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民致富

2024-04-30

帮民致富(共6篇)

篇1:帮民致富

第129期

中共酒泉市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5月29日

用足扶贫政策科技帮民致富

——瓜州县围绕工作重点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落到实处

瓜州县抓住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环节,继续把整村推进、移民乡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开发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计划,真正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做到实处。目前,全县已争取到位第一批“三西”专项资金300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万元,创历史新高。项目计划在全县6个移民乡和老乡镇“两西”移民安臵点完成危房改造990户,修建暖棚圈舍500座,铺筑乡村道路8公里,衬砌渠道39.8公里,土地改良1530亩,枸杞种植9650亩,投资枸杞加工生产点一个,建设枸杞苗木基地100亩,栽植农田防护林1740亩,修建日光温室130座,调引羊只5950只,培训“两后生”200人,培训移民乡村干部及农民技术员1500多人,建设乡级网点5个。

与此同时,瓜州县因地制宜,结合土地特性、市场需求,在各移民乡大面积推广枸杞种植。今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7万1千亩,随着枸杞面积的迅速扩大,枸杞病虫害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该县林业部门针对当前枸杞病虫害多发季节,积极协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枸杞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至目前,已在双塔、沙河、七墩等乡镇推广枸杞病虫害防治10000亩,并进行枸杞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示范培训20多场次,参加培训群众达1800多人,发放防治宣传资料3000多份。通过学习培训和实地指导,使种植户们掌握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了对枸杞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为增加移民群众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瓜州县供稿)

送: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市级领导

发: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委,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省属驻酒各单位

(共印245份)2

篇2:帮民致富

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努力传播先进食用菌栽培技术,为农民脱贫致富开创新路

**同志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艰辛,懂得他们迫切需要摆脱单纯依靠种植粮食致富的愿望。从事食用菌行业后,深知食用菌的确是一项变废为宝、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好项目,于是努力钻研技术,从此开始了她洒播科技星火的历程。在千方百计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的同时,她努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产前,她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技术骨干培训和普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大培训,使广大菇农在产前能够系统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作到户均一个明白人。产中,她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每个环节都要挨家挨户的示范、指导,常年节假日不休息,风雨不误,一天下来,口干舌燥,腰酸腿疼,脚都打了泡。特别是香菇的接种环节,只有晚上接种杂菌才少,为确保成功率,她有时一个星期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为了使广大菇农有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她将自家的电话变成全县的食用菌技术咨询热线。产后,她一边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一边组织帮助农民销售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到2005年,带动4.5万农户生产食用菌8000万盘(袋),年创产值8亿元,比1995年增长7.5亿元;农民年纯增收4亿元,比1995年增加3.8亿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比1995年增加5800元。出现了卧龙镇75%的农户生产食用菌,户均增收7000多元,经济效益相当显著。全县上下形成了“千家万户养蘑菇、你追我赶奔小康”的局面,食用菌产业成了**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工程,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注重科研,大胆创新,全面提高食用菌科技含量,为产业发展增强后劲

作为从事食用菌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她深知科研的重要性,瞄准国际国内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大胆进行科技创新,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野生品种驯化、病虫害防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攻关,先后做试验50余项,引进新品种12个。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每一环节她都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记录,白天在田间操作,晚上对照问题查找资料,请教专家,一个试验要反复做上几十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研究,成功引种了杏鲍菇、榆黄菇等珍稀品种,成功驯化了野生鸡腿菇,还成功地向全县推广了生物防虫、以煤代柴蒸汽锅炉灭菌等10多项新技术,从而提高了**县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发展后劲。她主编的《食用菌栽培实用技术》一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成为当地食用菌生产的指导性教材,并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主笔起草的香菇、滑子菇、菌种三项生产技术规程均被市技术监督局定为承德市地方标准,无公害滑子菇技术规程通过省级认证作为**省地方标准。为全省食用菌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打下基础。

