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发展存在问题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党员发展存在问题

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梁庄镇李官寨村大学生村官 赵钢

如何做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已成为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一、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所在的村共有57名党员。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11名,36至45岁的18名,46至59岁的16名,60岁以上的12名。从知识构上看,大学本科以上的16名,大专文化程度的2名,高中文化程度的16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9名。从性别结构上看,男的有54名,女的有3名。

从党员生活情况看,生活比较富裕的占5%,生活一般的占53%,生活比较困难占42%。从党员发挥作用上看,作用发挥比较明显、起一定带头作用的占3%左右,作用发挥一般占56%,作用发挥差的占41%。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发现,近几年来,我们在发展农村党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员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不断壮大,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发展党员渠道受到限制,源头不畅。普通群众入党的积极性不高,申请入党人数在逐年下降;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造成吸收优秀农村青年入党日益困难,年轻优秀的党员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2、党员队伍结构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党员为主,党员队伍整体年龄偏高。在文化结构上,以低学历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3、新发展党员的素质亟需提高。大部分村党支部每年发展两名党员左右,但是仍然缺乏年青和文化程度较高的新鲜血液补充到党员队伍中来,使党员队伍难以突破党员老龄化、低学历的现状,党员素质偏低,“双带”能力弱,发挥不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够重视,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认识不清,对如何改善农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措施和办法。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坐等上门”思想严重,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工作方法,发展党员工作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2、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党支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特别是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导致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有的要求党员尽义务多,讲权利少,很多棘手的事情要求党员带头,而党员应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组织帮助和关怀,挫伤了一些党员的积极性。这无形中降低了组织的威信,影响了党的凝聚力。有些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甚至不开展党支部活动,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这样就造成了党内各项工作不正常,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削弱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吸引力。

3、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因村党支部疏于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教育管理,致使其思想行为与普通群众无异,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群众。如先进意识淡化、组织观念弱化、服务意识淡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不强;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存在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许多青年对入党缺乏“光荣感”和吸引力。

4、大量农村青年外出,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仍是欠发达地区青年的首要选择,农村青壮年,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复退军人等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好“苗子”难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源头活水”,造成发展对象严重不足。

5、部分农民群众对入党认识模糊,缺乏积极性。近几年,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农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入党热情较以前有所下降。

6、缺乏配套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发展党员工作,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规范章程,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如考核、激励机制缺乏,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等。有些乡村领导班子变动,往往疏于交接,导致发展党员工作心中无数,无计划措施,培养与发展脱节。

三、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提高认识、夯实基础、明确重点、建立机制等方面着手,并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发展党员工作是关系党的组织生存、事业发展的大事,做好新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对于壮大农村党的肌体和力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明确当前发展党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规范程序、强化措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十六字”方针,把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乡镇党委要更新用人观念,创新选拔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选准配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感召力。其次,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把群众的事情办好,重新树立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实践证明,离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去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难以取得成效的,要解决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3、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用真实的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做农民群众的贴心干部。同时转换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把党员干部从原来的单纯的行政管理引导到抓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上来。通过定期聘请科技专家授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产业经济大户现场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培训,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开展党员“定岗定责、联户帮带”活动,激发广大无职党员的政治热情,用党员的模范行动感染群众,吸引群众。

4、开拓创新,突出重点,掌握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权。首先,拓宽选拔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坚持高标准,严格发展,注意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分布构成,合理调整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其次,强化选拔措施,突出发展重点。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确定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保持一支量足质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5、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农村发展党员长效机制。要抓好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发展党员的规章制度,逐步使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是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机制。明确乡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切实抓好抓实这项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发展教育机制。建立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培养制度,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政策和使命,增强其申请入党的光荣感和政治责任感。三是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申请、培养、教育、考察、培训、审批等一系列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全面实行和深化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四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机制,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关心和爱护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第二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吴志新

摘要:分析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成功经验,切实解

决我国农村的金融供需矛盾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需矛盾;需求抑制;日本农协

在一个市场中。决定市场均衡的力量一方面是供给。另一方面是需求。我们在分析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时往往更关注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而忽视了农村金融的需求抑制。实际上金融抑制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供给型金融抑制由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农户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户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而使得足。本研究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供需矛盾的原因。 投资不足。另一种是需求型金融抑制。即由于农户自身金融借贷的需求强度不足,农户贷款意愿低从而导致农村投

