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译汉在线翻译

2024-04-14

日译汉在线翻译(精选8篇)

篇1:日译汉在线翻译

日译汉医学论文应规范化

针对当前国内医学期刊日译汉文稿编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对日译汉文稿的重要性,编审工作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编审工作实践,对日译汉文稿的名词术语、标点符号、文稿出处的编审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 者:戚兆力 腾悦 QI ZhaoLi TENG Yue  作者单位:《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编辑部,130061,吉林省长春市建政路971号 刊 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年,卷(期):2005 16(2) 分类号:G3 关键词:医学期刊   日译汉文稿   规范化   编辑  

篇2:日译汉在线翻译

王 瑛

英译汉部分要求翻译单句, 而不是段落或篇章。考生首先要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使用的固定词组、习惯用法及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然后, 再正确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进行透彻的理解, 最后, 力图用简洁明了的汉语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因此, 考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

一、翻译技巧一

一般的英译汉考题不会只是简单句。我们在做题时, 首先要从语法入手, 找寻和确定句子大的框架结构, 通过分析把句中的从句和插入部分先排除掉, 明确句子结构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一)重点分析句子结构

其实, 就英语的句子结构而言, 是有规律可循的。除去省略句、倒装句、感叹句和

一些特殊句子外, 英语句子的结构可归纳为三类: 1.to be句型: 主语 + be + 表语

Miss Jones is a manager.琼斯小姐是位经理。

2.to do句型: 主语 + do +(宾语)+(状语)He teaches English in this school.他在这所学校教英语。

3.there be句型: There be + 主语 + 状语

There are beautiful wildflowers in the hills.山中有美丽的野花。

(二)确定语法现象和惯用结构

英译汉考题中常见的重点语法有: 时态、语态、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虚拟语气、倒装句、强调句等。考生要非常熟悉这些语法现象, 才不至于对句子产生误解。例如:

 Any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it can go with us.对这事感兴趣的人可以跟我们去。(who引导定语从句修饰主语anyone) The problem discussed at yesterday’s meeting is very important.昨天会上讨论过的那个问题非常重要。(过去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主语the problem) You could have done better if you had been more careful.要是细心一点的话,你就会做得更好。(if 引导虚拟语气的条件状语从句) Hardly had I said that when she entered the room.我刚说完,她就进来了。(倒装句, 否定词hardly位于句首, 助动词had 放在主语I之前) It was not until last night that I noticed this matter.直到昨晚我才注意到这件事。(强调句: It was not until+强调成分+that句子其余成分) The books were either works on travel or detective novels.这些书要么是关于旅行的, 要么就是侦探小说。(连接词either„ or„连接两个表语)(三)熟悉固定搭配词组和习惯用法

英译汉考题中还常常会设计一个关键的考点 – 固定搭配的词组和习惯表达法, 旨在考查考生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生在理解这些习惯用语时会感到很困难, 这是因为单从组成某个习惯用语的词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其含义, 往往会出偏差, 必将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例如:

 They came up with a cure for the disease at last.他们最终发现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短语动词,意为“提出;发现”)

 The news got around by word of mouth.这一消息通过人们的口传播开来。(介词短语,意为“口头流传”)

 It’ll be cheaper in the long run to use real leather.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用真皮更便宜。(介词短语,意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 I’ll tell them the truth, regardless of what they want to hear.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听, 我要告诉他们真相。(形容词短语,意为 “不管...”)

 Punishment had very little effect on him.惩罚对他没有什么效果。(名词短语,意为“对„起作用”)

(四)熟练掌握过渡连接词

过渡连接词是使上下文的连接自然、紧凑的有效方法,使文章整体具有结构上的粘着性和意义上的连贯性。因此,熟练掌握过渡连接词能充分把握住原文的意图和出题思路。过渡连接词按语义划分为以下最常见的几种类型

表示增补: and , also , besides , what’s more , in addition , furthermore „

表示因果: for this reason, because of, since, as a result, thus, therefore, so, hence „

表示转折: however, still, but, otherwise, despite, nevertheless, though, in fact „

表示列举: firstly, secondly,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o begin with, then, last „

表示解释: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that is, namely „ 表示总结: in short,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briefly, on the whole „

例如:

 The railroad connects two cities, namely, New York and Chicago.这铁路联接两个城市, 即纽约和芝加哥。(表示解释) She was very tired, nevertheless, she kept on working.她虽然很疲倦, 然而她却继续工作。(表示转折) He said that he could not find it and, furthermore, that nobody would ever find it.他说他找不到它, 而且也没有人会找到它。(表示增补) He was ill, and therefore could not come.(表示结果)他病了, 所以未能来。