为引领**食用菌产业更快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她多次在全县食用菌产业研讨会上提出前瞻性设想,大胆提出 “质量立菌、科技兴菌、龙头强菌、市场活菌、菌兴百业”的发展思路。她还多次组织各经营企业参加国家、省的展销会,宣传**食用菌品牌,扩大企业知名度,目前**有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2家、市级4家,总固定资产达到1亿多元,年加工食用菌产品3万吨,培育打造了“森源”、“润隆”、“三棵树”、“乾岁”等4个知名品牌。几年来,她谋划撰写食用菌产业项目材料达30余项,为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壮大,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县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产品集散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县”、“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

爱岗敬业、兢兢勤勤、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为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大发展尽心竭力

**同志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凡事率先垂范。2000年中国北方第一届食用菌交易大会在**召开,她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将出生刚刚满2个月的女儿托给亲人照顾提前上班,全身心的投入到大会的各项工作中。作技术推广工作就得深入基层,好多次为了把所有菇户的问题解决完,直到深夜才能回到家中,望着才满5个月含泪待哺的女儿,她心里总有着说不出的滋味。在食用菌办公室刚刚成立之初,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她带领工作人员一面要作好产业的科研服务、行业管理等系列工作,一面还得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搞生产创收为职工发工资,三年多从未休过一个节假日,经常是浑身锯沫满身尘土,但她毫无怨言,默默无闻的带领大家苦干,在她们的努力下不但解决了工资问题,还弥补了科研经费不足,受到了县委县政府表彰。她常说:“不付出劳动就没有回报,这个时代是以工作论英雄、靠发展比高低、按成果行奖惩的时代,有为就会有位”。正是因为她们努力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将食用菌办公室列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她本人也走上了副科级领导岗位。为了带动全县农民通过食用菌产业增收致富,2005年她甚至毅然放弃了到条件更好、待遇更高的承德市农业局工作。中国供销商情《食用菌市场》杂志社记者曾这样评价她:作为女儿,她为了指导菇农生产常年奔跑在乡下,与年迈的双亲同在一个城市却数十天不能相见;作为母亲,她为工作把刚出生2个月,嗷嗷待哺的女儿托给亲属照顾,全身心投入食用菌产业各项工作中;作为妻子,她为出差考察把丈夫长时间抛给方便面和脏衣服。有人说,做女人难,做一个既要顾家、又要顾工作的女人更难。在家与事业之间,**还是坚决地选择了食用菌,这个关系到**大半数农民家庭幸福的事业。

几年来**带领办公室科技人员不断实现着新的超越,在本着“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高效益示范”原则建起的占地1000亩的十大标准化示范园区,对推动**县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使**食用菌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更具吸引力。近日她又潜心研究开发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争取实现产业零污染、资源利用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奋斗在食用菌战线上的领头人,她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她的工作信条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食用菌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她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实现**县食用菌产业“1188工程”目标,即规模1亿盘(袋),产量10万吨,产值8亿元,户均增收8000元的宏伟目标而深入地谋划并忘我地工作着。

篇3:帮民致富

在赵世荣家, 仅蚕桑一项收入就超过6 000元, 在全村乃至全乡都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蚕桑种植大户, 更是出了名的农函大优秀学员。赵世荣初中毕业后, 一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多年来, 他和众乡亲一样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辛勤耕耘着每一块土地。但由于当地土地贫瘠, 资源缺乏,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一家五口人一年的收入仅能达到温饱。面对贫困的农村生活, 经济来源少, 尤其看到大多数村民仍在温饱线下徘徊, 他没有灰心, 没有悲观失望, 没有出去外面打工挣钱, 决心在自己的家乡闯出一条能够让村民快速致富的路来。

2002年, 他加入郭大寨乡蚕桑产业协会, 致力于蚕桑产业发展。 他通过在县城工作的弟弟介绍, 了解到种桑养蚕特种养殖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及广阔市场前景, 决定首先在自家进行尝试。事业要成功,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作支撑。为了攻克技术难关, 熟练掌握养蚕技术, 他放下家里的活计, 于2002年4月专程到大寺乡养蚕大户杨文荣家里学习求教, 走出家门取经, 边学习农村实用技术, 边看实际操作。他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 技术学到手了, 心里踏实了, 信心也增强了。

