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

2024-04-14

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共14篇)

篇1: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

今天上午第4节课是科学课,夏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的课题是让小灯泡亮起来。老师的话音还没落,我们便兴奋得大叫起来。首先夏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学具袋,并叫我们了解小灯泡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简单的说了说灯座是怎么做的。过了一会儿,放学的铃声响了,夏老师说:“如果没有组装完成,可以带回家去继续组装。”

回到家,我把所有的材料全部拿了出来,把小零件重新组装。然后拿出四根导线,去掉了导线两端的红色塑料皮后,露出了几根金黄色的细铜丝。把这些铜丝绑在了金属件上的小孔里,最后将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将小灯泡插入已准备好的灯座里。

一切准备就绪,该让小灯泡亮起来了。可是小灯泡没有亮。咦,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装错了?我将所有的材料都检查了一遍,对照了一下说明书,发现没什么问题,可是小灯泡为什么不会亮呢?我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原来导线宝宝松了,没有缠紧,逃脱了。我费了好大工夫才将这些“小淘气”“捉拿归案”。这次小灯泡“刷”地一下就亮了,发出淡黄色的光芒。“哈哈,我终于成功了!”我兴奋的叫喊到。

可是不一会儿我觉得将电池拿进拿出太麻烦了,想给它做一个开关,我拿出一枚回形针按照图上那样,把回形针伸开,在一块长方形的小木板上针上两枚图钉,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与导线一起固定在木板上,一个小小的回形针开关就做好了。我一拔开关,小灯泡马上“刷”地一下亮了,再拔一下回形针,小灯泡就不亮了。这样方便了许多。

这个有趣的实验室我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

篇2: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

一个中年妇女依靠在小男孩的身边,摸着他的身体。“妈,咱家没灯泡了吗?”

中年妇女点点头,眼里涌出几滴泪水。“妈,我想要个灯泡,咱们再买几个吧,这样家里就不会漆黑了,我也能在灯下学习了。”小男孩慢慢地挤出了这几句话,眼中闪着渴求的目光!

中年妇女想了想,说:“买,等你病好了,妈就给你买!”“不行,我要看着妈把灯泡买回来,万一妈不守信怎么办!我现在就要。”小男孩小声地叫着!

“好,现在就去!”中年妇女一咬牙,披上破旧的外衣,拿上家里仅有的一把破伞,出门了……

妈……小男孩心想:妈会给自己买吗?外面风雨那么大,妈的外衣又那么薄,妈会不会着凉感冒……慢慢地,小男孩愧疚极了!母亲对儿子总是说一不二的,正如一句古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无论多么困难,母亲总会想办法拿到儿子最爱的东西。可是离家最近的商店也有好几里远,那家店可能没开门……此时,小男孩把床单抓得更紧了。

不知过了多久,小男孩早已睡着了。母亲笑了笑,安上了灯泡……

第二天,小男孩醒来发现母亲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小男孩出乎意料地发现桌子上放着几只灯泡,灯泡旁边有张纸条,写着:妈给你把灯泡买回来了,快试试亮不亮。妈有点头晕,不用担心我,好好学习吧,妈相信你,一定不会让妈失望的!

篇3:小学作文教学的尝试

一、重视听话、说话、写话训练

众所周知, 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 关键难在没什么事情可写, 当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之后, 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听是说的基础, 因此, 平时我就经常性地讲故事给他们听, 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 不但让他们听到精彩的情节, 还能欣赏精妙的语言, 培养他们专心听讲, 仔细去想的习惯。如在上《乌鸦与狐狸》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开头说:“小朋友, 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从前在一片树林里, 有棵大树, 树上住着一只乌鸦, 树下的洞里住着一只狐狸。它们虽然是邻居, 但一直并不那么友好, 因为狐狸常常骗乌鸦。有一次……”讲着, 讲着, 学生的注意力就被我的话语吸引过来了, 这说明, 我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这样坚持一两年后, 学生的听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大胆说话, 训练思维能力, 让他们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 复述指定内容。这些练习都为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听话一一说话———写话”的过程。学生除了接触父母外, 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 教师在课内、课外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 要讲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话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所以要求教师讲话措词要严密。重视上好“说话”课, 教材中所要求训练的说话都要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让他们都有说话的机会, 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怎样想的就怎样说, 怎样说的就怎样写, 即敢想、敢说、敢写。

