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18号文件人大工作

2023-06-16

第一篇:中央18号文件人大工作

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工作小结

巴 音 村 宣 讲

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工作总结

根据州、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乌兰县干部下乡驻村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以下简称两个1号文件)工作从3月10日开始,历时25天。我们严格按照省、州、县委的要求,认真扎实开展了宣讲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此项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基本情况

巴音村全村总人口为103人,32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有少量畜牧业的小村,耕地面积460亩,以小麦、豌豆、青稞为主要农作物。另外饲养山羊、绵羊约412只和黄牛50头。此次我县下派驻巴音村干部人数共3名,其中县下派2名,乡镇下派1名。

二、主要工作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切实搞好两个1号文件的宣传工作,3月1日,茶卡镇镇政府组织县、镇两级抽调的各单位人员召开宣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工作动员会议,茶卡镇地区督导组组长李福英同志在会上要求下乡干部首先真正掌握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深入群众中宣传讲解关于支持“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确保宣讲工作取得实效。这次宣讲工作,除召开村民会议进行宣传以外,深入农户家中利用炕头座谈聊天的形式进行入户宣讲,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针对性,把文件精神传达给农民。

2、让村民充分认识到这次下乡宣讲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宣讲活动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作为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次实际行动,力争把两个1号文件中“两减负、三补贴”的具体内容和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核心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农民,把中央和省委的支农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3、结合我单位工作大力宣传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利用干部下乡驻村宣讲两个1号文件的有利时机与关心农民身体健康相结合,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农村医疗保险实施情况,宣传鼠疫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疾病的防治知识,发放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小册3种80本,宣传单2种50张。进一步体察民情,心系农民,切实为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

4、深入了解村情民情,帮助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驻村干部在宣传文件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切实为民办实事相结合,了解农民籽种、化肥、农机具等春播物资的准备情况,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5、宣讲1号文件与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相结合,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这次干部下乡驻村适逢我县村级“两委会”班子换届选举。驻村干部在宣讲1号文件的同时,与乡(镇)、村干部共同协助村两委会做好选民榜、提候选人等工作,确保了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6、针对拉萨“3·14” 事件在村民中开展了稳定民心维护我县社会秩序工作。我们于24日至25日在茶卡镇巴音村群众中大力宣传这次拉萨“3·14” 打砸抢烧的破坏活动事件,有着深刻的政治图谋,是**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其险恶用心都是借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之际发难,企图搞乱人心、搞乱社会,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因此,广大农牧民群众,一定要充分认清“藏独”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在巩固发展现有斗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以更加坚决果断的态度,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彻底粉碎“藏独”分裂势力的阴谋破坏活动,努力实现藏区的长治久安。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这次机关干部下乡驻村宣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在时间安排上紧凑适时,在内容安排上切合农村实际,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们真正理解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党和政府关于支持“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做到了执行支农政策不走样、不截留,帮助当地农民理清了发展思路,使群众的思想进一步开放,致富求富的思路更加活跃。

2、帮助村“两委”会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下派干部通过参与“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下乡驻村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学习,使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加深了对“三农”工作的了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干部形象。

3、下乡驻村宣讲两个1号文件与关心农民身体健康相结合,从本职工作出发,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农村医疗保险实施情况,宣传鼠疫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农民对疾病的预防与自身保健能力。

4、让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清“藏独”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在巩固发展现有斗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以更加坚决果断的态度,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彻底粉碎“藏独”分裂势力的阴谋破坏活动,努力实现藏区的长治久安。村民们认为政府果断平息这一事件,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制,保护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力维护了藏区的社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灌溉水渠严重损坏。巴音村一直以来农业水利灌溉存在问题,没有规范的水渠,不能充分利用水利资源,每年开春组织村民维修水渠,今年现有60%的耕地尚未浇上水,目前正在组织村民维修水渠,,现有三条水渠约有20公里,需要解决规范的水渠。

2、农民住房陈旧,部分58年修建的简易平房出现墙体裂缝和房顶塌陷现象,到处可以看到破烂不堪的旧围墙,这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农民希望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

3、村民与邻居乌兰哈达村的珍本牧民时常发生纠纷,原因是牧民珍本的马牛多次进入巴音村的退耕还林地中践踏种植的黑刺树,几年来乡政府一直没能解决,农民希望政府给予解决。

4、农民提到巴音村的硬化路能否给予解决。

五、建议

短暂的宣讲工作即将结束,但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建立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的长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村委会各项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要求。建立村委会工作联系制度和重大事项向乡镇党委、政府汇报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议。建立和完善农村领导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做到奖惩分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科技知识培训,增加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三农”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要时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三农”工作服务。

4、加强信息工作。按农村工作主要环节及农村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搜集、整理、发布、报送相关信息,把信息反映的触角延伸到“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迅速了解掌握情况,妥善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巴音村宣讲小组

2010年3月20日

第二篇:认真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不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认真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不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中共中央[2005]9号文件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谐社会政治保障的高度重视,也

充分反映了本届全国人大党组在实现这一政治保障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当前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必须在全面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上下功夫,在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上下功夫,不断加强和改进常委会各项工作。

一、抓学习宣传,深刻领会把握文件精神。要把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学习辅导班、研讨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决不能只停留在念念文件或转发一下文件上。要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指导思想、两项工作重点、三个根本原则和开展工作的主要措施,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工作措施,既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又体现了尊重代表权利的精神、依法规范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精神、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精神,强调了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抓住了当前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重心,对地方人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大力完善常委会各项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发挥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努力为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创造条件,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才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自觉性,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增强人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奠定好基础。