二、翻译技巧二

每一种语言,在词意的运用,语句的铺排、句子的结构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方式,而每一词每一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亦各不相同。因此, 英译汉的表达方式总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直译法:

一般来说, 在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该尽可能地用直译, 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和风格。例如:

o All roads lead to Roma.条条大路通罗马。

o The soldier was as brave as a lion.那个士兵像狮子一样勇敢。

o My brother is like a duck to water in the new job.我哥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

o It is he who has consistently offered fuel in snowy weather but never added flowers to embroidery.他这个人一向对人是雪中送炭,从来不是锦上添花。

(二)意译法: 为使译文得到和原文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当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有差异,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准确的信息时,就要在母语中寻找与其对应的表达方式,利用各种必要的转换手段进行意译。例如:  He is down and out as if/though he lived a dog’s life.他穷困, 潦倒,好像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转译法-a dog’s life转换词义)

 He behaved politely while answering the interviewer’s questions.他在回答采访者问题时, 很有礼貌。(省略法–behaved 一词不译出) He is a stranger to the company’s business.他对于该公司的经营业务是陌生的。(转换法–stranger 名词转换成形容词) All preparation must be done before you do experiments.在做试验之前, 一切准备工作都必须做好。(增加法-preparation增加“工作”)

篇3:小议英译汉翻译技巧

翻译不是生硬的“对号入座”, 但也不是难得“高不可攀”。在翻译的过程中, 理解是前提, 表达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只有正确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 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译文。当然, 翻译也不是无章可循的。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就初中生如何做好英译汉翻译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教学建议, 试图通过分类讲解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几类翻译技巧。

一、语序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 在面对一个英语句子的时候我们要教会学生先分析语言结构, 然后再判断翻译时是否需要对句子的个别词语进行适当调整。

1.顺序一致。大部分的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 一般不需要改变它在原句中的顺序。如,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should be done well.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应该做好。I don′t know that he swam across the river.我不知道他游过了那条河。这一类翻译是最简单的, 学生一般不会出现错误。2.顺序需要调整。在英语中, 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和条件等的状语 (从句) 位置比较灵活, 既可放句首, 又可放句尾, 但在翻译成汉语时我们应作适当的调整。如, Miss Wang hasbeen working in this hospital since she graduated from college.王女士自从毕业之后一直在这个学校工作。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比较灵活, 放在句首和句末都是完全正确的, 但在汉语中, 我们是万万不能放在句末的。又如, Fish can′t live without water.这里without water提供的是一个条件, 在汉语中我们习惯将条件放在句首, 所以, 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应是:没有水鱼就活不了。在做这类句子翻译中, 我们要先通过大量类似句子的呈现, 让学生通过翻译发现规律, 自己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以后再翻译这类句子应该不会成为难题。

定语从句以及介宾短语做后置定语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知识点, 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的时候本身问题就多, 翻译自然也就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一问题, 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句子的结构, 找出句子主干, 理解句子的大体意思,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语序。如,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by the window all the time is Mary′s father.这个句子是个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先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是The man is Mary′s father.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中心词the man的, 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按照汉语思维修饰成分应放在中心词前面, 正确的译文应是:一直站在窗边的那个人是Mary的父亲。

二、省略

翻译不是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相互转换, 把英语翻译成汉语一定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与英语相比较, 汉语里代词 (尤其是人称代词) 和连接词 (尤其是并列连接词“和”) 用的不多, 因此英译汉时, 应避免过多地使用代词和连词, 以免造成译文的生硬不自然。如, The average American changes his or her job nine or ten times during his or her working life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普通美国人一生中换九到十次工作。两个his or her均不翻译。They havecourage and do not give in easily.and在翻译时也省略不译, 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他们有勇气, 不轻易屈服。

此外, 英语里有冠词, 汉语没有,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不定冠词 (a, an) 除了表示“一”这个数量概念时需要译出之外, 其他情况往往省略。定冠词the在英译汉时, 如果名词前不加“这个、那个”就能清楚表达意思, 那么the就可以省略不译。如, The use of English is sometimes a necessity.译文是:使用英语有时是必须的。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都不译。

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每个词都译, 表示时间、地点和与名词搭配的介词都可以省略。这些比较简单,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

三、词性的转换

英语和汉语在词的分类上大体相同, 词类的语法功能也相差无几, 然而, 翻译时句子却未必能英汉对应, 词类转换是经常出现的。囿于大多数中学生的水平, 他们在做这类翻译时往往考虑不到这点。所以,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要多通过例句的呈现来达到学生理解的目的。常见的词类转换有动词、名词的转换和形容词、副词的相互转译。

