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教案及说课稿设计

2024-05-23

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教案及说课稿设计(精选5篇)

篇1: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教案及说课稿设计

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及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概述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第一课时。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学会如何在饭店订餐以及进行简单的广告或海报的简单写作,本课时要求掌握基本点餐需要的词汇及基本用语,如面条,饮料等的种类及碗的大小的表达。主要语言点要求掌握would like的用法,列出具体句型。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是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四会三会词语、句型,并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进一步学习与区分。Words: noodle beef cabbage potato special size bowl mutton Sentences: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 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2)、语言技能目标:能运用所学词汇、句型点餐,能在真实情景中熟练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力、英语会话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真实的点餐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使语言学以致用,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在活动中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及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4、文化意识目标:通过对中、西方在饮食及用餐方面异同的对比,对祖国饮食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乐于了解异国文化,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5、学习策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日常生活中有关食物的名称。

2、进一步学习与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

3、含有 would like 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难点:

1、would like 的用法及其与like在用法上的区别。

2、模拟生活场景点菜、用餐,并在该情景中运用当堂所学词汇和句子进行操练。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知识基础方面缺少丰富的语言基础,对某些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思维能力方面虽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但知识扩展运用的能力有待培养。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鼓励他们勇于张嘴。此外,学生对有关食物的单词掌握不多,所以,本课预习作业为查找有关食物的单词。

三、说教法

1、《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

基于上述理论和英语课程标准对4级学生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设置情景让学生帮教师解决问题入手,并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游戏(开火车、上黑板贴图)、竞争上岗(谁是最快的收银员)多种活动方式;在教学策略方面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TPR(全身反应教学法),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获得必须的知识、能力、信息和文化理解,最后小组合作表演在饭店点餐,实现了任务目标,感受到了成功。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本课所需要的录音、图片、文字制成PPT课件,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多向交流。

四、说学法

《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通过这次学习得到的精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用生动可见的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设置真实情景——订餐,把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为避免在小组表演过程中其他同学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其他行业也需要的英语技能,让学生从乐学、会学到创学。

3、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连贯的听说读写,游戏,竞争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五、说流程

1、总体设计及依据 在任务型活动中热身(8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平时爱吃的食物来引导学生之前学过的一些关于食物的单词,然后创设在餐厅的情景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模拟真实场景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来,让学生切实体验英语真正学以致用的真实成就感。

2、教具准备:

教学卡片、PPT幻灯片、录音机、粉笔、黑板磁铁

3、分步设计及依据(多媒体课件制作)Step1:在任务活动中热身 活动一:chant 活动二:Guessing games 活动三:利用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在英语国家人们的点餐习惯及基本流程 活动四:学生俩俩合作,试着模仿课本上主人公点餐,找出不认识的单词及主要句型并加以勾画,并小组汇报员说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Step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操练新学词汇及句型 Step3 通过三个活动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次熟练对新学语言点的练习,之后让小组汇报员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以此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Step4 Summary 以PPT幻灯片来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把词汇和句型分别归纳、总结以便学生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板书设计

六、教学效果预测

七、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要形式多样,避免课堂的死板、生硬

2、尽量合理组织教材,整合教材内容以便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3、课件制作要充满色彩,并且简洁明了,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观看幻灯片上而忽略了其真实的学习作用

4、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把中西饮食文化习惯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饮食文化习惯并要求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文化习惯

