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国外研究状况

2024-05-21

企业并购国外研究状况(共6篇)

篇1:企业并购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并购国内企业陷阱分析

最近加拿大客户过来谈一宗并购,工作需要,收集了一些陷阱案例分析。

在许多并购案例中,收购方利用手中的权利和资金优势,对被并购方实施不对等的压力,存在许多陷阱。所以,在并购前一定要对对方多一些了解,防范陷阱,以便获得较好的价格条件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承诺带来技术

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了成熟的产品,有了稳定的市场,有了足够的资金,就是渴望一样东西:技术。

而技术研发,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自主研发的。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中国企业经常要求外方提供的核心资源,就是技术。而当中国企业兴高采烈地拿着合资合同等待时,却发现技术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幻想。

案例:

中国大的汽车企业都是合资企业,无论是日本的,还是德国的。中国汽车企业与之所以愿意让外国汽车企业入股,就是因为外方同意以技术换市场。然而,当国外汽车长驱直入二十年后,外资带所带来的只是落后的、甚至要淘汰的技术。就是这些技术,赚着世界市场上最轻松、最丰厚的财富。

在经历20年合资、国家大量投入,集聚了国内大批优秀人才之后,上汽、一汽、二汽却连一个自主研发的新车型都没有能够发展出来。甚至在近年来中央开始把 “自主创新”提到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之后,这些“兵精粮足”的大企业依然没有试图在自主研发上有所作为。反而是没有外资背景,名不见经传的奇瑞、吉利造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

二、外资入股的目的还是独资

强强联合,合资赚钱,只能是一些中国企业的一厢情愿。中国企业在付出资源、人才、市场后,外资企业并不买账。他们和你合资,或者是因为法律的要求,或者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而一旦他们能够自己驾车在中国的道路上驰骋,他们就会请中国的司机下车。

包括西门子、宝洁、松下在内,一些外资企业纷纷要求中方将他们的股份转让给他们。如果中国企业不愿意,他们就会使出种种手段。曾经有一家外资企业告诉当地政府,如果他们不转让他们手中股份,他们就会将新的投资迁向另外一个城市,这将直接影响当地政府的税收和就业,使当地政府只好就范。

案例:

在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在合资公司中,中方占49%股份,德方占51%。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合资后的前两年,FAG并没有对合资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管理,还架空了中方管理人员。第一年,合资公司亏损980万元,第二年,又亏损1300万元。

连续两年亏损后,中方没有资金继续增加投资。这时,德方立即出资买下中方剩下的49%股份,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公司。独资后,产品(其实就是原先西轴的产品)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认证,进入了国际市场,生产检验技术得到提升,原来的亏损也变成了盈利。但此时,中方已全部丧失了品牌、市场、生产资质等几十年打拼的成果。

三、承诺不支持竞争对手

中国企业在剧烈的红海里竞争。他们认为自己一旦能够引入外资,就能够极大地扩充自己的规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他们要求外资只给自己一家企业入资,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然而,当中国企业被入资后,就会发现,这家外资企业又巨资投入竞争对手,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反正中国的企业不管谁赚钱,外资都能够分享收益。

案例:

河南双汇在挂牌的股权转让条件中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然而,最终中标的高盛及其合作伙伴鼎晖投资,早就持有雨润食品超过10%的股权,并在雨润食品董事会12个席位中的派出两席,雨润恰恰是双汇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

而正在风头浪尖上的娃哈哈,发现达能除了投资自己外,又投资了乐百氏、正广和、益力。达能投资光明牛奶后,又投资蒙牛。

高盛做为一家投资银行,其目的不是为了给双汇什么具体战略资源,而是择机售出。而达能,则是在整合行业资源,在合适的时机一统江湖。

四、外资承诺保有中国品牌 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培养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当被外资收购的时候,中方企业要求外方企业继续发展中方品牌,对此外资是满口答应。但实际上,外资企业的目的是发展他们自己的品牌,他们为什么培养中国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对手。

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他们同意继续投入中方品牌,但他们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做一个中国的品牌。他们等待着时机成熟,早晚会让中国的品牌消失。这种并购是一种十分阴险的做法,要多加警惕。

案例:

上海牙膏厂和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合作后,联合利华对于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华牙膏耿耿于怀。他们并不打算让中华牙膏走向世界,也不打算让中国牙膏在国内吃香。他们大量的资金和广告投入洁诺牙膏,让中华牙膏的市场地位一退再退。然而,中国消费者并不买账,他们还是坚持消费使用中华牙膏。

同样的例子在北京也有。熊猫洗衣粉在1994年与美国宝洁(P&G)牵手,合资成立了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然而合资以后,作为控股方的宝洁公司,一直着眼于高档洗衣粉市场,力推旗下的高档洗衣粉品牌汰渍和碧浪。而以物美价廉见长的熊猫年年递减,从合资时的年产6万吨,降到2000年上半年的4000吨左右。品牌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五、封锁世界市场

走向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为之追求的梦想,却是外资企业的噩梦。因此,外资企业就是要控制中国企业,让他们尽量不要逾越国界,不要冲击他们多年苦心经营的世界市场。他们收购中国企业,就是要对中国企业的控制力,要求中国企业在国内与中国的同行恶性竞争,替他们打开中国市场,却不允许他们去国际市场上闯荡。

案例:

从本土企业成长起来的苏泊尔,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企业。但是苏泊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上的积累还很不够,短期内还很难打开国际市场。因此,苏泊尔将此番被法国SEB集团并购看成是加速国际化进程、领军全球的必由之路。

然而,这又是一个一厢情愿而已。因为苏泊尔已经不是苏显泽的企业了。法国SEB集团有自己的想法,尽快从中国市场上大捞特捞是他们的目的。至于让苏泊尔走向世界,有什么理由要这样做吗?

