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

2024-04-30

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精选8篇)

篇1: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

5月18日,省建设厅领导一行来我镇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到我镇的中沟村小康住宅、某某村洋葱交易批发市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地实地考察,通过“听、访、看”,详细了解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民房和巷道、排水沟、厕所、沼气、绿化、美化等基础实施建设的情况。对我市新农村住宅建设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现结合农村实际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将意见贯彻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村现状

嘉峪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大、农村小,属城郊型农业,是城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农村有峪泉镇、某某镇、文殊镇3个镇,1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4590户,全市农业人口为2.02万人。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315元。农村现有耕地5.76万亩,全部为水浇地,村、田、路、渠、电、通信等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实现了农田水利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是全省农业先进地区。1999年整体进入小康,77.3%的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房。通过发展珍品、精品和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实现村村组组通油路、自来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和家家户户住标准住宅目标,正向着城乡一体化迈进。目前电话普及率72.2%,有线电视入户率68.3%,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提出的几点建议

在座谈过程中,省建设厅领导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住宅设计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从全市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以村镇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注意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既要新颖、美观、适用,又要兼顾农村特色,体现时代气息。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问题。要将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范围(包括城镇结合部),要根据试点村所处的自然条件、当地的民俗民风及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和健全使用功能,要科学划分村内居住区、公建服务区、经济发展区等区域,合理配置村内的各类基础设施。房屋的外观与环境要协调和谐,反映区域特色,体现乡村特点,努力实现山水、田园、民居、道路、绿化、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形成规划建设的新格局。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片面地等同于新村庄建设。认为新房子盖多了,村容村貌整洁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就是新农村建设;二是脱离实际地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本质上还是对农村的建设,它的特色就是欣欣向荣的具有田园风光的农村;小城镇既有农村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城市的特色,它的特色在于二、三产业相对发展、功能比较完善的城镇。在编制镇村建设规划时,不能简单地用建设小城镇的理念去规划新农村建设,在村庄民居、建筑材料、村组道路、卫生设施等方面的考虑上,都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能千村一面,更不要不伦不类,村庄不像村庄、城镇不像城镇。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要加强引导、强力推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搞好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力度,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加强工程施工和质量监管,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群众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要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动员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三是坚持基础先行,务求实效的原则。要选准突破口,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抓好试点的“五通”(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和“四有”(有文化室、篮球场、综合宣传栏、休闲健身绿地或场地)建设。要坚决反对为追求轰动效应,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各种做法。

三、如何贯彻落实

1、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制定新农村规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使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能孤立地就新农村建设而搞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化和配置发展资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村镇规划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村民休闲的需要,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制定规划应立足当前、把握长远、统筹安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方便农民、提升农村、发展农村产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产业发展区以及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尤其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风民俗、文化历史、地理特点等,把土地、水系、清洁能源、集中居住区规划好,并搞好建设规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

2、先规划后建设通过规划可以合理地整合农村的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同时能够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专业的规划设计能够实现较好的规划意图,充分考虑住户的意愿和生活方式,是搞好新民居规划的根本。按照规模适度、有利发展、有利稳定和方便生活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避免规划脱离实际,造成“建一片,荒一片”的问题。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一)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依据“牲畜—沼气—种植”的生物循环模式,结合改水改厕同步实施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康居点。(二)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依据当前农业的发展状况,努力使规划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将原来分散的农民住房合理集中,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三)与土地整理相结合:将规划的村庄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四)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依托镇村交通主干道进行规划布点。(五)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宽裕的劳动力资源,开展民俗旅游接待,吸纳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消费。

3、做好旧村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新村建设,二是旧村改造。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合理利用资源,减轻农民负担。旧村改造,不能脱离实际、不尊重农民意愿、不考虑农民生活习惯、强拆强建,要立足当前,科学规划住宅区、养殖区和公共服务区,理顺道路走向,考虑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排水、排污等其他基础设施,使之布局合理。让零散农户向中心村集中靠拢,让村庄整齐化,也便于配套设施的整改,减少为零散住户修路通电等造成的不必要资源浪费。配备卫生室、学校、日用品商店、休闲活动绿地等设施,让农民过上城市式的乡村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彻底改变“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乡土生活,改变过去那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穷乡恶土面貌,改变农村布局混乱、建房不见村、建村不建路的恶劣环境。

4、特色民居的规划设计民居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在新民居的改造与建设中,保存并很好体现出来的传统民居特色及其文化内涵,也将成为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发展农村旅游的重要景观。人们常说的“农家乐”等就是以民居为主要游憩空间而进行农村旅游的具体体现。新农村和新民居的建设,规划要先行,力求“一村一容”,防止千村一面。要结合区位优势、社会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习俗、山水自然风貌等合理制定住宅规划。

