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及说课实例

2024-04-17

教案及说课实例(精选6篇)

篇1:教案及说课实例

叫河中学六年级语文20《故宫》(说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20课《故宫》中的:作者简介; 积累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分析第二部分的“前朝”内容。主要目的是要学生积累文出现的重点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层次及文中以典型的空间说明顺序,领略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宏大壮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首先,课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部分精心设计导入内容,在学生余兴未了时,按教学计划程序,循循进入到教学正题。

其次,运用多媒教学与普通传统教学相结合。本文作者虽然按空间的说明顺序和移步换景的写法向读者介绍不同方位的建筑、景物,但由于本文介绍的景物较多,故宫博物院面积很大,作者参观的立足点变换得也很快,出现的方位词很多,学生没到过这样的地方,从没见过这样的建筑物,仅凭文中的文字介绍,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把握得住。于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景物的特征,我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功能教学,学生在看枯燥的文字叙述后,再看到精美的故宫各种建筑的图片,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对文中的描述更容易理解,印象也会更深刻,也更好的把握住空间顺序和移步换景写法的好处。

第三,为了不让学生长时间的沉浸在图片中,在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的方法是:提问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印象也会更深刻。

第四,板书设计,不灭的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总——分”的结构特点,有详有略的写法,充分利用好特别的板书设计。

20《故宫》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攒、琉璃、蟠龙”等词语;(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的独特风格。(3)了解方位词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文章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蝗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说明事物时清晰准确的语言和条理分明的说明层次;

2、体会本文选择组织材料的特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预习:

1、积累生字新词;

2、通过一些图片了解故宫;

3、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2、积累生字新词;

3、了解课文内容;

4、划分课文层次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分析第二部分的“前朝”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大地,人杰地灵。到过桂林的人,都叹服那儿鬼斧神工般的山山水水;去过苏州的人,无不留恋那儿只应天上有的秀丽园林;而到过北京的人,则无不被那湛蓝晴空下闪耀的一片金碧辉煌的庞大建筑群所倾倒。明清两代,曾有二十四个皇帝居住在此处。它就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故宫博物院。故宫,泛指封建王朝遗存的宫殿,一般是指北京明清两代留存的皇宫。故宫,是我们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建成到今五百多年,虽然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与扩建,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

下面,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参观故宫博物院吧。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简介(课件)

(二)题解(课件显示)

(三)检查预习情况,积累生字新词(课件与《课堂点睛》)

(四)通过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第一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此题在课前布臵)

(五)、提问学习:

1、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呢?(学生思考、回答后,再总结。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2、课文是从哪一自然段开始向我们具体介绍故宫的?课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思考、回答后,再总结。

明确: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具体介绍,结构上的特点是:总——分,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1)二(2—16)

3、这两大部分又如何来概括? 一(1):概括地介绍故宫的位臵、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的地位。

二(2—16):具体介绍故宫博物院各宫殿的位臵、功能以及由景山回望故宫全貌所见。

4、结合课件图片,具体分析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前朝”内容: 说明:第一部分以老师逐句窜讲为主。(“城中之城”,可见故宫的规模之大、地位之不一般。“最大最完整”,突出了故宫在今天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第二部分结合课件图片,以提问学习为主。

(1)问: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概括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的布局,将“规模宏大”具体化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问:故宫博物建筑群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在文中找原名)(“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3)问:本段在第二部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回答:总领下文的作用,下文是分说。)

(4)接下来,作者带着我们具体地去参观我们所向往已久的故宫。首先到了哪里?

(故宫的正门——午门,看到了美丽的金水河。注:结合课件)(5)进入紫禁城以后,看到了什么呢?介绍顺序是什么?重点介绍哪座宫殿?