六、让中国企业成为他们攫取利润的来源

一些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后,发现企业并没有越来越好。相反,在外资的介入下,效益越来越差,从盈利到亏损,而且越亏损越大。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扫兴的事情。

我们知道,国外企业如果经营亏损,是难以过董事会这一关的。而外资企业似乎并不着急。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解释,就是外资企业并不亏损。

案例:

北京汽车与美国克来斯勒公司合作生产越野车,应该是一件非常赚钱的生意。中方有政府资源和市场开发途径,美方有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强强联合,结果却出人意料,合资企业连续亏损。中方一开始没明白,后来才发现是美方将从美国生产的汽车零件高价卖给合资企业。他们早已从零件生意中赚得钵满盆满,根本就不在乎合资企业的效益情况。

七、中国企业签订双输协议

由于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完善,中国企业迫于资金压力,不得不饮鸩止渴,与外资企业签订卖身契。面对外资的苛刻条件,中国企业沦为外资企业的打工仔。他们只有拼命赚钱,才能保持自己的股份。如果他们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就得把企业交给外资。这算是什么合同!外资贪婪、嗜血成性的真面目暴露无疑。

案例:

曾经豪言壮语的永乐电器董事长陈晓,最终被竞争对手国美收购。苏宁电器负责人总结了“杀死”永乐的“三大元凶”,认为置他于“死地”的首要“元凶”便是永乐和大摩签订的“对赌协议”。

大摩2005年1月投资永乐时,双方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这份协议简而言之,就是永乐在2007年扣除非核心业务利润后盈利利润必须介于6.75亿元和 7.5亿元之间。如果低于此数,则要向大摩转让股份。如果高于此数,则大摩减持股份。换句话说,就是永乐必须为大摩赚足够的钱,否则就将企业转让给大摩。

这份“对赌协议”的实质是保证大摩的投资收益水平,稳赚不赔。而大摩发现永乐效益不佳时,就提前购入国美的股票,并怂恿永乐被国美收购。大摩里外里,横竖都在赚钱。只有永乐,成为一个傀儡,最终被抛弃。

而在蒙牛的对赌协议中,虽然蒙牛发展了,但人家套现26亿港币,获利550%.八、斩首行动

中国有句古话: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他们除了希望获得中国市场的利润外,更主要的是垄断中国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洗牌,建立自己发号施令的地位。

案例:

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经占领了21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已由外资控制。如玻璃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由150家外资企业瓜分。

除了中国机械行业巨头徐工被凯雷盯上外,大连电机厂外资并购案、西北轴承厂外资并购案、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外资并购案、无锡威孚外资并购案、锦西化机外资并购案、杭州齿轮厂外资并购案,一系列的并购案让中国机械行业遭受沉重打击。

九、无形资源陷阱 我们天然认为,外资企业有技术,有品牌,有管理,而我们在这方面很薄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企业有自己的特长。比如说政府资源支持,管理团队,品牌资源,营销渠道等等等等。这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而不简单是货币和存货资产。

外资企业在并购时,故意忽视这些资产的存在,压低价格,从而使中国企业蒙受损失。在过去靓女先嫁的时候,往往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让外资白白获得财富。

案例: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后,欧莱雅中国公司的总裁盖保罗表示,小护士将和欧莱雅其中的一个下属品牌进行合作。欧莱雅所指的下属品牌即与小护士定位基本一致的卡迪尔,卡迪尔将借助小护士的销售网络,实现两者的资源互补。其实,欧莱雅需要的不是小护士的品牌,他们看重的是小护士的销售网络,是为了销售他们自己的卡迪尔。

有些中国企业,并不知道外资看重的自己的资源是什么,自己认为值钱的东西,外资并不看重。而自己不知道的无形资源,却廉价卖给或送给外资企业。

十、外资中介陷阱

中国在服务行业的基础薄弱,如会计、咨询、法律等知识服务业。所以,大量的中国企业聘请国外的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将自己的财务数据、经营情况全部向外资开放。而一些外资中介机构有时会做出偏向外方的结果,使中方企业最终在外资并购案中处于下风。

案例:

1998年4月,乐百氏以1200万元的代价,委托麦肯锡,研究乐百氏未来的发展战略。麦肯锡的核心观点是“造就中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领导者”。于是,“今日可乐”胎死腹中。乐百氏转而进入了“非碳酸饮料”的茶饮料。但乐百氏的茶饮料却并没有像麦肯锡在“蓝皮书”中预计的那样“一炮打响”。1998年也就成为了乐百氏的“灾年”,当年乐百氏的市场增长速度从前一年的85.3%大下滑到33.3%。