二、教学生阅读、观察事物的方法

如要作文, 则要观察, 对于任何事物, 必须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所以, 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借鉴。如我在教学作文题“写一种植物”时, 先引导学生复习《青松》, 学习作者的两种观察方法:

1. 从整体到局部, 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

2. 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草树木, 观察后写下来。如写玫瑰:

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小的刺, 尖尖的、硬硬的, 谁也不敢去惹它。枝条上长满了齿形状的叶子, 叶子是绿色的, 刚长出的却绿中带红。叶丛中, 枝头上花儿昂首怒放, 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 没有一点杂色, 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组成了一朵朵精美的花。每片花瓣都鲜活、细嫩、水灵灵的, 好像只要轻轻一掐, 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 清香阵阵, 沁人心脾, 使人陶醉。啊, 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

这样按观察顺序是由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按顺序的:茎、叶、花。表达时也做到了主次分明, 虽未能面面俱到, 但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学生观察得仔细, 观察方法得当, 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观察方法的养成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如观察香蕉, 按颜色一一形状一一味道的顺序;观察小动物从外型特点、生活习性方面来观察;对变化着的事物要作连续观察……同时让学生将观察与思考、想象等结合起来, 提高观察效率, 训练思维能力。

三、重视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教学

每一篇课文就是学习写作的最好范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不同类型的课文, 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使教学目标达成, 同时要注意每一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吸取精华。在阅读课文中强化“怎样写”的方法渗透, 为学生写作做好铺垫。

四、重视作文讲评,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每一次的写作训练,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对作文的讲评。讲评作文要做到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能够指出一篇作文的优点是什么, 缺点是什么, 在哪些地方需要进行修改, 应该怎样修改, 真正起到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如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 我读了某一位同学写的《记一次小制作》这篇作文, 小作者对制作小船所用的材料和制作过程都写得很详细, 条理也清楚, 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作文的结尾是“这样我就把小船制成了”, 同学听了后, 都觉得结尾不好, 于是我让学生修改结尾。大家都积极讨论, 一位同学说:“现在我制作的是一艘小船, 将来一定能够制作一艘更大更好的船”。另一位同学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将来不但要亲眼见到大船, 还要亲手驾驶大船在大海上航行……”这激动人心的结尾赢得了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比教师的直接点拨更易于他们接受和学习。

篇4:灯泡小学作文

“零零零”,随着上课铃响,同学们端端正正的坐在多媒体教室,等待老师来上课。

铃还没响完,郭老师就面带微笑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老师首先拿出了一个小灯泡,说:“同学们,在讲台上有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谁能用这些材料把我手中的小灯泡点亮?”这个问题可把我们给难住了,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有一只小手坚定的举了起来,老师点名让他示范给我们看,不过多久,他成功的把小灯泡给点亮了,霎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也跃跃欲试了,很快,该我们动手了,我们组的同学想了很多点亮小灯泡的办法,但也有一些接法不能把小灯泡点亮。郭老师一一把同学们汇报的实验图一清二楚的在黑板上画下来。通过图画,我终于知道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小灯泡才能亮起来,如果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直接接起来还会导致短路。

此外,我们还要多注意节约用电,在不需要时要做到尽量或者不用电,因为在有些地方,连一度电都用不着,我们应该让他们去享用。我们国家现在正陷入缺乏电的生活中,万一有一天,我们的电用完了我们的世界将在黑暗中度过,即使白天灿烂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夜晚也会一片漆黑了。

篇5:电和灯泡小学四年级作文

世界上自从有了电,就有了它的好朋友电灯泡,随着时代的前进,电到是没有太多的变化,但电灯泡却不断得更地换着五花八门的外衣,每到晚上,大街上,商场里,家里都亮起了五彩缤纷的灯饰,人们不停地夸奖着现在的灯真是越来越漂亮了,而这两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却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

电灯泡对电说:“老电兄弟,你看看我的新外衣,多漂亮啊!你有吗?人们怎么就把我们俩安在一起了?好像有点不太相配啊!”

电有点生气了,说:“我虽然没有你这么多,这么漂亮的外衣,但如果没有我电,你能发出光芒吗?还能让人们看见你有多么的.美丽吗?”

