课程单元,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教学单元有什么不同?目标不同, 这里确定的目标非常明确———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说明性文章, 目标指向阅读策略。学习材料是知识性文本和阅读策略卡, 学习文本并非此次学习的目的, 用文本练习阅读策略才是真正的目的。课程实施的步骤非常清晰, 每个步骤教师都要做示范, 示范如何浏览、如何提问,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通过“阅读策略卡”, 我们可以知道对文本的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 具体到这篇说明性文本是什么, 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可以是产品说明书, 可以是百科全书中的内容, 可以是《昆虫记》中的片段, 文本本身在这里显得不重要。这就是立足学习策略的语文课程单元, 教材的选择给了师生很大的空间, 但是教学的目标要求细致而明确。

现实的教学中没有以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编写的语文课程单元。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科书, 把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整合, 当做语文教学的“材料”, 把课文看成是一个单元的一部分, 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人物的故事”单元为例, 谈谈如何凭借现有的教科书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1援认识本单元的21个生字, 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径自、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气馁、狰狞、贫瘠”等词语。

2援通过填写预习单的形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预习。

3援学习透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了解人物的阅读策略。

4.了解用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写法, 能够在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

5.继续运用比较的方法, 发现不同文章写法上的规律。

6.学会确定习作的中心, 能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写一个“我”所敬佩的人。

7.能够通过交流, 有意识地积累学习经验, 反思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策略的生成, 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规定性不做具体的学习要求。

单元教学过程实施

整个单元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通过学生自读课文, 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 达到预习目标。

模块二: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受到心灵启示。

模块三:领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将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相联系, 将读、说和写结合起来。

整个单元的学习步骤, 由一篇篇课文的教学, 转向以课文为载体的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块。

模块一预习

教学流程:

板块一:出示预习目标

【设计说明:学习整个单元, 学生的阅读量会加大, 预习时会感觉无从下手。给学生出示预习目标, 学生自学起来就会有所依据, 避免盲目、简单地只读一遍就算。所定的预习目标从整体入手, 先对整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字词,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质疑,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块二:自学本组课文, 完成预习单

一、阅读

1.自读单元导语。

【设计说明:自读单元导语, 在导语中有所收获, 这是把握单元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内容最近的渠道。单元导语犹如一个指向标, 有了它会对后面的课文学习目标有指引。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 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

2.阅读课文的题目。

看到课文题目, 你会猜到课文内容是什么?

【设计说明:根据课文题目进行猜测,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培养。】

3.通读课文。

(1)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2)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______。

(3)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四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我最欣赏 (喜欢) ______, 因为______。

(5) 找出课文中比较难读通的句子, 划分节奏, 再读两遍。

【设计说明:通读四篇课文, 一篇文章里, 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学生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在阅读课文的时候, 就要眼、脑、手并用, 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画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 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 自己弄懂它的意思;对于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 就要利用工具书, 查一查字典, 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和似懂非懂的句子。在具体学习课文之前, 要对每篇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把握, 对课文中的人物, 学生在读文后要有初步的评价。在引导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时, 要关注人物的特点。】

二、质疑

提示:自读课文前的提示都能理解吗?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能解决吗?解决不了的标出来找同学、老师商量。在课文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需要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设计说明: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始,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和梳理,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感悟

读完本组课文, 请分享你心里的感受______。

【设计说明:良好的预习是课文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单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方向, 获得预习方法, 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式的学习中完成预习单的内容, 从词到句, 到段, 到篇, 对本组课文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模块二理解内容

教学流程:

板块一:资料搜集与交流

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 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

【设计说明: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共享搜集的资料, 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物, 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有利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出示课文插图, 回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简单描述对图画中人物的了解, 交流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设计说明: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回忆人物,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忆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与上一模块紧密联系。关于人物的品质, 学生初读后都会有所感悟, 鼓励学生将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

板块三:品味语言, 感悟人物

(以阅读《鱼游到了纸上》为切入点)