麦肯锡又为乐百氏支招,力主与法国达能合资为宜。2000年,乐百氏与法国达能签订合资协议,达能控股乐百氏92%股权。何伯权当时对员工说,乐百氏虽由达能控股,但双方有协议,达能不派员参与管理,乐百氏仍拥有商标权、管理权、产品及市场开拓权。

但是,这个所谓的“协议”很快就被打破。2001年,先是与何伯权共同创业的其他四位“元老”离开原来的要害工作岗位,紧接着,11月30日,达能宣布接管乐百氏,何伯权5人最终集体离职。

篇2:企业并购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状况:一些国内外学者早就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作出了研究。曾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Noel就指出,可以把旅游业看成是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消除分散性、改善农村居民的服务、通过旅游发展致富;19世纪中期国外学者也指出,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息息相关,可以说农业发展就是它的命脉所在。要发展好观光农业就必须把农业技术提上去,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好农业对中国的劳动人民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是中国的国策,这使得农业的发展有着比往日更深刻的含义。我国学者倪川硕士指出,以农业生态园作为乡村生态旅游,对农业生态园规划进行设计是中国农业研究的价值所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当代农民不仅可以在旅客们旅游的过程中收取费用,还可以在收获农产品时取得收入,从而可以大大的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使得中国的农业日益走向多元化,经济化和风景化。国内学者高士莘指出,观光农业在全球发展迅速,它是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旅游业。它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矛盾。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丘陵地区农业腾飞的新路。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不快,有些地区甚至还未脱贫,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由低效种植向高度集成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增长。综上所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在中国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篇3:企业并购国外研究状况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后发高校

一、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研究概况

埃利奥特曾豪言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要“5000万美金和200年”, 而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就只用了20年, 5000多万美金就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不管埃利奥特的承诺还是芝加哥的实例, 却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有案可循。正是基于此, 各国对世界一流大学充满了研究热情。

国外高水平大学研究即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尽管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明确的标准, 却不妨是一个国际热门学术话语。首先, Google搜索"world-class universities"一词, 获得约18, 900, 000条结果;Google学术搜索找到约47, 500条结果 (截止到2013年3月11日) , 是网络热门词汇。其次, 世界一流大学以国际组织为主导, 发展中国家为主体。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充任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学建设的交流桥梁, 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重大的高等教育方案, 2011年发布了高等教育研究报告《通向学术卓越之路: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第三, 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构。自2005年举办第一次“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以来, 上海交通大学已经主办三届研讨会, 有3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参与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问题研讨。

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多元实践研究

(一) 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问题研究

阿特巴赫认为对于鉴定、识别世界一流大学, 即最具声望、质量最高的大学, 存在着狂热。[1]定义与标准是世界一流大学研究者和建设者最为敏感的神经, 而至今却仍没有明确的定义。虽然研究与实践都依赖准确的世界一流大学定义, 实际上, 到明前为止, 判断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依据依然是一种主观的资格评定。没有直接而严密的方法可以证明它们处于世界一流地位。[2]

“位居全世界最前列, 达到卓越”这样笼统的标准不能满足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者及高等学校对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的确定性追求。因此, 如何对大学分门别类, 甄别筛选的大学排名和大学分类研究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在《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一书中汇集了国外研究专家对一流大学的特征和标准等进行了探讨。但是, 阿特巴赫坦承, 世界一流只是简称, 表明进入了全世界最有名大学的行列, 即在学术型院校中世界闻名。这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两个明确特征, 一是学术型, 二是进入世界有名大学排行行列。由此而论, 与其说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是一个理论探索, 毋宁是大学排行与大学建设实践行动,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研究实际是大学分类标准和世界大学排行标准研究的统一体, 借助这两个方面相对准确的确定世界一流大学所处的位置, 划清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畛域。

(二)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包含经验反思和建设实践两个基本向度

从研究基本要素而言体现于三个方面:

第一, 从不同研究主体而言。有国际组织支持开展的研究, 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立足于给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参考;有各国政府为主体而掀起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 如欧美、亚洲、拉丁美洲等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探索世界一流大学长青不败和后发超越的途径等。

第二, 从不同研究的对象而言。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输入型”研究, 注重于当前大学面临的危机与机遇, 建设的途径、方法、经验借鉴等研究, 如印度的印迪瑞森、巴西施瓦兹曼等都有相关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从事研究;二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输出型”研究, 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背景下的世界一流大学竞争挑战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如希尔顿·罗斯波拉特著《现代大学及其不满》, 劳伦斯·维赛著《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等论述了美国高校的超越发展实践经验。

第三, 从不同研究的主题而言。⑴发展中国家是后发高校超越型研究。包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合法性探讨,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研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法、策略、措施的研究等, 阿特巴赫、西蒙·马金森等分别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应如何能够成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⑵发达国家是“经验反思型”研究。基于短期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如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及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古典名校的成功经验及后续发展的反思性研究。例如, Amanda H.Goodall《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科学家吗》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实证研究得出“研究型大学的领导者应由一流的学者来担任”的结论;[3]⑶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世界一流大学排行评价标准的“复合型”研究。世界各国大学排名榜的交流, 排行评价指标与世界一流大学特征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研究关系。Da Hsuan Feng, Ross Williams等分别研究了世界大学排名与一流大学的特征及各国大学排名的借鉴问题。