(看到了位于中央的,在三层台基上的主要建筑物:前朝的三大殿,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顺序介绍,重点在太和殿。)(6)结合课件中的图片来体会故宫博物院三大建筑的宏大壮丽。(7)学生先快速地浏览第5—8自然段,提问:在介绍太和殿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在文中第6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体会空间的变换及写作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现了太和殿的高大壮丽的特点,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第6段中的方位词有:正面、正中、上面、两旁、上、中央、下等)(8)、太和殿内部装饰、颜色有什么特点?位臵在哪?这些说明了什 么?

(以“龙”为主,颜色艳丽,以黄、红为主色,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尊贵、至上。),(9)太和殿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在文中找,主要在第8自然段)、(本段描摹的历史画面,说明太和殿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显示皇帝的 威严。)(10)、中和殿、保和殿相对于太和殿来说,介绍要简略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从政治角度来说,它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从建筑角度来说,它是故宫最大的殿,是故宫建筑群“形体壮丽、建筑精美”的杰出代表,所以详细说明,而后面两个如果详写就会喧宾夺主了。)

(六)课时小结:

1、本文是一篇解说词,内容是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每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种景物就向我们介绍。这种写作顺序叫空间顺序,也叫移步换景的写法。

(提示:以天安门为起点,穿过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细望太和殿,略观中和殿——出保和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有幸同作者一起由南门即午门参观到了前朝三大殿,我们也领略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宏大壮丽,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起再参观后半部分:内廷吧。

附板书设计: 20 故宫

总起一 位臵 名称 历史 总体概况

分述二 建筑宏大 大殿风貌 前三殿(详写)后三殿(略写)

分述三 珍贵文物

总结四 永恒的文化殿堂

篇2:教案及说课实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和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鲸的视频: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二、感知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相机引出鲸的“大”。是呀,鲸是很大的动物。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去朗读过课文,那么你能找出课文中写鲸“大”的段落吗?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鲸的“大”。指名反馈。

合作探究:

1、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要写象,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比较句子,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A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B鲸是很大、很重的动物。

感受鲸的大:我们班有36名同学,平均体重约是30公斤,大家算一算,最小的鲸相当于咱们全班同学体重的多少倍,最大的呢,又是多少倍?

3、学习第四句话,感悟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温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学习第五句话,结合图片,理解“腭”。

指名读第五句话,引导:是真的站在鲸的嘴里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学习假设的说明方法。

5、齐读课文,读出鲸的大。

三、学习生字,理清文脉

1、指名读生字新词,出示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要写成“市”,学生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课文除了向我们大家介绍鲸的形体庞大之外,还有许多有关鲸的有趣的知识。请大家认真听范读,可以跟着小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看看每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能否进行简单的概括。

3、反馈课文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三、继续学文,理解课文

1、师: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大的“鱼”。教师重点突出“鱼”字,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鲸的进化的段落。

2、自读课文,找出反驳鲸不是鱼类的语句。辨析“进化”与“变化”,找出表现鲸的进化需要长时间的词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3、拓展:如果是你来造字的话,你会为鲸选择什么做部首呢,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观看鲸的图片,学习鲸的种类。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注意本段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小结本课,激发兴趣

作为大型的哺乳动物――鲸,分为没有牙齿的须鲸和有锋利牙齿的齿鲸两大类,那么的生活习性又有哪些异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鲸的习性,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小练笔: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动物。

板书:

一、大

二、哺乳动物/进化

三、种类

《鲸》说 课 稿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是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编排的。课文分为8组,每组包括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鲸》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它和该单元的其它三篇课文一样,反应了语文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鲸》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为后面3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实际,我确立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控究的兴趣,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在以前的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还是比较困难的。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鲸的。

五、说教法

《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评议能力”。因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作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人当成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成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是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其间,再穿插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象性,达到最佳效果。