2003年, 他在自家地里引种2亩桑园开始养蚕, 做示范样板, 当年并获得成功, 经济收入净增1500元, 第二年又增加了2 000元, 家里建起了沼气,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他家发展蚕桑面积超过7亩。他通过连续地参加农函大培训, 学习蚕桑专业知识及养蚕技术, 用于养蚕的生产实践中, 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收入。

篇4:组成协会闯市场 帮民致富领风骚

马灵芝娘家在赤眉镇东北川村,她中专毕业后跟随内乡县著名的油桃专家学习种植油桃,掌握了一套林果育苗、嫁接技术。后来她嫁到邻近的赤眉镇杨店村,历任妇女队长、村计生协管员、村妇联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县人大代表等职务。杨店村辖1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积2.1万亩,耕地面积1460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为了引导村民致富,马灵芝把油桃种植技术从娘家带到婆家,又从婆家传授给邻近的乡亲们,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近年来,马灵芝又牵头创办林果协会,带动全村林果产业快速发展。到2012年底,全村以油桃为主的林果面积已达3250亩,年产值630万元。全村村民人均林果产业收入3600元,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的有一千余户,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

一个山村妇女,何以有此不同凡响的作为呢?日前,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实地采访了她。

建立林果协会,促进产业发展

杨店村在林果业发展初期,曾一度遭遇“政府管不好,村里管不了”的困境,果农想种桃树买不到好苗,产了桃子卖不出去。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短板”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发展林果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为摆在村干部面前的头等大事。

1998年3月,内乡县“两会”期间,马灵芝以县人大代表和村主任的身份,向县、镇领导提出了《关于组建林果协会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1998年夏天,杨店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讨论,决定采取“自愿入会,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组建“杨店村林果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和具体的发展规划与工作制度。

林果协会从成立之初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马灵芝通过对产业规划的说明,并通过协会的广泛宣传,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进而将计划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十多年来,在协会的组织下,一个个新品种被引进杨店,一项项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杨店油桃的品牌打响了,市场打开了,全村群众通过发展林果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协会在服务群众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会员越来越多,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能力逐年提升。

如今,杨店村形成了“人大(代表)提建议,支部搭台子,协会唱主角,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发展局面。林果协会已经成为引领农民群众发展支柱产业、快速脱贫致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从杨店村的实践可以总结出,抓住协会,就抓住了组织生产、服务群众的载体,就抓住了促进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从马灵芝的履职实践来看,尽管她是农村人大代表,只要心系百姓,积极大胆履职,同样可以不同凡响,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发挥协会作用,搭建致富桥梁

马灵芝向笔者介绍了杨店村林果协会在服务群众方面的三大功能:

一是引进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协会分别挂靠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山东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和教学单位,先后引进“五月火”、“曙光”、“艳光”油桃,以及“井上李”、“巨李王”、“金太阳杏”等十多个果树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比较优势明显,亩均效益大幅提升。根据不同季节和果树生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协会还通过印发实用技术资料,利用各种会议或在公共场合推广最新实用技术。在协会的不懈努力下,杨店林果产业的品种和技术应用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生产的优质无公害水果已远销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

二是聘请林果专家和技术员开展全方位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最近三年,协会先后聘请外地专家到田间地头示范指导,举办各种专题讲座12次。听课的除本村果农外,还有闻讯而来的周边乡镇的群众,共计两万多人次。马灵芝还邀请内乡著名林果专家邵元龙和张喜政多次到杨店村授课,深受果农欢迎。

三是对外开展品牌营销,对内抓好市场管理。每个种植季节来临前,协会都有专人及时收集全国大型水果市场销售信息,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引导果农适时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预防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协会还发挥与外界联系广泛的优势,主动为果农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全力维护本地果品市场秩序。

协会教育果农诚信经营,不坑蒙客商、不以次充好,注重培养壮大本地果品经纪人队伍,鼓励他们走出山门闯市场,约束他们不欺行霸市,不压级压价,使交易公平有序。如今协会得到了客商们的高度信任,已经和一百多家客商建立了常年业务联系,形成了稳固的购销合作关系。

