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2024-05-20

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填写“百数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所有曾经教过这一课的老师都深有体会,这课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较难,由于一年级的孩子还不能用完整又流利的数学语言表达,而这节课中百数表的规律又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并会和同伴进行交流。“试一试”中的“田字框”和“十字框”更是这节课的难点,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需要通过好几节的训练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弄明白。

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曾经有两种思考:一种是让学生先横着填3行,引导学生就观察这3行,找出横行,数列的规律,然后再根据发现的规律去填写表中剩下的数。这样思考是为了让学生能先发现表中一部分的规律再推广到整张表格,同时又分散了“试一试”的难点。还有一种思考就是按照教材上的教学过程,先完整地填表,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运用规律来完成“试一试”。考虑到因为是上公开课,如果按第一种设想去实施的话,整节课堂会很松散,不紧凑,层次不会很清晰,而且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也难以预设,担心自己难以驾驭,在数字没写全时就让孩子找规律,不知道是否提高了教材的难度。于是就选择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先横着选几行读一读,发现每一行的前9个数的十位都不变,个位依次多1。再利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应的练习。然后让学生竖着选几排读一读,找出竖排的规律:每一排个位不变,十位依次多1,随后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来强化对规律的认识。最后再让学生自由地找找斜行的规律。等发现完了规律以后,和学生一起用“魔力框”到百数表里框一框,再完成“试一试。”整节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清晰,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识规律,孩子们在观察,发现,交流的活动中慢慢加深了对百数表的认识,从对数的单纯的读写提升到每一个数在百数表里的位置。在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比较积极,活跃,大家学得很愉快,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特别是在出示魔力框后,他们自己动手去框,去读,去思考,这样的过程让所有的孩子手、眼、脑一齐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可能在发现规律的环节用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能够全部完成,学生练习的还太少,没能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篇2: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下面对本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1.上课伊始,通过寻找藏宝图这一情景的创设,给孩子带入了很愉悦很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增强了孩子的学习激情。

2.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3.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本节课的教学当总,我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及时巩固百数表规律,知道每个数的上、下、左、右各是几,这样,学生在填写魔术框时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我使用的幻灯片中将魔术狂填写完毕后,又还原到“百数表“中原来的位置,让孩子们豁然开朗,难点突破很到位,本以为孩子掌握起来很难的内容,结果在检测是基本上都能掌握。这点我觉得很成功。

篇3:《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

数字编码是人教版三年上册的星号内容。 关于这一课教材给出的提示语只有两点: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编码? 你知道这些编码包含的信息吗?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练习编学号。 我的困惑是: (1) 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字编码, 要不要把目标定位于“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字编码中所蕴含的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如果这样定位, 内容多而且学生自己可以查阅, 编写数字编码的时候仍然无从下手。 (2) 数学编码的难点是什么? 教学数字编码多是让同学模仿编写, 那么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为什么需要编码的方式传递信息?如何编码? 如何从编码中提取信息? (3) 我们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 以前我教学数字编码是只是注重知识和方法, 这节课可以给学生什么样的思想呢? 经过查阅、搜集、思考、交流和比较, 最后我决定采用如下方法解决这三个主要问题。

(一) 创设熟悉的情境。

学校里经常会发生学生捡到校牌的情形, 校牌上有学号比如20120122, 2012表示入学年份, 也就表示了年级, 01表示班级, 22表示学号。 可是没有学习数字编码前很多孩子对这串数字视而不见, 不能把校牌准确归还。 所以就以捡到校牌的情景入手。 而生活中其他大量的编码则由老师个人信息为例, 一笔带过, 既介绍了生活中的编码又节省了时间, 最后再让大家说一说生活中的编码。

(二) 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启发举例体现编码的规则。

在学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八位学号, 在班级每个人的学号只用最后两位表示, 一般便于老师统计人数。 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思考, 很容易理解数字相对于名字更便于统计, 然后, 教师启发比如22能代表某某某吗? 不能, 别的班也有22号, 如何区别呢?加班级代码。 那比如是1班的同学, 0122能代表这个某某某吗? 还不能, 因为学校六个年级都有1班。 如此类推, 了解编码规则。

(三) 培养唯一、有序、全面的编码思想。

通过数字编码, 让学生体验“为了需要进行编码”, 体验编码中所蕴含的丰富和有效的信息, 体验编码的唯一, 有序和全面的编码思想。感受编码的应用价值, 体验数学求真、求简的魅力。 因此, 确定教学目标: (1) 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 (2) 会编写简单的学号; (3) 感受编码的思想, 进一步形成编码意识。

二、课堂实录

(一) 创设情境, 导出课题。

师: (PPT出示李卓凝同学的校牌) 孩子们, 请看屏幕。潘老师今天捡到了这个校牌, 你们也捡到过校牌吗?