电灯泡不屑一顾地说:“可以可以就可以,如果没有你电,人们照样会夸奖我的外衣真漂亮!”

这下子,电可真生气了,它都懒得再跟灯泡叫板了,直接一下子就把电灯泡给甩开了,世界即刻变得黑压压了。有的家里面乱成一片,小孩子因为没有了灯光,哇哇大哭,他找不到妈妈了;有的商场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人们乱吼乱叫,找不到出口了,互相踩踏;马路上没了红绿灯,汽车乒乒乓乓地撞在了一起,所有的道路都被堵塞了;飞机场更是危险,飞在天空中的飞机不敢下降,因为飞行员找不到机场跑道了......

就这一会儿没电的功夫,世界乱成了一片,灯着急了,电也着急了,因为它们的赌气,造成了人们巨大的损失,它们互相找对方,重新拉起了手,世界再次变得光明了,人们找到了方向,有了生活的次序。

篇6:再次尝试做风筝作文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虽说现在还不是什么春暖花开的日子,但是小小的风筝已经等不及了。

虽然在四年级时我们就已经体验过做风筝了,但是同学们的追捧与热爱依旧不减。做风筝骨架的棒子就各式各样:有吸管的,有塑料的,有竹梢的,甚至还有烧烤签!糊的纸也不逊色于骨架:陶花纸、宣纸、蜡光纸真是五花八门,连保鲜膜(袋)也派上用场了,够“环保”了吧。接着大家便七手八脚地忙碌起来。我打算做一只蝴蝶风筝的,但刚开始它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妈妈买的烧烤签质量真是好的不得了,一剪刀下去――咔!或许是太用力了吧,竹签到只留下一条浅浅的痕迹,剪刀却脱壳了!咳,没法只好向杨舒 借把小刀慢慢磨去呗。还不容易磨断了,接下来我边讲一下段竹签垂直放在中间,有用棉线快速地缠绕固定,可哪有这么简单,绕几圈掉几圈,搞了半天依旧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好向黄泓求救,在他的帮助下才勉强缠好。然后我又用透明胶再加以固定这才完成。紧接着,我又给那个三不像蝴蝶安上了上翼和下翅。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步骤了,我把骨架平放在妈妈给我准备的书皮上,那书皮真的很漂亮:蓝色的背景上有许许多多白的黄的小花,但是为了我的“杰作”也只能光荣做出牺牲了。在黄泓与陈则冰的帮忙下,我先在纸上描好了轮廓,再把轮廓给剪下来,用陈则冰的无敌乳胶狂搽一番,再将其包住,这才正式罢工。结果可想而知,三不像再次横扫我之前满满的信心,看看这东西又像蝴蝶又像春燕的,甚至还有点像蝙蝠!

回到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下风筝的资料,这才发现风筝也并不是什么做起来很简单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的只是单纯的装饰风筝,想要让风筝飞起来还是需要严格的科学依据的,还要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做菱形的风筝比例就是:连接对角线,得到四个全等三角形,且为30,60,90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是2,所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二分之根三,所以菱形面积为三角形面积的四倍,即为二倍根三。有点糊涂吧。

篇7: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

我在语文教育中一直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 经过多年摸索积累, 认为要把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切实融汇到语文教育中, 就必须从“教学生学会问”和“教学生学会答”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生学会问:以“问”为核心,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营造和谐氛围, 使学生敢问。

“教学做合一”的一个重要现代教学原则就是讲究和谐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 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以人教人”, “以人化人”, 也就是必须营造师生“共教共学共做”的和谐氛围, 使学生敢于提问。首先, 我要“蹲下来看学生”。转换角色, 参与学生生活。发现学生是多么想问问题, 有的学生的知识面甚至比我都广。我认同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观念是我营造和谐氛围的前提。其次, 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手势、言语、眼神等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积极评价, 不吝啬赞美的语言, 不吝啬鼓励的眼神, 让学生产生成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喜悦, 构建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 这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关键。再次, 我与学生“共教共学共作”。不仅积极回答学生的提问, 而且遇到不懂的问题向学生请教, 或与学生共同通过查找资料、探讨等方式得出结论, 体现教师的示范精神。如教学《男生贾里》时, 我就与学生共同回想小时候做的一些幼稚又荒唐的事, 包括制造的小麻烦等, 学生欢快地笑了, 然后很积极地参与, 纷纷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在我刻意营造的宽松氛围下, 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积极提出问题。