一、出示一幅“金鱼戏水图”, 让学生来评价。

二、这幅画和你在本单元认识的那个青年的画相比, 谁画得更出色?说明理由。

三、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画的金鱼的?“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人们的评价是否过于夸张, 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

四、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你们的理由。 (出示:“因为______, 所以, 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交流体会并进行朗读训练。

【设计说明:“人们对他的画的评价是否夸张?”引领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从而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自然地找出合理的理由。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 让学生明白青年通过反复观察,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 他的心里装着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 体会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勤奋, 这是他赢得大家赞叹的原因。】

模块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板块一:回忆人物, 学习表达方法

一、在本组课文中你认识了谁?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

二、说话练习:以“______的伊伊伊”为题, 说一说你熟悉的一个人物, 要以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物的品质或特点, 注意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设计说明:本单元四篇写人的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品质, 在前几册的课文中有过这样的表达方法, 这是写人的最重要的表达方法, 所以在这里只作简单的提示。后面的说话练习, 可以简单地与同桌相互交流。】

板块二:对比读文, 体会写法

一、出示第一组句子。学生自由读两个句子, 谈一谈发现了什么。在其他几篇里也有同样的写法, 画出来读一读, 小组内交流收获。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二、口头练习。说一说, 你刚刚说到的人物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周围有人吗?又说了些什么, 或者做了些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在阅读时对于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往往注意不到, 以这样的形式出示, 学生能够领悟得到,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人物、学习描写人物。】

三、出示第二组句子。出示每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让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

【设计说明:对比阅读几组句子, 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 只作引导启发即可。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注意到课文的结尾处, 学习结尾点题的表达方法。】

板块三:品味细节描写

在读本组课文的时候, 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出来, 读一读, 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一、快速浏览课文, 画出句子。

二、小组讨论, 这样描写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使原来比较呆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 有血有肉。】

三、小结: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人物都被写活了。这样精彩的描写离不开作者的细心观察。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也能够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写人物, 从文中体会到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似乎不难, 但是学生真正下笔时仍感到无从下手, 这就是没有关注到作者的精彩描写都来源于生活中细致而耐心的观察。引领学生观察生活, 才是写作的根源。】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流程:

板块一:回忆人物

在本组教材中, 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讲讲他们的故事, 谈谈你的感受, 说说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的。

板块二:发现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一、说一说你最敬佩谁, 理由是什么。你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他的哪一言哪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周围的人又是怎样评价他的?你想用一句什么话来结束你的讲话? (落实到人物的品质)

二、根据提示小组内交流。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 说具体, 表达出敬佩之情。 (详细叙述的部分)

三、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 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四、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设计说明:由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写人物要由事件具体到人物的言行, 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个大的框架, 再找出细微的语言动作进行描述等等, 引领学生一层一层地构思。】

板块三:妙笔生花

一、列出习作提纲。

题目:我最敬佩的人物

具备的优秀品质:

(事件) 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起草习作。

三、自评与互评。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与组内同学互评习作, 写几句评语。

四、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 推选一篇完整的习作和一个优美的片段, 参加全班交流。

五、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设计说明:四年级下学期应该是习作从写段落实到写篇的时期, 有必要让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本案例用“设计说明”的方式来阐述设计的思路, 整个设计思路体现了课文的整合, 课文是作为学习材料存在的。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运用这些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篇4: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并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由于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学习者处于完整的学习环境中,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激发灵感,衍生更多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非常有用。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可以看出两部分内容呈并列结构,通过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分布特征与时代变迁,来阐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地理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符合“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线索。从课标来看,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而教材设计了简单、典型、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呈现,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巧妙渗透其中。结合书本与课标的要求与建议,笔者认为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时,可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图1)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时代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②交通运输方式变化,聚落分布地理位置发生变迁;③聚落地理位置变迁,聚落形态随之改变。通过学习,学生能自主地整理出学习理解的思路:交通运输如何影响聚落分布?交通运输变化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整体推理式的学习思路。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图2、图3、图4)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商业网点选址主要考虑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②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剖析。通过这样的知识梳理,学生能构建循序渐进的理解思维,如“商业网点的条件有哪些→交通运输在商业网点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产生何种后果”。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生成新的问题: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会怎样?未来的商业网点会呈现怎样的特点?家乡未来几年的商业网点会如何布局……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不仅带来知识的系统建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二、妙设教学案例,激发探究热情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理念。

