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38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

2024-05-08

浙江杭州:38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共3篇)

篇1:浙江杭州:38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

浙江杭州:38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授牌暨大学生十佳创业之星表彰仪式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目前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在内的38所在杭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这意味着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实现了全覆盖。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新路子。建立指导站是继续深入推进这条新路子的重要一环,政府有关部门将触角伸到高校内,搭建起一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互通平台,加强各方的资源共享与相互协作,按照大学生创业就业愿望和实际需求,面对面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做好创业就业的充分准备,是帮助大学生迈好成功创业与走向社会就业的第一步。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在建设过程中将做到设施、人员、管理、经费 “四个到位”,充分发挥培训指导、宣传咨询、组织联络、活动策划等“四方面作用”。

篇2:浙江杭州:38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可以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的积极推进中,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大学生创业数量和水平普遍不高[2]。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与创业发源地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20%的创业率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即使在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中,也往往存在企业成长性差、长效发展难等问题[3]。因此,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以及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势在必行。

鉴于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创业困难和对策访谈提纲”对35名创业大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对象选自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典型地区的7所高等院校(每所高校5名),覆盖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三种不同的类型。以此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困难,进而提出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然而,大学生创业仍然举步维艰。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难主要是以下问题的存在。

1.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很多大学生认为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57.1%的大学生表示现有政策主要是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来看待创业问题,很难对创业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更多是宏观方面的规范,落实到每个地方时需要地方制定因地适宜的具体政策,但地方往往照抄照搬,加之地方政策执行力不强,导致创业政策的指导功能也相应错位。

调查中有51.4%的创业大学生表示没有感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感觉很遥远。虽然政府出台了不少创业优惠政策,但贯彻不力,流于形式,不少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成为“政绩工程”,并没有使大学生在创业中得到有效的帮助。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已出台的创业政策大多未明确政府、社会、高校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定位,对地方及其各相关部门执行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监督也缺乏法律依据。

创业大学生对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了解程度很低,有37.1%的创业学生表示不太了解相关的政策,了解较为被动,更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和方式可以详细地了解,其余大学生对此更是知之甚少。可见,政府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还远远不够,宣传手段有待改进,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2.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85.7%的创业大学生认为高校的平台作用发挥不足,71.4%的创业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有待加强。目前创业教育未正式纳入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仅作为选修课,普及率不高,影响程度不深。而且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际,学生仅作为被动者接受理论,其主动性和创造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耗尽了原本的创业激情。同时,创业教育缺少专门的师资队伍。高校中担任创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中多倾向理论说教,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即便如此,目前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仍然稀缺。此外,由于精力有限,创业和学业存在的矛盾也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问题。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创业需要启动资金作前期支撑。然而,大学生一开始创业的资金总是捉襟见肘。调查发现,65.7%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创业的最大困难。目前我国个人商业贷款对大学生来说操作性较低,阻碍了大学生创业,致使一些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行动。这样的现状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提高。

另外,42.9%的创业大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较大的困难是团队的组建,例如团队中人才缺乏,团队成员之间沟通难以及团队人员流失严重等。同时,创业者所从事的行业不同所面临的困难也存在差别。访谈中,所有从事研发制造行业的创业者均表示产品研发是创业过程中必须面临的困难。此外,少数创业者认为家庭及其他情感因素也会对自身创业造成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创业的促进对策

(一)政府的措施

1. 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性融资体系

完备的创业信贷体系是美国、德国等西方创业发源地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可以考虑从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的构建入手来推动大学生创业。

首先,完善小额信贷机制,拓宽创业融资渠道。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配套资金来源问题是一项最为紧迫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目前银行的实际放贷意愿和风险防范需要还不适合推进大学生大额创业信贷,因此,可从小额信贷入手,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初次创业贷款的扶持力度,简化手续,降低贷款门槛。