众:捡到过。

师:谁帮老师还给李卓凝同学? (举手) 那你打算还给几年几班呢?

生: (预设:四年一班三年一班, 等等)

师:那么李卓凝同学到底在几年几班呢? 其实这串数字编码20120122已经明确地告诉了大家。 同学们,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编码, 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QQ号码等都是数字编码, 它们反映了很多信息, 但需要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才能发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数字编码) 。

(二) 了解邮政编码。

师: (实物出示:信封) 在这个信封上有数字编码吗? (有) 在哪里?

生:右下角138000。

师:谁知道138000是哪里的邮编? (松原市) 哪信封上哪里还会出现邮政编码?

生:左上角。

师:谁来说一说关于邮政编码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 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或市, 最后两位代表投递所。

师: 我的好朋友鲍杰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镇小学当老师, 潘老师想写封信给她。 她的邮编是448268。 那你知道448268都表示什么吗? (学生答)

师:那么信封上既写地址了又写邮编, 是不是重复啊? (重复和不重复)

师:孩子们, 邮编是实现邮件机器分拣的专用代号。 最早是1963年在美国诞生的, 写上邮政编码能快速帮助机器分拣。你看! (PPT播放视频) 因为电脑不能识别中文, 但能识别数字。如果, 人工看汉字分拣邮件, 一小时只能看一小时只能分拣2000件左右, 如用机器看编码分拣, 每小时可提高到2万件到4万件。 写邮政编码可以大大加快邮件分拣速度, 减少发送邮件的时间。

师:老师知道, 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有一个两位的学号, 下面请学号为22的同学到前面来。

生: (到前面来, 并自我介绍) 我叫刘铭。

师:22号一定是刘铭吗? (一定)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如果其他班同学也在这里, 三年级有6个班就会有6个22号。 22号不一定是刘铭。 (恍然大悟状)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用数字表示他是1班的刘铭哪? (0122)

师:0122一定能代表一班的刘铭吗?

生: (这回受到了启发) 不一定, 全校六个年级, 每个年级都有1班, 全校会有6个1班的22号。

师:那可不可以用3表示三年级呢? 30122是不是一定能表示现在站在你面前的刘铭?

生: (思考, 小声讨论) 不能, 因为他会长大, 上4年级以后30122就不能表示他了。 我们可以用2013入学年份表示。 这样只要在松江小学1—6年级就都能表示他了。 (掌声)

(三) 比较学号设计异同。

师:大家判断一下, 李卓凝同学到底是几年几班的? (四年一班)

师:老师看到, 四年一班的老师就在下面, 谁代表咱们班把它还给老师, 看看老师认不认?

生:老师您好, 这是你们班的李卓凝同学吗?

张老师:是, 谢谢你。

(全班同学都很开心, 老师建议大家为自己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鼓掌。 )

师:可咱们书上的同学认为, 我们的学号编得不好, 应该加上班级和性别。 你觉得有没有必要? (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

师:出示编辑周小川老师的回信, 肯定编码的唯一性, 年级应改为入学年份。

(四) 生活中的邮政编码。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编码 (学生各抒己见) ?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数字编码, 和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 。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数字编码, 今天的课只是一个开始, 课堂小舞台, 生活大舞台。 老师希望能运用好自己那双数学的眼睛, 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更多地发现数学的美、生活的美, 好不好?

师:下课!