三、国外研究的趋势与问题

当前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具有三个趋势:一是研究主体的融合, 世界各国研究者及机构的合作关系加强。二是世界一流大学标准与大学排名的融合, 对大学分类问题与大学排名问题的依存性增强。三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研究更认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性, 更加强调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融合。

在这个融合过程中,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坚持以追求真理作为大学的核心命题的欧美传统, 从吕克昂的亚里士多德誓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到多元巨型大学倡导者克拉克·克尔, 始终认为大学在保存、传播和拷问永恒真理方面鲜有媲美者。[4]就此而言, 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在坚持传统的同时, 也从以大学评价排行、大学分类为核心的研究中, 展现了世界一流大学另一研究趋向, 即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部分。Jacques Lanarès指出, 追求卓越无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 而质量体系在向这一目标的迈进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5]在欧洲, 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已经是博洛尼亚进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同时, 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研究趋同性并不意味着指标的唯一性, 多样化的大学与多元评价存在差距。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模糊性与其不现实性相关。就目前来说, 最起码, 要测评高等院校的质量和成就很困难。[6]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各大排行机构的软肋。此外, 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数量不一, 有些机构是世界100强, 有些是世界500强, 进入排行位次的多少才算是世界一流大学, 如何设定也还存在争议。世界一流大学变得越来越难于确证,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世界一流大学逐步变为向西方高校看齐的号令。

第二, 过分强调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研究型, 有损于一个国家高等学校与学术生态的多样性。阿特巴赫的世界一流大学即研究型大学, 明显是单一的世界一流观念。Robert Birnbaum认为, 现在各国真正需要的不是建立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 而是建立更多的世界一流技术学院、世界一流社区学院、世界一流农业学院、世界一流师范学院、世界一流的地区国立大学。[7]这表明世界一流大学也应该具有大学类型多样化的呼声。

第三,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趋同性的反思还不够。一方面, 从大学的生态系统看, 允许排名成为发展的推动者, 也可能造成高校之间的有害竞争, 进而威胁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平衡。[8]因此,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应当放在大环境中仔细考察, 确保与国家总体高等教育策略的契合, 确保在高等教育上避免资源分配的扭曲。另一方面, 对于各国间文化因素差异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美国的经验, 美国高等教育卓越和成功的原因包括:高校的多样化, 从小规模的文理学院到大规模的公立和私立大学都有。阿特巴赫也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型大学, 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研究型大学。

参考文献

[1] (美) 菲利普阿特巴赫, 世界一流大学:亚洲和拉美国家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5.

[2] (摩洛哥) Jamil Salmi, 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3.

[3] (美) Amanda H.Goodall.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科学家吗[M].孙雷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2.

[5]王琪, 程莹, 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战略与大学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261.

篇4:国外金融租赁发展状况研究

关键词:金融租赁;发展状况

一、国际金融租赁业发展历程

1.简单租赁阶段。这种租赁有如下特点:承租人有意向承租自己选定的租赁物件;出租人有意向为承租人选定的租赁物件提供金融服务;签定的相关合同不可取消;出租人承担全额付款购买租赁物件的责任;承租人承担全额支付租金的责任。

2.创造性租赁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租赁公司不断创新租赁服务方式,租赁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衍生出杠杆租赁、返还式租赁、融资转租赁、合成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等租赁模式,租赁业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3.经营性租赁阶段。经营性租赁是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的出现主要是受承租人需求的影响以及出租人为适应竞争需要而产生的。它的运作方式和融资租赁只差一个余值,在会计处理上与传统融资租赁不同,但是本质上它仍然是提供金融服务,这个阶段社会上已经有成熟的二级市场。

4.专业租赁市场细分化阶段。为了扩大租赁市场份额,此时租赁服务不再局限于交易方式设计,而是针对某个行业提供具体化、专业化的租赁服务,如:汽车租赁、飞机租赁、电信租赁、工程机械设备租赁等。

5.成熟阶段。成熟的租赁市场有以下标志:(1)租赁的渗透率平稳,一般不会大起大落;(2)市场竞争激烈,租赁方式在公众中普及程度高;(3)租赁公司数量多,租赁公司处于低利和微利状态,盈利依赖提供增值服务和资产增值;(4)租赁业务与银行业务差异明显;(5)出租人规模大;(6)法律法规完善;(7)各种市场机制完善。

二、国际金融租赁业发展特点

1.金融租赁业务发展迅猛。从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租赁额在2007年达到了7804亿美元,在 5 种融资方式中,金融租赁方式的融资总量居第二,仅次于银行信贷。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统计,全世界的设备购置中有67%是采用金融租赁方式。在全球的航空、海运业中,八成以上的大型客机、货轮都是通过金融租赁方式获得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金融租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租赁业务增长快,但市場渗透率分布不均衡。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金融租赁业务额年平均增长30%,增长速度很快。尽管金融租赁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但金融租赁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美国最为发达,金融租赁业在设备投资中所占比例已连续保持在30%以上,日本及欧洲等国均在9%-30%之间,2008年,日本的租赁渗透率为8%,德国的租赁渗透率为18%,OECD国家的租赁渗透率在15%-30%之间,而中国业务的渗透率只有3%—5%。