2.生动再现情景, 使学生想问。

好奇爱问是学生的天性, 不把学生置于具体生活场景中, 他就失去探索问题的精神。“教学做合一”以“做事”为中心, 以“实际生活”为中心 , 无“生活”也就无“事 ”, 无“事”便谈不上“做”。 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问题源泉, 使之想问。一是创设教学情境。如多媒体教学情境、直观教具情境、教师语言情境、情景模拟等, 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上《今天不封阳台》时, 就精心准备了多媒体教案, 找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实例, 使学生在看中产生“疑”, 在“疑”中产生“问”。二是创设活动情境。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等。 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 我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让学生表演骗子行骗及皇帝游街的情景, 学生看后, 一致认为骗子骗术很拙劣, 自然产生为什么大家都会受骗的疑问, 只要学生能提出这一疑惑, 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3.引导细细品味, 使学生会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停留在无意识阶段, 只有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才能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这种能力, 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 注重“内容与主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养成经常问“为什么”的好习惯。如《孔乙己》一课,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孔乙己身上的矛盾之处, 如“为什么他站着喝酒又穿着长衫”, “为什么他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为什么他写得一手好字却经常做些偷窃之事”, “为什么孔乙己能给大家带来欢笑, 但当他消失后, 大家又觉得没什么不同”等一系列疑问, 只要学生产生这些疑惑, 那么有关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自身性格悲剧, 还是社会悲剧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仔细品味, 自行提出问题, 为文章的学习提供研究目标。在有目的的交流中, 培养自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生学会做:推行“小先生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 何谓“小先生”, 陶行知先生说:“生是生活。先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先生, 后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后生, 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 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 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过同样的生活, 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他又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 不是我, 也不是你, 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从他的话语中, 不难理解学生也可以做教师, 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本着继承和发展的态度, 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主体精神, 让学生主动承担角色, 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从而营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氛围。

1.课前“小先生制”, 让学生了解课本。

预习课文时,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小先生”们分工合作, 速度慢点、基础差点的同学, 我让他负责生字词的读识工作, 让稍微好点的同学负责作者背景的搜集, 让语文领悟能力高点的同学负责文章的章节结构, 让他们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然后让他们依次当“小先生”课前预习, 一起合作完成自学卡片, 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这样做, 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有效督促了所有同学预习课文, 又提高了效率, 更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了责任感。

2.课中“小先生制”, 让学生深入课本。

鼓励“小先生”上讲台讲课, 主要采用两种形式:课堂中插入和整堂课由学生主讲。

单个问题的解决采用第一种形式, 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理解, 其他学生对之评判, 在评判中大家再商榷, 教师再评判优缺点, 分析得失。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使讲课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吸取经验和教训, 学习、评判解决问题的思路, 善于思辨,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我往往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 如上文提到的《孔乙己》, 我就让三位小先生预先站在讲台上, 等学生发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疑问时, 我就让“小先生”们作答, 他站着喝酒是因为穷, 至于为什么穿着长衫是因为他不齿和短衣帮为伍。我充分肯定了“小先生”们的分析, 再把回答标准化。这样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点拨、总结、反思, 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自主掌握知识。等到复习阶段, 基本采用整堂课由学生主讲的方式。又如在上初三复习课归纳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时, 我就“小先生”们自行备课、讲课, 先自行归纳好, 上课时让他们自行上讲台讲授。我发现这些“小先生”们归纳得比我还全面, 记住这些内容的方法比我的还科学。