三、课后反思

篇4: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关键词】逻辑代数;运算顺序;描述;教学应用

逻辑代数又称布尔代数,是研究逻辑电路的数学工具,它为分析和设计逻辑电路提供了理论基础。逻辑代数是按一定逻辑规律进行运算的代数。它的运算顺序不能简单套用初等代数的运算规则,它有自己一套运算规则,包括运算顺序、基本公式、基本定律等。对于基本公式和基本定律,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字电路教材都有较详细的描述。但不知何故,对于逻辑代数运算顺序,多种教材对它的描述都不太全面,甚至有的不加以描述。本人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数字电路教学多年,从实践中体会到逻辑运算顺序的准确和明确的讲述,对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逻辑代数是有很大作用的。

一、职业技术学校数字电路教材对逻辑运算顺序的的描述

张兴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第一版)》中对逻辑代数运算顺序有具体的描述。

王道生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型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 )》中对逻辑运算顺序作如下的描述(第182页)。逻辑运算的约定顺序为:括号、与、或,可按先“与”后“或”的规则省去括号,如 ,但 。对一组变量进行“非”运算不必加括号。在这里,没有时确说明“非”运算所处的位置,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同,有时是先“非”后“或”,有时是先“或”后“非”。

胡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中有两处描述,其一(第12页)。与或非运算:逻辑表达式为。与或非运算的规律遵从与运算、或运算、非运算的规律,运算的先后顺序为:先与运算,其次或运算,最后非运算。其二(第16页):利用反演律规则可以很容易地求出一个函数的反函数。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反演律规则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必须按照逻辑运算的优先顺序进行:先算括号,接着与运算,然后或运算,最后非运算,注意公共非号要保留。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得到逻辑运算的优先顺序:括号、与、或、非。但是对下面的逻辑函数式,使用上面的运算顺序就有矛盾出现:按上面的运算顺序应先“或”后“非”,但如果不先算和又怎能算 “或”?显然这样的运算顺序是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逻辑函数表达式的。

以上教材对逻辑运算的优先顺序的描述对具体的逻辑函数式是正确的。但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逻辑运算顺序。即对单个变量的“非”运算最优先,对一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的“非”运算是先“与”、“或”后“非”。如果是“非”运算下还有“非”运算和“与”、“或”运算,则……有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的逻辑函数表达式运算顺序描述呢?

二、本文对逻辑运算优先顺序的的描述

逻辑运算优先顺序:括号、非、与、或,可按先“与”后“或”的规则省去括号。对一组变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下同)进行“非”运算。由于不容易引起误解,书写时括号均省略,但是在运算时这一组变量视为有括号。

这样的逻辑运算顺序的约定,适用于所有的逻辑函数表达式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需要根据不同的表达式采用不同的逻辑运算顺序。而且,利用这逻辑运算顺序的约定的描述,以前在逻辑函数的计算中和在逻辑函数转换为逻辑电路图时所遇到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三、逻辑运算顺序在逻辑函数的计算中的应用

在逻辑函数的计算中,对所有的对逻辑函数式只要我们先把所有的一组变量“非”运算都加上括号,然后按运算优先顺序运算即可。例如:和其运算顺序如下:

四、逻辑运算顺序在逻辑函数转换为逻辑电路图时的应用

根据逻辑函数的表达式,画出逻辑电路图,是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个步骤。教材提供具体的方法是:根据逻辑函数式中的逻辑运算关系,用相应门的逻辑符号来表示。学生对这个我们看似简单的方法,往往感到不知从何入手。我为学生提供的方法是:按逻辑代数运算顺序,逐层画出逻辑电路图。

例:已知逻辑函数,,画出它们的逻辑电路图

当然在上面的逻辑图中,或门和其后的非门可组合为与或非门。

五、逻辑运算顺序在理解逻辑函数的另一种表达式时的应用

逻辑函数在一些计算机的软件中往往有另外一种表达式,例如在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2001中,表达式就会被写成这样:Y=A’+(B+C’)’ 在这里,无非是用“ ’ ”来表示“非”。逻辑运算的顺序完全就是我们在第二点所描述的,在教学时不用多加讲解,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明确和全面的描述逻辑代数运算顺序,重视逻辑代数运算順序的教学,促使学生熟练运用逻辑代数的运算顺序,教学效果非常好,不仅有助于确理解和运用逻辑代数,也为后面学习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龙兴主编.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道生等主编.微型计算机电路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5:数的顺序的教学反思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是很充分,在课堂进行当中对于自己课件的熟悉程度不够深。其次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完整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最后就是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百数图”中规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这次讲课的过程当中我还意识到自己的板书很不到位。今后我会有意识地自问:我备课了吗?没有认真研读课标与解读也是我的一大弊端。

