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2024-05-13

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精选12篇)

篇1: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

课题研究的通知

省局各处室: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粮食流通政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加强对粮食工作的领导提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和决策依据,结合当前全国、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及省粮食局2004年工作要点,提出云南省粮食局2004年粮食流通领域课题研究意见。

2003及2004年是我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 时期,改革取得了辉煌成绩。同时粮食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大家对成绩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化,与时俱进地对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以利于更好地领导和指导好全省粮食流通工作。为了树立机关干部职工摸实情、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各处、室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粮食流通政策软科学研究工作,主动申报和承担研究课题。要充分发挥省粮食行业协会及各地州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共同认真组织调查研究,提交具有一定质量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省局将设立2004云南省粮食局软课题研究项目,评定研究成果,同时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具体意见如下:

一、研究方向

主要结合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深化粮食流

通体制改革六项主要精神,以及云南省近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实际,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紧扣我局实际工作,确定重点研究题目。

二、组织形式

(一)成立省粮食局软课题研究领导组:

组长:苏全忠局长

成员:李宗云副局长、张睿副局长、杨韵玲纪检组长、马红跃副局长、李国华巡视员、孙卫平助理巡视员、徐光远教授、刘兰平教授。

项目组成员:各处室处长(主任),并抽调相关处室同志为执笔。

省粮食局软课题研究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局政策法规处。

(二)成立具体的课题项目小组:

1、项目名称:云南粮食流通体制探索

项目组负责人:苏全忠

项目组成员:王爱坪、张春、王小霖

2、项目名称:加强各级粮食储备,确保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项目组负责人:何庄元

项目组成员:李国文、单光福、张玲

3、项目名称: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确保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项目组负责人:张睿

项目组成员:杨占荣、李昆、杨云松

4、项目名称:建立全省粮食系统依法行政及廉洁从政机制问题研究

项目组负责人:杨韵玲

项目组成员:王堂荣、赵汝瑜、陆春涛

5、项目名称:建立后勤保障机制,确保机关正常运转问题研究

项目组负责人:李国华

项目组成员:牛绍红、朱兴贤、吴健

6、建立特殊时期粮食应急机制,确保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项目组负责人:孙卫平

项目组成员:陶如辉、徐文军、李京月

7、加强管理社会粮食流通的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马红跃

项目组成员:葛伟、秦开洪、杨志杰

以处室为单位进行组织申报,申报表格式见附件,课题负责人由分管局领导担任,项目组成员由各处室组织安排。

(三)邀请我省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组成云南省粮食局软科学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课题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给予适当奖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粮食局政策法规处。

三、工作计划

(一)各课题项目组11月18日前完成项目论证、立项工作。

(二)明年4月15日前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报省粮食局,5月上旬组织评委会对课题进行评审。

(三)明年6月前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云南省粮食局软科学研究成果论文集》。

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篇2: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件

琼社科〔2009〕23号

各有关单位:

为了奖励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充分调动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海南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根据《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琼办发〔2006〕18号)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展海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第六次省级社科评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及省委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引导和激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推动理论创新,为繁荣发展海南社会科学做出新的贡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新的服务。

二、组织领导

成立海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领导小组和评奖委员会,加强对评奖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组织实施。评奖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力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作荣、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洪晋(常务)、省社科联主席迟福林、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学泮同志担任;评奖委员会主任由迟福林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周洪晋、张学泮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巡视员庞仁龙同志担任。

评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省社科联普及咨询部),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

三、申评范围

第六次省级社科评奖的申评范围是:在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三年期间,我省作者(个人或集体)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专著、编著(含译著、教材、科普读物、古籍整理出版物、地方志、工具书等)、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论证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在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内刊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没有发表但被地厅级以上决策部门采用、推广并出具证明的研究报告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符合规定均可申报评奖。在2005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出版或发表的、由于出版或发表周期原因而错过申报海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上述各类成果,符合规定亦可申评。公开出版的著作以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间为准,刊发的论文、研究报告以出刊时间为准,内部研究报告以其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推广的时间为准。

本省作者同外省作者合作的研究成果,本省作者须为第一作者或主编(第一主编)方可申评。个人同一专题有较强系统性辑集而成的论文集可作为专著申评;个人有内在逻辑联系、为同一内容向纵深研究的系列论文,可选定一篇为其代表作,以该篇题目申评(其它论文作为附属材料);多人文章汇编而成的论文集不能以全书整体名义申评,但其中单篇论文可以个人成果形式申评。多卷本科研成果若已出齐可申评(参评时间以最后一本著作出版日期为准);丛书不评整个系列,其中相对独立的分册可申评;文艺创作、新闻报道、年鉴、人物传略、回忆录等不属申评范围,但这方面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可申评。

已获得高于或者相当于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不列入本次评奖范围,但其成果可由作者申报载入《海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名录》。著作权有争议的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境外出版或发表的成果,均不得申评。

四、奖项设置

本次评奖设专著奖、编著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四类奖项,每类奖相应分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根据实际情况,可增设特别奖。总获奖数控制在总有效申报数的30%以内,宁缺勿滥。其中一等奖占总获奖数的15%左右,二等奖占总获奖数的30%左右,三等奖占总获奖数的55%左右。对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五、申报办法

