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2024-05-22

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课内容主要依据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体与材料》的第二课来设计的,教学力图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了解分类的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着重于学生活动中的观察体验和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联系实际情况,根据现场环境,适时调整。

在活动中,渗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观,主要安排了分书包、分玩具和废品的分类回收这三个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借助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提高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活动;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8个装有相同种类、数量的文具的大书包,探究活动记录卡。学生:同小组的同学商量,有选择的自带一些喜爱的玩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1、课件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

(1)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佛冈县振兴小学曾少俊

(2)波波的房间又会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波波凌乱的房间)(3)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他的房间吗?(指名谈感受)

(4)你能给波波出个主意吗?(小组讨论)

(5)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老师很高兴。谁来告诉老师,你想的办法?(指名回答)

2、小结:真棒!你们帮了波波一个大忙,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

(评价:通过比较整齐与凌乱的房间,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收拾房间的重要性。为学生创设“帮助波波整理收拾房间的物品”的任务,既能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又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品教育。)

二、学习分类。

(1)活动探究1——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1、小组长把大书包放上桌面。

2、明确活动要求: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分类。小组合作,按照材料的不同把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3、合作“分书包”。

4、派代表汇报。(投影学生的书本表格若干)

5、观察一下,哪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比较多?

6、小结: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按照颜色、大小、形状、新旧、用途等等的方法来分!(现在,请把桌面的物品轻轻地放回书包里面。)

(评价:通过活动切入学习,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科学学习提倡把动手操作的研究时间留给学生,而不能是通过教师反复讲、学生认真听的方式获取知识,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他们的技能、能力、态度、情感得以发展与提高。教师在旁适当组织、引导,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获得新知。)

(2)活动探究2——给小组的玩具分类。

1、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玩具给大家做个介绍?

2、每个小组都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玩具,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你们小组的玩具?(教师巡视,着重指导学生商量好分类的标准)。

3、合作“分玩具”。

4、哪个小组想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怎样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5、评一评。

A、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比较好?(指名回答)

B、哪个同学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指名回答,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6、小结分类方法。(板书)(现在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把玩具放好。)

(评价:通过活动切入学习,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借助玩具来研究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见到心爱的玩具有一种亲近感,愿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上一环节的学具摆放好,有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三、拓展延伸——废品的分类回收。

1、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分类?(播放商店、书店、图书馆等实景影片。)

2、(课件展示一幅照片)你们知道这里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循环再用的吗?(小组观察、讨论)

3、小组合作,填写探究活动记录卡。

4、汇报交流,幻灯展示若干探究活动记录卡。

5、小结:大家分得很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主要集中在——金属、玻璃、纸和塑料这四类材料。

(评价:通过活动,一是让学生知道分类方法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强化了教学目标。二是使学生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提醒他们平时注意回收,渗透环保意识。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师生共同总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你的小伙伴说说!

2、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学了按照不同的方法,把物品分类。老师

相信,交上了分类这个好朋友,不但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而且还能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美化我们的家园!

(评价: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把知识反馈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

五、布置课后实践。

1、回家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2、登陆“小学科学网”,和家人共同设计一个“物品回收利用”的活动方案。

(评价:“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设计都贯穿、渗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观念,注重科学探究。)

板书设计:

物体的分类

按照材料的不同:金属、玻璃、纸、陶瓷、塑料、棉绒等

其它的分类方法:颜色、大小、形状、新旧、用途等

篇2: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本节课所授内容为重办数学活动《物品分类一》

活动目标:

尝试按大小、颜色、用途等两种不同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物品分类”是一节很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课,即可以让幼儿学会分类管理,又培养了幼儿日常生活中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本节课我采用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对已知物品进行一维、二维的分类拜访,活动开始便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故事“国王的.生日礼物”导入,随后让幼儿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幼儿和我预想的一样,他们能很好的与教师互动,对物品进行分类。第二环节操作卡的使用,在操作前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很重要。在操作中,教师积极观察引导。整节课中不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篇3: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结合新课程标准, 根据教材 内容设定 以下教学 目标。

(1) 了解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 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通过油膜法实验使学生知道:利用宏观量求微观量。

(3) 知道分子的球形模型, 明确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4)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节课主要采用 学生课前 准备实验, 分组展示 成果,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预习作业:如何测量一颗绿豆的直径?

