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2022-08-31

工作汇报总结指的是对一定时间段工作,或者一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书面总结,那么,工作汇报的正确格式和内容要求如何?应该怎么写出一份重点突出的工作汇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党支部、村委会

(2011年12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位于罗江河上游,距城口县城25公里,幅员面积15.8平方公里,辖15个社、368户、1474人,劳动力880人,耕地面积2447亩。自2008年12月被列为重庆市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县老促会、农委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罗江村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于后。

一、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

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罗江村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全面落实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以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主线,以产业培育、村级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房风貌改造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村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强力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生产加快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三年努力,培育形成花卉苗木这一特色产业,现有苗木基地186亩,产值269万元,带动62户农民每户增收7100元;通过大力引导,新发展毛猪养殖1120头,新增产值202万元,带动350余户农民每户增收3500元;通过对接加工企业,发展山地鸡规模养殖24600只,总产值197万元,带动103户农民每户增收6600元;新发展韩国萝卜320亩,豇豆80亩,洋姜105亩,使农民获利48万元,带动110余户农民每户增收4400元。

二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一是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2011年实现劳动力转移140余人,创收150余万元;二是农民就地务工大幅增加,带动22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3500元。

三是巩固传统增收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牛、山羊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蜂活框养殖。鼓励农民改造旧茶园,连片发展茶叶产业,充分利用高山笋竹资源,通过实施低产林改造提升经济效益。传统增收产业新增产值98万元,带动24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4100元。

据估算,2011年人均纯收入将达5600元,与2009年相比户均增收1万元,90%以上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二)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力改善交通条件。三年来,罗江村级公路实现从无到有,到覆盖全村80%农户,现已修通16公里,硬化3.5公里,基本解决了12个社1228人的交通运输问题,还有4公里村级公路已纳入规划,正紧张筹备准备施工。三年来,新建人行便道10公里,改善了4个社112户455人的出行条件。

二是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借助示范村建设机遇,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建水池3个,160 立方,维修水池15个、600立方,更换供水管道12000米,实现罗江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三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三年来,新修河堤473米,保护农房32户130余人,恢复和保护耕地14亩。2011年10月新启动老屋营300亩土地整治项目,将使14社、15社42户128人受益。

(三)全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村风文明进步。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三年来,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全民养老保险政策,覆盖全村人口;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已有586人自愿转户,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二是认真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村村通广播,传播科技知识和先进理念。利用卫生室、三农服务站,满足农民就医、农资服务需求。利用图书室、运动场等设施,组织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并于2011年1月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四)认真搞好乡村建设,促进村容整洁卫生。

一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三年来,沼气池建设从无到有,到覆盖全村的60%,建成沼气池188口,沼气服务站1个,推动清洁能源进入广大农户,并建立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长效机制。

二是大力实施风貌改造和危旧房改造。通过实施主干道农房风貌改造,农房品质大幅提升,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为生态旅游开发和新农村整体形象增添了不少亮色。同时正在进行D级危房和C级危房的调查摸底,争取用一年时间全部消除D级危房和C级危房。

三是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整治作为常态工作,通过整治,做到了房前屋后无淤泥,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通过沼气池建设,人畜粪便入池,有条件的农户,做到厨房、厕所、畜圈三分开;对人行路硬化了的地方实行分段包干,生活垃圾在指定的地方深埋或焚烧,全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卫生村”。

(五)注重搞好自身建设,促进民主科学管理。

一是阵地建设取得巨大改观。原罗江村公共服务中心,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更无真正意义上的接待室、会议室等办公室,村上开会或群众办事都十分不便。2010年4月异地重建后,现在的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400平米,占地面积1000平米,硬化院坝300平米,绿化100平米,内设办公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农资超市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并通过认真落实“三项制度”、“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打造成为了服务群众的示范点。

二是组织建设得到大力提升。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主导作用,建设党务村务监督组织,配齐配强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引导团支部、妇联、民兵连、残疾人协会、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认真履职、发挥职能,打造了一支坚实有力的村级管理队伍。

三是民主管理得以贯彻落实。认真推行听证会制度,对村上重大问题搞好“四议两公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二、今后工作重点

当前,罗江村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九重山的开发,打开了罗江旅游生态村建设的大门;工业园区E区的落户,将让罗江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城万快速公路通道的修通,让罗江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人流物流的汇集和企业的集聚,将带动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和群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落实“二十字方针”,明确工作重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奋力推进罗江实现

