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委三个文件

2024-04-14

中央政法委三个文件(精选6篇)

篇1:中央政法委三个文件

中央政法委出台三个文件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突出问题

针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日前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旨在推动政法机关建立健全导入、纠错、退出机制,着力解决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突出问题。

中央政法委要求,要坚持用法治方式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这个方向,善于用法治思维来思考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善于用法治方式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依法按程序办理,每一个处理结论都依法有据。

防止“踢皮球”

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及时受理

文件《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着眼于解决入口不畅的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在法律程序内得到及时处理,防止一些案件游离在法治轨道外,形成越级访、违法访。

文件重点明确了“诉”与“访”的标准,对什么是诉类事项、什么是访类事项做了严格区分,以及导入相应法律程序的各种具体情形;为防止界限不清、相互推诿、案件积压,要求政法机关建立内外部衔接配合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导入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2013年,各地政法机关登记涉法涉诉信访上升38.5%;今年前7个月,中央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同比上升7.1%。”来自中央政法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政法机关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等有了明显提高,表明“依法治访”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涉法涉诉信访群众也逐步回归法治轨道解决诉求。

但入口不顺的问题依然是困扰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一大难题。据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我国信访申诉的渠道还比较窄、比较少,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诉与访的界限不清、标准不明,工作中难以准确地分类处理。受理立案的门槛高,一些符合条件的诉求进入不了法律程序。各单位间还存在“踢皮球”的问题,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依法及时受理。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政法委要求各地多管齐下,通过开展网上信访、视频接访、加强办信工作等方式,引导案件当事人多来信,少来访。同时探索建立网上受理流转、网下复查办理、网上答复化解的信息化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就近的来人访、远处的上网视频访、不方便的来信访”的接待受理格局,解决信访渠道单

一、狭窄的问题。

同时要降低受理门槛,加强衔接配合,解决合理诉求进不了法律程序、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案件都能得到及时受理,导入法律程序后,都能得到依法解决。

防止程序“空转”

规范救济手段纠正错误瑕疵

文件《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主要着眼于防止法律程序“空转”,解决有错不纠的问题。特别是对实体没有问题,但办案程序、司法文书等方面存有瑕疵的案件,提出了原则性解决办法,要求政法机关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在法律程序内解决,不能对带有小毛病、小问题的案件推出不管。

文件原则提出了执法错误、瑕疵的认定标准,以及依法纠正错误、补正瑕疵的办法;从健全内部纠错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制约、严格责任查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从矛盾化解、舆情引导、源头治理三个方面,就增强工作效果提出了具体要求。

法律程序“空转”,一直饱受诟病。一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虽然进入了法律程序,但由于办案单位态度不端正,办案不认真,有错不纠,有瑕疵不补正,使得法律问题始终得不到依法公正解决。事实上,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存在执法错误、执法瑕疵的案件占了大多数。

“凡是有错误的案件必须得到依法纠正,凡是有瑕疵的案件都要给当事人一个说法,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依法按程序就能公正解决问题。”中央政法委要求,要以过硬的措施,确保执法错误依法得到公正解决,并提出了信访办理回避制度、异地审查、提级审查、案件评查等多种模式。同时要求严格落实倒查问责制,对存在执法错误、瑕疵,久拖不决的,不仅要倒查原办案单位、办案干警的责任,也要倒查信访办理部门和干警的责任。

对于执法瑕疵案件,中央政法委要求以规范的救济手段,妥善弥补瑕疵。对每一个执法瑕疵,都要向当事人耐心说明,通过释法析理,努力消除当事人误解。对文书制作疏漏、事实表述不准、法条引用失误等方面的瑕疵,要依法予以补正;对办案程序不严格、证据收集不规范,对待当事人简单粗暴等态度作风问题,应当向当事人作出合理解释,争取谅解。

此外,中央政法委还着重要求以办理过程的公开,提高依法纠错的效果。要求依法公开执法办案的依据、流程、结果、裁判文书、信访事项的处理情况等,对重大敏感信访事项、存在重大执法过错的案件,也要及时发布事实真相和案件处理情况。对问题已经依法公正解决,仍缠访缠诉的,要把政法机关的处理情况和当事人的诉求公之于众,让群众评判说理,以公开促息诉。

防止“无限申诉”