5、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让主动会话,增加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灵活性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I.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1.Status and function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about food.The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order food or take-away.In this unit,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eir need for food and learn how to ask others‟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2.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a.To master how to order food or take-away;b.To master the modal verb “would” and “what” questions.c.To master the usage of countable nouns and uncountable nouns.2).Ability objects d.To use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need for food.e.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3).Sensibility objects: Let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happiness of learning English,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do things and foster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in group activities.3.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and focus: 1)To learn the names of food and the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2)To learn how to order food.3)To use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eir need for food and learn how to order food.II.Target Language 1)what would you/he/they like to eat? I‟d /He‟d /They‟d like some...2)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he/they like? I‟d/He‟d /They‟d like beef and tomato noodles IV.Vocabulary noodles, beef, chicken, mutton, potatoes, tomato, cabbage,carrot, dumplings, porridge, soup, green tea, orange juice, would like… V.Teaching Time 45 minutes VI.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Warm up.1)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sports and let the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After doing these sports, what‟s your feeling? Are you tired ? Are you hungry? 2)Let the students thinking the question: If you are hungr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3)Show some pictures of food that they have learned.Step 2.Lead into.1)T: “No food left!But don‟t worry, let‟s go to the restaurant to have a big meal.Look!What can you see in the restaurant? Ye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food there.You can choose whatever you like”.2)Show the new words.3)Questions: A: What kind of vegetables/meat/food/drink would you like? B: I‟d like some…

L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names of food and the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Let the students make some dialogue.Step 3.Let’s chant.Step 4.Noodle House.1)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noodle specials.meat+vegetables → special1/special2….(l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special‟)2)Make dialogue A: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B: I‟d like…and…noodles.Step 5.Pairwork and guessing game 1)Pairwork.(Make dialogues.)2)Game: Who is the winner? Ask a boy and a girl come before the blackboard, and then ask two students to make a dialogues.The boy or the girl who find the right special will win one score….after some pairwork, see who is the winner? The boy or the girl.3)Guessing game.Step 6.Role Play(In the Nodle House)A customer and a waiter.(Make a dialogue)Let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need for food and learn how to order food.Step 7.Summary Step 8.Apothegm Step 9 A Flash → “I’m hungry” Learn the song.Step 10.Homework

一、关于英语篇章教学的理解

Rosenblatt将阅读理解分为了四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推理层次、评价理解层次、欣赏层次。但是很多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还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造成了他们只重视阅读篇章中的词汇、句型,阅读浅尝辄止。不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低下,很难对文章进行有效的推理、判断,他们误认为阅读只要能够背诵单词就可以了。这样的思想让学生在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中看到生词就束手无策了。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篇章教学,多给学生分析和指导篇章教学,让学生能够多了解一些语篇,多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篇章进行整体理解,自上而下的引导学生把握段落主题和相互间的语义联系。先熟悉文章的整体结构,然后通读文章,根据文章信息来找出中心思想和总要信息。

二、把握好英语阅读技巧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详细了解学生的阅读心态、思维习惯、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技巧。通过不断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速度。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英语篇章的时候,仅仅是简单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也不能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阅读水平。教师需要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变化和发展,又要关注阅读的结果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调整阅读教学任务,方便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是初中英语篇章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阅读技巧有很多种,教师必须先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阅读技巧,然后结合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三、利用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文化靠语言传播。初中英语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还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形成英语文化意识。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更多的英语文化,通过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提高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英语篇章教学中既要教授知识,又要教授文化知识。一般来说,英语文化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篇章学习,而篇章教学又加深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的内涵。词汇教学是篇章教学的一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词汇教学中的难点就是一些词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认真研读篇章,引导他们从篇章语境中去理解词汇的意思。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掌握词汇,体会中西文化差异。另外,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还可以从语言本身着手。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英语这种理性的语言,让他们在阅读中理解篇章的句式以及结构。并且,在英语篇章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习语。要理解他们的含义,就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指导学生理解。从篇章结构去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要准确把握英语篇章的结构,即演绎式结构,重视开门见山。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用汉语思维去学习篇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英语篇章的结构大意,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光靠掌握阅读技巧是不能够完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英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水平来考虑,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广泛的阅读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阅读技巧。在英语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任务型教学中完成阅读任务。提倡学习自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完成一些阅读任务。这可以巩固篇章教学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初中英语篇章教学已经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教与学。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日渐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初中英语篇章教学必须要更好的服务阅读教学。篇章教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语阅读语言信息的获取,形成符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模式,这也是初中英语阅读的本质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篇章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动态功能,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