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现代产业

一是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在发展苗木产业、山地蔬菜产业、山地鸡产业时,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发动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对村社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发展规模经营,让广大农民享有按股分红的权益,使农民获得更稳、更高、更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二是服务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认真解读农民土地承包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政策,全程服务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协助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这一困境。

三是发展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借助市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自主创业,发展微型企业。借助九重山开发和园区建设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打造创业街,繁荣夜市经济,发展个体工商户。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借助园区企业入驻投产的机遇,针对性地培训,增加就近就业;二是认真做好渠道建设,做好劳动力输出。

(二)推进城乡统筹

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村级基层文化、体育、村邮站、村卫生室等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二是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集约利用土地,

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农房品质和市场价值。引导农民到新村和小城镇集中居住。

三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借助庙坝镇场园一体化建设机遇,按照功能分区,打造成为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罗江河上段中心村。

(三)发挥组织作用

扎实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强化学习锻炼,提高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中坚带头作用。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学习培训,大力解放思想,大力培养团结协作、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加大阵地建设力度,努力打造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搞好民主管理。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荒,农村劳动力紧缺。村内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大量的“空壳户”,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缺乏有生力量。

二是融资难。农村抗风险能力弱,农民融资困难。

三是缺乏优势的农业发展项目。除了传统种养殖业,没有形成覆盖全村、带动周边的优势发展项目。

四、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罗江示范村建设,特别是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请求市县老促会、农委及相关部门帮助推荐引进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带动罗江村加快发展。

总之,我们决心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加快罗江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如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让老区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

谢谢!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去年以来,我县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县情,扎实开展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点多面广、辐射力强、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态势。目前,全县共抓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66个,全面消灭了“空白村”,总共涉及村庄230个、农户10111户、人口40304人,分别占

全县村庄、农户和人口的28.3、30.1和30.8,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建设新村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采取科学灵活的措施,妥善处理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促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1、规划先行、科学引导,催生新村镇建设“内动力”

规划是新村镇建设的龙头。我县本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原则,把规划设计摆在突出位置,县乡两级都成立相应的规划机构,建设的整个过程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并在具体工作中牢固树立二种意识,有效提升了新村镇的建设品位。一是特色意识。在规划中强调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客家风格,不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如,我们根据**山多地少、宅居地更少,农民经济条件较差,原有房屋较整齐等实际,重点以整治美化型的建设模式为主,同时辅于拆旧建新型、异地新建型,在全县266个示范点中,上述三种模式分别为253个、5个、8个。二是生态意识。围绕建设“生态**,绿色家园”这个目标,树立了“绿色农村、绿色**”的理念,规划突出环境保护。如,在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改”规划编制工作中,**县注意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通村公路的改造规划中尽量避开良田,少占用耕地。在示范点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建成了金龙镇烧斗村新村建省柴灶、南迳镇南迳村古楼岗下围建沼气池、金龙镇陂头村新村安装太阳能等一批特色示范点。

科学引导,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建设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方面,突出典型示范。充分发挥2004年第一批25个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村支部书记、理事会成员到示范点参观学习,通过亲身感受示范点的巨大变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政策促动。一是资金补助。县级按示范点可享受资金补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30予以补助;乡镇坚持不负债的原则,第二批按示范点可享受资金补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10-15予以补助,第

三、

四、五批可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少于示范点可享受资金补助建设项目工程造价10的补助,或者不补。2005年县补助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县直单位帮扶2004年接待费(剔除招商引资部分)的20;驻县单位分三类分别帮扶1万元、0.8万元、0.6万元;捆绑部分农、林、水和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目前,第二批100个新村镇建设示范点已完工并全部通过了考核验收,县级补助资金217.9万元已全部到位。第

三、四批部分建设示范点的预付资金29万元也已下拨。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出创业人员捐资。如,县华星氟化公司、县高峰公司分别捐增10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县酒厂不但捐赠现金3万元、物资3.6万元,而且从明年起将设立“**酒厂资助新农村建设基金”,县个体工商户陈启兴捐款1000元,目前,县新村办累计受到捐款、捐物达42.15万元。二是规费减免。县规划建设部门无偿为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县国土部门对拆旧建新的,只收取办证工本费;县林业部门对自产自用竹木免征规费;县金融部门实行贷款倾斜,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享受低息。

