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2024-05-02

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共8篇)

篇1: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

提升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工作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在职称评定上,还是在职位晋升上,科研能力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提升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平台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种种便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置身于这一良好的环境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了诸多良好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3/view-12952164.htm

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也受到了诸多的影响。其中信息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快速、大量传递,给科研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教师这一群体受益颇多。因为在这一平台出现之前,教师科研工作的进行受到诸多的限制,而这一群体的科研能力是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而新媒体网络平台出现以后教师不但在资源获取上有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其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可以说新媒体网络平台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不少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但是纵观硕果累累的作品依旧有为探索到的领域,故而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但是为了不再走前辈们的研究旧模式,笔者打算立足于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具体优势,从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构成

教师科研能力不仅是一项重要的

指标,而且还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诸多的构成因素。可以说一位教师要想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

文献搜集能力和文献研读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基础,因为任何的一项研究都需要有文献的支撑。而存在的文献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应该能够明白什么样的文献是可靠的,并且可靠的文献又怎么样能够收集到。这两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确实科研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工作。因为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不是利用了乏科学性、客观性的文献,就是面对客观、科学的文献却无法获得,很多好的研究议题因此被搁浅。另外文献的研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因为读瞳文献是利用文献的基础,如果读都不读懂那怎么能够在文献中发现问题呢。而研读文献却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以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例,要想读懂文献不但要懂得古文字学、还得懂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版本学和目录学,所以文献研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

其次是问题发现能力,可以说这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你可能觉得在文献的研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却是别人早已经研究过的,这样你再研究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所以你必须能够知道关于这一问题别人都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相关研究领域都已经产生了哪些作品。这些能力也就是专业术语中说的“研究综述的撰写能力”。

最后是基本学术规范掌握能力。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些不过是一些条纹,只要背下来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基本学术规范的核心内涵。拿简单的引文注释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格式往往要是具体情况而定,单靠参照相关规定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基本学术规范掌握能力是靠不断的实践锻炼而成的。

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具体优势

新媒体网络平台具备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是就科研工作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新媒体网络平台在文献资源获取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因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产生,很多资源数据库、电子版文献下载资源应运而生,因此文献的传递和获取打破了原来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相关研究者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家中或在办公室里下载需要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研究者节约了经费,大大降低了科研工作的经济代价。

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使一定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集中展现。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等数据的出现,使研究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搜索到某一问题近几年甚至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这样研究者就能够指导什么是新颖问题,什么是前人的已有成果。

新媒体网络平台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通过上面两方面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网络平台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文献搜集和文献研读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不但教师在文献的获取上获得了极大的便利,突破了原来的种种限制,而且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上解释性、翻译性的工具从而提高文献的研读能力。谷歌翻译、有道翻译都能使英语水平不太高的人对英文文献进行有效的研读。

教师的研究综述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极快地整合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能够获得研究综述类的优秀论文,从而给自己的研究综述专业提供有效的参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对基本学术规范的掌握。通过对一些高等院校研究者的论文进行阅读,教师不但可以规范各种术语和注释格式,还能够在论文结构逻辑性上进行有效的

把握。

教师科研能力其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文献的搜集能力、文献的研读能力、问题的发现能力、以及基本的学术规范修养。这些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出现以前受到种种的限制,因此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往往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但是新媒体网络平台出现以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新媒体网络平台在资源上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打破了原来资源获得上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新媒体网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促进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是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搜集文献、研读文献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使科研问题的立足更加全面。其次,教��研究综述的撰写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自己的研究议题保持新颖性和先进性。最后,新媒体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基本学

术规范培养。

篇2: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现有 中心校以上学校40所。多年来,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教育科研理念来规划教 育科研工作;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科研 工作方向,着力推进全县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努力使 教育科研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员参 与的原则,注重体现学校科研的草根性、细节性、校本性和行动性 等个性特点,切实增强学校科研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 以“应用研究、教学研究、校本研究、生本研究、微观研究、行动 研究”为主,立足于解决我县教育改革中重点、难点、热点、焦点 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标准化建设、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 过程的优化、高效的建构课堂和教学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教育 科研的实效过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促进作用;坚 持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服务的基本思想,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完善教育科研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网络建设,全面开展“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成果

转化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做好评先选优工作。积极开 展科普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 力支撑。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为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可以说,我县科研工作启动在“十五”,发展在“十一五”,提升 在“十二五”。2011年5月,我们召开了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县教 育局有关领导、省教科院领导、市教育学会和教科所领导、各校校 长及主管科研领导、科研先进个人代表、优秀成果获奖代表等200 人参加了大会,大会表彰了“十一五”先进个人及先进单位,四所 学校做先进经验介绍。在实验高中体育场举办了科研成果展,四所 学校的教师做成果汇报课,并对主管科研领导进行培训,组成新一 届教育学会组织机构。通过《通榆县教育学会章程》,修订《通榆 县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召开通榆县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印 发了《成果集》和《材料集》、《通榆县“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 划》,《通榆县“十二五”教育科研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评比方 案》,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提供了整体思 路。教育科研部门大力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

学紧密结合,将教育科研发展的动力植根于课堂教学活动,杜绝教 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层皮”现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围 绕教育局中心工作开展,我们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 工作思路。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中心,以抓科研兴 校工程建设和科研课题研究为基本点。通过几年努力,教育科研工 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几年来,我县广泛发动基层学校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不断加强

课题的规划、审批和指导,特别务实地抓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严 抓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制发了《通榆县教育科研课题结题鉴定标 准》。通过对规划课题的严格管理,引领了教育科研方向;通过指 导课题研究,提高了全县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为强化科研工作,教育局加大力度增加了科研成果证书、结题证书等在评职晋级中的 分值,各职能部门在评先选优或推选骨干等活动中将课题研究做为 基本条件,营造重视教育科研的氛围,确立教育科研良性的发展方 向。

按照科研规划,积极组织有关学校参加“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

报工作,让教师和学校选择不同的项目,使研究内容多元化,各校 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凸显理念和形成各自的特 色与风格。例如,实验高中把教育科研定位在发展的希望所在,校 长张威同志亲自承担一项国家、两项省级课题。其中《普通高中多 元化模式的研究》已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独立课题的空白,其研究成果显著。明德小 学注重开展校本科研,提升办学品味,关注教育教学实际,认准以 校为本解决实际困惑的科研方向,立足校本,开展扎扎实实的校本 科研活动。校本科研活动要求教师追求“高标准”,注重于科研的 前沿性和长远性,着眼于“低重心”,即科研的基础性,远离“象 牙塔”式科研和脱离实际的科研。通过大量的校本培训,取得了多 项科研成果,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学文明礼仪示范基地”。

三、抓教育科研活动,注重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活动是科研的载体。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 活动,在课题研究上,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制定了课题中期成果汇 报活动方案。教科所印制了活动安排日程,对活动进行了记实并通 报;举办了两次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听评研讨课120余

节;组织实验校参加国家级课题子课题活动5次、省级培训及研讨 会8次;参加各级教育科研成果征集活动,其中获奖累计378项,省级优秀成果945项,市级优秀成果980项,县级优秀成果458项; 参加省学会“两先一优”评比活动,先进单位15个,先进个人76 人,优秀会员112人;组织参加白城市第六届教育学会年会,我县 受表彰教育科研先进个人7人,市优秀会员13人。市科研名校评 比,我县4所学校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名校;组织学校参加白城市教 育学会举办的“基于网络下中学教学模式研究”白城十中现场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还组织了两次中期成果汇报活动,对活动进行总 结和通报。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使教育科研成果进 一步转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抓科普活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开展

我们大力抓科普宣传工作。几年来,教育学会组织人员针对教育 科研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送讲座下乡活动,深入基层讲座 32场次,参加培训教师3000余人。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教育 局组织教育学会和教科所及有关专家深入基层进行科研服务活动,参加30余所学校的开题报告会,并深入课堂听评课题报告会、《抓