农村金融中的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

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缩减,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十分严重 出现了所谓的“农村金洞化”的现象,或者准确地说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体系空洞化。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是: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不到满足,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全社会的和展难以实现。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并不表明农村资金供给充裕,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供求巨大缺口,这样的供需缺口直接导致了现阶段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填充。 国农村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自然是对正规金融市场退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就农户而言,又可分为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普通农户指那些刚剐,仍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农户。特殊农户有三类:一类是尚未摆脱贫困的贫困户;二类是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却是无组、小规模的专业养殖户和经济作物种植户;三类是有地方政府组织。有规划、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户和大型专鲎养几类农户中,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的前二类的信贷需求不仅有生产上的,还有生活上的,但因其生产经营收入的不确规模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他们无法提供正规金融机构确信的偿还保障,正规金融机构也不愿为其提供贷款这三类农户却占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第三类农户要么有地方政府干预和支持,要么自身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正规金出于不得已或确信其有偿还能力,因而这类农户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到贷款。

农村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现阶段也明显存在融资难的情况。一般说来,农村中小企业处于资期。企业受资金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还贷能力缺乏

出“慎贷”甚至“惜贷”,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龙头企业具有规模经济,资金制度健全。一般可以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放贷或抵押贷款。

通过上述对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情况的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有其客观原因,主农业经济自身的弱质性、高风险性且又缺乏必要的抵押品。以及受土地制度所限制,土地资源难以集中而使农业生产了“内卷化”的小农经营之中。同时,农业业主相对分散。贷款数量虽多但交易零散,这样就提高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成本。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主体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他们生产、生活以及发展上的资金。

农村金融中的需求抑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户存在着金融需求和金融借贷需求强度低,在这种现象背后,有很多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农民在剧烈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不稳定。在我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农户面临的生存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赡养老人问题等,这大量存在。导致农户的投资意愿减弱,最终导致农户金融需求强度不足。相反,发达国家如日本在教育、社会保障和面。国家在财政上给予切实的支持,使得广大农户没有这些后顾之忧。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就变得耪对稳定促进金融度变大。

经济性原因的影响

中国农户投资需求强度不足还有经济性原因。农户的投资如同一切投资一样。首先要考虑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处于弱质、微利的状态,很难激发农民投资于农业的积极性。同时。从市场方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面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投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的投资选择将基本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他们计算多种因素收益的影响,当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到其投资的预期收益时,农户就会作出改变投资的行为。因此,农户在市的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动机以及农村市场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资本需求强度不足,也就不难理解农协针对农户的多种需求,为农户提供多种金融需求,如将农户多余的资金投资于农业之外的行业,如购买债券、发甚至开展海外投资等。农协同时也针对农业经营的高风险、低利润情况,开展低息贷款,保证农户的需求能够得到满农户的金融需求强度就会得到增强。

体制性原因的影响

体制内的正规金融部门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对于农户而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规则约束太强,因此减弱了农户向机构借贷的意愿。而一些菲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友情借款则具有灵活的特点,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另外,体制方,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国家财政体系和国家产业投资体系变革条件下农村投资的事权界定不明等。

政策方面原因的影响

国家政策一般会给投资主体一种预期。稳定的政策会给投资主体一种稳定的长期预期,诱使投资主体进行长期投资如果政策变动性大。会给投资主体一种很不稳定的预期,从而会减少其长期投资行为。在政策方面,最大的制约来自地政策,国家农地制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业生产力,重构了我国的农业微观经济基础,但是其缺陷也是不容先前的农地制度很容易导致农业粗放式经营以及掠夺式投资。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国家农地政策的多变性和农地性,导致农户对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感到不确定,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户的长期投资行为,导致其投资需求强度不高。角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反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中的政策与体制。发现其中影响农户投资意愿的制约因进行有效的改进。

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除了一些历史遗留的原因以及农业投资周期长、利益低、回收慢、正规机构追逐利益等原因外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一个理想的抵押品。所以。要解决资金供需缺口问题,除了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之外,还应为一个理想的抵押品。农地金融是一种以土地为抵押的旨在为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建立农地金融制度,用权抵押为条件,藉此发行土地债券,可以聚集大量的社会资金,然后再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使农民获得低成本的中。农地金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扰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投人不足问题,提高农民从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要立足农村金融实际,实现监管由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和风险控制并重的监管转变,由封闭控制型明型转变。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行业自律,加强农村金融业内控制度建设,使市场竞争的压力有效转化为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动力。同时,农村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

发挥民间金融即非正规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安排的不足。日本的农协就是属于民间金融。在战后大力支持像农协这样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在政策和基金方面,政府都给予大力的扶植。另外,农村地下金融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由于农业是世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势产业,我国又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业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做大农村经济