省社科评奖办不直接受理成果申报。由申报单位受理:大专院校的作者向所在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申报;省直单位的作者向所在单位调研部门或办公室申报;省级社会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会员向本学会申报;其他作者向省社科联普及咨询部申报。

允许每个作者以个人名义(个人成果)申报一项、联名(多人合作的成果)申报一项。多人合作的成果应由主编或第一作者牵头申报,填写成果作者最多不得超过5人(如作者不止5人,加注“等”字);如主编或第一作者不申报,可以书面形式授权委托其他作者牵头申报。以单位或课题组署名的集体成果,必须由单位负责人或课题组长牵头申报,申报数量不限。已经去世的作者在评选时限内的研究成果可由其所在单位代为申报。

参评成果不得多渠道申报,一经发现多头申报即取消申报资格。

申报评奖须按要求填报《海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一式3份,其中原件1份,用A4纸打印),并报送成果(专著、编著、研究报告均为原件,一式3份,如译著还需同时报外文原件;论文原件1份,复印件2份)及佐证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3份;原件由省社科评奖办审核后退回)。获奖成果及相关材料由省社科评奖办存档,不退还成果申报人。《评奖申报表》可到省社科评奖办或申报单位领取,也可从海南社会科学网(网址:http://www.hnskl.net)下载使用。

各申报单位要对《评奖申报表》、成果原件及复印件、佐证材料原件及复印件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申报材料报送省社科评奖办。

六、时间安排

受理申报时间从10月15日起至11月25日止,逾期不候。受理申报结束后即对成果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评审,具体分初评、复评、终审三个阶段。评审结果将在海南日报和海南社会科学网公示。

本次评奖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希望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及时做好评奖的组织动员和申报工作。

省社科评奖办联系人:邓章扬,联系电话:65365081;地址:海口市海府路49号(原省委大院)第二办公楼省社科联311室,邮编:570204。附:海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二○○九年十月十五日

主题词: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 评奖工作 通知

报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力同志

省委宣传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办公室 2009年10月15日印发

篇3: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省教育科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开始启动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申报范围

课题选题应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指南》(附后,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确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主要依据,重点研究我省教育改革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实证研究。课题申报者也可从实际出发,自行设计和确定课题。

二、课题申报条件

(一)课题申报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申报者必须能真正承担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报。

(二)每个课题限报一名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纸质材料须有主持人签名,经主持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以示承担信誉保证。

(三)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的研究。在研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课题。

三、课题申报方式

(一)课题申报者应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并认真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

(二)省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设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资助课题。资助额度参照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关规定执行。各申报单位应根据情况适当控制申报数量。

(三)本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采用纸质材料申报和评审。各申报人可在《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www.hnjykxgh.com)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址:www.hnteacher.net)下载《课题申请评审书》,按要求认真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由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审核后,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四)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08年10月15日起至2008年12月15日止。请各市州务必于2008年12月15日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汇总后连同评审费统一报送湖南省中(下转33页)(上接63页)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亦可由各申报单位直接报送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逾期不予受理。地址:长沙市开福区华夏路82号三楼;邮编:410008;联系人:肖波;联系电话:0731-4391695;电子信箱:kybhn@163.com。

四、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一)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宣传和指导工作,严格把关,依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管理办法》【见《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www.hnjykxgh.com)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址:www.hnteacher.net)】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对申报者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等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者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

(二)课题立项按照课题申报、资格审查、学科专家组评审的程序进行。评审结果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立项通知,分年度拨付课题经费。

(三)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时限一般为1—3年。课题单位及其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2008年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是实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时间紧,规范性强,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申报指导,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课题申报者要认真解读《课题指南》,把握申报要求,精心设计与论证,高质量高水平做好申报工作。

篇4: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近年来,云南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民办幼儿园及在园幼儿已分别占全省幼儿园和在园幼儿总数的72.12%、48.86%,为提高全省幼儿入园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一些地方无证非法办园情况比较突出,不规范办园情况未完全杜绝,给当地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并带来不稳定因素。为清理民办幼儿园办园环境,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维护民办学前教育的正常秩序,决定开展全省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总体安排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各地负责督促辖区内各县(市、区)教育局牵头开展本地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需要当地公安、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要加强工作协调,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必要时可向当地党委、政府申请支持。本次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自2014年5月初开始,2014年6月30日前完成。

二、清理整治内容

查清无证非法办园的情况,一经查实即予清理整治;查清有证不规范办园的情况,尤其是办园条件不达标、保教行为不规范、存在各种隐患的情形,一经查实即予整改纠正;查清有否在其他部门登记注册但开展了学前教育业务的情况,一经查实即刻联合相关部门予以妥处。

三、相关处理意见

(一)对无证非法办园的,如经清查具备办园审批资格条件,责令其限期按程序申请取得办学许可证,申请期间保教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如不具备办园审批资格条件,坚决依法取缔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对有证不规范办园的,勒令其限期整改,按期完成整改的可继续办园;逾期未整改的,依法吊销其办学许可证并做好善后工作,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责任。各县(市、区)要对当地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情况进行网上公示,建立规范办园公示制度。

(三)对在其他部门登记注册但开展了学前教育业务的,联合其登记注册部门,要求其限期到教育行政部门按程序申请办学许可证。经考察评审达到办园资格条件的,颁发办学许可证;未达到办园资格条件的,要求其停止学前教育业务,由举办者全部负责处理善后事宜。