3.课后“小先生制”, 让学生巩固课本。

倡导“小先生”答疑和“小先生”互助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让学生知道身边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 自己也可为师。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可能整齐划一, 总归有快有慢, 有掌握牢固的, 也有掌握肤浅的。我根据课堂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积极鼓励掌握透彻的学生帮助还没有真正弄懂的学生, 这个可以安排在讲授内容结束后的课堂上, 也可以安排在课外。在学文言文时, 我经常推行这一方法, 如学习《与朱元思书》后, 我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掌握情况, 报下掌握较好的几个同学的名字, 然后让同学自己巩固课文, 发现不懂的, 可以自由找“小先生”们解答。结果经过“小先生”们的努力, 我发觉原本学生难掌握的几个字词句的解释, 如“轩邈”、“争高直指”、“猛浪若奔”, 文章的难点, 有关作者“向往山水, 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 以及以声衬静的写作手法等, 没掌握好同学的情况大有改观。不但有效解决了部分同学没有牢固掌握的问题, 还使小先生们获得了成功感, 心情愉快。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就不会感到吃力, 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更浓。

篇8:第一次尝试做早饭作文

今天是星期六。本来准备睡个大懒觉。不到8:30不起床的。可惜昨晚忘了调闹钟。它6:00准时就把我从床上轰了起来。想要继续睡又睡不着。游手好闲的我见父母睡得正香。又不想打搅他们。于是决定亲自下厨做早饭。

嘴上说得好听。实际行动起来很难啊!第一。家里几乎是什么都没有。一开冰箱我更是直呼悲惨。里面空空如也。第二。我十二年来几乎从来没烧过菜。进厨房也只会剥个葱递个蒜。更别说厨艺了。一窍不通。

眼下只有最寒酸的选择了。下几碗速冻饺子。煎几个鸡蛋吧!

开始烧水了。水在火的“鼓舞”下很快沸腾了。因为饺子是外婆以前包的。放在速冻箱里给我们以防万一时吃。所以。一个个饺子都连在一起。我怕麻烦。就干脆让它们排着队一起下水算了。

在煮饺子的.时候。我开始煎鸡蛋。在网上看见。油脂太多对身体不好。所以。我放油放得格外少。随后。鸡蛋同志挺着黄黄的肚皮以优美的“球姿”落入锅中。“滋滋滋”。鸡蛋的背面已经被煎熟了。要翻身了。可它却死活不肯起来。啊。油太少。粘锅了!我懊恼极了。但还是不肯放弃。最后。经过我拼命地用铲刀。铲啊铲。鸡蛋同志碎尸万段。成了一碗蛋黄、蛋清分明的“子雅?曦”牌炒鸡蛋。

等我再把目光望向那锅饺子。它们因为粘在一起。怎么都煮不熟。没办法。我为了能吃到饺子。忍痛把它们分开了。但每个饺子也都像鸡蛋一样碎尸万段。成了一碗碗“肉粥”。

篇9: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教案

在进行“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主要想体现这几个基本理念:

1、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时,“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的问题是在学生“玩”了小电珠等材料后根据“玩”的结果自发提出来的。提出这一问题后,按照两个研究方向展开下一步的探究,也是在学生小组交流、进行充分猜测设想后自然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起到点拨的作用。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这一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玩弄”,这种“玩弄”其实是一种探究,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亲身去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点亮”与“点不亮”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3、体现教学设计的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在开始部分,从“介绍材料”到提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再到“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急于动手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引入相当顺利。避免了这类课引入时很容易出现的“学生不顾教师反应,却急于动手玩弄材料”的现象。在教学观察小灯泡内部秘密时,抓住学生很想搞清“看不清的部分”(也就是小灯泡的关键结构:两根金属柱下端到底连接到哪里?)适时提供材料,使学生带着强烈探究欲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的投入程度就是建立在学生兴趣情感之上。在课的结束部分,点亮小灯泡的环节安排,其实是想再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应及时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创立一个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情感需求的环境。

(二)、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用笔画出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三)、学习重点:

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懂得小灯泡点亮的道理,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四)、学习难点:

画出电的流动路线。

(五)、学习准备:

学生材料:放大镜、电线、电池、小灯泡、剪刀、红蓝黑水彩笔各1份、小灯泡电池实物图和白纸各6份。

教师材料:课件(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图)

(六)、学习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能来介绍一下?(指名回答)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师揭题:这节课的任务就是点亮小灯泡(师板书课题“点亮我的小灯泡”)。

2、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

(1)、师:好,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来玩一玩,要求是:①用一根电线将电池、小灯泡组装起来,②无论会亮、还是不亮都用实物图画出来。注意:会亮的打“√”,不亮的打“×”。