1.英语中具有动作意义或动词变来的名词都可转译成汉语动词。如, They are waiting for a sight of the Queen passing by.我们将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则是:他们在等候观看女王经过那儿。sight由英语句子中的名词转变成了汉语句中的动词。又如, We can house you if the hotels are full.house是动词, 但在翻译中也可转换成名词, 即:如果旅馆都客满了, 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住处。

2.由于英汉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有些形容词和副词之间也可转换, 有时这种转换是随着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换完成的。如我们已经将英语名词转译成汉语动词, 这时与其相关的形容词应转译成汉语副词。同样道理, 当把英语动词转译成汉语名词时, 修饰该动词的副词应转译成形容词。如, The students may be happy to read the newspaper (形容词) .学生们十分高兴地阅读报纸 (副词) 。

与英语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相比较, 汉语里动词用的比较多,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英语的不少词类都有可能转译成汉语的动词, 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积累。

当然,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捷径, 技能的习得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不懈努力。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翻译技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记住翻译是英语学习技能之一, 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反复地训练才能习得。在日常学习中应该多进行英汉对比, 多背诵经典名篇、好词好句, 并且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文化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和学生的孜孜努力下, 英汉翻译不再会是一个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难题。

参考文献

[1]万彪等编著,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日译汉在线翻译

关键词:指示词 コ·ソ·ア 这·那 对应

一、引言

日语指示体系是「コ·ソ·ア」三元体系,而汉语是“这”“那”二元指示体系。因此,日语「コ·ソ·ア」体系与汉语的“这”“那”在意义上和使用方法上存在很大不对称性。一般认为, 日语「コ」系列指示词相当于汉语的“这”,「ソ·ア」系列指示词相当于汉语的“那”。但在实际运用中,日汉指示词的对应关系更为复杂。

关于汉日指示词“这”“那”和「コ·ソ·ア」的对比研究为数颇多,大都为定性研究,如吴人、芦、加藤(2005)[1]1-22集中在描写 “这”“那”和「コ·ソ·ア」的对应关系及具体用例,缺乏定量研究。少数的定量对比研究,如张子如、王精诚(2010)[2],仅对日汉对译读物、小说中的日汉指示词进行整体统计,并没有对实例的考察分析。本文尝试从翻译的角度,对小说中的日语指示词的使用和翻译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实例进行观察、分析原因,以期能够探析「コ·ソ·ア」与“这”“那”各自的使用情况及二者的对应关系。

二、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用例调查和用例分析的方法。鉴于时间和精力原因,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节选了1万字左右的文本及其中文译文作为用例来源[3]。本文在以上资料中检索,查找表1所列指示词,然后仔细考察其译本中的对应情况。不过在作品中,上述词汇并非都是指示词。本文对所有情况都统计,包括其并非指示词的情况。

参照吴人、芦、加藤(2005)[1],将下表所列日汉指示词作为统计对象。

三、调查统计

首先,统计了「コ·ソ·ア」系列和“这”“那”的用例数和使用频率。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见,日语「コ·ソ·ア」系列指示词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分布情况。「ソ」系用例数占全体用例数的75.8%,远远高于第二位的「ア」系(18.8%)和第三位的「ア」系(5.4%)。另一方面,在“这”在中文指示词的用例中占52.5%,稍高于“那”(47.5%)。这一结果符合吕叔湘指出的“这”比“那”使用率高的说法[4]。

此外,作者对此现象很感兴趣。「コ」系(17.1%)与“这”(52.5%)、「ソ」系(77.1%)、「ア」系(5.7%)与 “那” (47.5%)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此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为何?接下来,具体考察分析其产生原因。

加藤重广指出「コ·ソ」有现场指示、文脉指示(承前指示和预告指示)的用法[5]。因此按照三种不用的用法分类对「コ·ソ」系的使用现状和其中文译法进行了考察。结果如下:

「ア」系的用例非常少只有8处,全部都是用作既知指示。其中5例译为“那”,2例省略,1例被意译。

如表4所示,从用法来看,「コ」系最常用其现场指示用法,占57.1%,其次是承前指示,占39.3%。另外, 「コ」系也有预告指示的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 85.7%「コ」系被译为“这”,因此可以说「コ」系大致与“这”对应。

由表5可知,在用法上「ソ」系最常用作承前指示,占总数的98.2%,现场指示的用法较少用,没有预告指示的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 一般认为「ソ」系多译为“那”,但是实际统计显示仅有37.28%的「ソ」系译为“那”,不足一半。将「ソ」系省略、译为“这”、和意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ア」系有现场指示和既知指示两种用法[5],据统计多数用作既知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基本译为“那”。