人教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内容编写依据的是新课程标准,标准内容阐述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因此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编写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书本案例、活动来进行,并适当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情境,可保证教学的高效、生动。课本的案例材料编写依次为“株洲市城市略图和筑波市城市略图”、“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山区商业网点和平原商业网点比较”、“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五组案例材料,让学生从材料的学习中寻找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干线延伸的关系、理解聚落形态变化与交通方式布局变化的关系、建立起交通与商业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联系,并学会用简练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些案例的编写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可选择编写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如在本节中设计“比较富阳市和嘉兴市聚落形态、商业网点与交通变化”,既采用了书本案例,又渗透了学生的家乡案例,能激发学习热情和爱乡情感。同时,通过对比清晰地表现出平原地区和丘陵河谷地区交通发展变化的差异对聚落形态、商业布局的影响,使学生能更深刻地解读教材、学以致用。

三、渗透乡土教学,引导关注生活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笔者提倡的地理教学是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乡土教学,如表1所示。

人教版教材本节内容设置了2个活动:一是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了解历史上当地的交通运输变化以及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撰写调查结果;二是做一个关于商业网点的翔实调查,或选择城市的专业市场、或选择农村集市,实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之宗旨。这充分说明新课程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建议教师在设计本节教学时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案例情境,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乡土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如笔者在进行该节内容教学时,就带学生走访了当地的城市规划部门,并选取“富阳城市规划演化图”来进行合作学习,反响良好。

四、强化读图指导,实现“授之以渔”

图像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图像技能。因此,加强地理读图学习的指导、提高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性,是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客观要求。掌握读图程序是学生学会读图的关键。

首先应阅读图像中的辅助要素,对图像有一个初步印象。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①阅读图号、图名,确定主题;②阅读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图例是阅读地图的一把“钥匙”,从图例中可了解各种符号的尺寸、图形、颜色及不同规格注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类指标等详细内容,进而使主题更突出,阅读更省力;③阅读补充材料。如图旁、图下的文字解释及重点说明,增强对主题的认识。如教材中图5.8和图5.9,教师可这样分析讲解:首先阅读图名,本组图名为“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可知阅读本组图的目的是理解不同地形区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接着阅读图例,关注等高线、居民点、商业点、公路与河流的表示。三是阅读示意图下方的补充材料“对比山区和平原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提示读图的重点所在。

其次是对图像的主体——地理要素的阅读,这是阅读图像的重点所在。应先进行概略性浏览,了解本图所包含的最基本地理概念,再按照主题内容详细阅读,重点是读出图中主题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最后,对阅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图导因”,真正读懂、掌握一幅图,及时总结心得、技巧,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可以为以后的读图奠定基础,做到举一反三。

一、活用思维导图,建构系统知识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并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由于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学习者处于完整的学习环境中,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激发灵感,衍生更多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非常有用。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可以看出两部分内容呈并列结构,通过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分布特征与时代变迁,来阐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地理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符合“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线索。从课标来看,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而教材设计了简单、典型、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呈现,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巧妙渗透其中。结合书本与课标的要求与建议,笔者认为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时,可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图1)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时代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②交通运输方式变化,聚落分布地理位置发生变迁;③聚落地理位置变迁,聚落形态随之改变。通过学习,学生能自主地整理出学习理解的思路:交通运输如何影响聚落分布?交通运输变化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整体推理式的学习思路。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图2、图3、图4)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商业网点选址主要考虑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②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剖析。通过这样的知识梳理,学生能构建循序渐进的理解思维,如“商业网点的条件有哪些→交通运输在商业网点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产生何种后果”。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生成新的问题: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会怎样?未来的商业网点会呈现怎样的特点?家乡未来几年的商业网点会如何布局……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不仅带来知识的系统建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二、妙设教学案例,激发探究热情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理念。