(2)、师巡视,选取典型图例请学生按“亮”与“不亮”两类分别张贴到黑板上,师标号。

(3)、全班讨论张贴的图例,发表个人意见。(师不作具体评议,只适当鼓励)

(4)、师板书:为什么亮不亮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

(1)、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猜测性发言。

(2)、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研究要点。

师板书:A、材料结构B、连接方法

(3)、按照以上两个要点展开研究

A、材料结构:

①(板书:电线)观察电线,你有什么发现?(内部是金属,两端去除了包皮),想一想电线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②(板书:电池)观察电池,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电池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③(板书:小灯泡)用放大镜观察小灯泡,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师张贴小灯泡实物图,与学生共同给各部分取名,并板书)

④以上这些部分可以直接看到,哪个部分我们却没法看清?(两根金属架的下部)你想不想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了解这一部分?为什么?

⑤师提供剖开的小灯泡(每组1个),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后在自己实物图上画出两根金属架下端的走向。(指名一生板画)

⑥画一画,电流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指名一生板画)

⑦想一想,小灯泡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B、连接方法:

①师补贴电池,组成放大的典型电路。小组讨论流动路线,然后指名一生用粉笔画出电的流动路线。(师课件演示)

②选几个代表性图例,指名多生同时上台,用黑笔画出板示图例中的电的流动路线。全班评议纠正,调整张贴位置。

③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哪些图例中电是流过灯丝的?哪些没流过?)(板书:正确――亮不正确――不亮)

④从不正确的电路中挑选典型图例认识短路与断路两种现象。并说明短路的危害。(师板书:短路断路)

断路:将放大图中的电线切断,小灯泡会怎样?从而引出断路。

短路:选一典型错图,观察电线的连接特点,从而引出短路,指出注意点。

⑤改一改,错在哪里?(a、b同时进行)

a、指名将张贴的不正确的电路用红笔纠正错误。

b、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图纸上画一画电的流动路线,不正确的改正。(师巡视指导)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谁来解释一下小灯泡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

4、说一说,你的最大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认为最大收获是什么?

篇10: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图片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几根导线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实验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板书设计:

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电池

(实物图片)(实物图片)(实物图片)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谈话激趣,了解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猜猜看,是什么?(教师手中握住小灯泡,面向大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灯泡。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观察过。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没有观察过。

设计意图:好奇、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设计一些游戏,留下一些悬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处于轻松、乐学的氛围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一)观察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小灯泡,你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画下来。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表扬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动手作画,培养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活动:全部画完的小组内交流一下,都观察到了什么?补充完整自己的画,然后推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来汇报。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内交流补充。

教师活动:请第一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有一个黑点。

教师活动:黑点下面还有什么?

学生活动:有一点是灰色的。

教师活动:他说了三点,自己小组内有补充吗?

学生活动:上面也有灰色的一点。

教师活动:画上去了吗?在哪里?

学生活动:

学生补画上一连接点。

教师活动:他们组一共发现了四点,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还有黄色的圈。

教师活动:这个上面的圆表示什么?

学生活动:小灯泡上面部分是玻璃做的。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课件)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小灯泡的构造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教师手指屏幕中的灯泡实物图介绍)

上面玻璃做的叫——玻璃泡

有两根竖着的金属线叫——金属架

中间弯着的丝叫——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

灰色的两个小圆点叫——连接点。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观察的是小灯泡的外部结构,还想继续观察它的内部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灯泡剖面图),你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是连着的。

学生活动:金属架接着两个连接点。

教师活动:金属架支撑着灯丝,又与两个连接点都连通了。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点亮灯泡

教师活动:小灯泡观察完了,还想做什么?

学生活动: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好,我们自己来动脑筋点亮我的小灯泡。

(板书课题: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

(一)引出导线

学生活动:一根线。

学生活动:是导线。

教师出示导线实物。

学生活动:还需要一节电池。教师出示电池实物。

(二)观察电池

教师活动:(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电池,知道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三)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材料都齐了,咱们小组,先合作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师活动: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教师活动:小灯泡接亮了吗?我们为他们的成功鼓掌。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动手的方式,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活动:怎么接的能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仅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连接好的简单电路图,学生按图连接实物,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再次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能接亮的小组请举手。

教师活动:都能接亮了,同学们可真聪明。

教师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学生活动:电从正极出来流到灯泡里,同时从负极流出流到灯泡里。

学生活动:电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教师活动: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边讲边课件演示)

教师活动:我们再看看,这条通路中,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活动: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跟电池的正极相连。

学生活动:还有一个连接点通过电线跟负极相连。

教师活动:大家看出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就能亮了。(课件让连接点亮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连接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断路、短路连接图。为什么这样接小灯泡不会亮?(看实物连接图)那么,除了这些接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接法点亮小灯泡吗?老师这里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教师活动: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教师活动:如果现在再让你接,你还会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吗?