通过对「コ·ソ·ア」三系列指示词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现场指示用法是「コ」系的使用频率最高,承前指示用法是「ソ」系使用频率最高,只有「ア」系有既知指示的用法。从与中文的对应关系来看,「ソ」系的对应最为复杂。

四、统计结果

前面对小说中出现的日语指示词及其中文译文进行了统计,从多方面对「コ·ソ·ア」的使用现状、与中文的对应关系等进行了考察。结果如下:

(1)「コ·ソ·ア」系列指示词在实际使用中显示出了极不均衡的分布,「ソ」系使用频率最高,占75.8%。

(2)从用法来看,「コ」系有现场指示、承前指示、预告指示三种用法,现场指示的使用频率最高。「ソ」系最常用承前指示,占98.2%,现场指示较少,没有预告指示的用法。「ア」系多用其既知指示用法。

(3)从对应关系来看,可以说「コ」系大致与“这”对应。「ソ」系的对应最为复杂,一般认为「ソ」系多译为“那”,但是实际统计显示仅有不足四成的「ソ」系译为“那”。「ソ」系被省略、译为“这”和意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ア」系基本译为“那”。

本文考察的用例数量仍较少,并且是对文学作品体裁的小说进行了考察,与日常会话和普通文章有一定差异,因此以上结果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原因考察

上文已经提到,从表1来看「コ」系(17.1%)与“这”(52.5%)、「ソ」系(77.1%)、「ア」系(5.7%)与 “那” (47.5%)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不一致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表5可见21.2%的「ソ」系译为了“这”。

什么情况下「ソ」系译为了“这”,又是为什么译为“这”呢?结合以下典型例子来解释其原因。

(一)会话中部分承前指示「ソ」系译为“这”

(1a)僕:「大丈夫です、ありがとう。ちょっと哀しくなっただけだから(Its all right now. Thank you. I only felt lonely, you know.)」と僕は言って微笑んだ。

ドイツ人のスチュワーデス:「Well, I feel same way, same thing, once in a while. I know what you mean.(そういうこと私にもときどきありますよ。よくわかります)」彼女はそう言って首を振り、席から立ちあがってとても素敵な笑顔を僕に向けてくれた。

(1b)我:“可以了,谢谢。只是有点伤感。”我微笑着说道。

德国空姐:“这在我也是常有的,很能理解您。”说罢,她摇了下头,起身离座,转给我一张楚楚可人的笑脸。

(2a)僕:「じゃあ話は簡単だ。ずっとこうしてりゃいいんじゃないか」

直子:「それ——本気で言ってるの?」

(2b)我:“那还不容易,永远这样不就行了!”

直子:“这话——可是心里的?”

会话中的承前指示为指示词指代谈话对象所说的话语或事物。如例(1a)中「そういうこと」指代「ちょっと哀しくなっただけだから」。比如在此种场合下,日语倾向于使用对立型的视角,即谈话对象所说的话为他的势力范围,因此应该用表示其势力范围的「ソ」系。与此相对,“中国語の場合、話し手と聞き手との関係は基本的に融合型であり、聞き手の領域を区別せずに近称が用いられる傾向がある”[8](中文中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基本上多采用融合型的视角,即不区分是否为对方的势力范围而多用近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部分「ソ」系译为“这”。

(二)在文章中部分承前指示「ソ」系译为“这”

(3a)もちろん時間さえかければ僕は彼女の顔を思いだすことができる。小さな冷たい手や、さらりとした手ざわりのまっすぐなきれいな髪や、やわらかな丸い形の耳たぶやそのすぐ下にある小さなホクロや、冬になるとよく着ていた上品なキャメルのコートや、(中略)、ときどき何かの加減で震え気味になる声(まるで強風の吹く丘の上でしゃべっているみたいだった)や、そんなイメージをひとつひとつ積みかさねていくと、ふっと自然に彼女の顔が浮かびあがってくる。

(3b)当然,只要有时间,我会忆起她的面容。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以及紧靠其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不时奇妙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就像在强风中的山岗上说话一样),随着这些印象的叠涌,她的面庞突然自然地浮现出来。

(4a)彼女は両手を僕の肩にあてて正面から、僕の目をじっとのぞきこんだ。彼女の瞳の奥の方ではまっ黒な重い液体が不思議な図形の渦を描いていた。そんな一対の美しい瞳が長いあいだ僕の中をのぞきこんでいた。

(4b)她双手搭在我肩上,目不转睛地凝视我的眼睛。那瞳仁的深处,黑漆漆、浓重重的液体旋转出不可思议的图形。这对如此美丽动人的眸子久久地、定定地注视着我。

例(3a)和例(4a)中的「そんな」是普通的承前指示用法,但是被译为了“这”。“人类认知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近指的‘这在心理上的可及性高于远指的‘那。……因此,用它来指称事物,描摹时间、空间、程度等,会使听话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9]。例(3a)和例(4a)均为小说主人公“我”回忆直子时对直子的描写,此时用“这”营造了一种画面感,能使读者对直子有更直观的认识。并且,用例的出处为小说,小说多注重描写生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ソ」系有时译为“这”。