(四)在清理整治工作中发现普遍性问题的,要积极研究对策,依法提出整治方案,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单独解决的,要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上报当地党委、政府申请支持。

四、规范办园行为

(一)规范机构审批。民办幼儿园的申办审批,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和《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做好举办者实力考察、办园条件把关等环节的工作,不具备办园资格条件的一律不得批准成立。严禁无证办园、“先招生、后申办”和筹建阶段招生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规范办园行为。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和《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等,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行为、保教行为和所有办园行为。

(三)凝练办园特色。民办幼儿园要找准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与公办幼儿园和其他民办幼儿园形成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定位为普惠性幼儿园的,要达到国家和云南省关于普惠性幼儿园的标准;有其他定位要求的,要立足市场和自身实际,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退出机制。各地要将民办学前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对符合规划、具备办园资格条件、办园行为规范的予以鼓励和扶持;对不符合规划、不具备办园资格条件的不予批准成立;对办园行为不规范的予以整改纠正;对违法违规办园的依法予以取缔,建立并完善退出机制。

五、其他有关事项

(一)各地要将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和相关政策调研相结合,将清理整治和发展相结合,将清理整治短期目标和实现民办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民办学前教育下步发展措施,做到既鼓励规范办园行为又杜绝违法违规办园行为。

篇5: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各类库存粮食大检查的通知

各直属库、购销公司、分公司通辽、巴彦淖尔质检中心:

针对分公司系统承储各种粮油的库点数量越来越多,且库点性质和管理方式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为了加强对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储存大豆、最低收购价小麦、商品粮和直属企业代其他企业储存粮食的管理,确保分公司辖区各类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业务手续完备、资金使用合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同时对自主轮换转储备粮和新收购临储大豆一并进行验收,分公司决定在辖区开展一次库存粮食大检查。现将《2011年各类库存粮食大检查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做好这次检查工作,分公司决定成立2011年各类库存粮食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郭清利 党组书记 熊本国 总经理 副组长:洪凯歌 张星升 副总经理

成 员:侯瑞 购销计划处处长,丁耀仓储管理处处长秦丙柱财务处处长,各直属库主任

各直属库也要成立2011年各类库存粮食大检查工作领 导小组,组织、落实好这次大检查工作。

二、明确检查任务

本次大检查的范围、时点、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按照《2011年各类库存粮食大检查方案》执行。

三、积极配合检查

(一)分公司各处室和直属库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这次大检查工作。凡涉及抽调人员的直属库要无条件地服从分公司的工作安排。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要向分公司总经理请假,并提供相同专业和职位的替代人员。

(二)各直属库、分库以及各承储库要向检查组提供库存检查资料,包括报表、台帐、卡、凭证、货位平面图、货位登记表、检查工作底稿、汇总表、检查记录等自查资料;提供测量工具、扦样、分样器、交通工具;安排各有关专业人员配合检查,协助东、西部质检中心完成扦样、取样、邮寄、登记等工作。

(三)参加检查的人员,要认真进行检查,严格履行职责,不走过场,不留死角,认真填写各项检查记录,做好总结材料,对检查结果负责。要严肃检查纪律,做到廉洁自律,要及时安排好工作,接到通知后要及时到指定地点集合。

(四)分公司通辽、巴彦淖尔两个质检中心要对这次检测工作做出详尽的检测方案,扦样要有代表性,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准确,同时对检测结果负责。

(五)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的,要及时整改,不留后患,实现其它意义上的“两个确保”。

这次检查时间紧、任务重,各直属库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积极配合,精心组织,严格按照分公司有关要求,开展检查工作,确保数量真实,质量等级符合标准。对故意掩盖事实、弄虚作假、阻碍检查的单位或个人,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检查中或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分公司。

篇6: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各市及义乌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高校:

为促进我省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展示我省教科研成果,进一步调动广大教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开展浙江省(2008)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的评选活动。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成果范围和要求

(一)申报的成果必须是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规划及以上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教育部规划及以上课题(包括经省教科规划办备案的子课题),必须以各级各类教育和各学科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原创性。

(二)申报研究成果期限为2006年(含)以后批准立项的各类研究课题,其成果必须在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取得,即在此期间结题的课题研究成果。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

1.科研成果为一本专著中的部分章节或一套同名多卷(册)本著作中的部分卷(册)。

2.申报人不是成果的主要拥有者(以是否著名在前、是否课题负责人等方式认定)或成果归属有争议的。

3.未经省教科规划办备案的教育部各类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成果。4.已取得国家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及教育厅基础教育成果奖的。

二、申报评审程序

(一)初审:各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是幼儿园、中小学及市属教育行政、科研等部门的初审单位;各有关高校由科研处(所)负责初审;省教育厅各处(室)、厅直属单位和其它在特定领域等单位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负责初审。

(二)复审:各初审单位必须在10月26日前将申报材料寄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迟于申报截止日期(以邮戳为准)寄送出的《申报、评审书》不进入本次评审。复审前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将对审报材料的资格及规范性进行核实,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不参加盲评。

(三)评审:11月份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国内知名专家(外省)进行活页盲评打分,并根据活页盲评打分结果,从高分到低分产生候选科研成果,再将候选成果送省教科研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将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等媒体公示,并设置为期10天的成果争议期。