学生活动:不能连。

学生活动:这样会破坏电池的。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四、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教师活动:通过对短路、断路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只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接,让电能流过小灯泡形成一条通路,小灯泡就能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发给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电池和灯泡的卡片,发现一种新的接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就把电池和小灯泡贴到白纸上,导线用记号笔画线代替,到音乐响起我们就暂停。

教师活动:发现了几种新的接法,举起手指头告诉大家。

教师活动:请这组上来贴,还有不一样吗?

教师活动:咱们发现了几种?为咱们的成功鼓掌。

教师活动:谁能说说这几幅图中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活动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了教学程序,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五、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活动:1、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

教师活动:2、延伸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接亮了一个小灯泡,如果有两个小灯泡,你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学生活动:能!

教师活动: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小灯泡,你还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课外请同学们自己去找些材料试一试,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3.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研究了小灯泡发光的秘密。电灯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你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

课件:介绍爱迪生。

4.节约用电教育:另外,我们要节约用电,我准备一份小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器节约用电的方法,可以尝试下。

篇11: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学生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一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学生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另外,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其次,还应认真批阅。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学生很不明确。老师要从学生的用词到句子,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予总结,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作文的方法。总之,作文不能草率,方法需要每位老师细心去探索。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知识。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现在学生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但他们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语汇更丰富了,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

摘要:<正>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

篇12: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

在田老师《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课程的导入上,田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由两个黑暗的箱子,提问怎样能使它变亮?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导入形式是否可以引入到我的书法课程?例如:在讲楷书时,可以用篆书、隶书来导入。因为这些字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上学期石老师的信息研修课与田老师的科学研修课,他们的课程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模式在书法教学中也能体现出来,但前提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书写知识。书法教学有其特殊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讲解与示范不能忽视,不可让学生胡乱的进行书写。特别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教师得站主导地位。

语言艺术在教学当中非常重要,在书法课堂上,这一点我做的不够,经常有重复话的现象,显得有些��嗦,不够严谨。校监和谌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将上课要说的话语全部写出来。我想以后我会注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语言艺术(包括语音的抑扬顿挫)

学生上课良好的动、静习惯,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书法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在老师讲授时认真听,在练习时静静地写的习惯。这些需要狠抓课堂常规,并且要一如既往,逐渐的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

百仕达小学实行的是小班制教学,家长看重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显得格外重要。上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并不是个别的,应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上课的内容。以往课堂中有所疏忽了,在给学生单独示范时,也是给个别的同学示范,没有照顾到全部。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其它因素,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以小组示范的形式来进行。

篇13: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

看哪组同学最先成功。

师:这组同学已经成功地点亮了两个小灯泡,请他们来介绍一下他们成功的经验。

师:你能否利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你们的连接方法?

师:刚才这名同学所画的图就叫电路图,以后我们会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记录我们连接的电路。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连接方法吗?我们在连接时应注意些什么?

师:老师也给同学几个建议:

⑴两个灯泡是怎样连接在电路里的?有几种连接方法?

⑵在电路中安装一个灯泡和两个灯泡亮度是否相同?

师:如果你们已经商量好了,就可以开始了。

四、交流汇报、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你们的两个灯泡都亮起来了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出你们的电路图。

师:连接两个灯泡和只连接一个灯泡哪个更亮些?

师:假如我们将两个灯泡之间的导线去掉一根,灯泡还会亮吗?我们不妨试一试。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两个灯泡都不亮的电路里,这两个灯泡是怎样连接的?

师:在一个灯泡仍然亮的电路里,这两个灯泡又是怎样连接的?

师: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或者更多的灯泡,你能让他们同时亮起来吗?我们还需要哪些材料?

师:有多少种连接方法?

