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2024-04-30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填写“百数表”,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说出排列顺序和规律。“百数表”看似简单,实际里面隐藏这许多的数学知识。比如说“第5行的第6个数是几?”、“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同的两位数有哪些?”,再比如从表中摘取一部分,让孩子根据规律填写表格等等。因此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孩子与孩子间的差别也较大。有的孩子对百数表有了深刻的理解,能说出表中的规律,包括斜着看的规律都能弄清弄投,也有极个别学困生仅仅停留在填写百数表的层面上。

下面对本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1.上课伊始,通过寻找藏宝图这一情景的创设,给孩子带入了很愉悦很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增强了孩子的学习激情。

2.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3.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本节课的教学当总,我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及时巩固百数表规律,知道每个数的上、下、左、右各是几,这样,学生在填写魔术框时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我使用的幻灯片中将魔术狂填写完毕后,又还原到“百数表“中原来的位置,让孩子们豁然开朗,难点突破很到位,本以为孩子掌握起来很难的内容,结果在检测是基本上都能掌握。这点我觉得很成功。

本节课整体评价还是不错的,感觉学生比较活跃,效果较好,但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观察这一环节花费时间太多,后面有两道习题没有完成,以后教学时要注意适当控制。

篇2: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38页,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

接下来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在数目表中找数。提问:与9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多少?从7数到12数了多少个数等题。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篇3: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在第一次备课时, 我的设计非常完整。首先, 复习旧知识, 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由此而引入本节课的例题, 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利用了知识的迁移规律, 化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使本来较难的知识变得简单, 学生自然学会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再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新学的知识, 整节课非常流畅, 是我们集体备课的预设。但是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学习无味, 整节课很压抑,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于是, 我重新设计, 新课内容以情境引入, 激发兴趣,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设计闯关游戏等环节。刚上课时, 我以谈话导入的形式创设了一个情境:你知道谁是世界第一吗?直接出示中国的雅鲁臧布大峡谷长540千米, 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长90千米, 美国科罗拉大峡谷长370千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让课堂显得太沉闷, 我让学生比一比, 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 很轻松地归纳出先比数位, 位数多的数就大。接着教师设疑提问:如果位数相同呢?接下来, 让学生再独立试一试, 学生通过万以内比较方法的迁移也很容易得出比较方法:如果位数相同, 先比较最高位的数, 最高位数大的数就大, 如果最高位相同, 再比较后面一位。为了迁移知识, 我问亿以内的数大小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验证。

在教学新知识时, 我利用了教材的比一比我们国家的六个比较大的省份的面积, 既复习了比较方法, 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说明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学生比起来兴致非常高。比较之后, 我趁着学生的兴致, 及时总结, 问学生收获了什么?这时, 本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半, 学生的兴致正在衰减, 我问:学生真的学会了吗?我们进行闯关游戏怎么样?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学生的兴致再一次被激发, 智力活动也发展到了极致, 于是, 所有的习题轻松地完成了。

篇4:《100以内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含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00以内数的特点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发现数的排列规律以及在根据规律猜数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发展数感,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根据顺序填写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百数表中的规律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教学准备】

课件、百数表、魔力框。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瞧,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不完全“百数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数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同桌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启发:请大家横着看第一行数,能和同桌说一说按顺序怎样填吗?试一试。

按顺序第二行怎样填呢?互相说一说。

能把不见了的数娃娃都找出来吗?请小朋友按顺序在方格里填数。

交流填写的“百数表”,集体订正。(订正后教师出示完整的“百数表”)。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一张神奇的百数表来研究数的顺序。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顺序)。

二、多角度研究,探索规律

1.一张完整的百数表在你的手中了,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你想去发现吗?

2.横着看“百数表”。让学生先横着读第1行数、第2行数;再读第5行数。

引导:大家这样横着再找几行读一读,看看每行按顺序有哪些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互动认识:第一行1-10,第二行11-20,第三行21-30……每一行里按顺序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前9个数十位上的数都相同,最后一个数是下一个几十……

3.竖着看“百数表”。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请小朋友找几列读一读,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你的同桌。

指名汇报:

竖着看,在同一列中,上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每列的个位上的数字是相同的;第一列都是几十一;第二列都是几十二,第三列都是几十三……

追问:竖着看,为什么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

4.指出:在“百数表”里,是从1到100按顺序一个接一个排列的,从表里我们发现了许多规律。比如横着看,排在前面的比后一个小1,后面的比它前面一个数大1。竖着看。排在上面一行里的数都比下面一行里的数小,排在下面一行里的数都比上面一行里的数大,上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等等。

【设计说明:“百数表”的整理与排列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自己完成和发现。这里正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整理,引导学生读数感知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三、应用规律,简单推理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马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让我们一起用魔力框玩游戏吧!