(四)终审:成果争议期结束后,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终审,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三、申报名额分配

(一)各市名额分配由基数和机动数两部分组成,机动数以浙江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获奖总数的50%计,各市申报总数为基数+机动数)。

1.基数:杭州、宁波、温州各12项,金华、台州、绍兴各10项,嘉兴、湖州各8项,衢州、丽水、舟山各5项,义乌1项。

2.机动数:杭州12项、宁波6项、温州6项、金华7项、台州7项、绍兴5项、嘉兴3项、湖州4项、衢州2项、丽水2项、舟山2项、义乌2项。

3.省教育厅5项,教育厅直属单位各1项。

(二)各高校名额分配: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4项,设有教育学院(师范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各3项,其它本科院校和设有教育学院(师范类专业)的专科院校各2项,其它专科院校各1项。

四、其它

1.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评审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论文、结题证书复印件、《成果活页评审表》各一式五份(有关附件不作要求,可随报一式二份);填写《成果活页评审表》不能出现有关学校、个人等提示性信息,确需出现的一律改为“××”学校或“×××”,违反申报规定将取消参评资格;评奖工作结束后,所有申报材料概不退还。《申报·评审书》、《成果活页评审表》等可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下载,网址:--教科规划栏。

2.集体成果的申报人数最多限5人,即:课题负责人1名,课题组成员4名。

3.评审费:成果申报仍需交纳评审费每项300元(含计算机录入费);各市、各高校在报送出成果材料的同时,请统一通过银行汇评审费(户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帐号:***0205,开户行:工行杭州文三路分理处),汇款单中须注明申报单位及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等,以便及时寄回收据。4.2008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设一等奖10项(奖金各4000元)、二等奖30项(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80项(奖金各800元)。

5.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次获奖成果,获奖人所在单位须给予配套奖励。

6.根据有关规定,计划单列市宁波(含市属高校)的获奖成果奖金由宁波市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发放。

希各市教科规划办、高校科研处,严格按分配名额,认真做好课题成果的选拔、初审推荐工作。申报受理期间,如需了解、咨询有关情况,请与省教科规划办联系(邮编:310012,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40号,联系人:盛阳荣,电话:0571—88846782)。

附件:1.浙江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申报评审书

2.浙江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活页评审表 3.申报浙江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汇总表

篇7: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个人课题”申报立项的通知

兰教规办[2012]1号

各县区教育局、市属学校、各有关办学单位:

根据《兰州市科研兴教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4)》的要求,按照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组织201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型

课题申报分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选题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强调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推动我市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类为“个人课题”,主要由教师个人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选择那些切口小、周期短的小课题。本立项的规划课题要求在2-3年内完成,个人课题要求在1年内完成。

二、申报对象

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以及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申报。

三、申报要求

1.申报规划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必须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不具备中级职称的需两名副高职称者为推荐人。申报个人课题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称上不作要求。

2.每位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参与其他人申报的课题。

3.课题组成员数限定在15人之内,且每位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已承担立项课题尚未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

四、申报办法

1.规划课题申报者须填写《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课题申请·评审书》及《课题设计论证活页》(附件1),各二份。

2.申报个人课题须填写《兰州市2012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附件2)一份。

3.“评审书”及“申报表”须经所在单位、县(区)初审并加注意见后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10日,逾期不予受理。所报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4.各县(区)需填报《“十二五”201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汇总表》(附件3),并报送电子版和文字版(加盖公章)。

5.申报材料电子版以学校为单位打包压缩,规划课题发至邮箱354234972@qq.com;“个人课题”发至邮箱291920973@qq.com。

6.课题立项所需材料请登录兰州教科所网页http://下载。

五、联系方式

报送地点: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东路364号市教科所11楼1107室)联 系 人:徐寒枝张成东联系电话:0931-8337615

兰州市教育规划办群:197902232

附件1:《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课题申请·评审书》

附件2:《兰州市2012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附件3:《“十二五”201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汇总表》

篇8: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海纳百川、地承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气魄;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 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 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提升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调动广大学生学习、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弘扬和继承云南省优秀传统文化, 省教育厅决定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报刊社共同举办云南省首届“古滇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大赛, 该大赛的主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州市教育局、中小学校需高度重视、认真宣传、广泛动员,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单位

1. 主办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2. 承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报刊社

二、参与对象

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人员、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学生

三、征文时间

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

四、征文要求及内容

1. 初中组:

围绕对多彩绚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包括古代艺术、科技发明、历史名迹、民族文化、精神思想等, 谈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有着怎样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如何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 如何来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2. 高中组:

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感悟, 讲述如何从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 看待外部世界, 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 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字数要求800字左右)

3. 教师组: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 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 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 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做好教育工作, 以达到真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教育部门人员与教师组同组, 字数要求5000字以上)

征文体裁不限 (理论文章、短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可) , 题目自拟。

本次征文大赛的参赛作品, 必须为参加选手原创, 不得抄袭, 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隐私权等, 因此类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五、投稿方式

请在征文时间 (2016年3月底) 结束之前, 将稿件以WORD文档发至邮箱zhyxctwhzwds@126.com。来稿请注明:

1. 学生组, 学生姓名、就读学校、班级、班主任老师姓名和电话等;