人教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内容编写依据的是新课程标准,标准内容阐述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因此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编写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书本案例、活动来进行,并适当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情境,可保证教学的高效、生动。课本的案例材料编写依次为“株洲市城市略图和筑波市城市略图”、“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山区商业网点和平原商业网点比较”、“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五组案例材料,让学生从材料的学习中寻找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干线延伸的关系、理解聚落形态变化与交通方式布局变化的关系、建立起交通与商业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联系,并学会用简练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些案例的编写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可选择编写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如在本节中设计“比较富阳市和嘉兴市聚落形态、商业网点与交通变化”,既采用了书本案例,又渗透了学生的家乡案例,能激发学习热情和爱乡情感。同时,通过对比清晰地表现出平原地区和丘陵河谷地区交通发展变化的差异对聚落形态、商业布局的影响,使学生能更深刻地解读教材、学以致用。

三、渗透乡土教学,引导关注生活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笔者提倡的地理教学是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乡土教学,如表1所示。

人教版教材本节内容设置了2个活动:一是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了解历史上当地的交通运输变化以及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撰写调查结果;二是做一个关于商业网点的翔实调查,或选择城市的专业市场、或选择农村集市,实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之宗旨。这充分说明新课程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建议教师在设计本节教学时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案例情境,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乡土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如笔者在进行该节内容教学时,就带学生走访了当地的城市规划部门,并选取“富阳城市规划演化图”来进行合作学习,反响良好。

四、强化读图指导,实现“授之以渔”

图像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图像技能。因此,加强地理读图学习的指导、提高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性,是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客观要求。掌握读图程序是学生学会读图的关键。

首先应阅读图像中的辅助要素,对图像有一个初步印象。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①阅读图号、图名,确定主题;②阅读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图例是阅读地图的一把“钥匙”,从图例中可了解各种符号的尺寸、图形、颜色及不同规格注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类指标等详细内容,进而使主题更突出,阅读更省力;③阅读补充材料。如图旁、图下的文字解释及重点说明,增强对主题的认识。如教材中图5.8和图5.9,教师可这样分析讲解:首先阅读图名,本组图名为“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可知阅读本组图的目的是理解不同地形区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接着阅读图例,关注等高线、居民点、商业点、公路与河流的表示。三是阅读示意图下方的补充材料“对比山区和平原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提示读图的重点所在。

其次是对图像的主体——地理要素的阅读,这是阅读图像的重点所在。应先进行概略性浏览,了解本图所包含的最基本地理概念,再按照主题内容详细阅读,重点是读出图中主题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最后,对阅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图导因”,真正读懂、掌握一幅图,及时总结心得、技巧,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可以为以后的读图奠定基础,做到举一反三。

一、活用思维导图,建构系统知识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并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由于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学习者处于完整的学习环境中,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激发灵感,衍生更多思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非常有用。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可以看出两部分内容呈并列结构,通过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分布特征与时代变迁,来阐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地理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符合“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线索。从课标来看,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而教材设计了简单、典型、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呈现,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巧妙渗透其中。结合书本与课标的要求与建议,笔者认为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时,可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图1)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时代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②交通运输方式变化,聚落分布地理位置发生变迁;③聚落地理位置变迁,聚落形态随之改变。通过学习,学生能自主地整理出学习理解的思路:交通运输如何影响聚落分布?交通运输变化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整体推理式的学习思路。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图2、图3、图4)

解读:该知识体系表达三方面内容:①商业网点选址主要考虑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②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剖析。通过这样的知识梳理,学生能构建循序渐进的理解思维,如“商业网点的条件有哪些→交通运输在商业网点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产生何种后果”。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生成新的问题: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会怎样?未来的商业网点会呈现怎样的特点?家乡未来几年的商业网点会如何布局……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不仅带来知识的系统建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二、妙设教学案例,激发探究热情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理念。