篇2: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教案及说课稿设计

鲁山县实验中学

杨永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以下选自《梦游人说诗》)1973年6月,我(牛汉)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连我自己事先也没有料到竟然写了一首大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老虎,按它的气质与形象,很难与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但是,我却以愤激的情绪写了一只体态并不出众的虎。有生以来,我多次见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这只华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齐齐哈尔见过一只囚放铁笼不久、狂吼不已的东北虎,在北京动物园见过不下三五只老虎。但都没有动过写虎的念头。前面说过,我的气质不是喜欢写壮美的事物吗?为什么没有写狂吼如雷的东北虎?一般说,我这个人对生活的感应还不算迟钝,但让我冷静地剖析我当时的感应,使之理论化,确没有这个本领。我只能尽量真实地写下当时形成诗的经过。

三、朗读课文并指导:

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四、整体感知: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五、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

“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 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六、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七、诵读比较: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华南虎身陷铁笼但高傲不屈,向往着自由的山林,诗人主要是借老虎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颂扬;《老虎》写黑夜森林中老虎的神威和力量,表达作者由衷的赞叹。

两首诗歌让我们感到人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境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森林中老虎的威猛和力量,都深深地感染和启迪着我们。这种独立精神、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的追求。

两只老虎的形象还启示我们,同一写作对象,因为作者写作目的不同,会赋予这一形象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

八: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九、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华南虎说课稿

鲁山县实验中学 杨永晖

各位教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南虎》,这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首先说说教材及教材目标。

新课标对诗歌有以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有伤口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六单是一个以动物为话题的一个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前两篇为精读篇目,后三篇为自读篇目,五篇文章都与动物有关,文章不只是简单地描写动物,更多的是写到人们对动物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类生活轨迹。这里有叙写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猫》,有叙写人类把动物逼上

绝境的《斑羚飞渡》,有叙写被人类囚禁的《华南虎》,有写被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动物《马》,还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狼》。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我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单元整体目标:

1、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2、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4、懂得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热爱生命,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华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牛汉写作这首诗时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淋的被囚禁的老虎,四趾破碎的虎爪愤怒地、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本诗情感丰富,很有暴发力,非常适合朗读,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中,我将主要采用以读感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形象和主旨。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每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

本诗文辞优美,含义深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情感的体验,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下,我把背诵《华南虎》定为目标之一。

其次,说说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联系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4).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学会筛选信息,掌握以读感悟学习方法,自主探讨语言内涵和诗歌形象。

2、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2).理解诗人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华南虎形象的认识,象征手法——通过研讨词句,结合作者处境小组内完成。

2、难点:几个关键语句的分析,以及几种态度的对比——通过合作探究,老师点拨攻破。这样确定原因: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表现了特有的政治环境,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也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这段历史,学生陌生,即使了解了整段历史,也难以理解“华南虎”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要突破口重点,就要讲清背景,学生反复阅读,因为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本文情感炽热,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因而让学生小组内探究、交流,教师整理。第三,说说教法。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自律性差,依赖性强,语言表达技巧欠缺,因此要督促学生做笔记,练习要限时,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要领,调控好课堂气氛,以免影响任务完成。

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燃而不是自已燃烧,是使学生精彩,而不是自已精彩。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设计了导入新课的说虎环节,课后搜集资料,查询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的展示活动。具体说来我将采用的教法及教学手段是这样的:

1.情景熏陶法:《新课标》中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深入理解课文,熏陶法创设了情感基础;其次,本诗本就是一篇情感很丰富的文章,所以让配乐诵读触动学生,感情诵读激发学生,让他们的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阅(朗)读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一方面本文的情感丰富,画面鲜明,很适合于阅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阅读,领悟,教师再点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换位法。这是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缺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理解,还得对他们进行思维的引导。让孩子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去体会文章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这三种教与学方法的选择,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这是本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5.本文教学,我制作了课件,采用幻灯片展示。第四、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自主—合作—

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首先指导学生读书,勾出知识点,其次老师提问、归纳,板书知识要点,最后老师小结,检查。

(2)、教给学生诗歌的学习方法——以读感悟,其中粗读是感知形象;研读是把握重点,探究疑难;品读是探究主旨。

(3)、学会筛选信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作者及北京的要点把握上。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自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渗透原则,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足够空间和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做到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提问、探究、练习,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落实好前面的德育渗透原则,把学文、作文、做人有机结合。第五、说说教学设想。