六、课题

以上,本文对小说中的日语指示词的使用和翻译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コ·ソ·ア」与“这”、“那”各自的使用情况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得出了结论。但仍有一些待解决的课题。

如表4和5所示,翻译日语指示词时,指示词的省略和意译较为多见。例如:

(5)その寮は都内の見晴しの良い高台にあった。(寄宿院建在东京都内风景不错的高地上)

(6)門をくぐると正面には巨大なけやきの木がそびえ立っている。樹齢は少くとも百五十年ということだった。根もとに立って上を見あげると空はその緑の葉にすっぽりと覆い隠されてしまう。(树龄听说至少有150年。站在树下抬头仰望,只见天空被绿叶遮掩得密密实实。)

(7)でも誰にもその井戸を見つけ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の。(问题是谁也找不到井在哪里。)

(8)でもそんな風に僕の頭の中に直子の顔が浮かんでくるまでには少し時間がかかる。そして年月がたつにつれてそれに要する時間はだんだん長くなってくる。(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所需的时间愈来愈长。)

(9)いろんな思いが彼女の頭の中でぐるぐるとまわっていることがわかっていたので、僕も口をはさまずにそのとなりを黙って歩いた。(我知道她头脑中思绪纷乱,理不清头绪,便也缄口不语,在她身边悄然移动脚步。)

(10)この寮の唯一の問題点はその根本的なうさん臭さにあった。(寄宿院唯一的问题,在于它根本上的莫名其妙。)

例(5)例(8)为日语指示词被省略的例子,可分为两种,一是完全省略指示词的指示对象,另一种为省略指示词但保留先行词。作者认为该情况的产生可能与中日文的特指机制不同、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有关。例(9)与例(10)是将日语指示词意译为人称代词的例子。这可能与中日语人称代词用法的不同有关。今后希望能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

注释:

[1]呉人恵,芦英順,加藤重広:《指示詞の照応用法に関する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紀要,2005年,第43期,第1-22页。

[2]张子如,王精诚:《基于语料库的日汉指示词量化对比研究——小说中「コ·ソ·ア」系列与“这”、“那”的对比》,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34-49页。

[3]本文用例出处: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東京:講談社,1987年版;林少华:《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2页。

[5]加藤重広:《日本語語用論のしくみ》,东京:研究社,2004年版。

[6]仁田義雄,益岡隆志:《日本語の文法(4)複文と談話》,东京:岩波書店,2002年版。

[7]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会:《現代日本語文法7》,东京:くろしお出版,2009年版。

[8]金水敏,田窪行則:《指示詞》,东京:ひつじ書房,1992年版,第142页。

[9]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汉语学习,2000年,第4期,第7-11页。

[10]庞黔林:《汉日指示词照应功能的对比研究——从直示到照应》,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第96-100页。

篇5:大一英译汉翻译考试

1.2.I wanted nothing more than to find my way safely to my dorm room 我只是想顺顺当当地找到自己宿舍的路No matter how mature I liked to consider myself , I was feeling just a bit first gradish 无论我自己以为有多么成熟,我依旧感觉像一

年级新生似的3.4.5.6.7.8.9.10.11.12.13.14.15.16.And that’s when I realized I had been taking myself for too seriously 这时我才意识到之前自己太天真了 Your mother want’s flowers,she can plant them here,where there’slot’s of sun你妈妈喜欢花,这儿阳光充足,她可以在这栽些花 I was learning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father 我也开始体会到有一个父亲意味着什么 Soon after we moved to the suburbs,one of our new neighbors introduced herself to me在我们搬进郊区不久后,一位新邻居向我们自报家门 I never believed I would do that well and probably wouldn’thave if it had not been for profressorFine’sencouragement我从未想过能做的那样出色,要不是费恩教授的鼓励,我也根本不可能获得这样好的成绩 Despite what the profressor had said, it was hard work and took concentration and occasional help from friends尽管有教授的许诺,整个过程还是非常辛苦,需要专注,偶尔还要求助于同学 It makes you feel better to know you will get some medicine知道会得到你想要的药会让你感觉好些 It is as if there was a doctor in each of us这就好像我们身体里有个医生 The success of this treatment seems to rest a lo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the doctor 这种治疗的成功似乎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

17.18.19.He had read the entir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by the age of nine他就随时就读完了《世界百科全书》 Operators were required to learn complex computer languages before the machines world be used 操作者在使用机器之前必须先学