3.发达国家金融租赁业务日益国际化。发达国家的业,发端于国内,随着设备技术和资本的输出,以及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国外设备技术的需要,促使业务日益国际化。表现为公司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竟争。

三、全球主要国家金融租赁业发展状况

1.美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状况。美国是现代金融租赁业的发源地,也是租赁业最庞大的市场,分析其业务的操作方式和特点,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1)公司三分天下。具有厂商背景的公司占 25%,具有银行背景(银行直接或透过其子公司、附属公司从事租赁业务)的占 35%,独立的租赁机构占 40%。(2)创新产品不断出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租赁品种不断出现,如杠杆租赁,出租人承担设备成本的 20-40%,剩余部分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转租赁,出租人从另一家租赁公司租入设备然后转租给承租人使用,出租人扮演一个类似证券经纪人的角色,该种租赁方式一般用于跨国租赁;售后回租,设备拥有方先把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获取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再把该设备从租赁公司租回按期支付租金;此外还有合成租赁、风险租赁等方式。(3)政府政策优惠和法律法规完善。现代租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税收优惠,可以说没有政府的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美国的业就不会有那么快速的发展。(4)观念深入人心。在美国“收益来源于财产的使用而非拥有”这一观念成为美国企业人的经营理念,形成“用的不买,买的不用”的运作模式,从而推动了美国现代业务的快速发展。

2.欧洲金融租赁业发展状况。(1)德国:金融租赁业作为一种融资和投资选择,于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传入德国,此后在德国日益得到推广。在市场份额上,银行背景与厂商背景的公司所占的比重较大,在 80%左右。就动产而言,租赁在整个经济投资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 24%,主要租赁物为汽车(约占 55%)和机器设备(约占 12%) ;从客户的行业组成来看,服务业占 34%,加工业占 20%,交通业、通讯业各占 13%。(2)芬兰:芬兰业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第一家专业从事的财务公司成立于 40 多年前。具有银行背景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大约为 60%-90%,外国企业分支机构的市场份额约为 5%-15%,厂商租赁公司及其他类型企业约占 10%-30%。在租赁物中,汽车约占 37%,计算机占 30%,交通运输设备占 13%,机器设备占 7%,跨境租赁和飞机、轮船等“大单”租赁比重很小。在承租人方面,约有40%为私人部门,其次是公共服务部门和工业、建筑业部门,分别占 30%和 24%。(3)俄罗斯:俄罗斯业自 20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发展,2005年租赁业务量达到 80 亿美元,年均增长 40%-50%,在全球租赁市场中的位置由第 34 位上升至第 17 位。从资本金构成来看,约有 60%-65%的公司具有银行背景,厂商背景的仅占 2%,独立的公司占 15%-20%;在租赁物构成中,交通工具约占 44%,其中铁路设备比重很大,电讯机械约占 13.1%,农业设备约占 9.3%,化工、森工、办公、机床、印刷、筑路、食品、建筑采矿等设备约占 22%,不动产很少,仅占 1%。

篇5:企业并购国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外的水平井分段完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也已广泛应用套管外封隔器, 如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和TAM公司等。下面对这几个公司现有的水平井分段完井工艺状况和关键工具进行介绍和分析。

2 斯伦贝谢

斯伦贝谢的水平井分段完井结构主要由液压压缩式的套管外封隔器和液压滑套组成。坐封时依次投球循环至球座, 依次打液压推动活塞压缩胶筒封隔地层与套管之间的环空, 待套管外封隔器坐封后打压打开滑套使套管与油层连通。从下到上依次坐封。套管外封隔器和液压滑套打开后需要将所有球座钻除, 保证下一步下入生产管柱。由于胶筒密封段较短只适合于花岗岩、页岩等比较致密, 井眼轨迹比较规则的油藏, 对于辽河油田的稠油疏松砂岩并不适合。

3 哈里伯顿

哈里伯顿的水平井分段完井结构主要由油敏套管外封隔器和筛管组成。坐封时在管柱外灌入一定量的柴油, 胶筒在一定时间内膨胀封隔地层与套管之间的环空。套管外封隔器坐封后直接下入生产管柱, 不需要其它工序。胶筒膨胀速率和坐封时间的控制是技术的关键。油敏胶筒可根据各种油藏需要制作不同长度的密封段。但是油敏封隔器耐温性能较差, 最高耐温210 (9) , 对于辽河油田的稠油注汽条件并不能适应。

不需要借助复杂的机械运动或压力来座封, 不需要卡瓦来锚定井壁。它是由一种特殊加工过的橡胶而制成。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柴油或其它有机油类的浸泡后会自行膨胀。由于它的膨胀系数很高, 它所产生的膨胀力可以将它自己牢牢地贴在井壁并能够产生很好的密封作用。它所能承受的压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加长它的长度就能够提高它的密性密封和承压能力。对于水平井裸眼段来说, 它具有其他种类封隔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原理:橡胶吸收碳氢化合物膨胀。Swellpacker系统在遇油膨胀后可以密封套管环空, 最适应用于裸眼井中。该系统提供仅需一次下放就实现完井, 建立有效的产层隔离效果。它没有活动部件并且不需要井底或者地面的启动。