建立协调机制保证终结质量

文件《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主要着眼于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防止终而不结、无限申诉,切实维护司法权威。

文件重点明确了依法终结的范围和法律依据,细化了终结标准和程序,确保终结案件质量;对问题已经依法公正解决仍然缠访缠诉的个案,明确了综合化解的具体要求,以确保终结事项依法有序退出法律处理程序。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是此次信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从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已经走完法律程序的信访案件退不出处理程序,有些案件当事人仍然反复缠访闹访,严重影响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究其原因,既有政法机关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不畅,导致问题解决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法律裁定不执行,当事人无法获得赔偿的原因。

针对这些情况,中央政法委要求,对当事人反映问题已经依法按程序处理完毕,合理诉求已经依法按政策公正处理的,对该信访事项依法终结,不再启动复查程序。

“我们首先要确保终结质量。”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对信访事项的终结,必须经过复查、申报、审查、备案、告知5个环节,并经中央政法机关或省级政法机关审批。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对信访人的教育疏导、帮扶救助和矛盾化解工作,促使信访人息诉息访,使信访终结事项依法有序退出法律处理程序。

对那些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中央政法委要求,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的,按规定及时给予救助,帮助当事人摆脱生活困境。对纳入不到司法救助范围又确有实际困难,或是救助以后困难仍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的,引导当事人按规定申请社会救助,依靠当地党委、政府解决好实际困难。(记者 彭波)

篇2:中央政法委三个文件

2017年2月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答记者问。

唐仁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已经新华社授权全文公布。现在,我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形势 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进、新的良好态势,表现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

稳,就是大势稳、基本面好。一是农业生产稳。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二是农民增收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是农村社会稳。农村民生继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进,就是一些重要领域有进展、有突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二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2016年全年减少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

新,就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力新动能不断增强。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二、关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2016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为此,中央决定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三、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总之,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四、关于文件的总体框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第一大板块是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三大调整,包括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在上述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二是强化两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一号文件都作出了重要部署。第二大板块是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二是激活要素。文件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三是激活主体。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我的介绍完了,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韩俊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记者:一号文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一号文件也是连续14年关注“三农”领域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改革的持续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请唐主任介绍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的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谢谢。

唐仁健:

确实如你所说,新世纪以来,从2004年开始,连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已经发出了14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件事情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是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比前13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每一个文件在每一年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是一号文件本身有内在的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且很多政策、很多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做完的,所以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这次文件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所以今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就是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包括稻谷、小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碗里尽可能装中国粮。建设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是为了确保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够保持基本自给,这些品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这五大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

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相互融合。主要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这和刚才的产业园有所区别。目的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这个落在创新高地上。创业园,现在很多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他们要创业创新,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现在很多地方都打造了这样的创业园,效果非常好。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这个是前提),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总体上来讲,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讲的是平台、抓手、载体。

第二方面,这次文件十分注意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出要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等方面的政策,就是人、地、钱这些要素。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我们农田有效灌溉系数只有0.53,比很多发达国家低了0.2个点。尤其在华北、西北、东北这三北地区,是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但是现在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多年以来我们搞一些引水、调水、南蓄水的工程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这些工程还要搞。但是从长远看,从中国的国情看,解决好缺水和高耗水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搞节水。因此,这次《意见》强调要把节水作为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进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

财政资金的使用,这次文件提出要做好整合和撬动这两篇文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财力增收也很困难,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两位数以上的、大幅度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这次总量强调的是适度增加,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应该办的事情办好,撬动就是用财政资金作“药引子”,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在用地政策方面,这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闲置宅基地利用和允许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新业态。这方面文件中还有一些规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讲了。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认为有新意的地方,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见物也见人,也就是在农业的主体和人才的保障方面,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提出要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要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等政策。合作社的建设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效果也非常好,下一步重要方向或者主要途径是,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这“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因为近些年虽然专业合作社有很大发展,但是功能不全、服务单

一、规模小等问题还非常突出,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我想各位记者在下面采访、调研时应该也有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乡村规划、乡村建筑,包括民居民宅,既不规范,也不符合乡村地域特点的美观,问题在于很多情况是用城市的理念,用城市的研究院、规划院、设计院去搞农村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结合不好的问题。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关注,提出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谢谢。