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的专项基金。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应不以追求高额回报为目标,通过政策性支持,提供资金帮助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1)政府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通过比以前更大幅度减免各种各样的税收,来减少大学生初创企业的资金压力;(2)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设立政府出资为主,各方集资为辅的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如天使基金;(3)社会资金支持。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如由政府牵头、社会多方出资、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4)高校资金支持。利用高校资源和相关企业、个人赞助,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原始资金支持;(5)设立创业奖励基金。政府出资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4]。

2. 贯彻和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

当前,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否能最终得到落实,则需要地市及县 (区) 镇地方政府及地方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和贯彻[5]。

一方面,很多基层行政单位知道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并不懂得如何操作。在某些地区,已出现了国家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的问题。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更应该是政策执行的督查者。国家在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可以考虑附上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注意吸收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听取大学生的意见,让各地基层政府或部门在落实时,明确如何具体地贯彻执行这些政策。另一方面,完善大学生创业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大学生创业政策有效贯彻和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的措施

1. 畅通信息渠道,搭建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周边环境尤其是学校的支持。政府及各高校均出台了各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这些政策并不了解,更不清楚可以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导致很多政策利用率低。鉴于此,高校可以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调研,了解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信息传播渠道。在此基础上,除了运用传统的学校宣传窗、校报、网站等学生熟悉的媒介来普及创业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外,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渠道及时发布各种创业政策信息,例如手机短信群发、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进行温馨提醒,也可以通过QQ校友、微博、人人网等媒介发布信息。

高校针对大学生创业搭建的平台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校企联合,推进学生创业。高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家资源,尤其是校友企业家资源,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系列活动。例如,吸引杰出企业家到学校讲学,聘请兼职创业导师,鼓励学生到杰出企业家创办的企业参观学习;发挥各地校友会作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信息、人脉等支持。另一方面,创建用于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场所。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进行创业见习,创建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等。学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

2. 加强创业教育,建设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主体价值的体现。

首先,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在高校内部,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创业实践,从而形成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例如送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创业培训;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到创业一线去兼职;有计划地每1~2年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在高校外部,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兼职教师,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的不足[6]。

其次,将创业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创业理念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塑造具有民族创业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创业者。例如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创业理论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创业,在独立实践中得到创业锻炼。高校可以实施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鼓励和允许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走出去创业。

(三)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1. 提升创业能力

我们发现,创业大学生认为具有以下能力的人更适合创业:人际交往、领导能力、团队精神、执行力、坚强的信念、管理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可以是通过后天的实践不断塑造和完善的。

其一,参加创业竞赛。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的磨练,大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更多的创业知识,同时练就创业能力、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研究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利用好创业竞赛这个有效载体,激发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激情,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将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7]。

其二,组建创业团队。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互补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社会的深入了解,挖掘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吸引一批有能力、有胆魄的大学生组建成团队一起创业,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创业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

2. 增强创业素质

研究表明,具有以下素质的人更适合创业:为人外向、乐观开朗、宽容豁达、吃苦耐劳、理性专注、敢于冒险、责任心等。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例如,积极主动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及抗压能力,增强对本专业知识的专业度及对其他学科不同知识的认知度,增强使命感,这些对大学生创业能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延勤, 杨培强.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86-87.

[2]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 2008-04-21, (36) .

[3]余瑞玲.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1) :147-148.

[4]伍秋林.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4) :51-52.

[5]吴启运.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3) :32-33.

[6]谭祖谊.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4) :46.

篇3:浙江杭州:38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

一、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美国人大卫·库伯 (David Kolb) 于2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体验式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和活动,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调查问卷、生涯访谈、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 以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定情境下的活动, 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 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观察反省和总结领会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既满足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需要, 又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和经验。

二、浙江师范大学体验式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结合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浙江师范大学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 覆盖整个大学过程:大一重在“意识唤醒”, 共4章14学时 (其中2学时为实验课) , 分别是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自我探索、职业与环境探索、职业决策与行动;大二重在“素养养成”, 共3章9学时, 分别是目标职业与职业素质、目标职业与通用技能、目标职业与专业能力;大三重在“就业与创业指导”, 共3章9学时, 分别是毕业选择与就业准备、求职技巧与心理调适、自主创业与创业准备;大四重在“职业适应”, 共2章6学时, 分别是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适应与发展。同时, 课程特别引入体验式教学, 设计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 要求学生利用大一、大二、大三的假期和毕业前后, 分别完成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求职体验和撰写求职故事等体验式实践环节。