经济决定金融。加快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做大农村经济。在做大农村经济过程中。金融部门要根据农民意调整信贷投向重点。今后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向重点应放在果业开发、经济作物生产、家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中小企业在农村设厂,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如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在农村开办工厂,在金融投资方面给予优有效的信贷支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地方主导农业和主导产品;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贮藏业发展,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户和市场。通过公司等形式,发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重点,解决农村小产品大市场确保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优质优价。二要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目前实际执行的贷款期限结构与农户所需要的种养业贷期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应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农户不同层次的信贷资金需要。中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在国民经济总体份额中所占的比重虽然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降低,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有重要应该通过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目前农村面供需不均衡矛盾。我国与日本同属东亚地区,农村也都以小农户生产为单位,因此考察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要学习和借鉴日本的一些成功经验,如注范,制度建设,加大政府的支持等成功经验。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但是农业扶持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如何?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那里?需要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等?是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项农村经济状况调查,由于各地农业状况千差万别,调查只能从一个局部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由点及面,所以这次调查选择了一个本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调查点---郏县渣园乡,希望这次调研能对了解农村经济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渣园乡的基本情况

渣园乡位于郏县城以西6公里,广阔渠、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8068户、3.2万口人,(数字统计至2005年6月底,以下同)人均耕地1.2亩,属中等农业乡镇,支柱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资金的发放到位,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乡夏粮总产量达到1.1万吨,比上年增加7%,农业总产值实现4138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畜牧业持续发展,总产值1862万元,同比增加12%,红牛育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新发展红牛养殖户410户,新增存栏800头,使1200户从“公司+基地+银信+农户”模式中受益。非公制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上半年实现总产值42397.4万元,同比增长118%。

(二)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一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扩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精播面积继续扩大;二是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实施订单农业,优质小麦推广达到10000亩;烟叶面积达到4000亩,比去年增加15%;蔬菜、瓜类、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普通粮食作物继续萎缩;三是优质畜产品明显增加,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6万头、1.2万头、1.3万头,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2%、80%,专业养殖场达到目的72家;四是林果业发展迅速,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共造林1200亩,新增林地300亩。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该乡加快了沼气养猪,乡村道路,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平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新建沼气池310座,新修乡村道路7公里,新修水渠5千米,新打井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0亩,旱涝保收田320亩,解决3000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全乡1.2万群众从这几项建设中受益。

(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2004年建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规模企业5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户由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1200家和85家,实现利税20万元,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

(五)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发布、农民工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转,提高农民择业能力水平。2006年上半年外出务工4088人、创收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增收700余元。外出务工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了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0%以上。

(六)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2年以来,该乡圆满完成了土地延包政策,农村税费改革进行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2005年共减免农业税78.8万元,发放粮食补贴36.8万元,涉农“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有效歇制,全年共查处涉农违法违纪案件6起。

(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对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逐步缩小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开展了对贫困学生扶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上半年对农民看病补助大40.8万元,已使数千人受益。“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三、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本地区2004年农资价格上涨10.2%,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5%、12%,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7.2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300—500元占20%,500--1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四、发展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乡,民不富则乡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全省乃全国有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

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够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完成。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五)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坚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7-12-15 22:12:2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新措施,促进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组织了专门力量对我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截至====年底,全县共有党组=个,基

层党委=个;党总支=个;党支部===个;党小组===个;党员====名,增长率=.==%。其中:女党员===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农村党员====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党员年龄结构情况:党员总数中,年龄在==岁以下的====名,占==.=;==岁至==岁====名,占==.=;==岁至==岁====名,占==.=;==岁至==岁===名,占=.=;==岁以上===名,占==.=。其中农村党员在==岁以上的有===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党员文化结构情况:大专文化以上===名,占==.=;中专(高中)====名,占==.=;初中及以下====名,占==.=。全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人,发展新党员===人,全县党员逐步向年轻化、知识化迈进,党员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县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在省、市组织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县委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组织部门对党员教育培训的要求和工作思路,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着力在营

造氛围转观念、改进方式求实效、集中优势建基地、完善机制求发展、制定措施扩成果五个方面抓好落实。探索出教育培训与实验示范相结合的新型党员教育模式。形成了现阶段抓党员的教育培训,必须根据当前发展的需要,突出科技知识的培训和实际应用,紧扣抓培训就要讲科技知识,讲内容就要结合发展需要,强素质就要做到示范带头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新导向。现在,我县的党员教育培训,有基地实践、有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有实地参观、有实验示范、有优良品种、有先进技能、有市场信息,为基层党员提供多角度、不同需求的党课教育培训内容,使党课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实效,形成了由过去仅为理论培训的静态形式变为了现在内容丰富、动静结合多种形式并存的新的党员教育培训的模式。我县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和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讲党课制度,农村党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广大农村党员在发展中发挥出了明显的带头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乡镇对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应用结合不紧密,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培训投入不足,师资亟待加强。三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少数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还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掌握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不够,尤其缺乏科技致富的本领,加之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科技知识运用乏力。