好“五个一”,提升教育科研质量》等讲座,受到全县教师欢迎,细致地指导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做好《教育科 研报》的编发工作,共发表论文458篇,每年十期,共出版五十期,每年装订成册,《教育科研报》真正成为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交流平台。2008~2009年,《教科研报》集已送中央教科所参加科研成 果展览。县第十届学术大会装订了《科研成果论文集》。2010年组 织教师参加论文成果征集活动,推荐成果217篇发表在不同级别的 教育刊物上。2011年我们征集教师科研成果139篇,公开发表在《现 代教育科学》上,为教师搭建了科研实践平台。一系列的科普活动,为全县科研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深 入开展。

五、抓科研培训,提升教师群体研究能力

教科办制定了《通榆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方案》,依据《方案》,我县共进行5次科研骨干培训,培训骨干教师612名,在骨干培训 班上,均聘请省、市、县有关专家进行了讲座。内容有《课题方案 的撰写》、《开题论证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教育科学 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生为本,提升质量》等讲座深受骨干 教师的欢迎。培训班还参观了优秀成果,进行了考核后,由教育局 认定发放骨干证书,参加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和吉林省教育学会组织 的培训,共推荐省级科研骨干教师85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

篇3: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科研交流

关键词:交流,新媒体

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承诺开放教育市场。这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化被视为提高中国研究型大学质量的一种策略。随着我国大学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 大学校园里的洋面孔越来越多。各个高校在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宏观战略性问题的同时, 也越来越关注高校中外学生交流这一话题。

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为例, 每年招有留学生40余人,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比例为1:9左右, 比例最高的班级可以达到1:6。人文学院自2003年开始施行中外学生同堂上课, 至今已有十年之久。

北京语言大学是典型的外语外贸类院校, 目前我国外语外贸类院校以及一些国际化大学都已经初步具备了中外学生国际性交流的环境和土壤。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交流模式应用已久并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 不足以充分满足中外学生交流的实际需求, 现在, 探讨新媒体网络模式非常必要。

1 运用新媒体促进中外学生学习和科研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第一课堂交流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自2003年开始施行中外学生同堂上课, 至今已有十年之久, 这种模式逐渐的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外国学生普遍中文不佳, 同堂上课中的实际交流效果不够理想。

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外国留学生在开始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习之前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中文学习和培训。尽管留学生具有了基本的中文功底, 当专业学习中专业名词过多, 或者在教师授课中方言口音过重的情况下, 留学生仍然存在语言方面的交流障碍, 这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水平。中外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不同, 使得中外学生很难在专业课堂上形成互动。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 严重阻碍了中外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交流。

1.2 第二课堂交流模式存在缺陷和不足

高校的中外学生交流在第二课堂上都表现的非常活跃。从北京十二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来看, 主要形式有中外学生交流会、外语角、世界文化节、中外歌手大赛、中外新生才艺大赛、中外学生风采大赛以及中外学生篮球赛、足球赛等各类体育比赛等。

不难看出, 目前中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交流活动仍停留在文体活动层面, 以趣味活动为主。虽然这类活动很受中外学生欢迎, 学生参与率很高, 但是这些活动很少或者可以说几乎不能够为中外学生的专业学习交流提供平台。相较于文化交流, 专业学习层面的交流更佳困难。中外学生要形成专业学习方面的交流, 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需要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都具有主动性, 即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寻求共同关心的专业问题, 并愿意在此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然而, 目前本科学生课业压力较大, 中外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交流自觉性不强。

1.3 中外学生分别管理, 学生日常交流渠道不畅通

从北京十二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来看, 各个高校的中外学生在管理上仍然是分开的, 在大多数学校中中外学生分时段就餐、中外学生分区住宿, 中外学生分学院管理, 这在时间、地域、管理上将中外学生的日常交流渠道生生切断。

1.4 新媒体技术的革命性和不可替代性

目前, 较少有实践及理论将中外学生专业学习交流模式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较少探讨中外学生专业学习新媒体交流平台的搭建模式。

网络新媒体技术及网络新媒体平台是中外学生普遍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和平台。并且, 网络新媒体技术及平台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思政建设、基层党建的各个方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媒体平台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发挥作用已久, 今年团中央学校部再次下达《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用工作的通知》, 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团组织新媒体应用, 促进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用工作的长效发展。今年十八大学习开始后,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也和主流网络媒体合作, 在新浪网开通了“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来进行十八大的学习。从实践经验来看, 网络新媒体技术在高校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受众, 将传统平台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 搭建新媒体技术平台效果良好。

综上, 思考中外学生专业学习新媒体交流平台的模式与可行性在北语与其他高校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

2 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中外学生学习和科研交流的模式

目前, 应用于高校的新媒体平台, 主要是借助论坛、微博以及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来搭建。学习平台具有专业性与学术性两大特性, 在学习平台的搭建过程中, 要注意促进与发挥学习交流的这两大特性。避免将专业学习平台办成社交类非专业普通平台。

本文在构建新媒体学习交流平台的过程中, 除了注重突出学习交流的专业性与学术性, 也注意通过搭建平台帮助同学将学习结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以期提高中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2.1 搭建即时通讯平台分享专业学习资料与前沿问题

Qq群、微信群都具有即时通讯、方便交流的特性。通过qq群, 微信群搭建即时通讯平台, 可以即时交流学习资料, 探讨学科学习的前沿问题。

2.2 建立学术论坛, 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发布

学术论坛是纯文字交流论坛, 可以单独架设, 也可以依托高校校园BBS。各个高校的学术论坛可以按照现有学院和专业设置模块。功能上, 该论坛应该具备学术思路与资料交流、学术成果展示与修改、学术成果翻译与学术成果发表辅助等功能。

1) 、学术思路与资料交流功能

“水常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乃发灵光”。中外学生可以将论文的题目、大纲以及开题报告发布到论坛中来寻求帮助。还可以通过论坛, 征求国外的相关材料, 开展跨国比较研究。

例如:新闻系同学选题“新闻媒体的政府监管”, 确定题目和大纲后, 即可发布到论坛中, 研讨这一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还可以在论坛中寻求其他国家“新闻媒体政府监管”的相关制度与材料, 促进国际间相关题材的比较研究。

2) 、学术成果展示与修改功能

中外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课堂作业 (结课后) 、学术论文等发布于学术交流论坛, 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同学可以通过悬赏论坛币的形式, 邀请论坛中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课堂作业和学术论文提出修改意见。

3) 、参考资料与学术成果翻译功能

在学术成果的写作与发表过程中, 都涉及参考材料与学术成果的翻译问题。所以翻译功能可以具体分解为两个功能。

一是参考资料的翻译功能。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在专业学习, 尤其是学术研究过程中, 都会面临参考资料翻译难的问题, 尤其是专业名词的翻译普遍存在不统一、不准确、不精练的问题。

该学术论坛可以提供平台, 通过中外同专业学生互相帮助的模式, 准确、全面的翻译参考资料。这样, 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 可以增加国外一手资料的引用率, 避免二手参考资料在转引过程中发生的以讹传讹问题。

二是学术成果翻译功能。通过论坛, 中国学生可以帮助留学生把外文学术成果翻译成中文学术成果, 留学生可以帮助中国学生把中文学术成果翻译成外文学术成果。有利于促进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交流。

4) 、学术成果发表辅助功能

中外学生, 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论文发表难的问题。该学术论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辅助学生发表论文。

一是, 提供中外论文投稿的方式、途径和要求。

不仅仅要包括中国的投稿方式和渠道, 也要包括外国的投稿方式和渠道。不仅仅要包括核心期刊的投稿方式和渠道, 也要包括一般期刊的投稿方式和渠道。

鼓励留学生在中国期刊投稿, 可以增强留学生培养的宣传, 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同时, 鼓励中国学生去国外期刊投稿, 可以把中国的学术成果送出去。当然, 有人会有担忧, 国内的期刊已经这么难发, 何况是国外的期刊。实质上国外的期刊也分等级, 在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上难发, 而发在小型学术研究期刊上就相对容易。