实验器材:直尺, 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量筒。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 不同测量 工具测量 绿豆的直径, 并分组汇报。

方法归纳:1.直接测量。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2.间接测量。累积法:1长度/个数;2体积/个数;3体积/面积。

(二) 新课教学

1.分子的大小

宏观上一颗绿豆的大小可以如此测量, 微观上一个分子的大小如何测量呢?

问题1:分子到底有多大?

介绍:一个直径1μm的水珠, 尺寸与细菌差不多, 其中分子的个数比地球上的人口的总数还多好几倍。

(1) 直接测量———扫描隧道显微镜。

介绍:1982年, 人们研制成了能 放大几亿 倍的扫描 隧道显微镜, 才观察到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情况, 从此人类实际看到了单个原子、分子。

(2) 间接测量———在当 前实验室条件下,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分子大小?

问题2:分子是看不见的, 不能直接数出个数, 哪种方法是最适合的呢?

难点:分子的个数不能直接数出来, 所以油膜 方法是最合适的。

总结:如果可以使分子形成单分子薄膜, 那么, 分子直径=体积/面积, 分子并不是球形的, 但是这里当做球形来处理, 是一种估算方法, 所以, 只需测出一定量分子的总体积和总面积就可以得到分子的直径。

单分子油膜法是粗略地测量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利用宏观量求微观量)

问题3: (1) 如何使分子排列成单层分子薄膜?

(2) 怎样能够得到很小的一滴溶液?怎样测出一滴溶液的体积?

(3) 如何测得单层分子薄膜的面积?

请同学们参照教材2—3页, 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演示实验:用单层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 实验目的:学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2) 实验器材:略

(3) 实验原理:设分子直径为d,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是V, 油酸薄膜的面积为S, 则d=V/S, 测出V和S, 即可估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4) 实验步骤:略

(5) 数据处理:略

方法总结:估算法、类比法、累积法。

注意: (1) 用不同方法测量, 得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

(2) 把分子看成小球形是一种近似处理, 是为了简化问题。在热学中, 我们研究的是他们的运动 规律, 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2.阿伏伽德罗常数

问题1:在化学课上学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什么意义?数值是多少?

介绍:1mol任何物质都含 有相同的 粒子数。这个常数叫阿伏伽 德罗常数, 可用符号Na表示, Na=6.02×1023个/mol, 粗略计算可用Na=6×1023个/mol。

3.微观物理量的估算

1分子的质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

2分子的体积=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常数

注意:因为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 间距比较 小, 而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比较大, 所以以上两式只适用于固体和液体。

(3) 几个常用的等式

1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体积/摩尔体积。

2分子的个数=摩尔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篇4: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两类模型——轻绳类和轻杆类

1.轻绳类.运动质点在一轻绳的作用下绕中心点做变速圆运动.由于绳子只能提供拉力而不能提供支持力,质点在最高点所受的合力不能为零,合力的最小值是物体的重力,所以:(1)质点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质点达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刚好为零,质点在最高点的向心力全部由质点的重力来提供,这时有,mg=(

),式中的Vmin是小球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叫临界速度;(2)质点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vmin=(

);(3)当质点的速度小于这一值时,质点运动不到最高点就做抛体运动了;(4)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质点在最低点的速度不得小于v'≥(

),质点才能运动过最高点;(5)过最高点的最小向心加速度α=g.

2.轻杆类.运动质点在一轻杆的作用下,绕中心点做变速圆周运动,由于轻杆能对质点提供支持力和拉力,所以质点过最高点时受的合力可以为零,质点在最高点可以处于平衡状态.所以质点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零,(1)当v=0时,轻杆对质点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其大小等于质点的重力,即N=mg;(2)当v=(

)时,N=0;(3)当v>(

),质点的重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杆对质点有指向圆心的拉力;且拉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4)当0

),质点的重力大于其所需的向心力,轻杆对质点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支持力随v的增大而减小,0

过最低点时,轻杆和轻绳都只能提供拉力,向心力的表达式相同,即F向=mg+F拉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也相同,即 (

).质点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轻绳或轻杆)最高点的向心力(

),最低点的向心力F2 =(

),由机械能守恒(

)(

),质点运动到最低点和最高点的向心力之差F2=-F1=4 mg,向心加速度大小之差也等于4g.

二、与这两类模型类似的圆周运动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可以划分为这两类,竖直(光滑)圆弧内侧的圆周运动,水流星的运动,过山车运动等,可转化为竖直平面内轻绳类网周运动;汽车过凸形拱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内运动,小球套在竖直圆环上的运动等,可化为竖直平面内轻杆类圆周运动.