1.“田”字型魔力框

请小朋友看这样的魔力框,如果在上面的表里框几个数,你想在哪里框,想想可能会是哪些数?

教师先示范框一框,看看框出了哪几个数。一起大声读一读。

启发:请你仔细观察框里的每个数,横着比一比,横行相邻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竖行相邻的两个数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朋友的发现对不对呢?我们也来框一框、看一看。(学生说教师演示,让学生横着、竖着看是不是有刚才说的规律)

追问:为什么左右两个数相差1,而上下两个数相差10?

2.“十”字型魔力框

看这样的魔力框,如果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你觉得可以框出哪些数?

现在马老师框一下,大家来看一看是哪几个数。

启发:请你仔细观察框里的每个数,横着比一比,横行3个数有什么关系?竖行3个数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追问:为什么左右横排的数依次相差1,而上下竖排的3个数依次相差10?

3.我们是怎样发现两种魔力框框出的数在排列上的规律的?

你能根据不同框里的一个数填写其他的数吗?请完成“试一试”里两道题。

交流填写结果,说说想法。

魔力框好玩吗?课堂上我们就玩到这里,藏起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吗?

【设计说明:发现框里各数之间的关系,是在认识“百数表”里数的排列规律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这里仍然以学生主动发现为主要活动。先根据魔力框的形状思考“可能会是哪些数”,再框出数让学生观察,初步感受规律,然后再“框一框、看一看”,检验自己的发现“对不对”,确认规律,并通过填数、追问内化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深化“百数表”里数的排列规律。】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學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马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的掌握情况,有信心吗?

1.“想想做做”第1题

图中的数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填数,再交流。

指出:比几十小1的数是前一个几十九,比几十大1的数是几十一。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交流:看过了多少病人,你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百数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活动,你知道了“百数表”里的哪些规律?

篇5:《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3、“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篇6: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的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38页和第39页上的例7和例8分别呈现的知识点。例7是在学生已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整理出它们的顺序(填百数图),使学生能准确找出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发现百数图中这些数有趣的排列。例8是在学生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的起点上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这是一堂考核课,所以我对这节课作了充分的准备。正因为这样,我对这节课的感受颇多,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共勉:

成功之处:

1、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了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备课时,我把练习八上的第2题和第3题设计成两个游戏。如:第3题我把题目中的数打印出来剪成小纸片,“盒子”是用两个条装的烟盒用红纸糊上,把“大于60的数”和“小于60的数”打印出来贴在盒子上面,请两个学生抬着盒子让别的同学把自己手中的数投向相应的盒子里面。投对的,下面的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投错的,下面的同学默不作声。游戏中,学生们的情绪高昂。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到必需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如:学生们认为最不行的一个学生,我让她抬着投数的盒子,另外两个也让他们参加到了投数的游戏中。

3、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备课时,我考虑到所讲的内容和

练习题不在一页上,一年级的学生在翻课本时好多同学动作慢,我就把例题和相应的练习题用电脑汇集在两张A4纸上,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鲜,一上课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学习上,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

4、教学设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即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特征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尽量设计得形象、直观。如:例8时中的两只母鸡我从网上下载了不同颜色的两只打印出来剪成逼真的鸡,在教学时,加上我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容易的比较出了两个数的大小。另外的四个计数器我也打印在A4纸上,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也很快地写出了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不足之处:

1、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在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给“十位上是3的数涂上绿色;给个位上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我看学生在找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时找得有点慢,我就在旁边提醒。如我给足学生时间,学生会找出来的。还有就是学生在做排列数的大小游戏时,学生有一个数的位置安错了,我就在旁边提醒,由于提示语过于明显,学生马上改正了错误。我当时应叫学生好好想想,不要提示他,让他自己找到数的正确位置。

2、有时语速过快,亲合力不够。有时我讲着讲着不知不觉语速快了起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思维就跟不上,也就谈不上语言的亲合力了;而语言的亲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年级小朋友对老师的“向心力”。

3、课堂总结理论化,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在总

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只说:“先看数位,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相同的数要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其实我应边说理论边在黑板上例举相应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说的话。

篇7:《100以内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编排的思路以及学生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预习和“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预习。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篇8: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11~20以内数的写法, 教材上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来教学的, 教材编写的起点是学生在11~20写法上认知是一个空白。学生的原有认知真的是这样吗?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接触, 发现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写11~20各数, 学生的起点这么高, 教学中能不能忽略这一因素, 从零开始呢?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又是什么呢?