2. 教师组, 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等。

六、奖项设置

由大赛组委会专家组统一评审, 在每个比赛组中, 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为获奖者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

七、推荐阅读

篇9: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来源: 政法司发布时间:2010-09-01

字体:【大】 【中】 【小】

体政字[2010]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总政宣传部文

化体育局,总局各厅、司、局,各直属单位,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各

有关科教单位:

20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局管项目)

申报工作将从2010年9月10日开始,10月8日(以当地邮戳为准)截止,逾

期不予受理。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1局管项目设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申请重点项

目和一般项目的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申

报青年项目的须为已获硕士以上学位、无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39周岁(以

申报截止日期为准)以下的青年学者。申请编译项目者须自行解决著作权问题。

二、每位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

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两个以上项目的申报。

三、重点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1-2年,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

1年。

四、局管项目不接受个人申报,申报人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由所在单位科

研管理部门进行认真审核后统一报送。凡在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

后,取消申请者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和申报者所在单位两年申报资格。申报项目为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单位,需同时提交本单位申报项目目录,加盖科研管理部门公

章,电子版发送邮件到总局政法司理论处。

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每个单位最多可申报

10个项目,其他单位最多可申报3项。请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按照相关要求认

真做好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提交高水平的申报项目。

六、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不结项、不

立项”原则,2009年及之前局管项目有未结项的单位不能申报;在研局管项目

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七、承担总局2009年项目的负责人,须按要求于2010年9月30日前将结

项材料报送理论处,否则负责人所属单位不能申报2011年项目。

八、申报项目首先经过初审,然后通过双向匿名评审和专家论证会评审相结

合的方式确定立项名单。

九、项目申报不收评审费。

十、项目申报需提交《申请书》1份原件,《活页》(与《申请书》中的“项目设计论证”栏目内容一致)一式5份,单独填写,夹在《申请书》封底前。《申请书》与《活页》要求一律用计算机填写,A4纸双面印制。以上各种材料(《课题指南》、《申请书》及《活页》)从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下载(网址:http://)。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理论处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2号

邮政编码:100763

联系人:卢伟芃 陈华栋

电话/传真:(010)87182431、87182204

电子信箱:lilunchu@sport.gov.cn

附件:20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办公厅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附件:

20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北京奥运会以后,全国体育界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各项体育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两年多来,体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围绕建设体育强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制定和颁布实施等主题,围绕体育工作中的其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切实起到了为体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的作用。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和重要时期,面临着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新的形势对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体育理论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体育实践,围绕体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造出水平更高、指导性更强的研究成果,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2011年体育总局将继续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和多种

形式的成果交流活动,促进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做好这项重要工作,体育总局研究制定了2011课题指南,希望大家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题申报。指南所列只是对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提示,申报的选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深化、细化,尽量不要使用指南中提示的研究方向作为标题,以避免申报题目的集中与重复;申报选题在论证中要注意基础理论研究、对宏观问题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区别和特色,增强针对性和适用性,避免一般化和同化研究;鼓励针对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敏感问题的研究;鼓励围绕相关问题的中外比较研究;鼓励在内容和角度上有所创新、填补空白的研究。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和方向:

1.体育在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研究;

2.体育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

3.中国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体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互动关系研究;

5.体育对外交往研究;

6.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

7.新时期深化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方向与实施路径研究;

8.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研究;

9.中国特色职业体育研究;

10.城乡之间、区域间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11.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12.《体育法》修改相关问题研究;

13.体育理论建设与创新的研究;

14.民间体育组织与俱乐部研究;

15.建设体育强国中的群众体育指标研究;

16.《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制度研究;

17.国家和地方编制《全民健身计划》的配套研究;

18.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19.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及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研究;

20.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管理系统的研究;

22.运动项目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管理中心在全民健身推广和普及中的职能和作用研究;

23.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4.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措施研究;

25.全国体育大会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6.民族传统体育国际推广与普及研究;

27.我国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研究;

28.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9.我国竞技体育社会价值与评价体系研究;

30.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竞技水平提高的对策研究;

31.我国集体球类项目竞技水平提高的对策研究;

32.以全运会为龙头的体育竞赛体系改革与完善研究;

33.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研究;

34.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35.竞技体育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综合治理研究;

36.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37.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38.运动员权利保护研究;

39.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40.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研究;

41.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

42.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研究;

43.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研究;

44.体育场地、设施、用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

45.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问题研究;

46.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47.体育彩票理论与实践研究;

48.世界体育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指标研究;

49.世界各国体育发展动态的研究。

50.国外体育体制、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研究;

51.中外体育史研究;

52.具有原创性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专著;

篇10: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根据两区总工会《关于转发昆明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好云南省第十一期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方便职工参加医疗互助,办理有关手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和退休职工,均可参加第十一期职工互助医疗。

2、根据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中心的有关规定,第十一期互助期限为一年即2015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

3、第十一期缴纳互助金标准为:已参加第十期医疗互助活动的职工每人按80元缴纳互助金,新参加和第十期中断的按每人100元缴纳互助金。

4、第十一期活动的最低补助标准为50元,其他补助标准不变;补助起点由600元降至500元;补助比例为补助基数超过500元至1万元的部分补助30%、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补助70%、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补助100%。