例1

如图2所示,LMPQ是光滑轨道,LM水平,长为5.0 m,MPQ是一半径为R=1.6 m的半圆,QOM在同一竖直面上,在恒力F作用下,质量m =1 kg的物体A从L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当达到M时立即停止用力.欲使A刚好能通过Q点,则力F大小为多少?(g=10 m/s2)

解析 物体A经过Q点时,其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N= mv2/R

物体A刚好过Q点时有FN=0

解得v =4 m/s

对物体从L到Q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FS LM -2 mgR= mv2/2 -0

解得F=8 N.

例2如图4所示,光滑管形圆轨道半径为R(管径远小于R)固定,小球α、6大小相同,质量相同,均为m,其直径略小于管径,能在管中无摩擦运动.两球先后以相同速度v通过轨道最低点,且当小球α在最低点时,小球b在最高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v至少为(

),才能使两球在管内做圆周运动

B.当v=(

)时,小球6在轨道最高点对轨道无压力

C.当小球b在最高点对轨道无压力时,小球α比小球b所需向心力大5m

D.只要(

),小球α对轨道最低点压力比小球6对轨道最高点压力都大6 mg

三、物体沿光滑圆形轨道外侧运动的临界问题讨论

1.物体沿光滑圆形轨道外侧下滑的速度范围.如图5所示物体(可视为质点)沿光滑网形轨道外侧从最高点C下滑,设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当物体在最高点时的速度v0≥(

)时,物体将脱离圆形轨道外侧而作平抛运动,因而我们可以得到物体能沿光滑圆形轨道下滑,在最高点的速度范围:0≤v<√gR.

2.物体沿光滑圆形轨道外侧运动,物体脱离轨道的最大速度和下落的竖直高度h.如图6所示.

前面分析可知,物体能从最高点沿光滑圆形轨道外侧下滑,其速度范围0≤v< ( ),设物体在最高点速度v0,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物体恰能从D点脱离轨道,其最大速度为vm,物体下落的竖直高度为h,物体在0点对应半径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由于物

从(6)式中可以看出,随着物体通过最高点速度增大,其下落的竖直高度随之减小,当vc=(

)时h=0,即物体不下滑,直接从C点做平抛运动.当vc=0时,物体沿光滑网形轨道外侧下滑的高度最大,h= R/3.由此得到物体下滑的竖直高度范围O

例3 如图7所示,一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圆形外轨道,半径为R,高度h足够小,有一半径可以忽略的小球从轨道底部冲上弧面,不计摩擦及阻力,欲使小球恰能通过轨道顶部而不脱离轨道,问小球在轨道底部的最大速度.

解析 小球从底部沿轨道外侧滑至顶部的过程,可以视为小球从顶部下滑到底部的逆过程,由前面分析可知:小球在底部刚要脱离轨道的最大速度为vm,圆形轨道的h足够小,即0 <θ≤48。12',小球滑至顶部的速度0≤vc<(

),因此小球上滑的最大速度vm恰好等于它从顶部以vc的速度下滑到底部时恰好脱离轨道的速度、即方向相反.

由牛顿第二定律,mgcos θ=(

由几何关系可得,cosθ=(R-h)/R (2)

由(1)和(2)联立得:vm=(

).

同时可得物体到达最高点的速度:

篇5: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特点,知道几何体名称

过程方法:分一分、玩一玩、猜一猜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几何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区别几种几何体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是什么?想不想知道?机器人的样子很酷吧!这是机器人聪明的头、结实的身子,你知道这是机器人的什么吗?对了,这是我的胳膊,这是我的脚。其实这是由你们桌子上的各种玩具组成的,我想请你们找一找你们桌子

上的这些物品哪些像机器人的头、身子、胳膊、脚。

学生:从桌子上分别找出与机器人的头、身子、胳膊、脚 像的物品

师: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真高兴,下面老师请你们把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汇报分类的结果。

二、玩一玩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物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老师与学生一起活动)

学生活动,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2区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球与圆柱滚动的不同。

教师引导提示。

学生谈不同。

三、猜一猜

师让学生在袋子里摸物体。

学生介绍是哪种物品。

师摸并说出物体特点,学生根据特点来猜。

四、课堂外延

回家找一找加重的物品,那些属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五、总结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物体的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物体分类这一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注意到以下几点: 球