篇2: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

福贡县到省挂钩扶贫联系单位汇报新农村建设工作2010年7月30日上午,福贡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工作队总队长彭耀民率领县新农队办、马吉乡党委政府到马吉乡挂钩扶贫联系单位云南报业集团汇报扶贫及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福贡县到省挂钩扶贫联系单位汇报新农村建设工作。云南报业集团在20楼小会议室安排了座谈会。会前,云南日报社罗社长到会场与福贡参会人员逐一握手见面,并说明了不能参加会议的原因。云南报业集团分管扶贫工作的机关工会专职副主席李亚林、申雁宇,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黄茵茵,人事部主任和伟等7位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云南报业集团机关工会专职副主席李亚林主持。座谈会听取了马吉乡党委政府对云南报业集团1998年—2010年挂钩扶贫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工作思路、存在的问题困难,今后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打算,听取了云南报业集团对扶贫工作的总结,及近期和远期的扶贫规划和打算,云南报业集团参会领导高度评价马吉乡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是要对全乡各项事业建设工作作好详细的规划,并与州县相关部门沟通和衔接好,工作汇报《福贡县到省挂钩扶贫联系单位汇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规划项目纳入州县规划盘子;二是党委政府的思路要具有超前性,适合本地发展实际,要一届班子接一届班子,不能换一套班子换一套思路;三是要抓重点抓亮点,不能样样抓,普遍抓;四是产业培育要先培育龙头企业,要采取龙头带动的模式培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是新农村建设要多部门合作、多方投入、整合资金、集中建设才能发挥资金效益。云南报业集团机关工会副主席李亚林就马吉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存在困难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对产业建设和职工厕所及浴室的建设将在年内投资22万元加以解决,对乡村干部职工外出考察培训和职工健身器材、古当村球场建设将纳入明年的计划加以解决,并决定云南报业集团机关党委与古当村党支部结成党建帮扶对子,进一步加大古当村支部党建各项工作的扶持力度。而且就如何加快古当村新农村建设步伐达成了一致的看法。会上,县委副书记、福贡县新农村工作队总队长彭耀民听完云南报业集团对挂钩扶贫工作和扶贫工作的规划,扶贫机构的调整情况介绍后,代表县委政府对云南报业集团多年来对怒江、福贡、马吉乡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对促进扶贫工作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和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云南报业集团提出了具体的请求:一是要继续发挥智力和物资扶贫并举的办法,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快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速度,加大增派科技副乡长、新农村指导员的力度。二是要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加强对相关项目和资金的协调力度,帮助福贡县加强各领域的宣传,让外界了解福贡,支持福贡。三是邀请云南报业集团的各层领导干部及职工多到福贡指导工作,增进了解,加强沟通,共同谱写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篇章。

篇3: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

江苏改革开放以来,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有了支持、保护农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经济基础。近年来, 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农村“五件实事”和“新五件实事工程”等的成功实施, 成效显著, 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江苏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1) “三化”是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农村发展道路。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 是江苏结合实际, 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 贯彻中央两个趋向论断的重大战略。

江苏新农村建设“三化”战略跳出农业抓农业, 将工业、城市的资金、人才更多地投向农村, 将农民更多地从土地中转移出来。通过工业化, 积累更多的资本反哺农业, 同时把多数农村劳动力变成工人, 让农民收入多数来自工业;通过城市化, 辐射、带动和繁荣农村, 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 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通过产业化, 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三化”战略是江苏新农村建设路径的科学探索。“三化”战略汲取国外新村建设的经验, 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创造了一条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新农村的路子。

(2) 十大工程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

江苏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既包含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 又包含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十大工程以发展先进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 把“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作为发展新路径;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500万农民转移工程, 把农民自主创业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努力推进“务工潮”走向“创业潮”;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强化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的重大举措;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城乡规划全覆盖, 确保农民新建、翻建住房建到规划点上, 同时, 围绕“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目标, 开展新农村规划居住示范点建设;贯通城乡、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通达工程, 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创造宜人宜居环境的农村清洁工程, 通过“三清”、“一绿”, 即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 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 建设环境优美宜人的新农村;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健康工程, 实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以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文化工程,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三创”精神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构筑四道保障线, 为农民撑起“保护伞”;推进扶贫开发的“千村万户帮扶”工程, 实行整体推进, 落实到农户, 特别是落实到最困难的农户。