篇14: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尝试

一、提供素材, 丰富写作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怕作文, 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题材, 找不到写什么好, 另一方面是不知怎样去写。感觉一下子就写完了。尤其是才学写作的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更是觉得无话可说, 没题材可写。因此, 我们老师要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创设、提供写作素材, 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就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语言记录下来, 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学习中,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游戏,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一些生活本领, 参加必要的劳动等, 然后再指导学生写作, 难度就降低了许多。如:《一次义务清扫街道》, 活动前, 我告诉学生:这次劳动, 我们不光要把街道打扫干净, 还要把这次劳动经历写成作文, 比一比, 谁的文章写得最真实, 最具体。接着, 我提醒学生观察:出发前同学们的精神状况怎样, 都做了哪些准备, 活动中留心同学们的表现, (包括动作、语言、表情等) , 还有你是怎样做的, 你又想到了些什么, 这次劳动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今后该怎样做?劳动结束后, 让同学们稍作休息, 然后立即指导学生即兴创作, 先说后写, 不少学生都能写出劳动的整个过程, 还有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 写得有血有肉, 情感抒发恰当好处。从而感觉到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 畏难情趣也随之减少, 懂得只要我们能够用智慧的双眼去观察生活, 用心去感受生活, 便会有不少题材是我们作文的材料, 再不用为无题材可写而烦恼了, 只要长期坚持, 学生就能从生活中获取写作内容, 也会渐渐爱上写作的。

二、以读促写, 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怕作文, 不光由于没内容可写, 还由于不知如何去写。有的作文长篇大论了还没进入主题;有的重点处一两笔带过;有的文章无头无尾, 戛然而止;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一方面, 应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 懂得读是为写服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既要指导学生积累优美的句子, 重点段落, 丰富学生的词汇和句子, 为写作打基础, 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 我们就可以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 并鼓励学生大胆学习使用这些写作方法。试着写《书包》、《文具盒》等。一方面, 写作前, 我们可以先学例文, 了解别人是怎样写作的,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 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创作。如:教学《父母的爱》时, 我先指导学生学范文《母亲》, 弄清小作者用歌词开头, 这样新颖别致, 然后通过写生病的母亲冒雨到学校接他回家, 其间抓住小作者的想法, 他和妈妈的对话, 当时的天气状况, 结尾是作者的感叹。写得生动具体, 可信度很高, 抒发感情自然真实。学过之后, 再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 找一件最能反映父母爱自己的事进行介绍。这样, 通过读、学、说的训练, 学生就掌握了本次习作的内容、方法及要求了, 再不用为如何把事情写具体而伤脑筋了。

三、续写仿写, 多渠道学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感情真挚, 文质兼美, 图文并茂, 是学做人、学写作的好范文。教材还选入了不少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 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灵和地指导学生续写或仿写, 学生的语言及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如《七颗钻石》文章结尾处说: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升到天空, 变成了七颗星星。围绕七颗星星还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学生大胆去想, 认真去写。又如《争吵》讲述了两个小男孩因为不小心打翻了墨水, 弄脏本子而争吵。指导学生思考, 这样的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你和同学之间又发生过哪些不愉快的事, 你们是怎样处理的呢?让学生先说说, 再写写。这样, 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让学生得到了一次写作训练。

四、激励评价, 提高写作热情

小学生刚学写作, 难免存在不少的问题, 语句不通, 错别字很多, 词语生搬硬套, 详略不当等。再者, 每个人的感悟不一样, 写出来的文章也异彩纷呈。我们老师评价时, 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 尽量从每个人的作文中找到优点, 多采取纵向比较, 把现在的作文跟以前的作文作对比, 实事求是, 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 采用表扬, 激励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写作的乐趣。不断用激励机制, 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 我也能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的热情, 随时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积累语言, 积累素材, 愿意花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如果坚持长期练习, 学生写作文, 便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尝试“做灯泡”小学作文】相关文章:

小灯泡的作文04-15

吃灯泡的人作文04-21

小灯泡为什么会亮作文1000字04-15

点亮灯泡05-02

小学作文尝试600字05-10

灯泡亮了评课稿04-08

爱迪生灯泡体积范文06-06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06-24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08-04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10-03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组保洁工作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上班第一天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