二是, 鼓励中外学生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

笔者设想学术论坛可以提供平台, 将关注同一专业问题的中外学生联系到一起, 就同一问题进行跨国的, 共同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研究成果共同发表。

还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大多数211高校都将国外正式期刊认证为核心期刊, 只要能在国外正式期刊上发表文章, 即可被认证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现在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非常难, 所以鼓励中国学生将文章发到国外去, 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在考研、就业中的竞争力。

2.3 建立学术视频论坛, 开展“我的一堂课”

相较于纯文字的学术论坛, 学术视频论坛则更侧重通过视频这一新媒体模式进行专业学习的交流。仿照哈佛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的模式, 将网络课堂搬到校园中来, 由同学将自己的专业学习结果与学术成果制成视频, 在学术视频论坛上发布。这一模式相较于纯文字学术论坛, 更具有趣味性和个体展示性。具体来说, 视频论坛的建设可以分三步走:

1) 寻求学术视频论坛搭建的技术支撑

学术视频论坛既可以通过新建网站的方式设立, 也可以借助于youku、土豆、新浪等已有网络视频媒体, 也可以利用学校已有新媒体资源进行开展。

2) 充实视频论坛中中国学生专业学习相关视频

论坛建成后, 首先应该鼓励中国学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专业学习成果, 转化为视频材料, 鼓励中国学生互相之间通过视频论坛这种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学术交流。

为保障视频论坛的高质量、高水平, 可以请校内的老师共同参与到论坛建设中来。鼓励老师到平台上开展讲座、论坛和研讨。将校内高水平的讲座、论坛视频放到视频论坛中来。

3) 吸引留学生参与到学术视频论坛中来

在论坛初步具备规模, 初步充实完中国学生、老师学术视频资料后, 可以在留学生招生、留学生开学等各个环节进行视频论坛推介。以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多科性、全方面的特性和优势吸引留学生。

鼓励留学生发布自己的学术视频, 也鼓励留学生引进、介绍其本国相关问题的理论前沿资料。最终实现中外学生的充分交流

3 搭建中外学生专业学习新媒体交流平台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模式搭建中外学生科研学习新媒体技术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且具体模式在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上都具有可行性。然而, 中外学生科研学习新媒体技术平台的搭建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

3.1 新媒体平台的监管问题

不论是通过qq群、微博群、飞信群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的即时交流平台, 还是通过论坛形式搭建的学术论坛和学术视频论坛, 都存在着监管问题。

1) 反华言论及意识形态监管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尹宗利很早就提出, 中国大学在与国外大学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保护中国文化, 要预防文化殖民主义。放到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中, 这句话仍然适用。

“学术无国界、学者有国籍”, 如何能够做到国际专业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去意识形态化很难。一旦设立论坛, 首要的是监管国外反华势力通过论坛传播反华言论, 避免国外反华势力通过学术论坛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播。

2) 学术性监管问题。

学术论坛和学术视频论坛, 都旨在打造科研学习型、学术型论坛。这就需要对论坛中的灌水行为进行监管, 避免学术论坛演化为一般性的社交论坛。

综上, 监管问题是论坛建设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3.2 新媒体平台的受众规模问题

中外学生科研学习交流平台, 离不开中国学生也离不开外国学生。二者在数量上具有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新媒体平台中有众多的中国学生, 有大量的高水平专业学习材料和学术成果, 才能对留学生形成吸引;新媒体平台吸引到足够多的留学生, 才能够实现搭建中外学生科研学习交流平台的本旨。

新媒体平台中有足够多的中外学生参与者, 论坛才能够活起来越做越大。如何做好新媒体学术论坛的推介, 对于论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 保障新媒体平台的受众规模是论坛建设所要面临的发展性问题。

3.3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学生将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 必然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何避免学术抄袭, 是论坛建设所要面临的原则性问题。

4 小结

在我校搭建中外学生专业学习新媒体交流平台具有可行性, 本文探讨的几种模式也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面对搭建新媒体交流平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做好预案, 保障中外学生专业学习新媒体交流平台的健康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强.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外文化交流[J].改革与开放, 2011年, 第20期:30-32页.

[2]章礼霞.性相近, 习相远--对中外跨文化对话与跨文化交流的思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年, 第07期:49-52页.

[3]田正平.大陆学者关于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的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 2005年, 06期:21-25页

[4]孙丽娟.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 2009年, 01期:154-159页

篇4: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关键词:新教师 美术教学 能力提升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面临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因差异性而理解不到位、课堂调控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在勇于探索的同时,更要及时做好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正视并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实现美术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反思一:营造多元化的教学导入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美术课多是安排在主课之后,一般为上午的第三节,或者是下午时间段中,这些时间段学生已到了一定的倦怠期,或者说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如何有效的将课题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厚兴趣,将孩子天性中的好奇、求知、探索释放出来,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铺展。笔者在上低年级段的《春天来了》一课时曾经发现,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很多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采用音乐《春天在哪里》的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一边哼着这个耳熟能详的曲调,一边看着画面中不断变化的春天景象,从而可以唤醒孩子们记忆中的春天,当提问到关于春天的相关问题的时,学生能够很快融入教学气氛中,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争相告知自己印象中美好的春天。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但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言,让整个本来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提供广泛素材,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关系。

反思二: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像世界万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们由于他们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针对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性、性格多样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性,将学生间的差异视为一种闪光点来进行开发,从而实施一定程度有差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质,促进个性发展,这在美术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新教师课前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而所谓的备课不只是要备教材、备教法、做课件、准备范画,更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做好相应准备,学会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所以对授课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也是我们新美术教师的备课内容之一。因为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方法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如在《美丽的家乡》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笔者了解到班级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各个省市、五湖四海的孩子,基于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笔者以“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美景”这一话题进行导入,教师没有直接关于家乡固有场景的灌输,而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发挥,在交流的过程中开拓学生们的创作思路,让家乡场景不局限于高楼大厦,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场景,例如:林荫小道、小桥流水人家、山乡村野、四合院等家乡场景,为之后的创作给学生留下个性发挥的空间,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丰富情感体验。

反思三:尽情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以临摹为主,让学生模仿着画画,看谁画得最像,画得最仔细就是好的、合格的作品。这是对学生模式化的教学,脱离了学生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情感表达。学生在机械的作画练习中,会丧失属于自己的创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创作能力逐渐下降,也将越来越依赖于老师的灌输,懒于自己去想象和创造。因而作为新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笔者曾经上过《夸张的脸》,并在高年级段中选二个班,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尝试。一个班级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将脸部的各个细节都详细地讲述一遍,比如五官应该如何制作,陶泥搓揉捏手法等等;而另一个班级则采用相反的模式,以学生讲述为主,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讲述制作的方式,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师生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得出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领悟制作原理和过程。两个班级在不同教学模式前提下,第二个班级的作品比第一个班级的作品脸部表情更加丰富,并且笔者还意外发现一些造型新颖而形态奇特的脸部表情,而第一个班级的学生作品基本以笔者讲述的样式为主,变化和创新鲜有。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到高年级段越容易被束缚,越将老师的直接灌输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理所当然,对今后老师的突然放手,要求进行独立和创新性的思考时,会不知所措,想象的区域会变得狭窄,内容死板空洞,仅局限于老师曾经所讲授的范围,犹如围城,不再愿意动脑筋去突破思维的固有模式和枷锁。

所以新教师应该紧贴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想法无尽地挖掘出来,让他们能够走近生活去感受作品,将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展现在作品中。话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创作的起点,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让美术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的情境。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不仅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了解美术其实是渗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不是美术课结束了就停止了,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的。这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丹说的这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四:提倡多形式作业评价手段