(3)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工程。

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列为江苏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首, 是以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百项工程为抓手,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推进村企互动, 创新组织形式, 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一方面可以依托工业企业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发展新型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村企结对, 实现工农要素相互渗透, 把工业理念传递给农民, 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实践表明,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仅仅停留在农业内部, 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累, 农业既难以形成规模, 也难以提高效益。吸纳农业外人才、引进农业外资金, 以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工业化的思路经营农业、以工业化的设施武装农业、以工业化的技术改造农业, 才能实现农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江苏无锡市提出把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重要抓手, 全市排出700多个工业企业与700多个村一对一互动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

(4) “村企合一”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凸显魅力。

“村企合一”, 即以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整合村庄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农业、加工农业和品牌农业, 把农村建设成现代农业工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 激活农民增收新机制, 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村企合一”最为典型是华西村。江苏江阴市华西村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扶持乡镇企业, 实施“注重激励, 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 使华西村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几百亿元的富裕村。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华西村通过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等方式, 帮带周边十几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目前, 华西村已经由原来的一个2500人左右的村庄, 发展成为以华西为核心、由16个村庄组成的联合体, 人口规模已超过了30000人。

(5) 农村城镇化是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创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曾以“苏南模式”闻名遐迩。费孝通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小城镇、大战略”的话语夸奖江苏的农村城镇化建设。[1]

江苏农村城镇化从发展乡镇企业, 建设小城镇开始。乡镇企业在江苏农村的迅速崛起, 带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以工建镇”、“以工补农”。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江苏传统的城镇布局得到了合理调整, 小城镇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日臻配套, 公用事业日益完善, 居民数量增加, 居住条件改善,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小城镇功能也日益多样, 由单一的行政中心功能, 逐步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功能转移;由单一低层次的交换中心功能逐步向集生产、交换、服务、消费、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转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在江苏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江苏新农村建设特色的形成条件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之一。2003~2005年, 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农村乡村道路建设和改造、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等“五件实事”, 取得显著成效, 惠及农村千家万户。2006年, 江苏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启动实施道路通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江苏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坚持不懈的走农村城镇化道路,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开创了新型“三农”发展道路,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特色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 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新农村目标后, 浙江省进一步细化为十大目标, 即“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城乡协调的发展体制”。围绕上述目标, 浙江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使新农村建设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

1.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浙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和“三农”对“三化”的促进作用, 让广大农民主动地参与到“三化”的进程中去, 让农民成为“三化”的主力军和“三化”成果的享有者。

浙江新农村建设最大的特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统筹城乡、合力推进, 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路子。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之处, 在于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 注重城乡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和人口优化布局, 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 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民持续稳定转移、以新型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走出了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浙江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新农村建设特色之二, 是以各类“工程抓手”促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康庄工程等, “四大工程”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载体、最有效的抓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建设工程、万校标准化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工程、万村文化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十几个“建设工程”的实施, 彰显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工程效应”。同时, “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 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促进了浙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

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第三大特色, 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使新农村建设成效卓然:①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 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特色块状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门路。乡村企业蓬勃发展, 经营管理机制日趋规范, 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 全省共有各类乡村企业113万家, 从业人员1300万人, 实现增加值7366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35.28万家, 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4万家, 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超过80%。②“中心镇”得到积极培育。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 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浙江全省共有268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新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 近几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达到70%以上, 全省城市化率达56.5%。2006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 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 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村人口的集聚点和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启动141个中心镇的建设试点。③“农家乐”和来料加工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浙江省顺应城镇消费升级趋势, 发挥农村山水景观、农耕文明、人文历史等优势,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把发展“农家乐” (渔家乐) 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新产业, 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2006年, 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 (点) 2084个, 经营农户14678户, 直接从业人员72557人, 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时, 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多的特点, 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 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④农民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浙江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接近180万户, 从业人员364.8万人;私营企业40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约占全省GDP的60%。省外、国外经商创业人员400万左右, 投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 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总量。这些务工经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 他们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促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浙江新农村建设特色的形成条件

(1) 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 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浙江省经济继续行驶在快车道上,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13%。2005年人均GDP为3382美元, 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 成为全国人均第一个超过3000美元的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五”时期的年均实际增长率7.4%, 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促使农村社会财富快速增长, 民间资金丰厚。

(2) 政府大力度的财政支持, 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

近几年, 浙江省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十五”时期, 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时期, 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累计达312亿元, 比“九五”时期增长161%;筹集预算外资金投入180亿元, 比“九五”时期增长97.8%。

(3) 新农村建设起步早, 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浙江省是全国市场经济基础最好的省份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百万农民闯市场, 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道路, 形成了著名的“温州模式”、“义乌模式”等, 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如从2001年开始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2005年起全面实行农业税免征等。2004年, 制定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 重点扩大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

(4) 高度集聚的产业群, 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 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 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 形成了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全省已形成4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 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三分之二, 全国百强县, 浙江连续几年占30席。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浙江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果, 得到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的盛赞:“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 浙江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我曾多次讲过, 希望浙江的今天成为全国的明天。”