今后一定抽出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充电。在研究教材、教参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考虑本课的知识点,思考每道题目的出题意图,联系整套教材,以便迁移与运用。思考教学目标,切实按照目标进行课程设计。重、难点以及用何种方法突破。

篇6: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的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38页和第39页上的例7和例8分别呈现的知识点。例7是在学生已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整理出它们的顺序(填百数图),使学生能准确找出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发现百数图中这些数有趣的排列。例8是在学生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的起点上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这是一堂考核课,所以我对这节课作了充分的准备。正因为这样,我对这节课的感受颇多,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共勉:

成功之处:

1、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了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备课时,我把练习八上的第2题和第3题设计成两个游戏。如:第3题我把题目中的数打印出来剪成小纸片,“盒子”是用两个条装的烟盒用红纸糊上,把“大于60的数”和“小于60的数”打印出来贴在盒子上面,请两个学生抬着盒子让别的同学把自己手中的数投向相应的盒子里面。投对的,下面的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投错的,下面的同学默不作声。游戏中,学生们的情绪高昂。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到必需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如:学生们认为最不行的一个学生,我让她抬着投数的盒子,另外两个也让他们参加到了投数的游戏中。

3、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备课时,我考虑到所讲的内容和

练习题不在一页上,一年级的学生在翻课本时好多同学动作慢,我就把例题和相应的练习题用电脑汇集在两张A4纸上,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鲜,一上课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学习上,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

4、教学设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即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特征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尽量设计得形象、直观。如:例8时中的两只母鸡我从网上下载了不同颜色的两只打印出来剪成逼真的鸡,在教学时,加上我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容易的比较出了两个数的大小。另外的四个计数器我也打印在A4纸上,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也很快地写出了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不足之处:

1、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在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给“十位上是3的数涂上绿色;给个位上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我看学生在找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时找得有点慢,我就在旁边提醒。如我给足学生时间,学生会找出来的。还有就是学生在做排列数的大小游戏时,学生有一个数的位置安错了,我就在旁边提醒,由于提示语过于明显,学生马上改正了错误。我当时应叫学生好好想想,不要提示他,让他自己找到数的正确位置。

2、有时语速过快,亲合力不够。有时我讲着讲着不知不觉语速快了起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思维就跟不上,也就谈不上语言的亲合力了;而语言的亲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年级小朋友对老师的“向心力”。

3、课堂总结理论化,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在总

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只说:“先看数位,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相同的数要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其实我应边说理论边在黑板上例举相应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说的话。

篇7:百以内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屏南县屏城中心小学 章诗清

“数的顺序”教学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在学生学过读数、写数这后,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要求① 使学生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明确百以内数的顺序,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② 使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发展数感,锻炼推理能力。③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在充分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了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百以内数的概念,体现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我用“数学王国要开运动会啦!……想入场就得先对口令……”进行复习导入,小朋友兴致很高,不管是顺着数还是倒着数每个孩子都很投入,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又用“数娃娃排方队”的说法引入课题,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用精心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没有填完整的百数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能更好地完成百数表。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百数表,由于课件标记醒目,学生积极性很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孩子们用我精心制作的“田字框”和“十字框”在“百数表”中框数,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探索并且发现了框出的数之间的关系,还能利用自己的发现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对“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规律的价值和魅力。

篇8: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微课, 即微型课程, 它以容量小、内容少而得名。在线微课通常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 因而, 有人就把微视频等同于微课。确实, 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 所以有必要略作辨析。

(一) 微课

微课作为课程的一个种类, 它应具有课程的基本特征。第一, 明确的课程目标或课程标准;第二, 确定的教学内容, 当然, 这一教学内容可以是具有确定结论的知识, 也可以是尚未达成共识的某一热点问题;第三, 恰当途径的师生交流, 这一交流可以是个别讨论, 也可以是大众交流等;第四, 为深化理解而提供的必要作业与测试等确保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环节。微课可以是在线的, 也可以是不在线的, 其受众可以是大规模的, 也可以是仅面向少数特定对象的。