人教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内容编写依据的是新课程标准,标准内容阐述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因此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编写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书本案例、活动来进行,并适当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情境,可保证教学的高效、生动。课本的案例材料编写依次为“株洲市城市略图和筑波市城市略图”、“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山区商业网点和平原商业网点比较”、“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五组案例材料,让学生从材料的学习中寻找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干线延伸的关系、理解聚落形态变化与交通方式布局变化的关系、建立起交通与商业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联系,并学会用简练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些案例的编写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可选择编写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如在本节中设计“比较富阳市和嘉兴市聚落形态、商业网点与交通变化”,既采用了书本案例,又渗透了学生的家乡案例,能激发学习热情和爱乡情感。同时,通过对比清晰地表现出平原地区和丘陵河谷地区交通发展变化的差异对聚落形态、商业布局的影响,使学生能更深刻地解读教材、学以致用。

三、渗透乡土教学,引导关注生活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笔者提倡的地理教学是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乡土教学,如表1所示。

人教版教材本节内容设置了2个活动:一是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了解历史上当地的交通运输变化以及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撰写调查结果;二是做一个关于商业网点的翔实调查,或选择城市的专业市场、或选择农村集市,实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之宗旨。这充分说明新课程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建议教师在设计本节教学时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案例情境,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乡土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如笔者在进行该节内容教学时,就带学生走访了当地的城市规划部门,并选取“富阳城市规划演化图”来进行合作学习,反响良好。

四、强化读图指导,实现“授之以渔”

图像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图像技能。因此,加强地理读图学习的指导、提高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性,是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客观要求。掌握读图程序是学生学会读图的关键。

首先应阅读图像中的辅助要素,对图像有一个初步印象。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①阅读图号、图名,确定主题;②阅读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图例是阅读地图的一把“钥匙”,从图例中可了解各种符号的尺寸、图形、颜色及不同规格注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类指标等详细内容,进而使主题更突出,阅读更省力;③阅读补充材料。如图旁、图下的文字解释及重点说明,增强对主题的认识。如教材中图5.8和图5.9,教师可这样分析讲解:首先阅读图名,本组图名为“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可知阅读本组图的目的是理解不同地形区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接着阅读图例,关注等高线、居民点、商业点、公路与河流的表示。三是阅读示意图下方的补充材料“对比山区和平原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提示读图的重点所在。

其次是对图像的主体——地理要素的阅读,这是阅读图像的重点所在。应先进行概略性浏览,了解本图所包含的最基本地理概念,再按照主题内容详细阅读,重点是读出图中主题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篇5: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几名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 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亲自执导上课, 以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有时也可以指由一位教师连续几次在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方式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 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长善救失, 取长补短, 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是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的倡导者、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的智能来自于我们的社会或文化, 个体的认知发展首先是通过人际间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 的交互实现的, 而不是首先通过内在的过程 (内化过程) 来实现。通俗的说法就是:“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二、什么是地理主体性教学

所谓地理主体性教学, 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具有自主能动作用的师生教学实践共同体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

地理教育活动的两极“教”与“学”的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两者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角色。在地理教育活动中, “教”与“学”总是在交替性或是结构性的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 变换着活动的主体性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 主体总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的。从教的角度说, 地理教师是主体, 只有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及导向;从学的方面说, 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及其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则成为客体, 学生只有积极、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 积极向教师提出质疑,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实现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当然, “教”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或发挥得如何, 最终还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的。如果学生缺乏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难以实现。

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0世纪中叶, 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m psychology) 在学术界渐渐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 要求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 从整体上解决人的动机、人格, 从而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和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它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反对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 反对任何割裂整体的分析或还原。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 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 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些观点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奠定了基础。