三、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色虽然有所不同, 但特色的形成有相同的基础、相似的途径。总结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和经验, 对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直接推动在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关键的作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产业化是江浙两省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江苏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浙江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 以城市化带动农民持续稳定转移、以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江浙两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行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协调工农、城乡发展, 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可靠基础

江浙两省同属经济发达省份, 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基础, 有条件、有能力为较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也使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江浙两省的经验证明, 只有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民营经济,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才能为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持续动力。

3.创新思路和科学谋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三化”战略, “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路径, 将“三农”问题置于国民经济大局之中来思考,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来谋略。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三化”促“三农”, 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 注重城乡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和人口优化布局, 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和科学谋划,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4.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保证

江苏省“三化”战略跳出农业抓农业, 将工业、城市的资金、人才更多地投向农村。通过工业化积累更多的资本反哺农业, 通过城市化辐射、带动和繁荣农村。浙江省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引导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 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将科技服务送到农村, 鼓励民间慈善组织、企业家开展扶危济困, 开展城镇文明单位与村结对, 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更协调更和谐。

5.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使农民的主体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鼓励农民创新创业, 拓宽农民创业创新领域,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 激发农村创业创新原动力;优化农民创业创新环境, 凝聚农村创业创新合力。

6.各类“实事工程”的实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和载体

农村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也不可或缺。江苏的“五件实事”和“新五件实事工程”、浙江的“四大工程”和十几个“建设工程”, 在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中都显示出了强大的 “工程效应”,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每一项“实事工程”都要在反复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确定, 才能使之切合实际、解决实事、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1]方世南.农村城镇化: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创举[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 (04) .

篇4:经济欠发达省的新农村建设“经”

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结合江西实际,确立新观念,采取五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树立大资源观念,立足全省国土资源,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第二个办法,树立大发展的观念,推进农村改革,调动农民增收的积极性。从2004年开始,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省集体山林的分山到户率达到80%以上,政策性减负11.27亿元。第三个办法,树立大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乡)一业”的产业格局。第四个办法,树立大开放的观念,大力推动农民自主创业,全面激活农村经济活力。第五个办法,树立大民本的观念,大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帮助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做起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滞后,仍是江西省目前城乡差别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出发,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江西省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两个方面,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着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尽最大努力解决。一方面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民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事情。目前,农村正在形成新的一轮建房高峰期,但是,建房散乱无序,环境脏乱差,远看绿油油,近闻臭熏熏,基础设施差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农民迫切希望解决这些一家一户难于解决的问题。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以下五件事: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所、用洁净能源。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江西省要求新增的财政收入要实行“三个倾斜”,即向困难群众倾斜、向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基层倾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公平化。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江西省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重点在两个方面作了探索:一是在自然村推行成立农民理事会。农民群众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受益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尊重和确定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发言权、决策权、理事权和监督权,做到农民的事情由农民作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二是大力开展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的村落社区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

创新有效的工作新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江西省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各级政府投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扶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多元长效的投入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力量整合和资金投入问题。一是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是注重发挥社会的参与作用。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对农民的服务,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联手共建新农村。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政府不插手,交给市场去做。鼓励农村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

篇5: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对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河北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担负起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任

把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更好地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地谱写河北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点工作。领导班子是党执政兴国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要靠各级领导班子去组织贯彻、推动落实。只有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论述。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扎扎实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工作”;“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关键所在。各级领导班子在各级组织、各项工作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担负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职责。总揽全局,就是把握全省思想和政治上的大方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主动权,把握和谐稳定的大局,确保各项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协调各方,就是强化党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军区、武警、群团和各类组织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良好工作局面。只有下大力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责,使各级领导班子始终成为领导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客观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河北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前景光明,但我们的征程并不是一片坦途。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使之政治上成熟坚定,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执行有力,作风上求真务实,更好地驾驭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当前,全省人民求发展、想致富、促和谐的愿望强烈,对各级领导班子寄予厚望。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尽职尽责地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以实际行动展示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必须明确行为准则、自觉身体力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要特别注意在以下五个方面严格要求,即讲政治、勤学习、重团结、干实事、善自律。

第一,讲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政治上是否坚定,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摇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把党的要求贯彻到各个领域,把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基层群众,做到执行坚决、不搞变通,确保政令畅通。

第二,勤学习,与时俱进、提高素质。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要学以立德,通过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界限,提升精神境界,打牢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学以增智,全面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现代化建设知识,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工作岗位需要。要在学习中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丰富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领导好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要学以致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任务加强学习,把学习同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研究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使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三,重团结,维护大局、相互支持。要把团结作为领导干部的基