篇3:新课标下的教师说课及说课设计

一、新课标下说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文化形态及其内涵, 构建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价值观和责任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说课在受到广大教育部门及教师重视的同时,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在说课过程中, 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思想认识不够透彻, 无法很清楚地将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体现在说课过程中, 甚至有的教师的说课只是对教材的复述, 不能以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 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最终目的, 课堂设计随意性大。教学方法的选择不靠任何依据, 不能有效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对学情的分析也比较笼统、含糊, 在对学生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去安排教学过程, 选择教法与学法, 使得整个课堂没有任何秩序可言。

说课应该是教师反思自身行为、探索教学存在问题、明确教学努力方向、积极教学实践智慧的方式。应将说课看作是实施行动研究, 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对新课标下的说课活动重新进行审视。

二、说课的含义

说课是教师主要用语言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的教学行为。它作为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基本构成, 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延伸与扩展, 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和桥梁。

说课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隐性认识显性化, 即将教学中的思考、设想、假设、理念等外显出来, 使听者了解教学者的设计意图等;二是显性行为隐性化, 即将教学中一系列行为加以解释与说明, 给出理由, 说清思路。两者紧密结合, 构成说课的主体。

三、说课的意义

(一) 说课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说课不能是对教材的简单复述, 它要说明本课教材与前后教材的联系, 要指出本课教材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说课教师不仅要说明“怎样做”, 更重要的是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这就要求说课教师在准备说课的过程中, 不但要有实践经验, 而且须有理论指导。所以, 教师必须站在准确把握本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来审视教材, 同时要学习教育理论, 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强化, 而且有助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很多地区的经验已经证明, 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 说课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 是当今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认知和评价的思维过程。说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促进教师反思的效果。在说课中, 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分析对象, 对自己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 将显性课堂行为背后的假设和思路呈现出来, 这本身就是教学反思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运用, 使得教学反思有了具体的依托, 可以使教学反思切实落到实处。

(三) 说课有利于形成教师研究共同体

素质教育需要“科研型”教师, 更需要教师研究共同体。说课可以加大科研力度, 有利于先进经验的传播, 有利于教师的成熟和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在活动形式上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能有更多的人参与, 提高了效率。然而在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有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于这些难题, 很多并不是某个教师个人可以解决的, 需要通过教师群体的努力来达成。通过说课, 使得大家将分析的焦点转向某一个需要共同研究的问题上来。说课中教师对问题的提示, 更容易引起其他教师对解决问题的这样或那样的建议, 使说课成为教师群体共同探究问题的平台。

(四) 说课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理论研究者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 正在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说课不必面对学生, 在说课的过程中, 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设计、新手段都可以展示出来, 不用担心哪些不合理的地方会对学生产生副作用, 经过同行的集思广益、互相补充、共同论证, 能形成较为成熟的、有较大成功把握的教改方案, 这种经过论证的教改方案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说课这一形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可逆性, 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大步伐前进。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

(一) 说教材

说教材包括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与前后教材的联系、阐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素质教育为指针,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符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 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在说课中, 说目标占着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一般从三方面来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说学情

分析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 对将学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教师应对自己任课班级的学生情况作基本的分析。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组织措施、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准确把握。教师在说课时,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也反映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体现了教师是否切实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三) 说教法

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与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 使教学的基本要素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选择教法和学法, 教师应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特征和适用范围,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所选择的教法学法应符合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有利于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 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四) 说过程

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是说课过程中的重头戏。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都应该按照课程的组织顺序、教学步骤一步一步地来。教学过程大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实践→教师总结。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 不同的环节需要设计不同的学习过程。但不管哪种类型的学习内容都应该包括指出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采用哪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何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如练习、合作、讨论、辩论、探究等等) 。而且不管哪种形式的学习内容都应该说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生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五、说课案例

以《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为例说课。

(一) 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二章第四节, 属于信息获取的范畴。本节课是对第二章中前三节内容的拓展, 旨在让学生对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了解网络数据库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体验丰富多样的网络数据库, 并学会正确评价从各种网络数据库中获取的信息。不仅为我们后面学习数据库知识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取信息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2.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