会复杂的计算机语言

汉译英

篇6:日译汉在线翻译

翻译前,考生应当首先把这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当作泛读题看一遍,主要是对全文的大意、段落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在不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的情况下,若有不懂的句子大可不必在意。下一步考生可以逐句地对五个划线部分的句子精读一番,下面是被动语态的翻译。

在命制试题过程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是正式的文体。这类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被动句很多,因为这类文章客观性很强,而被动语态是使文章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不但如此,在英语正式文体中还有其他表示被动的方法,如在名词后加-ee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如trainee, employee, addressee, payee 分别表示受训者,受雇者,收件人,收款人);形容词以 -able、-ible结尾和由过去分词转换的形容词,大多含有被动意义,如:visible stars(看得见的星星),navigable rivers(可通航的海湾)等等。介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有时也能表示被动意义。

汉语中的被动句不占优势。英文中大部分的被动句都可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只有在强调被动意义时才使用被动句。但是在汉语的主动句中,有的在逻辑上是被动句,如:“文章写完了”。在这样的句子中,主语不是谓语的动作施行者,而是承受者。汉译时应该灵活采取相应的形式。此外,汉语本身特有一些表示被动的语言手段可以加以利用。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翻译被动句时,常常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被动句的主语仍译为主动句的主语。

The car was severely damaged beyond any means of repair while the driver was safe and sound.

译文:汽车损坏严重,已无法修理,而驾车者却安然无恙。

The discovery is highly appreciated in the circle of science.

译文:此项发现得到科学界的高度评价。(或:科学界对此项发现给予高度评价。)

(2)将被动句译成主动句,有时外加泛指人称代词“人们”,“有人”,“大家”,“我们”做主语。

Rubber is found to be a good isolating material.

译文:人们发现,橡胶是一种良好的绝缘材料。

The area has been marked out for building more hotels.

译文:人们划出这块地区用于建造更多的旅店。

(3)把by 后动作的执行者做主语,英文原句中的`主语做宾语。

The result of the invention of the steam engine was that human power was replaced by mechanical power.

译文:蒸汽机发明的结果是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What measures have been or are being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reduce air pollution?

译文:政府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哪些措施去降低空气的污染程度呢?

(4)译成汉语中的无主句。

若根据上下文或特定情景,对行为主体一目了然,或者出于礼貌和婉转起见,可以采用这种译法。

The amount of carbon monoxide that an engine gives off can be reduced by special devices designed to make the engine burn the fuel more efficiently.

译文:使发动机更有效地燃烧燃料而设计的特殊装置可以降低发动机一氧化碳的排放量。

Addition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may be added to the series in the future.

译文:将来还可能对本系列标准增加若干项国际标准。

(5)改译成汉语的判断句,即带表语的主动句。

如“是由…”、“是因…”、“是在…”等等。被动语态是表示一种状态时可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型。

My first forty years were spent in Southern Europe.

译文:我的前四十年在南欧度过。

These machines are operated by a worker only.

译文:这些机器只由一名工人操纵。

(6)译成正常的被动句,以突出被动意义。

这不仅包括被字句,还包括汉语特有的表示被动的手段,如“受、被、叫、挨、让、给、遭、由、为、为…所…、把、加以、使”等等都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In industry, natural materials difficult to get are often replaced by plastics.

译文:在工业中,不易获得的天然材料常常被塑料代替。

Over the years, tools and technology themselves as a source of fundamental innovation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by 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译文:工具和技术本身作为根本性创新的源泉,多年来在很大程度上被历史学家和科学的思想家忽视了。

Problems should be resolved in good time.

译文:问题应该及时加以解决。

The Apollo Ⅻ crew reported that their spaceship was being followed by two UFOs.

译文:阿波罗十二号的宇航员曾报告说,它们的宇宙飞船正遭到两个不明飞行物的跟踪。(用“遭到”)

For separating iron from the impurities the iron ore must be melted.