(二) 微视频

教学微视频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将知识内容按照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知识模块,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图文声像等要素而创作的学习资源。微视频在时间长度上以5~7分钟为主, 甚至更短, 最长的一般也不超过10分钟。教学微视频的教学目标明确, 知识容量小, 因而学生容易掌握, 对提升教育质量很有帮助。由此可见, 微视频是微课实现的重要资源, 但绝不是微课的全部。如果有谁把微视频就当作微课的全部, 就像给学生发了教材就以为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任务一样不靠谱 (陈玉琨2014) 。

二、两种常用的制作方法

微课作为教学新概念已经悄然而至, 但由于教师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有限, 很多老师感觉制作过程复杂, 不容易完成, 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制作方法。

(一) 将已有的PPT课程资源化为微视频

1. 通过Power Point 2010转化为视频文件。

操作步骤:打开要转化为视频的PPT文件→文件 (另存为Ctrl+Shift+S) →选择“Windows Media视频”→单击确定。

2. 利用“录屏Camtasia Stuio v6.0.2汉化版”软件录制。操作步骤:打开该软件→单击软件左上角“录制屏幕”→带好耳麦, 调整话筒位置和音量, 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单击最右侧“rec”, 进入录制状态 (教师一边演示PPT, 一边讲解) →录制完成, 双击右下角红色方框图标, 进入后单击stop→查看播放效果→点击右下角“save”保存→对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二) 利用摄像机、手机等录像设备录制

首先, 针对微课题内容, 设计详细的教学设计, 形成教案。其次, 在黑板 (白板、纸张) 上展示讲授过程或者利用教具演示过程, 利用录像设备拍摄下来。最后, 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这种视频制作方法具有技术难度低、操作方便快捷、画面真实亲切、易于分享等特点, 适合教师边讲边写边画 (郭春喜2014) 。

三、微课在实践中, 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 要与常规课程相结合

微课是对重点难点或某个知识的解释, 是对常规课程有益的补充, 使用时必须与课程相结合。

(二) 要与课程特色相结合

微课表现的内容必须体现课程的特色, 用微课作为课程的名片。

(三) 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

将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知识内容用微课展示出来,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四、微课的特点和类型

(一) 微课的“四微特点”

1. 碎片化的学习内容;2.零散化的学习时间;3. 开放性的学习空间;4.情境化的学习资源 (阮彩霞、王川2014) 。

微课程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略有短小, 比如实习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暑期实践课程等。这些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 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而微课则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 美国的“一分钟教授” (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David Penrose还把它称为“知识脉冲” (Knowledge Burst) 。

所以,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 目的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形式是流媒体, 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时间是简短的, 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 对于老师而言, 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 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 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 但是它意义非凡, 效果明显,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 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 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 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 看似很慢, 但稳步推进, 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对微知识的学习, 从而达到习得大道理、大智慧的目的。

(二) 微课的“四个类型”

1. 讲解型微课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 但枯燥乏味, 收效甚微。微课则将语法知识点的讲解制作成微课, 配以鲜明的图片和朗朗上口的口诀, 能够吸引学生反复观看, 实现记忆、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2. 导学型微课

教师提前把预习内容录制成图文并茂的导学型微课, 吸引学生眼球, 让学生一边观看微课, 一边完成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 轻松掌握预习内容, 提高预习效果。

3. 拓展型微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但课堂不应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拓展型微课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听、说、读、写的机会, 给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 从而增大语言输入量, 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喜悦。

4. 复习型微课

复习型微课可以避免教师在多个平行班之间的重复讲解, 减轻了工作负担。同时, 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复习,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李建东2014) 。

五、微课的评价标准

(一) 好微课的“五个关键”

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用微课很快捷地掌握了知识, 这个微课就是好的微课。因此, 微课要在学生学的角度去制作,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中小学和高校的微课大赛各提出了一个评审标准, 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两者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两个评价标准分析来看, 有以下特点:

1. 教学对象不同

中小学的教学对象低龄化, 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要求比较高, 要求精选内容合适、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高校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 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性, 因此重点考察教学设计与组织, 强调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