作业评价不仅仅体现于课堂最后十分钟的点评,而是贯穿于整节课中。小学生还是孩子,因此有技巧的评价,有技巧的表扬,能够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如何绘画鱼这一课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绘画内容布置后的五分钟左右,他就完成了,将手扬得高高的,一脸急切地看着老师,嘴里嚷着“老师,我画完了,我画完了”。走近一看,大大的白纸上就画了一条孤零零的、没有着色的小鱼,并且是最简单的画法,而此时笔者奖励给他一个大拇指卡片,对他说:“你太棒了,能这么快就画出一条小鱼,但是你想想你平时玩的时候是不是有好多小伙伴啊,而你的小鱼它却孤零零地在这么大的一张纸上遨游,它也会想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你应该怎么帮助它呢?”以一种启发式的评价,将他绘画中的闪光点放大,并且引导他继续创作。随后不多时,他又一次扬起了手臂,发现原本空空的画纸上画满了小鱼,随后笔者又奖励他一个大拇指卡片,继续引导,让小男孩给小鱼儿们穿上美丽的花衣服——添上色彩,小男孩连续得到两个大拇指更加开心,更加专注地绘画,平时的小动作,讲空话也就都不见了。而他这一系列的表现,以及得到的奖励,也在无形中鼓舞了周边的一些小朋友,这个也可以说是班级中的一种“羊群效应”。

而作业评价中最好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这三个点评方式递进进行。学生的自评,是让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以及创作的灵感来源,设计的意图,而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也有利于听的同学关于这一绘画主题创作思路的发散。学生互评,是让其他同学对于自己的作品提出想法和意见,这个过程是全班参与的过程,都积极思考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最后教师的总结点评,是一个主题升华的过程,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作品中表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作品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可以变化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最好不局限于一种方式,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形成单一的模式化概念,才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亚娜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考试周刊 2010.4

[2]相毅敏 《美术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3]周冬梅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阅读》 2012.7

篇5: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提升研究方案

研 究 方 案

根据学校主课题“农村学校构建‘中心校——村小’校本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指导思想与具体目标,结合本校教师多媒体教学素质情况和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条件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只有正确界定了研究对象,才能使课题研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标题中的“多媒体教学”是本子课题界定研究对象的关键概念,它指的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根据这个概念界定,我们这个子课题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如何提升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投影机投影和加上声音的配合显示出来或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实现教育教学意义”的教学能力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由于其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中,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该且必须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增强现代化教育素质。

同时,通过以上研究对象的界定,我们明白了培养和提升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就是让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和CAI软件制作、使用,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和包罗万象的特点实现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三)研究的具体目标:

1.让所有教师理解有关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学)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

2.让所有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和OFFICE三大组件的基本使用办法。

3.让所有教师掌握使用远程教育IP数据进行教学的操作流程。

篇6: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关键词】科研评价体系;应用技术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也随其在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是指在一个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或是国家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对科技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体系。它往往以考核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为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对某一科研机构或科研项目运用一定的科技术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其包含对“业绩”和“效益”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作为高校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方法、评价分类不准确等。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对促进此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方法现状

目前,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团队评价法、行政申报审批法、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方法、政府机构专门考核法等。专家团队评价法是指通过组建专家科研评价体系团队,由其根据国家评价体系标准进行各项逐级审核和评价,最终给科技项目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它具有权威性,但缺点是不容易发现创新价值的科技项目,因专家们的知识和学识有限,以及在科技领域中运用有限,从而使得评价使用的方法,或个人研究不足,最终使得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行政申报审批法,是指根据大学行政级别通过一所大学规定每一年申报科技项目数量,由行政机构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价和管理,最终确定其价值运用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科技项目的评价。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法,是指根据科研评价体系,以社会人群运用为标准,实现价值社会化后,运用公众开放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科技试点和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往往不作为科技项目专项评价,一般是辅助评价的一种手段。

1.2 评价基础与执行运用现状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是科技项目的确立和科技研究创新理论的出现,然后再到实验室研究成功后,通过文献理论和撰写与发表,以及聘请专家进行技术监督后,确定有科技价值后,再通过行政申报程序和方法进行申报。因此,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必然是以行政审批为基础,由大学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申请为基础,最终通过合格审查后层层上报这一种层级的行政申请基础在操作和运用。到目前为此,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如论文造假、运用抄袭、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社会运用价值不大,最终使得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多难以控制的内容等。

1.3 评价结果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项目多,但通过评价结果后,真正能够转化为技术和企业运用技术的科技项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不理想,很多为低水平科技能力或是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的内容,并且大学的科技研究主要在产品应用的外观设计和普通运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多不具备创新型研究与开发,最终使得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学中科技项目在评价体系评价后无法转化为成果运用或是全面推广运用,有的也是根本无法使用或是缺少相关资金和设备根本不能启动运用等。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干预严重

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运用过程中,往往是泛行政化成为正常现象,资源都是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成果评价、研究考核、职称申请、科研报告等都是按照行政级别的办法来办。如在职称论文发表各应用技术大学就明确规定,需要发表一定的科技论文的科技研究者才能申请科技职称和研究考核,并还分省级、市级、国家级职称论文发表来判断,这也是按行政级别来进行论文档次来发表的。在行政体制下,学术研究和科技论文研究成在不自由、不公平现象,创新成果的评价只能在行政体制下被认可,最终由主管部门确定,很容易引起不信任和不公平现象。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资源分配、科学争论、学术分析与讨论、学术评价等都存在对权力判断和认定的现象,其评价活动的行政性往往要大于学术性,官大真理多的现象成为笑谈。行政干预严重是,使得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资源分配及其成果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分配和确定。

2.2 分类不明确,评价缺乏规范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和活动是多方面、多层级、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领域的,但却因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不明确,出现一些交叉科技可以选择不同分类,最终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层次上的差别。另外,由于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需要从不同分类来确定一个标准值进行科研评价,而同时,还需要选择一定分类来进行标准值判断,如果分类不准确,在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出现两种不同分值,最终使得评价分类不准造成差异,容易引起被评价人类的通过评价体系漏洞来进行归避。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分类不准主要表现在,其交叉领域分类出现无法选择,或是选择不当就引起评价分值过低。另外,由于评价分类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标准体系,使得分类过于自由或是有一些根本没有细化分类,最终使得评价缺乏规范性。

2.3 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于是直接导入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和高效科研评价体系来运用的,本身存在很多不能细化的内容,或是其评价标准体系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涉及科技内容广泛,单一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本不能含盖其科技项目内容。如像应用技术大学的生产工具科技项目、荒山开发科技项目、泥土提炼生物蛋白项目等这一些应用技术由于采用原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出现考评内容不全面,且价值预测与估计、风险控制预测、科研成功与否的预测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在评价机制不成熟和不健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评价出现不公平、不合理,以及可能被权利利用而成为一种形式。我们知道应用大学的科技项目往往是以行政方式向上逐级上报的,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多项目的科技选择时,行政干预作用过大,最终使得好的科技成果往往不被选送上级部门审核和批准。另外,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术造假严重,学术造星运动不断产生,最终使得学术研究成为一种形式,而评价机制自然发挥不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缺乏系统性。3 优化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建议

3.1 减少行政干预,创建定量与定性分析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要从根本上减少行政干预,要给科研评价自由、真实、完整、合理、规范地进行必要的科研评价流程和程序进行审定,而不能完全行政化,所有科研评价成果必须围绕行政评价结果来从事科研评价活动。笔者认为行政是程序,更是一种完整的监督,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是权位主义的一种过场。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应设立评价宣传、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进行考核,然后通过对其的评价后由应用技术大学行政管理进行文件传递和国家相关程序办理,而不将行政管理作为一些权利评选代表。其科研评价采取省级专家团队+科技水平评估机构+论文发表机构认定+行政管理基本传递流程和文件流程检查等几重事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去行政化,并运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科研评价其应以理论技术文献10%+科技价值评估50%+社会试用结果20%+专家团队评价20%+其它10%的标准进行评价。

3.2 合理进行科学分类,导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分类,应创建应用类科学技术详细执行规范标准,其以国家科技分类标准为基础,详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进行更详细分类,通过分类成功后,积极将科学技术评估机构和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导入评价机制体内。运用双重评价,实现定百分比例值来计算其价值,然后再通过定性对其价值的趋势分析和应用分析等,最终使得在分类合理的情况下,导入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公平、公开、合理、全面、及时地进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建设。