“虎落平阳被犬欺 兽王精神仍雄奇”,本该生活于大山与森林之中,腾渊跳崖,位居百兽之王的华南虎。如今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华南虎》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格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理解诗文写作渊源、作者牛汉,生活在“文革”期间。不平凡的经历让作者的诗意从悲愤的心灵里升起,写下了不少反映时代气息的诗作。《华

南虎》一诗写于1973 年6 月,展示的是“十年**”的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生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被囚禁的华南虎。

其次,合作交流品读课文,欣赏华南虎的形象之美。华南虎有着“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自然家园。

人们将它囚禁于笼中,“活活地铰掉”它充满战斗力的“趾爪”,可以用“钢锯锯掉”它坚强的“牙齿”,但是法西斯般的残忍,终究禁锢不住“不羁的灵魂”。“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血淋淋的沟壑”,暗示着它为自已做过怎样勇士般无畏但却徒劳的反抗。抗争是活下去的全部寄托和现实意义,是它高贵灵魂的有力呈现。这抗争使得作为观众一员的“我”感到“耀眼刺目”,感到“羞愧”,感到灵魂的阵痛。于是,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着一个不屈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精神的高尚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从那掠过的身影中我们似乎依稀可以看到人类的希望。

再次,师生共同探究主题,弘扬华南虎精神之美。

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它看似被拘押在铁笼中无可奈何,但他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却是那“你、两道铁栅栏”所无法禁锢的。那些豪放不羁的精神美在铁栅来的衬托下给了读者更加强烈的震撼。“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心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启迪着“我”。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面对被囚禁的华南虎我们不禁扪心自问: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难道你没有看到那“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最后,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思考人生,铭记善待。第六、说说教学过程

采取粗读——研读——品读,自主发现——探究疑难——合作交流,抓关键,抓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由学到用,拓展延伸,体现一个“活”字,立足一个“读”字,突破一个“情”字。

(一)多媒体展示老虎图片,谈话导入:(学生说“虎”。)(二)资料助读。(学生筛选信息)

1、介绍作者:①七月诗成员”,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囚禁两年。②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劳动改造。

2、《华南虎》写作时间及背景(略)(三)听读全文,把握情感。(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1、字音。

2、朗读情感指导。

(四)情读全文,感知形象。(指名学生感情朗读,男女学生分读)要求:

1、勾出佳词佳句,理解并提问。(学生解答)思考:

1、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2、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观众。

(五)研读课文——探究疑难

1、问:文中的“观众”“铁笼”“我”各代表什么?(小组研讨)①师提示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②联系背景,找信息句;③理解;④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不屈生命,执着 “我”——在华南虎不羁个性呼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2、问: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自由发言)

师: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也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类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学生举例)(六)品读课文(最后部分)——把握主旨

1、揣摩问题:①明白什么?②为什么羞愧?③“我”到底看到了什么?(主旨句,想象写)

2、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写段话或几句诗,班上展示)师总结:本节课,我们由:说“虎”——读“虎”——品“虎”,三个环节认识了诗人笔下华南虎的外在和内在,从中也得到不少启示: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现实,超越苦难,如何关爱动物?(课后写一篇体会)(七)、课堂小结。

1、学习内容。2,情感教育。

3、学习方法。

(八)迁移练习。欣赏歌曲,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思考人生,铭记善待。

(九)、课外拓展。

搜集动物资料,下节课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篇3: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教案及说课稿设计

Section A 是本单元的重点部分,也是核心教学。为口语练习课,主要学习日期的表达。它上承Unit 的数字教学,下接SECTIONB与以后有关日期的英语教学。,因此本部分是前后知识的载体,在本单元以及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都占重要的地位。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说: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

① 词汇 掌握 1-12月份的表达 序数词1-31 ② 日常交际用语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③ 语法 日期表达法(2)能力目标

在连贯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应用:when is your birthday? 句型及其回答。(3)德育目标

热爱生命,孝敬父母的 思想教育

3. 本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及其理论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重点是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 及其回答.难点是日期表达中月份和日期的正确使用。关键点是:正确熟练运用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句型。二. 教材分析

本课以交际为核心教学,我采用五步教学法,并且灵活穿插使用各步教学。Step1 warm up(热身)① Greeting 体现师生之间的初步交际

② 根据实际情况,用句型:what is your number? 询问学生的学号,复习数字,激活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③ 问学

are you happy today?