Swellpacker系统的优点:和其他设备的唯一连接只是丝扣, 并且不需要其他工具作业。由于这种灵活性, 使得新的和其他可靠的完井方案成为可能, 并且不需要专门技术人员来操作。井场可验证的设计特点允许在油基泥浆中延迟膨胀, 使得在裸眼井作业时不会出现提前坐封。在裸眼井中可连带射孔衬管和筛管一起安装, 这样可以充分体现裸眼井的优点, 如不需要射孔和水泥固井, 减少产层损害。曲折的结构特点提供了在侧钻, 多边井, 延伸井和小井眼中安装的可靠性。

4 贝克休斯

贝克休斯的水平井分段完井结构主要由液压压缩式的套管外封隔器和液压滑套组成。坐封时投球循环至球座, 一次打不同的液压推动活塞压缩胶筒封隔地层与套管之间的环空。套管外封隔器坐封后需要将球座打液压打掉, 保证下一步下入生产管柱。

贝克休斯的水平井分段完井整个工艺比较简单, 不需要其他辅助工具。但是整个工艺过程中, 对压力的控制要求非常高, 套管外封隔器和液压滑套的精度要求也非常高。由于胶筒密封段较短只适合于花岗岩、页岩等比较致密, 井眼轨迹比较规则的油藏, 对于辽河油田的稠油疏松砂岩并不适合。

5 TAM公司

TAM公司的水平井分段完井结构主要以液压扩张式的套管外封隔器为主, 坐封时利用定位短节定位后, 注入装置通过液压扩张胶筒封隔地层与套管之间的环空。套管外封隔器坐封需要一套完整的坐封管串, 保证套管外封隔器的准确坐封。由于扩张式胶筒的密封段较长, 适合于泥岩、砂岩等比较疏松的, 亏空较大的不规则井眼。但该公司的套管外封隔器也是主要针对稀油水平井而研制的, 套管外封隔器不具备耐高温能力, 不能满足辽河油田稠油水平井注汽的需求。

6 结语

6.1 各石油公司水平井分段完井的结构基本相似, 均能实现水平井均匀动用, 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6.2 各石油公司的水平井分段完井关键是不同工作原理的套管外封隔器决定施工工艺。

6.3 在国内的低产油田使用这几个公司的水平井分段完井管柱要用的经济成本比较高。

参考文献

[1]万仁溥.现代完井工程[M].2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2]王彦昭.水平井完井方式优选[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 (8) :173-174.

篇6:国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状况计量分析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 Web of Science 社会网络分析 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94-08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Studies of Foreig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bstrac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one of the branches resulted from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years,source journals,institution cooperation,keywords, and citation sequence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with the topic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This paper used bibliometric method by tak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tool SATI 3.2,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ol Ucinet 6 ,statistic analysis tool SPSS 19.0 and citation analysis tool Histcite as tools,so as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board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study in China.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Web of Scienc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itation analysis

1 引言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放存取概念提出后形成的分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国外对于IR的定义的代表观点有“以大学为基础的IR是一整套的服务体系,它是一所大学对其社区或机构成员所产生的数字资源进行管理和传播,并向其社区成员提供这些资源有效使用的服务体系。”也有观点认为“IR是对机构成员所产生的智力成果进行收集保存的数字知识库,可被机构内外的终端用户所获得,不存在获取障碍,并包含以下特性:能够显示机构特色的、学术的、累积和持久的、开放和互操作的。”[1] 因此,IR是机构的宝贵知识资源,如何使IR在科学研究、科学积累以及科学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考察并借鉴国外IR研究的发展轨迹,对提升我国IR的研究水平和建设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IR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还较低[2],国外的有关发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WOS)检索相关文献,检索式为主题=“institutional repositor”,得到1992~2014年共393篇文献。在这393篇文献中,剔除文献与主题不相关和未收录全的2014年的文献,共得到382篇文献。

为了可视化展现分析成果,我们借助了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 6、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引文分析软件Histcite对相关数据的年代、合作、关键词和引文时序等进行了统计与可视化呈现,并在定量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国外IR研究领域的发展规律,探索IR研究过程中的热点,并通过简要分析我国IR研究现状,揭示国内外IR研究现状存在的差距,为我国IR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 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2.1 文献年代分析

不同年代文献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国外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情况的历史变化,用阶段划分的方法可使历史变化趋势更为清晰(见图1)。