3.3 注重科技产出的导向性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技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并且以应用技术在局部试点推广成功后来进行综合评价,即以试点产出为突破口来预测,通过一项技术发明后,在一定地区应用和推广后进行认定和评价,这更利用科技项目社会价值预测和评估,因为有其试点来区域为实例来证明。另外,由于科技项目没有申报科技专利权保护,我国还要积极将专利申请改为以申请时间来审核,不管多少年未通过,其只要最先报的,才享受最先评价,其它的都延后,如果后来的先评价,则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运用价值分析和理论体系的运用框架。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申报、评价必须以产出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像尖端科技那样采取保护理论和一切绝密为本。而应建立起应用术成果保护评价机制,并且要创设相关应用技术科技研究机制等来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

3.4 加强评价开放机制建设

篇7: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当今社会信息已进入新兴媒体蓬勃发展时代。基层检察院的社会沟通能力不仅仅只体现在处理日常的法律监督工作中,社会群众的高度关注、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得工作中任何失误都会被新兴媒体紧盯,极易引起涉检舆情危机。这就要求基层检察院尽快适应新兴媒体时代的挑战,不断提升新兴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增强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本领,为检察机关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孟建柱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机关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说明政法工作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必须要把提升社会、群众沟通能力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升基层检察院新兴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笔者浅谈几点思考。

一、对信息化新兴媒体特点的认识

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媒体介质,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其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如网站、微博、贴吧、QQ、论坛、微信、飞信、手机报等等。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包括微博)最为典型。新媒体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甚至有人说现已进入“后新媒体”时代,使新媒体的特性越来越突出。这个后新媒体时代以移动性为显著特征,以双向互动、全空间占用性和社会化为明显优势,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互动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新媒体具有六大特点:一是传播快:传播快如闪电,单位以秒计算。一条信息在网上留存5分钟,就会被转载437次。二是覆盖广。网上空间无限,信息广如大海,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三是式样多。网上信息转播渠道多样,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四是影响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双向平视交流,一有不慎,就可能小事吵大、大事吵炸。五是作用强。网络问政,载舟覆舟。媒体舆论具在强大的群集传播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干扰破坏能力,正成为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六是管理难。新媒体是跨平台融合的综合平台,有根无心,事发难寻,力量强大。新媒体具有双面性,它是交换性传播,可以从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可以使个人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所以非常难以管理。

近年来,仇官、仇富、仇警气氛充斥网络,总有人紧盯政府、官员、富人和政法机关发布负面信息并妄加评论,搞舆论有错推定,随意“拍砖”。再就是恶搞成风,搞舆论娱乐化,抓住一点失误就不遗余力的丑化政府和政法机关的形象。

二、新兴媒体时代基层检察院面临的形势

新媒体正无所不在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然也包括检察工作。特别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一起普通案件就有可能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新媒体信息的强大力量和传播速度使得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自主编辑、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并伴随着各种评论瞬间传遍社会乃至全球各个角落。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包括重大案件在内的许多重大事件与问题,因为通过网络才得以真相大白,网络监督的力量日益得到网民的重视,也对检察院的执法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新兴媒体对基层检察院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人民群众法律与民主意识的增强,使网民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成为可能,一旦出现有关检察院的网络事件,应对得当则事件顺利解决,应对不当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舆论环境和宣传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冲击也无法回避。这就要求我们既高度重视做好案件本身的处理工作,又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不但要善待媒体,还要善用媒体,努力提升新兴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

三、基层检察院在新兴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首先现在很多干警都能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可是依旧麻痹大意,认为自己所处的舆情环境风平浪静,没有危机意识。再次是角色模糊,认为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的事,认识不到应对舆情、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每个检察官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方法不到位。没有认真研究舆情传播规律,网络应用技能掌握不好,遇事有畏难情绪,应对舆情无从下手。手段也只停留在封、堵、捂、盖、删等简单的方法。再就是危机意识淡薄,遇事反应迟钝、表态不及时,信息不透明,甚至出现失语、乱语现象。一不愿说。采用封堵、拒绝、拖延、隐瞒等方法不愿公布真相,引发媒体的质疑和炒作;二不善说。表现在慌着说、躲着说、急着说、随便说,引发矛盾和炒作。三不屑说。对网络有抗拒心理,认为我自己没问题没必要辨白。四不敢说。有了负面信息首先想到的就是删贴,不敢或不会正面回应,往往是越抹越黑。一旦发生问题就手足无措,要么置之不理,推到宣传部门去应对;要么不负责任地乱说乱动,从而引发信任危机,导致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三是工作机制不到位。由于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对网络这个宣传阵地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目前检察机关对于新媒体沟通的措施及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制度较为零散,或是原则性的规定,或是针对个案的应急预案,尚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四、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加强与新媒体沟通能力建设的建议

面对新媒体的时效性、多样性、复杂性等新情况,面对国内涉法的问题越来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现状(对司法公正关注度排名第二),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积极利用网络插手国内事件的现状,在当今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矛盾集中到检察院,检察院工作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困难也更大。基层检察院只能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媒体时代检察院工作规律的研究,着力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悉心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检察院权威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微博等新媒体的各个角落,最大限度增加舆论的“正能量”。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在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培养舆情意识。首先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政治敏感性,增强提高社会沟通能力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加强对舆情规律、网络与检察工作的关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工作理念,夯实提高能力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强化平等传播意识,积极抢占新媒体阵地,加强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自有媒体建设,掌握与网民沟通的技巧,提高检察工作的亲和力和公信力。再次,要强化舆情风险意识和监督意识,时刻绷紧办案社会效果这根弦,杜绝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两张片”的现象。

二是要提高“五个能力”。首先是要从提高检察官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抓起。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杜绝网络炒作,要从抓队伍做起,按照中央政法会的要求,重点要提升五个能力:即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队伍拒腐防变能力。这五种能力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其他四种能力提高了,也就为提升社会沟通能力打好了基础。在与新媒体沟通时,要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面对网络舆情做到既得体又有度,做到不盲视、不畏惧、不回避、不狂燥、不失语,在法律监督中不但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还要做到让社会公认,提高检察工作的公信力。三是要狠抓阳光检察。要坚持源头治理。公开、公正、公平是避免舆论危机发生的根本,不但要精心办理好每起案件,认真制作每一份法律文书,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都不要出现瑕疵。还要有舆情风险意识,一开始就要想到以后公开后的结果。还要开展检察院开放日等活动,让社会各界了解检察院、理解检察院,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做检察院文章的人没有机会。再就是加大检务公开力度,创新新闻发布形式,加强与网民的互动。

四是要培养良好作风。一支队伍的作风对能力养成十分重要,提升社会沟通能力也要从抓作风做起。首先要树立新闻意识、应对意识、忧患意识。要从立案开始,一方面切实改进执法作风,一方面对重点案件建立舆情档案,研判其以后是否可能成是媒体关注的重点而引发舆论危机,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要树立严谨的作风。每个办案人员出庭支持公诉或接待当事人时,都要想到可能会面对到媒体,想到这个当事人可能是发生舆论危机的燃点,意识到如果自身形象不好,或者语言不文明,作风不严谨,就可能成为被炒作的对象。再次,要有敢打必胜的作风。不要患“网络恐惧症”,出了问题不堵不盖,不推卸责任。不能空走程序不解决问题,本来工作上有瑕疵了,就是诚恳改正,如果应对失当(如习惯性执法等说法),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五是要加强机制建设。一要健全培训机制。将网络舆情应对纳入业务培训范围,打造觉悟高、业务能、能力强、作风好的宣传队伍,同时提高全员应对舆情的整体水平。二要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定位,通过调研加强对检察工作的舆情风险评估,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对于重大敏感案件,在办案中就进行舆论风险评估,及时制定舆情引导预案。三要建立应急处置机制。搞好舆情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研判,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要通过正面引导主动宣传,积极掌握话语权,培育自己的意义领袖,占领宣传工作的先机。应对舆情的关键还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应对技巧,要保证工作中不失误才是关键,删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要健全民意沟通机制。改进和完善检察机关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和创新工作整改情况向群众反馈机制,健全和创新民意转化机制,将防止舆情风险的防线前移。五是建立舆论引导问责机制。对于新媒体所涉及的事件,要尽快明确责任主体,形成舆论快速回应的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人,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多层次多渠道回应,对出现问题的追究责任。六要健全宣传资源整合和与网络主动对接的机制。完善与宣传、网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互动机制,强化网络外交,主动与重要网站沟通,发展网络盟友和统一战线,在发布、监控和引导上取得外部的支持,保证信息畅通,形成统一、互动、共为的工作体系,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