生说: I am very happy today.because today is my birthday.would you like to sing a song for me? 集体唱生日快乐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活跃的心情进入课堂。Step2 Presentation(呈现)① 利用歌曲的承上启下作用,说:Today is my birthday?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to say our birthday dates? 引出月份的教学。

②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一页页翻动的日历中学习1-12月的新单词

采用集体,分组,分排,两人,个人轮流等方式操练。再利用卡片操练,加深印象。

③ 指着挂历上的日期说:my birthday is Nov.21st.加重语气重复21,让学生初步感知序数词的读法。自然呈现序数词的教学。

④ 序数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归纳序数词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⑤ 用卡片突出操练序数词中的几个特殊的数字,突破难点。

Step3.consolidation(巩固)找朋友游戏:部分学生手持缺了部分字母的单词,说:where is my friend? 手上持有该单词确了部分的同学战起来说: I am here.该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方式巩固新单词,并且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Step 4 presentation 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新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Step5.practise ① Ask and answer 反复操练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通过集体练,小组练,两人练,个人轮流练习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语感。

② 做相关练习1b 和设计的练习,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巩固新知识。Step5 Application(应

布置任务型活动:找日期比赛。该比赛分两步:首先,学生读老师提供的几组日期,选手将听到的日期划个Ⅹ。其次,听老师读,选出正确的日期贴在黑板上。本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巩固新知识,达到在学中用,用中学的目的。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为此我选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引入法 通过提问,集体,分组,分行回答,或学生逐个回答的形式开展教学,检查和巩固新旧知识。

2.交际功能法 通过集体,分组,两人,个人操练等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

教学原则

1. 活动性原则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2. 合作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交往。

3. 任务型原则 任务驱动――激发动机;任务完成――激励学习积极性;执行任务―――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4. 情感性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

针对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五步教学法:第一步:热身 激活旧知识,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前气氛。;第二步:呈现 呈现新内容,感知新内容;第三步:操练 用多种方式操练新知识;第四步:巩固 通过游戏,听力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巩固新知识。第五步:应用 设置任务型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用中学,乐中学,学了就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强化记忆者(warm up);示范表演者(Presentation);组织指挥者(practise);监听者(consolidation);记分员(application)四 学法和教学方法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依次新课改的精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⒈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感观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⒉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氛围,把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

⒊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连贯的听说读写,游戏,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⒋学习策略的指导

要创建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意识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我让学生观察课件画面,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认知策略;让学生表演对话,实现交际策略;引导学生交际,主动练习和实践,是调控策略的体现。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卡片等是资源策略。板书设计:

January 一月 1st 2nd 3rd 4th 5th 6th February 二月 7th 8th 9th 10th 11th 12th 13th 14th March 三月 15th 16th 17th 18th 19th 20th 21st 22nd April 四月 23rd 24th 25th 26th 27th 28th 29th 30th 31st May 五月 June 六月

篇4: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教案及说课稿设计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课文重点:第二、三部分; 朗读训练点: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的四次反复,朗读全文的时候,要在这四句话的引领下读出节奏,从火把节的精心准备,到火把节的盛况展现,再到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加强读写结合点:写一段庆祝节日时的场面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预习提纲

4、火把节 导语: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 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满山遍野 不约而同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日上三竿 不屈不挠 企盼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得正确又美观。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矫 健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5.概括课文内容。

6.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2)第1—4自然段:为了欢度火把节,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批注。 (3)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最喜欢哪一个?在课本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4)说说火把节的来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你想到了什么?