2、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构建新村镇建设良性竞争机制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力保障。为此,我县采取了“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办法。

首先是自主申报。按照“三个不搞”和“五个优先”的原则,由群众自主决定是否设立示范点。“三个不搞”:即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的不搞、群众筹资未达到应出资60的不搞、居住率未达到60的不搞;“五个优先”:即大点优先、难点优先、申报率高的优先、“三清”动作快的优先、群众自筹资金多的优先。我县第二批示范点计划建设100个,但群众自愿申报率90以上的村庄达到了130多个,有的乡镇还出现了群众争相申报示范点的喜人局面。

其次是动态管理。针对少数示范点农民在申报时热情高,但进入实质性阶段特别是遇到困难时积极性低的现象,我县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调整,对建设过程中农户积极性差、工作进度慢的示范点及时进行调整。如在第二批示范点的建设中,根据督查情况,我们先后对示范点进行了3次调整,第一次初步确定了113个示范点;第二次撤消了2个示范点,增补了2个示范点;第三次撤消了14个示范点,增补了1个示范点。经三次调整,最终确定了第一批的100个示

范点,由动态管理转为强化管理。又如南迳镇罗田村陈屋示范点,第二批示范点建设中,因积极性不高被撤消,后来受周边多个示范点的影响,产生了强列的建设愿望,在第三批示范点开始申报时,该组群众第一个自主申报,申报率高达100。

3、农民为主、干部帮扶,形成新村镇建设整体合力

一是农民为主。按照“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

则,在建设过程中,出资以农民为主(建设总造价的60)、投工投劳以农民为主。

二是理事会牵头。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定,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如城厢镇黄埠村沙坝子的曹水洲,经群众推选为理事会会长后,毅然辞掉了在赣州的务工工作,连续4个月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促使该示范点在4月底已基本完工。

三是干部帮扶。针对当前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多数村庄脏乱差严重、三清任务繁重等现状,我县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组织县乡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帮扶新农村建设,要求县直单位派出由1名副职带队、一半的后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自带生活用品、自开伙食住在示范点,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投工投劳,协助筹集资金、搞好规划。同时,市里还派出了6个工作队在我县抓新农村建设工作。据统计,在全县五批266个新村镇示范点建设工作中,84个县直单位共帮扶230个自然村庄,共下派干部1276名。如县财政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在组长谭世荣同志的带领下,从元月份开始,一直坚守在示范点上,组织召开户主会并推选出理事会成员、协助理事会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发动工作等,4月底该示范点的新村镇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在第三批新村镇建设中,市高级技校工作队,在陈贻金同志的带领下,不怕艰苦、长时间坚守在示范点上,目前,该示范点的新村镇建设工作已初步成形。此外,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我县从今年8月份起,从有关单位抽调下派了28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其中,从县直、驻县扶村单位抽调下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员225人,从建设、交通等5个部门抽调下派村镇规划建设指导员44人,从农业、果业等部门抽调下派农业科技指导员11人。

4、建章立制、强化考核,确保新村镇建设强势推进

抓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时一事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确保示范点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在实际工作中,我县建立健全了四项机制。

一是挂点联系制。要求县级领导干部做到“三个一”,即在每批新村镇建设中挂点负责一个乡镇,负责一片“三清”,抓好一个以上示范点建设;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负责督促、协调本乡镇的示范点建设,并分别抓好1个以上示范点的建设;县直单位挂点帮扶一个行政村,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的建设。

二是全方位督查制。即:正副组长督查制,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每月对各乡镇示范点的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情况在全县通报,并通过督办函进行督督办。今年以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先后10次带队深入到示范点进行全面督查。县级领导督查制,挂点乡镇的县级领导每个星期对所挂乡镇示范点的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查,督查情况在本乡镇通报。专项督查制,县新村办每10天左右对全县示范点开展1次专项督查。现场调度制,2004年,我县两次组织由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现场调度会,现场督查,现场评分;今年,我们又先后召开了9次工作调度会。

三是自我管理制。各示范点结合本村组实际,普遍制定了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合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甚至到人。各示范点普遍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向农户收取一点,市场化运作筹措一点”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理事会成员工资和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维护管理费用问题,保证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同时,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定期检查、户主民主评议等制度来强化督促落实,防止村民不履行义务。