六是要掌握应对技巧。处置舆情网络事件要从“常、广、早、小、快、真、引、诚”七字诀。“常”就是要将舆情监控做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有常设机构和经常值班的人员,提前监控预警,发现苗头和倾向及时处置,避免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新热点拖成老大难、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矛盾。“广”就是发展壮大网络宣传和评论的队伍,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广泛设点,密布监控和应对网络。“早”就是及早发现,掌握主动。发现苗头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启动应对机制,通过主动地表态最大限度平息新媒体参与者和“围观者”的情绪,为自己争取主动。“小”就是一出苗头就及时控制,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在大背景下观察,提高敏感度,将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快”遇到事件要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不等、不拖,快刀斩乱麻。“真”就是公布真相,信而有征、凿凿可据,谎言终究是见得阳光的,一旦被揭穿就很难弥补。“引”就是对于新媒体暴露出来的事件,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有效引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诚”就是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为自己表功颂德,要尊重民意,以诚相待,耐心答复,真情互动。

郑瑞华:论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

【内容摘要】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自诞生以来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同时也对现阶段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执法公信力、网络舆情处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基层检察机关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实现基层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的“无缝对接”,是摆在当前基层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关键词】 检察工作;新媒体;社会沟通;网络舆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群众和媒体对司法公正、司法改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孟建柱同志提出提高政法队伍建设要着力提高五个能力,将提高政法干警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建设作为五个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基层检察机关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要做好基层检察工作,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建设,增强应对、引导网络社会舆情的本领。在复杂多变的舆论新形势下,提高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能力,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已经成为基层检察工作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Medium”,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其各种应用形式。通常认为的传统媒体是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那么除此以外的其他媒体类型及应用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它是以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包括网站、微博、论坛、微信、数字电视、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强调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简单谓之:“所谓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因此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这一概念强调了新媒体的受众这一核心要件,突出了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不再纠结于到底新媒体包括什么类型,而是以高度的概括性从新媒体基于的技术基础、以及最核心的特征来进行的说明。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新媒体具有六大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传播快如闪电,单位以秒计算。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读写处理速度正快速飙升,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可快速达到千里之外的亿万受众。二是传播形式、方式多样。网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和形式多样,通过网站、微博、论坛、微信、手机短信、数字电视、数字杂志等形式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实现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三是传播信息覆盖面广。互联网上的空间就好像浩瀚的宇宙,信息量无边无际,信息内容更是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四是影响大作用强。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及“指数型”传播方式,一个很小的事件就可能被炒作成社会性事件。但同时网络问政等一些利用媒体解民忧、探民情的电子政务方式方兴未艾。媒体舆论具在强大的群集传播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干扰破坏能力,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五是现实管理困难。新媒体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2】。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体,它具有两面性,可以从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可以使个人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加之我国对网络监管尚缺乏法律规定,给网络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留有了可乘之机。

二、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的辩证关系

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正飞速发展,它正无所不在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由于各类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它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信息的强大力量和传播速度不得不让我们高度关注。由于微博的广泛应用,一起普通案件就有可能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现在中国有五亿多网民,可以说人人都是检察工作的人民监督员。新媒体信息的强大力量和传播速度不得不让人惊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惊喜,是很具备价值和前途的信息载体。包括重大案件在内的许多重大事件与问题,因为通过网络才得以真相大白,许多司法腐败、司法不公案件在网上得到曝光并迅速引起关注,网络监督的力量日益得到网民的重视。但是如果基层检察机关处理每一起案件或者是检察干警的言行举止不当,就有可能在网上引起网络舆情,涉检网络舆情的自由互动性、舆论的突发性,易发性对基层检察工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也对现阶段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执法公信力和与新媒体社会沟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所以说新媒体给检察工作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利用双刃剑时用其锋芒、避其损伤是检察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下的重要课题。

三、当前检察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检察工作带来积极一面的同时也给检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另一方面作为依法履行法律监督工作任务较重的基层检察机关,更是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类媒体的普遍关注,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滞后,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新媒体网络的监督普遍缺乏正确认识,有的甚至对新媒体心存恐惧。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理念滞后、认识错位,没有意识到网络也是民意沟通、疏导情绪的渠道,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强大力量,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对负面信息的危害估计不足,认识不到网上的小问题可能引起大**,麻痹大意,认识不到应对舆情、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每个单位和干警的责任和义务。

(二)能力建设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投入。

在基层检察院,干警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环境,对现代信息条件下新媒体沟通工作缺乏认真的学习和了解,虽然加强了检察宣传工作,但缺少应对网络舆情的学习培训,有的办公室人员身兼数职,应对起网络舆情来力不从心、顾此失彼,更不用说在基层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实现检察机关内部上下级的联动,没有与党委、政法委、宣传、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

(三)应对网络舆情方法简单,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网络应用技能掌握不好,没有相应的技术检测手段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的苗头,造成遇事反应迟钝、表态不及时,信息不透明,手段也只停留在封、堵、捂、盖、删等简单的方法。还有的网络舆情收集手段相对落后,应对措施启动滞后,遇有情况往往不愿说、不善说、不屑说、不敢说。

(四)应急制度不健全,缺乏制度性的长效机制。

由于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造成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不健全,且较为零散,有的是针对个案的应急预案,没有形成风险评估、舆情监控、应急响应、事件处置的一整套长效工作机制。没有落实宣传人员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形成宣传工作网络等。

四、提高基层检察机关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对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的认识,加强检察人员媒体素养培育。一是要客观对待舆论监督,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功能,真正把新媒体当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的重要平台,当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受和对待网络舆论。二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单向、封闭、被动的模式,新媒体的大众性特点,又为公民实现话语权和知情权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检察机关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规律,加强对新媒体的使用技能、运作规律的认识,树立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新观念,注重在手段、技术、意识上增强“主动性”,掌握新媒体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3】。三是要加强对干警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专题培训,提高检察干警处理涉检网络舆情突发情况的能力,不断增强面对新媒体传播的应变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二)做好执法规范化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自身硬才能自身净,做好执法规范化建设就能够在出现舆情突发事件时有所准备,胸中有数。要以“两法”的实施为契机,完善相关执法规范和配套制度。注重从涉检信访、冤错案件、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等入手,分析自身执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坚持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与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并重。以管理科学化促进执法规范化。全面修正、完善和细化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和民事行政检察办案规范。全面推进案件管理工作制度,修订完善目标绩效考评机制,严格执行职务犯罪案件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认真开展网上办案,加强对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实时、动态监管,有效防止、及时纠正执法不规范问题。要坚持源头治理,每位检察人员要精心办好每起案件,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都不能够出现瑕疵。落实检务公开,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公开、公布基层检察工作情况,让社会各界了解检察工作。