记者:唐主任好,现在各种农村创业和返乡创业发展很快,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也蓬勃发展,请问一号文件对此有什么政策支持?谢谢。

唐仁健:

这方面确实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方向和渠道,我们给予了很大关注和重视。具体考虑和有关情况请韩俊同志来介绍。

韩俊:

正如您讲的,最近几年大批农民工、企业主甚至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下乡返乡创业蓬勃兴起,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非常迅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把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谈到返乡下乡创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自然就会想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确实需要拿出当年发展乡镇企业的那股劲头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营造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浓厚氛围,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形成新的异军突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内容写得很足,份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有关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的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谢谢。

记者:刚刚唐主任提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当前的农村农村发展形势做出的研判,是一种新的提法。但是实际上农业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我想请问的是,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过去的调结构具体区别在什么地方?在举措上有什么不同?谢谢。

唐仁健:

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实从来没有间断过。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们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掀起了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大家记忆犹新的水果水产的发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所以现在产品这么丰富。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我们的粮食产量到了1万亿斤,具体讲,我印象是1996年第一次突破1万亿,1998年仍然保持1万亿斤以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就有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中央也提出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样的重要判断。在这些背景下,再连同后来的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促成了中央当时提出要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上世纪最后20年,有这些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口号和要求。但是这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总的感觉是既有传承和延续,但是更有创新和发展。大体有三点不完全相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通俗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前面我讲到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显然比以前的范围大大扩展、内涵大大丰富。要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当然也包括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规定,但是要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靠我刚才讲到的“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个“激活”,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总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彻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有关举措的考虑和安排方面,和以前的结构调整也有很多新的不同和要求: 一是从产业发展纵向来看,支持农业生产领域,尽管仍然是重点,但是现在已不远远局限于生产领域。现在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特别是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储运、运销等领域,这方面的支持和发展措施非常多。比如在第15条,发展现代食品工业那一条里面,这次提出在优势农产品产地要打造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另外要实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动,因为主食跟我们消费者关系都很密切。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中央厨房在东部地区,上海、山东等地非常多,非常突出。另外要开发功能性、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和以前仅仅着眼于田头、着眼于初级产品不完全一样。二是从横向来看,除了重视支持农业本身,优化农产品本身的供给以外,这次文件特别强调,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之外,还要着力推动满足对农业的观光、休闲、康体等,我们叫体验性、服务性的需求。另外还要满足群众对青山绿水,概括叫生态性、绿色化的需求。这些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所以这些方面,包括刚才韩俊同志讲的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是这些内容,所以在这些方面的措施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考虑和安排。谢谢。

记者:有一个问题想请问唐主任,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招?谢谢。

唐仁健: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心是最强烈、最突出的,这和刚才讲的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有密切关系。现阶段正处在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大概人均8000美金左右、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也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快速升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老百姓对农产品、食品最大的关切概括起来是六个字:优质、多样、个性。优质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刚才讲吃得安不安全、放不放心。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相对别的行业或者别的领域来讲,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是绿色安全和放心,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恐怕就不能算成功,所以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必须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这种考虑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本身的需要,也是在还多年欠下的历史旧账,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产品很多都是直接进肚子的,本身的生产也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培育孕育过程,农村广袤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也是我们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们讲面源污染就是这种大面的污染。我点的这三个方面表明,农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说比别的领域、别的行业要求更为迫切,也应该走在前面,也应该趟出一条路来。具体的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释放了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的强烈信号。这次文件在相应的地方把优质、安全、绿色非常鲜明地放在前面,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在刚才通稿的介绍中,我们除了多年强调农业生产要绿色之外,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上也强调绿色,在以前多年讲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上,这次特别加了“农村增绿”,这是新提出的要求。二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看齐的,尽量向发达国家接轨、看齐。加快实现内外标准的统一,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包括公用的品牌、区域的优势品牌、很多传统优势的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通过品牌的建设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产生正向的激励。三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文件中提到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这已经起步。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等。总之,把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网络。谢谢。

记者:我想问唐主任,刚才您提到现在财政增收趋缓,但是农业农村发展还有许多花销的地方,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陆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谢谢。

唐仁健:

农业农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在经济下行、财力增收困难的背景下,怎么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确实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有关部门曾经测算,在“十三五”时期,到底农业农村需要投资多少钱,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测算需要3.4万亿,其中交通部门测算,仅农村公路建设,还不是建设