四是严格奖惩制。根据督查情况,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工作踏实、任劳任怨、成效明显且符合条件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前段时间已提拔重用了19名干部;对责任心不强、措施不得力、工作成效不明显的,除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外,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年终,还将对乡镇、挂点单位和示范点进行考核,考核主要根据示范点建设的难易程度(难度系数)、质量高低(优质工程)、示范点个数和建设速度等方面情况,对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差的进行通报批评。

(二)培植新产业

1、壮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编制产业规划、实施分类培植等措施做强做大蔬菜、蚕桑、烟叶、生猪饲养和以脐橙、椪柑为主的果业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今年1—9月,已完成商品蔬菜种植6.4万多亩、烟叶2800亩,蚕桑稳定在10000多亩,生猪出栏稳定在90000头,果业面积达20000多亩。

2、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能人加农户等形式,积极发展规模化的蔬菜种植、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目前,全县确定了以城厢镇、南迳镇为重点的5个无公害蔬菜专业乡(镇)、14个专业村;确定以金龙镇、城厢镇为心,以中寨乡、陂头镇、大吉山镇及乡镇果园场为重点,建立年出栏8万头外销生猪优势产业区和优质仔猪扩繁供应基地。

3、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优惠、挂点联系等措施,采取外引内联、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重点扶持了县丝厂、华云竹业、万头猪场、农艺发展(香港)公司等企业,促使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的覆盖率达68。

(三)培育新农民

我县建立了新农民培训四级网络体系(县有培训基地,乡镇有科技网校,村有培训点,组有文化中心户)。目前,全县已举办123期脐橙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蚕桑实用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0164人次,82期电车操作技能、制衣制鞋等方面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合格人数1343人,其中,获初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有1159人,就业835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1、强化培训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108个培训基地,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94个,产业工人培训基地14个(其中,政企联办基地5个),并形成了以蔬菜、电车为主的骨干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已聘请各类专业教师35人。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对具备“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资格的教师进行了培训。

3、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今年,县财政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知识化工程,各乡镇也将拿出不少于3万元的资金用于农民知识化工程。

4、开设“农民科技网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新技术新知识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大力开设农民科技网校,目前,已在9个乡(镇)分别开设了9个“农民科技网校”。主要采取平时重点对乡镇干部进行培训,逢圩日重点对种养大户和村、组干部进行培训。目前,已对全县90的乡镇干部、111名村、组干部和362名农民进行了上机操作、网上搜索等基础性知识培训。

5、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对培训后自主创业的农民,在办理执照和各类经营许可证时,给予优先照顾;在贷款、承包、新项目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村干部的选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的聘用时,给予优先录用。

(四)组建新经济组织

我县本着“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协会模式。即:县级建立以高峰公司为龙头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乡镇建立经济发展总协会,村级建立各种专业协会,组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共建立较规范的蔬菜、果业、蚕桑、渔业等协会74个,覆盖农户率达40以上,大大提升了农民组织化和产业规模化进程。如,城厢镇黄埠村蔬菜协会现已发展会员153户,通过协会带动,上半年,发展商品蔬菜400多亩,仅种植蔬菜就可实现户均收入1600多元。又如,龙源坝镇雅溪村自发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目前,该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一步,我县重点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农民以林权入股加入县高峰公司,组建规范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五)塑造新风貌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始终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塑造农村新风貌当着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开展了“塑造农村新风貌”主题活动,具体目标达到“六个一”,即:成立一个理事会,制定一个村规民约,培养一批“文明信用农户”,培育一批“文化中心户”,发展一个经济组织,建立一个帮扶基金会。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1、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一是把农村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建设纳入了各乡镇的工作目标考核,列入了乡镇主要领导政绩考评内容。二是全县86个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和村公评公议会,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实践,在村民理事会和村公评公议会的倡导带动下,积极开展了破除封建迷信、禁止赌博等宣传活动,促使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等新风尚蔚然成风。三是把“文化中心户”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活动重要阵地来抓,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吸引群众,管好阵地教育群众,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思路,建立了一批集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户”,每户达到了“五个一”,即:一块牌子,一个学习场所,一百册以上的图书,一套现代教学设备,一套娱乐设备。这些“文化中心户”的建立,形成了乡(镇)有中心(宣传文化科技活动中心)、村有室(文化室或书报阅览室)、组有户(文化中心户)的阵地网络。各乡(镇)以“文化中心户”为依托,广泛开展了科学、文化、道德、民主、法律、政策等“六进中心户”活动,切实加强了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全县255户“文化中心户”认真履行职责,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引导新风尚的骨干作用。