7.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或询问长辈、朋友等方式,收集火把节的相关资料,更多地了解彝族的这一传统节日。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矫( )跤( ) 赛( ) 娇( )狡( )塞( )骄( )寒( )

3、近义词:矫健——强健 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 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 山寨 嫉妒

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四、读句子

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五、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 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六、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板书设计

1、穿上节日的盛装,热情准备节日的饭菜。 不惧恶势力

2、斗牛。 火把节

3、摔跤勇敢坚强

4、点燃火把 不屈不挠

《火把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火把节》(板书:火把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火把节》是S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展开。 《火把节》是一篇以场面描写为主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 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3. 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场面的热烈,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我把速读课文第三部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俩个板块,体会俩种情感,一是学习火把节的热闹场面,体会节日的愉悦和彝族人的热情,二是学习火把节的来历,体会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精神。 我所要讲授的是《火把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课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品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通过上节的预习课,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吧!现在就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吧!(此处我请几位学生依次上台当小老师,书写本课中容易出错的字与音,其余学生边读边检查板书的同学书写是否正确).此导语以学生对话展示学习成果为主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学生互批校正字词,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2:根据文章脉络向旅游者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请三名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文章脉络,到讲台上向老师和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用有针对性的语言相机点拨,例如:彝族的导游们,我又来了,你们欢迎我吗?你们为我准备了什么?可爱的导演们,有哪些活动可以让我参加或者让我欣赏?你最想介绍给我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当导演们介绍完毕,学生给导游以评价,或对导游所说加以补充。接下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火把节的准备和场面两部分内容。此处,主要以学生小组说为主,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把课文吃透,激发学生想表达的欲望。最后,学生汇报在小组内学到的知识或质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介绍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学习火把节的传说,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同学们,在感受到了彝族人的热情和节日的盛况后,我们是否思考过火把节的来历,彝族人又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呢?”以提问式导入课文的下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在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彝族人没有屈服于天神淫威,在英雄阿提拉巴德带领下用火消灭害虫,他们日夜不停,艰苦奋战,灭掉害虫,保护了庄稼,接着我便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个传奇故事,那你们知道彝族人身上都体现了一个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此问题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培养学生对彝族人精神品质的敬畏之情。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出自己喜欢 的理由或者感受。其他学生可以适时做补充,或者引发讨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6拓展延伸

1.写一个场面描写。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

民族服饰

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篇5: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8教案及说课稿设计

《缤纷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年友谊圆舞曲》

课型: 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教材分析]

《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缤纷舞曲》中的一首 学唱歌曲。是舞曲题村的歌曲,具有圆舞曲的基本特点。歌曲为C大调,3/4 拍,小快板,-段体(单乐章)结构,全曲共有六个乐句,前面四句节奏完全一样,五、六句小有变化,歌曲的旋律进行方式以大跳、小跳为主,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旋律线,从而使歌曲增添了热情洋溢的色彩。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音乐。因此,我觉的音乐课的重点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开始变声的阶段,声带不稳定,讲解发声的要求,唱时要轻声不喊叫,整齐的开始与结束。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与歌唱习惯。

[学习目标]

1、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

2、通过为歌曲伴奏、伴舞等音乐活动,体会3/4拍的强弱规律,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3、通过演唱能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青年人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的思想,为争取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学习重难点]

1、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掌握三拍子的特点并会击打。[教学用具]钢琴、课件、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学过程]

字学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栀子花开》,师生拍节奏律动感受3/4拍。

师:同学们刚刚已经跳了一曲很优美的华尔兹。(华尔兹也叫圆舞)

2、点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唱一首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互动二、欣赏歌曲,感受旋律。1、初听歌曲,回答问题。

恩考:

a、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时:(欢快、活泼、激情、舒畅...)

b、什么是圆舞曲?