1.根据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活动的最好,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用得红旗等方式予以强化;这样既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课前我让学生带了学具袋,自己准备了一些实物,上课时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玩具作“礼物”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4.本课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的能力。

遗憾的是,因本人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在教本课时,对新课改的理念还没完全把握透彻,又在选材时本人不够慎重,本课跨跃了第四第五两个单元,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充分把握教师的意图,甚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四人小组合作也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怎样处理好学生的动与静,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课件、可爱的小娃娃、篮子、各种形状的物体、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认一认。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喜欢吗?那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

(生:……)

师:像这样,记住物体的形状就能正确认识物体了。

2、说一说。

师:可爱的小娃娃知道大家带来了许多东西,谁愿意为他介绍分绍?

(生:……)

3、揭示课题。

师:这么多的物体,你们可不可以把它们分一分啊?(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分类》。(板书:物体分类)

二、合作分类,探究方法。

1、小组分类。

师: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动手分一分吧。

2、集体交流。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3、初识物体。

师:大家的办法真不错,像XX小组这样,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在一起,每种形状的物体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小朋友知道是什么吗?(指名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

三、观察操作,认识物体。

1、认识长方体。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啊?

(生答,师板书:长方体。)

师:请你们也拿出一个长方体(师贴图),仔细观察,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发现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生:……)

师:你真是个观察小能手。

小结: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面,不能滚动的物体。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伟大发现。

(学生自主探究)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先来说?集体交流,师点拨引导。

篇6:《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篇7:给物体分类_教学设计

第3课 给物体分类

王维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篇8:《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例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 过程目标:通过探究与分析、交流与合作, 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科学探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材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为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可引导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三、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多媒体、自制浮沉子、自制潜水艇模型、鸡蛋、盐、大烧杯、水槽。学生实验用:苹果、蜡烛、带盖小玻璃瓶 (内有重物) 、螺帽、气球、铁皮、鸡蛋、盐、大烧杯、水槽。

四、教学程序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魔术表演“浮沉子”:念“下沉”小瓶听话地下沉, 念“上浮”小瓶听话地上浮。

这一表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面的学习留下悬念。

2. 学生活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1) 先让学生试一试:将桌上的小物品浸没在水中, 松手后, 看它们将如何运动?然后汇报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议一议, 做一做:能不能使沉下的物体浮上来?或者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以空瓶、带铁夹的气球、铝皮为例, 让学生讨论, 比比谁的方法好, 再做一做。学生做好后, 汇报方法, 并上台演示。对成功的给予表扬,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设计的方法可能有:瓶中加水, 下沉, 改变了重力;气球吹气, 上浮, 改变了浮力;将铁皮做成空心, 浮在水面上, 改变了浮力。

出示沉在杯底的鸡蛋, 提问:谁能将它浮起来呢?学生实验, 加盐, 改变了液体的密度, 从而改变了浮力。由此学生归纳得出:物体的浮沉是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共同决定的。

3. 指导学生演示

由前面鸡蛋浮在盐水上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 并画鸡蛋的受力示意图。我们把这样的平衡位置叫做什么呢?学生肯定会说出漂浮。

教师演示加水后, 鸡蛋由漂浮变为悬浮 (因为此处学生实验难把握, 所以由教师演示) , 当出现悬浮时, 学生感到很惊讶, 此时让学生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 并画受力示意图, 引导其他学生评判、讨论更正。此时要注意与漂浮对比, 鸡蛋仍处于平衡位置, 浮力=重力, 重力不变, 浮力不变。

教师边说边投影: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为悬浮。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悬浮和漂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受平衡力, 浮力=重力。

不同点:漂浮V排<V物, 悬浮时V排=V物。

接着再让学生猜想:若再加水, 蛋会怎样?教师演示鸡蛋下沉, 学生画受力图。

最后让学生回顾, 刚才加盐是鸡蛋上浮, 鸡蛋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如何?学生画图。

4.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 出示轮船图片

教师举起做成空心的铝皮提问,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回答:轮船是采用空心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 从而漂浮在液面上的。例题巩固。

(2) 出示浮筒打捞沉船图片

刚才的轮船如果真的沉入水底, 那就得打捞沉船。你知道浮筒是如何把沉船打捞上来的吗?播放打捞沉船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打捞沉船的原理。

(3) 出示潜水艇图片

轮船不能浸没在水里, 有没有一种工具可在水里自由航行呢?学生回答:潜水艇。学生看书并动手实验体会潜水艇是靠改变什么来实现浮沉的?再请学生上台演示下沉、上浮, 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篇9:再谈使物体浮与沉的分类方法