依托林果协会,开展帮富活动

杨店村林果协会的大部分会员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和技术能人,他们不仅带头致富,还通过技术帮扶为非会员果农排忧解难,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先富带后富”,帮助村里其他有困难的农户发展致富项目,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冬季果树修剪时节,协会会员都会自发为村里的困难户义务修剪果树;春季管理时,会员又会义务为困难户打药施肥。马灵芝以身作则,手把手教授果农嫁接技术。副会长贾石武是镇人大代表,也是林果专业户,懂技术,会管理,家庭年收入在六万元以上。两年来,他积极协助马灵芝工作,主动帮扶本组贫困户贾胜利修剪油桃树,提供资金和水泵,在他的帮助下,贾胜利掌握了油桃种植技术,每年增收两千元以上。

在马灵芝的倡导和带领下,林果协会每年为贫困户办好事实事都有上百件,以富帮贫,在杨店村形成了团结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倡导新兴产业,发展“农俗经济”

2010年,赤眉镇党委、政府采纳马灵芝的建议,在杨店村林果协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赤眉镇林果协会,团结更多的人共同致富,受益群众达3021户。在协会的组织安排下,杨店、东北川、鱼贯口等林果大村的果农们又开发了新的致富项目——林果田园风光旅游,以农家乐庄园为主体的田园旅游如火如荼,让当地农民赚得盆满钵溢。

笔者去赤眉镇采访期间,恰逢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开幕,只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人声鼎沸,鸡鸣犬吠,马蹄得得,铃铛声声,高大的骏马,美丽的华盖,一辆辆具有西域风情的旅游马拉车,载着城里人在油桃沟的生态林果园内来来往往,红艳的果花,开心的笑脸,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清明节前后,城里人趁着大好时光都想到农村过把“农俗旅游”瘾,“农俗经济”给农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在旅游景点赶马拉车的都是当地的农民,一辆马拉车上设有5~8个座位,坐在上面可尽情观赏周围的风景,并且招手即停,因此城里人称它为“马的”。坐“马的”观风景,不仅美观环保,而且增添了“春风得意马蹄疾”和“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情趣。

近两年来,马灵芝还建议县里进行农家田园风光旅游服务培训,并组织本村村民集中到内乡县宝天曼等旅游景点学习旅游接待与服务,邀请旅游、植保、环保专家到村里进行规划和指导,她还到南阳、武汉、西安、郑州等地联系旅行社,进行旅游推介,扩大游客资源。游客们大多是举家出动,玩在田野、食在农家,或采野菜包饺子,或坐“马的”赏美景,或池边垂钓,或亭下小酌。农家的埂花棚菜、上柳下藕,让他们个个笑逐颜开,流连忘返。如今,以油桃沟为主要景点的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农村返璞归真,旅游健身,以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俗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杨店村农民张志国驾着“马的”,甩着马鞭,感慨地说:“马灵芝可真是有眼光,不光是引导农民栽种油桃树发家致富,而且还发展农家旅游,多种经营让我们富上加富。”当笔者问他究竟收入如何时,张志国高兴地说:“我家种的油桃每年收入三万多元,儿子和儿媳妇还开了个农家乐宾馆,每天都赚不少钱,你再看我这马车,一天挣个百八十块那是没问题的!”

在马灵芝的主导下,杨店村通过林果协会,不仅带动了林果产业的发展,使全村群众走了富裕路,而且村里其他工作也稳居全镇前列。杨店村先后被国家绿化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省级生态文明村”,被市政府命名为“双文明村”、“市级生态文明村”和“新农村三级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篇5:帮民致富

面对持续三年的严峻干旱灾情,蒙自市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工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关于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动员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投入抗旱救灾工作。