2、复听歌曲,回答问题。思考:

a、你觉得这首歌曲最令大激动的乐句是哪句?

b、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简介歌曲背景

《青年友谊图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是江山作词,天戈作曲。为1955年中国青年代表团为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而创作的。歌曲表现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思想。三、学唱歌曲,参与实践。

1、学生跟琴哼唱一遍

2、教师范唱,请学生说出:教师的演唱和学生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从演唱声音上)

3、讲解轻声演唱的技巧:

a.口腔打开,后背立直,声音位置

b.轻声的哼唱,不要喊叫

4、学生跟钢琴件奏模仿老师的演唱再唱一遍歌曲:

5、讲解重难点

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a.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强弱弱

b.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强弱(小组讨论,学生创编)

达  标

6、演唱歌曲:

第一遍轻声慢速代入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教育学生珍惜友谊。第二遍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歇曲。第三遍用不同速度表现歌曲。四、拓展延伸,完整展示。

1、为歌曲伴奏,创编舞蹈动作。

a.请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小乐器(三角铁、沙锤)为歌曲伴奏b.老师钢琴伴奏,其他学生拍强弱节奏伴唱。C.为歌曲创编舞蹈。

2、全班分三大组:歌唱组、舞蹈组、器乐组,完整展示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五、小结

请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本课我们学习了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学会用三拍子来为这种乐曲伴奏。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深深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愿我们都能珍惜我们身边的友谊!

《青年友谊圆舞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青年友谊圆舞曲》,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

《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七年级上册第二二单元《缤纷舞曲》中的一首舞 曲体裁的歌曲。本曲具有圆舞曲的基本特点。歌曲为C大调,3/4 拍,小快板,一段体(单乐章)结构,全曲共有六个乐句,前面四句节奏完全一样,五、六句小有变化,歌曲的行进方式以大跳、小跳为主,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旋律线,从而使歌曲增添了热情洋溢的色彩。

七年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我觉得音乐课的重点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开始变声的阶段,声带不稳定,喜欢唱,但又不知道怎么唱,需要教师讲解正确的发声方法,发声要自然,唱时要轻声不喊叫,整齐的开始与结束。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与歌唱习惯。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增加他们的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2、通过为歌曲创编伴奏等音乐活动,体会3/4拍的强弱规律,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3、通过演唱能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青年人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的思想。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教学难点为掌握三拍子的特点并会击打。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听赏法、直观演示法、律动教学法、启发创作教学法来教学。学生通过听赏法、小组合作讨论、对抗、亲身体验的方法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以下五个模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播放3/4拍歌曲《栀子花开),带学生拍3/4拍的强弱,随机抽学生跳三拍子的舞步,让学生初步感知3/4拍,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音乐课的状态,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舞曲”,教师板书学唱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二、欣赏歌曲,感受旋律。

首先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感受音乐并思考问题,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圆舞曲?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播放“2009年国

庆联欢晚会”视频,视频内容为国家领导人与各族青年代表在天安门广场随着《青年友谊圆舞曲》的音乐载歌载舞的场面。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觉得这首歌曲最令人动的乐句是哪句?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环节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绪色彩,了解歌词大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赏,会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学生会按照给出的问题去思考,使听赏更有针对性。

三、学唱歌曲,参与实践。

本节课的重难点集中表现在了这一板块里,在上一版块了解歌词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演唱的对比,让生找到演唱的正确方法。教师简单讲解歌唱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体会。这样学生在演唱时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什么样的姿势是规范、标准的,学生会尽量往正确的方面做。教师的示范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有据可依。学生用正确的状态演唱-遍后,教师通过节奏创编游戏来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感受3/4 拍的强弱规律,引导学生为歌曲拍节拍伴奏。

在达标环节,学生自己总结“圆舞曲”的特点。教师通过改变钢伴的速度,让生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三段旋律,让学生体会“圆舞曲”可快可慢的速度特点。四、拓展延伸,完整展示

让学生用教师准备的小打击乐:三角铁、沙锤等为歌曲伴奏,进一步体会 3/4拍的强弱规律。找舞蹈特长的学生为歌曲编舞(体会三拍子舞步),进一步感受“圆舞曲”的特点。最后全班分成三个大组,一起展示全曲,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本环节小打击乐的加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找舞蹈特长的学生伴舞,发挥了音乐特长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本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五、小结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教案《如何防雷电》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第四单元重点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