(1)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网络数据库, 体验网络数据库的丰富性和可靠性。

了解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

(2) 能力目标

选择合适的网络数据库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

正确评价网络数据库。

能自行摸索研究更多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网络数据库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丰富性和可靠性, 能选择合适的网络数据库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

(2) 教学难点

及时、客观、公正地评价丰富多样的网络数据库。

(3)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的依据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网络数据库, 而且网络数据库类型繁多, 形式多样, 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联系密切, 所以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丰富性和可靠性、能选择合适的网络数据库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涉世尚浅的高中学生来说网络是新奇的, 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盲目性, 所以及时、客观、公正地评价丰富多样的网络数据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 说学情

学生之前学习了第二章前三节的内容, 对搜索引擎等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对即将学习的网络数据库都了解甚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

(三) 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使用搜索引擎搜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但是对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了解甚少。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范例教学法、体验法及自主探索法。

1. 范例教学法

教师示范某一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的过程, 这一网络数据库应该是典型的范例, 学生能从这一典型的范例中获取一般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2. 体验法

学生结合教师的示范演示, 亲自动手操作, 去体验各种网络数据库的使用, 从而掌握操作的要点、掌握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

3. 自主探索法

学生在结合教师的示范亲自体验之后, 对数据库的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机会,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 说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应该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 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恰当的指导。

(五) 说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教师机上打开Mapbar, 找到齐国故都临淄区的电子地图, 演示地名的查询、地图的缩放、测量距离、搜索交通路线等等。演示操作的整个过程, 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生活的城市这么突兀地呈现在计算机上, 这个所谓的电子地图还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多的方便, 那么电子地图是怎么实现的呢?引出问题,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而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范例教学使用网络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

知识铺垫:什么是数据库?

在前面学习搜索引擎的时候我们介绍过, 每一个搜索引擎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支撑。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库中的资源被有效地分类和标识, 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精心的组织, 存取的效率比较高。

示范两大类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操作过程:

演示1:在K12教育资源库中检索信息。

演示2: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检索信息。

演示完毕,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网络数据库的检索过程与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的搜索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新旧知识相结合,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加深记忆。

3. 围绕“齐国知识知多少”体验多姿多彩的网络数据库

我们生活在齐国故都临淄, 脚踩齐国的土, 头顶齐城的云, 那么大家知道在我们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国君吗?大家知道齐国时期在天文、军事等方面有什么成就吗?提供给学生几种网络数据库的网址, 根据刚才教师的演示, 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使用网络数据库检索信息的过程,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掌握操作要点, 加深对网络数据库的认识。

供学生检索使用的网络数据库网址有:

Mapbar:http://map.mapbar.com/芽null

K12教育资源库:http://k12.ksedu.cn/

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www.nlc.gov.cn/GB/channel1/index.html

4. 布置任务, 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我们在这个部分依旧围绕“齐国知识知多少”这个主题布置任务, 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去探究任务, 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本组的探索过程。小组代表演示之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这种合作加竞争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还可以提高教学实验操作的效率,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如今的临淄作为齐国故都、足球起源地, 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地。那么, 如果我们要为临淄旅游做一个专题网站, 需要收集很多的材料。

布置任务:

任务一:用网络数据库检索齐国历史博物馆、足球博物馆、中国古车博物馆、姜太公祠、东周殉马坑等的相关图片。

任务二:合理安排旅游线路。

任务三:查找景点周围的旅馆, 解决旅客的吃住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考材料, 如一些相关网络数据库的网址,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获取信息的盲目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巡视, 并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及时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用自己学到信息技术技能实实在在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

5. 组内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导评

通过组内自评与小组互评, 学生可以借鉴别人操作过程中的优点, 发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不足, 进一步对网络数据库的操作和使用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导评, 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通过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导评, 达到互相沟通、学习、转化, 促进共同提高。

6.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网络数据库

因特网中的网络数据库是多姿多彩的, 它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数据库之间差异很大, 各自的适应对象不尽相同, 我们要学会及时、客观、公正地对它们进行评价, 那么, 大家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这些网络数据库呢?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发言, 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网络数据库的诸多方面。

7. 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提问,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小结, 点拨实质, 突出难点, 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柜架。

课后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 其中包括:教学效果、教学启示及本节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说课的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石红梅.关于教师说课的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07) .