2. 语言要求不同

中小学是学语言的阶段, 因此要求教师教学的语言要规范, 而高校并没有重点强调, 只是要突出教师的授课风采。

3. 教学方式不同

针对中小学的特点, 中小学的微课要求有趣味性, 以便吸引学生兴趣。而高校学生的理解、自学能力都较强, 不需要故意增强趣味性, 因此强调要体现教学特色。

4. 教学应用不同

高校的微课传播更为广泛, 有些起到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因此高校的微课应用要求更高一些。

微课有课程的属性, 也有课件的属性, 即有知识性, 又有资源性, 因此可以有多重评判标准和要求。比如可以用上文提到的“四术”作为衡量标准, 但最核心的是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选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做微课, 必须是重点和难点。

第二个方面:设计。要对原有的内容重新设计与组织, 要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

第三个方面:讲解。要准确清楚, 言简意赅。

第四个方面:表现。音视频及多媒体等技术实现要准确规范。

第五个方面:效果。学习者使用的效果要明显有效。

六、教师参与微课建设的“五大挑战”

教师参与微课的建设与教学实践, 至少有五大挑战:

(一) 能否把握课程知识

微课的制作常常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 重组教学内容, 因此, 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 能够信手拈来, 有高度的知识驾驭能力。

(二) 能否谙熟教学技巧

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知识讲解清楚, 这需要教师有非常娴熟的教学技巧, 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方法, 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三) 能否变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微课, 需要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 比如采取翻转课堂等方式,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有变革教学的勇气, 愿意开展教学改革。

(四) 能否了解学生需求

微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因此, 教师需要换位思考, 充分理解和思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要。

(五) 能否追求教书育人

教师是园丁, 不仅传播知识, 还要教书育人。微课可以将点滴的教育思想和处世做人的原则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 可以起到传统课堂说教达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微课传递知识的同时, 要尽量融入育人和文化内涵。

因此, 要迎接这些挑战, 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强调以生为本的思想、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 还要做到有认识、有胆识、有知识和有共识, 即要对微课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对教学改革的勇气和胆识, 以及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有微课传播知识的共识, 这样才能把握好微课, 才能克服困难制作和应用微课。

七、总结与反思

微课是现代信息与传统教学精华相结合的产物, 是课程资源共享和课程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方式。从课程原理的层面来看, 微课程的研发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学什么”, 还要反映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内容。因此, 其课程结构就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微视频的制作和网络信息的传递, 还需要清晰地反映微课程的“学习问题 (目标) ”“微视频 (内容) ”“网络互动 (活动) ”和“学习诊断 (评价) ”之间的关系, 确保微课程学习后, 学生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达成微课程的预期目标。

分析当前众多微课, 不难看出“教师讲、学生听”的内容呈现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学习环境上, 除了将传统的“面对面讲授”改为“网络视频传递”, 学生以此实时获取学习信息之外, 学习方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 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相应的学习策略, 只是将日常讲授式教学录像切换为几个微小的教学视频, 微课不仅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甚至还有可能掉入“网灌的陷阱”。 (李峰、张斌2014)

面对微课, 是坚守传统, 还是做出改变, 相信一线教师会从陌生到接触, 从接触到尝试, 从尝试到应用, 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成长。

摘要:微课是近年来教改的新热点, 本文通过数字解读——微课与微视频一对易混淆的概念;两种常用的制作方法;微课在实践中, 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微课的“四微特点”和微课的“四个类型”;好微课的“五个关键”和教师的“五大挑战”, 以期助力微课教学, 并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微课,微视频,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陈玉琨.2014.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10) :10-17.

郭春喜.2014.地理微课的几个认识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0) :6-8.

李峰, 张斌.2014.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 (11) :23-27.

李建东.2014.小学英语微课的四个类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2) :30-32.

篇9: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顺序安排;解不等式

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通过教材“教什么”和“如何教”,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来实现的。所以教材的安排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内容的安排应该从这些方面来考虑。

一、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发展的

现在心理学,大多数被认为,是先从量变到质变的结论。人的发展,是从连续性到阶段性的发展,先是知识量的增加,到一定时候,再到质的变化。明白了量变到质变以后,就可以回答为什么学习要循序渐进了。所以教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解三角形”这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三角恒等变形”之后,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知识有一个量的积累,进而在学习“解三角形”这章应该就比较能够体现这一循序渐进的、逐步发展的学习过程。而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必修五的安排是先学习“数列”后学习“解三角形”,本人觉得不妥,违背了这一学习规律。学习,要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域的概念,也就是,要教的知识,是在激发学生潜能就能解答时,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材的安排要符合这个规律。