三、同课异构对实现地理主体性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1年5月11日, 在面向宁德市的福鼎一中2011年高中新课程研究课公开周教学活动中, 来自福鼎一中的王颖老师在高一 (15) 班与来自福鼎四中的阮家栋老师在高一 (16) 班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题开展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来自宁德市二十多所学校的30多名地理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议活动, 其中, 有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地理教研员、重点中学校长、国家级骨干教师、福建省地理学科带头人、宁德市骨干教师和大量一线教师。场面积极主动, 师生反映热烈, 许多教师感到在“同课异构”听评课中收获颇丰, 认为在新课改中开展同课异构对实现地理主体性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同课异构有利于调动地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教育主体意识,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地理教师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人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 自我实现是高级的需要。通过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可以让授课教师展示个性和风采, 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有效而灵动的课堂, 既在地理同仁和学生面前显示该教师的教学智慧, 又有利于该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 增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行为等教学环节中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充分释放他们内心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创设丰富多彩的生命课堂。因此, 增强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生成的主体性意识, 可以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本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题开展校际“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 王颖老师和阮家栋老师都充分发挥了作为教师的主体能动性, 从他们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授课中反映出他们的教学智慧, 而这种教学智慧之光的迸发是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具体的课堂细节以及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等方面做大量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两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导学案, 阮家栋老师是当场发放导学案, 边学边教, 边学边导, 采用“读、讲、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侧重基础的梳理和巩固;王颖老师是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 先学后教, 先学后导,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用探究方式进行学习, 侧重地理思维的培养。“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成长提供了研究案例, 它可以让教师在比较交流中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 有助于教师在变化的环境下更好地认识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教师在坚持独特个性的前提下追求教学的艺术化, 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因此, “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和教学主导作用。

2. 同课异构可以敦促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同课异构可以敦促教师潜心研究这节课中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教学媒体条件等, 深思熟虑地制定出这堂课的总体策略, 而且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进行合理的分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艺术性地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之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激发,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潜能,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主体和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的课堂, 既是预设性的, 又是生成性的, 还可能是创造性的, 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在本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题开展校际“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 王颖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南昆铁路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有关资料, 完成下列问题: (1) 从地理位置、地形区、海拔高度、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比较昆明地区和南宁地区的区位特点。 (2) 为了加强两地区的联系, 分别以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铁路等, 作为当地地域联系与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否可行, 为什么? (3) 请在图中画出昆明到南宁的铁路线, 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4) 从影响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考虑, 致使南昆铁路至今才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有哪些? (5) 铁路建成以后对昆明地区有哪些意义?教师设置的这些探究性问题, 符合区域地理背景、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能力水平, 具有一定梯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地理问题。尤其是针对问题 (3) , 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昆明到南宁的实际铁路路线走向为什么没有成直线连接而是有一定曲折?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运用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交通区位因素进行探究的欲望, 唤醒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 同课异构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 激发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教学意识。同课异构有利于消除教师狭隘的专业发展观和狭隘的“竞争文化”, 从而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容易激发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教学意识。一些教师长期以来都比较推崇狭隘的“竞争文化”, 即教师试图通过个人力量追求卓越来创造优秀的工作成果。与此相对应, 这部分教师抱有一种狭隘的专业发展观, 只把所教学科看作自己的专业范围, 而不愿与同事共享各种教学资源, 不愿与同事研讨教学问题, 不愿与同事通过合作教学共享成功的快乐。新课标背景下的同课异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工作, 对教师的各种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比如, 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筛选, 制作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由于精力、经验、技术、能力等的限制, 完全靠一名教师来完成这些任务是有困难的, 于是向教师同仁寻求帮助就成为了必要, 即为寻求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所谓同伴互助, 是指教师间经常进行的一种切磋、合作、支持与分享的横向交流活动, 它是化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灵感的有效办法。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对不同学校地理教师群体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水平的检验, 集体荣誉意识会促使该教师群体成员高度重视“同课异构”教研备课活动, 群策群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包括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为教学提供必需的知识铺垫和情境铺垫、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设计师生活动的方式、设计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与过渡等, 这就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教学意识。