2、积极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各乡(镇)5月底基本完成了创评工作的自评、互评、总评和初审,农户参评率达87.9,目前,全县共评出“文明信用农户”1629户,占总户数的5.04。同时,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还抓好本示范点“文明示范户”的评选工作,如金龙镇来龙村示范点,每季开展1次“文明示范户”的评选活动,每次评选2户“文明示范户”,对被评为“文明示范户”的农户,给予20元的资金奖励。

3、深入推行殡葬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把殡葬改革当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宣传发动、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尸体火化的力度。去年以来火化率达100,列全市第一位。

4、认真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各校广泛开展“留守孩关爱工程”推广实施活动,在学校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制度。

(六)创建好班子

我县各乡(镇)、村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切实加强了乡(镇)、村班子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呈现出“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思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

1、切实加强乡(镇)班子建设。在工作中,各乡(镇)都结合开展“三民”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根据各自实际,认真做好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的选点、宣传发动、干部帮扶、资金补助等工作,尤其是认真组织群众做好自主申报、自我建设的工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工,也使乡(镇)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2、着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班子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村级班子好不好,关键看新农村”、“村干部好不好,关键也看新农村”作为衡量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好坏与战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准。在工作中,各乡(镇)主要是继续抓好“双富十带头”、“三培两带”等工程的实施,发现、培养一批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目前,已完成了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并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排名滞后、战斗力不强的22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现在,正在进行“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1、主要是做好第

三、

四、五批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的扫尾和考核验收工作,确保在12月底全面完工。同时,做好“五新一好”其他各方面的收尾工作。

2、积极谋划明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县将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完成全县农村总户数的20-25,使全县50以上的农户完成新村镇五项建设任务。在措施上,继续坚持“群众申报、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大干部帮扶力度,县党政领导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抓好3个以上示范点,其他县级干部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县直单位分三类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工作。我们将及早宣传、及时动工,争取在明年第一季度就完成一批新村镇建设任务。同时,按照“五新一好”的总体要求,及早部署各项工作,整体推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西地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西地镇人民政府 2012年5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县经济办对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全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地镇地处县城东13公里处,是一个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同步发展的农牧业大镇。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有可耕地20.43万亩。辖4个村民委员会,3645户,15999人,分属汉、维、回、哈、蒙、满、锡箔等8个民族。2011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556元,比上年增加1518元。其中:种植业实现人均收入4076元,占人均纯收入35%;畜牧业实现人均收入4729元,占人均纯收入41%;

二、三产业实现人均收入1864元,占人均纯收入16%; 林业实现人均收入35元,占人均纯收入0.3 %;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实现746 元,占人均纯收入7%;其他收入人均实现73元,占人均纯收入0.5%。 二 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西地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每年制定《西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意见》,与各村签订责任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镇4个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了镇、村上下联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为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加大支持,示范带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大力推行村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镇领导各包一个村,每村选派机关干部,协助各村完成各项工作。二是借助外力推动发展力度。争取各类项目涉及资金,同时协调包村支农单位开展大结对活动,多方争取发展资金。三是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自觉、自愿加入项目建设。

(三)、健全机制,强化督查,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为确保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镇党委、政府创新督查机制,首先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其次是镇党委、政府每季度对各村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问效、进度检查和考核评估,形成了每季度一督查、每季度一通报的督查新机制。同时还将工作实绩与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与村干部工资挂钩,从而确保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三、取得成效:

(一)、在2010年1月初对全村15名妇代组长进行了集体免职,从而拉开了西地镇“撤组并村”工作的序幕,村“两委”领导班子相继在各片区兼任党支部书记,全村下设成立了西地村党委、3个党支部书记,经过运行摸排村“两委”相继结合各支部的实际情况提拔任命了配齐了个党支部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委员,生产干事,妇带组长,相继产生,而提拔任用的班子成员经过近半年的磨合运行,在实际生产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如新农村建设居民集中聚居小区,经济落实,土地清理,植树造林及其他各项工作,作用发挥较往年有所提高。“撤组并村”工作班子配备及人员由以前的46人减少为目前的20人,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人员的精简,工作质量的提高充分活用了“撤组并村”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为了2010年西地村的党建经济及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2010年西地村被西地镇党委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而工程工作项目建设为中心地段居民集中聚居小区建设,这也是镇党委政府自2009年