本能力来锻炼和提高,作为政治品格来培养和塑造,作为铁的纪律来遵守和执行,以领导班子的团结,带动干部群众的团结。要靠共同追求凝聚团结,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重于一切,共同的奋斗目标大于一切,在这个前提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加强领导班子团结。要靠落实制度保证团结,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班子中形成和谐共事、团结干事的良好风气。要靠思想境界促进团结,自觉做到襟怀坦荡、以诚待人,心胸开阔、和衷共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从大局、事业和他人着想。在领导集体中绝对禁止搞宗派活动,不能搞亲亲疏疏,不能借地缘、人缘、学缘、亲缘等关系拉小圈子。

第四,干实事,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广大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实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只有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地为党和人民工作,把全部心思用在抓工作、干事业上,才能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要出实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中央要求与河北实际结合起来,求科学发展规律之真,务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之实,使各项决策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河北省情和群众意愿。要用实劲,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到矛盾和问题多的地方去,同基层的干部群众一道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打开工作局面,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求实效,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对看准的、议定的事情,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重实绩,大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干事的浓厚氛围,坚决防止和克服坐而论道、只说不干等现象。

第五,善自律,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许多干部犯错误,究其根源,是思想上放松了要求,精神上滑了坡。因此,必须常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对自身形象的珍重之心,从思想上严格要求,从行动上严格约束,洁身自好,清廉自守。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首要的是增强自律意识,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做到慎微、慎独、慎始、慎终。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管好自己的人,不该办的事不办,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

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领导班子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以高尚的情操提升自己,以严格的制度约束自己,以庄严的使命激励自己,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要加强党性修养。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用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追求砥砺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要经常想一想自己应该为人民做哪些事、怎样为人民做事,以只争朝夕、寝食难安的精神,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用良好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时刻检点思想言行,坚持做到“六个不”:不让一天

闲过,不让一事拖拉,不让一样恶习上身,不让一笔赃款进家,不让一个同自己接触过的群众不满,不让一个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惹出闲话,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要自觉遵守制度。领导班子的团结统一,必须靠制度来维系;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必须靠制度来保证;党的优良传统,必须靠制度来坚持。领导班子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带头人,每个班子成员的一举一动,对党员干部都有着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抓好党的制度建设,关键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带头认真学习制度,深刻认识制度的重要性,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要带头严格执行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要带头自觉维护制度,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加强对分管领域和部门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篇6: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

省农委召开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座谈会

作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6期

为了迅速贯彻落实好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28日,省农委在和平邨宾馆召开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座谈会。省农委新农村建设工作处处长郑联邦主持会议,省农委副主任、省新农村办常务副主任白祥和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白祥和在会上传达了吉炳轩书记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讲话精神,并就我省新农村工作的下一阶段任务作出部署。

白祥和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应该适度超前。农村发展应该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新农村建设应根据农村的生态特点,不要盲目地改造成楼房,一定要走符合龙江特点的发展之路。在建设思路上,要实现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建设中心村。在建设模式上,要主推旧村改造模式,要整村推进,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对于不具备旧村改造模式的,要搞好整村新建、异地新建和分散转移工作。

白祥和强调,新农村建设要主抓以下内容:抓产业、抓收入,做好村有资产、资金、资源清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村为单位加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抓住房,要建设一批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功能齐全的住房;抓环境,要搞好路的硬化,住房砖瓦化、绿化、美化和洁化;抓社区,建好村活动场所和文化广场;抓三个集中,城市化、城镇化、中心村;抓典型,要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抓手段,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利用好农村资产、资源,开启村企共建。抓管护,建好的设施要加强管理。

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厅、省文化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局、省交通厅、省畜牧局、省环保厅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通报了有关新农村建设情况。

篇7:新农村建设汇报

**镇人民政府(2010年6月25日)

**镇位于**县西南部,全镇共辖9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5796户,26340人,总面积10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4万亩,200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5元。

一、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现状

去年以来,我镇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服务配套、环境整洁优美、群众生活安康”的发展思路,突出“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训新农民”这一目标任务,根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使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增收抓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我镇镇情实际及资源优势,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苹果、瓜菜、畜禽、晒烟、荏籽、劳务六大支柱产业开发,使全镇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苹果产业,坚持栽管并重,以基地化建设、集约化经营为发