(一) “体验式教学”第一阶段:意识唤醒和职场环境认知

在大一的理论课教学中, 重在“意识唤醒”。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掌握生涯规划的内容和基本步骤, 使学生积极地对自己进行生涯探索和规划, 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 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通过测评工具等多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维度深入了解自我, 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 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情景模拟和生涯访谈, 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 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 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等。

在实践课程中, 重在强调职场环境认知。经过第一学年自我认知模块学习, 根据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岗位考察等方式, 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或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深入调研, 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 寻找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三五位职场人士进行访谈,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环境认识, 了解目标职业的用人要求和能力要求, 不断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在目标企业开展不少于七天的岗位体验, 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进行认真考察, 全面了解实践岗位的相关工作, 了解岗位的人才需求和选人标准,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 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目标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获得实际工作能力, 提高专业素养。

(二) “体验式教学”第二阶段:素养养成和职场素质准备

在大二的理论课教学中, 通过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体验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对职业素质、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掌握提高执行力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分析个人的素质特征和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 以及分析自己的通用技能和如何提高通用技能的方法。了解目标职业所需专业能力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掌握个人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的方法, 科学制订并有效实施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计划, 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在实践课程中, 通过市场调查、企业家访谈、参与企业招聘会、兼职锻炼等方式, 利用课余实践、各种假期, 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学生在进入职场前根据第一阶段对职场的认知情况, 按照专业要求,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调查、行业中优秀企业家的访谈、参与企业招聘会、在企业兼职岗位锻炼, 等等, 对自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 并在职业规划课程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帮助下, 学会扬长补短, 进一步完善自身职场素质培养规划。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学习目标和自身发展方向, 并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做好学习规划,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努力方向。

(三) “体验式教学”第三阶段:就业与创业指导和岗位体验

在大三的理论课教学中,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体验式教学方法, 学生掌握毕业去向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流程和就业信息渠道, 掌握基本的就业信息搜集方法, 充分做好就业准备。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训练、模拟演练、面试录像、经验分享等方式, 了解求职、招聘与面试的过程与形式, 掌握各种求职材料的准备与撰写, 求职掌握心理调试的作用和基本方法, 培养求职基本礼仪与面试技能, 形成健康积极的求职心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 掌握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 通过企业见习、校企合作班实训等实践方式, 利用课余实践和寒暑假, 通过对岗位的亲身体验, 使自己较快地了解自身岗位适应情况, 并进行有效的角色转换与定位, 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四) “体验式教学”第四阶段:职业适应和就业体检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理论课教学, 学生已了解自我, 了解目标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掌握求职、面试技巧, 在第四阶段理论课中, 重点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 职业适应与发展, 做好走出学校到跨入社会的转变。通过课堂讲授、经验分享、职场人物访谈、案例分析等体验式教学方法, 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熟悉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引导学生立足现实,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掌握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 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 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实践锻炼, 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岗位工作能力,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是否还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 如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 在第四阶段的实践课程中, 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实践课程安排时间, 通过专业顶岗实习进行检验, 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在检验中反思和修正, 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并通过自身能力, 达到用人单位人才使用标准, 最终实现就业。

三、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成效

浙江师范大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运用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课堂理论教得详细, 实践教学深入透彻。四年一贯制的体验式教学体系在内容设计上的职业性学习方法上的探究性、教育方式上的实践性、教育过程上的全程性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通过对2011级上课的300余名学生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的研究结果分析, 就业指导课已不再是原来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 据学生教学反馈, 课堂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系列体验活动后, 学生不仅在创设的体验活动中学到枯燥的生涯规划理念, 而且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更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 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 充分证明就业指导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5) .

[2]王莉.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88-90.

[3]王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及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25 (4) :155-157.

上一篇:塑胶操场立项申请下一篇:描写人物特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