译文:为了使铁跟杂质分离,铁矿石必须经过冶炼。

常见的被动式句型译法: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has been illustrated that...据说明;据图示;图中表示

It has been proved that...已经证明

It is(usually) considered that...据(通常)估计;人们(通常)认为

It is assumed that...假定

It is believed that...大家相信

It is alleged that...据称

It is demonstrated that...已经证明,文中(图中)表明

It is estimated that...据估计

It is expected that...人们希望

It is found that...据发现;人们认为

It is generally agreed/recognized that...人们通常认为/承认

It is hoped/still to be hoped that...(我们)希望/仍希望

It is mentioned that...据说

It is noticed /noted that...人们注意到/前面已经指出

It is proposed that...有人提议(指出)

It is recommended that...有人推荐

It is regarded that...人们认为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

It is said that...据说

It is stressed that...人们强调说

It is supposed that...据推测;假定

It is thought that...有人认为

It is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普遍认为

It is well known that...众所周知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篇7:日译汉在线翻译

参考答案

早春的一个晴天,大街上阳光灿烂。一群穿着假日衣服的小孩子正在街上玩球。这时简易公寓的窗户大多打开了。刚刮过脸的男人穿着汗衫、内衣,女人系着围裙或者披着邋遢的粉红罩衫,他们都靠在窗口漫无目的地望着街头,望着天空和街上的行人。差不多每个星期日早晨,这些人总是这样消遣日子,直到夏天。现在刚刚春到人间,他们便已各就各位了。大街上玩得兴致勃勃的小孩子在嘻嘻哈哈吵吵嚷嚷,跳绳小姑娘们的鞋子发出踢哒踢哒的响声,还有好些收音机传来隐隐约约的声音,这些声音响彻全街。

在这人们习以为常的场面上,突然闯出了一个不速之客:一辆奇行怪状、装着玻璃窗的“救护车”。车子悄悄地开进街道,缓缓移动,司机在寻找门牌号码,随即在一座出租公寓前停下。这是一幢简陋的四层楼房,黄色砖墙上熏满煤烟。窗口上的人目光顿时都转向这辆“救护车”,大街上所有游戏都停了下来,“救护车”前一会儿就围满了孩子。

知情的人正跟别人讲“救护车”的来历。一个小时前,就来过一辆警车。再早些时候,煤气公司有两个人也来过。因为这幢房子里散发出的煤气味太浓了,就连去教堂的人经过时都闻到了。

这时,周围公寓楼的窗口又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这些人眼睛全集中到黄砖房子的门口。谁也不说话,谁也不走开,谁也不下楼来。

“救护车”驾驶室里两个人下车刚进屋,一个身体结实、面色黄黄的金发小孩就翘起大拇指,对其他一些人轻声说:“妈呀,他们又有活干了。”

另一个胖胖的小伙子诙谐地回答说:“矮小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你也抬下去。”

公寓门又开了,谈话也停止了。两位司机从公寓里出来,走到“救护车”后面打开门。里面一片刷白,看上去十分卫生,几口没上漆、没盖子的松木棺材上下堆着。两个人从最上面取下一口。孩子们全都屏息静气,连最小的那个孩子也没吭声。后头那个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往自己大腿上一搁,腾出一只手关好车门。两人又走进公寓,小孩子们跟在后边。房东太太关上门,紧靠门边,抱着双臂说:“走开”。

篇8:对英译汉翻译标准的思考

1 我国翻译实践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 翻译是一项艰辛且繁琐的工作。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 以及译者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翻译的目标与实践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的翻译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为误译和翻译腔。在翻译过程中, 误译的现象比较普遍, 甚至在名著名译中也存在误译的现象。翻译要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中误译是大忌。在翻译过程中, 不管译者的双语水平多高, 驾驭文化的能力多强, 翻译态度多认真, 误译总是不可避免, 在翻译中误译是客观存在的。但是, 需要指出, 承认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与误译是对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于译文来说, 如果表达不流畅, 翻译文体不合理, 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为翻译腔, 在翻译过程中, 将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等不加考虑地复制到移入语中,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在形式上一味地追求紧随原文, 根本没有重视译入语语言结构的特点、习惯等表达方式, 进而导致译文生硬牵强, 缺乏可读性, 这种病态的译文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语言不顺, 违背了汉语的规范, 挫伤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语义不通, 使得读者不知所云, 有的读者甚至被引上歧路。这一点上英语更讲究逻辑, 对于语言规范来说, “可读”是其最基本的要求。通常情况下, 含义明晰, 合乎习惯, 合乎语法, 合乎文体的需要等这是翻译可读性的主要表现。对于译文来说, 首先要具备可读性, 与目标语的语言规范相符合;其次追求传达原文信息的准确性;最后要忠实于原文和作者, 即“信”。因此, 在翻译标准中, 将可读视为最低限度。所谓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意义通过另一种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要忠实于原文, 确保译出句子的通顺性、可读性, 阅读起来不存在障碍, 并且不会产生歧义。所谓英译汉就是将英语所表达的思想, 通过运用汉语进行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对于英译汉的过程来说, 就是正确理解英语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汉语将英语原文的过程进行再现。在进行英译汉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第一, 汉语所要表述的是英语原文的真实内容, 也就是句子或文章所要阐述的内容, 而不是简单的句子结构。第二, 通过汉语将英语原文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 而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语言结构进行转换。由于时代不同, 思想不同, 以及人的个性不同, 导致人们对待翻译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清末著名学者严复曾提出“信”, “达”, “雅”的翻译原则。我国现代作家鲁迅认为: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力求其易解和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尽管还有很多人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观点, 但是基本上都可归纳到上述观点中。在上述观点中, 其中, 严复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能够充分地体现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能够对翻译的一般规律进行反映。严复提出的翻译创作标准为“信”, “达”, “雅”。所谓信, 就是忠于原文, 真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进行曲解。所谓达, 就是确保句子通顺, 不存在阅读障碍, 不会产生歧义。所谓雅, 在信和达的基础上, 对语言进行美化。因此,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汉语所表达的意义需要与英语原文保持一致性, 对于汉语的句子结构来说, 通常只是为这一表达服务, 而不拘泥于原文。在实际工作中, 不同内容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要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就要遵守适度原则, 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 同时不能改变和歪曲原文, 更不能增加或删减原文内容。要做到“可读”, 就要按照汉语规范将英语原文翻译成汉语, 同时确保译文的通畅性。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翻译方式的灵活性, 不生搬硬套原文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使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 进而使人更容易看懂, 增强可读性。然而, 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一些人只遵守译文的“忠实”翻译标准, 没有遵守“雅”的翻译标准。那么, 忠实通顺的译文是否就是地道的, 自然的合乎汉语习惯的译文呢?