一是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为抗旱救灾捐款。3月7日委局机关及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为抗旱救灾捐款共39800元(副科以上干部人均1000元)。同时,全体干部职工带头节约用水,做到“刷牙少用一口水,洗脸少用一杯水,洗浴少用一盆水”、“每月少洗一次车”,遇见浪费水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和劝阻,以实际行动“节水抗旱”。二是加强对全市抗旱救灾工作的监督检查。从四个方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全市抗旱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加强对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抗旱救灾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部门履行抗旱救灾职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抗旱救灾捐款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财政拨付抗旱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是深入“四群”教育联系点调查了解旱情,竭尽所能为群众化解饮水困难。全体干部职工按照“三深入”和“四群”教育的要求,结合当前抗旱救灾工作,深入到联系点、联系户调查了解情况,尽自己所能帮助群众化解饮水困难,确保群众有水喝。并力所能及地联系有关部门为挂钩联系点建立农用化肥代销供应站和便民小超市各一个。全体干部职工将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落实,机关中坐办公室的少了,下联系点的多了。

云南省蒙自市纪委赵昆京

邮编661100手:***

篇6:帮民致富

近年来,我村党总支面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民群众想致富、盼技术、要服务的需求,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抓合作社、抓帮带,使农民得实惠的新路子,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找到了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不仅实现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而且更好地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取得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

一、主要做法

(一)支部创建小农场,引导农民种植。以前我村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交通非常不便,招商招不进来,村里没有一分可支配资金,没有一家企业,穷得叮当响,还欠银行10多万贷款。村里的农民大多靠种植西甜瓜维持生计,但因缺技术、没市场,农民收入少,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还比较贫困。

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给贫困的塘北村带来了转机,带来了希望。学教活动中,村党总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倾听群众的呼声,深切地感受到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种植难”、“销售难”。面对群众的所想所盼,村党总支通过调查研究,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思路,由党总支创建小农场,作示范,引导农民种植,利用村里集体的18亩土地和通过“夏统秋分”从农民手中流转来的20亩土地办起了村级集体小农场,由村干部负责承包经营,开始种植西甜瓜。

在小农场发展初期,村干部们总是身先士卒,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村党支部一班人的身影。没家底,缺资金,许多村干部毫不犹豫地带头拿出家里的积蓄,投入到小农场的建设中去。没经验,缺技术,村干部利用休息日坐公交车,自费到区农委、区农校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方式和技术。瓜果成熟时,村干部还义务在田间轮流值班,全身心撲在小农场上,顾不上自家的自留地种植的西甜瓜。由于村干部们的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第一年小农场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造利润20余万元,使村级经济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小农场西甜瓜种植的成功经验,给村党总支带来了信心。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小农场基地的辐射效应,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在栽培西甜瓜时期,村党总支请来市、区农业科技专家,到田头为农民上课,这种“直观型”的科技传授方法使农民很快学到了许多科学种田的知识。农民说:“到田间来讲课易听、易懂,我伲学得会。”通过示范、培训、指导,如今小农场已被建成村推广农业新科技和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小农场种植规模也由最初的38亩发展到200亩,年产瓜果8万余箱,年销售突破600多万元,被上海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列为“上海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上海市农业标准化基地”,并打出了“田博”品牌,成了上海市民关注的农产品品牌。

(二)支部领导合作社,帮助农民销售。引导了农民如何种植,但如何帮助农民销售,这一问题摆上了村党总支的议事日程。村党总支深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只有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才能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的格局。针对农民面对市场销售难的无奈,村党总支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想方设法帮助农民销售,确立了“内抓质量,外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上海田博瓜果合作社。村党总支始终坚持“支部组织领导、指导经营合作社、党员示范带动、农户积极参与”的管理理念,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参与但不干预,主要负责指导、制订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合作社重大事务由村党总支研究决定,确保合作社在规范中运行。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田博瓜果合作社专门负责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村党总支规定合作社必须坚持“五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得搞强迫命令,在有偿收费过程中不得违背农户的意愿,在营销过程中不得低于市场价格压价压级收购农副产品,在包装、宣传产品过程中不得向农户摊派费用,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不得撕毁与农户的“定单”,从而确保了合作社在规范中运作和发展。每年合作社发挥“田博”品牌效应,以高于市场价30%~50%的价格收购农户优质的西甜瓜。这不仅减少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也保证了农民的收入。目前,西甜瓜种植户户均纯收入提高到每亩近1万余元。一年下来,原贫困户每户纯收入都能超过2万元,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三)支部开展帮带活动,带领农民致富。村富不算富,民富才是富。在艰苦的创业中,党总支是创业的核心组织。村党总支把一些技术骨干党员确定为党员示范户,使他们不仅自己带头致富,还要帮带群众发展西甜瓜种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形成了在党总支牵头下的一名骨干党员带多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党员带多名群众的工作网络。目前该村已有32名党员与43名群众结对帮带。同时,村党总支以合作社为舞台,大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鼓励广大党员要带头学技术,全村党员个个有岗位,人人能干事,许多党员成为了示范户,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老党员周银祥,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户,帮助20多户瓜农掌握了种植技术。