本身,养护资金就需要3400多亿,这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已经落实的、看得到的资金大约只有1/3强。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非常严峻,到底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对“三农”来讲,无论如何还是要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必须增加,不管增多少也要增加。这次文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个是眼睛向内,二是功夫在诗外。眼睛向内就是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实现两手抓。

一手抓“整合”,就是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怎么整合?我们这些年在黑龙江的“两江平原”、扶贫领域已经实行了很大程度的探索,但是总的来讲,基层和地方的同志反映,这个整合是“上整下不整”,上面有政策、有要求,但是在整的具体过程中,下面有很多困难和难言之隐。基于这个考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这点上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就是要求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的整合改革,具体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大专项”就是以前农口的资金共几十项,每个部门也是十几项,有的还要更多,今后要求每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整合成几个大的专项,今后就按这个渠道往下拨钱。“任务清单”就是每年都定一个约束性或者包含一部分非约束性建设任务的清单。约束性任务就是当年必须专款专用,对非约束性任务,地方有一定的统筹整合权,可以灵活使用。这样就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前期文件制定、调研当中,大家反映这个整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另一只手抓“撬动”,就是刚才我讲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PPP。二是实行以奖代补。你干了,我以奖的形式代补贴。三是贴息,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去年中央已经建立了担保体系,各省基本都建立了,现在向市县一级延伸。还有其他渠道、其他行业,也可以建立涉农的担保体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是考虑贷款银行出现风险时怎么给他们一定的补偿。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现在很多行业很热,但是农业领域相对比较少。七是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这些措施如果用好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刚才讲的,至少“十三五”时期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就能够建立起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也能够疏通资金回流农村的“毛细血管”,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写得也是最长最多的。谢谢。

记者: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关于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非常受农民的关注,影响也很大。我想问一下,现在的进展和成效有哪些?对于下一步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有收储制度改革有哪些打算和安排?谢谢。

唐仁健:

激活市场,这是最重要的举措,汪副总理讲,这是第一场硬仗,韩俊同志一直参与这方面的工作,请韩俊同志来回答。

韩俊:

您问的问题确实社会各个方面高度关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最近三年,在这方面的改革确实有很多举措,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我们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试点,去年又在东北四省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开展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个政策2017年不会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刚才重点问了玉米,我再详细说一下。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在密切跟踪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激活了市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价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那个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四省区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占到了88%。现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主体入市,这个局面已经形成。东北玉米市场前两年是比较萧条的,去年“北粮南运“日益活跃,铁路部门压力很大。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开始随行就市,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过去很多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是用从国外进口的玉米,特别是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玉米酒糟替代国内的玉米。现在价格随行入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这样畜牧业过腹转化或者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我几次去东北调研,感受到加工企业的开工率持续回升,甚至一些企业开始扩大玉米加工产能。

第三,提升了竞争力。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5月、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差价这么大,国内的企业就不用国内玉米了,我们的玉米是躺在库里睡大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前几年因为玉米价格高,农民种玉米赚钱,所以大量的农民不种大豆改种玉米,现在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逐步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光黑龙江玉米的播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第五,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这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给东北四省区下达了390亿元的补贴资金。按照20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相当于每亩补170元,按照平均亩产来折算,一斤粮食相当于补2毛钱。东北四省区每亩地补多少有差距,是按2014年的播种面积来补,各省播种面积2015年和2014年的数差距比较大,这个补贴现在已经发到农民手里去了。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农民卖粮的收入加上补贴,农民讲,种玉米还是有账可算、有利

可图的。我到黑龙江调研,很多农民讲,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农民也知道,粮食买来就放在库里,根本调不出去,没人到东北调粮食。这个政策是必须要调整的。当然,对一些租地大户来讲,如果考虑到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会低一些。东北地区流转土地一亩地资金要500元,收益会低,有的甚至会亏本。应当看到,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政策变了,一些地区流转土地的租金已经开始出现自动下调的趋势。比如在黑龙江,一亩地的租金去年下调了150元左右,这是合理的。实践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我们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当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历新年刚刚过,现在东北农民又是一个卖粮高峰。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谢谢。

记者:刚才唐主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的工作。针对这个内容,具体会最先在哪些省份或者地区实施这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开展,最先会优先于在哪类作物上做试点。同时因为有机肥类型非常多,什么样标准的有机肥是可以去替代化肥的?谢谢。