5、已退休教师由各相关学校负责通知办理,与本校教师一起上报。

6、办理期限自通知之日起至2014年10月20日,请各

学校按时上报名册及缴纳费用,中心学校还要进行后期网上录入工作,请各学校认真核对参保人员信息。逾期不在办理。

7、参保人员请填写参保名册电子版各项内容。第十期是否参保请查阅下发名册。

篇11: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1]19号 【发布日期】2001-03-02 【生效日期】2001-03-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开展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1〕19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为了真正摸清粮食库存情况,为国家调控粮食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保证国家库存粮食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为切实做好我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1〕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对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做好粮食清仓查库的各项工作。各地粮食清仓查库工作,要坚持行政领导层层负责制。各地(州、市)、县(市、区)要尽快成立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于3月15日前将成员名单和联系电话报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粮食局),按照全国和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计划、财政、农业、统计、审计、监察、质监、粮食等部门及农发行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切实搞好协调配合,确立清仓查库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齐心协力做好清仓查库工作。

二、二、清仓查库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此次清仓查库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国有粮食部门所有粮库、粮管所(站)、转运站、外租仓现存粮油(含中央储备粮油、各级地方储备粮油和商品周转粮油等)的入库时间、数量、品种、质量情况;陈化粮、超期储存粮油的数量;各级粮油财务补贴到位、现库存占用贷款情况;以及中央储备粮和我省各级储备粮油承储设施现状、库点分布、粮食购销企业人员情况。在清查实物的同时,要对粮食陈化情况进行鉴定。为保证鉴定结果的真实性,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安排及时送有关省(区、市)进行跨省抽样鉴定。

清仓查库要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交叉互查、重点复查、明确责任的原则。先在清镇市进行试点、培训,积累一定经验后在全省铺开,分阶段实施。坚决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

清仓查库不能走过场,要始终围绕查清粮食的数量、质量这个主要目标进行。要明确清查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从基层保管员、企业法人到各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从县(市、区)长到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的主要领导同志,都要逐级在清仓查库报告及报表上审核签字,发现问题,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省财政厅、省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要进一步完善库贷挂钩和超储补贴等相关政策,粮食销售出库后必须及时进行帐务处理,核减当月统计帐。未回笼的销售结算款应记入相应往来帐户,严禁在库存统计上出现虚帐。

三、三、认真落实清仓查库的工作安排

全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时间为2001年4月1日至5月初,统计时点为2001年3月31日24时。在全省交叉大清查之前,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将对各地、州、市清仓查库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库存统计帐核查方法、库存实物清查方法及填表方法等。清仓查库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地(州、市)之间交叉清查,对全部库存粮食逐仓、逐货位进行实物清查,并与统计帐核对。实物的清查以测量计算方法为主,测量计算与过秤检斤相结合,既要做到准确,又要提高效率。要提前做好有关测量、检斤用计量器具的购置、检定(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检定,以确保准确性)等准备工作。第二步,在交叉清查的基础上,省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将按随机抽样的原则组织进行复查,复查比例为粮食库点的2%-3%左右。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直接组织人员,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库、重点环节进行抽查或复查。第三步,汇总上报。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在全面清查粮食库存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审核编制清查汇总表,对清仓查库工作进行详细总结。各地(州、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30日前,向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总结报告,并分别附本地清查汇总报表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当地粮库及省级粮食(油)储备库的清查汇总报表。2001年5月中旬,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全省清查汇总报表编制和清查工作总结,报经领导小组审核后,于5月底前报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

四、四、严明纪律,切实做好清仓查库的各项工作

各地对清仓查库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如实反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妥善处理,对故意掩盖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妨碍清查工作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各地各部门对参加这次清仓查库工作的人员要严格要求,责任落实到人,明确纪律,加强其业务学习和廉政自律教育。参加清查的人员要坚持原则,不准参与可能影响正常清仓查库工作的活动,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查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清仓查库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粮库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统计、会计和库存管理。要改进统计手段,逐步建立国有粮库的计算机联网,特别是重点做好国家粮食储备库的联网工作。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三月二日

篇12: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的通知

中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守越辛苦。云南作为一个山多田少的省份,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守住有限的耕地资源, 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据统计, 1996—2010年, 云南全省各类建设占用耕地271万亩, 其中78%为坝区的优质耕地;全省新增25万亩建设用地, 其中近50%占用的是耕地;全省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区耕地建设占用已达30%。为了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协调, 2011年9月,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提出“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可以看出, 云南保护耕地资源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根据现有的云南省粮食产量、耕地面积的数据, 通过对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从宏观视角, 提出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注:资料来源:云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统计年鉴》 (1989—2010) 。)

一、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全省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 居全国第八位, 人均土地资源面积约0.86公顷 (12.9亩)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 由于云南属内陆高原山区省份, 全省山地约占84%, 高原约占10%, 坝子 (盆地) 约占6%, 山中有坝, 原中有谷, 组合各异, 空间分散是云南土地资源空间分布最为显著的特点。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云南耕地资源总量不足、面积少、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2010年, 云南省耕地总面积达到607.21万公顷, 占全国比重为4.99%, 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13公顷 (1.95亩) 。在耕地总面积中, 水田少, 旱地多, 高海拔地和陡坡地占有较大比重 (见图1) , 且水田集中分布在坝区, 旱地在广大山区呈零星分散分布。加之近年来极端性天气的影响, 耕地的荒漠化、石漠化程度不断加深, 导致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保护压力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短缺的耕地资源使得粮食生产受到越来越明显的约束, 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困难, 云南现有人均粮食产量为384kg/人/年, 低于全国426kg/人/年的平均水平, 从而导致近年来云南粮食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 (1989—2010)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89—2010) , 为统一口径, 以近20年 (1989—2010) 的数据为研究区间。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与经济学分析法, 主要研究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的相关性, 并对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三、结果与分析