2 可读性

翻译实践证明, 中国的译著和译文能够符合“信”, “达”, “雅”或“功能对等”等最高翻译标准的实在难得。为什么不提出一个最低标准, 进而鼓励和肯定大学生及其他译者所谓劳动成果呢?毛荣贵 (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 教授倡议:从翻译教学中常见的不合格译文出发, 通过对减少错译, 避免漏译, 表达正确, 吃透原文等若干翻译的最低标准进行总结, 概括为一条标准, 即“可读”。对于任何文字材料来说, 如果不能实现社会交际的目的, 哪怕它的文辞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那么也不能认为其具有可读性。通常情况下, 没有说清意思, 造成语言晦涩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驾驭语言的能力有限, 二是思维出现混乱。造成译文晦涩进而破坏可读性的原因有:一方面语言结构, 所代关系表现不明, 进而阻滞了达意。另一方面词义, 词的含义与上下文之间的要求不符, 进而犯了用词晦涩的毛病。通常情况下, 对于可读性的破坏, 语义晦涩或含混通常不是直观的, 但是直接影响了语言效果, 这是因为语言的职能就是达意传情。“信”, “达”, “雅”三者之间是一个整体, 彼此之间不容分割。对于翻译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写出目标语文本, 既要传达原意, 又要确保语言规范。所以,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一方面忠实于作者的“欲言”, 确保译文真实;另一方面忠实于译文读者, 确保译文辞必达意;另外, 忠实于目标语语言的表达方式, 确保译文语言的规范性。通过上述分析, 可知“信”, “达”, “雅”与“可读”是相互联系的, 规范的语言是它们的根基。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语言规范, 可读性包括:语法, 习惯, 文体和明晰四个要素。与“信”, “达”, 雅”的最高标准相比, 事实上, 可读并不冲突, 译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它所强调的, 应符合相应的语言规范。因此, 可以作为最低标准对译文优劣进行评判。同样, 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部分中, 共有五级评分标准, 其中, “可读”一词出现在一到四级中, 这充分说明评判译文的重要标准就是“可读”性, 同时也是翻译标准的最低限度。

3 结论

在语言规范中, “可读”是一种基础性规范。对于译文来说, 首先要具备可读性, 同时与目标语的语言规范相符合;其次真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最后忠实于原文和作者, 即“信”。如果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那么才有可能达意, 最后符合“忠实”的标准。如果译文缺乏可读性, 也就是不可读, 就谈不上“信”, “达”, “雅”的标准。翻译的最低标准就是能否可读, 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翻译教学, 才能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对他们的“听, 说, 读, 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具有促进作用。对可读性内涵的理解有助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提高, 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英语教师与学者关注翻译的最低标准这个课题。

摘要:在笔者的英语教学实践以及翻译实践中, 一直努力遵从清末著名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然而, 不论是翻译的教学实践中, 还是社会翻译实践中, 仍存在不少误译和翻译痕迹明显的现象, 尤其对于没有多少翻译技巧和经验的大学生们更是如此。因此, 不妨用翻译的最低标准“可读”, 来鼓励大学生及其他的翻译者们。

关键词:翻译,标准,可读,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金朋荪.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教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小芹.浅谈英译汉的原则和方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陈谊.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图文版)下一篇:经典国税局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