展方向,去今两年,新栽优质果园9000亩,使全镇果园面积达到2.97万亩,人均1.13亩,果品总产量2900吨,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7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5%。瓜菜产业,根据川区得天独厚的水、光、热资源优势,我们把设施瓜菜产业作为增加川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采取“群众自愿建设,政府投资扶持”的办法,投资480万元,在川区分别建成占地350亩的水泥拱架大棚300座,半地下式日光温室50座,全镇设施瓜菜总收入达到300多万元,成为川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畜禽养殖产业,以家庭笼架养鸡、规模养猪为龙头带动全镇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年内共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户300户,畜禽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全镇蛋鸡规模养殖户达到150户,饲养量10万只,规模养猪户200户,猪存栏量6000口,大家畜存栏量达到7000头以上。晒烟产业,根据群众的种植传统,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群众种植晒烟1200亩,年产优质晒烟72万斤。荏籽产业,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果荏套种、麦后移栽种植模式,全镇荏籽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劳务产业,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采取“建网络、扩宣传、抓培训、拓基地、打品牌”的方法,有组织输转外出务工人员7000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6500多万元。

二是围绕改善条件抓基础,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通过整合交通、扶贫、农村能源、水务等部门项目资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小康农宅建设,去今两年,全镇集中连片规划小康农宅示范点13处,410多户。目前,已建成120户,在建290户,并按照“一池三改四清七化”建设要求,户均建成1座沼气池及畜禽养殖暖棚,配套完成农户门前硬化11200平方米,绿化12000多平方米,门前栽植绿化树种700多株,经济树种300多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新修排水渠1000多米,完成旧村改造2处。道路建设,完成进村主干道油罩7条28.8公里,新修砂石路3条11公里、漫水桥1座30米。水利设施建设,全镇共新建安全饮水工程2处,自来水入户1260户,在川区新建提灌站1处,铺设农田灌溉线路600米。生态环境建设,去今两年共完成荒山造林3000亩,流域治理4平方公里,新建垃圾集中处理场6处,购置垃圾箱50个,新建水冲式厕所200多座,为群众提供了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旅游景点建设,立足罗川古文化传承,以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为重点,对唐台、泰山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了维修改造,在景区周边新建“仿古式”小康农宅14户,维修改造55户,建成休闲娱乐广场1处5300平方米,新建唐台文化墙300米,休闲亭1个,廊亭碑林7间11座,栽植绿化树50棵,绿地1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5盏,使川区的人居环境及文化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三是围绕协调服务抓社会事业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村级阵地、文化、卫生、科技培训等设施的投入,投资350多万元,规划新建集村办公场所、文化室、图书室、卫生所为一体的村级活动阵地5处54间,目前,已建成3处28间,正在建设的2处26间,建成农民文体中心3处12200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5套,在建2处5390平方米。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引导农民发展苹果、养猪、养鸡、蔬菜、荏籽等专业合作组织5个,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年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使全镇农村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健康协调发展。

四是围绕和谐抓管理,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民主管理水平。镇党委、政府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双培双带”、“三帮三联三增”、“创先争优”等党性实践活动,不断加强以村级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突出抓好制度建设和创新,使村级组织的民主管理水平全面得到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体会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镇做出了一定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尤其要切实搞好规划工作。镇党委、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首先要注重超前性,规划力争一步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其次要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做到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再次要注重严肃性,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同时强调,规划的实施要坚持量力而行,政府不搞大包大揽,更不搞一刀切。为此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我镇将邀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我镇新农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确保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是培育产业,夯实基础。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离不开产业支撑。我镇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出发,明确把新村镇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着力发展苹果、瓜菜、畜禽、劳务等优势骨干产业,采取建示范园区、抓龙头等措施不断加强基地化建设步伐,争取市场竞争主动权,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我镇以罗川、下南、沟泉三个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

村为重点,在全镇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四是统筹协调,完善考核。为了把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建立和完善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实行干部包村责任制,对重点工作建设情况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对年度工作实行年初承诺、半年督查初评和年终述职评议,对镇村干部实行民主测评打分;积极推行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的“一线工作法”。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

三、我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政策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从全局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需解决:一是一些农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全面。二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建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示范作用还不是很充分。五是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素质亟需提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镇党委、政府将协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

篇8: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

一、鼓足干劲抓落实, 进一步加快全省农村客运发展步伐

㈡加快优化运输结构步伐, 逐步提高农村运输服务水平

第一, 合理布局, 严格按照农村运输工作特点组织实施。围绕实施“市县乡三级1小时道路运输经济圈和一票通程客运网”, 积极推行“路站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构筑农村客运站场服务、客货运网络、运力保障三个体系。结合本区域农村客运发展的实际需要, 优先在国省道主干线、高等级公路沿线建站;坚持与农副产品集散地相结合的原则, 优先在农副产品购销的终端市场、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的乡镇建站;坚持方便农产品出省周转的原则, 优先在与邻近省区接壤的重点乡镇建站;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旅游景区建站, 以促进旅游客运的发展;行政村按照停靠站、招呼站两种标准建设, 停靠站按交通运输节点需求和商品流通需要规划建设, 招呼站按大的自然村和方便群众换乘进行设置。