4、

5、6组新农村建设之后又一项惠民工程,同时也是西地村乃至周边村组居民居住楼区节约土地,整合资源,解决本地居民县城购买楼房二造成的夏天种地住农村,冬天农闲县城住的“两栖”农民的困难问题,努力消除城乡统筹一体化得矛盾,截止目前为止西地村新农村建设主要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村“两委”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对居民新区及村委会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新址所占用的土地多次上门与农户协商洽谈,本着土地转让自愿,利益均享,资源共享的原则,经过努力,所占用的6户农户80多亩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协商合同及转让协议均一签订完成,为楼区建设前期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协商配合完成了居民集中聚居小区及村委会新址的规划设计并报上级部门。

3、按照镇村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加强西地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西地村中心村文化广场的建设工程,建成广场、草坪、喷泉、花坛、风景墙、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广场、人行道路、健身器材配臵;完成了村级卫生室改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主巷道得到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率逐年提高,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人畜饮水达到国家安全标准;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六乱”现象得到及时治理。

4、通过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规范合作社的运行、土地流转、高效节水示范点建设、抓好“千元田”“双千元田”的创建、设施农业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落实。截至目前,累计投资于西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1303.5万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1年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村集体积累已达到310万;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2011年人均收入可达11556元,比去年增长1500元,二三产业成为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非农收入比例已达到46%以上。

5、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六统一”标准,在每个中心逐步配套完善“四区建设”,兴建了西地村鑫源小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安居富民住房任务210户。

6、目前,西地村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100%,农村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低保户和五保户得到全面救助,同时积极引导贫困弱势群体创业致富。

7、积极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开展文化体育娱乐及教育活动。目前;西地镇所辖各村无重大案件及超越级上访现象,并先后获得文明村及平安村的称号,同时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

(三)根据自治州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与考核细则,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情,西地镇被县委拟定为创建州级精品示范镇、农牧民纯收入万元乡镇。为确保精品示范乡镇、万元乡镇的创建工作,我们通过争取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不断促进农牧民人均增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乡镇、万元村标准。按照县委2011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分解方案中示范点增收目标为1200元以上,我镇被确定为2011年新增万元乡镇。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我镇完善各类措施,确保人均增收的落实工作。2011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1556元,比上年增加1518元,所辖六村人均收入全部过万元。其中:东地村人均收入12305元,比上年增长3914元;西地村人均收入11220元,比上年增长2617元;桥子村人均收入10742元,比上年增长2544元;小渠子村人均收入12801元,比上年增长4136元。 高效节水面积比重增加。2011年新增节水面积8.6万亩,完成率143%。目前全镇累计节水面积16.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6%。土地产出率水平提高。2011年西地镇单位耕地面积产出水平为1700元/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种植收益,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水平≥3000元/亩。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西地镇达到规模经营的播种面积为64238亩,农业规模经营站的比重为27%。农民组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龙头带动型、农民合作创办型等多种模式,推动统一经营、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结构。2011年,西地镇参加协会农户1962户,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51.9%。到2015年,全镇规范化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4个以上,农户入社率达94%以上,全面覆盖重点产业和所有行政村。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促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西地镇201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600人,农业劳动力比重仅占26.5%。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今年我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56850元/人,全面完成2011年目标值≥56260元/人的目标。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增长。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4.5%以上。绿色农业比重有所增加。狠抓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产品播种面积11134亩,比重占48%。农村环境面源污染降低。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新型回收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50%。村庄绿化覆盖率上升。继续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为村民乘凉、休憩、交流提供方便。农牧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注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牧民生活条件改善程度达92.3%。农牧户参加农业保险率提高。2011年参保率达6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和救助对象全覆盖,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标准比去年有明显增长。