二、教材需将不同类型内容相互沟通

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文本表达的局限性,这些结构关系可能被“隐藏”起来。但是不能有明显的跳跃,让人产生隔阂。对学生和不少教师来说,他们所看到的本来就是零碎的显性知识。而且,“教材知识”要变为“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加工”。教师也要研读教材,把握知识体系,根据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而新教材在安排内容时更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使不同类型内容相互沟通,以便教师更有效地做到这点。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应反映教学发展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反映教学发展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新课程应该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北师大版教材虽然很多地方都加入大量的引入,有些地方还有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但是,在必修五,几章内容的安排,却脱离了这一规律。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知道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教师的教学要做到这点,新教材更要体现这一教学发展规律,不是一味体现与老教材不一样,似乎是在搞创新,而把数学知识随意安排。把一个与“解三角形”关系很小的“数列”知识插在中间是怎么说也是不合理的。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数学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并不能靠制定新标准、编写和使用新教材而得到彻底解决。课标、教材的改变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始终应是教改的主旋律,课改主旋律最直接的体现当然是我们的教材,如果我们的教材都不能体现这个课程内容的呈现,反映教学发展规律,那么我们教学课堂,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就肯定要大打折扣。

当然,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实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教材在一些内容的安排中,有些实在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抱怨没有用。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从自身做起,把握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些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做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愿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数学教学的本来面目,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篇10:《小数数位顺序》教学反思

思考:

1、作业中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数位不熟练,巩固时,是学生随意提问的,如小数点右边第2位是什么,十分位在那里等,可以出示一个空白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根据表格记忆,可以记的更牢,更形象。然后脱离表格指导学生先想小数点在根据小数点思考位置。这样可以让后进生能更形象和充足的时间记忆。

2、计数单位强调了表示十分之一,但对0.1、0.01、0.001强调的不够。在作业中就看出学生不能掌握,特别是进率的教学不够到位,提了一下以为学生理解,其实只有中上等学生能理解,中下等学生不理解,只里迁移的也不好,时间太快,没有让学生对整数有足够时间回忆,1里有10个0.1,0.1里有10个0.01也处理不到位。

3、对于数位的组成,学生能知道由几个十分之

一、几个百分之一组成,但不理解有几个0.1、几个0.01组成。特别想3.6里有几个0.1,不理解,认为是6个0.1。

篇11: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淮安市袁集乡初级中学钱兴勇邮编223303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复习课》是初三化学第四章的复习课,这节教材是在学习酸通性的基础上,比较锌、铝、铁、镁、铜与硫酸进行反应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它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置换反应发生条件的巩固和延伸,又是给以后学习常见无机物间反应作一个铺垫。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将来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并能用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判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本节课较好的地方是:

一、在课堂上通过四人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分组实验、组内讨论、组间交流等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于是学生产生了疑问,此时作为老师不用马上给予回答,而是请其他的同学想想帮助这个组的同学解决问题。于是,学生就很有兴趣都在认真地思考,并且其他组的同学积极要求进行解答,而且回答得比较圆满。反思在课堂中发生的新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特殊情况发动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获取新知,同时应对与学生的细心观察给与及时肯定,及时给予评价。

二、讲练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多种练习,当堂训练和小测,达到巩固深化的最佳效果。

篇12:数字的顺序教学反思

活动来源:

一次益智区活动中,孩子们进行穿珠活动,大部分小朋友只是随意串珠,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是按照颜色串珠的,一个颜色的珠子串一串,在区域讲评时孩子们非常喜欢那串漂亮的珠子,之后孩子们对串珠非常感兴趣,为了帮助孩子们串出更漂亮的珠子,并强化幼儿按规律排列的能力,进行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练习按物体大小、颜色、形状间隔排序,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间隔排列方法并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排序方法。

2.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帮助别人以及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难点:

按物体大小、颜色、数量间隔排序。鼓励幼儿想出不同间隔排序的方法,并乐意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活动准备:

精神准备:幼儿已有的数学经验。

物质准备:布置小鸡的家、门帘照片。各种操作材料:大小颜色各异圆形、小花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幼一起玩游戏《开火车》,导入主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鸡妈妈家做客,我们一起乘火车去,好吗?火车应该有很多车厢的,那我们小朋友来做车厢好吗?我们用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的好办法来做火车车厢。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后面是谁呀?感知男女间隔排列。

二、基础部分:

1.教师创设情景:游戏《做客》

(1)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到鸡妈妈家做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鸡妈妈,你们家真漂亮!我们能参观参观吗?