(三)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和宣传机构,加强运用管理能力,将应对舆情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与上级院统一的工作体系和沟通机制;二是要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负责网络预警人员,每天坚持对“易燃”的网络舆情开展监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三是要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调研加强对检察工作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对于重大敏感案件,认真执行办案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规定明确风险等级,及时制定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根据政治形势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判断网上舆情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及队伍建设的评价和反应。评判机构定期向领导机构提供网上舆情监测报告,为领导机构决策和防范网上舆情风暴提供材料和依据。五是要建立信息发布机制。网上舆论并不都是出自理性的认识,不少盲目及武断的观点在网上随处可见。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要建立正确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检察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保证公众有顺畅的渠道了解检察机关检务信息和执法办案的工作情况。建立顺畅规范的新闻渠道沟通机制,检察机关就保证了正确信息的流通性,在最短时间内使猜疑和虚构的事实不至于大面积散播,形成虚假的舆论导向【4】。对网络新闻、消息从线索提供、初稿采写,到审稿签发、网上发送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网络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健康发展,无失实、泄密事故发生。

【结语】提升基层检察机关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只有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断创新工作,与媒体以及网民等建立相互信任的互动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沟通能力,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中觅得先机。总而言之,基层检察机关在与网络舆论交流的过程中,要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引导好网络舆论的走向,就必须始终坚持平等的理念,“宁可处江湖之远,而不居庙堂之高”,沉下身子,脚踏实地,才能将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工作做好。

浅谈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几点意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微博、微信、短信等形势多样的新兴媒体传播技术,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及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类新形势新问题,以湖北省检察院为代表的各省级检察机关已经开始全面谋划和推动新媒体下检察宣传工作的格局和模式,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在基层检察机关,检察宣传工作在应对新媒体信息传播工作时仍然存在的大量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检察工作实际,认真剖析了目前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应用检察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思想重视不够。

在基层检察机关工作中,部分干警,甚至包括部分领导同志在思想观念上都还没有认识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宣传格局的影响力,尤其是缺乏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对新媒体沟通工作缺乏有效的学习和认真的了解。有的老同志会错误的认为自己不上网,新媒体离自己还很遥远,与己无关。还有的同志会错误地认为在新媒体上报道效果较小,没有传统媒体的作用大,在使用新媒体上有一定得抵触情绪,由此,对新媒体的应用宣传工作没有重视起来,从而导致检察干警在新媒体应用中出现了根子上的疲软。

(二)能力不足,基础力量不够。

目前,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察宣传工作普遍呈现一人一岗,甚至一人多岗的情况,仅仅一名专职或兼职干警来从事检察宣传工作,不仅要应对传统媒体、而且还要应对新兴媒体的应用,有些甚至还兼职起草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面对这样的局势,想真正的搞好新媒体下的检察宣传工作,也是有心无力的。在新媒体应用中,因为会用到最新的互联网技术,需要检察宣传干警对新媒体的运用手段和技巧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及时的发布信息、回复信息,以及各类的网络舆情检测等,但目前由于基层检察机关宣传工作干警接触新媒体应用比较少、了解不够,同时对新媒体的应用手段能力不足,因此无法正确有效的使用新媒体工具。

(三)设备不足,硬件设施不够。

新媒体应用是需要充足的设备支持,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3G手机等设备一样也不可缺少,同时还需要对应用新媒体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及时检测网络舆情的配套软硬件设备,但在基层检察机关,这类信息化设备并没有能够配全配齐,不但影响了干警对新媒体应用的积极性,同时也限制了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四)机制不足,管理力度不够。

随着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展,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和运用新媒体应用工具的过程中也缺乏应有和必要的手段,检察干警没有一个规范、有序的运作和管理新媒体应用的规范机制,这样就会导致在新媒体应用检察宣传工作中出现散乱、无序的现象,同时在面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时,也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应对。这样的话,一旦出现问题,危害后果将非常严重。

二、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意识建设,切实深化对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领导。

目前,我国有近6亿网民,手机网民有4.6亿,微博用户达到了3亿多人,很多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上获取,而用好新媒体也正成为检察机关信息化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基层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检察机关工作主题,成立专门的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领导机构,积极构建党组统一领导、综合部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全体动员的检察大宣传工作格局,同时强化学习和培训,让全体干警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深入了解新媒体信息爆炸时代检察宣传工作需要及时转换阵地的紧迫性,由此而提升检察宣传干警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新媒体应用检察宣传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推进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发展,(二)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能力。

要做好新媒体时代下的检察宣传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政治过硬、懂网用网、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正规军,基层检察机关要积极整合检察宣传工作资源,把宣传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检察干警优先充实到检察宣传岗位上,同时积极让业务部门中写作能力强的干警加入到宣传骨干队伍中,组建成相对固定的宣传小组,积极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和学习新媒体时代下的宣传工作技巧和应用方式方法,让他们能真正的了解媒体、掌握规律、提高能力、更新理念、快速适应。因为新媒体的受众十分广泛,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要不逃避、不推诿,积极主动,敢于面对。特别是对媒体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检察干警要能够积极回应,澄清质疑,说明问题。要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宣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来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主动权。

(三)加强基础建设,切实增强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保障。

要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人才是基础、设备是保障,基层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装备保障,舍得花钱添置装备设备,为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插上先进的翅膀。首先要保证检察宣传工作者在新媒体应用中所必备的互联网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同时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检察宣传工作经费,让检察宣传工作者在新媒体应用时代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再无后顾之忧。其次,要主动的投入资金,积极开发各类新媒体应用程序和软件,让检察机关在各类新媒体中能占据一席之地,有一个发挥宣传作用的平台。最后,检察技术部门要为检察宣传部门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如做好门户网站运维、短信宣传平台的运维等工作,确保检察宣传工作稳定发展。

(四)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规范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运作。

一是建立健全新媒体应用管理体制机制。有效的制度将更好的规范新媒体时代检察信息宣传工作的运作,基层检察机关应该积极的探索建立健全各类新媒体应用运作的体制机制,如检察机关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微博管理办法、微信宣传使用和管理办法、手机APP使用和管理办法等。这类制度将有效的规范新媒体应用的运行,让检察宣传干警在使用和管理新媒体应用是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篇8: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文献信息共享网络和服务系统。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和跨单位,并链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建立广西科技文献虚拟服务中心和以其为核心的科技文献业务协作合作服务联盟,在科技系统形成面向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

自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简称文献平台)开通运行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按照“统一标识,一站式服务”要求,在14个市和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起服务节点,一个面向广西科研机构系统的共建共享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和面向社会开展公共服务的科技文献服务体系已建成,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文献平台服务体系联盟成员的市级服务站,如何借助平台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平台物理网络优势、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增强科技信息对本市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现就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中,市级服务站整体服务效能的提升方面作一些探讨。

科技文献作为前人科技研究和科技经验的传媒,作为科技信息资源承载者,在当今社会已上升为一种战略资源,它不仅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信息支撑,还是科技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随着梧州市“两城市一基地”发展战略定位和“富民强梧”发展规划的实施,新一轮产业升级对科技信息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梧州服务站抓住建设机遇,不断创新科技信息应用服务体系模式,加大文献平台的应用宣传,创新服务方法,强化科技信息对梧州市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树立平台服务品牌。

1 加大文献平台宣传力度,增强平台服务效应

自文献平台运行以来,梧州市共发展了35个单位会员和310个个人会员,为部分企业开通了应用专线,平台应用得到了大部分科研人员的认可,但还存在社会各界对文献平台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企业对文献平台的作用理解不深的现象,致使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有限,知名度还不高,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加强文献平台的应用宣传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传统服务为知识服务,在机关、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树立起平台应用典型,形成良好口碑,以带动文献平台在梧州市的应用。利用到企业和工业园区服务、科技项目培训、查新和科技科普活动,对大家遇到的文献收集利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操作和解答,通过帮助梧州市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信息素养,提升有效地获取、评价、利用信息的统合能力,扩大文献平台的影响。在梧州电视台、《梧州日报》等媒体进行连续宣传报道,由科研人员畅谈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运用文献平台的体会。文献平台建设的服务应用效果,应该体现在既增强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又大大提高梧州服务站的服务能力。