第二, 积极部署, 全面完成农村客运站建设任务。结合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 全年拟投资8550万元建设150个乡镇汽车站、1500个行政村停靠站。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条件, 创新运输站场经营模式, 增强服务功能, 逐步完善高效、安全、便捷、通畅的农村道路运输网络, 提升路域经济效益。

第三, 严格规范, 加强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与管理。一是严格按照农村客运站建设规划组织实施, 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防止随意变更建设计划、随意改变建设标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二是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项目的基础管理工作, 对2008年以前纳入建设计划的未建项目, 要继续按照原计划加快组织建设, 对2008年以后的建设项目, 要建立项目库, 替代以往年度计划项目管理。凡纳入项目库的建设项目, 根据各地建站的积极性, 优先纳入计划建设, 确保项目按计划如期实施;三是加强对项目的监管, 重点做好交通部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监管工作。四是加强对资金的监管。要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拨款, 加强项目的质量控制。

第四, 科技创新, 加快农村运输信息网络建设。2009年我局将继续在有条件的乡镇客运站, 配备信息服务设施, 与各县 (区) 道路运输信息站的联网运行, 为农村提供客货运信息服务, 形成以农村客运站为信息采集点, 以全省统一的道路运输智能信息平台为交换中心, 覆盖全省主要乡镇的运输信息服务网络。

第一, 鼓励专业运输企业调整经营结构, 坚持车头向下, 开拓城乡公交市场, 把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引入城乡公交市场。

第二, 根据农村客运点多、面广、经营分散的特点, 引导广大个体经营户按照农村客运线路的分布, 组建农村公交专线运营公司, 推行规模化、公司化经营。

第三, 根据农村个体车辆流动分散、不易管理的特点, 引导个体经营户成立松散型、半紧密型乃至紧密型的联合体, 建立自律性的公司, 以遏制个体经营户之间的无序竞争, 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 结合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在车型结构上, 要把城乡公交车辆发展方向定位为安全、经济、实用。在运力布局上, 要深入调查农村客货流量、流向和流时, 合理调控运力投放。

㈢加强农村运输市场监管力度, 规范运输经营行为农村客运市场是一个广大、未开发被忽视的市场, 农村道路运输的立法、监管等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我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根据农村运输市场实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合理设立运管站, 或派驻运管人员, 加强对农村运输市场的监管。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甘肃省道路运输条例》及其配套法规政策, 依法行政, 依法治运。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农村运输市场环境, 切实保护运输经营者和运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 彻底杜绝拖拉机、农用车、货车从事农村客运的现象, 制止农村客运车辆超载现象, 确保农村运输的有序与安全。

㈣完善农村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确保农村运输工作安全有序一是严把运力准入关, 坚决取缔农用三轮车、拖拉机、“三无”车辆从事农村客运, 要重点查处由城市淘汰到农村的报废车辆非法运营的行为;二是严把农村客运企业资质关、运营车辆技术检验关和司乘人员资格审验关, 坚决制止超速、超载和疲劳驾驶等违章行为;三是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 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 认真解决农村运力超载严重、人货混装的问题, 杜绝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发生;四是强化农村运输经营者的教育和上岗培训, 未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考试合格的, 不得上岗;五是建立诚信考评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㈤加快乡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设, 抓好农村运输市场管理结合农村客运站的建设, 建设乡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有条件的乡镇采用“站所合一”的模式建设乡镇运政管理机构;无条件的乡镇, 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县级运政管理机构或委托乡镇政府监管。由乡镇政府人员或聘请的乡镇干部运政协管员, 负责站场运营和农村市场的监管。今后我们将重点加快乡镇设立运管站的工作, 通过完善乡镇运管站建制, 逐步加强农村运输市场的监管。

二、心系农民重民生, 全面开创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步伐是农村客运发展的中心任务, 也是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和保障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紧紧围绕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规划目标, 大力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程, 努力实现农村客运与长途客运、城市客运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㈠加大政策支持, 营造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良好环境根据当地实际, 紧抓城市公交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 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扩大客运市场开放程度, 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 切实打破区域限制和行业壁垒, 允许有资质的公交企业从事道路运输经营, 允许有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城市公交经营活动。要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 鼓励发展城际公交、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和乡村公交。积极协调物价部门, 制定适应城乡公交发展的运价体系, 四级公交企业采取政府指导价, 实行限价政策, 允许经营者可在运价浮动范围内, 按市场情况自行调节, 让老百姓坐得起、经营者有利润。