(四)一是全面完成农牧业现代化的指标测算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15号文件及昌州党发(2011)1号文件的要求,我镇对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二十一项指标进行了认真测算。目前,指标推进测算工作已全面完成,建立健全了台账。二是农村经济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农牧民人均收入。2011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556元,比上年增加1518元。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基地已建105座大棚栽植的葡萄、油桃、蟠桃及蔬菜,目前长势良好。今年新建大棚21座,105亩现已全面完工;专业合作社。按照“六有”合作社的要求,我镇成立专业合作社20个,其中,农业产业合作社13个,畜牧产业合作社7个,会员486人。产业化基地建设。种植总面积达23.2万亩,其中种植小麦11.46万亩,种植玉米7.5万亩,甜菜2.2万亩,裸仁南瓜8458亩,其它经济作物11937多亩。“千元田”创建。分配千元田任务13.3万亩,“双千元田”4.6万亩,现已全面完成。分配千元田示范点6个,实际完成12个,双千元田4个。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坚持把农业新品种引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全镇引进新品种29个,新技术19项,良种使用率和新技术推广率均达100%。土鸡养殖。建立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土鸡养殖大户45户。投资310万元,建立青年创业基地一个,以此带动全镇土鸡养殖的发展。挤奶厅建设。西地村新建标准化挤奶厅1座,实现集中挤奶和封闭挤奶,推动奶牛养殖上规模,上层次。林果业。2011年农田防护林任务350亩,现已完成420亩;道路绿化任务6公里100亩,现已完成7公里100.3亩;完成居民点绿化任务2个50亩。完成特色经济林任务1650亩,完成率110%。水利工作。分配任务6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6.1万亩,完成万亩节水示范点4个。农民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成立劳动力转移协会1个,完成率达100%,转移劳动力3077人,完成率达118.8%;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690人,完成率达106%;已完成创业培训116人,完成率达116%。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我镇新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就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建设积极性为再次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我镇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农户,宣传2012年度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群众尽快过上富裕型小康生活;二是利用板报、岩标、大小会议等形式,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再次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尚。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创建活动,丰富 1

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农民破除迷信,移风移俗,自觉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2、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建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购买科技书籍,建设村级科普书库,为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平台。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3、开展“培训进村”活动 ,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阳光工程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型农民。目前,全镇举办农业科技、形式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劳务技能等各类培训共230余次,培训村民18000余人次。目前,全村有8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三)农业产业发展

为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协会加农户的模式扎实抓好农产品的开发。现**总面积26900亩,注册专业合作社6个。

(四)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建设。今年全镇铺筑油路49公里。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基本农田384亩,实施安全引水5处,使全镇饮水问题全部解决。

3、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沼气池200口。

4、整体搬迁1处,全镇达到8处,旧村改造1个。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在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村按照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具体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2、条块分明、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相互协作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3、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目标任务不明确;

2、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3、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

5、各项建设资金不足,制约示范村发展。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和措施

(一)以苹果为主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按照“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模式,力争达到户均一口沼一头猪。

2、全力实施“五大技术”,提高果园管理水平。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在现有农村公路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2、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加开农村沼气池建设步伐。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改善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使农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4、加快旧村改造工程进度。

总之我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一认识,政策扶持,科学规划,项目带动,示范引导,整合力量,逐步推进,讲求实效”的思路,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群众生活富裕,环境整洁优美,公共服务配套,思想道德良好,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第五篇: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首先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感谢省委、省政府在这次新农村建设中把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和**市**区**镇接成包保对子,希望通过这次包保对接能够促进**镇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加深我们之间的沟通。

一、基本情况

**距市区6公里,辖3个行政村(2002年税费改革将原有7个村合并为3个村),总人口17346人,其中农业人口11939人。地域面积169.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71公顷 ,林地面积12757公顷。2005年,金厂镇社会总产值实现4.6亿元,财政收入5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70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6亿元。1999年被**省评为综合经济改革试点镇,2003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并被省环保局推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同时,还是经过省生态专家联合论证通过的第一个生态经济城镇。2005年被列为**省“十强镇”发展和改革试点镇,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荣誉称号,

**村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总人口2740人,辖13个行政小组,耕地面积249公顷,林地面积44.6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6公顷。2005年***村村本级纯收入43万农民人均收入3353元。

二、**镇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想

1、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按照区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镇将以“六有工程”为载体,重点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财源建设和集体发展上下工夫。通过落实“六有工程”,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目前建成的207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的布局调整,有步骤的在远郊建立蔬菜基地,目前园区已通过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认证。园区内黄瓜、番茄、茄子、茼蒿、白菜、芹菜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无公害蔬菜的认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3510亩,年上市量达4500吨,产值达620万元。