[3]李子荣.谈谈如何说课.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3) .

篇4:教案及说课实例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3.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2.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一、谈话导入

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木子李,你们可以叫我李老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儿童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春天来了》)

二、读儿童诗《春天来了》

1.学生自由朗读本诗。

2.指名朗读本诗,教师纠正字音,提示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三、练习说话

1.师:春天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她都到过哪些地方?

①完成下列填空: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②师: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溪边,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田野上,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鸟的家,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校园里, 。

2.师:春天来了,春姑娘还会到哪些地方去呢?这些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也说一说吧!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

3.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夏天来了,大自然中的一切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呢?(教师提示,学生说并出示夏天的图片)夏天是个调皮的小男孩,喜欢东跑西跑。他会到哪里去?又会给那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的思考一下。

①学生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个别回答。(用上刚才的格式练习说话。)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来到了 , 。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棒!夏天这么美丽,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相信你是最棒的!

建议:①最好用上下面的格式写一写: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来到了 , 。

②书写要工整哦。

③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练习写话

1.学生自由写话。

2.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同时,挑选学生中优秀的诗句及时记录下来。

五、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1.学生作品展示。

2.教师作品展示(学生集体创作)。

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请大家读一读。(学生读)写得好不好?知道这是谁写得吗?它的作者是咱们班的全体同学。是不是没想到?其实,写诗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我们平时细心观察,用心感受,都会成为出色的小诗人。

六、拓展延伸

师:夏天过去,紧接着秋天、冬天也会到来。在金色的秋天,在白雪皑皑的童话般的冬天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课下,同学们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诗歌读一读,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笔自己写一写!

儿童诗《春天来了》读写萌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是言语识字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儿童诗,内容浅显,语言简洁、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力,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朗读和模仿。之所以选择这样一首小诗,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儿童诗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浅显易懂,最主要的是儿童诗中所流露出的童真、童趣,儿童所特有的而成人无法比拟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其次,我一直认为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所特有的那份童真、童趣,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表达方式,还有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无处不透露出一种诗意。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想象力都那么丰富、奇特?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想象力似乎都枯竭了?甚至连最简单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都丧失了?原因很简单。在他们最适宜的年龄期(童年期和少年早期),缺乏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的训练。而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训练的能力,以后永远也不会弥补上了。这是我选择这首诗作为读写萌发范本的第三个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3.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2.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四、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创设轻松的氛围,使孩子想说,敢说。

2.读儿童诗《春天来了》。

因为这首诗同学们已经学过,这就节约了识字的过程,孩子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也会比较容易。所以,在朗读部分我没有过多的练习,只是在孩子自己朗读一遍,指名读两遍的基础上再齐读一遍就过了。目的,一是为了让孩子再熟悉一下诗的内容,二是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尽情地说和写。

3.练习说话。

这个环节分两步:

一是在《春天来了》这首诗的基础上拓展说话。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仿写做铺垫。

说是写的基础。要想让孩子有写话的兴趣,必须先激发起孩子的表达欲望。所以,只要孩子们敢说,没有明显的用词和语法错误,我一般不会打断他,纠正他。

在说话的时候我要求孩子们用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这样的格式。一是为了让孩子对诗歌的格律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后面的模仿写诗做好铺垫。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第二步,是在《春天来了》的基础上,模仿本诗的格式,以“夏天来了”为题拓展说话。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现在就是夏天,所以孩子们对夏天的变化会更熟悉,也更容易激起他们说话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所以,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便选择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性的夏天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这样就起到了打开学生思路的作用。