鸡妈妈:来来来,大家请坐请坐!(大家坐下后,鸡妈妈表现不开心的表情)师:哎呀,鸡妈妈怎么了?(启发宝宝观察)谁去问问鸡妈妈,她为什么不开心?请一幼儿问:鸡妈妈你为什么不开心啊?

(2)创设问题,让幼儿帮助解决问题。

鸡妈妈说:都是我的宝贝们吵的呀!我家有三个宝贝,最近他们的好朋友小猫搬家了,他有了自己的新房间,它的房间还装了一个新门帘,他们觉得很漂亮,非要我也帮他们装,可我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的宝贝就生气的离开家去外婆家了,呜呜呜。

师:鸡妈妈,不要伤心了,我们来帮你!小猫的门帘是怎么样的呢?

鸡妈妈:我把他的门帘拍成了照片,你们帮我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门帘?(出示小猫的门帘照片)

2.欣赏讨论,找出物体排序的规律。

(1)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看照片,找出规律,为后面操作做好准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猫的门帘吧!你们看看小猫的门帘是怎么穿的?(幼儿欣赏讨论,师引导幼儿发现按物体大小、颜色、形状间隔排序方法)

(2)幼儿帮助三个鸡宝宝做门帘。

师:三个鸡宝宝都有自己喜欢的门帘,快来帮助小鸡们制作漂亮的门帘吧!

3.幼儿亲身操作,体验按规律排序。

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幼儿尝试着用各种材料,用间隔模式排序的方法进行排序活动(颜色间隔、数量间隔、大小间隔),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模式排列方法,根据幼儿各个不同发展水平进行指导。

4.欣赏交流幼儿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师:你做的门帘真漂亮,你是怎样做的?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序规律,对幼儿新创造的排序规律及作品给予高度赞扬。最后将所有幼儿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体验到成功。

三、结束部分

宝宝,今天你们真能干!鸡妈妈非常感谢我们。今天来鸡妈妈家做客已经好久了,我们也该回家了,下次再来做客吧!我们回去也开火车好吗?请幼儿按照男女规律排队,开火车回家,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孩子们刚参加完秋游不久,对于出去游玩很感兴趣,所以在“按规律排序”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孩子创设了去游乐园游玩的情景,让他们在玩中学

活动中,我把制定了目标:1、能根据事物的大小、颜色进行有规律的排序。2、愿意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为了达到目标一,我带领孩子进入到“游乐场”,孩子们一进“游乐场”马上就发现了游乐场座位是按照规律来排队的,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都能大声说出椅子排队的规律:“一张黄的、一张绿的、一张黄的、一张绿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入座后,紧接着游乐园里就出现了一群排着队伍走出来的图形宝宝,他们也是来幼儿园参加秋游的。我们一起找到了他们排队的方法,是按照“一个大的、一个小的”的方法进行的排列。我让孩子猜猜,队伍后面还会跟着哪个图形宝宝,也就是让孩子继续跟着规律进行图形的排列。之后还用相同的方法,我们一起发现了另外一个班的图形宝宝,他们是根据“一个黄色、一个绿色”的队伍来排队的。怎样发现这样规律,我让孩子用小嘴巴把他们排队的顺序念出来,从他们念的过程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这里面存在规律,把这个规律说了出来。

之后让孩子进行的操作活动,也同样继续围绕游乐场创设一定的情景:游乐场的工作人员碰到了一些麻烦,要请你们来帮帮忙。我设计的操作内容分别是:1、图形排队;2、铺小路;3、串项链;4、种花。提供四种操作材料,是让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练习,让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因为操作材料比较丰富、有多样性,而且色彩鲜艳,所以孩子们操作的时候都比较投入,做玩一个还想再做一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请孩子们到每个操作小组去玩一玩,学一学。

上一篇: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下一篇:员工离职调查问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