二是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好特色养殖。牧业有奶牛、生猪、肉牛、蛋鸡4个支柱产业,**镇清泉肉牛养殖场是**市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年出栏万头以上,收入可达200万元。以大明奶业为龙头企业,实行饲养、防疫、销售一体化,通过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工业企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新路。

三是科学谋划特产业,用信息引导做活镇域特产经济。加大对万亩林下参、千亩药园、五味子园、细辛园等具有规模的药园的引导和扶持。同时,推进零散种植户规模的扩充,提高中药材的经济收入,对于食用菌产业、花卉产业、果品产业将采用科技扶持和信息引导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蔬菜、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种植基地建设,同时对养殖基地要加强扶持和管理,使**镇的种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全力加快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村综合服务水平

一是搞好村部建设,改善办公条件。

为彻底改变村里办公环境差、没有会议室、培训室的现状,2006年计划重建各村村部。

**村计划新建二层楼村部,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村部内新建文化活动室80平方米,室内安装电视、购买各种图书、完善文体设施;村部内新建计生室15平方米。总投资30万元。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教学环境

**镇小学校教室已全部实现楼房化、标准化建设。但镇域内的二十中学教室还是平房,校舍老化,急需改造。2006年计划新建四层教学楼,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计划投资260万元。目前,正准备开工建设。另外,2006年计划投资2.5万元,为**希望学校购买微机;为龙头学校改造锅炉房及购买桌椅等。

三是加快村医疗站建设,满足农民求医问药需要。

**镇镇区有3000平方米的镇中心医院一所,有医护人员20名,床位20个,医疗设施完善,医疗条件能满足金厂村农民的需求; 夹皮村医疗卫生站现有床位5个,也基本能满足村民求医问药的需求;2006年在龙头村将新建200平方米医疗卫生站,计划总投资10万元,改善龙头村医疗条件。

四是做好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目前**镇有231户共计541人享有每人每年360元——720元的农村低保,政府每年发放低保资金合计13.14万元。

2006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采取每人市级补助5元、区级补助10元、镇政府补助10元、农民自己交纳10元的形式,目前共有2825户7027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了86.6%。

3、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加快中心小城镇建设

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继续实施居民小区建设。现我镇在市土地局已办完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用地手续,2006年将开发4.2万平方米小区,总投资约

5000多万元:一是金厂镇集资建设3万平方米小区;二是**村农民集资建设1.2万平方米住宅。2007年争取完成4.8万平方米小区建设。小区内水、电、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齐全,同时小区内实行美化、绿化、硬化。

二是完善村路建设

2006年计划修路6条,总长11公里,总投资310万元,其中:新修**村九组水泥路1.5公里,宽6米,总投资45万元;新修**村夹皮片一组、七组,江沿片一组、六组水泥路7.5公里,总投资205万元; 新修龙头村新立片一组工建营至五组国防战备道(途中需建两座桥、四道涵管),路长2公里,宽4.5米,总投资60万元。

三是加强对镇内河流的治理

目前,总投资1200万元的**河流域治理工作已经展开,该工程对镇内防汛工作和环境治理将起到巨大的改善作用。其他地段小流域未来几年也要全面整治。

4、全力发展镇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势力。

一是鼓励各村发展自身集体经济

**村的集体砖厂、**村和**村的山场、参场都为村本级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二是鼓励招商引资,培养税源。

镇政府为发展经济,与各村签定协议,企业落户生产后镇本级税收入的20%反还村里作为村集体发展资金,极大的调动了各村的积极性,2005年,**镇新落户生产型企业4户,其中双鑫食品、金恺威药业、纳森木业三家在夹皮沟村内,投入生产后产值可达4000万元,利税300万元。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还不快,农民增收相对缓慢。主要是乡村缺少主要带动力的项目,农民增收产业不够突出,规模小。

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乡村投入不足,争取项目、资金力度还不大。

三是镇内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效益提升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四是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主导新农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

以上是我镇对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想法,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给予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省中小企业局的领导对我们今后的新农村建设给予关心、关怀,帮助我们破解工作的困难。

上一篇:项目经理的能力要求下一篇: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