国外对于IR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2年至2004年,是国外对于IR研究的萌芽阶段。1998年“自由扩散科学成果运动”提出的具有开放存取取向的倡议是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开放存取的概念与实施的时间[3]。但早在1998年之前,IR相关内容已有萌芽。1992年由RB Eaton与I Ruhtrmann撰写的会议论文“Implementing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就已开始研究IR。2003年,“The DSpace institutional digital repository system: Current functionality”一文中引用的1995年Arms William发表的“Key Concepts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Digital Library”中对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理念、架构和服务机制的探索涉及IR思想。2002年2月《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OAI)公布围绕开放存取展开的各项讨论,并落实到对e印本文库和开放存取期刊两种开放存取推进策略的推荐和建设[4]。国外对作为开放存取重要途径的IR的研究也在此时正式拉开序幕。在这段时间内,对IR研究较多的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2011年,是国外对于IR研究的高速发展阶段。2006年文献量急剧增加,其中以英国发文量为最多(9篇),2005年,英国研究委员会(RCUK)先后发表了基于4项原则的声明草案,提出继续推动开放存取建设的建议,同时,由8个委员会组成的英国科研资助机构,以RCUK的名义提出了将研究委员会自主的科研成果尽早寄存到可公开获取的知识库中作为强制要求的建议[5]。这使得英国较早较快地发展IR的研究,并对国际上IR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2008年后,美国的文献开始大量增多,挪威、芬兰、荷兰、委内瑞拉等欧美国家的IR研究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2013年,这一阶段可视为研究的成熟阶段,发文量有所下降。在IR研究成长过程中,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国家对IR研究的文献占比较小,主要的文献来源国家为韩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中国的IR研究在亚洲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2.2 机构合作分析

对高产机构的所属国家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IR研究力量的分布,高产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展现了地域之间的合作情况。通过采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对文献信息进行字段抽取、频次统计后进行机构共现矩阵共建,选择出现频次在1次以上的机构,将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生成机构合作网络(去除孤立节点后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该领域的高产机构的合作情况。其中,节点的大小代表该机构的点度中心度,即该机构与其他的合作程度大小,节点颜色代表机构所处洲,灰色代表欧洲,黑色代表美洲,红色(节点1、2、3、4)代表大洋洲,白色代表亚洲。连线代表两端的节点代表的机构存在着合作关系,连线粗细表示合作的多少,连线上的数字代表合作的次数。

382篇文献有317个机构参与合作,图中所示节点为高产合作机构,共39个。这39个节点可分为欧洲板块(17个节点)、美洲板块(11个节点)、亚洲板块(7个节点)和大洋洲板块(4个节点)。欧洲的高产合作机构来自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美洲的高产合作机构来自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家;大洋洲的高产机构致分部在澳大利亚;亚洲板块中的高产机构分布在韩国、日本、新西兰。大学机构是研究机构中的主要力量。

其中,跨国的高产机构合作较少。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 Sheffield)、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 Pittsburgh)、澳大利亚悉尼技术大学(Univ Technol Sydney)和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 New S Wales)合作的文献对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和英国的140个图书馆的馆员就现有的服务计划、服务限制等进行调研,对图书馆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意见[6];由哥伦比亚洛斯安第斯大学(Univ Los Andes)、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 Med)、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大学(Univ Simon Bolivar)、委内瑞拉中央大学(Cent Univ Venezuela)合作完成的两篇文献[7-8],呈现了国际群体关于正在进行的讨论和事件的回顾,探讨了IR是否将成为学术内容出版、分配和保存途径的替代物,并以一个大学机构知识库(www.saber.ula.ve)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两篇文献的总被引次数分别为4和2,也在该领域研究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参与跨国合作的机构可在第一时间掌握本国与其他国家的调研资料,并及时了解国际理论动态。

同一国家的高产合作机构的研究内容则多为对本国IR使用者进行调研,得出IR存在的问题。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合作完成的文献,就对新西兰大学中的251位学生进行网络调研,得出了学生存储归档意识弱的结论[9]。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国家高校间的合作非常紧密,高校之间的交流对IR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2.3 关键词分析

对于文献年代、机构合作情况的分析均为文献的外部特征分析,而对于关键词的分析则可以直指文献内部,是对文献内容的深入剖析。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关键词中心度分析,可以揭示研究的角度、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热点问题与国际动态,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自身研究,跟上国际步伐。

2.3.1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根据相异矩阵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将对象映射到一个二维空间的特定位置,在空间中距离越近的对象相似度越高。高度相似的对象聚集在一起形成类,越是在中心的对象越是核心[10]。去除“Canada”等地名和“Research”等通用词汇,对含义相同的关键词如“Digital Library”和“Digital Libraries”等进行合并,选取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运用SATI3.2生成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19.0中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

可以归纳出,开放存取(Open Access)、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ies)、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libraries)、数字存储库(Digital repositories)位于核心位置。IR是在开放存取运动中产生的,是一个大学或研究机构通过网络来收集、保存、管理、检索和利用其学术资源的数据库,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有关IR的研究离不开其背景与载体。除此之外,IR的研究还有以下热点:

(1)IR的功能研究:国外有关IR功能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交流(Scholarly Communication)、促进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数字化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上,研究了IR在以上功能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实现方式和意义等。IR在学术交流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开放的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功能。P Royster[11]认为机构已经是传统商业或大学出版社的替代品,除出版以前从未出版的原创资料的功能外,还有作为学术出版物出版“第一手段”的潜在价值,加快了学术交流模式的转变;MH Cragin等[12]认为特定类别的数据在IR中数据特征和共享规律易理解的情况下被很好地管理;IR可以使教师、学校知名度和排名得到提高,并增加了学校的智力资本[13];NY Mcgovern等[14]数字保存项目在IR实施中有重要作用,且两者的发展道路都处于十字路口状态,抓住这短暂的机遇可以解决长期问题。