本次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引起了福鼎四中地理教师群体的高度重视, 以阮家栋老师为主, 教师们深入开展教学研讨, 梳理出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 注意挖掘教材, 精选教学内容, 即对课本和教辅资料的内容进行整合, 以优化教学设计, 预设符合学生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的有效教学环节。例如, 在巩固和应用环节, 他们选择了一道很有创意的旅游交通活动题:如果你们是某一旅游公司的策划人员, 现在要设计一条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线路, 从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广州, 重头戏是游三峡, 总的交通费用控制在1500左右, 作为策划人员, 城市之间将会选择怎样的交通运输方式。

篇6: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品社

地理图表是地理事象时空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直观体现,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高考地理试题不可或缺的呈现方式。高考涉及的地理图表主要包括区域地图、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图等,高考地理能力要求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地理图表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培养地理能力、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图文转换、图表转换,将图表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以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图表的能力。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教材以浙江嘉兴、沿运河城市为例,分别从交通运输线的“兴”和“衰”两方面阐述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又以株洲、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变化与当地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由此得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是不同的(表1)。

2.图像分析及处理

案例2“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中“图5.5浙江嘉兴略图”图像分析

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嘉兴早期主要受河运影响,城市沿河发展。后来主要受铁路、公路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影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态不断演变。

案例2“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中“图5.5浙江嘉兴略图”图文处理

(1)阅读“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列表比较不同时期嘉兴城市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表2)。

(2)阅读“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完成下列要求。

①浙江嘉兴城市聚落形态的变化与哪些交通运输方式有关?

②20世纪不同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有何差异?(提示:从受自然条件影响程度、速度和效率等方面分析)

③嘉兴的城市用地规模及空间形态有何变化?

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有何影响?

“图5.6株洲城市略图”和“图5.7武汉城市略图”图像分析

1949年前,株洲城市布局主要沿湘江呈条带状发展,主导因素是河流;现在,株洲城市用地规模大幅扩展,主导因素是铁路。说明交通运输线的发展变化使得城市规模和扩展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呈现沿江分布的特点,说明河运航道是影响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

“图5.6株洲城市略图”和“图5.7武汉城市略图”图文处理

阅读“图5.6株洲城市略图”、“图5.7武汉城市略图”和表3,完成下列要求。

①说出影响1949年以前株洲城市布局的主导因素,并说明理由;②分析京广线和湘黔线的建成通车对株洲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③与株洲相比,分析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仍沿江分布的主要原因。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以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密度比较,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产生的影响;再以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为例,说明高速公路出口以及城市快速干道沿线的商业中心深受交通通达度影响;最后以北京市商业中心为例,说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得出交通运输的布局在宏观上很大程度影响着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在微观上影响商业网点的具体分布位置。商业中心可以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但更多地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经交通枢纽向周围地区输入或输出各种产品。集镇的兴衰也与交通运输的布局密切相关。因此,商业网点进行选址时主要遵循交通最优原则。

2.图像分析及处理

“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像分析

山区与平原相比,山区地势起伏大,人口少,居民点少(28个),交通线路少、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少(4个)、密度小,主要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而平原地势开阔平坦,人口多,居民点多(56个),交通线路多、方式多样,商业网点多(27个)、密度大,主要沿交通便利的公路分布。

“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文处理

阅读“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列表比较山区和平原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表4)。

图5.10“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图像分析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的布局不仅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具体位置。商业网点要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消费者。西柳服装市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西柳镇内,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沈大高速公路、中长铁路、海沟铁路在西柳纵横交错,交通运输便捷。

案例3 “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图像分析

北京商业中心的分布和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元朝时期的钟鼓楼市场、明朝至民国时期多个商业网点格局、建国后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以及近年来环路沿线商业中心的出现。不同时期的交通运输在不断发展变化:元朝时钟鼓楼市场的兴衰与大运河的运输地位及其衰落直接相关;明朝至民国时期多个商业网点的形成与内河航运的衰落以及城市交通干线、铁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建国后出现的三足鼎立格局与公路、铁路以及地铁的发展有紧密联系;近年来出现的环路沿线商业中心与环路和地铁的修建是分不开的。

案例3 “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图文处理

上一篇:北京市海淀考试中心下一篇:“我爱我家”主题征文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