关键词:密度 物理 分类

无论是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归纳法,问题讨论─归纳法,只要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从全日制十年制教材到今天的九年义务教材,从早期的人教版教材到现在的新人教版、苏科版、教科版、北师大版、沪科版、粤教版等各种版本的教材,纵观各种初中物理教材,只要是涉及到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教学内容,只要与同行进行交流或上网查一查《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传统教学中,众多教材和教师都将常见的“使物体浮沉的方法”归纳为三种方式。我在此之前也没有跳出这样的陈规,仍按三种方式进行归纳分类,现将其归纳内容摘录如下:

(1)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

如:潜水艇、用浮筒打捞沉船、孔明灯、热气球、飞艇、中国杭州市萧山区湘湖村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8000年的独木舟等。

(2)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大小——利用空心法:保持所受重力和液体的密度不变,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浮力,使物体下沉。

如:唐代李皋制作的“明轮船”、六百多年前(明朝时期,1405年)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大型帆船,现在的万吨级远洋巨轮、口吹的肥皂泡先升后降现象、气泡法选金矿和煤矿等。

(3)改变流体的密度:在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本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减小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下沉。

如:盐水选种、测定人体血液的密度、轮船从海洋驶入江河吃水深度变大现象等。

教学实践表明,按照上述归纳的分类方法教学,学生难以判别某一具体现象属于哪种方法,难以对各种浮沉现象进行准确的分类,教师也不好确定其归属,如:独木舟既可以归纳为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使物体浮沉,也可以归纳为利用空心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同理对口吹的肥皂泡先升后降现象也是如此。

为使学生对各种具体浮沉现象进行准确的分类,而方法简洁又不庞杂,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对大量使物体浮沉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改变“密度”才是使物体上浮与下沉方法的实质及最终归属;如教学案例中的孔明灯、热气球、飞艇、船等,虽已作出正确的分类,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就是物体的原有体积不变,改变了物体的质量;改变物体自身排开液体的体积——利用空心法,是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改变了物体的外围体积;两种方法的共同实质都应归属于改变物体的平均密度(非结构密度)。

若将各种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归纳为:采用改变“密度”实现物体浮与沉,将更能让学生和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改变“密度”是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分类的实质与最终归属。

改变“密度”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还可分为两种情况,即:一是利用改变物体的平均密度(非结构密度)实现物体上浮与下沉目的;二是采取改变流体的密度实现物体上浮与下沉的目的。具体分类列举如下:

按以上的分类方法,不仅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有了明确的归属,同时也使学生易于对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进行分类,同时给教师教学归纳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苏科版物理教材(配套的物理教师教学用书).

[2]王文勋.《中学物理词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篇10: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

(2)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

(2)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并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尝试二级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学情分析

①懂得分类的意义;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使用各种方法来给物体进行分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按照物体的材料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①懂得分类的意义;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使用各种方法来给物体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物体的分类

师:同学们回头看看,你发现今天上课与平常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师:对!这是因为今天有许多老师听课,大家感到有点儿紧张,不过科学家认为心跳加快能提高工作效率。我相信大家今天也一样,表现一定非常优秀。对不对? 生:对。师:好,上课!

一、问题驱动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小丽到超市买饮料,她发现一个现象:超市把饮料类的放在一块儿,水果类在一块儿,小食品类的放在一块,肉类的在一块儿,蔬菜的在一块儿。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展示菜市场的情景:①饮品区 ②水果区 ③粮油区 ④蔬菜区)生:为了方便。这样顾客就好找一些。

师: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我们都知道了超市分区的必要性。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许多方面都需要分类整理,小波也遇到类似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去他家看一看好吗? 生:好!(出示第28页任务驱动页上的情境图)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见小波房间里的玩具真多,有布小熊、大皮球、火车、汽车、飞机等 生:我觉得小波房间里的东西很乱,床上地上都有玩具,地上还有纸和笔。生:确实太乱了,到处都是东西。

生:小波的妈妈叫小波收拾房间,把东西整理一下。

师:是呀,小波自己也很想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你们能给他出个好主意吗? 生:我想火车、飞机、汽车、布小熊、大皮球这些都是玩具,可以把它们收进玩具箱里。生:我认为就是分类整理一下,玩具类放在一起,纸、笔、书这些是学习用品,可以收拾在一起,摆到书桌上。师:这位同学提的建议不错,小波非常感谢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给物品分类。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