1、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性

相关研究表明, 影响粮食安全的要素包括粮食播种面积、耕地数量、复种指数、劳动力、生产技术推广等。为了分析简化, 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 仅就云南省1989—2010年的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测算。

为了消除多组不同的数据量纲的影响, 本文根据相关数据, 通过标准化法对每年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 (见表1) 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为年份;j为粮食产量或耕地面积;xij'为标准观测值;xij为样本观测值;为样本均值;sj为样本均方差。对表1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无量纲化值表 (见表2) 。

根据表2作出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见图2) 。

(1) 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由表1可知, 在1989—1999年间, 云南省耕地面积是逐年增加的, 平均每年递增35.648万公顷, 1999年比1989年增加了126.29%。从1999—2010年, 云南省耕地总面积是逐年减少的, 平均每年递减2.676万公顷, 2010年比2000年减少了4.4%。由图2可知, 除了1999年云南省耕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大, 其余年份的变化趋势都比较平缓。

(2) 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由表1可知, 在1989—2010年间, 云南省粮食总产量整体上是增加的, 平均每年递增26.6395万公顷, 2010年比1989年增加了53.34%。但是在1991—1994年间、2002年、2006年、2010年, 分别出现了粮食总产量减少的情况。由图2可知, 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趋势是趋于平缓的。

(3) 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从2000年以后, 云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很多地区都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并且占用大量的耕地。近年来, 云南省不断加强保护耕地资源, 由于经济建设而被占用的耕地的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然而, 因为退耕还林、农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每年依然会有耕地面积下降的状况出现。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 在耕地面积上升的年份里粮食产量也在上升, 例如1989—1991年和1994—1999年;粮食产量也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减少, 例如2001—2002年、2005—2006年。在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变化中存在一个规律:耕地面积的降低能够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 当粮食问题凸显出来, 人们重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 耕地资源的数量开始回升, 之后, 粮食问题有所缓解, 经济又进入大发展阶段, 而耕地资源的数量又步入下一阶段的减少, 如此反复。

由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对比关系能够看出, 二者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的规律, 通过计量分析软件对1989—2010年间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实行Pearson相关分析 (见表3) , 相关系数为0.908, 显著性小于0.01, 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 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显著约束作用。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2、基于总量动态平衡的云南省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效果

近年来, 云南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提出在2006—2020年间坚决保住598.00万公顷耕地保有量和495.40万公顷基本农田, 大力推进耕地综合整治,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 建设高稳产农田,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耕地资源在动态变化中保持总量不减少, 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 力争做到耕地总量增加, 同时, 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平衡。

随着云南省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加强, 使得耕地在数量上的锐减态势得到了遏制, 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其增长惯性, 人均耕地占有量减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2005年的0.137公顷降至2010年0.132公顷 (见表4) 。

此外, 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云南省的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只有3%左右, 有机质含量不到2%的耕地占37%,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 并且, 每年还在以0.2%的比例下降, 照此速度, 10年、20年后的状况是不敢想象的;再者, 土壤中的氮、磷、钾比例失调, 酸化程度加剧。尽管云南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得部分耕地维持地力, 并培育出一些高肥力耕地、高产稳产农田, 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可见, 云南省的耕地虽连年占补平衡, 甚至补大于占, 但新开垦耕地质量远远低于被占用耕地质量。基于此, 云南省于2006—2020年间规划并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来保护耕地资源。其中, 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备受瞩目, 该工程涵盖云南省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的8个州 (市) 、25个边境县, 惠及645万边疆各族群众, 建设期限为5年 (2010—2014年)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 共完成建设规模113.21万亩, 完成投资25.17亿元。该项目建设旨在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实现边境地区农民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满足边境居民生活的要求。项目实施后, 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0年至今, 云南省共安排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307个, 项目建设总规模724万亩, 新增耕地188万亩, 下达预算总投资125.54亿元, 补充耕地90多万亩。加上近年来各地实施的占补平衡项目, 新增耕地200多万亩, 实现了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 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土地利用程度普遍提高了3%以上, 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0%以上, 生产成本降低了10%以上, 使得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升, 而最终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社会、生态、经济三者效益的协调发展。

3、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耕地存量不足, 质量不高。云南耕地以顺坡耕作的坡地为主, 地形坡度较大, 加上开发利用不当等诸多原因,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石漠化趋势扩大。林地中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幼林地、迹地等残次林地面积约占32%, 林地资源的质量不高;牧草地大多为天然草场, 放牧强度过大, 草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土地退化严重, 危及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云南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城镇用地需求较大, 农村建设用地的腾退减少相对滞后, 短期内将造成耕地的净减少。云南省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主要集中于坝区, 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兼顾地区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要求, 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云南省陡坡耕地占13.14%, 优质耕地严重不足, 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由于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补充任务艰巨, 坝区耕地保护与建设占用的耕地矛盾十分尖锐, 确保2020年末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困难重重。