(2)IR用户需求分析:国外学者通过对IR用户尤其是图书馆员、大学教师与研究型学生进行访谈或问卷调研等方式,获取用户态度,用户需求进行分析。LL Haines等[15]认为学者对构建IR抱有积极态度。M Pickton等[16]认为获得论文的完整性是需求之重,自己的文献得到反馈与评论是激励因素。A Abrizah[17]对出版过程中用户存在的顾虑进行调查,发现出版过程中版权与所有权被剽窃的问题则是学者进行自存档的最大阻力,让雇主或资助者对研究者进行授权可以减少自存档模式下学术交流中存在的阻力。JG Bankier等[18]认为将大学IR建立成可让教师在新兴的开放存取期刊中出版原创内容的平台,也可以允许教师从中获得学术利润。

(3)IR的构建与完善:国外对IR构建过程中产生的政策、管理、技术等问题也有着较多的研究。CL Palmer等[19]通过三个案例之间的比较分析,认为知识产权问题是显性的,而IR目标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则是隐性的。IR的构建策略应注重和使用者之间的联络与协调。在对技术进行研究的时候,学者注重于Dspace系统及其他IR支撑系统中元数据技术的应用。E Poltronieri等[20]通过专家调研法,揭示了IR中元数据使用格式的标准与实践;I Subirats等[21]则对支撑诺维萨德大学IR的科研管理系统(CRIS UNS)从PDF文件中自动提取元数据的过程进行了检测,有利于该系统与其他系统中元数据的同步。

(4)IR的评价体系:通过构建IR的评价体系,对IR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加以完善。F Lagzian等[22]通过专家调研法总结出六个维度共36个成功因素作为评价IR的指标。如韩国釜庆大学(Pukyong Natl Univ)的Kim Yong Ho和韩国明知大学(Myongji Univ)的Kim Hyun Hee[23-24]于2008年通过实验数据对韩国IR“dcollection”的评价指标做出了验证,为“dcollection”建立了一个可用性评估框架,并用此框架对“dcollection”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IF Aguillo等[25]则运用网络计量学方法对开放存取库进行了排名。

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成熟稳定阶段与高速发展阶段相比文献量增多,但主要的研究主题依然围绕开放存取、数字图书馆、学术图书馆、学术交流等关键词展开;少量增长体现在研究主题的扩充,如对IR与学术材料可见性(visibility)增强的讨论,IR中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型,语义Web应用程序能够共享和再利用现有信息,并且建立多学科信息的集成视图,有利于IR之间的元数据交换,因此也成了IR研究在成熟稳定期的新兴话题。

2.3.2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网络中心度中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三个指标不仅可以发现研究领域的热点,也可以识别未来发展的趋势。点度中心度是与另一个节点实际相连的点数,度数越大表示该节点的中心地位越强。中介中心度是一个节点作为连接中介的个数,度数越大,该节点的纽带作用越突出。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经常作为网络中心度的量化指标。

在某个领域中,节点中心度较高的节点通常代表着当前的热点,节点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较低,但中介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代表着新兴的发展趋势[26]。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进行处理,计算关键词的中心度,并利用excel处理数据,得到关键词中心度对比图(见图4)。

可以看出关键词中点度中心度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走势与其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断开放存取(Open Access)、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ies)、学术交流(Scholarly communication)、Dspace等既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也是该领域中的研究纽带。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相对较低而中介中心度相对较高的关键词有大学(Universities)、元数据(Metadata)、自存档(Self-Achiving)、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等,可见围绕数字存储、电子出版、资源共享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

2.4 引文时序分析

领域引用次数(Local Citation Score,LCS)即所搜集的文献中对该文献的引用次数。将文献数据导入histcite软件,选择LCS大于3的文献进行显示,快速定位各个年代的重要文献,了解国外不同年代对IR研究的关键点,画出IR的文献引文时序图如图5所示。每个节点表示一篇LCS大于3的节点,节点大小表示LCS的大小,节点上的数字是文献的编号。连线表示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对所有文献根据年代和LCS进行引文时序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年代的重要文献及其对IR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清晰地显示出重要文献之间的关联。

2003~2004年,国外的两篇重要文献为国外IR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一是CA Lynch的“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文献引文时序图中为文献9),其总被引频次为31,LCS为7。作者在文中总结了自己在学术交流中对IR本质、功能和在转变学术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IR加速了学术和学术交流的转变,使大学以往在出版过程中扮演的被动者变为伙伴关系,并为教师先驱探索数字媒体提供了支持。随后出现的重要文献是参考文献27,该文作者回顾了当时发展起来的IR并预测了它们在学术扩张中将起到的影响。其总被引频次为12,LCS为6,这篇文献也被2006年至2009年的多篇文献引用,对本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持久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高等教育改革试点下一篇:购置新生军训服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