三、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重视党员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最具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要坚持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认识,牢固树立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乡镇党委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好本乡镇农村党员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党员“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探索适合本乡镇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拓宽培训渠道,改善培训条件,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力量。

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优化农村党员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是扩

大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领域,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党校的建设,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县内外党员教育培训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农户,宣传科技、推广科技、帮助群众掌握和运用科技,发挥较好的实验示范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教育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加大开放式的教育培训力度。三是要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师资和管理者素质。要积极协调,争取上级行政、科研、科普部门的支持,通过加强乡镇农科站建设、组织农科员进修、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办法,促进教员更新知识,积累和交流教学经验,优化师资配置。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党性修养、政治方向、道德水平、理论功底、知识储备、实践经验、教学能力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程慧君

【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振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问题 对策

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框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改变“空壳村”现状,使村集体“手中有粮”,从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主体。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中用于公用事业的费用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受到严重的制约。而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其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还有新的提高。集体经济是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农民在集体企业就业,是所有者和生产者的统一,是资金合作与生产合作的关系。相应地,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就业的途径更广。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是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传统观念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很难吸引人才。绝大多数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的人才不愿离开大城市到人才亟需的农村施展才能是一大现实问题。甚至,就连家乡在农村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学成后也不愿回到农村,为农村服务。人才引进成为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土地面临法律困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急剧减少,存量土地及其厂房、商铺租金等土地非农收益成了社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营土地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作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只有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情况下,经依法批准才可以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对民间私人资本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扩张估计不足;没有为私人创办企业留下合理的用地空间。自发、私下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带来较大冲击,并且由于村民集体出租非农建设用地不受法律保护,如发生争议,集体就要遭受损失。

(四)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且管理体制不顺畅

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构成复杂,目前多数没有进行确权登记,产权不明,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加之目前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主要还是村两委成员,多数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个别得益于地缘经济优势,靠土地征用积累较大集体资产的村,没有及时进行量化固化,集体资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掌握在个别或少数人手里,有的出现决策失误,有的资产流失,审计中发现多起违规问题。

二、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人才管理创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保证村干部候选人的素质,应该积极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的有效供给。要通过引入市场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社会各个阶层中有志到农村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后备力量。受农村复杂的地缘、血缘关系,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行相关法律的限制,每年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当地高中毕业生,送他们到相关院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回村参加管理建设,在治理村庄的过程中接受基层民主的锻炼,以新的理念治理村庄、发展集体经济。对于一些城郊地区、流动人口频繁的村庄,应该适当放开村干部的身份限制,准许一些“准村民”参加村委会选举。如兴办经济实体居住本村超过一定年限、其户口尚未迁入的;已经转为非农业户口,仍在原村居住、工作并履行村民义务的;部队、企业、行政单位离退休人员和离职回乡人员居住本村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以及其他优秀人才,自愿到农村工作和生活达到一定年限的。这样可以打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型农村社区,让更多的人有村干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拓宽村干部力量的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源源不断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组织载体创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继十六大提出“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求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双层经营体制的载体。坚持农村公有制,必须坚持不懈地健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法律、政策层面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逐步修订和完善《民法通则》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把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农村社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调整范围,确立农民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解决其法人登记注册、缴纳税费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配套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村股份合作社审计规定》,以及在股份合作改造过程中的财产清查、股份构成、股权配置、股权流转等操作层面的配套文件,保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及规范运作。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外联千变万化的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四)建立民主管理、社会监督及强化责任约束的管理机制

这是保障和促进集体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各种管理规章和制度,在具体执行中,必须把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穿到发展集体经济的各个环节,保证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强化民主决策,主要是指在选择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确定经营方式上,必须让群众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科学论证,防止少数干部盲目决策,给集体经济发展造成损失。强化民主管理,主要是指在集体经济内部,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强化集体企业的开支、分配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财会制度,坚决制止平分集体财产、乱占滥用集体资金和拖欠集体公款现象。强化民主监督,就是要求集体经济财务公开,实行收入公开、支出项目公开、结存余额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集体经济财务收支的透明度,依靠群众的力量,保证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徐勇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3.李世荣.理顺产权关系是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J].中国集体经济,2005(5)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上一篇: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下一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