(3) 人口快速增长。近年来, 云南省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的同时, 人口增长也较为显著, 2011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达到4631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29.4万人, 预计到2020年云南人口将达到5062万, 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值6000万。从粮食安全的视角来看, 人口增长必然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 进而导致耕地资源需求增长, 这必将进一步加剧人地之间的矛盾。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 云南省的耕地和可用于整理开发的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 土地供给弹性系数明显降低, 土地资源瓶颈尤其是耕地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增强。

(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5—2010) 。)

(4) 农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当前, 云南省尚未形成健全的农地流转机制, 由于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缺位、虚位、错位和非法性,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农地抵押制度的不规范性, 农地入股利益的诱导性, 土地征收制度中范围过宽, 土地价格“低进高出”, 以及村集体与地方政府博弈能力的低下, 失地农民安置可持续生机评价指标的不合理, 农地转包、转租流转中的投机性和低效配置等因素的影响, 最终导致大量农用耕地非农化, 农地大量流失, 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持续减少。

此外, 耕地资源利用中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不到位也是影响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1、健全土地规划保障与监督机制

目前, 耕地保护功能应逐步转向耕地利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 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体系。比如, 日本是一个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 日本在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及相关法律体系框架下, 出台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相互协调的综合规划和调整方案, 保障了土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各类用地的合理安排。除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外, 还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多个层次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

2、完善耕地的土地产权政策制度

根据耕地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理论, 耕地资源的规划、使用效率与耕地产权制度是呈正相关的, 即产权越明确, 耕地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就越高。所以, 要明确地界定耕地资源产权。首先, 要明确和保证村集体是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避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置、错位和非法占有, 必须坚决消除地方政府在耕地资源征收中的强制性和一切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人为行为;其次, 要确保粮食生产者对耕地拥有永久使用权, 通过这种方式, 在根本上推动治理农村土地环境, 最大限度地带动农民积极性, 大幅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3、进一步完善现有土地制度的保护力度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中应加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筹和协调力度, 坚决避免政出多门又议而不决, 导致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对于已经实施的土地资源占补平衡制度, 须进一步明确与完善, 对于置换的耕地资源, 要在数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土地等级评价标准, 确保被置换的耕地资源的质量得到提高。解决基本农田撂荒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 推进耕地保护由单纯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耕地资源只用于粮食生产的制度, 这不仅可以确保耕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的用途, 而且也能使粮食生产得到保证。实践证明, 进一步加大土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执行力度,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耕地数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4、运用科技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益

在耕地面积一定甚至减少的情况下, 通过技术进步, 提高耕地生产力, 从而改善粮食的供给状况, 是发达国家增加粮食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 云南省耕地生产力的提升主要受益于资本投入。虽然技术进步对于耕地生产力的作用并不能满足当前云南的人口规模对于耕地产出的需求, 然而技术进步对于提高耕地生产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由此可见, 要充分地挖掘技术进步作用于耕地生产力的潜力, 如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改良、现有中低产田的改良、调整和优化耕地资源的经营方式,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

5、拓展粮食生产的范围和领域

在云南现有耕地资源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 要使粮食供给得到有效改善, 需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只有谷类、豆类和薯类才是粮食的传统思维, 应充分发挥云南林地、山地、坡地资源丰富, 适宜种植特色农产品的优势, 树立大农业、大粮食观念, 在保护好用于传统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的同时, 选择适宜和优质的品种, 在林地、山地、坡地上种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的林地作物、山地作物和坡地作物, 大力发展林地食品、山地食品、坡地食品等, 如水果、菌类、保健食品、木本植物等绿色食品, 这样既可以增强粮食供给的有效性, 又保护了土地资源原有的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 耕地面积变化必然会引起粮食生产波动, 从而影响粮食供给安全。从总量看, 云南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保持必要的耕地面积是云南省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 降低耕地压力是粮食可持续生产的关键。云南省未来粮食安全战略的宏观对策是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前提下, 改善耕地质量。

关键词:云南,粮食安全,耕地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云南“城镇上山”政策获中央肯定期保护好耕地[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25/3485735.shtml, 2012-12-26.

[2]彭尔瑞、王穗、张建生、张川:耕地压力理论、方法与实践[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3]新华网:云南将实施“城镇上山”加强坝区耕地保护[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9/11/c_122020009.htm, 2012-12-26.

[4]周郁、王晓东、武慧: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保护[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5) .

[5]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2020) [EB/OL].http://www.yndlr.gov.cn/xj_model/newsview.aspx?id=138493, 2012-12-26.

[6]黄河:土地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7]人民网:“失血”的土地:云南近4成耕地肥力差酸化加剧[EB/OL].http://yn.people.com.cn/various/n/2012/0203/c228582-16718866.html, 2012-12-26.

[8]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云南兴地睦边农田整治惠及645万群众[EB/OL].http://www.yn.gov.cn/yn_ynyw/201211/t20121113_8457.html, 2012-12-26.

[9]杨咙霏、赵乔贵、杨子生:基于粮食安全的云南省2020年耕地需求量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0) .

上一篇:初中物理典型实验设计下一篇:海报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