2 培养平台应用服务综合型人才,提升服务效果

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发生了改变,科研环境数字化直接促使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成为普遍、方便和基于用户的网络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点和瓶颈正从文献获取转变为知识发现,用户所要求的专业信息服务不再是简单地检索和物理地获取文献,而是帮助将知识内容从众多信息对象中挖掘出来,根据其内在特征和价值进行鉴别、关联、重组,帮助识别和创造新的知识[1]。另外,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需求也随着创新任务和目标的改变不断改变。所以培养掌握网络应用知识,懂科技情报分析,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的科技文献平台应用服务综合型人才是提高梧州服务站水平和服务效果的重要保障。尽管近几年来,梧州服务站在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派职工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进修培训,到市科技局、自治区科技厅跟班学习,2011年送外培训人员达23人次,是近10年来送外培训人数最多的一年。除了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和牢固的专业知识培养,相关学科知识的培养也很迫切,如: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能及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组织、控制和提供利用的技能;要提高英语水平,了解最新的国际信息动态;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包括著作权法、版权法等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要掌握一定的公关礼仪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只有完善人才培训和服务体系,为开展特色增值服务,为产业发展进行人力资源储备,才能在振兴地方优势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建立地方特色数据信息库,开展信息增值服务

目前,梧州市服务站的建设各项软硬件配备基本完备,但还存在科技文献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用仍有限,对外服务广度、深度仍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梧州市服务站根据平台建设思路:开展以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文献资源为基础,围绕千亿元产业发展目标,联合行业协会、行业专家、金融服务机构等相关机构建立起以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为核心的1+N产业服务平台[2],在信息资源库建设方面进一步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围绕梧州市的林产林化、制药、再生资源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开展共性难题技术攻关、产业竞争情报、项目策划包装、投融资等增值服务。

梧州市林产资源丰富,全国六大产脂县梧州市占了3个,松香产量占广西总产量的1/3,以林产林化行业服务作为突破口,广西梧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组织力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收集整理大量的资料、科技信息,向自治区上报并实施了“松脂行业引进创新科技服务网建设”“广西林产化工星火产业带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2个项目,为林产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产供销、产学研做到生产有目标、科研有方向、开发有成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松脂产业化提供有效的服务。我们采用以点(示范企业)带面(林产林化行业)的措施进行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有限公司为示范企业,提供以下主要服务:①组织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松脂深加工专家服务队为企业诊断,提出产品开发方案。②协助策划包装“液体松香树脂新工艺”“水基松香树脂乳液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争取上级拨款562万元。③协助该公司原料种植县引进丰脂增收新技术,推广化学增脂、低温采脂、高效采脂刀、采割新方法、塑料受脂杯等技术,使松脂增产17%~35%,脂农增产增收。④通过组织参加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输出松香节能高效生产技术。通过服务,该公司产品从单一松香品种发展到三大类40多个新品种,深加工比重达到90%。目前,该公司主要产品氢化松香及浅色松香树脂产量在国内排位第一。年松香深加工能力25 000 t以上,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处国内领先地位,成为我国林产化工龙头企业,带动梧州市林产化工及松香深加工产品开发13项。

文献平台梧州服务站在建立和完善《林产行业专业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突出特色、示范带动,还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六堡茶产业拓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持续支撑。结合文献平台建设再生资源产业资源数据库,2011年8月我们精心组织申报了2012年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梧州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拟利用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整合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方信息,以服务再生资源加工企业为宗旨,建成一个为进口再生铜、铝拆解加工企业提供先进处理技术和设备支持的应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在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建设中,加强融资、技术、商贸、物流、信息等支撑平台的规划建设,降低企业的运营交易成本,增强园区的服务优势。

4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创新主体实际需求为根本

4.1 以用户需求为焦点,公益化与市场化融合的信息资源体系创新

竞争情报已成为企业继资本、技术、人才之后的重要资源,是“第四核心竞争力”,极大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倍加重视依赖于公开信息源的情报工作。正视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特点,所取得经济增长是以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为代价的,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就要把能源、材料、信息三者综合起来应用,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高倍增性、高带动性、高创新性,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对能源、材料等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形成新的商业价值模式[3]。信息需求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为之服务的信息服务体系也应该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

(1)建议政府加大梧州服务站科技文献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建设投入,更有效地整合和共享公益平台,以低费用或免费的方式提供给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同时也可完善梧州市高层次专业人才配套服务政策,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工作提供科研文献信息支撑,提供一定金额的经费资助,高层次人才可获取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学图书馆(CSDL)、国家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同时梧州服务站亦能充分利用科技信息资源,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长远规划及科技攻关等提供综合性、预测性研究报告。通过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调研报告及各种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源,积极推动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提供个性化的、深度开发的科技文献,探索信息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产品。如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梧州市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迎来重大机遇。梧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再生资源作为梧州市产业集群“雁行阵势”中的第一梯次,加快梧州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文献平台梧州服务站结合梧州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对产业园用户进行不同形式的调查并分析、确定用户的数量、类别、层次、结构,以及它们需解决的现实与潜在的问题,面向企业提供分析报告,开发专题研发资源。密切注视世界最新科技动向,综合分析最新文献信息,研究加工特色科技信息资源。联合广西再生资源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的专家队伍,重点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定制式研发各类文献、专利、标准等数据,为创新创业提供腾飞“跳板”。同样还可在制药产业、六堡茶产业拓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持续支撑和服务。

4.2 用户参与过程管理的信息服务体系创新

除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还要让用户参与到信息服务的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创新产业链从国内逐步延伸到国外,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系必须面向各创新主体,以创新需求为导向,贯穿知识创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3]。上海亚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亚华公司)的做法给我们很多启发。该公司是我国印刷包装机械主要制造企业之一,在开发送箔烫金机时,发现其核心技术——全息烫印的六辊烫金送箔系统中已有瑞士某公司的专利,而亚华公司本身有许多欧洲客户。亚华公司通过上海行业服务情报网,运用“专利服务”中的“防止侵权检索”服务对该核心技术的专利进行了分析,重新确定了规避方案:公司采用不同于瑞士公司的送箔辊排列形式,同时可以烫印瑞士公司专利产品所不能的大幅面烫金箔,并在情报人员的指导下对新设计进行专利申请,有效地规避了竞争对手的专利,大大增强了新产品的海外推广力度,从而在经济利益与企业声誉取得了双赢的局面[4]。专利情报在产品研发和实施中为新技术提供了保险,使申请了专利的新技术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使企业规避“专利潜水艇”的袭击。

贯穿整个创新过程的用户参与过程管理的信息服务体系,要加强与企业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过程的沟通与交流,有效提高创新成功率,必要时还需要加强与企业外部组织的联系,包括与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和用户(消费者),以及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专利情报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三方面功能的重要情报,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信息,而且还能为企业经营与创新过程提供法律和经济方面的信息,在企业集成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科学研究阶段还需要结合相关的科学论文,商业化阶段还需要结合市场竞争情报。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技术集成;帮助用户识别竞争对手和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构成及其实力,辅助组织制定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发现重要客户或供应商形成产业联盟等措施,达到用户的集成目标。

市级服务站在借助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提升科技信息服务能力的实践过程中,一是要进行文献资源检索,提供基础性服务,并着力开发科技信息增值服务,开发衍生资源,开拓延伸服务,开发专题服务系统,提高社会利用信息获得效益的能力;二是始终要抓住如何使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应用服务体系优势在地方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个着力点,加强建立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科技信息数据库,引进和培养一批平台应用服务的综合型人才,开展以平台为核心的1+N产业服务业务;三是以客户需求为焦点,按照“公益为主,兼顾市场”的原则,不断探索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创新主体提供个性化、知识型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信息增值服务方式方法,不断满足地方科研人员和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研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林.科研环境对信息服务的挑战[J].中国信息导报,2003 (9):18-22.

[2]谭钢,粱宏霞.省、自治区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区域特色建设[J].图书馆界,2010(6):47-49.

[3]苏君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J].现代情报, 2011(4):68-69.

上一篇:啊Q正传读后感下一篇:有选择叫爱情,来者不拒是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