二、抓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常委会的履职能力。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常委会依法履行好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已制订了20余项工作制度,去年又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修订了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工作职责、信访工作等10项制度,并新制定了公民旁听常委会议办法和代表向选民述职办法,对常委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同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相比,我县人大常委会的的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结合《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加强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若干意见》的起草制定,对全县人大代表工作和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检查,切实在细化程序上下功夫,在规范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上下功夫,抓紧修订常委会议事规则、代表工作制度、人大代表批评建议意见处理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办法和机关工作管理制度,制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罢免县乡人大代表办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办法、执法检查实施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等制度,并积极探索建立监督效果的评价机制,加大督促整改力度,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

三、抓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工作的依托和基础要围绕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59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代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并切实加强对乡镇人大和县直机关代表小组活动的联系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的作用。

一是畅通代表知政知情渠道,保障代表知政参政权力。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情况,知情知政。要在坚持为代表订阅寄送《人民之声报》、《人大研究》、《肃南人大工作》等各类学习资料的同时,深入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两联系”活动,积极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参加视察调查评议等活动,并坚持向全体代表通报政府工作情况,为代表知政参政、执行职务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信访工作作为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的重要渠道,认真受理代表和群众的申诉、控告,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坚持常委会领导督办重点难点问题和主任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制度,切实督促解决好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努力丰富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增强代表活动实效。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既是执行代表职务,也是掌握实际情况、了解社情民意、探索研究问题、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

第三篇:中央7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7年5月7日)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

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

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

、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

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

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

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

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

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 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

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

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

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

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

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

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

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

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

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

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

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

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

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

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

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

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

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

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

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

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

5.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

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

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 、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

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6.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

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要切实

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7.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

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

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

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

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

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

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各

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因地制宜地组织

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 。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8.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

动。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每年要召开春

、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

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

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

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

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9.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中小学教师

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

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

况进行两次监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照明、课桌

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

10.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 障。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

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

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

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

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

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强青少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根据新时期

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

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1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

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

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把“农民体

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公

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

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12.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

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

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

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

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

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

责任险的办法,具体实施细则由财政部、保监会、教育部研究制定。要加强体育

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

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

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在党委

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4.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 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

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

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

、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

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15.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国

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

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

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并加强督促检查。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

要限期整改。

16.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

外体育锻炼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

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

充实课外生活,努力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17.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的重点。要把城乡中小学生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的重点覆盖人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卫生医疗机构要明确专人负

责指导和协助学校的卫生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

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

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中小

学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设立卫生室,配备校医或专(兼)职保健

教师,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

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

18.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家

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

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

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

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19.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实施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帮助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农村学 校配备体育活动器材。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卫生新

校园建设工程中,切实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体育场地的改造力

度。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他学生

由省级政府制定统一的费用标准和解决办法。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工作的正

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

20.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

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要以迎接奥运会、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

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迈上新台阶的奥运会,让广大青少年以实际行动与奥运同行,

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四篇:中央1号文件解读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全名是《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13份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为何要连续多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文件有哪些亮点?这份文件会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跟城里人有啥关系?

亮点1: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1月27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理念和目标,那就是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确保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新年伊始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是党中央释放的强烈信号,也是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村、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特点是以“新理念”贯穿始终。通观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不是新词格外多?这些新词背后,体现的都是新理念。

亮点2: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怎么做好这篇大文章,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答案。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篇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这六项重点任务。

但是,必须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决不能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决不能搞运动式调整,务必要保住粮食生产能力。

亮点3:下大力气补齐农村这块“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三农”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在决胜阶段的今后五年时间里,要时不我待,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确保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农业农村“短”在哪?最直观的“短”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历史形成的城乡面貌反差,虽然在这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依然存在。怎么办?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重点”,即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当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是从农村扩展到全国的,这次文件提出率先从建档拉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又走到了城镇前头,这就是下大气力。

农业农村的“短”,还在环境和生态上。面对有限的农业资源,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双管齐下”,对耕地和水资源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

农村最短的一块短板就是脱贫。2014年农村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如果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农村还有大批贫困人口,那么小康社会的成色就会受到影响,人民群众不会满意,国际社会也会质疑。中央下了大决心,做出了大决策,就是到2020年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此通过一揽子重大举措,来打一场脱贫攻坚战。过去叫扶贫攻坚,现在叫脱贫攻坚,从“扶”到“脱”的一字之变,折射的是必胜的坚定信心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亮点4: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

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亮点。文件明确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个鲜丝瓜只能卖三四元钱,但丝瓜瓤可以卖到十元钱,这一价格上的跳跃得益于保健鞋垫的开发和畅销。事实上,不管是粮油肉菜蛋奶,还是其它经济作物,经过深加工都可以产生更大的附加值。为此,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支持建设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天然的农耕体验、新鲜的农家美食,对城里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开个农副产品“淘宝店”,已经成为农村青年追求的时尚,也吸引着不少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要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同时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会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在家乡创业就业。

推动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要使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既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也能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羊,就必须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向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让农民能从财政支农资金产生的效益中共享利益。

亮点5: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源动力

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农业农村发展不但要从外部寻求突破,更要从内部挖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其自身蕴含着的巨大发展潜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国农业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不断加深。现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亟待改革完善。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同时,对于当前产销矛盾比较突出的玉米,提出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是硬道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二是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三是要大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

第五篇: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但是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指出今后10年水利投入翻番。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 “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 “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 “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 “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 “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 “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6、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 “一号文件”。

7、2005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 “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情况

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8、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 “一号文件”。这份2006年中央 “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9、2007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10、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意见》共分8部分,约15000字。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11、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意见》共分5部分,约11000字。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2、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13,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上一篇:中考专题复习27题教案下一篇:长政办发2014年30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