二、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活动一 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生:(齐)好!师:现在老师要同学们从书包里拿一样东西,看谁拿得快,拿得正确。老师说开始,大家一起动手。拿出自己的语文书,一、二、三,开始!师:好!你第一

师:下面请拿得快的同学说说为什么拿得那么快呢? 生:我平时都是把语文书放在书包的最上面的,所以我摸到上面一本肯定是语文书。师:唔,好习惯。

生:平时,我书包里的东西是不乱放的,我把常用的书放在上面,不常用的书放在底下,所以我拿得比较快。

师:是啊,有个好习惯非常重要。你们知道老师叫你们做这个游戏是什么意思吗? 生:学习用品要放好,不能乱放。师:对。我刚刚观察了一下,凡是拿得比较快的同学,平时肯定都经常整理书包,根据自己的办法,把书包里的学习用品分类存放。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把书包里所有的学习用品都拿出来,说说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生:课本、参考书、作业本、草稿本、字典等都是用纸做的,钢笔、小刀是用金属制成的,尺子、三角板、圆珠笔是用塑料制成的。

生:铅笔的杆是用木头制成的,文具盒是用铁制成的。生:这个橡皮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我搞不清楚。师:有谁知道橡皮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生:我知道,橡皮是用橡胶制成的。生:唔,你懂得真多。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这是书上的图表,下面我们把书包中的物品按材料的不同填到相应的圈圈里,并在每个圈圈的旁边写上每类物品的数量。不认识的可以写到我不认识的那个圈里。(学生动手分类整理并统计,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同桌互相说说你书包里哪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数量比较多。(学生互相讨论)生:我发现书包里纸做的物品最多,有多少样,金属制成的物品有多少样,塑料制成的物品有多少样,橡胶制成的物品有多少样,不认识的有多少样。

师:现在大家把整理好的东西分类放到书包里去,同学们以后要经常整理自己的书包,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二 用自己的方法来分类

师: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有两个杯子,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回答

师:小波说这都是圆的,小丽说这都是塑料做的。

师:其实物体除了组成的材料不同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特征。刚才已经按材料的不同进行了分类,现在请你们以其他标准重新幻灯片上的物品进行分类。(生小组活动)交流: 生:我们这一小组把玻璃杯分一类,乒乓球分一类,布娃娃、布小熊是布做的分一类,笔筒单独一类。

师:谁来说说,他们是以什么标准来分的? 生:按材料来分的。师:还可以怎么分? 生:我们是按软硬来分的,分成两类,布小熊、布娃娃摸上去软一些分为一类,其余的比较硬分为一类。

生:我们是把这些物品分成三类。玻璃杯都是杯子分一类,乒乓球分一类,布娃娃、布小熊是玩具,分一类。

师:这个小组以什么标准来分的? 生:按用途分的。

师:大家都知道了一定的标准来给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很好。

板书:物品的分类方法:大小、颜色、形状、材料、硬度、用途等

三、拓展应用 课外延伸

师:今天早晨老师特意观察了一下我们的学校,发现校园里的环境卫生非常好,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们经常打扫卫生。

生:大家都有讲卫生的好习惯。生:大家都不乱扔垃圾。

篇11: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

2、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创设春天花园的情景,花园里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若干朵。

2、物质准备:花篮若干个,红、黄、白蝴蝶头饰各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自由地到春天的花园里参观。

提问:花园里有几种颜色的花?都有哪几种颜色?

(二)教师讲诉故事《三只蝴蝶》(经过改编)

提问:1、故事里有几只蝴蝶?她们是什么颜色的?

2、她们喜欢什么颜色的花?

(三)引导幼儿进行按颜色分类。

1、以“送花”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颜色的分类,并请幼儿自行检查是否送对了花。

(1)请幼儿给红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请幼儿给黄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3)请幼儿给白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以“避雨”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把颜色分类。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玩法: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蝴蝶的头饰,扮演蝴蝶,在花园里自由飞翔玩耍。“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当听到打雷的声音后,赶快去找和自己相同颜色的花朵避雨。当太阳出来后,蝴蝶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做游戏。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是否找到对颜色。

(四)幼儿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篇12: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3.学会根据物体特征做标记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过程:

一、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三、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四、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五、学习制作标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上一篇:职称英语考试复习资料下一篇:ln2极限的证明