另外,在孩子说的时候,我还是要求他们按照“夏天来了,夏天来了,来到了 ,

。”这样的格式练习说话,这样,通过重复性的训练,在后面孩子写话的时候就会很自觉的模仿了。

4.练习写话。

①学生自由写话。

②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同时,挑选学生作品中优秀的诗句及时记录下来。

5.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6.拓展延伸。

篇5: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重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屈原为何却选择了自沉汨罗江?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屈原的纵身一跳同样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余秋雨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这是对屈原和司马迁的最好诠释。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二、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却)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 其醴?(表并列)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4、文言句式(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5、倒装句式:

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第一段)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下面的空格处加上一个修饰语,准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

(1)第一段:渔父见而()问之曰(疑、怪)

(2)第一段:屈原()曰(叹——并非叹息自己的遭遇悲惨,而是叹这个世界)

(3)第二段:渔父()曰(叹——渔父叹屈原)

(4)第三段:屈原()曰(正色——这是屈原正面表明自己的主张,不论是这个世界的浑浊,还是众人的愚昧,自己都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初志,自己的美好的理想,依旧没有破灭,所以这时他陈述自己的心志的时候,他应该是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反驳渔父的观点,用“正色”,表明这时候屈原很严肃)(5)第四段:乃()歌曰(率然——指轻率、放达,这并不是指渔父对屈原不够尊重,而是想告诉屈原,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要放得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达”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现了)

四、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深入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附: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倒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了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象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六、作业: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展开想象,写一个短剧。

——————————————————————————————————————— 板书:

渔父

屈原(以死明志)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宁为玉碎随遇而安

安能以皓皓之白不为瓦全———————与世推移

而蒙世俗之尘埃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 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三 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四 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五 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ǔ)

淈(gǔ)

餔(bū)

歠(chuî)

(lí)

汶(mén)

枻(yì)

濯(zhuï)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 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 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背诵文中的名句;、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篇6:英语教案及说课稿

一、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new words: hurry late begin

2、new sentences: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school.Classes begin at eight.3、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二、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掌握功能性句子: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process(教学过程)

三、Teaching process(教学过程)

1、Leading in(导入)用故事的方式导入:There are two pupil, Who are they? One is marry, the other is David.Where are they going? They are going to school now.Classes begin at eight.It’s seven forty.They are late for school.2、New lesson(新授)a.放录音,让学生听。从整体上大概了解课文。b.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内容。c.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讲解新单词的读音、意思及其用法。所见 单词如下: hurry late begin d.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讲解新句型的意思及其用法。所见单词如 下: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e.出示正确的译文,供学生参考。f.教师领读,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几遍后,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g.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做对话练习。

3、Practice(练习)首先,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先做。然后,教师几名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考。

4、Summarization(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5、Homework(作业)a.课后大声朗读课文。b.背写新单词。

6、Notes(教后记)

Lesson 7 说课稿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等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先说教学内容,今天我说的内容是陕西旅游版小学英语第四册 Lesson 7 Hurry up!主要学习:hurry late begin 三个新单词。还 有句型: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 本课围绕 “上学迟到”这一话题开展教学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要求学生能听说读写 hurry 区分并灵活运用 Hurry up!等句型。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对话,能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强、表现 欲旺盛等生理和心里特点。因此,我从多方位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 late begin;能认读、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 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营造出视听立体的语言环 境,为学生操练口语提供了有利环境,它是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1、首先用将故事的方式导入,接着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讲解新单 词 的 读 音、意 思 及 其 用 法。以 及 新 句 型 :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然后是教师领读,最后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 两组,做对话练习。

上一篇:的大学生酒店采购部文秘岗位实习总结下一篇:病起小饮,病起小饮陆游,病起小饮的意思,病起小饮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