过去, 也曾听过几次这节课, 教学中教师往往都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 将数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 不厌其烦地教学生怎么写, 由于学生早就会了,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 有学生干脆就自顾自地玩了, 课堂参与面不广, 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本课的教学到底要做什么?为此, 我做了一些课前的分析:首先, 学生层面, 教学前已经会写这些数了, 但是他们大都是直接由家长教的, 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14的1为什么要放在前面, 4放在后面呢?14为什么不能写成41或104呢?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是这样, 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的, 更不能使学生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 掌握数结构的雏形, 为后续大数的写法奠定基础;其次, 教材层面, 本课教学内容是11~20以内数的写法, 表面上看是教学写法, 其实这节课真正的重、难点是初步认识计数单位, 建立位值制的初步表象, 怎样才能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呢?关键是一定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些20以内的两位数为什么要这么写。

【教学片段】

教师摆出一些小棒:12、15、20, 学生说出每组有多少根小棒, 这些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你能把这些数写下来吗?

学生写, 教师板书:102, 51, 2。

师:我也把这三个数写下来, 你们和我写得一样吗?

生:老师写得不对。

师:怎么不对?

生:十二应该写成12, 怎么能写成102呢?

师:怎么不可以呢, 12里面不是有1个十和2个一吗?你看, 10和2合起来不正是102。

生1:不对, 你都写成一百零二了。

生2:12应该是两个数, 你怎么写成了3个数呢?

师:12, 前面是1, 后面是2, 这两个数字合起来才是3个呢?怎么会是十二呢?

生:12前面的1就表示一个十, 后面的2表示2个一, 合起来就是12。

师:这是怎么回事?12前面明明是1呀, 怎么又变成了10呢?

生:12前面的1在十位上, 表示一个十。

师:真的是这样吗?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计数器。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计数器, 学生发现计数器上写着个、十、百的字样,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计数器, 不少学生写成了2。

师:老师拨的是几?

生1:2。

生2:11。

师:我拨了几个珠子?

生:2个。

师:2个珠子, 怎么有人写成了11呀?到底哪个是对的呢?

生3:应该写成11。

生4:前面的1个珠子表示十, 后面的一个珠子表示一。

师:同样是一颗珠子, 怎么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就不一样呢?

生:前面的珠子在十位, 表示的是1个十, 后面的珠子在个位, 表示的是1个一。

师:那么计数器上的这两个珠子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个十和1个一。

师:如果写下来是多少呢?

生:11。

随后教师又拨了几个数, 学生写, 并交流为什么这么写。

师:这个计数器真奇妙, 珠子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数还不一样, 如果摆在十位, 一个珠子就代表10, 如果摆在个位一个珠子只代表1, 如果我要拨出18怎么拨呀?

生:在第一位拨上8, 第二位拨上1。

师:哪里是第一位呀?

生:右边。

师:右边的第几位?

生:右边的第一位拨上8。

师:右边的第一位是什么位呢?

生1:右边的第一位是个位, 第二位是十位。

生2:在十位上拨上1, 在个位上拨上8就是18了。

师:在计数器上拨18和写18有什么相同点?

生:写数的时候前面的1表示10。

师:那前面的1在哪个数位上呢?后面的8呢?

生:前面的1在十位上, 8在个位上。

师:1在十位上表示多少?8在个位上又表示多少呢?

生: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 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师:12为什么不能写成102呢?

生:12前面的1就表示1个十, 后面的2表示2个一。

生:十位的1表示1个十, 个数的2表示2个一, 合起来就是12。

师:15为什么不能写成51呢?

生:15只有1个十, 51有5个十。

……

【教学思考】

在教学11~20各数写法时, 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出发, 通过问题讨论、交流, 自主发现11~20各数写法的真正意义, 帮助学生建立位值制的初步表象。

一、巧妙设问, 制造思维冲突

11~20各数的写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写, 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把看到的数写下来, 新课很快就会结束, 学生的认知与课前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只能停留在原有的认知状态。教学中, 我通过先让学生写20以内的两位数, 而展示的却是我自己写的几个有问题的数, 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 这几个数不能这么写, 为什么不能这么写呢?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往往不能自圆其说, 但是有个别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根据数的组成做一些推断, 凭借他们的简单推断, 通过和教师的交流, 让学生发现自己只是会写这些数, 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写,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借助教具, 渗透位值思想

由于一年级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数的写法比较抽象, 怎样把抽象的数具体形象化呈现出来呢?我想到了计数器, 计数器正是把抽象的数形象化的工具。当学生出现疑惑时, 如何揭开谜底?如果教师只是抽象地告诉学生, 哪一位是十位, 哪一位是个位, 然后让学生记住这些内容, 学生可能无法建立数的位值制表象。为此, 在教学中, 当学生都充满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时, 我巧妙地借助计数器, 化抽象为具象, 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位值制的表象。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发现计数器和写数的共同点,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20以内数的写法, 使重、难点得以突破。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一层又一层的认知障碍, 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新知也就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与探索中掌握。

三、突破重点, 建立位值表象

上一篇:蒋顶小学五年级道德小银行试行计划下一篇:白衣如雪,初心依旧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