㈡大力发展城乡公交, 逐步建立四级公交网络四级公交网络是城市、城际、城乡、乡村公交网络。城市公交运营范围主要控制在城市规划区域内, 不得延伸到城市周边地区。城际公交是指服务于城市之间的城际公共交通, 城际公交里程主要控制在60公里范围内。市、州政府所在地的城乡公交运营区域控制在城市周边30公里范围内, 其他县区的城乡公交运营区域控制在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乡村公交主要控制在以乡镇为主的区域内。为进一步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我局将采取“先试点, 后推进”的方法, 在公布的10条城际公交班线、10个城乡公交示范区、34个乡村公交网进行试点, 探索适合我省城乡客运发展的模式, 进而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设四级公交网络。

㈢不断探索发展理念, 创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机制为了更快更好的在全省试点城乡客运四级公交网络, 我们就要建立适应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 明确其管理职责, 杜绝事企不分。一是实行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 包括公路客运、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二是对城乡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 (运价政策、税收政策、投资信贷政策) , 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城乡客运站点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使各站点能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效衔接, 与城乡规划相配套;四是树立城乡客运市场一盘棋思想, 对城乡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

㈣建立城乡客运现代企业制度, 用市场机制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城乡客运线路上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 坚持采用先进的组织方式, 实行“一线一公司”, 实现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 不得采取挂靠或承包等落后的方式经营。在车辆运行班次上可视情开通季节班、周日班、赶集班、劳务班、学生班、隔日班、休闲班等, 对于客流量小的线路, 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 打破“三定”原则, 减少直达班次, 采取分段、分区、滚动发车、循环运营的方式, 提高车辆实载率。

三、多措并举求实效, 确保全省农村客运发展顺利开展

㈠切实加强对农村客运发展的领导农村运输网络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 涉及面广, 投资较大。因此, 全省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加大解决问题的合力, 把农村运输网络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配套工程, 为农村运输网络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运输经营者的积极性, 努力将部门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 形成“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集中推进”的工作机制, 推动农村运输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㈡认真组织农村客运发展各项工作的开展农村运输网络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组织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落实农村运输市场监管、农村站场设施建设和市场秩序维护。各地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加强对各个乡镇汽车站、行政村停靠站的工程选址、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在保证完成农村客运站建设任务的前提下, 要全力做好车站建成后的运营工作。制定出符合本区域内农村运输发展的建设、运营方案, 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使农村客运站建成一个, 投入使用一个, 发挥效益一个, 切实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问题,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㈢全力保障减轻农村运输经营者负担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认真调查了解当地农村运输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和收入情况, 有针对性的研究扶持农村运输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减轻经营者负担;加强与工商、税务、国土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出台农村运输网络发展优惠政策, 解决相关税费问题。除争取税费优惠政策外, 在运力投入上, 实行运力投入贴息。提高办事效率, 简化许可手续。对申请从事城乡客运示范班线的经营者, 只要具备经营条件, 实行登记备案制,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准。新开辟的城乡客运示范班线, 给予该线路经营者三年专营权。专营期满后, 有两个以上城乡客运经营者同时申请该线路经营权时, 在都符合许可条件的前提下, 可优先许可该线路的原经营者。加快城乡客运运力结构调整, 大力推广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和农民出行需要的新车型。示范班线运力的投放上可享受交通部门贴息贷款扶持。对示范班线沿线的乡镇汽车站、行政村停靠点优先安排建设, 使示范班线沿线农村客运站点布局满足城乡客运一体化需求。同时, 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运输市场的运价体系。

㈣严格按照农村客运站建设总体要求开展工作

第一, 项目建设要求。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招投标管理规定和《甘肃省道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各地要做好乡镇汽车站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投标工作, 落实项目建设用地。二是乡镇汽车站原则按照《甘肃省乡镇汽车站建设标准图》设计建设;景区和民族地区乡镇根据实际变更设计外观形象, 使其融于景区、适合民族风情, 其他农村客运站不得擅自改变设计及建设标准。行政村停靠站由省运管局统一制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三是按照《甘肃省公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严格实行“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对工程质量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四是乡镇汽车站建设总投资40万元, 国家补助20万元, 项目法人自筹20万元;行政村停靠站单项目总成本控制在1.7万元以内, 由国家全额投资建设。

第二, 资产监管要求。一是农村客运站建成后, 省局委托各市 (州) 运管局 (处) 代行农村客运站项目国有出资人职责, 负责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未经批准, 场站不得改变用途。二是紧紧依靠当地乡镇政府加强对农村客运站的日常管理, 发挥农村客运站社会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 各县 (区) 运管所按照“三关一监督”行业管理职责, 加强行业源头管理。三是通过招投标方式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经营者或由站务公司实行合同经营, 在确保客运站场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开办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服务。

上一篇:帮民致富下一篇:节粮的宣传标语(14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