为了使村里的贫困户尽快富起来,村党总支积极开展了“科技扶贫工程”,邀请专家前来开设“田头课堂”、室内课堂。8户贫困户被招收到小农场瓜果基地工作,学习种瓜技术。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分别获得了好收成,经济收入最高的一户达到4万余元,一般也有2万余元。针对贫困家庭较多的状况,村党总支还专门建立了“幸福工程”基地,让贫困家庭优先到基地就业,村里为他们免费提供种植投入,包括大棚、土地,并采取党员结对、三年连续扶助的方式,第一年帮助他们脱贫,第二年夯实基础,第三年使他们真正致富。农民真的富起来了,全村农民把种瓜当作一项主要的经济来源,种瓜热情高涨。许多农民动情地说,“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农民的“靠山”、农民的“富山”、农民的“金山”。

二、取得的一些成效

自创办小农场,实施“支部+合作社+农户”以来,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我村终于摆脱贫困。目前,村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7300元。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镇工作先进村”、“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幸福工程先进集体”、“上海市平安小区”等荣誉称号。

一、找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使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了巩固。“支部+合作社+农户”创新了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和组织形式,站到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积极依托合作社,抓市场、抓管理、抓服务、抓发展,实现了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村党总支在抓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合作社和小农场作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重要基地,开展了“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户挂牌”等活动,找到了基层党建和经济工作的结合点,找到了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又能经常得实惠的连接点,对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推进了农村产业化进程,使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支部+合作社+农户”把村党总支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的优势和合作社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机制,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塘北村种植业结构得到了及时地调整,西甜瓜种植面积突破了千亩大关,500多家农户都种上了西甜瓜,目前,种植西甜瓜已经成为塘北村的优势主导产业。

三、提高了致富能力,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实践中,村党总支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重要位置,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一是在降低生产成本上得实惠。西甜瓜种植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产生了规模效应,在种子采购、生产管理、瓜果销售等各环节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二是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上得实惠。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小农场取得了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使用标志,“田博”牌西甜瓜畅销市场,深受顾客欢迎。三是在拓展市场上得实惠。通过发挥合作社的信息网络优势,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合作社对农民种植的西甜瓜做到“统包统销”,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销售产品了。四是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得实惠。村级经济壮大了,村党总支不忘为村民办实事,努力改善、丰富村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近几年来,村党总支把兴办小农场及创建合作社积累的集体资金大多投到了农业基础设施和村公益福利事业上,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修筑了村白色水泥路30多公里,形成了“五纵三横”的村水泥路网。翻建了新的办公用房,配备了乒乓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和健身苑。村里还出资补贴一半钱,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通过各项实事工程的开展,村民得到了实惠,出行方便了,娱乐活动丰富了,生活环境也改善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帮民致富】相关文章:

科学致富04-30

农民致富05-08

快速致富05-12

致富奇书全文05-13

致富好项目05-08

创业致富范文05-16

思考致富上范文05-21

农民致富典型范文05-30

农村致富典型事迹07-10

勤劳致富事迹材料07-12

上一篇:考研政治 细心备考 克服浮躁下一篇:省建设厅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