唐仁健:

这项试点是这次一号文件最新提出来的,但是非常重要。至于具体在哪些地区、哪些品种,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现在正在制定细化方案。当然,方向先是从鲜活产品做起、从蔬菜水果种植区域大的地方做起,之后往大宗产品、大田作物推广。

记者:我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目前一直在推进,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安排?谢谢。

唐仁健:

确实各方面都非常关心关注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农村是一项具有基石意义的制度。对这项制度的改革,中央历来是持审慎态度和稳慎导向。一直提的原则性要求是“稳定和完善”,稳定在先,完善在后。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么审慎,是因为这项制度确实对老百姓、对农民来讲,是性命、是命根子,是他们的基本保障,到现在为止,这个属性仍然没有改变。去年4月25日在安徽的小岗村,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他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他说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这是大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我觉得这个讲得非常好。在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上,有些方面总认为现在推动不够、创新不够,我认为不能为推动而推动,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本着看准的,而且是长期、用大历史观看准的,我们再来动、再来推,有些没看准的力求不动、暂时不动,因为可能改了、推了,如果不准不妥的话,有可能是犯历史性、颠覆性的错误。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一直以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但是任何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根据各地试点的探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有关土地制度方面,应该说也是有一些推进。主要有几点: 第一,所谓“三块地”的试点试验。就是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有一个宅基地制度改

革的试点试验。从去年开始,中央已经安排在全国33个县进行试点,今年还要试点一年,到今年年底准备进行评估总结验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法。但是去年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建设用地入市三项推行的面还不够宽,征地制度只在3个县,经营性建设用地只在15个县,宅基地在15个县。今年在这项试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的要求是统筹协调推进,这六个字的意思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两项推广到33个县,面扩开了。

第二,关于”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对进城农民来讲,怎么维护。五中全会提的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进城了,政策是不强制收,但是可以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怎么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关于“有偿”,在前期一号文件政策调研制定过程中,地方反映,有偿的资金从哪里来,感觉非常困惑。因此,这次中央一号文件讲了,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的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这也是根据地方的实践、基层的要求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规定。

篇3:中央一号文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 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 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 支持地方先行先试, 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 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立足国情农情, 顺应时代要求, 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 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 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 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 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 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 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 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 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 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2.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 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 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 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 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3.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 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调控区间, 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 强化地方尤其是主销区的储备责任, 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 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 抓好牛羊肉生产供应。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

4.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 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 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 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 打击农产品进出口走私行为, 保障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内产业安全。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

5.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 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开展示范市、县创建试点。

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6.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 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 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 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7.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 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 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 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完善补贴办法, 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8.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 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更多地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资金配套。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继续执行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地方开展耕地保护补偿。

9.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支持黑龙江省进行涉农资金整合试点, 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 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验。改革项目审批制度, 创造条件逐步下放中央和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 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加强专项扶贫资金监管, 强化省、市两级政府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督责任, 县级政府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盘活农业结余资金和超规定期限的结转资金, 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等建设。

10.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 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 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大各级政府水利建设投入, 落实和完善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资金政策, 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完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政策。谋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 启动实施全国抗旱规划, 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加大投入力度, 规范建设标准, 探索监管维护机制。

1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对具备条件的项目, 实施法人责任制和专员制, 推行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 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 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 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 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 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继续开展高产创建, 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将农业作为财政科技投入优先领域, 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12.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 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 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 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 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 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13.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促进农产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 加快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 落实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覆盖全国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 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健全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体系。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 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 加快邮政系统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建设。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清除农产品市场壁垒。

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14.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 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

15.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从2014年开始, 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 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

16.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重大工程。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 进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推进林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矿区植被恢复。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 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支持饲草料基地的品种改良、水利建设、鼠虫害和毒草防治。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 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 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7.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 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 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规范的实施办法, 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可以确权确地, 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切实维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 继续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18.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有关部门要尽快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并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各地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规范有序推进这项工作。

19.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 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具体试点方案, 各地不得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切实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地籍调查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0.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 规范征地程序,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抓紧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改变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 除补偿农民被征收的集体土地外, 还必须对农民的住房、社保、就业培训给予合理保障。因地制宜采取留地安置、补偿等多种方式, 确保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健全征地争议调处裁决机制,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1.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 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 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 不能强制推动。

22.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 引导规范运行, 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 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集群发展, 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2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 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 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 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24.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 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 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 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六、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25.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 扩展乡镇服务网络, 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 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 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 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比例, 将涉农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综合考评体系。稳步扩大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 建立差别监管体制。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积极发展村镇银行, 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 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对小额贷款公司, 要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管理政策, 加快接入征信系统, 发挥支农支小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 督促上市农业企业改善治理结构, 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农业企业到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公开挂牌与转让, 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

26.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 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 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 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 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 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适时制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管理办法。

27.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 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 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 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8.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编制村庄规划, 推行以奖促治政策, 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 加强村内道路、供排水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 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 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与保护, 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以西部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 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在地震高风险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29.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和规范农村民办教育。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有效整合各类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 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实施中西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 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稳定农村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 开展城乡计生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逐步建立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着力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改进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考核办法, 提高扶贫精准度, 抓紧落实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30.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逐步推进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 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

八、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31.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的党建工作, 创新和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 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总结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先进典型,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 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 坚决查处和纠正涉农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和加重农民负担行为。

32.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 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完善乡镇政府功能。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 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 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33.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按照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 健全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 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 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 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总结推广“枫桥经验”, 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移风易俗,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作用,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节奏, 谋划好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各级党政干部要真正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 真心实意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 强化统筹协调、决策服务等职能。加强对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 加大改革放权和政策支持力度, 充实试验内容, 完善工作机制, 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篇4: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知识链接]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农村工作。

4.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

[跟踪训练]

1.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三农”问题,这表明了()

①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三农”问题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協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下列选项中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的是()

①取消农业税②国家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农民32512资到手③国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④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达7253亿元,较2008年增长21.8%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阅读上文“背景材料”部分,回答问题:

(1)7个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都是“增加农民收入”,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

(2)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你有何好建议?

(3)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B2.D

篇5:三个文件

1.十八大审议通过的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十八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篇6:2012中央一号文件

答:题目是《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2011年农业农村好形势表现在哪儿?

答:2011年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民收入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好势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亮点,奠定了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国内外经济复杂局势下,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1000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创纪录的852斤,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10%。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意义是什么?

答: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4、为什么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答: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绝不可忽视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对2012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务必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确保再夺丰收。

5、为什么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答: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突出抓农业科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必将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6、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为什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答:因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这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

8、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含义是什么?

答: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必须强化农业科技,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必须强化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绝不能因为连续八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必须强化农村民生改善,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里包含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9、2012年1号文件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答:共六个方面。一是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二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三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五是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六是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10、如何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答: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提升农村全融服务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11、抓好粮食生产要注意什么?

答: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12、“菜篮子”产品供给要注意什么?

答: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要注意什么?

答:农业投入要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14、提升农村全融服务水平要注意什么?

答: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1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要注意什么?

答: 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16、如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答: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17、什么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答: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18、什么是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答: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19、如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

20、如何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答: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21、如何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答: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

22、如何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答: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23、如何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答:对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24、如何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答:完善激励机制。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25、如何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

26、如何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答: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27、如何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答: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28、如何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29、如何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答: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0、如何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答: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搞好生态建设。

31、如何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答: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

32、如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实施东北四省区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33、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

答: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34、如何搞好生态建设?

答: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5、如何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答: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36、如何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答: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

37、如何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38、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答: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临时收储,健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制度。抓紧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健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尤以2012年一号文件讲得最为透彻。因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1、简单回顾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关论述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突出表现在新时期新阶段九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较早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里。文件指出,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等。

从2005年到2010年一号文件分别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等。2011年一号文件是专门论述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文件指出,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相比之下,2012年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创新论述最多,论述最深刻最全面。因为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其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构成文件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文件分别从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等五个小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不曾有过,并不多见的。可见,我们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系统化。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

第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的关键阶段。

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因而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第三,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美国由于解决了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可溶性问题和改变了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大豆制品已达上百种。四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英国的无土栽培,每平方米生产西红柿36公斤,每亩年利润8000英镑。美国把温室工厂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产鱼50公斤,一年可种10茬生菜。高效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3、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五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等。

上一篇:日配组员工工作流程下一篇:芬奇励志学画故事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